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兩課時)(一)學 生 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背景(1)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矛盾激化。①德國開始尋求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英德矛盾逐漸激化。②法國與德國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③德國與俄國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④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為歐洲的“火藥桶”。(3)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②兩大集團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③影響: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訂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4)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2.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3.性質:這場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戰線西線英法軍隊對德軍(決定性戰場)東線德奧聯軍對俄軍南線奧軍對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2.經過階段時間戰況第一階段1914年①馬恩河戰役,德軍失敗,“速決戰”破產②日本對德宣戰,占領德國在中國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國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二階段1915—1916年①意大利在英法拉攏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②德奧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③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慘重④1916年,英德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第三階段1917—1918年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②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戰爭③1918年,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建立: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2)內容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②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③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④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⑤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⑥成立國際聯盟。2.國際聯盟(1)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3)原則:“全體一致”的原則。(4)實質:英法為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5)作用: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重難突破】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強對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爭奪的矛盾。(2)軍事原因:20世紀初,歐洲形成了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推動了世界大戰的爆發。(3)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引發兩大軍事集團主要成員國相繼宣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4)意識形態: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5)物質基礎: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典例1(2023·山東臨沂·統考一模)有學者指出:“19 世紀末 ,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 爭 。無數小沖突成為大戰的借口 ,總有一天世界上會發生這種大戰。”這說明( )A.產業高度重合帶來英德激烈競爭B.英德兩國殖民地的范圍大體相當C.經濟競爭是導致戰爭的重要因素D.英國在英德經濟競爭中占據優勢【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19 世紀末 ,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 爭 。無數小沖突成為大戰的借口 ,總有一天世界上會發生這種大戰。”可知,有學者認為,德國和英國的商人在世界市場進行競爭,這些問題最終將會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說明經濟競爭是導致戰爭的重要因素,C項正確;材料中說明的是兩國在市場中的競爭,未提及產業高度重合,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英德兩國殖民地的范圍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英國在英德經濟競爭中占據優勢的信息,排除D項。二 (歷史解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凡爾賽體系①凡爾賽體系是一個以維護戰勝國利益為目標的體系,是戰勝國為重新瓜分歐洲和世界霸權建立的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②既要看到凡爾賽體系對維持戰后和平的積極的一面,即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又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即使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2)華盛頓體系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英兩國在亞太地區的關系呈現出既聯合又斗爭的特點。其中,英日同盟的存廢、海軍軍備競賽是美英兩國在亞太地區政治斗爭中的兩大突出問題。②華盛頓會議召開的目的是緩和列強在亞太地區的矛盾、限制海軍軍備競賽、重新劃分列強在亞太地區的勢力范圍、建立亞太地區的新秩序。③在美國主導下,華盛頓會議限制了日本、英國的勢力,對中國進行了重新瓜分。同巴黎和會一樣,華盛頓會議體現了分贓性和大國強權政治的特點。典例2(2023·遼寧·模擬預測)下面是近現代某一國際條約部分條款的內容,這一條約所屬的國際體系是( )A.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B.維也納體系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D.雅爾塔體系【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施用各國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并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11月,英法美日意荷比葡中等9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九國公約》針對中國問題而簽署的條約,這一條約所屬的國際體系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C項正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象征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圣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排除A項; 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排除B項;雅爾塔體系是指1945年-1991年間的國際政治格局,該體系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但不排除局部地區由兩個超級大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排除D項。故選C項。【模擬測試】1.(2023·廣東廣州·統考一模)19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幾家大銀行投資土耳其鐵路建設。為爭取巴格達鐵路的修筑權,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訪問土耳其,并在演講中稱自己是土耳其蘇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議”。德國的上述舉措( )A.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B.體現了德國軍國主義思想滋長C.反映了歐洲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D.意在推動土耳其的工業化進程2.(2023·江蘇鹽城·鹽城中學校考一模)如圖是1901年4月刊登于美國時政周刊《PUCK》的漫畫。現實中的美國剛剛在美西戰爭中獲勝,畫中的“美國”正在嘗試扮演新角色,對鏡試戴一頂輪船樣式的帽子,輪船炮筒上分別寫著“陸軍”和“海軍”,噴出的黑煙寫著“擴張”。材料直接反映出美國( )A.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B.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C.成為超越英國的工業強國 D.海陸軍并舉密謀發動一戰3.(2023·福建龍巖·統考二模)下圖為1870-1914年歐洲四大國的國防費用概算(單位:百萬英鎊)。由此可見( )A.英德兩國的國防費用持續大幅增加 B.大國競爭嚴重削弱了歐洲整體實力C.新興國家對老牌帝國霸權發出挑戰 D.歐洲各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肆意泛濫4.(2023·浙江·模擬預測)1916年,隨著德國成功研發出潛水艇這種新式武器,德國高層就“潛艇是否應該對射程海域內一切外國艦隊(無論是否交戰)進行打擊”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軍方人員堅持實施該原則,而外交官等文官則持反對態度。反復爭論的最終結果是德國還是采取了無限制的潛艇戰。這段史事( )A.助長了法西斯勢力增長 B.導致協約國陣營的壯大C.體現出德國內部的集體決策流程 D.反映德國國力不符合其外交地位5.(2023·河北保定·統考一模)如表中為美國政府關于1915年英國船只“盧西塔尼亞”號被德軍魚雷擊沉事件的部分宣傳言論。下述言論( ) 作品名稱 基本內容1915年《大戰中的恐怖和暴行:“盧西塔尼亞”號的悲劇性摧毀》 潛水艇這一惡毒的摧毀工具,將上千名手無寸鐵、毫無還手之力、熱愛和平的男男女女和孩子,全部送到海底了1917年《戰爭與人性》 一個邪惡的罪行,只有“盧西塔尼亞”號的水墓成為德國普魯士王室的葬身之地,才能完全賠償這一事件造成的傷害A.凸顯了英德對一戰進程的影響 B.表達了美國參戰的真實目的C.意在獲得民眾對美國參戰的支持 D.推動了反戰和平運動的發展6.(2023·福建·統考一模)下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政府發行的法語版征兵海報,左側的加拿大士兵和右側的法國士兵相倚而立。由此可見,該海報的設計是基于( )A.實現民族獨立的共同目標 B.英法的盟友關系C.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訴求 D.族群的民族認同7.(2023·河北石家莊·統考二模)國際聯盟主導調停的部分領土爭端調停對象 主要調停國敘利亞和黎巴嫩沖突 法國巴勒斯坦 英國盧旺達-烏隆迪 比利時納米比亞 南非新幾內亞 澳大利亞薩摩亞群島 新西蘭據表可知,國際聯盟( )A.重新確定歐亞版圖 B.滿足了西方大國的政治利益訴求C.關注全球安全問題 D.成為了列強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8.(2023·北京房山·統考一模)《國聯盟約》規定:“凡任何戰爭或戰爭之威脅,不論其直接影響聯盟任何一會員國與否,皆為有關聯盟全體之事。聯盟應采取適當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國間之和平。”“聯盟會員國如有不顧……所定之規約而從事戰爭者……應即視為對于所有聯盟其他會員國有戰爭行為。”材料說明國聯( )A.試圖以“集體安全”方式維護一戰后的和平B.開創用國際會議等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C.協調了一戰后美日在中東和亞太地區的矛盾D.決議中“全體一致”原則有效維護世界和平9.(2023·北京東城·統考一模)下圖是 1919 年 8 月發表的漫畫《后視鏡》。圖中美國總統威爾遜指揮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覬覦亞 太,英國關注海權,法國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圖擴張。此畫意在( )A.諷刺和平基礎脆弱的凡爾賽體系B.表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C.揭示戰后發生改變的殖民擴張方式D.贊揚達成廣泛共識的“十四點原則”10.(2023·廣東汕頭·金山中學校考模擬預測)1913年至1920年,歐洲制造業產量下降了23%,美國卻增長了22%。1920年,美國發電量相當于歐洲的總和,鋼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產量占世界2/3。據此可推知,當時( )A.美國操縱國聯大發橫財 B.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C.西歐霸權地位逐漸衰落 D.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分化11.(2023·北京平谷·統考一模)如圖是《和平與未來沖突的火種》漫畫。圖中右邊四人分別為法、美、英、意四國領導人在出席完和會正準備離開凡爾賽宮。走在前面的法國代表克里蒙梭仿佛聽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聲。作者意圖是( )①認為巴黎和會未能有效的解決國際間的矛盾和爭端 ②試圖揭露法國稱霸世界的野心③認為巴黎和會蘊含了德國復仇的種子 ④譴責法國對德國的嚴厲制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2023·浙江·統考模擬預測)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進入20世紀后發生的第一件大事,它既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各種經濟政治矛盾極端尖銳的產物,又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引起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巨大變動。同時,一戰發生在十月革命前,結束于十月革命后,它與十月革命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這場戰爭幾乎涉及世界所有國家,因為它與戰后東西方爆發的世界革命高潮有著直接的連接。由此可見,研究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A.應從全球角度辯證分析其影響 B.應考察歷史縱向與橫向的發展C.首先須梳理事件發展的全過程 D.探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演變13.(2023·山東青島·統考一模)1914年—1918年,英國女汽車駕駛員從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爾維奇兵工廠僅雇傭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這反映了( )A.戰爭改變了勞動力就業結構 B.工人運動增加女性就業機會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發女性就業動力 D.重工業的發展促使勞動力需求增加14.(2023·廣西·統考二模)巴黎和會期間,美國代表提出《美國的海軍政策》備忘錄,指出:“一個穩定的國聯,或任何其他穩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體系,需要兩支同等強大的海軍(其中一支為英國海軍)……這將極大推動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一體適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確立。”這反映出美國( )A.維護世界和平的理想 B.維護國際聯盟的權威C.彌合戰勝國間的矛盾 D.爭奪海洋霸權的企圖15.(2023·山東淄博·統考一模)1919年,法國的女性法學學生是1914年的10倍,女性醫學學生是那時的3倍;超過30歲的英國婦女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選舉權,德國的婦女投票權更為完整;褲子成為可以接受的婦女服裝,裙角也驟然上升。上述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科學教育水平提高 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C.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工業化迅速開展的需要16.(2023·廣東梅州·統考一模)國際聯盟正式成立前,美、英、法三國對國聯提出了各自的構想:美國主張允許德國和小國加入國聯,并要求由國聯管理德國的前殖民地和前奧斯曼帝國的領地;法國規定德國不得加入國聯,并要求在國聯建立一支國際部隊,設立國際總參謀部監督各國兵力并在必要時采取軍事行動;而英國則希望國聯成為幾個大國之間仲裁糾紛的組織。這反映出( )A.列強反對國聯實行全體一致原則 B.國聯重新確定了歐亞國家版圖C.國聯在維護和平方面未發揮作用 D.主要大國爭奪國際事務主導權17.(2023·山東濟寧·統考一模)1908年10月28日,某國最高領導人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采訪時說:“你們英國人真是很棒,太棒了……到底什么事情,讓你們變得如此猜疑?這可和一個偉大的民族不相稱……我的人民中大部分普遍的感覺……對英國不友好。”該國是( )A.美國 B.法國 C.俄國 D.德國18.(2023·安徽淮北·統考一模)1918年,德國史學家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指出,西方文化已度過創造階段,未來只能是無可挽回的沒落:同時代的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猛烈批判歐洲中心市論。這兩部著作均引起普遍關注。這折射出( )A.歐洲衰落已成社會共識 B.一戰引發歐洲精神危機C.西方史學研究遭遇瓶頸 D.戰后歐洲文化破舊立新19.(2023·浙江·模擬預測)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曾說:“你可以粉碎敵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險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以下歷史事件較能充分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普法戰爭中德國對法國的宰割 B.一戰后協約國對德國的處理C.二戰前英法等制造慕尼黑陰謀 D.二戰后盟國對德國分區占領20.(2023·湖南懷化·統考一模)下圖為一戰時期德國的一幅漫畫,漫畫描繪了一位德國士兵兩只手分別掐住法國和俄國士兵,腳下還踩著一個英國水兵。此漫畫反映了( )A.德國渴望獨霸歐洲 B.英國實力最為弱小C.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 D.俄法同盟被德國拆散21.(2023·湖南永州·統考二模)作為《凡爾賽和約》第一部分、也是構建凡爾賽秩序國際法基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得非常倉促,在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盟約初稿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相繼被列入對德、奧、保、匈多國和約內,并分別成為其中的第一部分。這反映了( )A.西方大國的協調機制取得顯著成效 B.巴黎和會工作效率極大提高C.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 D.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22.(2023·全國·模擬預測)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兩國涌現出大量的虛構類小說,如《1910年入侵英倫》《威廉來了:霍亨索倫王朝統治下的倫敦》在英國廣受歡迎;描寫德國戰勝英國的《英格蘭的報應》《德國未來100年》等小說也在德國暢銷。這反映出A.兩國民眾對世界大戰充滿期待 B.文學作品深刻打上時代烙印C.英德競爭開始擴展到文化領域 D.工業革命推動文化事業發展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兩課時)(二)教師 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1.背景(1)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矛盾激化。①德國開始尋求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英德矛盾逐漸激化。②法國與德國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③德國與俄國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④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集中在巴爾干半島,使這里成為歐洲的“火藥桶”。(3)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②兩大集團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協約國英國、法國、俄國③影響: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訂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4)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2.爆發:1914年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3.性質:這場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戰線西線英法軍隊對德軍(決定性戰場)東線德奧聯軍對俄軍南線奧軍對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2.經過階段時間戰況第一階段1914年①馬恩河戰役,德軍失敗,“速決戰”破產②日本對德宣戰,占領德國在中國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國提出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第二階段1915—1916年①意大利在英法拉攏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②德奧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③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慘重④1916年,英德日德蘭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第三階段1917—1918年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②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戰爭③1918年,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建立:戰爭結束后,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2)內容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②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③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④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⑤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⑥成立國際聯盟。2.國際聯盟(1)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3)原則:“全體一致”的原則。(4)實質:英法為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5)作用: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2)美國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3)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重難突破】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強對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爭奪的矛盾。(2)軍事原因:20世紀初,歐洲形成了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推動了世界大戰的爆發。(3)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引發兩大軍事集團主要成員國相繼宣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4)意識形態: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5)物質基礎: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的生產力被應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典例1(2023·山東臨沂·統考一模)有學者指出:“19 世紀末 ,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 爭 。無數小沖突成為大戰的借口 ,總有一天世界上會發生這種大戰。”這說明( )A.產業高度重合帶來英德激烈競爭B.英德兩國殖民地的范圍大體相當C.經濟競爭是導致戰爭的重要因素D.英國在英德經濟競爭中占據優勢【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19 世紀末 ,德國的商販和英國的行商……在地球上每個角落里都彼此競 爭 。無數小沖突成為大戰的借口 ,總有一天世界上會發生這種大戰。”可知,有學者認為,德國和英國的商人在世界市場進行競爭,這些問題最終將會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說明經濟競爭是導致戰爭的重要因素,C項正確;材料中說明的是兩國在市場中的競爭,未提及產業高度重合,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英德兩國殖民地的范圍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英國在英德經濟競爭中占據優勢的信息,排除D項。二 (歷史解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凡爾賽體系①凡爾賽體系是一個以維護戰勝國利益為目標的體系,是戰勝國為重新瓜分歐洲和世界霸權建立的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②既要看到凡爾賽體系對維持戰后和平的積極的一面,即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又要看到其消極的一面,即使德國埋下了復仇的種子。(2)華盛頓體系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英兩國在亞太地區的關系呈現出既聯合又斗爭的特點。其中,英日同盟的存廢、海軍軍備競賽是美英兩國在亞太地區政治斗爭中的兩大突出問題。②華盛頓會議召開的目的是緩和列強在亞太地區的矛盾、限制海軍軍備競賽、重新劃分列強在亞太地區的勢力范圍、建立亞太地區的新秩序。③在美國主導下,華盛頓會議限制了日本、英國的勢力,對中國進行了重新瓜分。同巴黎和會一樣,華盛頓會議體現了分贓性和大國強權政治的特點。典例2(2023·遼寧·模擬預測)下面是近現代某一國際條約部分條款的內容,這一條約所屬的國際體系是( )A.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B.維也納體系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D.雅爾塔體系【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施用各國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并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并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11月,英法美日意荷比葡中等9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1922年九國代表簽署《九國公約》針對中國問題而簽署的條約,這一條約所屬的國際體系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C項正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象征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圣羅馬帝國內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排除A項; 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后,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排除B項;雅爾塔體系是指1945年-1991年間的國際政治格局,該體系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但不排除局部地區由兩個超級大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排除D項。故選C項。【模擬測試】1.(2023·廣東廣州·統考一模)19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幾家大銀行投資土耳其鐵路建設。為爭取巴格達鐵路的修筑權,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訪問土耳其,并在演講中稱自己是土耳其蘇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議”。德國的上述舉措( )A.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B.體現了德國軍國主義思想滋長C.反映了歐洲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D.意在推動土耳其的工業化進程【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1899年,德國與土耳其簽訂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租借權的‘初步協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連接歐洲大陸和巴格達的現代鐵路建設問題,一直是德英沖突的焦點,此前鐵路主要由英國或者法國修建,科尼亞—巴格達—波斯灣鐵路的建設推動了德國在歐洲大陸勢力的延伸,遭到了英國的激烈反對,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A項正確;軍國主義思想滋長主要體現在德國國內和對外擴張,材料與此無關,排除B項;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國家實力對比方面,材料無法體現這一點,排除C項;德國修建鐵路主要出于自身的國家利益,推動土耳其的工業化進程屬于客觀影響,排除D項。2.(2023·江蘇鹽城·鹽城中學校考一模)如圖是1901年4月刊登于美國時政周刊《PUCK》的漫畫。現實中的美國剛剛在美西戰爭中獲勝,畫中的“美國”正在嘗試扮演新角色,對鏡試戴一頂輪船樣式的帽子,輪船炮筒上分別寫著“陸軍”和“海軍”,噴出的黑煙寫著“擴張”。材料直接反映出美國( )A.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B.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C.成為超越英國的工業強國 D.海陸軍并舉密謀發動一戰【答案】B【詳解】從材料中美國的形象來看,美西戰爭后,美國對外擴張欲望強烈,這主要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有關,B項正確;金元外交是美國用經濟擴張手段來控制拉美等地區的經濟,使各國日益依附于美國,材料未涉及金元外交,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同英國的對比,排除C項;一戰不是由美國挑起的,排除D項。3.(2023·福建龍巖·統考二模)下圖為1870-1914年歐洲四大國的國防費用概算(單位:百萬英鎊)。由此可見( )A.英德兩國的國防費用持續大幅增加 B.大國競爭嚴重削弱了歐洲整體實力C.新興國家對老牌帝國霸權發出挑戰 D.歐洲各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肆意泛濫【答案】C【詳解】1870-1914年正是一戰爆發前的時間段,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相互對抗,尤其是英國和德國兩個國家之間的對立,即新興國家對老牌帝國霸權發出挑戰,最終呈現出國防費用快速增長的局面,C項正確;英國的國防費用并非持續上升,排除A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歐洲整體實力的變化,排除B項;通過材料數據無法判斷當時存在極端民族主義泛濫情況,排除D項。4.(2023·浙江·模擬預測)1916年,隨著德國成功研發出潛水艇這種新式武器,德國高層就“潛艇是否應該對射程海域內一切外國艦隊(無論是否交戰)進行打擊”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軍方人員堅持實施該原則,而外交官等文官則持反對態度。反復爭論的最終結果是德國還是采取了無限制的潛艇戰。這段史事( )A.助長了法西斯勢力增長 B.導致協約國陣營的壯大C.體現出德國內部的集體決策流程 D.反映德國國力不符合其外交地位【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德國軍方不顧外交官等文官反對,利用新式武器打擊進入其射程海域內的一切外國艦隊,實施無限制潛水艇戰,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使其放棄中立國身份,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壯大了協約國陣營,B項正確;法西斯勢力增長和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并非德國內部的集體決策流程,排除C項;德國國力不符合其外交地位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D項。5.(2023·河北保定·統考一模)如表中為美國政府關于1915年英國船只“盧西塔尼亞”號被德軍魚雷擊沉事件的部分宣傳言論。下述言論( ) 作品名稱 基本內容1915年《大戰中的恐怖和暴行:“盧西塔尼亞”號的悲劇性摧毀》 潛水艇這一惡毒的摧毀工具,將上千名手無寸鐵、毫無還手之力、熱愛和平的男男女女和孩子,全部送到海底了1917年《戰爭與人性》 一個邪惡的罪行,只有“盧西塔尼亞”號的水墓成為德國普魯士王室的葬身之地,才能完全賠償這一事件造成的傷害A.凸顯了英德對一戰進程的影響 B.表達了美國參戰的真實目的C.意在獲得民眾對美國參戰的支持 D.推動了反戰和平運動的發展【答案】C【詳解】通過材料可知,美國1915年的《大戰中的恐怖和暴行:“盧西塔尼亞”號的悲劇性摧毀》和1917年《戰爭與人性》這兩部作品中都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和對德國的譴責,結合題干時間當時的美國的影響力在上升,美國官方借用作品中對德國在一戰中的行為譴責的方式釋放一個信號,美國作為一個影響力的大國應該承擔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實際表明美國想參戰,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材料主要體現美國想獲得民眾對其參戰的支持,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美國參戰的真實目的,體現的是美國參戰的表面目的,排除B項;D項夸大了材料的意義,材料主要體現美國想獲得民眾對其參戰的支持,排除D項。6.(2023·福建·統考一模)下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政府發行的法語版征兵海報,左側的加拿大士兵和右側的法國士兵相倚而立。由此可見,該海報的設計是基于( )A.實現民族獨立的共同目標 B.英法的盟友關系C.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訴求 D.族群的民族認同【答案】D【詳解】從宣傳畫中“左側的加拿大士兵和右側的法國士兵相倚而立。”的場景可以看出,法國與加拿大士兵都有法國的血統,讓法裔的加拿大人加入戰斗,維護英法的利益是基于族群的民族認同,共同對抗德國,D項正確;法國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排除A項;材料強調法國與加拿大的關系,排除B項;C項不是主要原因,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項。7.(2023·河北石家莊·統考二模)國際聯盟主導調停的部分領土爭端調停對象 主要調停國敘利亞和黎巴嫩沖突 法國巴勒斯坦 英國盧旺達-烏隆迪 比利時納米比亞 南非新幾內亞 澳大利亞薩摩亞群島 新西蘭據表可知,國際聯盟( )A.重新確定歐亞版圖 B.滿足了西方大國的政治利益訴求C.關注全球安全問題 D.成為了列強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際聯盟的主要宗旨為維護和平、裁減軍備和實施委任統治、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根據材料“國際聯盟主導調停的部分領土爭端”及調停對象、主要調停國可知,國際聯盟履行其職責,關注全球安全問題,C項正確;國際聯盟負責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不能重新確定歐亞版圖,排除A項;材料中的南非不是西方國家,B項滿足西方大國的政治利益訴求說法錯誤,排除B項;南非是在20世紀30年代取得獨立,南非不是符合“列強”的表述,D項成為了列強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8.(2023·北京房山·統考一模)《國聯盟約》規定:“凡任何戰爭或戰爭之威脅,不論其直接影響聯盟任何一會員國與否,皆為有關聯盟全體之事。聯盟應采取適當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國間之和平。”“聯盟會員國如有不顧……所定之規約而從事戰爭者……應即視為對于所有聯盟其他會員國有戰爭行為。”材料說明國聯( )A.試圖以“集體安全”方式維護一戰后的和平B.開創用國際會議等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C.協調了一戰后美日在中東和亞太地區的矛盾D.決議中“全體一致”原則有效維護世界和平【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凡任何戰爭或戰爭之威脅,不論其直接影響聯盟任何一會員國與否,皆為有關聯盟全體之事。聯盟應采取適當有效之措施以保持各國間之和平。”“聯盟會員國如有不顧……所定之規約而從事戰爭者……應即視為對于所有聯盟其他會員國有戰爭行為”可知,“集體安全”指眾多國家對國家安全和國際和平的集體相互保障,材料內容是對這一政策的說明,A項正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用國際會議等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集體安全”,未體現國聯是否能協調一戰后美日矛盾,排除C項;材料說明國聯試圖以“集體安全”方式維護一戰后的和平,未涉及“全體一致”原則,排除D項。9.(2023·北京東城·統考一模)下圖是 1919 年 8 月發表的漫畫《后視鏡》。圖中美國總統威爾遜指揮合唱“持久和平”,而日本覬覦亞 太,英國關注海權,法國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力圖擴張。此畫意在( )A.諷刺和平基礎脆弱的凡爾賽體系B.表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C.揭示戰后發生改變的殖民擴張方式D.贊揚達成廣泛共識的“十四點原則”【答案】A【詳解】各個國家看似都贊同威爾遜的主張,但是各自背后都有一把槍,隱藏著各自國家的利益,因此反映了和平的表象之下潛藏各自的利益訴求,諷刺和平基礎脆弱的凡爾賽體系,A項正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一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材料時間為一戰后,排除B項;漫畫的主旨是反映各國利益不同,和平基礎很脆弱,并沒有涉及的殖民擴張方式的信息,排除C項;“十四點原則”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廣泛共識”用詞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0.(2023·廣東汕頭·金山中學校考模擬預測)1913年至1920年,歐洲制造業產量下降了23%,美國卻增長了22%。1920年,美國發電量相當于歐洲的總和,鋼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產量占世界2/3。據此可推知,當時( )A.美國操縱國聯大發橫財 B.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C.西歐霸權地位逐漸衰落 D.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分化【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中的“1913年至1920年,歐洲制造業產量下降了23%,美國卻增長了22%”信息可以得出,一戰期間作為主戰場的歐洲在經濟發展方面大受影響,又根據材料中的“1920年,美國發電量相當于歐洲的總和,鋼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石油產量占世界2/3”信息可以得出,一戰后美國實力迅速上升,這就使得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巨大挑戰,綜合可知,一戰重大后果之一就是西歐霸權地位逐漸衰落了,C項正確;國際聯盟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它以保障國際和平與促進國際合作為宗旨,所以“美國操縱國聯大發橫財”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排除A項;二戰結束后,社會主義運動從“一國”到“多國”這意味著“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分化,發生在二戰結束以后,僅從材料中的信息無法得到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1.(2023·北京平谷·統考一模)如圖是《和平與未來沖突的火種》漫畫。圖中右邊四人分別為法、美、英、意四國領導人在出席完和會正準備離開凡爾賽宮。走在前面的法國代表克里蒙梭仿佛聽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聲。作者意圖是( )①認為巴黎和會未能有效的解決國際間的矛盾和爭端 ②試圖揭露法國稱霸世界的野心③認為巴黎和會蘊含了德國復仇的種子 ④譴責法國對德國的嚴厲制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和會在協調一戰參戰戰勝國家之間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強權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從根本上協調好各國的爭議,無論戰勝國與戰敗國,還是在戰勝國之間,還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與帝國主義之間,他們之間的矛盾仍然未徹底解決,但是卻埋下了戰爭的種子。因此“法國代表克里蒙梭仿佛聽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聲”,①符合題意;巴黎和會的核心是處置德國,對德國進行嚴厲制裁,如限制德國的發展、戰爭賠償、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為德國埋下復仇的種子,因此“法國代表克里蒙梭仿佛聽到立柱后面有孩子的哭泣聲”,④符合題意;巴黎和會上,法國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德國,并稱霸歐洲大陸,②不符合題意。結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12.(2023·浙江·統考模擬預測)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進入20世紀后發生的第一件大事,它既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各種經濟政治矛盾極端尖銳的產物,又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引起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巨大變動。同時,一戰發生在十月革命前,結束于十月革命后,它與十月革命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這場戰爭幾乎涉及世界所有國家,因為它與戰后東西方爆發的世界革命高潮有著直接的連接。由此可見,研究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A.應從全球角度辯證分析其影響 B.應考察歷史縱向與橫向的發展C.首先須梳理事件發展的全過程 D.探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演變【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它既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世界各種經濟政治矛盾極端尖銳的產物,又深刻影響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可知一戰與之前的歷史發展有關系,又與之后的歷史進程有關聯,體現縱向性;“一戰發生在十月革命前,結束于十月革命后”,體現一戰與同時進行著的其他重大事件有關系,體現橫向聯系,故研究世界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應考察歷史縱向與橫向的發展,B項正確;辯證分析就是用對立統一的、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分析,材料不涉及辯證分析影響,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對一戰全過程的描述,故并非首先須梳理事件發展的全過程,排除C項;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材料不涉及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者聯系的探討,排除D項。故選B項。13.(2023·山東青島·統考一模)1914年—1918年,英國女汽車駕駛員從1700人增加到28900人;1914年,伍爾維奇兵工廠僅雇傭了125名女工,到1917年上升至28000人。這反映了( )A.戰爭改變了勞動力就業結構 B.工人運動增加女性就業機會C.政治地位的提高激發女性就業動力 D.重工業的發展促使勞動力需求增加【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在從1914年到1918年,英國女性汽車駕駛員和女工人數劇增,結合所學知識此時處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造成男性勞動力傷亡,這就造成了勞動力的短缺,因此大量女性成為新的勞動力,A項正確;一戰期間女性就業機會增多是因為戰爭造成勞動力短缺,與工人運動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英國女性政治地位提高是在一戰之后,主要原因是一戰期間女性廣泛參與戰爭,獲得更多就業機會,提高了社會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排除C項;重工業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發展,并不是1914年—1918年英國女性駕駛員和女工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項。故選A項。14.(2023·廣西·統考二模)巴黎和會期間,美國代表提出《美國的海軍政策》備忘錄,指出:“一個穩定的國聯,或任何其他穩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體系,需要兩支同等強大的海軍(其中一支為英國海軍)……這將極大推動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一體適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確立。”這反映出美國( )A.維護世界和平的理想 B.維護國際聯盟的權威C.彌合戰勝國間的矛盾 D.爭奪海洋霸權的企圖【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一個穩定的國聯,或任何其他穩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體系,需要兩支同等強大的海軍(其中一支為英國海軍)……這將極大推動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一體適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確立”可知,美國企圖建立一支與英國海軍相媲美的本國海軍,以爭奪海洋霸權,維護本國海上利益,D項正確;美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維護世界和平,而是爭奪海洋霸權,排除A項;巴黎和會召開于1919年1-6月,而國聯建立于1920年1月,時間不吻合,排除B項;美國的根本目的是爭奪海洋霸權,而不是彌合戰勝國間的矛盾,并且巴黎和會沒有解決戰勝國間的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15.(2023·山東淄博·統考一模)1919年,法國的女性法學學生是1914年的10倍,女性醫學學生是那時的3倍;超過30歲的英國婦女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選舉權,德國的婦女投票權更為完整;褲子成為可以接受的婦女服裝,裙角也驟然上升。上述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科學教育水平提高 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C.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工業化迅速開展的需要【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1919年,歐洲女性獲得更多的教育、政治等權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男性數量大量減少,戰后經濟政治的建設需要更多的人才,這給予女性更多的機會,B項正確;科學教育水平在當時并沒有顯著的提高,且這與女性權利增多關系不大,排除A項;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要是宣傳無產階級革命思想,與女性權利增多關系不大,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1919年主要是戰后經濟政治建設,而不是工業化的開展,排除D項。故選B項。16.(2023·廣東梅州·統考一模)國際聯盟正式成立前,美、英、法三國對國聯提出了各自的構想:美國主張允許德國和小國加入國聯,并要求由國聯管理德國的前殖民地和前奧斯曼帝國的領地;法國規定德國不得加入國聯,并要求在國聯建立一支國際部隊,設立國際總參謀部監督各國兵力并在必要時采取軍事行動;而英國則希望國聯成為幾個大國之間仲裁糾紛的組織。這反映出( )A.列強反對國聯實行全體一致原則 B.國聯重新確定了歐亞國家版圖C.國聯在維護和平方面未發揮作用 D.主要大國爭奪國際事務主導權【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美國主張允許德國和小國加入國聯,并要求由國聯管理德國的前殖民地和前奧斯曼帝國的領地;法國規定德國不得加入國聯,并要求在國聯建立一支國際部隊,設立國際總參謀部監督各國兵力并在必要時采取軍事行動;而英國則希望國聯成為幾個大國之間仲裁糾紛的組織。”可見美、英和法分別從自身利益出發,提出了國際聯盟的方案,體現出大國對國際事務主導權的爭奪,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列強反對國聯實行全體一致原則,排除A項;國聯并未也無法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版圖,排除B項;“國聯在維護和平方面未發揮作用”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17.(2023·山東濟寧·統考一模)1908年10月28日,某國最高領導人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采訪時說:“你們英國人真是很棒,太棒了……到底什么事情,讓你們變得如此猜疑?這可和一個偉大的民族不相稱……我的人民中大部分普遍的感覺……對英國不友好。”該國是( )A.美國 B.法國 C.俄國 D.德國【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1908年......某國最高領導人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采訪時說:‘你們英國人......到底什么事情,讓你們變得如此猜疑?......我的人民中大部分普遍的感覺……對英國不友好’”可得知該國領導人對英國表示不滿,結合所學知識,可得知1908年處于一戰前夕,與英國矛盾尖銳的是德國,D項正確;一戰前夕英美并沒有較尖銳的矛盾,排除A項;一戰前法國與英國同為協約國成員,非對立的雙方,排除B項;一戰前俄國與英國同為協約國成員,非對立的雙方,排除C項。18.(2023·安徽淮北·統考一模)1918年,德國史學家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指出,西方文化已度過創造階段,未來只能是無可挽回的沒落:同時代的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猛烈批判歐洲中心市論。這兩部著作均引起普遍關注。這折射出( )A.歐洲衰落已成社會共識 B.一戰引發歐洲精神危機C.西方史學研究遭遇瓶頸 D.戰后歐洲文化破舊立新【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1918年”“西方文化已度過創造階段,未來只能是無可挽回的沒落”“猛烈批判歐洲中心市論”可知,1918年處于一戰即將結束時期,一戰所造成的嚴重損失和傷亡,使得斯賓格勒和湯因比對西方文明深感失望,折射出一戰引發歐洲精神危機,B項正確;“歐洲衰落已成社會共識”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西方史學研究情況,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一戰引發歐洲精神危機,未體現“立新”,排除D項。19.(2023·浙江·模擬預測)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曾說:“你可以粉碎敵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險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以下歷史事件較能充分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普法戰爭中德國對法國的宰割 B.一戰后協約國對德國的處理C.二戰前英法等制造慕尼黑陰謀 D.二戰后盟國對德國分區占領【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協約國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懲處,但后來,英美兩國為了本國的利益對德國進行扶持,使得德國迅速恢復,為二戰買下了伏筆,而二戰給英美等國家造成了嚴重損失,這能夠印證材料“你可以粉碎敵人,也可以和他交朋友;最危險的是侮辱他,并放他自由”,B項正確;普法戰爭中德國對法國的宰割無法印證材料的觀點,排除A項;慕尼黑陰謀是指二戰之前,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簽訂《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的一項綏靖政策,無法印證材料觀點,排除C項;二戰后盟國對德國分區占領,德國未再次因某國的幫助而發動戰爭,無法印證材料觀點,排除D項。故選B項。20.(2023·湖南懷化·統考一模)下圖為一戰時期德國的一幅漫畫,漫畫描繪了一位德國士兵兩只手分別掐住法國和俄國士兵,腳下還踩著一個英國水兵。此漫畫反映了( )A.德國渴望獨霸歐洲 B.英國實力最為弱小C.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 D.俄法同盟被德國拆散【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漫畫中德國將法國和俄國士兵掐住,腳下踩著英國水兵可知德國渴望戰勝法國、俄國和英國,獨霸歐洲,A項正確;題干中并不能體現法國、俄國和英國的整體實力,且根據所學知識,俄國的實力最為弱小,排除B項;題干中不能體現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一戰期間德國并沒有拆散俄法同盟,排除D項。故選A項。21.(2023·湖南永州·統考二模)作為《凡爾賽和約》第一部分、也是構建凡爾賽秩序國際法基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得非常倉促,在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盟約初稿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相繼被列入對德、奧、保、匈多國和約內,并分別成為其中的第一部分。這反映了( )A.西方大國的協調機制取得顯著成效 B.巴黎和會工作效率極大提高C.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 D.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作為《凡爾賽和約》第一部分、也是構建凡爾賽秩序國際法基礎的《國際聯盟盟約》制定得非常倉促,在制定過程中根本顧及不到絕大多數國家的意見,盟約初稿僅在11天之內突擊完成。”可見《凡爾賽和約》體現大國意志,是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的體現,并不能保持國際秩序的長期穩定,D項正確;《凡爾賽和約》中犧牲了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協調機制并未取得顯著成效,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國強權政治操縱國際秩序,并非是巴黎和會工作效率極大提高,排除B項;西方一些國家在國際法適用上采取雙重標準,合則用,不合則棄,打造一個又一個違法“樣板”,材料所述未體現列強在國際法運用中實行雙重標準,排除C項。故選D項。22.(2023·全國·模擬預測)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兩國涌現出大量的虛構類小說,如《1910年入侵英倫》《威廉來了:霍亨索倫王朝統治下的倫敦》在英國廣受歡迎;描寫德國戰勝英國的《英格蘭的報應》《德國未來100年》等小說也在德國暢銷。這反映出A.兩國民眾對世界大戰充滿期待 B.文學作品深刻打上時代烙印C.英德競爭開始擴展到文化領域 D.工業革命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兩國涌現出大量的虛構類小說”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兩國涌現出大量的虛構類小說,不管是英國還是德國,公民都希望本國戰勝對方,體現了極端民族主義的發展,而背后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體現了文學作品深刻打上時代烙印,B項正確;兩國民眾似乎對戰爭充滿期待,但是世界大戰絕不是他們“意識”中的產物,就像恩格斯所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排除A項;材料體現出英德競爭擴展到思想意識形態文化領域,但是并非“開始”,排除C項;材料未能體現工業革命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排除D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