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1 科學探究-2022-2023年初中生物二輪復習高頻考點精編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1 科學探究-2022-2023年初中生物二輪復習高頻考點精編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01 科學探究
1.科學探究常用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文獻法和分類法等。
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
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是現代生物學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維用結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動方向,這種研究方法就是實驗法。
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訪問、座談、問卷、測驗和查閱書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對象的材料。
文獻法也稱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目的方法。
分類法: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劃分為種屬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
2.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作為學習生物科學的一種基本方法,探究的基本過程如下:
(1)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所要研究的問題質疑。
(2) 作出假設:提出問題之后,我們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以及相關資料等,作出相應的種種假設。通過討論,對于提出的假設要做合理的保留或刪除。
(3) 制定計劃:計劃的制定要緊扣所作的假設進行,包括探究對象、對照裝置(如容器)、區分標志(如標簽)等材料用具的選擇和準備,設計方案的形成和實驗步驟的安排。要注意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否嚴謹。
(4) 實施計劃:嚴格按照探究方案做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認真翔實地記錄實驗結果。
(5) 得出結論:分析探究結果,與所作的假設分析比較,得出正確結論。
(6) 表達與交流:通過小組內部討論和組間交流等形式深入分析主題。
3.探究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 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探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
(2)單一變量:兩組對照實驗中只能設計一個控制變量。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到兩組對照裝置中,只有一個條件不同。變量的設計是對照實驗的關鍵。
(3)探究實驗不能只選取一個實驗對象,否則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說明問題,適量選取一定數量的材料才可以減少誤差,結果才能更反映真實情況。
(4)探究實驗如果只做一次或者只做一組,可能會有較大的誤差,所以結果不可靠。應該在一切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反復做三次,才能盡量減少誤差的影響。
(5)結論與假設矛盾時,首先要反思探究過程的科學性、嚴密性。其次考慮重新做出假設,重新設計探究實驗。正確結論有時候可通過一次探究獲得,也可能需要多次探究獲得。科學探究往往要經歷許多次失敗才能夠柳暗花明。
(6)探究實驗必須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為了迎合假設而改動實際觀察的數據和結果。
3.顯微鏡的結構:
(1)顯微鏡是利用光學成像的原理,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像;物像不但上下顛倒,左右也顛倒。做此類題有個小訣竅,就是把這個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字母寫到一張小紙上,然后把這張紙旋轉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顛倒的圖象了。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放大倍數和目鏡放大倍數之積,所以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的體積越大,細胞的數目越少,視野越暗;反之,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細胞的體積越小,細胞的數目越多,視野越亮。
(2)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
目鏡:放大倍數有“5x”、“10x”、“15x”,是顯微鏡的主要結構,是放大倍數的。
物鏡:“10x”為低倍物鏡,“40x”為高倍物鏡,是顯微鏡的主要結構,是放大倍數的。
轉換器:可以調換不同倍數的物鏡。
反光鏡:凹面鏡適用于弱光,平面鏡適用于強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調節視野亮度。
粗準焦螺旋:移動時可使鏡筒作快速和較大幅度的升降。
細準焦螺旋:移動時可使鏡筒緩慢和小幅度升降,觀察時找到物像后換用細準焦螺旋進行微調,使物像更加清晰。
4顯微鏡的技巧:
(1)顯微鏡中起放大作用的構件有目鏡、物鏡、其放大倍數可以用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來表示;在觀察同一洋蔥表皮細胞時我們會發現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看到的細胞的數量越多(選填“多”或“少”),視野越亮(選填“亮”或“暗”);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的數量越少(選填“多”或“少”),視野越 暗(選填“亮”或“暗”)。
(2)顯微鏡中能夠調節視野明暗的構件有反光鏡、遮光器(或光圈)。對光時要使視野變亮可以使凹面鏡和大光圈。要使視野變暗則可以使用平面鏡和小光圈。
(3)有時顯微鏡的視野中會看到污點,我們看到的污點只可能在目鏡、物鏡、載玻片三個地方,因此判斷時只需要移動其中的兩個,如果污點都不動,就在第三個上,如果移動載玻片時污點就跟著動,則證明污點就在載玻片上。
(4)由于顯微鏡成像的特點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所以要將物像移至視野中央時,則玻片標本移動的方向與物像所在的位置應該相同(選填“相同”或“相反”)。
5臨時裝片的制作:
(1)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擦、滴(清水)、撕、展、蓋、染、吸這幾個步驟完成的是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而 擦、滴(0.9%生理鹽水)、刮、涂、蓋、染、吸這幾個步驟完成的是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
(2)用鑷子夾起蓋玻片,將蓋玻片的一端接觸水滴,然后緩緩放下。這是正確的蓋蓋玻片的方法,我們這樣操作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蓋玻片下出現氣泡。
(3)染色時要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其目的是使碘液浸潤整個標本。
1.科學探究的方法:
例題1.陽春三月,紅梅、碧桃、榆葉梅等競相綻放,人們難以區分。要辨別這些花的種類,下列不需要運用的科學方法是(  )
A.觀察 B.比較 C.生物分類 D.調查
2.科學探究的過程:
例題2.探究過程的說法:
①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通過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②探究一般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
③探究實驗重復多次后,必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④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
正確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顯微鏡的結構:
例題3.如圖是顯微鏡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中有放大作用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
4.顯微鏡的操作:
例題4.下圖為某同學在觀察自己制作的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過程中,顯微鏡下看到的幾個視野,請據圖回答問題:
(1)要使圖像從視野①變為視野②的狀態,應將裝片向______________移動;要使圖像從視野②變為視野③的狀態,應轉動______________,換成高倍物鏡;要使圖像從視野③變為視野④的狀態,應用______________進行調節。
(2)在視野②中可以看到,洋蔥鱗片葉表皮有部分重疊,這是因為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___ 。
5.臨時裝片的制作
例題5.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一般是( )
①染色  ②撕取實驗材料  ③擦拭載蓋玻片  ④在載玻片中央滴清水  ⑤蓋蓋玻片  ⑥將實驗材料置于水滴中展開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②⑥⑤④①
C. ③④②⑥⑤①
D. ④②①③⑤⑥
1.(2022·綿陽)北京冬奧會根據運動項目的特征,將各種運動設為7個大項,7個大項又設為15個分項。這類似于生物研究中的(  )
A.比較法 B.分類法 C.調查法 D.推測法
2.(2022·棗莊)生物學的研究工具有助于我們科學有效地探究生命奧秘。下列生物學實驗選用的材料或器具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新冠病毒的形態結構
B.用放大鏡觀察已縱向切開的桃花雄蕊的內部結構
C.用碘液檢測綠葉在光下是否制造淀粉
D.用高錳酸鉀溶液檢測果蔬中維生素C的含量
3.(2022·葫蘆島)小明發現螞蟻排成一隊向前爬,問媽媽:“是前面螞蟻留下了信息嗎?”此句話屬于科學探究步驟中的(  )
A.提出問題 B.作出假設 C.制定計劃 D.得出結論
4.(2022·青島)下圖是小明同物課上使用的顯微鏡,及觀察到的不同視野。下列實驗操作不規范的是(  )
A.轉動圖一中的⑤使鏡筒緩緩下降時,眼睛應注視物鏡
B.將圖二中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該向右方移動玻片
C.從圖三到圖四,可以轉動圖一中的①更換物鏡來實現
D.觀察圖四所示物像時,可調節圖一中的③使視野變亮
5.(2022·濱州)某同學在實驗室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并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步驟c所滴液體與此實驗相同
B.視野中找到物像不清晰時,可以調節圖二中的2
C.圖一正確的操作順序是c→a→d→b
D.圖中顯微鏡最小放大倍數是100倍
6.(2022·梧州)顯微鏡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觀察工具。圖中操作流程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7.(2022·大慶)下列關于顯微鏡使用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包括: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收鏡
B.使用顯微鏡觀察英文字母“d”,看到的物像是“d”
C.對光完成的標志是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
D.選用10×目鏡和40×物鏡觀察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400倍
8.(2022·平涼)請分析回答“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操作中的相關問題。
(1)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先擦凈載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   。
(2)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一個細胞位于視野的左上方,欲將其移至視野中央,需將臨時裝片向   移動。
(3)將10×的物鏡換為40×后,視野中的細胞數量將變    (填“多”或“少”),物像將變   (填”大”或“小”)。
(4)為了使物像更加清晰,需細微調節   。
(5)人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是   ,能否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該種結構?   。
1.三次測量某同學的胸圍差得出的數據是:第一次10厘米,第二次9厘米,第三次11厘米,則該同學的胸圍差值是( )
A. 10厘米 B. 9厘米 C. 11厘米 D. 30厘米
2.在科學探究一般過程的六個環節中,探究成功的關鍵是(  )
A. 制訂出恰當的科學探究計劃 B. 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C. 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 D. 購買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3.下列關于實驗法中“作出假設”這一步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假設是對問題的一種可能性解釋
B. 假設是一種無端性猜測
C. 假設要以事實或生活經驗為依據
D. 假設可以與結果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4.某小組在探究蚯蚓的運動的實驗中,作出的假設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紙上運動速度更快,可是實驗結果卻相反。對此該小組應該( )
A. 放棄自己的實驗結果
B. 進一步查找資料并重新作出假設,重新進行實驗
C. 適當修改實驗結果以保持與原有假設一致
D. 不管實驗結果,直接根據假設得出結論
5.科學探究式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關于科學探究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探究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
B. 探究中要善于與人合作交流
C. 科學探究的結果與原有知識發生矛盾時,要修改實驗數據
D. 學探究的基礎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6.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到甲、乙視野。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使用顯微鏡對光時,首先轉動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B. 顯微鏡的視野由甲換到乙,需要轉動轉換器和粗準焦螺旋
C. 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乙視野的放大倍數比甲大,視野也較暗
D. 上圖中所顯示的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160倍和40倍
7.下列關于顯微鏡的使用,錯誤的是( )
A. 對光時,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B.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少
C. 下降鏡筒時,眼睛應從側面看著物鏡
D. 對光時,以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為宜
8.用顯微鏡觀察時,所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其原因是(  )
A. 不易污染物鏡 B. 易于將觀察材料染色
C. 能讓光線透過 D. 便于放置在顯微鏡上
9.要研究蜜蜂在每朵花上的平均停留時間,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
A. 刻度尺 B. 放大鏡 C. 秒表 D. 照相機
10.調查池塘生態系統,除了記錄本和筆之外,下列哪一選項所帶工具是最合適的 ( )
A. 鏟子望遠鏡照相機 B. 網兜放大鏡玻璃瓶
C. 鏟子顯微鏡玻璃瓶 D. 網兜顯微鏡照相機
11.在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結構的實驗中,使用的一種很重要的試劑是(  )
A. 酒精 B. 碘液 C. 生理鹽水 D. 蒸餾水
12.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應盡可能地避免產生氣泡,其操作的最關鍵步驟是( )
A. 撕取的洋蔥表皮應盡量得薄
B. 先用蓋玻片的一側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再緩緩放下蓋玻片
C. 在載玻片的中央滴清水時,水滴大小要適宜
D. 將撕下的材料平展在載玻片的水滴中
13.下圖表示“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操作,②和④滴加的液體分別是( )
A. 清水、清水 B. 清水、碘液 C. 碘液、清水 D. 碘液、碘液
14.制作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不正確的是( )
A. 撕取的洋蔥內表皮要盡量的薄
B. 撕取的洋蔥內表皮要先展平再滴清水
C. 蓋蓋玻片時一側先接觸液滴,然后緩緩放平
D. 用稀碘液對洋蔥表皮細胞進行染色,可以是細胞的結構更清晰
15.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正確順序是( )
①用鑷子撕取里面葉表皮 ②將表皮置于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③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④用紗布將載玻片、蓋玻片擦干凈
⑤用鑷子將表皮展平 ⑥蓋上蓋玻片
A. ④③①②⑤⑥ 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④①③②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16.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要往載玻片中央滴加生理鹽水。如果滴的鹽水含鹽量分別為2﹪和0.5﹪的蒸餾水,這時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應是( )
A. 細胞皺縮,細胞皺縮 B. 細胞破裂,細胞變大破裂
C. 細胞皺縮,細胞變大破裂 D. 細胞不變,細胞變大破裂
17.制作洋蔥鱗片葉裝片和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清潔以后在載玻片上分別滴加的是( )
A. 清水,生理鹽水 B. 清水,清水 C. 生理鹽水,清水 D. 生理鹽水,生理鹽水
18.小明用顯微鏡觀察了洋蔥表皮細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細胞作了如下記錄。其中正確的是( )
①洋蔥表皮細胞中央有較大的液泡 ②口腔上皮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 ③洋蔥表皮細胞中有葉綠體 ④視野中有氣泡,可能是蓋蓋破片時操作不當造成的 ⑤視野中光線過強時應調節反光鏡和光圈 ⑥要想看到更多的細胞應換用放大倍數更大的目鏡或物鏡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②③①⑤
19.某小組圍繞“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問題,討論并制訂了如下計劃。背景知識:蚯蚓生活在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的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體表濕潤并且有許多粗糙的剛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剛毛運動。
請你將小組計劃的探究內容補全:
(1)提出的問題:________
(2)作出的假設:________。
(3)實驗:準備一定數量的蚯蚓,薄木板一塊,玻璃板一塊。
實驗A:讓蚯蚓在________上爬3分鐘,記錄下爬行距離。實驗B:讓蚯蚓在薄木板上爬3分鐘,記錄下爬行距離。
(4)實驗數據
材質 平均爬行距離/cm
玻璃板 12
薄木板 30
實驗結論: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判斷,可得出蚯蚓在________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本實驗中實驗A與實驗B的實驗變量是什么 ________。
20.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中填序號,_____填寫名稱)
(1)要將圖乙中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將載玻片向________方向移動。
(2)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鏡后,調節圖甲中[________]后,物像清晰,為使視野亮度適宜,應使用大光圈和________面鏡。
(3)觀察過程中,發現視野中有一個污點,轉功目鏡和移動玻片標本,污點都沒有移動, 說明污點在________上。
(4)圖丙中,與動物細胞相比,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是[①]細胞壁、[③]________、[⑤]________。
(5)細胞結構中,[②]________能控制物質進出,[④]________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 。
(6)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為保持細胞形態,在載玻片中央滴加的液體是________,要想觀察到細胞核,需要用________ 染色。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01 科學探究
1.科學探究常用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文獻法和分類法等。
觀察法: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
實驗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是現代生物學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維用結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動方向,這種研究方法就是實驗法。
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訪問、座談、問卷、測驗和查閱書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對象的材料。
文獻法也稱歷史文獻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存的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某種調查研究目的方法。
分類法: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劃分為種屬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
2.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作為學習生物科學的一種基本方法,探究的基本過程如下:
(1)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所要研究的問題質疑。
(2) 作出假設:提出問題之后,我們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以及相關資料等,作出相應的種種假設。通過討論,對于提出的假設要做合理的保留或刪除。
(3) 制定計劃:計劃的制定要緊扣所作的假設進行,包括探究對象、對照裝置(如容器)、區分標志(如標簽)等材料用具的選擇和準備,設計方案的形成和實驗步驟的安排。要注意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否嚴謹。
(4) 實施計劃:嚴格按照探究方案做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認真翔實地記錄實驗結果。
(5) 得出結論:分析探究結果,與所作的假設分析比較,得出正確結論。
(6) 表達與交流:通過小組內部討論和組間交流等形式深入分析主題。
3.探究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 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探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
(2)單一變量:兩組對照實驗中只能設計一個控制變量。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到兩組對照裝置中,只有一個條件不同。變量的設計是對照實驗的關鍵。
(3)探究實驗不能只選取一個實驗對象,否則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說明問題,適量選取一定數量的材料才可以減少誤差,結果才能更反映真實情況。
(4)探究實驗如果只做一次或者只做一組,可能會有較大的誤差,所以結果不可靠。應該在一切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反復做三次,才能盡量減少誤差的影響。
(5)結論與假設矛盾時,首先要反思探究過程的科學性、嚴密性。其次考慮重新做出假設,重新設計探究實驗。正確結論有時候可通過一次探究獲得,也可能需要多次探究獲得。科學探究往往要經歷許多次失敗才能夠柳暗花明。
(6)探究實驗必須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為了迎合假設而改動實際觀察的數據和結果。
3.顯微鏡的結構:
(1)顯微鏡是利用光學成像的原理,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像;物像不但上下顛倒,左右也顛倒。做此類題有個小訣竅,就是把這個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字母寫到一張小紙上,然后把這張紙旋轉180度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顛倒的圖象了。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放大倍數和目鏡放大倍數之積,所以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的體積越大,細胞的數目越少,視野越暗;反之,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細胞的體積越小,細胞的數目越多,視野越亮。
(2)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
目鏡:放大倍數有“5x”、“10x”、“15x”,是顯微鏡的主要結構,是放大倍數的。
物鏡:“10x”為低倍物鏡,“40x”為高倍物鏡,是顯微鏡的主要結構,是放大倍數的。
轉換器:可以調換不同倍數的物鏡。
反光鏡:凹面鏡適用于弱光,平面鏡適用于強光。
光圈:指遮光器上的孔,調節視野亮度。
粗準焦螺旋:移動時可使鏡筒作快速和較大幅度的升降。
細準焦螺旋:移動時可使鏡筒緩慢和小幅度升降,觀察時找到物像后換用細準焦螺旋進行微調,使物像更加清晰。
4顯微鏡的技巧:
(1)顯微鏡中起放大作用的構件有目鏡、物鏡、其放大倍數可以用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來表示;在觀察同一洋蔥表皮細胞時我們會發現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看到的細胞的數量越多(選填“多”或“少”),視野越亮(選填“亮”或“暗”);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的數量越少(選填“多”或“少”),視野越 暗(選填“亮”或“暗”)。
(2)顯微鏡中能夠調節視野明暗的構件有反光鏡、遮光器(或光圈)。對光時要使視野變亮可以使凹面鏡和大光圈。要使視野變暗則可以使用平面鏡和小光圈。
(3)有時顯微鏡的視野中會看到污點,我們看到的污點只可能在目鏡、物鏡、載玻片三個地方,因此判斷時只需要移動其中的兩個,如果污點都不動,就在第三個上,如果移動載玻片時污點就跟著動,則證明污點就在載玻片上。
(4)由于顯微鏡成像的特點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所以要將物像移至視野中央時,則玻片標本移動的方向與物像所在的位置應該相同(選填“相同”或“相反”)。
5臨時裝片的制作:
(1)在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擦、滴(清水)、撕、展、蓋、染、吸這幾個步驟完成的是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而 擦、滴(0.9%生理鹽水)、刮、涂、蓋、染、吸這幾個步驟完成的是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
(2)用鑷子夾起蓋玻片,將蓋玻片的一端接觸水滴,然后緩緩放下。這是正確的蓋蓋玻片的方法,我們這樣操作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蓋玻片下出現氣泡。
(3)染色時要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引,其目的是使碘液浸潤整個標本。
1.科學探究的方法:
例題1.陽春三月,紅梅、碧桃、榆葉梅等競相綻放,人們難以區分。要辨別這些花的種類,下列不需要運用的科學方法是(  )
A.觀察 B.比較 C.生物分類 D.調查
【答案】D
【解析】陽春三月紅梅、碧桃、榆葉梅等競相綻放,人們難以區分。要辨別這些花的種類,可采用觀察法,明確花的顏色,花瓣、萼片、雄蕊,雌蕊的數目等,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從而進行分類。可見該過程沒有用是調查法。
2.科學探究的過程:
例題2.探究過程的說法:
①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通過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②探究一般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
③探究實驗重復多次后,必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④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
正確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就算探究實驗重復多次后,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可見①②④是正確的,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3.顯微鏡的結構:
例題3.如圖是顯微鏡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中有放大作用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
【答案】C
【解析】圖中①是目鏡,②是粗準焦螺旋,③是物鏡,④是反光鏡,顯微鏡放大的倍數是目鏡和物鏡的乘積,所以在圖中與觀察物像的放大倍數有關的結構是①目鏡和③物鏡,C正確。
4.顯微鏡的操作:
例題4.下圖為某同學在觀察自己制作的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過程中,顯微鏡下看到的幾個視野,請據圖回答問題:
(1)要使圖像從視野①變為視野②的狀態,應將裝片向______________移動;要使圖像從視野②變為視野③的狀態,應轉動______________,換成高倍物鏡;要使圖像從視野③變為視野④的狀態,應用______________進行調節。
(2)在視野②中可以看到,洋蔥鱗片葉表皮有部分重疊,這是因為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___ 。
【答案】(1)右下方 轉換器 細準焦螺旋(2)沒有將葉表皮展平
【解析】由圖①到圖②可以看出,是把圖像移到視野中央,根據顯微鏡的成像特點知道,像與物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因此要把物體移到視野中央,就要向像所在的方向移到,圖中像在視野的右下方,物體實際在視野的左上方,要移到中央,就必須向右下方移到;由②到③可以看出,像很明顯被放大了,所以我們首先要轉動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就可以看到一個模糊的圖像,要使圖像變清晰即由③變成④,我們就應該調節細準焦螺旋;如果我們在制作臨時裝片時沒有把洋蔥鱗片葉表皮展平,觀察時就會出現細胞重疊現象。
5.臨時裝片的制作
例題5.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步驟一般是( )
①染色  ②撕取實驗材料  ③擦拭載蓋玻片  ④在載玻片中央滴清水  ⑤蓋蓋玻片  ⑥將實驗材料置于水滴中展開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②⑥⑤④①
C. ③④②⑥⑤①
D. ④②①③⑤⑥
【答案】C。
【解析】擦片—用潔凈的紗布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即③;滴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或清水于載玻片上,即④;取材—用鑷子撕取內表皮薄膜或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側壁輕輕的刮取,即②;將樣品展于滴了生理鹽水或清水的載玻片上,即⑥;蓋片—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放下,避免產生氣泡,即⑤;染色—將稀碘液滴于蓋玻片一側,用濾紙從另一側吸去染液,即①。
1.(2022·綿陽)北京冬奧會根據運動項目的特征,將各種運動設為7個大項,7個大項又設為15個分項。這類似于生物研究中的(  )
A.比較法 B.分類法 C.調查法 D.推測法
【答案】B
【解析】冬奧會根據運動項目的特征,將各種運動設為7個大項,7個大項又設為15個分項。這類似于生物研究中的分類法,因此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2.(2022·棗莊)生物學的研究工具有助于我們科學有效地探究生命奧秘。下列生物學實驗選用的材料或器具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新冠病毒的形態結構
B.用放大鏡觀察已縱向切開的桃花雄蕊的內部結構
C.用碘液檢測綠葉在光下是否制造淀粉
D.用高錳酸鉀溶液檢測果蔬中維生素C的含量
【答案】A
【解析】A.病毒非常微小,要用納米來表示,一個病毒的大小約為10~300納米,因此用放大鏡、光學顯微鏡不能觀察到病毒,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A符合題意。
B.使用放大鏡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因此,可用放大鏡觀察已縱向切開的桃花雄蕊的內部結構,B不符合題意。
C.淀粉遇到碘變藍色,我們經常用碘液來鑒定是否有淀粉存在,C不符合題意。
D.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檢測果蔬中維生素C的含量,D不符合題意。
3.(2022·葫蘆島)小明發現螞蟻排成一隊向前爬,問媽媽:“是前面螞蟻留下了信息嗎?”此句話屬于科學探究步驟中的(  )
A.提出問題 B.作出假設 C.制定計劃 D.得出結論
【答案】A
【解析】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所以題干中,有同學說:“是前面螞蟻留下了信息嗎?”,在科學探究步驟中屬于提出問題。
4.(2022·青島)下圖是小明同物課上使用的顯微鏡,及觀察到的不同視野。下列實驗操作不規范的是(  )
A.轉動圖一中的⑤使鏡筒緩緩下降時,眼睛應注視物鏡
B.將圖二中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該向右方移動玻片
C.從圖三到圖四,可以轉動圖一中的①更換物鏡來實現
D.觀察圖四所示物像時,可調節圖一中的③使視野變亮
【答案】B
【解析】A.轉動圖一中⑤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過程中,眼睛應從側面注視物鏡,也避免壓壞玻片標本,A不符合題意。
B.顯微鏡呈倒像,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所以將圖二中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向左方移動玻片,B符合題意。
C.顯微鏡的物鏡越大,放大倍數越大,轉動圖一中的①轉換器,可更換高倍物鏡,將視野由放大倍數小的圖三變成放大倍數大的圖四,C不符合題意。
D.圖四所示物像放大倍數較高,視野較暗,可調節圖一中的③反光鏡,使視野變亮,D不符合題意。
5.(2022·濱州)某同學在實驗室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并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步驟c所滴液體與此實驗相同
B.視野中找到物像不清晰時,可以調節圖二中的2
C.圖一正確的操作順序是c→a→d→b
D.圖中顯微鏡最小放大倍數是100倍
【答案】A
【解析】A.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載玻片上所滴液體是清水,以保持細胞正常形態,不能換成生理鹽水,A錯誤。
B.若視野模糊應調節2細準焦螺旋,B正確。
C.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是:擦→滴→刮→涂→蓋→染→吸,因此圖中正確順序是 c滴→a刮、涂→d蓋→b染、吸,C正確。
D.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該顯微鏡的最小放大倍數是10×10=100(倍),D正確。
6.(2022·梧州)顯微鏡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觀察工具。圖中操作流程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答案】C
【解析】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是取鏡與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顯微鏡放在距實驗臺邊緣7厘米左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對光,即圖中的③,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同時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觀察,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即圖中的①,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即圖中的②。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即圖中的④。整理,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干凈。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里,送回原處。
7.(2022·大慶)下列關于顯微鏡使用的說法,錯誤的是(  )
A.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包括: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收鏡
B.使用顯微鏡觀察英文字母“d”,看到的物像是“d”
C.對光完成的標志是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
D.選用10×目鏡和40×物鏡觀察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400倍
【答案】B
【解析】A.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包括: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清潔收鏡,A不符合題意。
B.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所以使用顯微鏡觀察英文字母“d”,看到的物像是“p”,B符合題意。
C.對光完成的標志是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C不符合題意。
D.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選用10×目鏡和40×物鏡觀察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400倍,D不符合題意。
8.(2022·平涼)請分析回答“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操作中的相關問題。
(1)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先擦凈載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   。
(2)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一個細胞位于視野的左上方,欲將其移至視野中央,需將臨時裝片向   移動。
(3)將10×的物鏡換為40×后,視野中的細胞數量將變    (填“多”或“少”),物像將變   (填”大”或“小”)。
(4)為了使物像更加清晰,需細微調節   。
(5)人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是   ,能否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該種結構?   。
【答案】(1)生理鹽水
(2)左上方
(3)少;大
(4)細準焦螺旋
(5)線粒體;能
【解析】(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先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目的是保持細胞正常的形態。
(2)顯微鏡呈倒像,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一個細胞位于視野的左上方,欲將其移至視野中央,需將臨時裝片向左上方移動。
(3)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放大倍數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就越大,數目越少;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的細胞就越小,數目越多。所以將10×的物鏡換為40×后,視野中的細胞數量將變少,物像將變大。
(4)細準焦螺旋的作用是較小幅度的升降鏡筒外,還能調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5)線粒體是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都有的能量轉換器。因此人的口腔上皮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是線粒體。線粒體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
1.三次測量某同學的胸圍差得出的數據是:第一次10厘米,第二次9厘米,第三次11厘米,則該同學的胸圍差值是( )
A. 10厘米 B. 9厘米 C. 11厘米 D. 30厘米
【答案】A。
【解析】胸圍差指的是盡力吸氣結束時的胸圍的長度與盡力呼氣結束時的胸圍長度的差,胸圍差我們一般取測得的三次胸圍差的平均值。三次的平均值為:(10+9+11)/3=10(厘米)。
2.在科學探究一般過程的六個環節中,探究成功的關鍵是(  )
A. 制訂出恰當的科學探究計劃 B. 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C. 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 D. 購買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答案】A。
【解析】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表達交流。其中能夠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并作出符合科學事實的假設,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當的科學探究計劃,則是探究成功的關鍵。所以科學探究的六個環節中,探究成功的關鍵是制定出恰當的科學探究計劃。
3.下列關于實驗法中“作出假設”這一步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假設是對問題的一種可能性解釋
B. 假設是一種無端性猜測
C. 假設要以事實或生活經驗為依據
D. 假設可以與結果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答案】B
【解析】科學探究實驗的步驟是: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在做出假設環節中,做假設要根據已知科學知識對問題提出假設,另外假設要具有可檢驗性,在實驗中,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假設和結論有時候一致,也有出現假設與結果不一致的情況,但是假設并不是一種無端性的猜測,可見B說法錯誤,B符合題意。
4.某小組在探究蚯蚓的運動的實驗中,作出的假設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紙上運動速度更快,可是實驗結果卻相反。對此該小組應該( )
A. 放棄自己的實驗結果
B. 進一步查找資料并重新作出假設,重新進行實驗
C. 適當修改實驗結果以保持與原有假設一致
D. 不管實驗結果,直接根據假設得出結論
【答案】B
【解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也并不是所有的實驗結果都和假設相符,如果不相符就需要進一步查找資料并重新作出假設,重新進行實驗,因此,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故B符合題意。
5.科學探究式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關于科學探究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探究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
B. 探究中要善于與人合作交流
C. 科學探究的結果與原有知識發生矛盾時,要修改實驗數據
D. 學探究的基礎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答案】C
【解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科學探究要求實事求是,當實驗的結構與假設不符合的時候,可能是假設不正確,便需要重新作出假設;如果是探究過程出現了錯誤,那么應當進行完善,重新進行實驗。
6.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觀察到甲、乙視野。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使用顯微鏡對光時,首先轉動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B. 顯微鏡的視野由甲換到乙,需要轉動轉換器和粗準焦螺旋
C. 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乙視野的放大倍數比甲大,視野也較暗
D. 上圖中所顯示的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160倍和40倍
【答案】C
【解析】A、使用顯微鏡對光時,首先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A不符合題意;
B、顯微鏡的視野由甲換到乙,細胞變大了,說明是低倍鏡換高倍鏡。低倍鏡換到高倍鏡的步驟是:移動裝片,使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轉動轉換器使高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調節反光鏡和光圈,使視野更明亮;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B不符合題意;
C、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乙視野的放大倍數比甲大,視野也較暗,C符合題意;
D、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物鏡放大倍數和目鏡放大倍數的乘積。圖中所顯示的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160倍和640倍,D不符合題意。
7.下列關于顯微鏡的使用,錯誤的是( )
A. 對光時,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B.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少
C. 下降鏡筒時,眼睛應從側面看著物鏡
D. 對光時,以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為宜
【答案】B。
【解析】A.D.顯微鏡的對光的步驟為先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然后用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一只眼注視目鏡內,轉動反光鏡,使反射光線經過通光孔、物鏡、鏡筒到達目鏡,以通過目鏡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為宜,AD不符合題意。
B.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所觀察的細胞越大數量越少;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所觀察的細胞越小數量越多,B符合題意。
C.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頭緩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從側面看著物鏡,以免物鏡壓破玻片標本,損壞物鏡或弄破玻片標本,C不符合題意。
8.用顯微鏡觀察時,所觀察的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其原因是(  )
A. 不易污染物鏡 B. 易于將觀察材料染色
C. 能讓光線透過 D. 便于放置在顯微鏡上
【答案】C。
【解析】顯微鏡成像是利用光學原理,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結構時,必須使光線能夠依次通過反光鏡、光圈、通光孔、物鏡、鏡筒、目鏡,所以被觀察的生物材料必須是薄而透明的,為的是讓光線能夠通過,光線透過觀察材料的結構進入人的眼睛,才能夠看到物體的結構。
9.要研究蜜蜂在每朵花上的平均停留時間,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
A. 刻度尺 B. 放大鏡 C. 秒表 D. 照相機
【答案】C。
【解析】刻度尺是測量長度的工具;放大鏡可用于觀察較小的物體;秒表是計時工具;照相機是攝像,記錄工具。故要研究蜜蜂在每朵花上的平均停留時間,需要用到的工具是秒表。
10.調查池塘生態系統,除了記錄本和筆之外,下列哪一選項所帶工具是最合適的 ( )
A. 鏟子望遠鏡照相機 B. 網兜放大鏡玻璃瓶
C. 鏟子顯微鏡玻璃瓶 D. 網兜顯微鏡照相機
【答案】B。
【解析】調查中要使用恰當的工具,比如采集昆蟲,要使用網兜,并可裝入玻璃瓶;調查水中的生物,要準備網兜、放大鏡、玻璃瓶等;要了解土壤中的生物,如鼠婦、蚯蚓等則需要準備鏟子;觀察遠處的物體,要準備望遠鏡;觀察看不見的生物,要將材料帶回去,借助顯微鏡觀察.另外記錄本和筆是調查中所必需的,可以隨時記錄調查中所出現的情況。因此,調查池塘生態系統中,除了記錄本和筆之外,最合適的所帶工具是網兜、放大鏡、玻璃瓶。
11.在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結構的實驗中,使用的一種很重要的試劑是(  )
A. 酒精 B. 碘液 C. 生理鹽水 D. 蒸餾水
【答案】B。
【解析】在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和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要用到三種液體: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清水、碘液。為了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使細胞不至于吸水而膨脹,因失水而皺縮,在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需要向載玻片上滴一滴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需要向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在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和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最后一步都需要染色,染色用的都是碘液。
12.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應盡可能地避免產生氣泡,其操作的最關鍵步驟是( )
A. 撕取的洋蔥表皮應盡量得薄
B. 先用蓋玻片的一側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再緩緩放下蓋玻片
C. 在載玻片的中央滴清水時,水滴大小要適宜
D. 將撕下的材料平展在載玻片的水滴中
【答案】B。
【解析】A.表皮的厚與薄與產生氣泡的關系不大,產生氣泡的原因主要在蓋蓋玻片這一步驟,A故不合題意。
B.蓋蓋玻片的要求是讓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的液滴,然后再緩緩放平,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避免產生氣泡的,符合題意。
C.清水的大小不是關鍵,關鍵是蓋蓋玻片,若蓋的方式不正確,滴的清水再合適也會產生較多的氣泡的,C不合題意。
D.將撕下的材料平展在載玻片的水滴中,目的是防止細胞重疊影響觀察,與產生氣泡關系不大,D不合題意。
13.下圖表示“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實驗的部分操作,②和④滴加的液體分別是( )
A. 清水、清水 B. 清水、碘液 C. 碘液、清水 D. 碘液、碘液
【答案】C。
【解析】步驟②是染色,滴加的液體是碘液,能夠將細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觀察;④滴加的液體是清水,有利于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
14.制作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時不正確的是( )
A. 撕取的洋蔥內表皮要盡量的薄
B. 撕取的洋蔥內表皮要先展平再滴清水
C. 蓋蓋玻片時一側先接觸液滴,然后緩緩放平
D. 用稀碘液對洋蔥表皮細胞進行染色,可以是細胞的結構更清晰
【答案】B
【解析】A、為了能夠清楚的去觀察撕取的洋蔥內表皮要盡量的薄,A不符合題意;
B、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地把水滴中的薄膜展開,目的是沒有重疊,便于觀察,B符合題意;
C、蓋蓋玻片時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其目的是防止出現氣泡,C不符合題意;
D、用稀碘液對洋蔥表皮細胞進行染色,可以是細胞的結構更清晰,D不符合題意。
15.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正確順序是( )
①用鑷子撕取里面葉表皮 ②將表皮置于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③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④用紗布將載玻片、蓋玻片擦干凈
⑤用鑷子將表皮展平 ⑥蓋上蓋玻片
A. ④③①②⑤⑥ 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④①③②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為:④擦:用紗布將載玻片、蓋玻片擦干凈、③滴: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①撕:用鑷子撕取里片葉表皮、②將葉表皮置于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⑤展:用鑷子將表皮展平、⑥蓋:蓋上蓋玻片、染,可見A正確。
16.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要往載玻片中央滴加生理鹽水。如果滴的鹽水含鹽量分別為2﹪和0.5﹪的蒸餾水,這時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應是( )
A. 細胞皺縮,細胞皺縮 B. 細胞破裂,細胞變大破裂
C. 細胞皺縮,細胞變大破裂 D. 細胞不變,細胞變大破裂
【答案】C
【解析】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要往載玻片中央滴加0.9%的生理鹽水,以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依據細胞失水或吸水原理,如果滴的鹽水濃度大于0.9%,細胞則因失水而發生皺縮;如果滴的鹽水濃度小于0.9%,細胞則因吸水而發生變大甚至破裂;只有滴的鹽水濃度等于0.9%,細胞才不會發生變化,所以如果滴的鹽水含鹽量為2%,因鹽水濃度大于0.9%,細胞則因失水而發生皺縮;如果滴的是0.5%的蒸餾水,因蒸餾水的濃度小于0.9%,細胞則因吸水而發生變大破裂。
17.制作洋蔥鱗片葉裝片和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裝片時,清潔以后在載玻片上分別滴加的是( )
A. 清水,生理鹽水 B. 清水,清水 C. 生理鹽水,清水 D. 生理鹽水,生理鹽水
【答案】A。
【解析】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要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目的都是為了保持細胞的形態結構,便于觀察。
18.小明用顯微鏡觀察了洋蔥表皮細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細胞作了如下記錄。其中正確的是( )
①洋蔥表皮細胞中央有較大的液泡 ②口腔上皮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 ③洋蔥表皮細胞中有葉綠體 ④視野中有氣泡,可能是蓋蓋破片時操作不當造成的 ⑤視野中光線過強時應調節反光鏡和光圈 ⑥要想看到更多的細胞應換用放大倍數更大的目鏡或物鏡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⑥ C. ①③⑤⑥ D. ②③①⑤
【答案】A
【解析】①洋蔥表皮細胞是植物,因此洋蔥表皮細胞中央有較大的液泡,正確 。
②口腔上皮細胞是動物細胞,口腔上皮細胞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正確。
③洋蔥表皮細胞無色透明,因此洋蔥表皮細胞中沒有葉綠體,錯誤。
④蓋片時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輕輕蓋在表皮上。蓋時,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因此視野中有氣泡,可能是蓋蓋玻片時操作不當造成的,正確。
⑤顯微鏡的結構中能夠調節光線強弱的結構是反光鏡和遮光器的光圈。視野中光線過強時應調節反光鏡和光圈,正確。
⑥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視野就越小,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的視野就越大。要想看到更多的細胞應換用放大倍數更小的目鏡或物鏡,錯誤。
19.某小組圍繞“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問題,討論并制訂了如下計劃。背景知識:蚯蚓生活在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的身體由許多體節構成,體表濕潤并且有許多粗糙的剛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剛毛運動。
請你將小組計劃的探究內容補全:
(1)提出的問題:________
(2)作出的假設:________。
(3)實驗:準備一定數量的蚯蚓,薄木板一塊,玻璃板一塊。
實驗A:讓蚯蚓在________上爬3分鐘,記錄下爬行距離。實驗B:讓蚯蚓在薄木板上爬3分鐘,記錄下爬行距離。
(4)實驗數據
平均爬行距離/cm
玻璃板 12
薄木板 30
實驗結論: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判斷,可得出蚯蚓在________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本實驗中實驗A與實驗B的實驗變量是什么 ________。
【答案】(1)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2)蚯蚓在光滑(或粗糙)的物體表面爬得快(3)玻璃板(4)粗糙物(5)體表面的粗糙程度
【解析】(1)提出問題: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2)作出的假設是:蚯蚓在光滑(或粗糙)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3)實驗:準備一定數量的蚯蚓,薄木板一塊,玻璃板一塊。實驗A:讓蚯蚓在玻璃板上爬3分鐘,記錄下爬行距離。實驗B:讓蚯蚓在薄木板上爬3分鐘,記錄下爬行距離。
(4)實驗結論: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判斷,可得出如下結論:蚯蚓在粗糙的物體表面爬得快。
(5)實驗A與對照實驗B的實驗變量是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
20.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中填序號,_____填寫名稱)
(1)要將圖乙中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將載玻片向________方向移動。
(2)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鏡后,調節圖甲中[________]后,物像清晰,為使視野亮度適宜,應使用大光圈和________面鏡。
(3)觀察過程中,發現視野中有一個污點,轉功目鏡和移動玻片標本,污點都沒有移動, 說明污點在________上。
(4)圖丙中,與動物細胞相比,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是[①]細胞壁、[③]________、[⑤]________。
(5)細胞結構中,[②]________能控制物質進出,[④]________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 。
(6)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為保持細胞形態,在載玻片中央滴加的液體是________,要想觀察到細胞核,需要用________ 染色。
【答案】(1)左(2)②;凹(3)物鏡(4)葉綠體;液泡(5)細胞膜;細胞核(6)生理鹽水;碘液
【解析】(1)用顯微鏡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看到的方向和實際的方向完全相反。讀乙圖可知,細胞位于視野的左側,而實際中,細胞是位于右側,要想將細胞移到視野的中央,實際中應將載玻片向左側移動。
(2)為了使物像更加清晰,應調節細準焦螺旋,因為細準焦螺旋是精細調節的部件。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光線強時,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光線弱時,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所以在觀察物像時發現視野較暗,可采取調節使用大光圈或凹面鏡的方法使視野變亮。
(3)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視野中出現了污點,污點的位置只有三種可能,在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時,發現視野中有一個污點,轉換目鏡和移動玻片標本污點都不動,說明污點在物鏡上。
(4)植物細胞內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而動物細胞內沒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圖丙中,與動物細胞相比,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是①細胞壁、③葉綠體、⑤液泡。
(5)細胞結構中,②細胞膜的作用是保護和控制物質的進出的作用;④細胞核內含遺傳物質,也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
(6)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時,為了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在載玻片中央滴加的液體是生理鹽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泉市| 水富县| 青冈县| 读书| 蓝山县| 嫩江县| 米泉市| 肇源县| 新密市| 泰顺县| 南投市| 乐山市| 南京市| 秦皇岛市| 江城| 平湖市| 北海市| 大同县| 靖安县| 田林县| 什邡市| 城步| 南靖县| 小金县| 澄江县| 仁怀市| 丰都县| 宜都市| 沾化县| 赤壁市| 饶阳县| 聂拉木县| 岳池县| 合肥市| 灵丘县| 通海县| 庄河市| 九寨沟县| 汤原县| 安福县| 北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