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考前聚焦歷史第30題【三輪沖刺學案】(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原創押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考前聚焦歷史第30題【三輪沖刺學案】(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原創押題)(含解析)

資源簡介

聚焦2023高考: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全國卷歷史第30題)
(規律總結+主題突破+十年真題+兩年模擬+原創押題)
第一部分:規律總結
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歷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歷程,強調中共對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史實。命題多提供新材料,以小角度切入,多層面綜合考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政策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歷程,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強調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等核心素養。
年份 試卷類型 考 點(知識點)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 考查范圍
2022 全國甲卷 抗日戰爭時期的邊區政府 必修一
全國乙卷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必修一
2021 全國甲卷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必修二
全國乙卷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必修一
2020 全國Ⅰ卷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為接管城市后生產恢復發出指示 必修一
全國Ⅱ卷 陜甘寧邊區的民主普選反映中共落實統一戰線政策 必修一
全國Ⅲ卷 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 必修二
2019 全國Ⅰ卷 《新民主主義論》關于中國革命性質的分析 必修一
全國Ⅱ卷 人民解放戰爭(中共為工作重心轉移培養干部) 必修一
全國Ⅲ卷 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得到傳播 必修三
2018 全國Ⅰ卷 中共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必修一
全國Ⅱ卷 美國記者記述抗日根據地激發農民的抗日熱情 必修一
全國Ⅲ卷 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關于法制建設的主張 必修二
2017 全國Ⅰ卷 陜甘寧邊區政策適應抗戰新形勢的需要 必修一
全國Ⅱ卷 國共力量對比變化趨勢加強 必修一
全國Ⅲ卷 1949年人民解放軍用行動否定列強在華特權 必修一
2016 全國Ⅰ卷 國民黨一黨專制獨裁 必修一
全國Ⅱ卷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在經濟中主導地位加強 必修二
全國Ⅲ卷 國民政府前期民族工業的發展 必修二
2015 全國Ⅰ卷 國民政府對日持久作戰的戰略意圖 必修一
全國Ⅱ卷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 必修一
2014 全國Ⅰ卷 大眾傳媒的發展 必修三
全國Ⅱ卷 要求其他各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 必修一
2013 全國Ⅰ卷 中共中央仍然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模式 必修一
全國Ⅱ卷 國民黨中央維持農村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必修二
【考點統計】(明確高頻考點)
①政治史:抗日戰爭時期的邊區政府(2022甲卷、2017Ⅰ卷)國共關系變化(2017Ⅱ卷、2016Ⅰ卷、2015Ⅰ卷、2013Ⅰ卷);中共七屆二中全會(2020Ⅰ卷、2019Ⅱ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022乙卷、2020Ⅱ卷、2018Ⅱ卷);解放區的土地改革(2021乙卷)《新民主主義論》(2019Ⅰ卷)、中共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18Ⅰ卷、2017Ⅲ卷)。
②經濟史:1920S經濟狀況(2021甲卷、2013Ⅱ卷);1930S工業狀況(2016Ⅲ卷);國統區經濟狀況(2020Ⅲ卷、2016Ⅱ卷);建國前夕中共經濟方針;中共八大(2018Ⅲ卷)。
③思想社會史:馬克思主義傳播(2019Ⅲ卷);大眾傳媒的發展(2014Ⅰ卷)。
【趨向預測】(明確考查方向)
①結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基本政策,認識中共開辟革命新道路和紅軍長征的意義,重點考查唯物史觀、歷史理解和歷史價值觀。
②聯系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史實,認識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演化的特點,認識中共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抗日戰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意義;創設學術情境和綜合情境,重點考查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
③結合解放戰爭時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聯系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覆滅的原因;創設學術情境和復雜情境,探討中共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重點考查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第二部分:【主題突破】
主題一 民國后期階段特征(1927-1949)
【階段特征綜述】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實現了從城市革命道路到走上符合國情的井岡山革命道路的轉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使中華民族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抗戰。國共第二次合作,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一百多年來反帝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抗戰勝利后,中共帶領中國人民又贏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經濟上民族工業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迎來了迅速發展的“夏天”,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后的瘋狂掠奪,使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重創。抗戰勝利后,民族工業卻在內戰中陷入絕境。思想上《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標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并在中共七大上被寫入黨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1)政治上:這一時期,經歷了三個階段, 1927-1937年為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隨著社會矛盾的變化,中共政策發展演變:反蔣→反蔣、抗日→逼蔣抗日→聯將抗日。1937-1945年為中華民族全面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抗戰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46-1949年為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發動了全面內戰,使中國再次錯失了實現民主政治的大好機遇。1949年4月百萬雄師過大江,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被推翻,中共領導中國人民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縱觀這一時期中國的發展情況,國共兩黨的關系發展告訴我們:合則兩利,斗則兩傷。
(2)經濟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如開展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使民族工業迎來了迅速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代。但這一迅猛發展的態勢被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破壞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經濟的瘋狂掠奪,使民族工業發展受到了嚴重影響。萬幸的是國民政府在七七事變前后,開展了“東方敦刻爾克大撤退”——遷移重要工礦企業到大后方的活動,為抗戰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加強了對經濟控制,內戰使本已非常脆弱的經濟陷入冰封雪凍的絕境。
(3)思想文化: 1927年秋收起義后,毛澤東率領部隊建立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漸探索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光輝典范。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綱。
【重點內容識記】
1.政治上:(1)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共一大,誕生;中共二大,建黨工作完成。(2)國民革命運動:國共第一次合作;三民主義的發展;北伐戰爭。(3)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紅軍長征;遵義會議;西安事變。(4)抗日戰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侵華日軍的罪行;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中共敵后戰場的抗戰。(5)重慶談判和國共內戰。
2.經濟上: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4)茂盛夏天(1927-1937):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幣制改革。(5)蕭瑟秋天(1937-1945):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經濟的瘋狂掠奪;國民政府的統制政策;中共領導的軍民大生產運動。(6)絕境冬天(1946-1949)。3.思想文化:孫中山對三民主義的發展;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
主題二 民國后期的社會政治
1.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政策的特點及評價
(1)特點
①政治上,實行國民黨一黨專政。
②經濟上,一方面大力發展官僚資本,另一方面,采取措施發展民族資本。
③外交上,一方面積極爭取廢除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長期投靠并依賴美國。
(2)評價:國民政府的統治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掩飾美化。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爭取外交自主、促進經濟發展及抗戰時期的抗擊日寇,值得肯定;但是國民政府的獨裁、一黨專政及壓迫中國人民的民主運動等應予以否定。
2.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
革命綱領 1921年中共一大通過的黨綱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等)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
革命力量 從工人運動失敗的教訓中認識到必須建立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開始國民革命運動
革命領導 1927年國民革命運動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武裝力量,獨立領導革命。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
革命道路 1927年,起義相繼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照搬蘇聯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性,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
糾正錯誤 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確立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地解決了內部矛盾
處理矛盾 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協調國內階級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一致對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上不斷走向成熟
【知識深化】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1)關系:合作—對抗—合作—對抗。
(2)影響因素
①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是統治階級的代表;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被統治階級的代表。階級性質不同是國共關系矛盾、斗爭直至破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③國際政治勢力的態度與國際環境的影響。進步的國際政治勢力和有利的國際環境能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反動的國際政治勢力插手,就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
3.中國在抗日過程中積累的新現代化因素
政治層面 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者嚴重威脅時,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別先后發出了開放民主的聲音,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南京國民政府只能順應潮流,開放了政治民主,盡管這種開放是以國民黨執政地位的鞏固為條件的,但卻是前所未有的
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進步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基層政權中的普遍選舉制和抗日民主政權中的“三三制”原則,表明中國社會出現了全新的政治趨向,這為中國的政治民主化積累了經驗
國家統一層面 各民族、各階層團結抗日為國內統一奠定了基礎,人民在戰爭中自覺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共在抗戰勝利后統一全國積累了力量
經濟層面 沿海工業的內遷,為西部工業的發展奠定了框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西部工業落后的狀況,促進了內陸地區的工業化進程
民族精神層面 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在愛國主義旗幟的召喚下,中華民族煥發出強大的民族精神,支撐抗戰取得最終勝利
國家主權層面 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逐漸獲得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應有的尊嚴
4.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內涵、歷程及特點
(1)含義:反對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爭取民主權利;發展經濟,改變國家極度貧窮的狀況;發展科學文化,促進思想解放、社會文明的進步。
(2)歷程
①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慘敗促使民族意識的萌發。
②甲午中日戰爭:使民族危機空前加劇,民族的危機意識逐漸強化。
③三民主義:孫中山深化了民族主義的概念,將民族主義擴展到民權、民生領域,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國民革命時期又進一步提出了明確的反帝主張。民族主義得到發展。
④抗日戰爭:隨著日本侵華的不斷加劇,中國的民族意識進一步強化,形成高潮,伴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民族意識也達到了空前的覺醒。
(3)特點: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緊密相連,本質是民族認同感和為民族富強而奮斗的精神。
主題三 民國前期的經濟生活與思想
1.國民經濟的曲折發展
(1)“黃金時期”: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發起“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并實行幣制改革。結果使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都得到較大發展,為抗戰勝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2)中國共產黨先后在根據地實施土地革命和經濟建設等舉措,形成新民主主義經濟成分。
(3)民族工業的萎縮:日本侵華時期,由于日本的經濟侵略、官僚資本的掠奪和國統區的戰時體制,中國民族工業日趨萎縮。
(4)美國商品排擠、官僚資本的擠壓、苛捐雜稅、通貨膨脹等因素,使民族工業陷入絕境。
2.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時期
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作用 農民在經濟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國共產黨贏得廣大農民的擁護,政權得到鞏固,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為革命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抗日戰爭時期
政策 停止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改為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作用 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生產和抗日的積極性,同時團結了地主共同抗戰,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3)解放戰爭時期
政策 1946年把減租減息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1947年9月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者,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作用 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大批青壯年踴躍參軍,支援前線,農民群眾的支援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3.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的內遷及影響
(1)內遷: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由于日本侵華,中國戰局惡化,東部沿海工業開始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的過程。
(2)影響
①大量工業企業遷入西南內地,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國的民族工業,堅定了中華民族抗戰的決心,為抗戰的勝利打下了物質基礎。
②東部工業大規模內遷,是我國工業布局的一個重大的變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近代中國的工業結構和布局,對新中國成立后的工業化有一定的影響。
4.毛澤東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兩個基本點
一是正確認識中國社會各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中國的資產階級包括兩個部分:即依附于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
二是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由于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通過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長期的革命斗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
5.從歷史現象角度考查馬克思主義傳播與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聚焦1 國民革命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表現、特點
(1)國民革命失敗后,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獨裁統治,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以土地革命為核心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2)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左”傾思想在軍事和組織上的錯誤,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內分歧,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熟。
(3)全民族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提出了持久抗戰的方針,增強了全民族的抗戰信心;特別是毛澤東系統而完整闡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精辟論證的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策和策略,對指導中國革命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這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
(4)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及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集中體現在《論人民民主專政》《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主要著作中,都提出了獨特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聚焦2 國民革命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
(1)通過革命斗爭的實踐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實踐進行的。
(2)通過與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中進行的,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思想總結。
(3)立足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思想等領域,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歷史的進程。
主題四 核心概念突破
1.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近代革命統稱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中1840年到1919年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到1949年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區別的最根本標志是領導權掌握在誰的手中(舊:資產階級領導。新:無產階級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2.寧漢合流:1927年9月,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同汪精衛集團在反共的基礎上實行反革命合流,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合并,稱為“寧漢合流”。
3.革命統一戰線:1924-1927年國民大革命期間,以國共第一次合作為基礎,以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共同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轟轟烈烈的展開。1924年初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該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4.陜甘寧邊區:是1937年至1949年之間,在中華民國內的一個行政區域,包括陜西北部、甘肅東部和寧夏的部分區域,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抗戰時期是國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轄行政區,解放戰爭開始后被蔣介石政府宣布為非法叛亂區域。
5.東北易幟: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統治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布: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將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此舉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完成“形式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東北易幟只是實現了當時中國在名義或形式上的統一。
6.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從1935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為鞏固統治,應對世界經濟危機,南京國民政府開展了一個旨在全面發展經濟的運動,鼓勵發展工商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這場經濟建設運動的作用不僅是發展了國民經濟,增加了國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場戰前的經濟動員運動。由于這場經濟建設運動是一場由政府號召并組織的、動員各界人士參加的群眾性的經濟建設運動。因此它是一場較為全面、較為徹底的經濟建設運動,對中國近代化有著深遠影響,這一切符合中華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7.幣制改革: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南京國民政府于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其內容:(一)集中貨幣發行權,以四大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所有支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使用白銀;(二)宣布實行白銀國有,所有白銀限期到銀行兌換法幣。法幣政策是中國法幣史上一次重大改革,防止了白銀外流,穩定了金融市場,促進了物價回升,對刺激生產復蘇起到一定的作用。
8.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形成于人民解放戰爭期間,它的主導思想是爭取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其主要形式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盡可能團結所有傾向革命或反對獨裁專制的民主黨派和進步人士、團體,使國民黨反動派完全孤立,最終推翻其反動統治。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思想,始見于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重慶談判時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1948年初,中國民主同盟在香港改組,重建總部,公開宣布與國民黨反動派決裂,這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建立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建立新中國的過程中,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組織形式,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選舉了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新中國誕生后,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不斷鞏固和發展,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此后,政治協商會議在團結各階級各階層力量,恢復發展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實現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中都起了積極作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共產黨為更好地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團結各民主黨派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提出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志著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文化大革命”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被嚴重破壞。
9.紅船精神
(1)紅船精神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的具體體現。
(2)紅船精神的核心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其實質是創新精神,這是使中國共產黨能始終站在歷史和時代發展的前列、保持其先進性的關鍵因素,是“紅船精神”的核心內涵。
10.井岡山精神
井岡山精神的內涵可以用五句話來概括: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和艱苦奮斗的作風。具體內涵總結如下:
(1)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堅持革命斗爭的產物。
(2)堅持黨的絕對領導。“三灣改編”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革命勝利的可靠保證。
(3)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井岡山斗爭史是軍民同仇敵愾的戰斗歷史。必須搞好群眾基礎,增強無形實力。
(4)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井岡山是革命的根據地,我黨建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它的建立本身就體現著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的精神。
(5)艱苦奮斗的作風。堅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井岡山軍人艱苦奮斗的作風是非常突出的,在群眾中傳為佳話。
11.長征精神
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12.延安精神與抗戰精神
延安精神一般認為主要包括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延安精神的本質內容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內涵總結如下:
(1)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中國共產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靠艱苦奮斗不斷發展壯大的。回顧黨的歷史,從在上海成立到井岡山時期,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時期,從西柏坡到奪取全國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艱苦奮斗是工作作風,也是思想作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
(2)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民政權并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時期。中國共產黨歷來把為中國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又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并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治”。
(3)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毛澤東同志的許多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時期完成的。
(4)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用實事求是來概括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也是在延安時期。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紀新階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實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就叫作堅持解放思想,這也叫作堅持實事求是。
(5)抗戰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救亡圖存、民族解放為主題,以自強、團結、犧牲、堅韌為基本內涵的偉大抗戰精神。
13.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此時,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根本性的歷史轉折時期。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向城市轉變,黨的任務由革命向建設轉變,中國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社會轉變。這種客觀現實決定了西柏坡精神既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的繼承,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兩個敢于”,即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徹底革命精神;“兩個善于”,即善于破壞舊世界、善于建設新世界的開拓創新精神;“兩個堅持”,即堅持依靠群眾、堅持團結統一的民主團結精神;“兩個務必”,即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精神。“兩個務必”,就是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所講到的“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第三部分:【十年真題】
學生版(真題+解析)
2022年題組
(2022·全國甲卷高考·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國,由議會選舉政府,決定施政方針,邊區是第一個”。1940年,毛澤東再次強調,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這說明,邊區政府( )
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 B.脫離了國民政府管轄
代表根據地社會全體意志 D.仿行蘇聯的政治制度
2.(2022·全國乙卷高考·30)20世紀30年代,中共中央決定將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政策調整為:給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停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財產,允許有產階級代表參加蘇區政權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調整( )
A. 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B. 是為武裝反抗國民黨進行社會動員
C. 表明黨的中心工作以奪取城市為目標 D. 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爭取廣泛的支持
2021年題組
1.(2021·全國甲卷高考·30)
表1 1931~1934年中國鋼鐵業情況表 單位:噸
年份 鐵砂產量 鐵砂及生鐵輸出量 鋼鐵消費量 鋼鐵輸入量
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
根據表1可知,當時
A.中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 B.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
C.國民政府實業政策無甚成效 D.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
2.(2021·全國乙卷高考·30)土改后,太行山區某農民要買一頭驢,談好價錢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們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規矩,男的開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開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這件事可以反映出,當時解放區
A.男尊女卑觀念消亡 B.家庭成員經濟地位發生變化
C.按勞分配得到實施 D.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被顛覆
2020年題組
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只強調和資本家斗爭,而不強調聯合愿意和我們合作的資本家……這是一種實際上立即消滅資產階級的傾向”“和黨的方針政策是在根本上相違反的”。這一指示有利于當時(  )
A.在經濟領域實行公私合營 B.接管城市后生產的恢復發展
C.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 D.對新民主主義政策進行調整
2.(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0)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參選率達70%,其中延安等4個縣當選縣參議員中各階層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安等4縣縣參議員各階層所占比例 單位:%
工人 貧農 中農 富農 商人 知識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1反映出當時邊區(  )
A.新民主主義理論在實踐中推廣 B.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根本改變
C.各階層參加的聯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落實
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國許多工礦企業盡管賬面上獲得利潤,但難以維持再生產,故“很多工廠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這說明,當時(  )
A.商業的繁榮帶動了工業生產 B.抗日戰爭的勝利推動生產恢復
C.國統區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 D.國民黨軍閥混戰擾亂經濟發展
2019年題組
1.(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0)1940年,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還具有一定的革命性,這是中國與俄國的不同之點,在俄國“無產階級的任務,是反對資產階級,而不是聯合它”。毛澤東的分析意在(  )
A.借鑒俄國革命的經驗 B.擴大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
C.闡釋中國革命的性質 D.批判右傾錯誤的危害
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過黨校、軍校以及其他方式,對干部進行培訓,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開辦正規大學,盡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動土地改革進一步深入 B.為工作重心的轉移做準備
C.重視科學和文化以推進工業化建設 D.提高執政能力以發展社會主義生產
3.(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0)20世紀30年代中期,《新中華》載文:“現在你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問他中國經濟性質如何,他就毫不猶豫地答復你:中國經濟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知識界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相同 B.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迅速膨脹
C.經濟理論問題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 D.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得到傳播
2018年題組
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國通過各自渠道同中國共產黨接觸,試探與將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種形式的外交關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慮:不接受足以束縛手腳的條件;可以采取積極辦法爭取這些國家承認;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爭取這些國家的承認。這反映出(  )
A.中國共產黨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國家放棄了對國民黨政權的支持
C.中國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獲取國際支持
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0)美國記者曾生動地記述抗日根據地:“如果你遇見這樣的農民——他的整個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罵……你真正把他作為一個人來對待,征求他的意見,讓他投票選舉地方政府……讓他自己決定是否減租減息。如果你做到了這一切,那么,這個農民就會變成一個具有奮斗目標的人。”這一記述表明,抗日根據地(  )
A.農民的抗日熱情得到激發 B.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國民革命的任務得以實現 D.排除了國民黨的影響
3.(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0)1956年,劉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目前在國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是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這反映了當時(  )
A.法制建設開始邁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圍繞組建新政權展開
C.法制建設與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密切相關 D.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了依法治國的全面實行
2017年題組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0)陜甘寧邊區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講到:“政府的各種政策,應當根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出發,凡是只對一階級有利,對另一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決定的根據……現在則工人、農民、地主、資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權利。”這一精神的貫徹(  )
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順利開展 B.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
C.鞏固了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 D.壯大了反抗國民黨政府的力量
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0)抗日戰爭勝利后,山東根據地已有農會、工會、婦女會、青年團、兒童團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成員達404萬人,占根據地總人口的27%;中共黨員占總人口的1%左右,幾乎村村有黨員。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開始轉移 B.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已經形成
C.統一戰線范圍進一步擴大 D.國共力量對比變化趨勢加強
3.(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0)1949年,渡江戰役即將發起時,英國軍艦擅自闖入長江人民解放軍防線。人民解放軍奮起反擊,斃傷英軍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國的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人民解放軍的這一行動(  )
A.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陣營 B.是對列強在華特權的否定
C.切斷了西方國家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爐灶”外交政策的確立
2016年題組
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30)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期間宣傳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
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戰時政府的形象
C.與中共爭奪抗戰的領導權 D.力圖維護一黨專制的局面
2.(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30)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合并,成立了國有的中紡公司。政府高層解釋稱,商民在抗戰之后,對于所接收之敵偽紗廠,“即便有人承購,事實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維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撥款接辦,國庫并不因出售紗廠而有大量之收入”。這反映了此時期(  )
A.政府試圖緩解民族工業困境 B.國家實行對輕紡工業的統制
C.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衰落 D.政府在經濟中主導地位加強
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30)圖4是1932年出產的一款火柴上的圖案。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
A.民族火柴工業舉步維艱 B.新的營銷方式得到采用
C.開始興起實業救國思潮 D.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
2015年題組
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先后統籌完成了江寧、鎮江、虎門、馬尾、連云港等要塞區的建設,又大規模構筑了京滬、滬杭、豫北、晉北、綏東等側重于城市和交通線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國民政府(  )
A.力圖防范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 B.對日持久防御作戰的戰略意圖
C.全力“圍剿”紅軍的企圖 D.試圖削弱各地軍閥的實力
2.(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聯銀券”,流通于平、津、魯、豫等地;同時還發行了大量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用票”,流通于市場。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徑的目的是(  )
A.擾亂國統區金融秩序 B.轉嫁戰爭負擔
C.封鎖抗日根據地經濟 D.強化物資管制
2014年題組
1.(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30)20世紀20年代,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當時上海放映的各種影片中,外國片與國產片比例約為2:1;而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比例高達5:1甚至6:1.上海與京津放映中外電影比例不同,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應是(  )
A.外國電影的制作水平較高 B.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更具熱情
C.中國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 D.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更為開放
2.(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30)1937年11月,中國代表顧維鈞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說:“目前遠東和平的恢復與維護,要求其他與會各國采取道義上的、物資上的、財政和經濟上的具體行動。”否則,遠東的暴力和動亂“就會達到不經受另一次世界大戰的考驗和磨難,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爭取各國對華同情和幫助 B.警示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
C.批評列強對日的綏靖政策 D.敦促列強維護原有世界格局
2013年題組
1.(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30)1928年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議決案》指出:各省自發的農民游擊戰爭,只有和“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聯結起來”,才可能變成“全國勝利的民眾暴動的出發點”。這反映了當時中共中央(  )
A.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B.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視農民戰爭與城市暴動的結合 D.認為農民階級是取得革命勝利的主導
2.(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30)抗日戰爭期間,湖北省政府曾發布《湖北省減租實施辦法》,在農村推行以“減租”為內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國民黨中央的肯定。這表明當時國民黨中央(  )
A.放棄了對農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護 B.阻止地方政府進行土地政策的調整
C.無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為 D.無意改變農村的生產關系
2013--2022年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第28題匯編答案解析
2022年題組
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的邊區政府。新民主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事情相結合起來提出的科學論斷,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詳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是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從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材料“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選擇A項。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國共兩黨的合作協議,邊區政府成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行政區之一,擁有合法的地位,邊區政府在接受國民政府領導的同時,又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政權,“脫離了”用法不當,排除B項。根據材料“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可知,邊區政府是革命階級聯合起來的民主專政,不可能會代表根據地社會全體意志,排除C項。十月革命后,蘇維埃制度一直是蘇聯(蘇俄)的根本政治制度;蘇聯共產黨是唯一的政黨,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國家政治制度的核心,邊區政府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的民主專政,與蘇聯的政治制度不一樣,排除D項。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依據材料“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給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停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財產,允許有產階級代表參加蘇區政權管理工作”,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給了其他階級一定的權利,拉攏其他階級,共同為抗戰服務,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抗戰,不是武裝反抗國民黨,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黨的中心工作的變化,排除C項;1944年才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時間不符,排除D項。
2021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表格顯示1931—1934年我國在鋼鐵業發展中,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和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而鋼鐵消費量的絕大部分卻是依靠進口,這說明我國的鋼鐵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故選D項;僅憑鋼鐵業一個行業進口成品較多不能推論出整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的結論,排除A項;表格中我國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和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不能說明我國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排除B項;表格中我國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逐年提高且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說明國民政府的實業政策還是有較大成效的,排除C項。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題干中太行山區的農民所述的“新規矩”體現了在農民家庭中,女性的意見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尊重,這是由于女性也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有了與男子地位趨向平等的物質基礎,故選B項;由“男的開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開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中需要對方同意的米的開支數量看,男性的決定權還是高于女性,所以據此不能說男尊女卑的觀念消亡,排除A項;按勞分配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才實現的,而題干中“解放區”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并沒有在解放戰爭時期被顛覆,而且單純根據題干材料信息也不能說明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全被顛覆,排除D項。
2020年題組
1.【答案】B
【考點】解放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工作重心轉移。1949年5月中共的工作重心逐漸向城市轉移,材料中共中央的指示強調“聯合愿意和我們合作的資本家”,目的是接管城市后利用資本家恢復發展生產,故選B項;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時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公私合營的形式,不符合時間限制,排除A項;材料強調國營經濟與資本主義工商業合作,并非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排除C 項;利用私人資本主義恢復發展生產,屬于新民主主義的政策,并沒有進行調整,排除D項。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敵后戰場的抗戰。由材料信息“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參選率達70%”,涉及工人、農民、商人、知識分子、地主等多個階層,結合時間信息可知民族矛盾加深,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民主政權落實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故選D項;新民主主義理論提出于1940年,排除A項;抗日民主政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一切贊成抗日的民主人士,對漢奸和反動派實行專政,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人民民主專政,“根本改變”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1945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聯合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并未建立聯合政府,排除C項。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據材料“盡管賬面上獲得利潤,但難以維持再生產”和“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表明經濟出現不正常現象,結合所學1940年代中后期正值抗戰勝利后,當時官僚資本主義膨脹,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加上國民政府發動內戰,大肆征斂,濫發紙幣得出國統區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故選C項;材料“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說明工業生產減緩且材料未反應商業的繁榮,排除A項;據材料“難以維持再生產”說明生產減緩不是恢復,排除B項;材料主要提及194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抗戰勝利后國共內戰,不是國民黨軍閥混戰時期,排除D項。
2019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材料“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還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說明毛澤東意在強調中國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故選 C項;材料“中國與俄國的不同之點”可見其意不在借鑒俄國經驗,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不是資產階級,排除B項;材料“這是中國與俄國的不同之點,在俄國‘無產階級的任務,是反對資產階級,而不是聯合它’”說明主張聯合資產階級,批判左傾不是右傾,排除 D項。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人民解放戰爭。由材料“1948年10月底”、“盡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可知在敵我力量發生重大變化,戰略決戰之際,通過人才培養做好工作重心轉移,統治全國的準備,故選B項;土地改革關注的是農民,而材料強調的是干部群體,排除A項;1948年正值解放戰爭時期,重視科技推動工業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舉措,排除C項;1948年的國共階級矛盾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提高執政能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目的,排除D項。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是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專用稱謂,“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可見具有普遍性,故選D項;“你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可見不一定特指知識界,排除A項;“中國經濟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中國經濟性質如何”不涉及經濟理念的概念,排除C項。
2018年題組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中共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據“不接受足以束縛手腳的條件;可以采取積極辦法爭取這些國家承認;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爭取這些國家的承認”可知中共不以束縛手腳的條件來換取西方國家的承認,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及西方國家與中共接觸,并沒有提及國民黨,且此時解放戰爭尚未結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從“冷戰”角度考慮并未放棄對國民黨政權的支持,故B項錯誤;美國對中國進行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新中國在建國后的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是積極爭取還是不急于獲取國際支持,主動權都在中共中央手中,新政府不急于獲取國際支持正是中共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體現,故D項錯誤。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政治權利的提高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由材料“他的整個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罵”、“把他作為一個人來對待,征求他的意見,讓他投票選舉地方政府”、“這個農民就會變成一個具有奮斗目標的人”可知政治權利的提高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故A項正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且材料強調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農民的民主權利而非土地制度,故B項錯誤;國民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得以實現”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抗日根據地農民的民主權利而非國民黨的影響,故D項錯誤。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法制建設開始邁向制度化出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符合時間限制,故A項錯誤;1949年組建新政權的任務已經完成,不符合時間限制,故B項錯誤;1956年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國內主要矛盾轉變為先進社會制度與落后生產力的矛盾,材料法制建設推動經濟建設,與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密切相關,故C項正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依法治國才的全面實行,材料與政治體制改革無關,故D項錯誤。
2017年題組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調動各階層抗日的積極性。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于抗戰全面爆發后的1937年9月,土地革命的開展是在國共的十年對峙時期,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根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出發,凡是只對一階級有利,對另一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決定的根據……現在則工人、農民、地主、資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權利”可知,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調動各階層抗日的積極性,因而適應了抗日戰爭新形勢的需要,故B項正確;國民革命的時間是1924—1927年,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故C項錯誤;陜甘寧邊區政府的主要任務是抗日,當時處于國共合作時期,不可能反抗國民黨政府,故D項錯誤。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國共力量對比變化趨勢加強。據材料“山東根據地已有農會、工會、婦女會、青年團、兒童團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成員達404萬人,占根據地總人口的27%”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后,革命工作的重心仍在農村,故A項錯誤;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形成是在大革命失敗后的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中共黨員比例的變化,跟統一戰線范圍無關,而且在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堅持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遭到破壞,故C項錯誤;據材料“山東根據地已有農會、工會、婦女會、青年團、兒童團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成員達404萬人,占根據地總人口的27%”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后,共產黨力量在農村得到迅速發展,國共力量對比變化趨勢加強,故D項正確。
3.【答案】B
【考點】解放戰爭;第25課 人民解放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人民解放軍捍衛了中國的主權。渡江戰役時期,新中國尚未成立,還不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成員,故A項錯誤;人民解放軍的這一行動捍衛了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主權,否定了列強在華特權,故B項正確;這一行動只是使列強退出長江流域,西方國家還可以通過東南沿海等地援助國民黨,故C項錯誤;“另起爐灶”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此時新中國尚未成立,故D項錯誤。
2016年題組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國民黨一黨專制獨裁。國民黨頒布《抗戰期間宣傳名詞正誤表》,此舉抹殺了其他黨派對抗戰的貢獻,而不是緩和與其他黨派的矛盾,故A項錯誤;從題干中“親日派”“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可看出國民黨壓制其他黨派,并不能塑造戰時政府的形象,而是損壞其團結抗日的形象,故B項錯誤;國民黨把“國共合作”作為“謬誤名詞”,可知其否認國共合作,但并沒有涉及抗戰的領導權問題,故C項錯誤;從題干中“親日派”“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可看出國民黨壓制其他黨派,反對與其他黨派民主協商,以維護國民黨一黨專制獨裁,故D項正確。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在經濟中主導地位加強。題干材料中說的是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合并,成立“國有的中紡公司”,與民族企業的發展無關,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中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合并,成立了國有的中紡公司”,并未涉及對民族資本主義等輕紡工業的政策,故B項錯誤;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衰落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官僚階層卻借抗戰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民族資本日益萎縮,故C項錯誤;依據材料“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合并,成立了國有的中紡公司”“即便有人承購,事實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維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撥款接辦”可知,政府在經濟中主導地位加強,故D項正確。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國民政府前期民族工業的發展。結合所學可知1927—1936年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較快,圖案上也沒有體現火柴工業舉步維艱的信息,故A項錯誤;辛亥革命以來的提倡國貨運動就已經采用了這種營銷方式,因此不是新的營銷方式,故B項錯誤;甲午戰爭后實業救國思潮開始興起,與題干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時間“1932年”可知此時九一八事變已經發生,再結合圖案“抗敵”、“挽回利權”等文字可知是反對日本侵占我國東北三省,因而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故D項正確。
2015年題組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國民政府對日持久作戰的戰略意圖。國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側重于戰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線,與防范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不符合,故A項錯誤;1933—1937年間,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斷上升,國民政府的戰略部署實質上反映出,其對日持久作戰的戰略意圖,故B項正確;國民政府“圍剿”紅軍的區域集中在南方,與豫北、晉北、綏東等城市無關,故C項錯誤;滬杭是國民政府統治的中心區域,加強此地的防御工事,與削弱各地軍閥的實力無關,故D項錯誤。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抗日戰爭爆發后平、津、魯、豫等地相繼被日軍占領,“國統區”與史實不符,故A項錯誤;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是為轉嫁國內經濟危機,實行的侵華政策是以戰養戰,故可知其發行“聯銀券”、“軍用票”是為獲得中國的物資維持戰爭,故B項正確;流通“聯銀券”、“軍用票”的地區是敵占區,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流通的貨幣,沒有體現對物資的管理,故D項錯誤。
2014年題組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大眾傳媒的發展。外國電影的制作水平較高,不能解釋上海國產電影比例較高的現象,故A項錯誤;上海是開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項表述明顯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題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國產電影放映的比例遠遠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結合題干“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這說明中國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故C項正確;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更為開放無法解釋外國電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項錯誤。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要求其他各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結合時間可知是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解讀題意可知顧維鈞的目的是要求其他各國的對中國的援助,故A項正確;從題干的“否則”可知,顧維鈞提到的“另一次世界大戰”是在各國不援助中國的情況下出現的,不能體現“警示”的目的,故B項錯誤;綏靖政策側重于對法西斯國家的縱容和默許,題干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維護原有世界格局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
2013年題組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結合1928年這一時間信息,并提煉材料有效信息,當時中共六大認為,各省自發的農民游擊戰爭,不足以變成“全國勝利的民眾暴動的出發點”,必須要聯結““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這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共中央仍然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模式。選擇B項。其他三項均對材料理解片面。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國民黨中央維持農村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注意時間信息為抗日戰爭期間,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材料中湖北省政府推行“減租”為內容的土地改革沒有得到國民黨中央的認可,這說明在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的權衡中國民黨中央選擇了維持農村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A項表述錯誤,D項符合題意。并結合材料中湖北省土地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排除B項和C項。
二.教師版(真題后附解析)
2022年題組
1.(2022·全國甲卷高考·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國,由議會選舉政府,決定施政方針,邊區是第一個”。1940年,毛澤東再次強調,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這說明,邊區政府( )
A.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 B.脫離了國民政府管轄
C.代表根據地社會全體意志 D.仿行蘇聯的政治制度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的邊區政府。新民主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事情相結合起來提出的科學論斷,毛澤東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詳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是改變買辦的封建的生產關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從根本上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對象,材料“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選擇A項。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國共兩黨的合作協議,邊區政府成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行政區之一,擁有合法的地位,邊區政府在接受國民政府領導的同時,又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政權,“脫離了”用法不當,排除B項。根據材料“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可知,邊區政府是革命階級聯合起來的民主專政,不可能會代表根據地社會全體意志,排除C項。十月革命后,蘇維埃制度一直是蘇聯(蘇俄)的根本政治制度;蘇聯共產黨是唯一的政黨,是社會的領導力量和指導力量,是國家政治制度的核心,邊區政府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的民主專政,與蘇聯的政治制度不一樣,排除D項。
2.(2022·全國乙卷高考·30)20世紀30年代,中共中央決定將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政策調整為:給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停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財產,允許有產階級代表參加蘇區政權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調整( )
A. 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B. 是為武裝反抗國民黨進行社會動員
C. 表明黨的中心工作以奪取城市為目標 D. 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爭取廣泛的支持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依據材料“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給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停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財產,允許有產階級代表參加蘇區政權管理工作”,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給了其他階級一定的權利,拉攏其他階級,共同為抗戰服務,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抗戰,不是武裝反抗國民黨,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黨的中心工作的變化,排除C項;1944年才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時間不符,排除D項。
2021年題組
1.(2021·全國甲卷高考·30)
表1 1931~1934年中國鋼鐵業情況表 單位:噸
年份 鐵砂產量 鐵砂及生鐵輸出量 鋼鐵消費量 鋼鐵輸入量
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
根據表1可知,當時
A.中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 B.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
C.國民政府實業政策無甚成效 D.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表格顯示1931—1934年我國在鋼鐵業發展中,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和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而鋼鐵消費量的絕大部分卻是依靠進口,這說明我國的鋼鐵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故選D項;僅憑鋼鐵業一個行業進口成品較多不能推論出整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的結論,排除A項;表格中我國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和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不能說明我國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排除B項;表格中我國作為原料的鐵砂產量逐年提高且鐵砂及生鐵輸出量很大,說明國民政府的實業政策還是有較大成效的,排除C項。
2.(2021·全國乙卷高考·30)土改后,太行山區某農民要買一頭驢,談好價錢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們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規矩,男的開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開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這件事可以反映出,當時解放區
A.男尊女卑觀念消亡 B.家庭成員經濟地位發生變化
C.按勞分配得到實施 D.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被顛覆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題干中太行山區的農民所述的“新規矩”體現了在農民家庭中,女性的意見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尊重,這是由于女性也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有了與男子地位趨向平等的物質基礎,故選B項;由“男的開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開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中需要對方同意的米的開支數量看,男性的決定權還是高于女性,所以據此不能說男尊女卑的觀念消亡,排除A項;按勞分配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才實現的,而題干中“解放區”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并沒有在解放戰爭時期被顛覆,而且單純根據題干材料信息也不能說明傳統的社會倫理秩序全被顛覆,排除D項。
2020年題組
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只強調和資本家斗爭,而不強調聯合愿意和我們合作的資本家……這是一種實際上立即消滅資產階級的傾向”“和黨的方針政策是在根本上相違反的”。這一指示有利于當時(  )
A.在經濟領域實行公私合營 B.接管城市后生產的恢復發展
C.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 D.對新民主主義政策進行調整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工作重心轉移。1949年5月中共的工作重心逐漸向城市轉移,材料中共中央的指示強調“聯合愿意和我們合作的資本家”,目的是接管城市后利用資本家恢復發展生產,故選B項;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時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公私合營的形式,不符合時間限制,排除A項;材料強調國營經濟與資本主義工商業合作,并非確立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排除C 項;利用私人資本主義恢復發展生產,屬于新民主主義的政策,并沒有進行調整,排除D項。
2.(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0)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參選率達70%,其中延安等4個縣當選縣參議員中各階層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延安等4縣縣參議員各階層所占比例 單位:%
工人 貧農 中農 富農 商人 知識分子 地主
4 65 25 1 1 2 2
表1反映出當時邊區(  )
A.新民主主義理論在實踐中推廣 B.抗日民主政權的性質根本改變
C.各階層參加的聯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落實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敵后戰場的抗戰。由材料信息“1937年陜甘寧邊區組織民主普選,參選率達70%”,涉及工人、農民、商人、知識分子、地主等多個階層,結合時間信息可知民族矛盾加深,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民主政權落實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故選D項;新民主主義理論提出于1940年,排除A項;抗日民主政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一切贊成抗日的民主人士,對漢奸和反動派實行專政,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人民民主專政,“根本改變”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1945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聯合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并未建立聯合政府,排除C項。
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0)1940年代中后期,中國許多工礦企業盡管賬面上獲得利潤,但難以維持再生產,故“很多工廠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這說明,當時(  )
A.商業的繁榮帶動了工業生產 B.抗日戰爭的勝利推動生產恢復
C.國統區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 D.國民黨軍閥混戰擾亂經濟發展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據材料“盡管賬面上獲得利潤,但難以維持再生產”和“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表明經濟出現不正常現象,結合所學1940年代中后期正值抗戰勝利后,當時官僚資本主義膨脹,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加上國民政府發動內戰,大肆征斂,濫發紙幣得出國統區的經濟秩序遭到破壞,故選C項;材料“把囤積原料作為主業,反以生產作為副業”說明工業生產減緩且材料未反應商業的繁榮,排除A項;據材料“難以維持再生產”說明生產減緩不是恢復,排除B項;材料主要提及194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抗戰勝利后國共內戰,不是國民黨軍閥混戰時期,排除D項。
2019年題組
1.(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0)1940年,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還具有一定的革命性,這是中國與俄國的不同之點,在俄國“無產階級的任務,是反對資產階級,而不是聯合它”。毛澤東的分析意在(  )
A.借鑒俄國革命的經驗 B.擴大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
C.闡釋中國革命的性質 D.批判右傾錯誤的危害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材料“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還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說明毛澤東意在強調中國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革命,故選 C項;材料“中國與俄國的不同之點”可見其意不在借鑒俄國經驗,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不是資產階級,排除B項;材料“這是中國與俄國的不同之點,在俄國‘無產階級的任務,是反對資產階級,而不是聯合它’”說明主張聯合資產階級,批判左傾不是右傾,排除 D項。
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過黨校、軍校以及其他方式,對干部進行培訓,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開辦正規大學,盡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動土地改革進一步深入 B.為工作重心的轉移做準備
C.重視科學和文化以推進工業化建設 D.提高執政能力以發展社會主義生產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人民解放戰爭。由材料“1948年10月底”、“盡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可知在敵我力量發生重大變化,戰略決戰之際,通過人才培養做好工作重心轉移,統治全國的準備,故選B項;土地改革關注的是農民,而材料強調的是干部群體,排除A項;1948年正值解放戰爭時期,重視科技推動工業化建設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舉措,排除C項;1948年的國共階級矛盾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提高執政能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目的,排除D項。
3.(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0)20世紀30年代中期,《新中華》載文:“現在你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問他中國經濟性質如何,他就毫不猶豫地答復你:中國經濟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知識界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相同 B.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迅速膨脹
C.經濟理論問題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 D.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得到傳播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是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專用稱謂,“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可見具有普遍性,故選D項;“你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可見不一定特指知識界,排除A項;“中國經濟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必然聯系,排除B項;“中國經濟性質如何”不涉及經濟理念的概念,排除C項。
2018年題組
1.(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國通過各自渠道同中國共產黨接觸,試探與將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種形式的外交關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慮:不接受足以束縛手腳的條件;可以采取積極辦法爭取這些國家承認;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爭取這些國家的承認。這反映出(  )
A.中國共產黨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國家放棄了對國民黨政權的支持
C.中國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獲取國際支持
1.【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中共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根據“不接受足以束縛手腳的條件;可以采取積極辦法爭取這些國家承認;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爭取這些國家的承認”可知中共不以束縛手腳的條件來換取西方國家的承認,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及西方國家與中共接觸,并沒有提及國民黨,且此時解放戰爭尚未結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從“冷戰”角度考慮并未放棄對國民黨政權的支持,故B項錯誤;美國對中國進行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新中國在建國后的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沖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是積極爭取還是不急于獲取國際支持,主動權都在中共中央手中,新政府不急于獲取國際支持正是中共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體現,故D項錯誤。
2.(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0)美國記者曾生動地記述抗日根據地:“如果你遇見這樣的農民——他的整個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罵……你真正把他作為一個人來對待,征求他的意見,讓他投票選舉地方政府……讓他自己決定是否減租減息。如果你做到了這一切,那么,這個農民就會變成一個具有奮斗目標的人。”這一記述表明,抗日根據地(  )
A.農民的抗日熱情得到激發 B.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國民革命的任務得以實現 D.排除了國民黨的影響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政治權利的提高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由材料“他的整個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罵”、“把他作為一個人來對待,征求他的意見,讓他投票選舉地方政府”、“這個農民就會變成一個具有奮斗目標的人”可知政治權利的提高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故A項正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且材料強調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農民的民主權利而非土地制度,故B項錯誤;國民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得以實現”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抗日根據地農民的民主權利而非國民黨的影響,故D項錯誤。
3.(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0)1956年,劉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目前在國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務之一,是著手系統地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我們國家的法制。”這反映了當時(  )
A.法制建設開始邁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圍繞組建新政權展開
C.法制建設與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密切相關 D.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了依法治國的全面實行
3.【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法制建設開始邁向制度化出現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符合時間限制,故A項錯誤;1949年組建新政權的任務已經完成,不符合時間限制,故B項錯誤;1956年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國內主要矛盾轉變為先進社會制度與落后生產力的矛盾,材料法制建設推動經濟建設,與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密切相關,故C項正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依法治國才的全面實行,材料與政治體制改革無關,故D項錯誤。
2017年題組
1.(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0)陜甘寧邊區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講到:“政府的各種政策,應當根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出發,凡是只對一階級有利,對另一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決定的根據……現在則工人、農民、地主、資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權利。”這一精神的貫徹(  )
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順利開展 B.適應了民族戰爭新形勢的需要
C.鞏固了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 D.壯大了反抗國民黨政府的力量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調動各階層抗日的積極性。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于抗戰全面爆發后的1937年9月,土地革命的開展是在國共的十年對峙時期,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根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出發,凡是只對一階級有利,對另一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決定的根據……現在則工人、農民、地主、資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權利”可知,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調動各階層抗日的積極性,因而適應了抗日戰爭新形勢的需要,故B項正確;國民革命的時間是1924—1927年,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故C項錯誤;陜甘寧邊區政府的主要任務是抗日,當時處于國共合作時期,不可能反抗國民黨政府,故D項錯誤。
2.(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0)抗日戰爭勝利后,山東根據地已有農會、工會、婦女會、青年團、兒童團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成員達404萬人,占根據地總人口的27%;中共黨員占總人口的1%左右,幾乎村村有黨員。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開始轉移 B.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已經形成
C.統一戰線范圍進一步擴大 D.國共力量對比變化趨勢加強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國共力量對比變化趨勢加強。據材料“山東根據地已有農會、工會、婦女會、青年團、兒童團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成員達404萬人,占根據地總人口的27%”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后,革命工作的重心仍在農村,故A項錯誤;工農武裝割據局面的形成是在大革命失敗后的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故B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中共黨員比例的變化,跟統一戰線范圍無關,而且在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堅持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遭到破壞,故C項錯誤;據材料“山東根據地已有農會、工會、婦女會、青年團、兒童團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成員達404萬人,占根據地總人口的27%”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后,共產黨力量在農村得到迅速發展,國共力量對比變化趨勢加強,故D項正確。
3.(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0)1949年,渡江戰役即將發起時,英國軍艦擅自闖入長江人民解放軍防線。人民解放軍奮起反擊,斃傷英軍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國的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人民解放軍的這一行動(  )
A.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陣營 B.是對列強在華特權的否定
C.切斷了西方國家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爐灶”外交政策的確立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人民解放軍捍衛了中國的主權。渡江戰役時期,新中國尚未成立,還不是社會主義陣營的成員,故A項錯誤;人民解放軍的這一行動捍衛了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主權,否定了列強在華特權,故B項正確;這一行動只是使列強退出長江流域,西方國家還可以通過東南沿海等地援助國民黨,故C項錯誤;“另起爐灶”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外交政策,此時新中國尚未成立,故D項錯誤。
2016年題組
1.(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30)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期間宣傳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
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戰時政府的形象
C.與中共爭奪抗戰的領導權 D.力圖維護一黨專制的局面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國民黨一黨專制獨裁。國民黨頒布《抗戰期間宣傳名詞正誤表》,此舉抹殺了其他黨派對抗戰的貢獻,而不是緩和與其他黨派的矛盾,故A項錯誤;從題干中“親日派”“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可看出國民黨壓制其他黨派,并不能塑造戰時政府的形象,而是損壞其團結抗日的形象,故B項錯誤;國民黨把“國共合作”作為“謬誤名詞”,可知其否認國共合作,但并沒有涉及抗戰的領導權問題,故C項錯誤;從題干中“親日派”“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歸為“謬誤名詞”可看出國民黨壓制其他黨派,反對與其他黨派民主協商,以維護國民黨一黨專制獨裁,故D項正確。
2.(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30)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合并,成立了國有的中紡公司。政府高層解釋稱,商民在抗戰之后,對于所接收之敵偽紗廠,“即便有人承購,事實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維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撥款接辦,國庫并不因出售紗廠而有大量之收入”。這反映了此時期(  )
A.政府試圖緩解民族工業困境 B.國家實行對輕紡工業的統制
C.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衰落 D.政府在經濟中主導地位加強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在經濟中主導地位加強。題干材料中說的是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合并,成立“國有的中紡公司”,與民族企業的發展無關,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中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合并,成立了國有的中紡公司”,并未涉及對民族資本主義等輕紡工業的政策,故B項錯誤;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衰落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官僚階層卻借抗戰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民族資本日益萎縮,故C項錯誤;依據材料“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將日偽紡織企業合并,成立了國有的中紡公司”“即便有人承購,事實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維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撥款接辦”可知,政府在經濟中主導地位加強,故D項正確。
3.(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30)圖4是1932年出產的一款火柴上的圖案。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
A.民族火柴工業舉步維艱 B.新的營銷方式得到采用
C.開始興起實業救國思潮 D.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國民政府前期民族工業的發展。結合所學可知1927—1936年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較快,圖案上也沒有體現火柴工業舉步維艱的信息,故A項錯誤;辛亥革命以來的提倡國貨運動就已經采用了這種營銷方式,因此不是新的營銷方式,故B項錯誤;甲午戰爭后實業救國思潮開始興起,與題干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時間“1932年”可知此時九一八事變已經發生,再結合圖案“抗敵”、“挽回利權”等文字可知是反對日本侵占我國東北三省,因而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故D項正確。
2015年題組
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先后統籌完成了江寧、鎮江、虎門、馬尾、連云港等要塞區的建設,又大規模構筑了京滬、滬杭、豫北、晉北、綏東等側重于城市和交通線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國民政府(  )
A.力圖防范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 B.對日持久防御作戰的戰略意圖
C.全力“圍剿”紅軍的企圖 D.試圖削弱各地軍閥的實力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國民政府對日持久作戰的戰略意圖。國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側重于戰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線,與防范各地興起的反蔣運動不符合,故A項錯誤;1933—1937年間,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斷上升,國民政府的戰略部署實質上反映出,其對日持久作戰的戰略意圖,故B項正確;國民政府“圍剿”紅軍的區域集中在南方,與豫北、晉北、綏東等城市無關,故C項錯誤;滬杭是國民政府統治的中心區域,加強此地的防御工事,與削弱各地軍閥的實力無關,故D項錯誤。
2.(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行“聯銀券”,流通于平、津、魯、豫等地;同時還發行了大量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用票”,流通于市場。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徑的目的是(  )
A.擾亂國統區金融秩序 B.轉嫁戰爭負擔
C.封鎖抗日根據地經濟 D.強化物資管制
2.【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抗日戰爭爆發后平、津、魯、豫等地相繼被日軍占領,“國統區”與史實不符,故A項錯誤;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是為轉嫁國內經濟危機,實行的侵華政策是以戰養戰,故可知其發行“聯銀券”、“軍用票”是為獲得中國的物資維持戰爭,故B項正確;流通“聯銀券”、“軍用票”的地區是敵占區,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流通的貨幣,沒有體現對物資的管理,故D項錯誤。
2014年題組
1.(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30)20世紀20年代,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當時上海放映的各種影片中,外國片與國產片比例約為2:1;而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比例高達5:1甚至6:1.上海與京津放映中外電影比例不同,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應是(  )
A.外國電影的制作水平較高 B.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更具熱情
C.中國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 D.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更為開放
1.【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大眾傳媒的發展。外國電影的制作水平較高,不能解釋上海國產電影比例較高的現象,故A項錯誤;上海是開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項表述明顯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題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國產電影放映的比例遠遠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結合題干“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這說明中國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故C項正確;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更為開放無法解釋外國電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項錯誤。
2.(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30)1937年11月,中國代表顧維鈞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說:“目前遠東和平的恢復與維護,要求其他與會各國采取道義上的、物資上的、財政和經濟上的具體行動。”否則,遠東的暴力和動亂“就會達到不經受另一次世界大戰的考驗和磨難,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爭取各國對華同情和幫助 B.警示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
C.批評列強對日的綏靖政策 D.敦促列強維護原有世界格局
2.【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要求其他各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結合時間可知是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解讀題意可知顧維鈞的目的是要求其他各國的對中國的援助,故A項正確;從題干的“否則”可知,顧維鈞提到的“另一次世界大戰”是在各國不援助中國的情況下出現的,不能體現“警示”的目的,故B項錯誤;綏靖政策側重于對法西斯國家的縱容和默許,題干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維護原有世界格局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
2013年題組
1.(2013·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30)1928年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議決案》指出:各省自發的農民游擊戰爭,只有和“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聯結起來”,才可能變成“全國勝利的民眾暴動的出發點”。這反映了當時中共中央(  )
A.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B.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視農民戰爭與城市暴動的結合 D.認為農民階級是取得革命勝利的主導
1.【答案】B
【解析】結合1928年這一時間信息,并提煉材料有效信息,當時中共六大認為,各省自發的農民游擊戰爭,不足以變成“全國勝利的民眾暴動的出發點”,必須要聯結““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這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共中央仍然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模式。選擇B項。其他三項均對材料理解片面。
2.(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文綜·30)抗日戰爭期間,湖北省政府曾發布《湖北省減租實施辦法》,在農村推行以“減租”為內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國民黨中央的肯定。這表明當時國民黨中央(  )
A.放棄了對農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護 B.阻止地方政府進行土地政策的調整
C.無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為 D.無意改變農村的生產關系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國民黨中央維持農村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注意時間信息為抗日戰爭期間,中日民族矛盾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材料中湖北省政府推行“減租”為內容的土地改革沒有得到國民黨中央的認可,這說明在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的權衡中國民黨中央選擇了維持農村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A項表述錯誤,D項符合題意。并結合材料中湖北省土地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排除B項和C項。
第四部分: 【模擬演練】
(溫馨提示:時間30分鐘)
1.(2023·江西撫州·統考二模)1949年2月,毛澤東提出了建立工商聯組織的想法,在與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的一次談話中指出:“我們準備成立一個工商聯組織,這可以把工商業方面的活躍人物組織起來。”這一構想旨在( )
A.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B.為工作重心的轉移做準備
C.配合戰略反攻戰爭形勢 D.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經濟
2.(2023·河北·統考模擬預測)抗戰時期涌現了大量優秀的漫畫作品。如圖漫畫內容( )
A.反映日軍節節敗退的情形 B.意在動員民眾等待時機
C.鼓舞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 D.寓意國共合作實力增強
3.(2022·河南鄭州一模) 1927年,臨時中共中央在《中國現狀與共產黨的任務決議案》中強調:“黨的主要口號就是蘇維埃”,因為“就階級的觀點,只有工兵貧民蘇維埃政府,是代表工農國民革命的標志。”這表明中共(  )
A.國共合作面臨破裂的危機 B.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決心
C.確立工農武裝割據的方針 D.以階級斗爭推進國民革命
4.(2022·河南新鄉二模)下表所示為1928~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通過的相關規定(部分)這些規定(  )
1 1928年國民黨《建設大綱草案》規定,政府要積極提倡個人辦實業,并給予其充分的法律保障
2 1930年《實業建設程序》提出全國輕工業由私人興辦,對于重工業,私人有投資能力者,政府也應獎勵協助
3 1934年實業部制訂《小工業及手工業獎勵規則》,規定對使用先進工藝生產的產品、質量明顯提高的手工業品,給予某方面優惠
A.推動了官僚資本的快速發展 B.改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
C.穩定了手工領域的生產秩序 D.奠定的民主革命的轉型基礎
5.(2022·安徽宣城二模)1930年,我國前五位進口商品分別是棉制品、原棉、米、砂糖、金屬與礦石,至 1936年則轉變為的金屬與礦石、石油制品、機器與工具、書籍與紙、棉花與棉制品。這一變化表明這一時期我國(  )
A.完整的工業體系形成 B.小農經濟仍占居主導地位
C.工業化取得較快進展 D.經濟發展受阻于國際形勢
6.(2022·河南鄭州二模)“共和國”一直是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治追求,其名稱經歷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華民主共和國”、“三民主義共和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演變過程。“共和國”名稱的變化體現了(  )
A.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B.中國革命性質的階段性變化
C.中國共產黨革命策略的調整 D.中國近代化程度的不斷加深
7.(2022·江西九江一模)1931年,針對當時蘇區土地國有政策下重復分地導致農民不能安心耕種的現狀,中共中央在《土地法草案》中強調:“在目前革命階段上,蘇維埃政府……尚不應褫奪農民土地出租權與土地買賣權。”這一政策調整(  )
A.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 B.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C.適應土地革命斗爭的需要 D.擺脫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
8.(2022·湖北武漢二月調研)20世紀30年代,在西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 聂荣县| 内乡县| 凭祥市| 鄂尔多斯市| 中牟县| 麻城市| 高安市| 桐乡市| 休宁县| 邯郸县| 崇州市| 沾化县| 常宁市| 榆树市| 金堂县| 嫩江县| 镇巴县| 万安县| 八宿县| 长治县| 枝江市| 金塔县| 饶河县| 洛阳市| 武胜县| 白水县| 离岛区| 平乐县| 余庆县| 昭平县| 湖口县| 阿巴嘎旗| 松桃| 花垣县| 神池县| 淳化县| 龙江县| 平阴县| 辉南县|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