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鄂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期末復習知識點第一課 一天的氣溫氣溫是指室外空氣流通、不受陽光直射的空曠處、距離地面約1.5米測得的空氣溫度。用氣溫計測量氣溫,讀數時,眼睛要平視液柱中的液面。氣溫計主要由溫度單位、刻度、液柱、玻璃泡四個部分組成。為了分析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大致規律,可以把氣溫數據繪制成折線統計圖。氣象人員一般用安裝在百葉箱中的溫度表測量氣溫。百葉箱一般安裝在草坪上,箱門向北開,避免陽光直射入箱內。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又定時氣溫、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根據需要,還會有日均氣溫、月均氣溫和年均氣溫。風向和風力風吹來的方向叫風向。比如,從東面吹來的風叫做東風。風力是指風的強度。一般根據風吹到地面或海面的物體上產生各種現象,把風力的大小分為13級,最小是0級,最大是12級。現在氣象部門又把12級以上、摧毀力極大的風補充到18級。風級歌:0級煙柱直沖天,1級青can煙隨風偏,2級風來吹臉面,3級葉動紅旗展,4級風吹飛紙片,5級帶葉小樹搖,6級舉傘步行艱,7級迎風走不便,8級風吹樹枝斷,9級屋頂飛瓦片,10級拔樹又倒屋,11、12級陸上很少見。風不僅有方向,還有速度,即風速。氣象部門常用風向風速儀來觀測風向和風速。我們可以制作簡易的風向標或風旗來觀測風。風向標靜止后,箭頭所指的方向就是風向。根據風速儀上風杯的轉速可以計算出風速。風速的單位一般以米/秒為單位。制作風向標的基本步驟:選一根硬一點的吸管,在吸管兩端縱向切開約1厘米的縫隙;用硬紙板剪一個大小適中的箭頭和一個稍大的箭翼,分別插入吸管兩端的縫隙并固定;用一根大頭針穿過吸管平衡點并插入鉛筆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轉動。天氣預報是根據某地當前或近期一段時間內的天氣形勢,對以后幾天內的天氣狀況進行的預測。觀測云和雨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情況。把觀察范圍內的天空均分為10份,估計云遮蔽的份數,就是云量。根據云量的多少,可以把天氣分為晴、少云、多云和陰。氣象學家在對云進行描述時,通常把它們分為三類:層云(扁平層狀,通常是灰色)、積云(像棉花堆一樣)和卷云(纖細的羽毛狀,由微小的冰晶組成)。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平地上的雨水深度,成為降雨量。通常用雨量器測定,以毫米為單位。漏斗式雨量器是氣象觀測站測量降雨量的基本儀器。降雨時,雨水通過漏斗流入儲水瓶。測量時,講儲水瓶取出,把雨水倒入量杯內,從量杯上讀出的刻度數就是降雨量。讀數時,要平視液面最低位。根據單位時間內降雨量的多少,可以把降雨劃分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不同等級。用自制的雨量器測量降水量時,噴壺模擬的是降雨。適合做雨量器的是圓柱形容器。氣候和氣象災害天氣是指短時間內觀測到的各個氣象要素值的綜合狀況。例如人們常說的陰、晴、冷、暖、干、濕等,都可以稱為天氣。氣候是指經過多年觀察得到的一定區域內的平均氣象情況。天氣總在發生著變化,氣候卻具有一定的規律。極端的天氣變化會引發氣象災害,氣象災害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氣象災害是指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是自然災害的一種。主要有以下幾種:寒潮(大范圍的急劇降溫。防御措施:注意添衣保暖,做好防風防凍準備工作)。雷電(避免戶外活動)大風(風力8級以上稱為大風天氣,應關好門窗,妥善安置易受大風影響的室外物品)暴雨,暴雪,高溫,霧和霾,干旱,洪水,霜凍等。在我國,春季一般是3、4、5月,夏季是6、7、8月,秋季是9、10、11月,冬季是12月、次年的1、2月。泥石流的防御措施:發現泥石流現象,應立即觀察地形,向溝谷兩側高處跑。蠶出生了世界上最早養蠶的國家是中國。蠶卵是扁扁的,似圓形,中心處一般是凹下去的,長約1毫米。剛產下的蠶卵是淡黃或黃色,即將孵化的蠶卵是紫黑或灰綠色。蠶卵是有生命的。孵化蠶卵的方法:孵化蠶卵時,要先在蠶卵上噴灑少量水,再把蠶卵放到孵化盒里。孵化盒應干凈、無異味。孵化時要防雨淋、防日曬和高溫,切忌接觸有毒物質。溫度控制在25℃左右,并保持一定的濕度。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寶寶,黑黑的像螞蟻,稱為蟻蠶。蟻蠶身上長滿了細毛,如果想要挪動一下地方,應該用毛筆或羽毛幫助它。怎樣養蠶蠶喜歡生活在25℃左右、通風的環境中,但要避免陽光直射。蠶最喜歡吃新鮮的桑葉。養蠶注意事項:a.保證桑葉新鮮、干凈。b.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喂養方法。c.注意蠶室的環境衛生。溫度、濕度、空氣、光線、和桑葉是影響蠶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蠶的生長變化蠶的外部形態:蠶的身體呈長圓筒形,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共有13個體節。頭部較小,兩側各有6只單眼,下方是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間有一個小孔,為吐絲孔。胸部由3個體節組成,共3對胸足。胸足的作用:a.協助口器把持桑葉取食;b.吐絲時用于結繭;c.對爬行起輔助作用。腹部由10個體節組成,第3到第6節各生一對腹足,共4對腹足。第8節背面有一個尾角,第10節有1對尾足。蠶共有有8對足,9對氣門(蠶的呼吸器官)。在蠶的生長過程中,要經過4次蛻皮。第4次蛻皮成為五齡蠶后,開始吐絲結繭。蠶繭呈橢圓形或紡錘形,一般長3-5厘米,有黃色的,也有白色的,表面有不規則皺紋,并附有蠶絲,呈絨毛狀。剪開蠶繭后,只要沒傷到蛹,蛹是能正常發育的。蠶蛾像蝴蝶一樣,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這是昆蟲的共同特征,因此蠶蛾是昆蟲。蠶蛾已失去飛行的能力。怎樣抽絲?去掉蠶繭表面的亂絲;b.將蠶繭放到盛水的鍋內加熱,水中加入少量的小蘇打;c.水沸騰后,繼續煮10-15分鐘,直到繭殼變松軟;d.向鍋內加入一些涼水,是水溫保持在60℃左右。然后在鍋內輕輕攪動蠶繭,找到絲頭;e.一邊抽絲線,一邊將絲纏繞起來。蠶的一生蠶蛾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對足,頭上有一對觸角。蠶的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在這些階段蠶的形態特征差別很大,像這樣的生長變化叫做變態發育。蠶從卵孵化出幼蟲開始,經歷蛹、蛾(成蟲)的變化,到最后死亡,這一過程叫做蠶的生命周期。我們常看到的螞蚱、蝴蝶、蜻蜓等都有一個共同特征:身體的外部有一層外骨骼。昆蟲的發育都是變態發育,但是有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兩類。昆蟲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的,叫做完全變態。昆蟲在個體發育中,只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的,叫做不完全變態。常見的變態發育的昆蟲有:蠶、蜜蜂、螞蟻、蒼蠅、蚊子、跳蚤、蝴蝶等。常見的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有:蜻蜓、蝗蟲、蟋蟀、蟬等。生物與非生物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命需要營養;能進行呼吸活動;能進行新陳代謝;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具有遺傳和變異現象。生物和非生物的最本質區別是:有無生命。自然界中,植物、動物等具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生物需要從外界獲取營養,能夠生長、發育和繁殖。巖石、土壤、水、空氣等沒有生命的物體叫非生物;非生物不需要從外界獲取營養,不能繁殖。生物的生存離不開水、空氣、土壤等非生物。生物也會影響和改變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不同環境中的植物植物的形態是與它們的生長環境相適應的。水生植物一般具有發達的通氣組織,葉片小而薄,或分裂成絲,有些沒有根。干旱環境中的植物一般都具有發達的根系(吸收水分);葉片面積較小,有些呈針狀,莖表面有不透水的覆蓋層(減少蒸發);具有肥厚的肉質莖(貯存水分)。多肉植物是指根、莖、葉中至少有一種器官是肥厚多汁并具備貯存大量水分功能的植物。植物主要分為:水生植物(莖中空,葉柄有氣囊)、沙漠植物(葉退化成刺,莖肥厚多汁)、熱帶雨林植物(繁茂旺盛)、高山植物(低矮耐寒)。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生長在水中,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有根、莖、葉,會繁殖后代;會死亡;生長條件需要水、陽光、空氣等。不同點:它們形態差別大,金魚藻是細小的藤狀物,而水葫蘆有一半在水面上,其葉子有手掌大,水中浮有圓的形似葫蘆狀的莖。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動物依季節不同而變更棲居地區的習性叫做遷徙。在鳥類中,有遷徙習性的叫做候鳥,無遷徙習性的叫做留鳥。哺乳類中的蝙蝠類、馴鹿以及昆蟲中的蝗蟲、美洲王蝶等也有遷徙現象。魚類、海豚等的洄游也是一種遷徙。巢穴是動物棲息的地方。有的動物會依賴植物筑巢,有的動物會打土洞或把天然巖洞作為庇護所。不同的動物具有不同的身體結構,體表有不同的覆蓋物,它們的生活環境不盡相同,運動方式也不盡相同,呼吸方式也不相同。鯽魚和青蛙的身體結構不同,但它們都可以在水中游泳。鯽魚游泳的動力來自軀干和尾部的左右擺動;青蛙游泳時主要依靠后肢的擺動和噗的張縮。蜥蜴和蝗蟲體表的覆蓋物不同,蜥蜴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蝗蟲體表有外骨骼,但它們的共同作用是保護身體和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青蛙和麻雀都用肺呼吸,且都有輔助肺呼吸的結構,分別是皮膚(輔助呼吸)和氣囊(儲存氣體)。麻雀和蚯蚓的身體結構有較大的差別,所以它們的運動方式也不同。麻雀可以自由的飛行,其主要飛行器官是翼;而蚯蚓的運動則需要通過肌肉和剛毛的配合來完成。動物可以自由活動,但自身不能制造養分,需要從外界攝取食物來維持生命活動。昆蟲是最常見的無脊椎動物。認識地球的形狀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近似球形的較大天體,是在橢圓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轉的一顆行星,運轉一周為一年。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觀察和探索過程。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赤道半徑約6378千米。站在海邊向遠處看帆船,首先看到的是帆船上的桅桿。麥哲倫航海路線的方向是向西,他最終能回到西班牙,是因為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和月球太陽是由熾熱的氣體組成的、能自身發光發熱的一顆恒星。太陽距離地球約1.5億千米,表面溫度約5500攝氏度,內部溫度高達1570萬攝氏度。太陽的直徑約139.2萬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陽的大氣層由內到外分別是光球層(會發生太陽黑子)、色球層(會發生耀斑和日珥)、日冕層(會產生太陽風)。不能用肉眼直接觀察太陽,否則會灼傷眼睛。觀察太陽一般用帶巴德膜的觀察工具。月球是一顆本身不能發光、圍繞著地球運轉的天然衛星,運轉一周大約為30天。月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是有明暗的分區,較亮的部分稱為月陸,較暗的部分稱為月海;月球表面布滿環形山。月球上的晝夜溫差很大,因此月球車所用的材料應該是耐高低溫材料。月相的變化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樣子叫作月相。月相的變化周期大約是一個月。在一個月當中,從月初到月末,月相的變化規律是由缺到圓,再由圓到缺。在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中,月球被涂成半明半暗,是因為太陽智能照亮月球的一半。月相的變化與月球圍繞地球運轉有關。月相記憶口訣:上上上西西,下下下東東。農歷上半月,上半夜出現的是上弦月,掛在西邊的天空上,亮面朝西。農歷下半月,下半夜出現的是下弦月,掛在東邊的天空上,亮面朝東。影子的變化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陰影,也就是影子。影子形成必要條件:光源、阻擋物、屏。影子變化的規律是:影子的長短與光的照射角度有關;影子的大小與光源和阻擋物的距離有關;影子的形狀與光源照射的物體側面的形狀有關;影子的方向與光源照射的方向有關,影子總在背光的一面。人們利用影子的原理發明了電影,皮影戲,無影燈等。陽光下的影子一天中陽光下的影子的變化規律是:由長變短,再由短變長,中午的時候影子最短。影子和光源總在物體的兩側。陽光下旗桿的影長5米,過了一會兒影子變長了,這種現象發生在下午。太陽在一天中位置變化是東升西落。生活中到處都有影子。我們可以用尺子、圓規、筆、和卡紙等工具自制一個簡易日晷觀測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認識簡易計時器利用水來計時的工具叫作水鐘。中國古代的水鐘分為受水型水鐘和泄水型水鐘。水鐘有容器(漏壺)、標尺(浮箭)等基本結構。它是根據水的均衡滴漏(滴水的等時性)的原理來計時的。在做水鐘實驗實驗時,影響滴漏中水滴快慢的因素主要有:漏水孔的大小和滴漏中水位的高低。為什么水鐘里的水不是成線一樣往下流而是一滴一滴的往下滴?因為同樣多的水,由于流速不一樣,所需時間也不一樣。用滴漏的方法計時不僅節約資源,使用方便,還能減少因水位變化而對水下漏速度的影響。沙漏計時器中的沙子應選用質地均勻的。沙漏是利用沙的流動性制成的計時工具。沙漏一般由兩個玻璃球、一個連接管道和支架組成。沙漏計時的時間長短與沙漏連接管道孔徑的大小、沙粒的粗細、沙量的多少等因素有關。日晷是一種古代的計時儀器,是利用陽光下物體的影子來計量時間的。日晷有多種,常見的赤道日晷由晷針、晷盤、和底座組成,晷針垂直的穿過晷盤中心,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等于當地的地理緯度。日晷坐南朝北擺放,通過觀察晷盤上晷針影子的位置來判斷時間。制作日晷制作日晷時應考慮當地的緯度。制作日晷的主要步驟:設計、選擇材料和工具、制作、測試、改進和展示。設計日晷的注意事項:a畫晷面時,要設計并畫好刻度,刻度要均勻,并標注好時辰或時間數字;b晷盤的傾斜角要根據當地的緯度設定,晷盤的傾斜角度=90°-當地緯度;c晷針要和晷盤垂直;d設計圖中要標出各部分結構名稱。測試和改進日晷時,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a晷面刻度劃分和標注是都正確;b晷針長短是否合適;c晷針是否與晷盤垂直;d晷盤傾斜角是否存在偏差;e是否需要增加底座的穩定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