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 課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目標解讀】目標: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導學流程】【基礎梳理】【任務一】 閱讀教材 P2—P4,完成以下表格。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時期 概況遠古時代 起源上多元一體;以中原華夏族為核心,向四周輻射春秋戰國 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爭鳴;源頭、奠基秦朝 推崇法家學說兩漢 西漢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儒學正統地位;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東漢,道教興起魏晉南北朝 玄學盛行;佛教、道教發展,儒學受沖擊隋唐 儒、佛、道三教并立、融合;儒學在危機中創新、發展宋代 理學興起;程朱理學逐漸成為正統思想明清 程朱理學占主導,實行文化專制;出現以顧、黃、王為代表的進步思想近代 救亡圖存成為進步思想的主流;從西學東漸下學習西方到以俄為師,傳播馬克思主義,再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下,走自己的路【任務二】閱讀教材 P4—P6,列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七個內涵。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任務三】閱讀教材 P6,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2、價值【知識回顧】1、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人物 思想主張孔子 仁;禮;為政以德;對鬼神敬而遠之;有教無類孟子 仁政;性本善;養浩然之氣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治國以禮教為主,禮法并用;性惡論墨子 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節葬;注重生產勞動和實踐老子 道是世界本原;矛盾對立轉化思想;無為而治,尊重規律,順應自然韓非 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變法革新12、理學的特點:(1)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尤其是受佛教影響較大;(2)思想哲學化、思辨化;(3)極力強調儒家倫理道德,將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4)朱熹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推崇孔孟和“四書”。3、明清進步思想的主張及其評價(1)主張:①批判君主專制,限制君權;②反對重農抑商,重視工商業的發展;③經世致用,主張為學應求務實,反對空談。(2)評價:①明清進步思想是對儒學的批判性繼承和發展;②具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對近代改革和革命有一定影響;③沒有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沒有推動社會轉型變革。【合作探究】結合有關知識,分析下列詩詞創作的背景,概括這些詩詞體現的傳統文化的內涵。【合作探究】朗讀下列詩詞,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材料二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材料三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南宋)岳飛《滿江紅》(1)材料一、二、三分別反映了北宋(或南宋)與哪一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矛盾?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女真族建立的金。(2)上述材料體現了三位作者的什么共同思想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專題學習】時代的變奏與合奏——一戰引發的中西文化交流與反思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 4年零 3個月,將 30個國家的約 15 億人卷入戰爭。各交戰國動員了人口達 6000萬左右,死亡官兵 900萬人,另有 2100萬人受傷,終身殘疾者 350萬人。這場戰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1805 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 1516 億美元。——徐藍《世界近現代史 1500——2007》材料二 1914年以前,歐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發源地。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響已波及全球各個角落。然而,戰爭的浩劫卻使歐洲人士氣沮喪,失去信心。在歐洲大陸的各個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懷疑和挑戰。——(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到 21世紀》(下冊)【問題 1】據材料一、二回答:一戰給歐洲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一戰后,歐洲人的情緒如何?一戰給歐洲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損失,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歐洲普遍彌漫著失望、悲觀的情緒。材料三 西洋諸國日以其科學所發明之利器戕殺其同類,悲慘劇烈之狀態,不但為吾國歷史所無,亦且為世界從來所未無。吾人對于向所羨慕之西洋文明,已不勝其懷疑之意見,而吾國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業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則吾人今后不可不變其盲從之態度,而一審文明真價之所在。——周月峰:《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杜亞泉卷》2【問題 2】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一戰后,中國思想界對西方文明的認識有何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哪些?變化:由盲從到懷疑。變化的原因:一戰使中國思想界認識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使中國知識界對西方國家及其文明失望;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的實踐活動屢屢受挫。材料四 ……吾國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濟西洋文明之窮者。西洋文明濃郁如酒,吾國文明淡薄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國文明粗糲如蔬。而酒與肉中之毒者,則當以水及蔬療之也。——周月峰:《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杜亞泉卷》材料五 在杜亞泉的中西文化調和論中,他經歷了 從以借鑒西方為重,到以中國固有文化為主的變化。這一變化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惡果所導致,同時也與西方的學說、主義在中國實踐頻遭挫折密不可分。——陳同:《第一次世界大戰背景下的杜亞泉》【問題 3】據材料四、五回答:面對一戰后西方文明受到懷疑的局面,以杜亞泉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對于解決西方文明弊端和中國文化何去何從的問題,分別給出了怎樣的解決方案?以中國傳統文化解決西方文明的弊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在中西文化調和中重構中國文化。材料六 一戰后,西方特別是德國學者夢想用中國哲學精神根治西方社會弊端,“借中國智慧,釋自身焦慮”,傾向于將中國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期待從那里尋回療救自身的靈藥和補正自身文化的方略。——陳從陽、桂莉:《德帝國晚期和魏瑪共和國時期中國文化熱原因初探》【問題 4】據材料六回答:一戰后,西方學者對自己的文化有何反思?認識到西方社會的弊端,傾向于利用中國文化彌補西方文化的不足。材料七 不少德國學者對儒學的態度頗為矛盾,或者說,他們是以一分為二的態度看待孔子及儒家學說的:一方面,他們預感到西方技術文明在表面的繁榮之下其實孕育著深刻的危機,認為儒家的道德學說確實能夠為西方提供一些有益的補充;然而另一方面,儒家學說“貧乏”的哲學和宗教內涵卻讓他們始終無法認同,而且,在審視了中國自近代以來落后、動亂的社會現實之后,他們又開始質疑儒家思想是否具有促進中國現代化的能力。——方厚升:《辜鴻銘與德國》【問題 5】據材料七回答:西方學者是否完全認同中國傳統文化?為什么?并未完全認同。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與歐洲文化的內涵有較大差異,而且并未使中國由弱變強,最終實現現代化。【問題 6】通過上述學習,你能得出什么認識?認識:(1)文化是否被認同,取決于文化自身的魅力及其所展現的國家實力。(2)不同文明需要在交流、互鑒中實現共同發展。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