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三 第二課 第二框《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班級: 姓名: 小組: 學號:【學習目標】1.理解同一律的含義和要求,了解思維違背同一律的錯誤表現,懂得如何避免犯“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的錯誤。2.理解矛盾律的含義和要求,了解思維違背矛盾律的錯誤表現,懂得如何避免犯“自相矛盾”的錯誤。3.理解排中律的含義和要求,了解思維違背排中律的錯誤表現,懂得如何避免犯“兩不可’的錯誤。4.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與正確思維活動、社會實踐之間的關系。5.理解遵循形式邏輯的要求與科學思維的關系。【教學重難點】1.同一律的含義和要求2.矛盾律的含義和要求3.排中律的含義和要求4.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之間的關系5.遵循形式邏輯的要求與科學思維的關系【基礎感知】結合提綱提示,認真閱讀課本10-13頁內容,使用雙色筆勾、畫、圈、點、注。第一目: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同一律基本內容:(1)常用公式(2)內容3、同一律的要求4、條件性第二目: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遵循矛盾律的理由矛盾律基本內容:(1)常用公式(2)內容3、矛盾律的要求第三目: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2、排中律基本內容:(1)常用公式(2)內容3、排中律的要求4、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5、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深入學習】《韓非子·難一》載:“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思考:這位楚人為什么“弗能應”?【遷移運用】下列論斷有些是自相矛盾的,有些不是。①小明想畫一個方的圓 。②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③人類的認識能力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④這幾周的軍訓太緊張了,但已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思考:請你作出判斷,并說明理由。【練習】1.愛因斯坦認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連續的,又是不連續的。這個論斷( )A.違反了矛盾律,是思維混亂的表現B.違反了同一律,犯了“轉移論題”的邏輯錯誤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D.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2.一列火車進站了,有個小伙搶先上了火車,一看座無虛席,他就厚著臉皮硬往一位老大爺身邊擠座兒,老大爺不高興的說“小伙子,別硬坐了,座位已經滿了”。小伙子嬉皮笑臉地說:“老大爺,沒辦法,我買的就是硬座票”。這位小伙子( )①違背了矛盾律 ②偷換概念③違背了同一律 ④違背了排中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2年以來,西方某些政治經濟勢力伙同媒體極力矮化中國經濟的全球地位,大肆鼓動西方企業“與中國脫鉤”;同時又大談中國經濟的重要國際影響,炒作所謂“中國經濟拖累世界”。上述論調脫離客觀實際,暴露出西方一些政客的零和思維。從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上述論調( )A.違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B.違背了同一律,故意混淆概念,轉移論題C.違背了排中律,同時肯定了兩個矛盾的論題D.違背了矛盾律,同時否定了兩個矛盾的論題4.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一致性和明確性要求的思維,下列表述中違反了思維確定性要求的是( )①新聞標題:李曉霞能不能拿下這一局,是中國隊戰勝日本隊的關鍵②人物講述:他出身貧困,在愛心人士的資助下,他后來考上了大學③征婚啟事:誠征30歲以下,品貌端正,大專以上學歷的女性,婚史不限④表彰大會:大會將表彰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57個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他今年已滿 50歲,不算年輕了,但在部級領導干部中他是最年輕的。”這句話( )A.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不違反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6.在刑法中,“防衛過當”與“正當防衛”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也是確定負不負刑事責任的重要依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往往故意混淆這兩個概念,用“正當防衛”代替“防衛過當”以逃避責任。這違反了邏輯思維要求的 ()A.矛盾律 B.同一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7.某顧客與小吃店的服務員對話如下:顧客:你們這兒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蒼蠅!服務員:啊,不要緊,我們這兒的蒼蠅不會喝很多酒。上述對話中,服務員的回答 ( )①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③犯了“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④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一位青年滿懷信心地對大發明家愛迪生說:“我想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聽后問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來裝這種萬能溶液呢 ”青年無言以對這位青年為什么會無言以對 ( )A.他違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他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C.他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他不能理解愛迪生的話9.愛因斯坦說:“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連續的,又是不連續的。”這個論斷( )A.犯了“兩不可”的錯誤 B.違反了同一律,偷換論題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 D.違反了矛盾律,是思維混亂的表現10.俄烏戰爭爆發后,一些西方國家限制俄文藝作品演出,甚至有個別大學還禁止講授俄專家的作品。針對西方時做法,中國外文都友言人提出質疑西方政客常常說“文學無國界”“音樂無國界”,這些作家、音樂家何罪之有呢 從邏輯學角度看,西方國家的做法 ( )①違反了思維的確定性要求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③不符合思維一致性的要求④沒有違反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有一塊空地可以種莊稼,甲、乙兩人討論這塊地該種什么莊稼。甲一會兒說應該種玉米,一會兒又說不應該種玉米。針對甲的說法,乙說:“你的兩種意見,我都不同意。”下列對甲、乙兩人的說法評價正確的是 ()①甲違反了同一律要求,思維存在不確定性②甲違反了矛盾律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③乙違反了排中律要求,犯了“兩不可”的錯誤④乙違反了辯證矛盾要求,沒有看到矛盾刀方的對立統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有人認為,個人生活在世上,有追求不好,沒有追求也不好。對這一觀點是否合平邏輯,下面認識正確的是( )A.承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符合同一律 B.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錯誤,違反排中律C.在對立的論斷之間持有“兩不可”的態度 D.思維同時否定了兩個論斷,遵循了矛盾律13.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明確性的思維。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下列說法違反排中律的是()A.有的人拼命追求輕松B.我國有世界上沒有的珍貴文物C.采納他的建議,或者不采納他的建議,我都不贊成D.對經驗主義不能一概加以反對,例如工作經驗就不應該反對14. 甲、乙、丙、丁、戊、己六人在一起討論黨風和社會風氣的關系問題。甲說:“只有黨風好了,社會風氣才能好。”乙說:“即使黨風不好,社會風氣也可能好。”丙說:“只要黨風好了,社會風氣就一定會好。”丁說:“即使黨風好了,社會風氣也不一定好。”戊說:“甲、乙、丙、丁四人的觀點,我都同意。”己說:“甲、乙、丙、丁四人的觀點,我都不同意。”戊和己的話是否合乎邏輯 為什么 答案【深入學習】答案:賣兵器的楚人之所以“弗能應”,乃在于問話者子的問題揭露了其論斷中“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所包含的邏輯矛盾。賣兵器的楚人前一個論斷的意思是“我的盾是堅固的,沒有東西可以戳穿它”,后一個論斷的意思是“我的矛是鋒利的,它可以戳穿所有的東西”。這兩個論斷包含了邏輯矛盾,即同時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此矛不能戳穿此盾”。【遷移運用】①是自相矛盾的。其理由是,一個圖形是方的就是方的,是圓的就是圓的,因為“方”和“圓”這兩個概念是反對關系,不能同時里呈現在一個平面的圖形上,“一個圖形既是方的又是圓的”這個論斷違反了矛盾律,屬于自相矛盾。②不是自相矛盾的。原因在于詩中的的語句是對不同對象的描寫,是不同對象的情況,“靜”和“幽”是人的心理感受,“噪”和“鳴”是外在環境描寫,二者形成了辯證的統一。③不是自相矛盾的。這個論斷可以理解為:人類在其存續的歷史長河中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但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現實認識能力又總是有限的,無限是相對于有限來講的,有限是相對于無限來講的。這一論斷體現了辯證矛盾。④是自相矛盾的。其理由是,“這幾周周的軍訓太緊張了,但已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中的“這幾周的軍訓太緊張了”,說明很累很難敖過去,“但已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說明很輕松很容易度過,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練習】1-5 CCABD 6-10 BBBCB 11-13 CCC14.解析:由題干可知,甲和乙的話丙和丁的話分別存在不盾關系。根據矛盾律,兩個相互矛盾的論斷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因此甲、乙兩人的話必有一假,內丁兩人的話也必有一假。戊同時斷定他們的話為真,違反了不盾律。根據排中律,兩個相互不盾的論斷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甲、乙兩人的話必有一真,丙,丁兩人的話也必有一真。已同時斷定他們的話為假,違反了排中律。答案:甲和乙的話和丁的話分別存在矛盾關系。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戊同時斷定為真,違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不盾”的邏輯錯誤。已同時斷定為假,違反了排中律,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