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電與磁1.1指南針為什么能指方向1. 知道磁體和磁極的概念。2. 知道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律。3. 描述磁化的概念。4. 知道磁體周圍存在磁場,并能說出其存在的證據。5. 知道磁感線可用來形象地描述磁場,知道磁感線的方向是怎樣規定的。6. 知道地球周圍有磁場以及地磁場的南、北極。1.2電與磁1. 通過實驗認識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2. 描述奧斯特實驗的現象和直線電流磁場的特性,描述通電螺線管磁場的特性。3. 會用安培定則判斷磁場方向和電流方向之間的關系。4. 認識電磁鐵的特性和工作原理,通過對電磁鐵結構的分析,能猜測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5. 知道在影響因素較多時,要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并能根據控制變量法的思想設計具體的實驗實施方案。6. 能從實驗結果定性得出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7. 觀察和體驗通電導體與磁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電和磁之間的相互聯系。8. 通過認識電與磁之間的相互聯系,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界的奧秘。1.3電磁鐵的應用1. 知道電磁鐵的構成和特點。2. 了解電磁繼電器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初步認識科學知識的實際應用。3. 通過閱讀說明書,知道如何使用電磁繼電器,能夠設計簡單的電磁控制電路。4. 知道磁懸浮列車的工作原理,知道信息的磁記錄原理。1.4電動機1. 通過實驗,認識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2. 通過實驗,認識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與磁場方向、電流方向有關。3. 通過實驗,知道矩形線圈在磁場中的轉動情況。4. 了解直流電動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知道電動機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5. 經歷裝配直流電動機模型的過程,了解科學知識如何轉化成實際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1.5磁生電1. 通過實驗,認識電磁感應現象及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說出電磁感應現象中的能量轉化。2. 通過實驗,認識感應電流方向跟導體的運動方向和磁場方向有關。3. 觀察和體驗發電機是怎樣發電的,知道交流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初步認識交流電,知道大型交流發電機的組成,知道發電機發電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4. 知道我國供生產和生活用的交流電的頻率是50Hz 的含義;能區分交流電和直流電。5. 通過探究磁生電的條件,進一步了解電和磁之間的相互聯系,認識自然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了解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方法。6. 調查電磁知識在技術中的應用和電磁學發展史中的典型事例,認識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1.6家庭電路1. 了解家庭電路的組成。2. 觀察家庭和教室的實際電路,能簡單描述家庭電路的主要特征。3. 知道測電筆的結構,練習使用測電筆來判斷火線。4. 知道保險絲的作用,會選用保險絲。5. 知道斷路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6. 知道三孔插座、三腳插頭的連接和作用。1.7電的安全使用1. 了解一般情況下的安全電流和電壓。2. 了解觸電事故的發生。3. 了解安全用電常識。4. 具有安全用電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能自覺地執行和宣傳安全用電。第2章 微粒的模型與符號2.1模型、符號的建立與作用1. 體驗建立模型、使用符號的思想方法。2. 能用物質粒子模型簡要解釋水的狀態變化。2.2物質的微觀粒子模型1. 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構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物質也可由原子直接構成。2. 知道原子組成分子時結構和種類不同,物質性質也不同。3. 認識分子微粒大小、質量的數量級。2.3原子結構的模型1. 了解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模型及其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2. 了解同位素的結構特點,能說出一到兩項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3. 知道物質也可由離子構成,認識離子微粒大小的數量級。2.4組成物質的元素1. 知道自然界的物質由100 多種元素組成,從組成物質元素角度理解物質初步分類思想。2. 知道組成人體、地球的主要元素。2.5表示元素的符號1. 認識常見元素符號(H、O、C、N、S、Si、Na、Fe、Cu、Cl、Ca、Ag、Al、I、K、P),會查閱元素符號。2. 通過探究活動,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3. 閱讀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及應用的典型歷史事實,體會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義。2.6表示物質的符號1. 會查元素的化合價,會運用化合價寫出簡單的化學式。2. 能解釋化學式表示的意義,能根據化學式區分單質和化合物、金屬和非金屬。3. 能用符號表示離子或帶電原子團。2.7元素符號表示的量1. 會查閱相對原子質量表。2. 能根據化學式計算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3. 能根據化學式計算元素含量、所含元素質量比。第3章 空氣與生命3.1空氣與氧氣1. 說出空氣的主要成分,了解組成空氣的各主要成分的體積分數。2. 了解空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等)的利用,認識空氣對人類的重要作用。3. 認識氧氣的主要性質及用途,能通過氧氣的性質理解氧氣的廣泛用途。了解氧氣是空氣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和我們人類生命最息息相關的部分。能用模型解釋氧氣與一些物質的反應。4. 初步學習在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過氧化氫分解和高錳酸鉀加熱分解),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儀器名稱、裝置的連接、檢驗氣密性的方法、收集方法和檢驗氧氣的方法。5. 了解工業上制氧的方法。6. 了解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了解兩類反應間的區別。3.2氧化與燃燒1. 認識“氧化”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了解氧化反應及其概念,知道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的過程。2. 知道燃燒的條件,并具有安全意識。了解滅火和火災自救的一般方法。3. 知道在化學反應過程中伴隨能量的變化。3.3化學方程式1. 通過對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及生成物質量的實驗測定,了解質量守恒定律。2. 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實質分析,認識在化學反應中各反應物質量總和與各生成物質量總和相等的原因,培養分析推理能力。3. 通過具體化學反應分析,了解化學方程式包含的意義。了解書寫化學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則,初步學會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配平(最小公倍數法)。4. 在了解化學方程式意義的基礎上,能依據化學方程式進行反應物質量和生成物質量之間的計算。通過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練習,規范解題格式。3.4二氧化碳1. 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通過二氧化碳的性質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2. 進一步學習用實驗來研究物質性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通過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3. 初步學會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3.5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1.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過程,知道呼吸作用為人體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條件。2. 通過對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成分比較,認識空氣中氧氣對生物體生命活動的意義。3. 知道動物的呼吸作用。4. 知道植物的呼吸作用。3.7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1. 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和碳循環,從而認識自然界中物質間的循環與轉化。2. 了解大氣層中臭氧層的作用及其保護。3. 了解溫室效應的成因和利弊。3.8空氣污染與保護1. 了解空氣污染的危害性與防治措施。2. 了解汽車尾氣對空氣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顆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3. 能看懂各種媒體發布的空氣質量報告。第4章 植物與土壤4.1土壤的成分1. 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土壤由水分、空氣、礦物質和腐殖質構成。2. 了解從巖石到土壤的形成過程。3. 知道“借助于儀器和科學方法,人們對某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可以逐漸深化的”。4.2各種各樣的土壤1. 區別土壤的三種礦物質顆粒。2. 區別三類土壤的主要性狀。知道不同性狀的土壤對植物生長有不同的影響。3. 說出壤土類土壤最適于植物生長的主要理由。4.3植物的根與物質吸收1. 區別直根系和須根系。2. 理解根尖的基本結構特點及其功能。3. 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的原理。4. 了解氮、磷、鉀等無機鹽對植物生命活動的作用。4.4植物的莖與物質運輸1. 識別直立莖、攀緣莖、匍匐莖和纏繞莖。2. 知道木質莖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3. 知道莖對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的運輸過程。4. 學習觀察、建立假設、設計方案等基本實驗探究技能。4.5植物的葉與蒸騰作用1. 了解葉的形態與生長環境相適應的特點。2. 知道葉的基本結構。3. 了解蒸騰作用的基本含義、生理意義及影響蒸騰快慢的因素。4. 知道氣孔的分布狀況、結構及其作用。5. 描述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路徑。4.6保護土壤1. 知道我國土壤資源的基本狀況。2. 了解保護土壤和防止土壤污染的重要性及主要措施。3. 關注全國和當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的情況及其危害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