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9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易錯攻關】2023高考政治易錯題三輪沖刺攻關專練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9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易錯攻關】2023高考政治易錯題三輪沖刺攻關專練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易錯攻關】2023高考政治易錯題三輪沖刺攻關專練(九)
專題09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一、易錯知識點總結
1.文化的內涵
從產生看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
從本質看 文化是指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及其產品,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從范圍看 既包括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也包括非意識形態的部分(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
從形式看 從靜態看,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從動態看,包括各種文化活動,即人們進行這種精神性的生產、傳播、學習、積累的過程
從性質看 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反映先進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進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文化與文明都是實踐的產物,其創造主體都是人。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
2.全面理解文化的特點
角度 特點 內容
從文化的本質看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不是物質力量。但通過社會實踐,文化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
從文化與社會的關系看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從文化與文明的關系看 文化不等同于文明 文化與文明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文明是積極向上的文化,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文化與載體的關系看 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 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等是文化的載體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關系 文化與經濟 文化與政治
相互影響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不同的文化,對經濟和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文化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終始與經濟的發展完全同步
4.全面理解文化的功能
功能 具體表現
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①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②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文化服務社會,滿足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④文化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①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②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 ①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②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5.全面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主要內容 核心思想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
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
中華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等
特點 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物質的體現
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當代價值 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正確對待 正確態度: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原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展。
6.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路徑 原因 要求 目標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不是我們今天直接拿過來就能夠運用的文化 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改造傳統文化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①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經濟、政治的發展要求文化隨之變化;②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
7.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內容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內在聯系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相輔相成,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
作用 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 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塞罕壩精神等
新時代 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
弘揚培育 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8.比較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
民族性 多樣性
原因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也要借鑒、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
作用(意義) 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表現 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 民族節日、文化遺產
要求 堅定高度的文化自信,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9.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
關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區別 內涵不同 文化交流是彼此間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通文化的有無,促進文化豐富與發展。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語言、報刊、網絡等)使得文化得以傳播 文化交融強調的是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滲透,難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側重不同 文化交流側重的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傳播開來,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 文化交融側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實質不同   文化交流發生的是量變 文化交融發生的是質變
意義不同 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文化交流間接促進文化發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
聯系 二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①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礎上的。②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結果之一
10.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正確態度 基本要求 具體要求
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 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立足國情、交流互鑒 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 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
11.正確認識和辯證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比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革命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不同點 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淘洗出來的智慧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是在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相同點 都是中華民族在生存發展進程中的偉大創造,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12.全面理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然性的決定因素
項目 具體闡釋
決定因素 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 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
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決定了中國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 文化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符合中華文化的發展規律
重大意義 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具體要求 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 文化建設是總體布局之一,為其他四個文明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證,沒有文化建設,其他建設就會失去方向和支撐,總體布局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才能更好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實現國家現代化目標奠定精神基礎
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們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根基和先天優勢,要把這種根基和優勢轉變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和競爭力
13.全面認識文化發展
主體 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
源泉 文化是在人民群眾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孕育和創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根本目的 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
路徑 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14.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基本路徑 具體要求(原因)
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
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 ①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②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特定的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
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②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15.全面把握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
要求 具體措施
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①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②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③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弘揚時代新風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①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②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國外民眾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16.全面理解文化自信
來源 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表現 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原因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措施 ①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②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③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
二、典例精解
1.親子音樂舞臺劇《敦煌奇妙夜》自2019年起歷經800多個日夜的籌備與研發,從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選到劇本故事的反復打磨,每一處細節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中西方文化在創作過程中更是碰撞出諸多奇妙的火花。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我們應該( )
①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成果
②消除中西文化差異,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
③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④保持開放的心態,實現中西文化的融合趨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詳解】①:中西方文化在創作過程中更是碰撞出諸多奇妙的火花。表明我們對待外來文化應該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成果,①符合題意。
②:文化差異的存在是客觀事實,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要尊重文化差異,②表述錯誤。
③:從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選到劇本故事的反復打磨,每一處細節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展示出親子音樂舞臺劇《敦煌奇妙夜》表明我們對待外來文化應該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③符合題意。
④:要尊重文化多樣性,求同存異。“融合趨同"說法錯誤,④表述錯誤。
故本題選B。
2.據瀏陽市文旅局消息,“相約瀏陽河,周末看焰火”2023年煙花燃放活動重磅來襲!每周六在瀏陽河畔為廣大市民游客獻上璀璨震撼的視覺盛宴。豐富人民周末生活的同時,也為假日經濟增添新力量。焰火燃放活動( )
①創造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相融合的條件
②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④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詳解】①:焰火燃放活動也為假日經濟增添斷力量,表明文化與經濟相交融,推動經濟發展,但未提政治方面,①不符合題意。
②: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且材料中沒有體現傳統文化的內容,②錯誤。
③④:“相約瀏陽河,周末看焰火”2023年煙花燃放活動,豐富人民周末生活的同時,也為假日經濟增添新力量,說明焰火燃放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③④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D。
3.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從“奮斗一甲子、鑄盾六十年”的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到“傳播文明,不以山海為遠”的世界菌草之父林占嬉,從“夢想無休時”的奧運冠軍徐夢桃到“強國尚功勛”的新能源汽車先行者陳清泉……感動中國人物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這表明感動中國人物( )
①身上共同體現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創造不平凡成就的根本途徑是堅定的理想信念
③將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的大我,實現人生價值
④積極為社會做貢獻,體現了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詳解】①:由題干可知,錢七虎、林占嬉、徐夢桃、陳清泉……他們都有愛國心、報國情、強國志,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共同體現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故①符合題意。
②:勞動和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創造不平凡成就的根本途徑。故②表述錯誤。
③:感動中國人物把個人理想與黨和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感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表明他們將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的大我,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故③符合題意。
④: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具有直接現實性,而意識沒有直接現實性。因此,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故④表述錯誤。
故本題選B。
4.自1963年毛澤東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已經過去60年。60年一甲子,這個年輕戰士的名字,一直被懷念,一直被呼喚,一直在閃耀。
60多年前,雷鋒乘坐火車出差,他看到列車員十分忙碌,就主動幫忙擦地板、擦玻璃,給旅客倒水,幫助婦女抱孩子,為老年人找座位;60多年后,在以“雷鋒”命名的K95/96列車上,“雷鋒日記”已寫滿幾十本,密密麻麻記錄了4萬余件好人好事。
時光流逝,“雷鋒”已不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成為時代坐標。在朝霞如輕紗披在城市的建筑群間,雷鋒小學的學生們胸前戴著鮮紅的紅領巾,大聲朗讀著“紅旗下的演講”;雷鋒派出所的民警們,手臂上戴著紅色臂章,奔走在為人民服務的路上……
60年,雷鋒精神從未遠去,具有跨越時代的魅力。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知識,分析說明雷鋒精神為何具有跨越時代的魅力。
【答案】①雷鋒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結合,作為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散發出的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跨越時代。
②雷鋒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歷久彌新。
③雷鋒精神所蘊含的理想信念、人民立場,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分析】背景素材: 雷鋒精神
考點考查: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
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
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要求可轉換為說明雷鋒精神具有跨越時代魅力的原因,注意作答主體為雷鋒精神,需要調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從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
關鍵詞①:雷鋒”已不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成為時代坐標→可聯系文化的功能;
關鍵詞②:60年,雷鋒精神從未遠去,具有跨越時代的魅力→可聯系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③:密密麻麻記錄了4萬余件好人好事→可聯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
聯系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結合材料信息可知,雷鋒精神具有跨越時代的魅力是因為其散發出的文化的功能、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回去吧!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這段話摘自“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在1949年牽頭組織起草的《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這是一代中國科學家家國情懷的寫照。
“風吹起稻浪,稻芒劃過手掌”“我拉著我最親愛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涼”。袁隆平為“禾下乘涼夢”耕耘一生,年過九旬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病危之際,他最掛念的仍是稻子長勢。
從國之重器到中國飯碗,一代代科學家心系祖國,無私奉獻,在中華大地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科學家精神。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的文化知識分析弘揚科學家精神對建設科技強國的意義。
【答案】①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利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推動科技強國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一代代科學家心系祖國、無私奉獻,他們所鑄就的科學家精神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是激勵中國人民建設科技強國的強大精神動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激發建設科技強國的熱情。
③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這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夢助推科技強國建設。
【分析】背景素材:弘揚科學家精神,建設科技強國
考點考查:文化的功能、民族精神、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等有關知識
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
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題要求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的文化知識分析弘揚科學家精神對建設科技強國的意義。屬于意義類主觀題,知識限定明確,解答時,考生可根據材料內容和設問要求調動教材知識加以分析說明。
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可從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角度加以說明。
有效信息②: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澆灌出燦爛的花朵。一代代科學家心系祖國,無私奉獻……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科學家精神→可從科學家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角度加以說明。
有效信息③: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可從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意義角度加以說明。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
解答本題,考生可根據設問要求,運用文化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從文化的功能、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現實意義等角度組織答案,做到觀點和材料相結合。
三、方法集錦
本專題在高考分布中,常見于1道選擇題,1道主觀題,其中選擇題常考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民族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題目通常較為簡單,需要考生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認真解讀題干的設問;主觀題方面,與其他模塊融合考查,一般以復雜情境的形式呈現,文化的功能、民族精神、文化自信與文化強國等都是常考的知識模塊,因此,需要考生多關注時政熱點問題,能夠分析常見的復雜情境,常考知識點一定要掌握。
四、易錯辨析
1.雷鋒精神穿越時空依然滾燙,一直引領著社會的道德風尚。( )
2.革命文化的內涵是在交流過程中確定的。( )
3.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物活化”能更好地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 )
4.“中國三星堆文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體現在繼承基礎上發展文化。( )
5.文化作品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 )
6.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內在精髓,是為了全面傳承傳統文化,做文化傳承者。( )
7.愛國主義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 )
8.鑒古知今,學史明理。學好黨史必修課,有助于我們樹立大歷史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
9.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地宣傳和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
10.為了實現鄉村振興,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五、易錯題過關集訓
1.從2015年拿到近10億元票房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到2019年票房攀升至50億元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20年票房16億元的《姜子牙》,再到目前熱映的《新神榜:楊戩》,短短幾年間,國產動畫片迅速崛起。這表明( )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動畫電影創作的瑰麗寶庫
②文化推動社會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的力量源泉
③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④要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2.“蒼篦”是春天竹子出生時的青綠,“月白”是月光灑下的一片青白,“竊藍”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點藍……氣韻雅致的中國古色從天地萬物的造化中衍生而來,讓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和想象力。中國古色( )
①精致且精妙,來源于客觀世界,承載著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②詩意而曼妙,其配色表現出無窮境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③純而不艷,灰而不臟,氣韻雅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
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時代傳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清末大詩人黃遵憲這樣評價《紅樓夢》:“《紅樓夢》乃開天辟地,從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說。當與日月爭光,萬古不磨者。”《紅樓夢》以優美的語言、神奇的結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涵,構建了一座巍峨的文學大廈,高高地矗立在世界文學的頂峰,帶給中國人的是無窮無盡的藝術審美、精神享受和人生感悟。從材料可以看出( )
A.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B.文化作品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C.傳統文化的發展需注入新的時代精神 D.傳統文學體現了人民的不懈價值追求
4.電視劇《人世間》、電影《奇跡·笨小孩》等作品以時代發展的宏大敘事為背景,把鏡頭對準大時代下普通個體的生活和命運,在人間煙火和悲歡離合中書寫情懷和熱望,呈現溫暖積極向上的底色,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由此可知( )
①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源泉
②要尊重文化自身發展規律,促進傳統與現代相協調
③社會主義文藝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
④文藝創作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準確把握時代精神和生活本質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人民網共同出品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一經播出就引發了“東方現象”。劇中既有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現代元素的融入,讓現場觀眾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力量。這告訴我們( )
①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科技創新
②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③文化創新要把握好中外文化關系
④要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1年,河北省某地文化志愿者走進城市街區,舉辦“唱支山歌給黨聽”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組織全市17支合唱團隊、近800人“唱支山歌給黨聽”,以大合唱的形式唱響紅色經典歌曲,重溫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可見,文化志愿服務活動( )
①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②能有效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
③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④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北京冬奧會會徽以“冬夢”命名,展現夢想和雄心;冰絲帶、雪飛燕、雪游龍等冬奧場館融入中國文化元素,處處散發著“中國式浪漫”……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呈現了更開放、更自信的新時代中國形象。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 )
①文化是引領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的旗幟
②北京冬奧會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③精神產品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中
④舉辦北京冬奧會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1年,由中國音樂家協會等單位推出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歌典——歌聲中的百年風華》出版。該書圍繞135個黨史關鍵詞,遴選反映百年歷程中重大歷史時刻、重要歷史人物的166首經典歌曲、142幅珍貴歷史照片和97首樂譜音頻,通過歌曲賞析、黨史解讀與音樂聆聽,重溫黨的光輝歷史。該書的發行有利于( )
①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方式,為推動人們干事創業提供智力支持
②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為中華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③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
④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中國奇潭》由八個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故事組成,以獨特的東方美學風格拓寬表達邊界。創作者們秉承“不模仿別人,也不重復自己”的創作理念做了大量典籍工作,把中國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把東方浪漫與動畫科技嫁接。浪浪山、上的小豬妖讓我們看到了進化的國漫,不變的中國式浪漫。《中國奇譚》能夠實現熱度與口碑雙豐收原因在于( )
①借助大眾傳媒促進傳播方式和機制的創新,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交融與碰撞
②立足對傳統文學的浪漫幻想,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③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呈現出了中華文化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雋永魅力
④用現代觀念和技術手段表達中國美學,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唐詩的回響”新春音樂會在美國費城金梅爾表演藝術中心舉行,來自10個國家的15位歌唱家共同演繹《靜夜思》《將進酒》等15首以唐詩名篇為基礎創作的音樂作品。主創團隊將流傳千年的古詩譜成交響樂,以西曲激發唐詩的強大底蘊,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傳世大家的詩篇跨越千年,漂洋過海。這啟示我們( )
①以文化交流互鑒引領政治經濟合作
②文化創新需融通古今中外文化資源
③創新可以使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活力
④應在文化傳播中賦予唐詩新的價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古樸的茶桌椅、精致的茶器,三五好友飲酒煮茶、圍爐夜話,這是歷史記載中古人的冬天生活。如今,“圍爐煮茶”成為年輕人的社交消費新方式,人們開始嘗試一半煙火、一半詩意的中式慢生活。“圍爐煮茶”熱潮重新興起( )
①促進傳統文化回歸生活,增加傳統茶文化的基本內涵
②使茶文化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和共同價值追求
③能夠讓年輕人在與茶的對話中重新喚醒古老茶文化
④彰顯了我國傳統茶文化對國人生活美學的深刻影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中文熱”在阿拉伯國家持續升溫,2022年10月1日起,中文教學進入埃及國民教育體系,成為可供中學生選修的外國語言,為埃及青年了解中國創造了更多機會。這啟示我們( )
①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
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③不同文化交流能搭起人民心靈契合的橋梁
④要面向世界,充分吸收外來文化有益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自2023年1月14日至2月5日舉辦“2023歡樂春節暢享京城"主題系列活動。活動期間,舉行群眾文化系列活動、非遺展示系列活動、文藝演出和藝術展覽系列活動等八個系列1500余項4000余場次活動,為市民游客精心烹制假日文旅“大餐”。其中,全市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展各類主題群眾文化活動,包括春節廟會、燈會花會、百姓春晚、圖書館里過大年、送春聯送福、公益電影放映等十大類“鬧新春"活動。非遺展示系列活動中,北京市組織非遺傳承人和老字號企業舉辦重點活動,包括傳統民俗廟會、傳統舞蹈非遺展演、非遺互動體驗展、老字號年貨節、國潮手工市集等。演出方面,北京京劇院、北方昆曲劇院等推出迎新春經典劇目展演,近千場話劇、兒童劇、脫口秀等一一登場。此外,活動期間,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還重點推介工業旅游、紅色之旅、冬季冰雪之旅等八大主題旅游線路,活躍假日文旅市場,促進文旅消費。
結合材料并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知識,說明北京市舉辦“2023歡樂春節暢享京城”主題系列活動的文化價值。
14.中國色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顏色的背后蘊藏著流傳千年的東方審美和古老智慧。
天青、月白、胭脂、碧柳、遠山如黛、東方既白……聽起來就美極了。華夏先民從觀察天地運行間日出日落和時序更迭的自然景色史,生發“赤、青、黃、白、黑”五種正色。
青色,生命初發之色,謂之東方之始,給人安靜、祥和、豁達之感。中國古人把青色作為“天人合一”的視覺象征。山水畫的青溫柔樸素,與淡泊致遠的思想不謀而合。自古學堂多用“青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古訓流傳至今。
赤色,生命蓬發,為盛陽之色。中國人尚紅,竣工剪彩用大紅綢緞,奪冠登科披紅掛彩,紅色的春聯、紅色的中國結……紅色是盛大慶典之色,是民族熱情之色,“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黃色,代表溫暖、輝煌、豐收和希望。中國的人文初祖為“黃帝”,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為“黃土高原”,中華民族的搖籃為“黃河”,炎黃子孫的膚色為“黃皮膚”。
……從中國色出發,可以找尋到華夏五千年文化中的精華。千年流傳下來的中國色,美在了中國人心上。
結合材料,運用《哲學與文化》知識,談談你對“中國色,美在了中國人心上”的理解。
15.2022年,“中國傳統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至此,我國已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對于非遺,人們曾一度擔心它們脫不下“古老、稀缺”的標簽,與現代生活失去聯結。但現在,非遺這門“老手藝”遇上了“新匠人”,為非遺傳承注入了青春力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成:面人郎得到新一代受眾的喜愛,光在技巧上精益求精還不夠,老手藝要與新題材相結合,與大家有共鳴。
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造產孟津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以前面對面只能教二三十人,現在面對鏡頭直播教上萬人,還通過抖音電商把產品賣到全國,“網絡改變了我,也改變著非遺傳承的方式”。
資深茶人、茶行老板唐幼猛:中國人歷來就有煮茶喝茶的習慣。借鑒咖啡館的形式,近兩年興起了不少斷式茶館,三五好友“圖爐煮茶”,更契合現代年輕人低脂、低糖、低卡的健康需求和簡潔、快捷的生活需求。
假如你是一名非遺傳承人,你會如何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力量?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知識簡要說明。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易錯攻關】2023高考政治易錯題三輪沖刺攻關專練(九)
專題09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一、易錯知識點總結
1.文化的內涵
從產生看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
從本質看 文化是指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及其產品,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從范圍看 既包括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也包括非意識形態的部分(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
從形式看 從靜態看,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從動態看,包括各種文化活動,即人們進行這種精神性的生產、傳播、學習、積累的過程
從性質看 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反映先進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進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文化與文明都是實踐的產物,其創造主體都是人。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
2.全面理解文化的特點
角度 特點 內容
從文化的本質看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不是物質力量。但通過社會實踐,文化能夠轉化為物質力量
從文化與社會的關系看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從文化與文明的關系看 文化不等同于文明 文化與文明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文明是積極向上的文化,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
從文化與載體的關系看 文化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 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等是文化的載體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關系 文化與經濟 文化與政治
相互影響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不同的文化,對經濟和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文化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終始與經濟的發展完全同步
4.全面理解文化的功能
功能 具體表現
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①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②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文化服務社會,滿足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④文化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①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②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 ①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②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5.全面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主要內容 核心思想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
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
中華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等
特點 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連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物質的體現
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當代價值 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正確對待 正確態度: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原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辦好今天的事情,推動國家發展。
6.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路徑 原因 要求 目標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不是我們今天直接拿過來就能夠運用的文化 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改造傳統文化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①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經濟、政治的發展要求文化隨之變化;②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
7.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內容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內在聯系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相輔相成,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
作用 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 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塞罕壩精神等
新時代 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
弘揚培育 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8.比較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
民族性 多樣性
原因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也要借鑒、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
作用(意義) 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表現 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 民族節日、文化遺產
要求 堅定高度的文化自信,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9.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
關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區別 內涵不同 文化交流是彼此間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通文化的有無,促進文化豐富與發展。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語言、報刊、網絡等)使得文化得以傳播 文化交融強調的是不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滲透,難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側重不同 文化交流側重的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傳播開來,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 文化交融側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實質不同   文化交流發生的是量變 文化交融發生的是質變
意義不同 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文化交流間接促進文化發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
聯系 二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①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礎上的。②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結果之一
10.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正確態度 基本要求 具體要求
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 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立足國情、交流互鑒 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 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
11.正確認識和辯證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比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革命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不同點 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淘洗出來的智慧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是在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相同點 都是中華民族在生存發展進程中的偉大創造,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12.全面理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然性的決定因素
項目 具體闡釋
決定因素 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 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
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決定了中國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 文化有其自身發展規律。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符合中華文化的發展規律
重大意義 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具體要求 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 文化建設是總體布局之一,為其他四個文明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證,沒有文化建設,其他建設就會失去方向和支撐,總體布局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才能更好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實現國家現代化目標奠定精神基礎
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們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根基和先天優勢,要把這種根基和優勢轉變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和競爭力
13.全面認識文化發展
主體 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
源泉 文化是在人民群眾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孕育和創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根本目的 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
路徑 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14.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基本路徑 具體要求(原因)
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
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 ①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②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立足時代、解決特定的時代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只有傾聽特定的時代聲音,才能吹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號角
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②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15.全面把握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
要求 具體措施
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①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②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③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弘揚時代新風
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①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②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讓國外民眾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16.全面理解文化自信
來源 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表現 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原因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措施 ①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②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③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
二、典例精解
1.親子音樂舞臺劇《敦煌奇妙夜》自2019年起歷經800多個日夜的籌備與研發,從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選到劇本故事的反復打磨,每一處細節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中西方文化在創作過程中更是碰撞出諸多奇妙的火花。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我們應該( )
①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成果
②消除中西文化差異,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
③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④保持開放的心態,實現中西文化的融合趨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詳解】①:中西方文化在創作過程中更是碰撞出諸多奇妙的火花。表明我們對待外來文化應該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成果,①符合題意。
②:文化差異的存在是客觀事實,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要尊重文化差異,②表述錯誤。
③:從海量敦煌素材的甄選到劇本故事的反復打磨,每一處細節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展示出親子音樂舞臺劇《敦煌奇妙夜》表明我們對待外來文化應該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③符合題意。
④:要尊重文化多樣性,求同存異。“融合趨同"說法錯誤,④表述錯誤。
故本題選B。
2.據瀏陽市文旅局消息,“相約瀏陽河,周末看焰火”2023年煙花燃放活動重磅來襲!每周六在瀏陽河畔為廣大市民游客獻上璀璨震撼的視覺盛宴。豐富人民周末生活的同時,也為假日經濟增添新力量。焰火燃放活動( )
①創造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相融合的條件
②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④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詳解】①:焰火燃放活動也為假日經濟增添斷力量,表明文化與經濟相交融,推動經濟發展,但未提政治方面,①不符合題意。
②: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且材料中沒有體現傳統文化的內容,②錯誤。
③④:“相約瀏陽河,周末看焰火”2023年煙花燃放活動,豐富人民周末生活的同時,也為假日經濟增添新力量,說明焰火燃放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③④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D。
3.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從“奮斗一甲子、鑄盾六十年”的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到“傳播文明,不以山海為遠”的世界菌草之父林占嬉,從“夢想無休時”的奧運冠軍徐夢桃到“強國尚功勛”的新能源汽車先行者陳清泉……感動中國人物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這表明感動中國人物( )
①身上共同體現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創造不平凡成就的根本途徑是堅定的理想信念
③將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的大我,實現人生價值
④積極為社會做貢獻,體現了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詳解】①:由題干可知,錢七虎、林占嬉、徐夢桃、陳清泉……他們都有愛國心、報國情、強國志,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共同體現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故①符合題意。
②:勞動和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創造不平凡成就的根本途徑。故②表述錯誤。
③:感動中國人物把個人理想與黨和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感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表明他們將個人的小我融入國家的大我,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故③符合題意。
④:實踐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具有直接現實性,而意識沒有直接現實性。因此,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故④表述錯誤。
故本題選B。
4.自1963年毛澤東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已經過去60年。60年一甲子,這個年輕戰士的名字,一直被懷念,一直被呼喚,一直在閃耀。
60多年前,雷鋒乘坐火車出差,他看到列車員十分忙碌,就主動幫忙擦地板、擦玻璃,給旅客倒水,幫助婦女抱孩子,為老年人找座位;60多年后,在以“雷鋒”命名的K95/96列車上,“雷鋒日記”已寫滿幾十本,密密麻麻記錄了4萬余件好人好事。
時光流逝,“雷鋒”已不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成為時代坐標。在朝霞如輕紗披在城市的建筑群間,雷鋒小學的學生們胸前戴著鮮紅的紅領巾,大聲朗讀著“紅旗下的演講”;雷鋒派出所的民警們,手臂上戴著紅色臂章,奔走在為人民服務的路上……
60年,雷鋒精神從未遠去,具有跨越時代的魅力。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知識,分析說明雷鋒精神為何具有跨越時代的魅力。
【答案】①雷鋒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結合,作為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散發出的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跨越時代。
②雷鋒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歷久彌新。
③雷鋒精神所蘊含的理想信念、人民立場,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分析】背景素材: 雷鋒精神
考點考查: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
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
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要求可轉換為說明雷鋒精神具有跨越時代魅力的原因,注意作答主體為雷鋒精神,需要調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從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
關鍵詞①:雷鋒”已不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成為時代坐標→可聯系文化的功能;
關鍵詞②:60年,雷鋒精神從未遠去,具有跨越時代的魅力→可聯系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③:密密麻麻記錄了4萬余件好人好事→可聯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
聯系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結合材料信息可知,雷鋒精神具有跨越時代的魅力是因為其散發出的文化的功能、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回去吧!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這段話摘自“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在1949年牽頭組織起草的《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這是一代中國科學家家國情懷的寫照。
“風吹起稻浪,稻芒劃過手掌”“我拉著我最親愛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涼”。袁隆平為“禾下乘涼夢”耕耘一生,年過九旬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病危之際,他最掛念的仍是稻子長勢。
從國之重器到中國飯碗,一代代科學家心系祖國,無私奉獻,在中華大地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科學家精神。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的文化知識分析弘揚科學家精神對建設科技強國的意義。
【答案】①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利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推動科技強國建設事業蓬勃發展。
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一代代科學家心系祖國、無私奉獻,他們所鑄就的科學家精神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是激勵中國人民建設科技強國的強大精神動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激發建設科技強國的熱情。
③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這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夢助推科技強國建設。
【分析】背景素材:弘揚科學家精神,建設科技強國
考點考查:文化的功能、民族精神、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等有關知識
能力考查: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
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題要求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的文化知識分析弘揚科學家精神對建設科技強國的意義。屬于意義類主觀題,知識限定明確,解答時,考生可根據材料內容和設問要求調動教材知識加以分析說明。
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弘揚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可從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角度加以說明。
有效信息②: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澆灌出燦爛的花朵。一代代科學家心系祖國,無私奉獻……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科學家精神→可從科學家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角度加以說明。
有效信息③: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必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可從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意義角度加以說明。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
解答本題,考生可根據設問要求,運用文化的相關知識,結合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從文化的功能、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現實意義等角度組織答案,做到觀點和材料相結合。
三、方法集錦
本專題在高考分布中,常見于1道選擇題,1道主觀題,其中選擇題常考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民族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題目通常較為簡單,需要考生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認真解讀題干的設問;主觀題方面,與其他模塊融合考查,一般以復雜情境的形式呈現,文化的功能、民族精神、文化自信與文化強國等都是常考的知識模塊,因此,需要考生多關注時政熱點問題,能夠分析常見的復雜情境,常考知識點一定要掌握。
四、易錯辨析
1.雷鋒精神穿越時空依然滾燙,一直引領著社會的道德風尚。( )
【答案】正確
【詳解】雷鋒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順應了社會進步的時代潮流,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幟,所以雷鋒精神穿越時空依然滾燙,一直引領著社會的道德風尚,故本題說法正確。
2.革命文化的內涵是在交流過程中確定的。( )
【答案】錯誤
【詳解】本題是判斷題,依據教材,革命文化的內涵是在實踐中確定的,而不是在交流過程中確定的,交流過程只是擴大了革命文化的影響力。故本題觀點是錯誤的。
3.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物活化”能更好地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 )
【答案】正確
【詳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物活化”能更好地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繼承,故題目觀點正確。
4.“中國三星堆文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體現在繼承基礎上發展文化。( )
【答案】錯誤
【詳解】“中國三星堆文明”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但并未體現文化的發展。
故本題觀點錯誤。
5.文化作品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 )
【答案】正確
【詳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的文化作品,只有同國家和民族緊緊維系、休戚與共,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我們的文化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故本題說法正確。
6.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內在精髓,是為了全面傳承傳統文化,做文化傳承者。( )
【答案】錯誤
【詳解】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傳承。故本題說法錯誤。
7.愛國主義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 )
【答案】正確
【詳解】“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主義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核心。
故本題說法正確。
8.鑒古知今,學史明理。學好黨史必修課,有助于我們樹立大歷史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
【答案】正確
【詳解】鑒古知今,學史明理。學好黨史必修課,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有助于我們樹立大歷史觀,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該判斷正確。
9.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地宣傳和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
【答案】正確
【詳解】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幫助廣大人民群眾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好地宣傳和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故題中觀點正確。
10.為了實現鄉村振興,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答案】正確
【詳解】本題主要考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相關知識。鄉村振興不僅僅指經濟振興,也包括文化振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為了實現鄉村振興,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故本題觀點正確。
五、易錯題過關集訓
1.從2015年拿到近10億元票房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到2019年票房攀升至50億元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20年票房16億元的《姜子牙》,再到目前熱映的《新神榜:楊戩》,短短幾年間,國產動畫片迅速崛起。這表明( )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動畫電影創作的瑰麗寶庫
②文化推動社會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的力量源泉
③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④要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答案】A
【詳解】①④:短短幾年間,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素材的國產動畫片迅速崛起,這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動畫電影創作的瑰麗寶庫,要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①④正確。
②:文化有不同性質,優秀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重要功能,②表述錯誤。
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④表述有誤。
故本題選A。
2.“蒼篦”是春天竹子出生時的青綠,“月白”是月光灑下的一片青白,“竊藍”是立秋之起色、秋天晴空的一點藍……氣韻雅致的中國古色從天地萬物的造化中衍生而來,讓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感知力和想象力。中國古色( )
①精致且精妙,來源于客觀世界,承載著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②詩意而曼妙,其配色表現出無窮境界,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③純而不艷,灰而不臟,氣韻雅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
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時代傳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詳解】①:中國古色從天地萬物的造化中衍生而來,來源于客觀世界;中國古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故①符合題意。
②:中國古色用豐富的色彩觀念表現天地萬物的氣象,也承載著中國人審美觀念、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故②正確。
③:中國古色蘊含著中華人文精神,但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故③不符合題意。
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中國古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表述不當,故④不選。
故本題選A。
3.清末大詩人黃遵憲這樣評價《紅樓夢》:“《紅樓夢》乃開天辟地,從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說。當與日月爭光,萬古不磨者。”《紅樓夢》以優美的語言、神奇的結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涵,構建了一座巍峨的文學大廈,高高地矗立在世界文學的頂峰,帶給中國人的是無窮無盡的藝術審美、精神享受和人生感悟。從材料可以看出( )
A.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B.文化作品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C.傳統文化的發展需注入新的時代精神 D.傳統文學體現了人民的不懈價值追求
【答案】B
【詳解】A:材料強調《紅樓夢》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在世界文學中有重要地位,未體現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故A不符合題意。
B:《紅樓夢》帶給中國人的是無窮無盡的藝術審美、精神享受和人生感悟,表明文化作品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故B符合題意。
C:材料沒有體現傳統文化的發展需要注入新的時代精神、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故C不符合題意。
D: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材料體現的是一種精神享受,不是價值追求,故D不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B。
4.電視劇《人世間》、電影《奇跡·笨小孩》等作品以時代發展的宏大敘事為背景,把鏡頭對準大時代下普通個體的生活和命運,在人間煙火和悲歡離合中書寫情懷和熱望,呈現溫暖積極向上的底色,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由此可知( )
①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源泉
②要尊重文化自身發展規律,促進傳統與現代相協調
③社會主義文藝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
④文藝創作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準確把握時代精神和生活本質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詳解】①:文化是在人民群眾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孕育和創造的,因此,立足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是文藝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源泉。故①錯誤。
②:題干不涉及“促進傳統與現代相協調”,故②不選。
③:題干中的作品貼近群眾生活、符合群眾審美需求、傳播積極向上價值觀,為人民所喜聞樂見,體現了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為人民服務、為什會主義服務的。故③符合題意。
④:題干中的作品以時代發展的宏大敘事為背景,聚焦大時代下普通個體的生活和命運,立足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體現了文藝創作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準確把握時代精神和生活本質。故④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D。
5.人民網共同出品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一經播出就引發了“東方現象”。劇中既有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現代元素的融入,讓現場觀眾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力量。這告訴我們( )
①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科技創新
②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③文化創新要把握好中外文化關系
④要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詳解】①:中華文化本身就是博大精深,說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科技創新是錯誤的,①排除。
②④:材料強調舞繪《千里江山圖》一經播出就引發了“東方現象”,劇中既有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現代元素的融入,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②④正確。
③:材料中沒有涉及到外來文化,③與題意不符。
故本題選C。
6.2021年,河北省某地文化志愿者走進城市街區,舉辦“唱支山歌給黨聽”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組織全市17支合唱團隊、近800人“唱支山歌給黨聽”,以大合唱的形式唱響紅色經典歌曲,重溫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可見,文化志愿服務活動( )
①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②能有效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
③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④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詳解】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①說法錯誤。
②③:文化志愿者走進城市街區,舉辦文藝演出,讓人民群眾重溫百年黨史,有利于傳承紅色基因,說明文化志愿服務活動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能夠有效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②③正確。
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選項夸大了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意義,④說法錯誤。
故本題選C。
7.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北京冬奧會會徽以“冬夢”命名,展現夢想和雄心;冰絲帶、雪飛燕、雪游龍等冬奧場館融入中國文化元素,處處散發著“中國式浪漫”……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呈現了更開放、更自信的新時代中國形象。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 )
①文化是引領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的旗幟
②北京冬奧會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③精神產品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中
④舉辦北京冬奧會能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詳解】①:中華民族文化是引領中華民族砥礪前行的旗幟,①說法錯誤。
②:北京冬奧會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沒有強調源遠流長,②不符合題意。
③:冰絲帶、雪飛燕、雪游龍等冬奧場館融入中國文化元素,表現著中華文化的魅力,說明精神產品凝結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中,③說法正確。
④: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呈現了更開放、更自信的新時代中國形象,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④說法正確。
故本題選D。
8.2021年,由中國音樂家協會等單位推出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歌典——歌聲中的百年風華》出版。該書圍繞135個黨史關鍵詞,遴選反映百年歷程中重大歷史時刻、重要歷史人物的166首經典歌曲、142幅珍貴歷史照片和97首樂譜音頻,通過歌曲賞析、黨史解讀與音樂聆聽,重溫黨的光輝歷史。該書的發行有利于( )
①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方式,為推動人們干事創業提供智力支持
②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內涵,為中華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③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
④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詳解】③④:該書傳播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湖,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③④符合題意。
①②:該書的發行能夠為人們干事創業提供精神動力,而非智力支持,也沒有豐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①②不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D。
9.《中國奇潭》由八個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故事組成,以獨特的東方美學風格拓寬表達邊界。創作者們秉承“不模仿別人,也不重復自己”的創作理念做了大量典籍工作,把中國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把東方浪漫與動畫科技嫁接。浪浪山、上的小豬妖讓我們看到了進化的國漫,不變的中國式浪漫。《中國奇譚》能夠實現熱度與口碑雙豐收原因在于( )
①借助大眾傳媒促進傳播方式和機制的創新,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交融與碰撞
②立足對傳統文學的浪漫幻想,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③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呈現出了中華文化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雋永魅力
④用現代觀念和技術手段表達中國美學,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詳解】①:題干中未涉及傳播方式和機制的創新,①與題意無關。
②:應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②說法錯誤。
③④:本題考查文化創新,題干中《中國奇潭》的創作,以獨特的東方美學風格拓寬表達邊界,把東方浪漫與動畫科技嫁接,③④說法正確且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D。
10.“唐詩的回響”新春音樂會在美國費城金梅爾表演藝術中心舉行,來自10個國家的15位歌唱家共同演繹《靜夜思》《將進酒》等15首以唐詩名篇為基礎創作的音樂作品。主創團隊將流傳千年的古詩譜成交響樂,以西曲激發唐詩的強大底蘊,讓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傳世大家的詩篇跨越千年,漂洋過海。這啟示我們( )
①以文化交流互鑒引領政治經濟合作
②文化創新需融通古今中外文化資源
③創新可以使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活力
④應在文化傳播中賦予唐詩新的價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詳解】①:材料強調文化交流,未涉及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①不符合題意。
②③:來自10個國家的15位歌唱家共同演繹《靜夜思》《將進酒》等15首以唐詩名篇為基礎創作的音樂作品,將流傳千年的古詩譜成交響樂,啟示我們文化創新需融通古今中外文化資源,使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活力,②③符合題意。
④:材料沒有體現賦予唐詩新的價值,④不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C。
11.古樸的茶桌椅、精致的茶器,三五好友飲酒煮茶、圍爐夜話,這是歷史記載中古人的冬天生活。如今,“圍爐煮茶”成為年輕人的社交消費新方式,人們開始嘗試一半煙火、一半詩意的中式慢生活。“圍爐煮茶”熱潮重新興起( )
①促進傳統文化回歸生活,增加傳統茶文化的基本內涵
②使茶文化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和共同價值追求
③能夠讓年輕人在與茶的對話中重新喚醒古老茶文化
④彰顯了我國傳統茶文化對國人生活美學的深刻影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詳解】①: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相對穩定,“圍爐煮茶”熱潮重新興起不能增加傳統茶文化的基本內涵,①錯誤。
②: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和共同價值追求,②錯誤。
③④:“圍爐煮茶”熱潮重新興起能夠讓人們在品茶中重新喚醒古老的茶文化,體驗中式慢生活,同時也彰顯了我國傳統茶文化對國人生活美學的深刻影響,有利于傳承茶文化,③④正確。
故本題選D。
12.“中文熱”在阿拉伯國家持續升溫,2022年10月1日起,中文教學進入埃及國民教育體系,成為可供中學生選修的外國語言,為埃及青年了解中國創造了更多機會。這啟示我們( )
①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
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③不同文化交流能搭起人民心靈契合的橋梁
④要面向世界,充分吸收外來文化有益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詳解】①: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體現的是文化是民族的,而不是世界的,①錯誤。
②③:“中文教學進入埃及國民教育體系,為埃及青年了解中國創造了更多機會”這啟示我們不同文化交流能搭起人民心靈契合的橋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②③正確。
④:材料強調的是文化交流,未強調面向世界,充分吸收外來文化有益成果,且同時要以我為主,④不符合題意。
故本題選C。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自2023年1月14日至2月5日舉辦“2023歡樂春節暢享京城"主題系列活動。活動期間,舉行群眾文化系列活動、非遺展示系列活動、文藝演出和藝術展覽系列活動等八個系列1500余項4000余場次活動,為市民游客精心烹制假日文旅“大餐”。其中,全市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展各類主題群眾文化活動,包括春節廟會、燈會花會、百姓春晚、圖書館里過大年、送春聯送福、公益電影放映等十大類“鬧新春"活動。非遺展示系列活動中,北京市組織非遺傳承人和老字號企業舉辦重點活動,包括傳統民俗廟會、傳統舞蹈非遺展演、非遺互動體驗展、老字號年貨節、國潮手工市集等。演出方面,北京京劇院、北方昆曲劇院等推出迎新春經典劇目展演,近千場話劇、兒童劇、脫口秀等一一登場。此外,活動期間,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還重點推介工業旅游、紅色之旅、冬季冰雪之旅等八大主題旅游線路,活躍假日文旅市場,促進文旅消費。
結合材料并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知識,說明北京市舉辦“2023歡樂春節暢享京城”主題系列活動的文化價值。
【答案】①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北京市舉辦系列活動有利于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服務社會,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②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展各類主題群眾文化活動有利于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經典劇目展演和重點推介八大主題旅游線路有利于推動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③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非遺展示系列活動有利于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激發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遺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④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北京市舉辦系列活動有利于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強國建設。
【分析】背景素材:北京市舉辦“2023歡樂春節暢享京城”主題系列活動
考點考查: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能力考查: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
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公共參與
【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題的設問要求說明北京市舉辦“2023歡樂春節暢享京城”主題系列活動的文化價值。注意作答主體為北京市,需要調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分析作答。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
關鍵詞①:舉行群眾文化系列活動、非遺展示系列活動、文藝演出和藝術展覽系列活動等系列活動→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和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關鍵詞②:北京市組織非遺傳承人和老字號企業舉辦重點活動→可聯系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激發人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③:舉辦“2023歡樂春節暢享京城”主題系列活動→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強國建設;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
14.中國色是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顏色的背后蘊藏著流傳千年的東方審美和古老智慧。
天青、月白、胭脂、碧柳、遠山如黛、東方既白……聽起來就美極了。華夏先民從觀察天地運行間日出日落和時序更迭的自然景色史,生發“赤、青、黃、白、黑”五種正色。
青色,生命初發之色,謂之東方之始,給人安靜、祥和、豁達之感。中國古人把青色作為“天人合一”的視覺象征。山水畫的青溫柔樸素,與淡泊致遠的思想不謀而合。自古學堂多用“青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古訓流傳至今。
赤色,生命蓬發,為盛陽之色。中國人尚紅,竣工剪彩用大紅綢緞,奪冠登科披紅掛彩,紅色的春聯、紅色的中國結……紅色是盛大慶典之色,是民族熱情之色,“如果信念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黃色,代表溫暖、輝煌、豐收和希望。中國的人文初祖為“黃帝”,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為“黃土高原”,中華民族的搖籃為“黃河”,炎黃子孫的膚色為“黃皮膚”。
……從中國色出發,可以找尋到華夏五千年文化中的精華。千年流傳下來的中國色,美在了中國人心上。
結合材料,運用《哲學與文化》知識,談談你對“中國色,美在了中國人心上”的理解。
【答案】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中國色產生于中國勞動人民的實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中國色蘊含的精神,深刻影響著中國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 傳承和弘揚中國色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具有民族性,中國色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分析】背景材料:中國色
考查知識:文化的特點、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的民族性
考查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
學科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
【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本題考查的知識范圍《哲學與文化》知識,設問指向是談談你對“中國色,美在了中國人心上”的理解。本題考查知識切口大,設問難度大,但通過分析,具體可運用文化的特點、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的民族性的知識來作答。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
關鍵詞①:華夏先民從觀察天地運行間日出日落和時序更迭的自然景色史,生發“赤、青、黃、白、黑”五種正色→可聯系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關鍵詞②:流傳千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古訓流傳至今;青色,生命初發之色,謂之東方之始,給人安靜、祥和、豁達之感;赤色,生命蓬發,為盛陽之色等→可聯系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
關鍵詞③:青色,生命初發之色,謂之東方之始,給人安靜、祥和、豁達之感;赤色,生命蓬發,為盛陽之色;黃色,代表溫暖、輝煌、豐收和希望→可聯系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
關鍵詞④:中國的人文初祖為“黃帝”,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為“黃土高原”,中華民族的搖籃為“黃河”,炎黃子孫的膚色為“黃皮膚”→可聯系文化具有民族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要求與材料信息、課本知識的結合。
15.2022年,“中國傳統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至此,我國已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對于非遺,人們曾一度擔心它們脫不下“古老、稀缺”的標簽,與現代生活失去聯結。但現在,非遺這門“老手藝”遇上了“新匠人”,為非遺傳承注入了青春力量;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郎佳子成:面人郎得到新一代受眾的喜愛,光在技巧上精益求精還不夠,老手藝要與新題材相結合,與大家有共鳴。
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造產孟津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以前面對面只能教二三十人,現在面對鏡頭直播教上萬人,還通過抖音電商把產品賣到全國,“網絡改變了我,也改變著非遺傳承的方式”。
資深茶人、茶行老板唐幼猛:中國人歷來就有煮茶喝茶的習慣。借鑒咖啡館的形式,近兩年興起了不少斷式茶館,三五好友“圖爐煮茶”,更契合現代年輕人低脂、低糖、低卡的健康需求和簡潔、快捷的生活需求。
假如你是一名非遺傳承人,你會如何為非遺傳承注入青春力量?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知識簡要說明。
【答案】①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對待傳統文化要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借用新媒體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②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當代社會相協調。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民共情共鳴。④積極培養傳承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
【分析】背景素材:“中國傳統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唐幼猛、郎佳子成等非遺傳承人
考點考查:堅定文化自信;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能力考查: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
核心素養:科學精神、公共參與
【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題需要調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關知識,從堅定文化自信;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
關鍵詞①:人們曾一度擔心它們脫不下“古老、稀缺”的標簽,與現代生活失去聯結→可聯系教材知識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②:三五好友“圖爐煮茶”,更契合現代年輕人低脂、低糖、低卡的健康需求和簡潔、快捷的生活需求→可聯系教材知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關鍵詞③:現在面對鏡頭直播教上萬人,還通過抖音電商把產品賣到全國→可聯系教材知識堅定文化自信;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人才隊伍建設。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湄潭县| 庄河市| 修文县| 连平县| 巴马| 府谷县| 墨江| 万安县| 南开区| 嫩江县| 莎车县| 监利县| 开远市| 筠连县| 东丰县| 延寿县| 姜堰市| 孟州市| 从江县| 宁南县| 沧州市| 东阳市| 澳门| 息烽县| 开江县| 苏尼特右旗| 泗阳县| 鄂尔多斯市| 临漳县| 祁东县| 沙田区| 启东市| 丰顺县| 宽城| 卢龙县| 蓝山县| 甘孜县| 鹤壁市| 丽水市| 达日县| 肃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