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 ★★二輪復習——世界近代史(一)、階段性特征說明: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分開的階段性特征過于單一,學生無法形成整體得、相互關聯得立體化認識。因此筆者將知識點用小論文的方式寫出來,既解決的知識點問題,又訓練了小論文題,一舉兩得。論題:英美兩國推動了人類政治、經濟文明的新紀元論題:論題:大海航時代的來臨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論題:(二)、高頻知識點一、政治史部分·英國1:君主立憲制的邏輯君主逐漸虛權VS議會逐漸成為國家中心2:英國君主立憲制晚上的過程1688光榮革命——1689《權利法案》——1721內閣制——1832議會制改革3:《權利法案》后的權利格局議會擁有:立法、稅收、軍事等大權國王擁有:行政權權利中心由國王轉移到議會。4:責任內閣制的特點5:議會制改革一、政治史部分·美國1787年憲法之路的矛盾解決1:防止專制:2:聯邦與州:3:南北矛盾:4:大州小洲:一、政治史部分·法國1:法國大革命結束后的政體動蕩本質上是共和與立憲的分歧2:《第三共和國憲法》是立憲與共和“雜糅”。3:歷史表明,共和制適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法國,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一、政治史部分·德國1:德國是由封建地主階級領導統一的,非資產階級。2:德國是君主立憲政體 ,不是專制政體。3:德國自上而下的統一過程中保留了專制和軍國主義特征。4:德國的統一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使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國家。但是保留的專制和軍國主義特征阻礙了后期的發展。二、經濟史部分·新航路的開辟1:新航路開辟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文藝復興的推動。2:影響:人類—打破彼此孤立的狀態,從此聯系為一個整體。改變了世界觀、價值觀歐洲—為期原始積累奠定了基礎,開始引領了人類新文明方向。亞洲—局部地區成為歐洲附庸,對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而言,從美洲傳來的新物種影響了其飲食結構,促進了人口的增加。大量購買中國的物品,使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間接的推動了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稅收制度等等。非洲—奴隸貿易摧毀了非洲的人力資源,破壞了非洲的自然環境,是非洲今天依舊貧窮的根源所在。美洲—摧毀了美洲的原始文明;使大量的印第安人喪生。開發了美洲,使大陸文明開始傳向美洲。美洲與歐亞大陸的文明彼此碰撞。商業革命: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商業范圍擴大到全球;商品種類進一步豐富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價格革命:大量金屬貨幣傳入歐洲,使貨幣不斷貶值,直接沖擊了原有的固定貨幣地租關系,從封建制度和勢力從內部開始瓦解。二、經濟史部分·殖民擴張1: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開始了殖民擴張的步伐和爭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世界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2:英國與殖民擴張二、經濟史部分·工業革命1:第一次工業革命時間:1765年——19世紀中期2:工業革命形成的原因:3:特點:英國一枝獨秀 技術源于積累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19世紀60、70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5: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原因:政治上:歐美資本主義代議制制度的確立經濟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積累科技上:基礎自然科學的發展6:特點:百花齊放 美國、德國為代表7:美國、德國能領先工業革命的原因美國民主制度的建立,德國的統一;對教育的重視;自然科學的研究與發展8: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優點: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極大的推動了人類生產文明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提高了世界人口與壽命;使人類思想觀念和視野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加大了多落后文明的影響和改造。推動了女權運動的發展。推動了人類對知識價值的認識;提高了人類個體文明水平。局限:對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加劇了國家之間的沖突;社會貧富分化加??;發展早期帶來了犯罪、疾病等一些列社會問題。二、思想史部分·文藝復興1:性質: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2:背景:中世紀神權統治下禁欲主義對人性的桎梏;商品經濟發展對人性的解放;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積淀;3:主張:人文主義——對人本身的尊重 擺脫神學控制回歸人性4:特點:從美術、文學、自然科學領域開始突破。5:局限:未能觸及下層社會,這也是宗教改革初現的原因。二、思想史部分·啟蒙運動1:背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推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反專制、神權的需要;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牛頓三定律)2:核心:理性主義3:主張:人權反對王權;民主反對專制;科學反對矇昧4:民主原則: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自由平等、法律至上。送大家一句話:人的一生如果能明白上述原則,那簡直是對造物主的侮辱。(三)、不同角度切入一:政治英國1:從光榮革命后的代議制制度存在的問題入手考察(未考)(原創)1689年貴族薩繆爾·裴皮薩荒繆爾為了當選議員,用去了賄買費8磅。但到1727年艾格蒙特伯爵為了獲得議員席位用了900磅。有時議員的席位甚至公開標價。這反映了( )A:光榮革命的成果遭到破壞 B:英國的代議制制度形同虛設C:英國代議制制度尚未完善 D:英國議會完全被貴族所控制2:從《權利法案》、內閣制、議會制改革等時間作為錯誤選項入手詳見經典習題列舉3:從一些特殊的歷史事件入手考察代議制制度的完善(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1702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當時議會內部存在兩個黨派,安妮厭惡占多數席位的輝格黨,于是解除了輝格黨人的行政要職,代之以托利黨人。這說明在當時英國( )A.議會無權制約國王 B.君主立憲制尚未完善C.內閣制已基本確立 D.《權利法案》遭到破壞3:從制約王權的方式上入手考察:1>:法律手段: 1689年《權利法案》、 1689年《叛亂法》、1701年“嗣位法”等。(原創)1701年“嗣位法”規定:英國人不能由于一個外國國王的利益而卷入一場戰爭去包圍不屬于英國的領土。最終導致在外交政策上,如果得不到議會得同意,國王也一籌莫展。這反映了( )A:國王逐漸喪失了外交權 B:議會采取了限制王權的措施C:國會是英國的權力中樞 D:英國放棄了殖民外交的政策2>:通過財政手段限制王權:(原創)1690年,英國議會對政府的經費規定了專門的用途,同時設立了審查委員來審查政府開支,到了安妮女王時期已經形成慣例 。這( )A: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進一步限制了國王的行政權C:消除了政府的貪污腐敗 D:使國王處于統而不治的狀態4:從議會制改革入手考察代議制的完善(未考)(原創)1832年議會改革法案規定:對年收入凡10磅以上的房戶主以及年租在10磅以上的房客都有選舉權;同時增加了曼徹斯特、伯明翰、利茲等新興的大城市代表名額。據此可知該法案( )A:利于低收者入階層進入議會 B:剝奪了土地貴族的政治權利C:是工業革命發展的必然產物 D:消除了英國經濟發展的失衡美國:1:邦聯到聯邦變化的原因(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高考·33)華盛頓在1787年3月致麥迪遜的信中說:“凡是有判斷能力的人,都不會否認對現行制度進行徹底變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這一問題能在全體會議上加以討論。”這里所說的“徹底變革”是指( )A.革除聯邦體制的弊端 B.建立三權分立的共和體制C.廢除君主立憲制 D.改變松散的邦聯體制2:大小州的權力爭奪及產生的妥協思想(新課標未考察妥協)(2016·江蘇高考·16)下表是美國制憲會議中出現的三個國會建設方案。方案一(弗吉尼亞方案) 方案二(新澤西方案) 最終方案(康涅狄格方案)設立一個按人口比例分配表決權的國會 設立一個各州無論大小有同等表決權的國會 設立各州享有同等表決權的參議院和按人口數確定代表名額的眾議院最終方案的形成過程體現了( )A.選舉是民主原則的基本體現 B.國會是代議政體的權力中樞C.妥協是現代政治的重要機制 D.分權是共和制度的關鍵措施3:南北經濟差異造成的社會現象的考察、戰爭等(未考)(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3)19世紀60年代,總長超過3萬英里的美國鐵路有多種軌距。南部鐵路軌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軌距是4.9英尺,部分地區還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軌距。這反映出當時美國( )A.尚未形成成熟的統一國內市場 B.鐵路是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業的發展 D.戰爭破壞了基礎交通設施建設4:憲法遺留或人權問題考察(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高考·33)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眾議員名額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這一規定違背了《獨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權在民原則 B.天賦人權原則 C.各州自治原則 D.各州平等原則經濟1:從工業革命出現的政治因素入手考察《專利法》是英國人熱衷技術發明和改造的重要法律保障。這正是資產階級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的產物2:從工業革命誕生的資源條件入手考察:1735年亞伯拉罕.達比發明了新的方法將,石灰摻入到礦石中,同時用煤作為燃料增加鼓風的力量。1784年亨利 .科特發明了攪煉法,使生鐵可以變為熟鐵,這些技術都成為工業革命機器生產的條件。3:從工業革命誕生的市場條件入手考察(2012·安徽高考卷·20)英國學者尼爾·弗格森認為:“如果沒有以對廉價服裝彈性需求趨于無限大為特征的動態消費社會的同步發展,‘工業革命’就不會在英國發端,更不會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區?!逼渲饕^點是( )A.市場擴大成為工業革命的推動力 B.英國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業C.人們對廉價商品的追求過于盲目 D.工業革命由英國擴展到世界4:從工業革命誕生的勞動力要素入手考察圈地運動后農民大量涌入城市,為其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5:從貧富差距入手考察工業革命帶來的弊端(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年份 約1770 約1790~1793 約1830~1835數額(百萬英鎊) 140 175 360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年份 1755 1797 1835指數 42.74 42.48 78.69綜合表3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 )A.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B.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C.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 D.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6:從社會矛盾入手考察工業革命的弊端(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英國18世紀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廠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環境極其惡化 B.化學工業污染嚴重C.人口膨脹食物短缺 D.醫療技術水平下降7:從生產關系入手考察工業革命(2014·全國新課標卷Ⅱ高考·33)有人描述19世紀初英國的情景時說,婦女和女孩們曾從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斷地使用的嚶嚶作響的紡車,如今已被棄置屋隅。那些打著拍子砰然作響的手織機也多半閑置無聞。這說明( )A.生產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 B.工業革命推動婦女解放C.重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 D.家庭手工業已不復存在8:從城市發展考察工業革命(未考)(2012·全國課標卷·40)(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 1868年,英國倫敦議會大廈前的十字路口安裝了世界上第一盞煤氣信號燈。它由一位警察牽動皮帶操作:紅燈停,綠燈行。這盞信號燈出現后,倫敦這個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轉。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號燈誕生的歷史背景9:從社會制度的變革入手考察工業革命(未考)(2013·江蘇高考·16)“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結構,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中等階級與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貴族、大地主的地位與經濟實力都大為下降了,但他們仍把持政治權力,造成權力分配與社會力量對比高度脫節的狀態?!睘榱私鉀Q這種“狀態”,英國在政治上( )A.發動光榮革命,與新貴族階層妥協B.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C.建立內閣機構,限制國王的行政權D.改革議會制度,中等階級更多參政10:從西方國家經濟數據考察一、二工業革命(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表1 英、美、法、德工業生產總和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表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比例 78% 74% 72%A.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盛極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業化有所發展C.世界各國工業發展差距明顯縮小 D.世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11:從圈地運動入手考察對工業革命影響條件(選擇題未考,別的省份在材料題中出現過)12:從工業革命對社會的影響入手考察1:近代基礎教育的普及:1825年魯士實行義務教育制度,于此同時,政府還興辦了多種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職工補習學校。在普通中學增設了自然科學課程在高等學校將教育、科研與生產相結合。2:工廠制度的建立。3:人們對時間的認識上出現了從看太陽位置到看鐘表(或者鐘表逐步普及)的變化4: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女性成為家庭經濟來源與社會工人的參與者,提高了其經濟地位,從而促使了女權運動的興起。5:工人運動(四)經典習題1.(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18世紀中葉,一位英國內閣成員在議會發言中說:“諸位都知道,媾和與開戰的權力是由國王掌握的……我們的憲法始終表明,國王在決定和平與戰爭時有權利讓議會參與,也有權利不讓議會參與。沒有哪位明智的國王真的會冒險不讓議會參與?!边@表明在當時的英國( )A.光榮革命成果受到侵蝕 B.立憲政體未能阻止國王專權C.內閣依舊為國王所控制 D.國王仍舊保留某些名義權力2.(2013·全國新課標卷I高考·27)1688年,英國議會迎立荷蘭執政威廉為國王,并擁立他的妻子瑪麗(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為女王,目的是( )A.加強英國與荷蘭的友好關系 B.否定王位世襲男性優先原則C.通過雙王相互牽制防止獨裁 D.為光榮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3.(2019·天津高考·5)“光榮革命”后直到1832年議會改革前,在英國的一些選區,地方權貴通過人為操作確定議員,議會席位可以買賣,賄選行為屢見不鮮。這說明英國( )A.最高權力歸屬仍未解決 B.普選權的推行弊端眾多C.專制獨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設尚需完善4.(2017·江蘇高考·16)1832年,在兩次否決改革法案后,英國議會上院第三次表決時,國王以增加上院貴族人數相威脅,加上強大的民意壓力,反對派議員接受國王的勸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過。改革法案的通過表明( )A.國王仍擁有重要的政治權力 B.上院在議會中有決定性作用C.保守勢力最后時刻做出讓步 D.君主立憲制在英國開始形成5.(2013·江蘇高考·16)“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結構,經濟的持續增長造成中等階級與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貴族、大地主的地位與經濟實力都大為下降了,但他們仍把持政治權力,造成權力分配與社會力量對比高度脫節的狀態?!睘榱私鉀Q這種“狀態”,英國在政治上( )A.發動光榮革命,與新貴族階層妥協B.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議會主權C.建立內閣機構,限制國王的行政權D.改革議會制度,中等階級更多參政6.(2012·海南高考卷·11)1841年,英國輝格黨政府首相墨爾本在一次內閣會議上就閣員之間的意見分歧表態說:“我實際上不在乎哪一個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們對外說什么,我們要說同樣的話?!焙笠蛲欣h在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墨爾本內閣辭職。這反映出,當時英國( )A.內部意見一致是內閣制主要原則 B.首相與普通閣員享有平等權力C.內閣集體責任制基本成形 D.政黨之間的斗爭決定內閣政策7.(2020·全國Ⅲ卷高考·33)美國建國初期,制憲會議的參加者麥迪遜認為,新憲法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很少,并有明確的規定;各州所保留的權力很多,卻沒有明確規定。在第一屆國會上,麥迪遜提出憲法修正案:除了明確授予中央政府的權力以外,其余的權力由各州自行保留。這一主張A.賦予各州主權 B.恢復邦聯制度C.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 D.旨在擴大聯邦政府權力8.(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4)1800年,美國總統、聯邦黨人亞當斯要求政見不同的內閣成員皮克林辭職,遭到皮克林拒絕,于是亞當斯將其免職。皮克林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總統免職的內閣成員。亞當斯此舉( )A.加強了聯邦政府的行政權力 B.體現了總統與內閣之間權限不明C.行使了憲法賦予總統的職權 D.反映了聯邦黨與其他黨派的斗爭9.(2021·湖南高考·15)1925年,美國國會通過《法官法》,完全賦予最高法院對上訴案件的自由裁量權,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據其主觀判斷來審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積極干預政府的公共政策。據此可知,美國A.國會地位在這一時期高于最高法院B.三權分立體制進行了一次內部調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權壓制政府D.分權與制衡機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10.(2020·江蘇高考·15)美國1787年憲法對最高法院權限的規定籠統,也沒有明確它對國會立法的司法審查權。聯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約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紐約去當州長,也不愿意繼續留任。據此判斷,當時美國A.三權制衡機制尚未健全 B.最高法院未獲得各州認可C.聯邦政府處于無權地位 D.權力部門間存在尖銳矛盾11.(2019·海南高考·16)19世紀6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了3條憲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實行奴隸制和強制服役,合眾國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國公民,各州不得剝奪公民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這些修正案( )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權力 B.賦予了國會修改聯邦憲法的權力C.破壞了三權分立的原則 D.反映出《1787年憲法》存在缺陷12.(2014·海南高考·12)1781~1783年間,美國邦聯政府財政采用各州分攤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繳總計1000萬美元,部分州以各種理由推脫,結果邦聯政府只收到不足200萬美元。這表明( )A.邦聯政府可向各州征稅 B.全國性政府有名無實C.邦聯政府未獲各州認可 D.各州有明顯分離傾向13.(2021·全國乙卷高考·33)18世紀90年代初,法國國民議會取消監禁專制授權令,否定了家長或家族可不經審訊就將孩子投進監獄的做法;國民議會還規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評議庭專司聽審父母和20歲以下子女的爭訟,21歲的家庭成員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權的管轄控制。上述內容體現了A.個人意志即個人權利 B.個人與國家間的契約關系C.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家族利益凌駕于國家利益14.(2020·全國Ⅱ卷高考·34)19世紀末,德皇威廉一世去世,威廉二世繼任,支持俾斯麥的政黨聯盟在帝國議會選舉中失敗,與威廉二世意見相左的俾斯麥辭職。這一系列事件表明德國A.議會加強對政府的監督 B.皇帝個人權力強大C.對外政策發生根本變化 D.分權制衡體制成熟15.(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4)法國史學家索布爾認為,從某種角度而言,法國大革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歷次革命,包括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梢杂脕碚f明這一觀點的是,在啟蒙思想的指導下,法國大革命( )A.創建了民主共和政體 B.以暴力為革命主要方式C.根除了專制復辟危險 D.以社會平等為首要目標16.(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5)1875年以后,法國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處于政治運行的中心,黨派林立,內閣更迭頻繁。1958年,戴高樂就任總統,修改憲法,規定總統擁有任命總理、解散議會等權力。這一政治體制的變化( )A.有利于政局穩定 B.確立了總統國家元首的地位C.剝奪了議會的主要權力 D.有助于兩黨制的形成17.(2013·全國新課標卷Ⅱ高考·34)19世紀晚期德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突飛猛進與政治民主發展滯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 )A.皇權與貴族結盟掌握政權 B.國家分裂阻礙政治民主化C.經濟發展消解政治改革訴求 D.對外戰爭影響國內民主進程18.(2021·廣東高考·13)1873年5月,法蘭西共和國總統梯也爾對君主派議員說:“你們不要弄錯,民眾絕大多數都站在共和國一邊?!本髋勺h員占優勢的議會隨后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爾被迫辭職。這反映了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響 B.主權在民觀念的淡化C.代議制度的曲折發展 D.三權分立體制的確立19.(2020.7·浙江高考·20)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后,法國政體之爭異常激烈。1875年1月,溫和共和派議員巧妙提出憲法修正案,以承認“共和國總統”職銜的方式,避開了明確的“共和國”字樣,使議案以一票多數通過,共和制最終以迂回方式被議會承認。有人戲稱,它是“從窗縫潛入的共和國”。對這部“從窗縫潛入”的共和國憲法表述錯誤的是A.賦予參議院很大的權力 B.從法律上阻斷了保皇派復辟的道路C.總統權力受到極大限制 D.“政府的共和國形式”永遠不得動搖20.(2017·海南高考·17)一位在獄中受過軍事隊列訓練的德國老鞋匠,在1906年刑滿釋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帶領在街頭偶然遇到的一小隊士兵,來到某鎮財務所,說:“我是皇帝派來的,趕快把錢給我。”財務官員立即把錢交出,老鞋匠敬了一個標準軍禮,拿著錢帶著士兵揚長而去。這一事件反映出當時德國( )A.社會秩序陷入混亂 B.專制體制臻于極盛C.政府官員紀律松弛 D.軍國主義彌漫社會1.(2021·全國乙卷高考·32)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A.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 D.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2.(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半y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3.(2018·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圖6可以用來說明,奴隸貿易( )A.是早期資本主義擴張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C.導致“日不落帝國”的產生 D.因白銀開采的需要達到極盛4.(2017·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13世紀后半期,佛羅倫薩市政府決定擴建一座小而簡陋的教堂,并專門發布公告稱,教堂要與“佛羅倫薩的眾多市民的意志結合而成的高貴的心靈相一致”。這反映出,當時佛羅倫薩( )A.工商業階層成長壯大 B.人文主義廣泛傳播C.教會權威進一步提升 D.新教理論初步形成5.(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2)17世紀60年代,茶葉在英國只是上流社會的消費品;到18世紀末,茶葉已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品。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A.等級觀念明顯淡化 B.崇尚東方的生活方式C.貧富差距日益縮小 D.擴大了與東方的貿易7.(2015·天津高考·4)茶葉于1650年前后引進英國時,是一種貴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價6至10英鎊,相當于一個男仆年工資2倍左右。然而一個世紀后,飲茶逐漸在英國城鄉各階層中普及,茶葉成為英國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費品。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國茶葉產量大增 B.英國頒布《航海條例》C.世界貿易較大發展 D.英國工業革命開始1.(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4).有人描寫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們在巴黎內部建立了兩座截然不同、彼此敵對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慘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圍。當時“悲慘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為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資產階級的貪婪C.貿易中心的轉移 D.教會統治的腐朽2.(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4)工業革命前,英國礦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過唧筒的瓦特發明了一種單動式蒸汽機,后在工廠主的合作和資助下,終于改進制成“萬能蒸汽機”,并廣泛使用到工業領域。該過程表明,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生產領域的主要發明創造( )A.源自于勞動實踐 B.依賴于科學理論的突破C.取決于資金保障 D.得益于各階層廣泛參與4.(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3)表3英國國民總收入變化表年份 約1770 約1790~1793 約1830~1835數額(百萬英鎊) 140 175 360英國工人實際工資變化表(即按實際購買力計算的工資,1851年為100。)年份 1755 1797 1835指數 42.74 42.48 78.69綜合表3可知,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 )A.工人實際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 B.經濟快速發展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C.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 D.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5.(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英國18世紀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廠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環境極其惡化 B.化學工業污染嚴重C.人口膨脹食物短缺 D.醫療技術水平下降6.(2021.1·浙江高考·18)18世紀后半期,韋奇伍德的陶瓷不僅迅速占據了英國市場,而且不到20年就將中國瓷器逐漸擠出歐洲,其出口率達到總銷量的80%。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通用部件標準化生產 B.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C.制陶業工廠制的建立 D.自由貿易成為英國國策7.(2021·湖南高考·14)歐洲最早出版的科學期刊是19世紀中葉首批成立的各國科學院的院刊。隨著科學家按其專業組成專業性學會進行研究,到1921年科學期刊已增至2.5萬種,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紀后期增加的。這反映了A.科學研究日趨大眾化 B.科技成果改變人類生活C.科學院數量迅猛增加 D.科學與技術結合更緊密8.(2020.1·浙江高考·18)曾有評論謂:“毛紡已無影無蹤,麻紡也差不多;普遍使用的原料都變成棉花,棉花,還是棉花。棉花成了傳說中吃光所有羊的“披著羊皮的狼’?!毕铝许椫校c之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A.飛梭的發明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B.珍妮紡紗機的出現確立了新的生產組織形式C.棉紡織技術革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D.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解決了棉紗產量與質量的沖突9.(2020·江蘇高考·18)1873年12月,英國倫敦出現了持續一周的大霧,許多人有強烈的窒息感,約有1150人在此次毒霧中喪生。當時來到倫敦的一位作家在給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應繼續在倫敦演講,但霧快要捏碎我的心臟?!边@位作家的抱怨A.源于機器大工業生產活動 B.揭露了壟斷資本主義罪惡C.表現出西方社會精神危機 D.是由于汽車尾氣污染環境10.(2018·海南高考·19)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大眾休閑文化在歐美出現,戲院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喜劇和音樂劇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足球等大型體育賽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反映出當時歐美( )A.城市化進展顯著 B.貧富差距逐漸消除C.工業化開始啟動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11.(2018·江蘇高考·16)近代的機器與其說是需要的結果,不如說是被迫無奈時有意的發明產物。因為棉布緊俏發明了新式紡紗機和織布機,因為機械動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機。這表明,工業革命時期的技術革新( )A.源于人們生活中的無意發現 B.著力解決生產中的迫切問題C.推動壟斷組織的產生與發展 D.體現科學與技術的密切結合12.(2015·四川高考·10)英國工業革命接近完成之際,卡萊爾在《文明的憂思》中發出感嘆:“當整個國家僅僅只在乎金錢和被金錢所主宰的時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懸在深不見底的深淵上空。”可見,卡萊爾注意到了英國( )A.煤礦大量開采導致土地塌陷 B.工業革命中社會財富急增C.經濟發展與人文精神的對立 D.工業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1.(2020·全國Ⅰ卷高考·33)16世紀的思想家蒙田從教育要培養“完全的紳士”理念出發,強調要注重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即不僅體魄強健、知識淵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斷力和愛國、堅韌、勇敢、關心公益等優秀品質。蒙田的教育主張A.體現了文藝復興思想對人的認識 B.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漲C.反映了啟蒙運動生而平等的理念 D.擺脫了宗教觀念的長期束縛2.(2020·全國Ⅱ卷高考·33)15世紀中葉,西爾維烏斯在《論自由教育》一文中,強調培養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過體育、軍事訓練與合理飲食來強健身體,通過文學、哲學和文藝的學習來豐富精神世界,使人擁有信仰、美德、知識和智慧。這一主張A.豐富了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 B.重申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內容C.強調信仰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D.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3.(2020·全國Ⅲ卷高考·32)1549~1560年,約4776名法國逃難者進入加爾文派控制下的日內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他們將技術和資金由奢侈品行業投入普通的鐘表業,日內瓦逐步發展成為世界鐘表業的搖籃。這反映出,當時A.人文主義傳播緩和了社會矛盾 B.經濟發展不平衡促進技術轉移C.工匠精神決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宗教改革助推日內瓦經濟發展4.(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4)法國史學家索布爾認為,從某種角度而言,法國大革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歷次革命,包括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梢杂脕碚f明這一觀點的是,在啟蒙思想的指導下,法國大革命( )A.創建了民主共和政體 B.以暴力為革命主要方式C.根除了專制復辟危險 D.以社會平等為首要目標5.(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2)16世紀,英國自上而下地進行宗教改革,國王成為英國國教教會唯一的首腦。17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宣布實行宗教自由,強調英國國教教會的至尊地位。此舉旨在( )A.促進信仰自由 B.鞏固君主立憲C.強化專制統治 D.落實《權利法案》6.(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3)圖3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歐洲( )圖3 15世紀歐洲出現印書坊的城市A.文化趨于活躍 B.政治變革加速 C.市民階級出現 D.新教傳播廣泛7.(2018·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3)18世紀前半期的法國,先前往來于凡爾賽宮的思想家、文學家、戲劇家們,開始熱衷于參加沙龍聚會,討論的話題廣泛,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信仰和禮儀,思想極為活躍,上流社會不少人也樂于資助他們。這表明( )A.啟蒙思想逐漸流行 B.宮廷文化普及到民間C.專制主義已經衰落 D.貴族與平民趨于平等8.(2021·山東高考·11)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熱情謳歌充滿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態度,并追求現世幸福和享樂,西歐宗教改革思想家們卻將這視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卻又共同推動了西歐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的過渡。這是因為他們都A.重新審視人,沖破了傳統的束縛 B.提升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C.反對神學,重構了人與神的關系 D.沉重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9.(2019·天津高考·4)文藝復興時期,很多畫家以希臘神話中的情節為素材進行創作。在描繪天神宙斯用一陣“黃金雨”吸引人們時,意大利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從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幣來表現。提香的這一表現方式( )A.帶有畫家生活環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藝復興的精神實質C.附和了教會宣揚的道德觀 D.體現了神韻寫意的繪畫風格10.(2019·江蘇高考·15)美國學者約翰·梅里曼認為,古羅馬詩人維吉爾長篇史詩《埃涅阿斯紀》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羅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對此進行神學解讀,他們將埃涅阿斯的旅程詮釋成基督徒的靈魂之旅。由此可見,人文主義者( )A.推崇羅馬神權統治 B.利用宗教表達訴求C.否定天主教會教義 D.主張靈魂自我救贖11.(2019·海南高考·15)文藝復興時期,透視、人體比例、解剖學等受到藝術家們的廣泛關注。達·芬奇稱畫家是一切看得見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這表明,在文藝復興運動中( )A.繪畫不再以宗教為主要題材 B.繪畫多表現當時的日常生活場景C.畫家運用科學知識表現真實 D.畫家強調捕捉光和色之下的萬物12.(2019.4·浙江高考·18)高舉著“人文主義”旗幟,有人說:“人是能夠從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人說:“我創造了我自己。”還有人說:“我幾乎愿意再年輕幾歲,這是因為我相信在最近的將來一個黃金時代就要來臨?!鄙鲜鲅哉撝荚诒磉_( )A.人開始從神靈和自然的控制下覺醒B.把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C.把人從專制和等級的藩籬中解放出來D.依靠情感恢復人類本善的天性14.(2018·海南高考·15)意大利藝術史家瓦薩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傳記中,記述了13~16世紀意大利許多杰出的建筑師、畫家和雕刻家。歐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讀者在寫給瓦薩里的信中說:雖然我未到過意大利,但感謝上帝,我已經能閱讀您的大作了。這表明( )A.浪漫主義藝術在歐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覺醒C.人文主義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 D.理性原則獲得了普遍認同15.(2018·天津高考·3)16世紀,西班牙醫生賽爾維特因解剖人體進行血液循環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處死。而達爾文在19世紀中期相繼發表《物種起源》《人類的由來》,雖遭教會激烈反對,但并未受到教會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進化論已被人們普遍接受 B.教會失去原有權威C.進化論被證明是科學理論 D.教會實行寬容政策16.(2017·海南高考·15)達·芬奇在繪畫時常思考,一個人哭時看起來是什么樣;笑的時候,身體內在的情形——肌肉、骨頭和筋——又是什么樣子。于是,他對人的遺體進行解剖和研究。這表明,達·芬奇( )A.旨在進行實驗科學研究 B.刻意表現奔放情感C.探求對人體的理性認識 D.否定天主教神學理論18.(2015·山東高考·20)“這是一場人類相信自己有能力駕馭自然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運動。”這場運動是( )A. 實現人類自我覺醒的文藝復興 B. 擺脫天主教會控制的宗教改革C. 揭開宇宙運行規律的科學革命 D. 規劃人類理性王國的啟蒙運動19.(2015·天津高考·3)維多里諾是14~15世紀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發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發展學生個性,重視騎馬、劍術、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養。他還要求學生研讀古羅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視之為道德教育重要內容。這反映出( )A.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 B.宗教制約著教育發展C.教育擺脫了宗教束縛 D.文藝復興尚未影響教育領域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