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 2 物質科學領域第 6 講 物體與物質一、物體的特征(一)物體、物質和材料 1、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東西,如樓房、桌椅、汽車、輪船等,所有這些非常具體的東西叫作物體。 2、物體是由物質構成的。 3、我們能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實際存在的東西都是物質,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4、物質按其發展形態可以分為三類: (1)能量類:如聲、光、熱、電、磁等。 (2)時空類:如時間、空間、黑洞等。 (3)形象類:如木材、玻璃、塑料、金屬、水等。 5、材料是人們所認識的形象類的物質。(二)觀察物體的特征 1、物體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由物質構成的有一定質量并且占有一定空間的個體。人們通過感覺器官可以感知到物體的存在。 2、可以用輕重、薄厚、顏色、形狀、表面粗糙程度等描述物體的特征。 3、質量是指物質的多少,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被測量。 4、重量表示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上,受重力作用質量為 1 千克的物體的重量約為 9.8 牛頓。 5、許多物體具有固定的形狀,形狀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如球體、正方體、長方體等。(三)測量物體的基本特征 1、長度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2、質量的測量工具:生活中常用桿秤、電子秤等;在實驗室中常用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 3、溫度的測量工具:溫度計等。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單位為攝氏度(℃)。 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1)手拿溫度計的上端。 (2)將溫度計下端浸人被測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3)當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時讀數。 (4)讀數時視線與溫度計的液面相平。 (5)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的液體。 4、液體體積的測量工具:量筒等。液體體積的單位是毫升、升,用字母 mL、L 表示。 量筒的使用注意點: (1)測量液體時,量筒必須放平穩。 (2)視線要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然后讀出液體的體積。 二、物質的狀態 物質一般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對應狀態下的物體分別為固體、液體和氣體。 提示:1、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固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變原來的形狀或大小,但構成物體的物質狀態沒有改變。2、液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但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靜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 我們稱之為水平面。3、氣體有確定的質量,沒有確定的形狀和體積,具有流動性。 三、物質的分離(一)分離的依據 物體的特征及材料的性能。(二)量筒的使用 1、概念:量筒是一個帶有刻度的玻璃筒,能用來測量液體的體積。 2、常用的液體體積的單位是毫升(mL )和升( L )。 3、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項:平穩放置量筒,讀數時,視線與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三)溶解的特征 1、固體的溶解:物質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或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2、液體的溶解:一種液體均勻分布在另一種液體中,靜置一段時間,沒有出現分層的現象就是溶解了。 (四)分離沙和鹽 依據沙和鹽不同的溶解能力進行分離。 1、溶解:在沙和鹽的混合物中加人充足的水,進行攪拌,保證鹽充分溶解。 提示:1、物質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質在相同體積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2、常見的溶于水的物質有食鹽、高錳酸鉀、白糖、洗發液、肥皂、醋、酒精、小蘇打等;常見的不溶于水的物質 有沙、面粉、食用油等。3、水除了能溶解固體和液體外,還能少量地溶解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水生動 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進行呼吸的。 2、加快溶解的方法:攪拌、加熱水、切碎(弄得小些)。 3、過濾:利用過濾法將沙與鹽水進行分離。 提示:做過濾實驗時,要注意“一貼、兩低、三靠”,即濾紙要緊貼漏斗內壁;濾紙邊緣要低于漏斗口,液面要低于濾紙;燒杯嘴要靠在傾斜玻璃棒上,玻璃棒要輕靠在三層濾紙一側,漏斗頸緊靠燒杯的內壁。 4、蒸發:可以將鹽水放置在陽光下,使水分慢慢蒸發,析出鹽的晶體,也可以使用酒精燈加熱鹽水,使水分快速蒸發。 提示:1、酒精燈的火焰分為外焰、內焰和焰心三個部分,外焰的溫度最高,內焰次之,焰心的溫度最低。2、點燃酒精燈時一定要用燃著的火柴,決不能用燃著的酒精燈。加熱完畢需要熄滅時,可用燈帽將其 蓋滅,蓋滅后需重蓋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時燈帽打不開。絕對禁止用嘴吹滅火!3、酒精是容易揮發和燃燒的液體,萬一有酒出的酒精在酒精燈外燃燒,不要驚慌,可用濕抹布或沙土撲滅。 (五)分離鐵屑和木屑 1、漂浮能力:將鐵屑和木屑的混合物放人水中,木屑會漂浮在水面,鐵屑會沉在水底,將木屑和鐵屑分別撈出,曬干水分。 2、鐵屑被磁鐵吸引的性質:用磁鐵貼近鐵屑和木屑的混合物,鐵屑會被磁鐵吸引,從而分離鐵屑和木屑。 四、物質的變化 物質的變化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如蠟燭受熱熔化,這類變化叫物理變化;另一類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這類變化往往伴隨顏色的改變、產生沉淀或氣體、發光發熱等現象,如蠟燭的燃燒,這類變化叫化學變化。 (一)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對比 提示: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在于是不是產生了新物質。2、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時熔化變色。 (二)相關實驗 1、蠟燭燃燒與白糖加熱: (1)蠟燭在燃燒過程中,蠟燭熔化是物理變化,而燃燒、發光、發熱并產生氣體是化學變化。 (2)白糖在加熱過程中,先熔化成液體的糖,屬于物理變化;后來白糖沸騰,產生氣泡,變成黑色物質,并散發出焦味,屬于化學變化。 (3)兩個實驗都既發生了化學變化,又發生了物理變化。 2、淀粉遇到碘酒: 生成的新物質是藍色的,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小蘇打與白醋混合: (1)把點燃的細竹條伸進小蘇打與白醋混合后的燒杯中,火焰會馬上熄滅,說明生成的氣體不支持燃燒。 (2)把小蘇打與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氣體倒向一高一低蠟燭的火焰,低的火焰會先熄滅,說明生成的氣體比空氣重。 (3)該實驗生成新物質--二氧化碳氣體,屬于化學變化。 4、把鐵釘浸人硫酸銅溶液: 硫酸銅溶液的顏色是藍色的,把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能看到的現象是鐵釘表面附著暗紅色物質--銅,溶液顏色變淺,屬于化學變化。 5、對比鐵與鐵銹: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鐵生銹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系很大。把鐵與水、空氣隔絕是防止鐵生銹的好方法,如刷油漆、電鍍等。 6、化學家通過研究物質的性質和成分,采用提取、合成等方法,發明了許多新物質。(三)物質變化的特點 1、物質發生變化需要一定的條件: (1)冰融化成水、水變成水蒸氣都需要吸收熱量。 (2)鐵生銹是空氣和水共同作用的結果。 2、有些變化是瞬息完成的(火柴燃燒),有些變化則需要很長的時間(巖石風化、鐵生銹等)。 3、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著一些現象:發光、發熱、顏色變化、產生新氣體、產生沉淀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