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 1 生命科學領域第 1 講 植物一、觀察事物的方法(一)用感覺器官觀察 1、感覺器官是人類用來觀察周圍的世界的身體之中的器官。 2、人類的感覺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二)用工具觀察 1、放大鏡: (1)放大鏡是一種能使物體圖像放大的裝置,由鏡柄和鏡片組成,鏡片由凸透鏡制成。 (2)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厚、邊緣薄,每個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是一定的。凡是和放大鏡片具有同樣特點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3)近視眼鏡的鏡片是凹透鏡,老花鏡是凸透鏡。 (4)放大鏡鏡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物體的圖像倍數也越大。 (5)放大鏡的使用方法: ①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②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 2、顯微鏡: (1)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 300 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并第一個觀察到微生物。 (2)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組合構成的光學儀器,現在的光學顯微鏡的鏡片兩塊都是凸透鏡。 (3)顯微鏡的種類: ①光學顯微鏡。 ②電子顯微鏡。 ③掃描隧道顯微鏡。 (4)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步驟: ①擺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②調節反光鏡; ③將低倍物鏡轉到鏡筒下; ④將鏡筒抬離載物臺 2~3 厘米; ⑤放玻片標本; ⑥調整準焦螺旋至看清標本。 注意:載玻片移動的方向與從目鏡里看到的物體圖像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 (5)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目鏡的倍數乘物鏡的倍數,倍數越高,觀察的視野范圍就越小。電子顯微鏡能將物體放大到 200 萬倍。 (6)觀察物體的細胞結構時,必須將它制成玻片標本,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它的精細結構,制作玻片標本時要求薄而透明。 3、望遠鏡: (1)望遠鏡是一種利用凹透鏡和凸透鏡觀測遙遠物體的光學儀器。 (2)望遠鏡的發明者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 (3)望遠鏡的種類:普通望遠鏡、天文望遠鏡等。二、觀察植物的特征(一)觀察的順序和方法 1、觀察時要有一定的順序,要由遠及近、先整體再局部;還要充分運用各種感官;還可以借助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和工具。 2、觀察植物的方法有: (1)運用感官:用眼看、用手摸、用耳聽、用嘴嘗、用鼻聞; (2)借助工具:用尺量、用放大鏡觀察、用顯微鏡觀察等; (3)其他方法:畫簡圖、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等。(二)銀杏樹葉是怎么慢慢變黃的? 1、我們的猜想 (1)整體慢慢變黃。 (2)從中間向邊緣變黃。 (3)從邊緣向中間變黃。 (4)從下往上變黃。 2、尋找證據的方法 (1)可以直接觀察樹上的葉子。 (2)可以收集樹葉來觀察。 (3)可以給收集的銀杏樹葉進行排序。 提示:1、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銀杏樹葉是從中間向邊緣慢慢變黃的。2、不是所有的樹葉都像銀杏樹葉這樣變黃的。三、植物的一生 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組成。其中,根、莖、葉是營養器官,花、果實、種子是生殖器官。 提示:1、植物的根通常生長在地下,連接根和葉的部分是植物的莖。2、植物的根、莖、葉分別負責吸收、輸送、制造養料。(一)根的作用 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礦物質;將植物固定在土壤中。(二)莖的作用 能將根吸收的水分和礦物質由下向上輸送到植物體各部分,還能將葉產生的營養物質由上向下輸送到植物體各部分。此外莖還有支撐植物體的作用,有些植物的莖還有繁殖的作用。(三)葉 1、葉的構成:包括葉片和葉柄兩部分,葉片上長有葉脈。 2、葉的作用: (1)光合作用:根和葉子吸收水和二氧化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和糖類,糖類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料。 (2)蒸騰作用: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四)花 1、花的分類: (1)按組成分: ①完全花: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組成,如梨花、海棠花、迎春花、玉蘭花、牽牛花。 ②不完全花:由其中的一部分或幾部分組成,如柳樹花、南瓜花。 (2)按構造分: ①雄花:只有雄蕊沒有雌蕊的花。 ②雌花:只有雌蕊沒有雄蕊的花。 ③兩性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 2、植物有多種傳粉方式: (1)桃、油菜的花是蟲媒花,依靠昆蟲傳粉,常見的傳粉昆蟲有蜜蜂、蝴蝶等。 (2)玉米、楊樹的花依靠風力傳粉,被稱為風媒花。 (3)豌豆、小麥能自己給自己傳粉,不需要風和昆蟲的幫忙,被稱為自花傳粉,這些花里既有雄蕊也有雌蕊。 提示:為了解決自然狀態下傳粉不足的問題,人們常常會對一些植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如黃瓜、絲瓜等。(五)果實 果實是由雌蕊的子房發育而來的,里面有種子,果實的果皮有保護種子的作用,果實為種子的生長提供營養。(六)種子 1、種子是有生命的。一粒種子就是一個生命,只要落在適宜的環境里,它就能生根、發芽,長成一株新的植物。 2、蠶豆種子是由種皮和胚構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葉。 (1)種皮:起保護種子的作用。 (2)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3)胚根:發育成根。 (4)子葉:提供養分。 3、種子萌發的條件:足夠的水分和空氣以及適當的溫度。四、植物與環境(一)植物的生存本領: 各種各樣的環境中都生長著植物,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的專門適應生存的本領。比如冬天的時候,楊樹通過落葉來適應寒冷環境,因為落葉可降低蒸騰作用帶來的水分和熱量散失,可避免溫度過低凍死或凍傷植物。而大葉黃楊樹葉片較厚,而且表面有層蠟質的保護膜,水分和熱量不易散失,所以不落葉就能適應寒冷環境。(二)不同環境中的植物五、植物與人類的關系(一)植物與人類的生活 1、食用價值:可以給人類提供食物。 2、欣賞價值:供人類欣賞。 3、藥用價值:提供藥材。 4、使用價值:凈化空氣和提供生活及學習用品。(二)植物與人類的呼吸 植物的綠葉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制造自身生長所需的養料,并釋放出人類呼吸所需的氧氣。(三)植物與人類的環境 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沙塵暴易在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區出現。(四)保護珍稀植物 保護植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銀杉、水杉、珙桐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植物。六、植物的分類(一)根據莖的粗細和質地的不同分類: 1、木本植物:楊樹、松樹、榆樹等。 2、草本植物:蒲公英、三葉草、車前草等。(二)根據生活環境的不同分類: 1、陸生植物:松樹、狗尾草等。 2、水生植物:金魚藻、水葫蘆等。(三)根據是否落葉分類: 1、落葉植物:女貞、牛筋草等。 2、常綠植物:雪松、圓柏、小葉黃楊等。(四)根據是否有花分類: 1、開花植物:玉蘭花、荷花、松柏等。 2、不開花植物:蕨類、苔蘚、藻類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