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小升初科學總復習資料》專題 3 地球和宇宙科學領域第 14 講 宇宙中的天體一、地球(一)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 1、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像一口鍋,倒扣在地上;地像一個方形的棋盤,是平的。 2、生活在海邊的人們發現,當帆船回港時,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由此,人們認識到海面不是平的。 3、我國漢代的張衡在他的《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內,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 4、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陰影,推測地球是球形的。 5、1961 年,人類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航天員從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顆藍色的星球。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態的水,溫度適宜,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 (二)地球儀 地球儀上面有藍色、綠色、黃色、棕紅色等顏色,其中黃色代表沙漠,藍色代表海洋,綠色代表平原、丘陵,棕紅色代表山地、高原,白色代表雪地,紅色代表國界,黑色代表洲界。 二、月球(一)月球概況 1、在宇宙中,環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星。月球以逆時針(自西向東)方向圍繞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體。它還是迄今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液態水,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月球自己并不發光,但能夠反射太陽光。 2、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形山。關于環形山的成因,目前公認的觀點是“撞擊說”。這種觀點認為,環形山是長期以來流星、隕石撞擊月球后遺留下來的痕跡。 3、月球的直徑大約是地球 1/4,質量大約是地球的 1/80,體積大約是地球的 1/49,月球引力大約是地球的 1/6。 (二)月相 1、定義:月相是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 2、規律: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再由圓到缺: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日食和月食 1、日食: 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由于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 2、月食: 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陽之間,三者在一條直線上,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球的光就發生了月食。 三、太陽 1、太陽位于太陽系中心,它的質量占太陽系總質量的 99.8%,它的直徑約是 140 萬千米。 2、太陽是太陽系里唯一發光的恒星。 3、太陽是一顆自身能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表而溫度約 5700℃,內部溫度可達 1600萬℃。它的體積相當于 130 萬個地球那么大。天文學家把太陽這樣的星球稱為恒星。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4、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約為 1.5 億千米,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約 30 萬千米/秒。四、探索宇宙(一)太陽系大家族 1、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太陽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顆行星、衛星、眾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等組成了太陽系。 2、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概況(二)觀察星空 1、為了天文學研究的需要,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全天空劃分成 88 個星座,如獵戶座、天鵝座、大熊座、小熊座等。 2、尋找北極星: (1)方法 1:先找到小熊座,小熊座尾部的那顆星就是北極星。 (2)方法 2:先找到大熊座尾部的北斗七星,再把“勺口”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長約 5 倍距離,那顆亮星就是北極星。 3、在晴朗的夏夜,我們會看到天空中斜向西南有一條光帶,那就是銀河。銀河中每一個亮點都是恒星。銀河只是銀河系中的一部分。銀河系中有超過 1000 億顆恒星,太陽只是銀河系中極其普通的一顆恒星。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就是人類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 (三)沖出地球 起初,我們只能用肉眼觀察太空,后來,望遠鏡的出現讓我們能看得更遠。幾百年來,用望遠鏡觀測太空的技術不斷發展,今天,我們已經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宇宙深處了。 1、伽利略發明了第一臺天文望遠鏡。 2、射電望遠鏡能接收到宇宙深空的天體發出的無線電波。 3、用哈勃空間望遠鏡能觀測到距地球 130 多億光年的原始星系。 4、“中國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提示:我國明朝的萬戶是第一個嘗試利用火箭進行飛天的人。(四)探索宇宙 1、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起,人類已經向太空發射了多種航天器,它們承載著人類對太空的無限夢想,去探索更加遙遠的宇宙空間。 2、中國的航天之旅: (1)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時 35 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 1 號發射升空,21 時 50 分傳回了《東方紅》樂曲。 (2)天宮 1 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 (3)楊利偉是中國第一位進人太空的航天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