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章第2節《土壤中的小動物》的第二課時“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實驗教學 一:學情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生已經知道了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指定計劃、實施計劃、觀察現象,數據處理、得出結論。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正由定性實驗到定量分析階段過渡,由直觀認識向邏輯推理過渡。學生已多次接觸控制變量法,平行實驗的原則。材料分析:首先,教材中使用一條蚯蚓在光滑玻璃板和粗糙玻璃板上,進行直觀觀察,必然存在實驗的偶然性,兩種玻璃板的粗糙程度相差不大,而且蚯蚓也不會按照既定直線運動,很難進行比較。 其次。蚯蚓在干濕紙巾的交接面,那么它的運動方向會不會和前端和后端有關系呢?這就需要我們學生進一步去探究。二、實驗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學會辨認蚯蚓的身體結構。(2)解釋蚯蚓的運動、對干濕的反應等現象。(3)概述蚯蚓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探究活動,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探究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蚯蚓等小動物對生物圈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養成保護蚯蚓的情感,形成“生物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三、實驗教學重點重點:探究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的一些特征。四、實驗教學難點及突破方法難點:運用控制變量法,和平行實驗的原則,經行定量分析蚯蚓的運動。突破方法:在蚯蚓的尾部系上一根細線,測量單位時間內蚯蚓運動的距離,計算速度,比較在不同材質上蚯蚓的運動,經行定量分析。五、實驗教學教法1.蚯蚓的外部形態結構運用觀察法。2.蚯蚓的體表運用實驗法。3.蚯蚓的運動和對干濕反應運用探究法。六、實驗教學種學生學法 蚯蚓的外部形態結構運用自主學習法。蚯蚓的體表運用實驗觀察學習法。蚯蚓的運動和對干濕的反應運用探究學習法。七、實驗教學過程創設情境:《蚯蚓的日記》讀日記 識吃住——蚯蚓的“家”在哪里?吃什么?讀日記 觀外形——蚯蚓前端、后端和環帶。讀日記 摸體表——蚯蚓黏液和剛毛讀日記 究運動——蚯蚓的運動和剛毛有關。(將定性改為定量)因為蚯蚓不會按照我們設定的直線運動,所以很難根據它在兩種不同材質上進行比較,因此我們給學生提供玻璃板、硬紙板。在蚯蚓的身上綁定細線,幫助測量蚯蚓在相同時間內的在兩個板上所用運動的距離進行比較。讀日記 探干濕——蚯蚓的能對干濕的環境做出反應嗎?(更加合理的控制變量)蚯蚓前端和后端在反應中有沒有影響呢?于是將課本中將2-3條蚯蚓放在干濕紙交界處進行觀察,改為將2-3條蚯蚓前端朝向濕潤一邊,觀察,再將前端朝向干燥一邊,觀察。以避免蚯蚓習慣前端運動帶來的干擾因素。讀日記 悟價值——蚯蚓與人類的關系八、實驗創新與反思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對實驗的預測能力,改進蚯蚓的運動化定性為定量、干濕反應的實驗優化很成功。2.教學情境以繪本為主線貫穿全課,實現了實驗課堂的趣味性和連貫性。3.課前要對蚯蚓進行篩選。4.課后要將蚯蚓放回大自然。結束語:《荀子 勸學》-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教學沒有彼岸,創新沒有盡頭,我們要像蚯蚓一樣,存一顆堅韌之心,拓一條創新之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