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自主學習一、絲綢之路1.含義: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 的商路,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其命名為“ ”。它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張騫通西域時間 公元前138年內容 漢武帝派遣張騫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計劃聯合 等政權共擊匈奴意義 (1)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 (2)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3.發展(1)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 、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2)唐朝中期以后,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先秦時期,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經存在,絲綢之路真正形成于西漢張騫的“鑿空”。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絲綢之路”(1)路線:從 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2)影響:匈奴、 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遷。2.“西南絲綢之路”(1)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 ,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 ,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2)影響:溝通了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3.“海上絲綢之路”時期 內容西漢 開辟了通往 的海路宋元 (1)條件:能夠制造巨舟,使用先進的帆索和 ,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頻繁 (2)路線: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 (3)影響: 、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重要交易樞紐明朝 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宋朝南遷后,泉州港在宋朝海上貿易的地位日趨重要,逐漸成為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概括南宋時期泉州港在“海上貿易的地位日趨重要”的原因。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質和技術交流(1)對外輸出① 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② 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③ 主要經由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④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2)對內引入①西漢獲得大宛國的良種“ ”,同時引進了優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帶有“ ”字的物種,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③中亞和西亞的 、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④ 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2.精神和文化交流(1)宗教佛教 在漢朝從印度經 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其他 祆教、摩尼教、猶太教、 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2)藝術石窟 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其他 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 、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3)中醫: 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兩千年來,絲綢之路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軍隊、商人、學者、僧侶、奴隸,往來在這條道路上,創造并傳遞著財富、智慧、宗教、藝術、戰爭、疾病和災難。絲綢之路讓中國的絲綢和文明風靡全球。據此分析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商道對中西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合作探究主題一 古代世界的商路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絲綢之路開辟的條件史料 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漢書·西域傳》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條件。2.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絲綢之路的特點和路線史料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于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與西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陸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中國古代史資料參考》思維交互:據史料,分析絲綢之路的形成有何特點。據史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絲綢之路的路線。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方面 闡釋政治 (1)國力強大,政局穩定;(2)西域地區行政機構設立,提供政治保障技術 (1)中國絲織、制瓷技術先進;(2)茶葉制造業、手工業的發展經濟 (1)古代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2)中外商人之間的貿易和羅馬帝國也起了重要推動作用軍事 對西北少數民族戰爭的勝利,保障了商路的安全交通 (1)海路交通條件不斷完善;(2)航海造船技術提高;(3)指南針運用于航海思想 (1)中國友好往來和平交往的愿景;(2)海外貿易的歷史傳統主題二 古代商路上的經濟文化交流1.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史料 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商貿之路,它溝通了舊大陸上興起的諸種文明。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后,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更趨頻繁。在絲路沿線相繼興起的中國古代諸王朝……通過不斷擴張、征服,推動了古代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的全球化進程的到來。在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發展中,東方與西方、中國與外國、陸地與海洋、人類與自然等領域,互動幾乎無處不在。——摘編自王永平《全球史視野下的古代絲綢之路》等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2.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海上絲綢之路的變遷史料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從 ①……兩宋時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 ②。兩宋先后 ③,專司外商貨物稅,還制定市舶法,不許官員權貴經營海外貿易、買舶商貨物。進出口貨物達400多種 …… ④。——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思維交互:據史料,概括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絲綢之路的影響1.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影響:(1)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2)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3)溝通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促進了西方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經濟的發展。(4)擴大了人類的認識領域,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友好往來,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絲綢之路對中國的影響:(1)經濟。①農作物傳入中原,豐富了農作物的品種。②推動中國手工業發展。③促進了中國的畜牧業發展和牲畜品種的改良。(2)文化:基督教、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天文學成就傳入中國。(3)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飲食結構,擴大了食物來源。課堂檢測1.漢武帝為了紀念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曾經把所有派往西域的使者稱為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國。這位著名的大臣是 ( )A.張騫 B.衛青 C.霍去病 D.玄奘2.以下數個地方,是西漢絲綢之路必經之處,如果你帶著一批絲綢從中原到大秦去,正確的走法是 ( )①蔥嶺 ②長安 ③于闐④安息 ⑤樓蘭 ⑥陽關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⑥→⑤→④C.②→⑥→⑤→③→①→④D.①→⑤→⑥→③→②→④3.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張騫的事跡稱為“鑿空”。這里對“鑿空”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 )A.將佛教文化介紹到中原地區B.開辟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C.代表中央政府管轄西域地區D.解除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4.(2022·嘉興高二檢測)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實有 ( )①中國的養蠶、冶鐵等技術傳到西方②中亞的葡萄、西瓜、胡蘿卜等農作物傳入中國③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⑤越南占城稻傳入中國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深化點撥:國家統一、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是對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積極進行對外文化交流始終是歷史的主流;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也是世界文明進步的趨勢。5.(2022·杭州高二檢測)北方草原地區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產品,而缺少糧食、手工制品等。草原絲綢之路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這可以用來說明 ( )A.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經濟交流B.“皮毛路”和“茶馬路”相互輝映C.農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劇烈沖擊D.草原地區是最早形成茶馬互市的補償訓練:“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經過的主要古代城市有遼上京、元上都、集寧路、哈拉和林(今蒙古國)、訛答剌(今哈薩克斯坦)、托克馬克(今吉爾吉斯斯坦)等地。材料反映了“草原絲綢之路” ( )A.是在絲綢之路南面的東西交通線B.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C.沿天山北麓,進入中亞D.匈奴、大月氏等游牧民族沿此路西遷深化點撥:“草原絲綢之路”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而且基本上沒有間斷過,是溝通歐亞大陸最早的交通線,是歐亞古老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之一。6.茶馬古道是宋朝與西南各族進行貿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設置茶馬司負責茶葉和馬匹買賣等相關事宜,貿易范圍主要包括今四川、重慶、云南、西藏,輻射到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茶馬古道的出現 ( )A.取代了傳統絲綢之路的地位B.有利于西南地區的商貿發展C.實現了國內貿易中心的轉移D.受制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補償訓練:北宋中期實施茶馬法以后,與西部少數民族的經濟交往多以茶馬貿易為主,即以中原地區的茶葉、絲綢、瓷器等來換取西部少數民族的優質馬、牛、羊等。這反映了 ( )A.茶馬貿易是民族交往重要途徑B.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改變C.邊界貿易是宋朝主要財政來源D.少數民族經濟結構的變化7.商人往來于絲綢之路上,名貴的絲綢要歷經千辛萬苦才能運到西方,他們也傳播語言、藝術、技藝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發揮的主要作用是 ( )A.為國家積累了物質財富B.傳播東西方文化與文明C.了解了沿途的民風民俗D.將絲綢成功運抵西方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隨著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學界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如下表所示。項目 觀點內容學者1 絲綢之路不止一條,依據地理位置及其路線,可分為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西南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學者2 絲綢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參與者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鮮卑人等。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學者3 三條絲綢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當然也與人文地理環境有關。海上絲路取代陸上絲路,也正是這種環境發展的必然結果學者4 絲綢之路中的“絲綢”一詞,已不再是中外商業史上交流的商品“絲綢”之狹義,而是一個文化象征符號。所以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域外交流的一個“交通網絡”,包括商業、文化和民族遷徙交融這三大功能——摘編自耿昇《絲綢之路研究在中國》據材料指出任意兩位學者的觀點,概括史學界“絲綢之路”研究的主要特點。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自主學習一、絲綢之路1.含義: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它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張騫通西域時間 公元前138年內容 漢武帝派遣張騫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意義 (1)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 (2)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3.發展(1)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2)唐朝中期以后,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先秦時期,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經存在,絲綢之路真正形成于西漢張騫的“鑿空”。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絲綢之路”(1)路線: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2)影響: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遷。2.“西南絲綢之路”(1)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2)影響:溝通了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3.“海上絲綢之路”時期 內容西漢 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 (1)條件:能夠制造巨舟,使用先進的帆索和磁羅盤,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頻繁 (2)路線: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 (3)影響: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重要交易樞紐明朝 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宋朝南遷后,泉州港在宋朝海上貿易的地位日趨重要,逐漸成為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概括南宋時期泉州港在“海上貿易的地位日趨重要”的原因。提示:政府鼓勵海外貿易;泉州港的地理位置更優越;農耕經濟發展;航海造船技術的提高。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質和技術交流(1)對外輸出①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③瓷器主要經由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④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2)對內引入①西漢獲得大宛國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④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2.精神和文化交流(1)宗教佛教 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其他 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2)藝術石窟 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其他 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3)中醫: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兩千年來,絲綢之路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軍隊、商人、學者、僧侶、奴隸,往來在這條道路上,創造并傳遞著財富、智慧、宗教、藝術、戰爭、疾病和災難。絲綢之路讓中國的絲綢和文明風靡全球。據此分析以絲綢之路為代表的商道對中西文化交流產生的影響。提示:促進了東西方文化、思想、科技、宗教的交融,推動了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促進了物種與產品的交流,豐富了人類的物質文明生活。合作探究主題一 古代世界的商路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絲綢之路開辟的條件史料 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漢書·西域傳》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條件。點撥:抓住關鍵信息:“漢興”“征四夷”“廣威德”“張騫始開西域之跡”提示: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武帝宣揚大漢威德的政治需要;張騫出使西域。2.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絲綢之路的特點和路線史料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于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與西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陸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中國古代史資料參考》思維交互:據史料,分析絲綢之路的形成有何特點。據史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絲綢之路的路線。點撥:抓住關鍵信息:“陸續形成”“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提示:特點:連續性、繼承性。路線: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方面 闡釋政治 (1)國力強大,政局穩定;(2)西域地區行政機構設立,提供政治保障技術 (1)中國絲織、制瓷技術先進;(2)茶葉制造業、手工業的發展經濟 (1)古代經濟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2)中外商人之間的貿易和羅馬帝國也起了重要推動作用軍事 對西北少數民族戰爭的勝利,保障了商路的安全交通 (1)海路交通條件不斷完善;(2)航海造船技術提高;(3)指南針運用于航海思想 (1)中國友好往來和平交往的愿景;(2)海外貿易的歷史傳統深化點撥:中國古代的商路除了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外,還有西南的茶馬古道和阿拉伯半島的漢志商道。主題二 古代商路上的經濟文化交流1.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史料 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商貿之路,它溝通了舊大陸上興起的諸種文明。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后,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更趨頻繁。在絲路沿線相繼興起的中國古代諸王朝……通過不斷擴張、征服,推動了古代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的全球化進程的到來。在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發展中,東方與西方、中國與外國、陸地與海洋、人類與自然等領域,互動幾乎無處不在。——摘編自王永平《全球史視野下的古代絲綢之路》等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點撥:抓住關鍵信息:“溝通……諸種文明”“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多元文明……互動”提示:加強了中國與歐、亞、非等國家的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古代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絲綢之路的開通擴大了人類交往的范圍,促進了全球文明的發展;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文明交往與聯系的全球史。2.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海上絲綢之路的變遷史料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從今天廣東出發,可達東南亞和南亞①……兩宋時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可達東南亞和南亞,通過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可至非洲東海岸②。兩宋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杭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③,專司外商貨物稅,還制定市舶法,不許官員權貴經營海外貿易、買舶商貨物。進出口貨物達400多種 ……外貿分官營與私營,以后者為主④。——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思維交互:據史料,概括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點撥:抓住關鍵信息:由①②③④信息進行歸納。提示:兩宋路線比漢朝更發達(航行更遠,線路更多);政府重視海外貿易,管理越來越規范;進出口商品種類增多;民間外貿日益發達。絲綢之路的影響1.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的影響:(1)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2)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3)溝通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促進了西方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經濟的發展。(4)擴大了人類的認識領域,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友好往來,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絲綢之路對中國的影響:(1)經濟。①農作物傳入中原,豐富了農作物的品種。②推動中國手工業發展。③促進了中國的畜牧業發展和牲畜品種的改良。(2)文化:基督教、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天文學成就傳入中國。(3)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飲食結構,擴大了食物來源。課堂檢測1.漢武帝為了紀念他手下的一位大臣,曾經把所有派往西域的使者稱為博望侯,以取信于西域各國。這位著名的大臣是 ( )A.張騫 B.衛青 C.霍去病 D.玄奘解析:選A。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故選A。2.以下數個地方,是西漢絲綢之路必經之處,如果你帶著一批絲綢從中原到大秦去,正確的走法是 ( )①蔥嶺 ②長安 ③于闐④安息 ⑤樓蘭 ⑥陽關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③→⑥→⑤→④C.②→⑥→⑤→③→①→④D.①→⑤→⑥→③→②→④解析:選C。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西出陽關,經西域各國和中亞,最終達到大秦,所以正確的走法應該是②⑥⑤③①④,故選C。A、B、D都和絲綢之路的走法不符,排除。3.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張騫的事跡稱為“鑿空”。這里對“鑿空”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 )A.將佛教文化介紹到中原地區B.開辟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C.代表中央政府管轄西域地區D.解除匈奴對西漢王朝的威脅解析:選B。 張騫的事跡主要是開辟中原與西域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故選B。A、C、D與“鑿空”無關,排除。4.(2022·嘉興高二檢測)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實有 ( )①中國的養蠶、冶鐵等技術傳到西方②中亞的葡萄、西瓜、胡蘿卜等農作物傳入中國③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⑤越南占城稻傳入中國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解析:選D。越南占城稻傳入中國不是通過絲綢之路,排除⑤,其他組合項符合題意,故D正確。深化點撥:國家統一、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是對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積極進行對外文化交流始終是歷史的主流;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也是世界文明進步的趨勢。5.(2022·杭州高二檢測)北方草原地區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產品,而缺少糧食、手工制品等。草原絲綢之路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這可以用來說明 ( )A.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經濟交流B.“皮毛路”和“茶馬路”相互輝映C.農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劇烈沖擊D.草原地區是最早形成茶馬互市的解析:選A。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產品,而中原農耕文明區盛產糧食、茶葉、紡織品等,二者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進行交流,互通有無,故選A;“皮毛路”和“茶馬路”都是指草原絲綢之路,不能說相互輝映,故B錯誤;材料未體現“農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劇烈沖擊”,故C錯誤;材料無法說明“草原地區是最早形成茶馬互市的”,故D錯誤。補償訓練:“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經過的主要古代城市有遼上京、元上都、集寧路、哈拉和林(今蒙古國)、訛答剌(今哈薩克斯坦)、托克馬克(今吉爾吉斯斯坦)等地。材料反映了“草原絲綢之路” ( )A.是在絲綢之路南面的東西交通線B.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C.沿天山北麓,進入中亞D.匈奴、大月氏等游牧民族沿此路西遷解析:選B。“草原絲綢之路”是指在絲綢之路北面,穿行草原地區的東西交通線。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故選B。A、C、D的描述不符,排除。深化點撥:“草原絲綢之路”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而且基本上沒有間斷過,是溝通歐亞大陸最早的交通線,是歐亞古老文明交流的最主要通道之一。6.茶馬古道是宋朝與西南各族進行貿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設置茶馬司負責茶葉和馬匹買賣等相關事宜,貿易范圍主要包括今四川、重慶、云南、西藏,輻射到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茶馬古道的出現 ( )A.取代了傳統絲綢之路的地位B.有利于西南地區的商貿發展C.實現了國內貿易中心的轉移D.受制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解析:選B。材料“貿易范圍主要包括今四川、重慶、云南、西藏,輻射到廣西、貴州、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體現的是當時的茶馬古道對于促進西南地區的商貿發展起著關鍵作用,故選B。茶馬古道并未取代傳統絲綢之路的地位,排除A;當時國內貿易中心并未轉移,排除C;當時北方的絲綢之路受到少數民族的侵擾,排除D。補償訓練:北宋中期實施茶馬法以后,與西部少數民族的經濟交往多以茶馬貿易為主,即以中原地區的茶葉、絲綢、瓷器等來換取西部少數民族的優質馬、牛、羊等。這反映了 ( )A.茶馬貿易是民族交往重要途徑B.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改變C.邊界貿易是宋朝主要財政來源D.少數民族經濟結構的變化解析:選A。北宋與西部少數民族在經濟交往中,通過茶馬貿易取得馬、牛、羊等,少數民族通過茶馬貿易獲得茶葉、絲綢、瓷器等,各取所需,故選A。材料反映的只是茶馬貿易,不能體現中原地區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少數民族經濟結構的變化,排除B、D;宋朝主要財政來源不是邊界貿易,排除C。7.商人往來于絲綢之路上,名貴的絲綢要歷經千辛萬苦才能運到西方,他們也傳播語言、藝術、技藝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發揮的主要作用是 ( )A.為國家積累了物質財富B.傳播東西方文化與文明C.了解了沿途的民風民俗D.將絲綢成功運抵西方解析:選B。商人們在商路上傳播著語言、藝術、技藝和宗教,在東西方之間互通有無,故選B。材料沒有體現A表達的內容,排除;C、D表述不充分或片面,排除。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隨著絲綢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學界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如下表所示。項目 觀點內容學者1 絲綢之路不止一條,依據地理位置及其路線,可分為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西南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學者2 絲綢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參與者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鮮卑人等。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學者3 三條絲綢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當然也與人文地理環境有關。海上絲路取代陸上絲路,也正是這種環境發展的必然結果學者4 絲綢之路中的“絲綢”一詞,已不再是中外商業史上交流的商品“絲綢”之狹義,而是一個文化象征符號。所以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域外交流的一個“交通網絡”,包括商業、文化和民族遷徙交融這三大功能——摘編自耿昇《絲綢之路研究在中國》據材料指出任意兩位學者的觀點,概括史學界“絲綢之路”研究的主要特點。解析:觀點:學者1:據材料“絲綢之路不止一條,依據地理位置及其路線,可分為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西南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從絲路位置和路線角度分析;學者2:據材料“絲綢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參與者有漢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鮮卑人等。除了以經商為主的商人,參與絲綢之路商品流通的還有僧侶,他們絕大多數并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以宗教傳播為己任”從人員和功能角度分析;學者3:據材料“三條絲綢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的,當然也與人文地理環境有關。海上絲路取代陸上絲路,也正是這種環境發展的必然結果”從絲路發展原因角度分析;學者4:根據材料“而是一個文化象征符號。所以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域外交流的一個‘交通網絡’,包括商業、文化和民族遷徙交融這三大功能”從絲路功能角度分析。特點:根據材料中四種觀點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答案:觀點:學者1:絲路位置和路線多樣;學者2:絲路上交流的人員身份和功能繁多;學者3:絲路發展的原因多樣;學者4:絲路功能多樣。(任選兩位學者的觀點作答即可)特點:關于絲綢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開放的;多種觀點,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存在多元多樣性;學者之間既有爭鳴,也有借鑒,促進了學術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單元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學案(學生版).docx 第四單元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