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2023 浙江 部編版高中歷史 選擇性必修3 第四單元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2023 浙江 部編版高中歷史 選擇性必修3 第四單元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自主學習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工業革命前的世界貿易
(1)15世紀之前:世界貿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 之間。
(2)新航路開辟以后
背景 ①新航路的開辟;②西歐各國的
表現 ①國際流通中的 與數量大大增加 ②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
影響 ①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客觀上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②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工業革命后的世界貿易
(1)原因: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 。
(2)表現
①形成了西歐、 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 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②類型豐富的工業產品輸送到世界各地。
3.20世紀以來的世界貿易
(1)背景
① 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② 使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受到極大影響。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簽署的《 》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
④隨著中國 的發展、冷戰的結束以及 的成立,世界貿易突飛猛進。
(2)表現
①世界貿易的發展:從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貿易出口總值從約610億美元增加到61 328億美元,增長約100倍。
②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一些產品往往由眾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在1500年前后,世界歷史……開始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及其從歐洲向外界的傳播。
思考:1500年前后“世界歷史”的發展源于哪一事件 原因何在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商品流動
(1)把世界各地的生產者、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
(2)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
2.文化交流國際化
(1)茶葉
16世紀 以前 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
16世紀 以后 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①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 ” ② 茶會上主人炫耀中國茶和茶具 ③ 許多富裕家庭設有專門的“茶室”
茶文化 創新 ①“ 茶道”  ②英國“ ”
(2)服飾
世 界 17世紀 法國傳教士穿著中國服裝參加舞會
18世紀 中國服裝元素融入 的服裝設計之中
20世 紀初 法國設計師設計的中國 系列女裝,采用了東方女裝寬松的樣式,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
中 國 民國 早期 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體現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鐘表
①鐘表大約在16世紀中期經由 傳入中國內地。
②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一些清朝 將進口的鐘表作為珍稀物品收藏。
③鐘表在社會 中逐漸流行,一些公共場所也安裝有鐘表。
④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 。
3.文化交流的發展
(1)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2)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瓷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中國瓷器既傳播了具有神奇魅力的東方文化,又吸收了國外文化中的有益養分;(2)既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國外的制瓷業,為世界文明史冊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篇章。
閱讀教材“史料閱讀”——“[美]梅維恒、[瑞典]郝也麟著,高文海譯《茶的真實歷史》”
思考:從商品流動和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史料體現出哪些歷史信息
合作探究
主題一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史料 如果全球化把歐洲人邁入大洋當作開始的話,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亞半島國家。他們以高效的行政機器組織遠航,懷揣著傳播基督教和尋找黃金的期盼揭開了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滿“內在動力”的帆船運載著奴隸、黃金、香料,也播撒著諸如“地球是圓的”等進步光芒。
——摘編自[英]巴勒克拉夫《處于變動世界中的史學》
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伊比利亞半島國家遠航對世界市場的影響。
2.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二戰后世界貿易的特點
史料 專家認為:“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發生在這個時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網絡化,第二靠全球市場化的變革。前者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后者為全球化提供了體制上的保障。”
——陳寶森《經濟全球化進程剛剛開始》
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貿易的主要特點。
全面認識戰后國際貿易的發展
世界經濟聯系大大加強 國際貿易以超越物質生產發展的速度迅猛增加,達到空前水平
國際資本貿易空前發展 已成為世界經濟聯系加強的重要表現
世界經濟聯系的內容發生較大變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出現新特點 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商品越來越多樣化、高級化、優質化、綜合化和整體化。技術貿易發展擴大
世界經濟聯系形式日益多樣化 生產合作和裝備業務、技術轉讓、補償貿易、合資貿易、合資經營、國際分包合同、原料加工以及聯合投標等
地區貿易發展不平衡 不僅表現為區域貿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為發達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加強。發達國家已占國際貨幣資本市場融資的80%左右
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和復雜 世界經濟一體化與經濟貿易的區域化、集團化及跨國公司的出現,使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和復雜。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和地位最重要的是歐洲、北美及亞太地區三大區域經貿集團
主題二 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茶文化傳播的特點
史料 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鮮早在唐代就開始向中國學習,至宋時日本和朝鮮國內已開始有飲茶之習。此外,南亞、東南亞諸國由于商貿往來和華僑的不斷遷入,也有一定的飲茶需求。20世紀時,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國紛紛從中國引進茶種,聘請中國茶工指導生產與種植,其本族語中的“茶”字也源于對漢語茶字的音譯。
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的特點。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文化傳播的意義
史料 在英國,飲下午茶成為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議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國,結合本土濃郁的民族風情,形成獨特的飲茶文化。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開展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摘編自陳林、李麗霞《茶文化傳播》
思維交互:據史料,概括中國的茶文化在西方傳播的意義。
國際貿易對文化交流的影響
領域 影響
人的交流 貿易首先是人的交流。買賣雙方的接觸、洽談、協商、協議會造成不同文化的個體之間的碰撞、交流,從而使雙方的文化、理念、語言、服飾等相互產生影響
商品的交流 商品是貿易的媒介,制造者將自己的文化滲透到商品的制作和使用中,中國的茶是最為典型的例子。通過國際貿易,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品傳遞了不同的文化,這是國際貿易對文化交流影響的基本形式
制度的交流 不同文化影響了不同制度的形成,尤其是貿易制度。通過國際貿易,不同的貿易制度和貿易習慣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文化產品的交流 文化產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括電影、電視、音樂、動漫、書籍等,它們更直接地、更多地承載著本國的文化,對各國文化的交流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深化點撥:
文化興盛始終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為實現文化強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課堂檢測
1.(2022·寧波高二檢測)清代乾嘉時期《鄞縣志》記載:“御麥 (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謂五谷之外又一種也?!钡珦饩w時期《奉化縣志》記載:“《鄞志》作六谷……其說無據,蓋陸乃陸地之陸(注:寧波方言中‘六’和‘陸’讀音相同),此種多產于山,故名陸谷。”對這一爭議理解最準確的是 (  )
A.需要實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結束爭議
B.方言阻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C.對玉米這一新作物的認識逐漸豐富
D.玉米傳播路線不同導致稱呼各異
2.(2022·嘉興高二檢測)近代以來,全球貿易網逐步形成。下列對全球貿易發展階段特征的概括,按時序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
①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②世界貿易主要在各州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進行
③形成兩個既進行激烈競爭也進行一定程度合作的平行世界市場
④形成西歐、北美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他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 D.③④①②
3.1947年后的40多年里,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從36%減到4.7%,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平均關稅在同期也下降到13%。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10倍以上。這主要得益于 (  )
A.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B.聯合國的成立
C.關貿總協定的生效 D.經濟全球化完成
拓展延伸:《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宗旨和作用
(1)宗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2)作用
①通過制定國際貿易規則和逐步限制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等措施,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②《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一套國際貿易的規則體系。
③《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有效解決各成員間貿易爭端的機制。
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
4.進入20世紀,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的文化產品廣銷世界各地。這一現象 (  )
A.反映了區域文化壁壘消除
B.得益于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C.說明各國經濟實力的增強
D.是全球貿易網形成的結果
5.到18世紀中期,英國創造出的“下午茶”文化在整個社會傳播開來,形成一種時尚。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
A.貧富差距縮小 B.崇尚東方生活
C.等級觀念淡化 D.東西貿易擴大
6.近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服飾發生了重大變化。下列體現中外交流特點的服飾是 (  )
A.西裝 B.中山裝 C.長袍 D.馬褂
補償訓練:
孫中山參照中國傳統的服裝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親自主持設計出中山裝,并對其構成賦予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如前面五個紐扣代表的是“五權憲法”,四個口袋代表的是儒家倡導的禮、義、廉、恥。由此可
知 (  )
①中山裝體現了近代服飾中西交流的特點
②孫中山學習西方的同時不忘中國傳統文化
③服飾的變遷反映出政治、思想觀念的變化
④人們對服裝的審美標準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13世紀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鐘,14世紀意大利出現打點塔鐘,16世紀小型機械鐘出現。下列關于鐘表流入中國過程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  )
A.在16世紀中期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
B.18世紀的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很多
C.國人制作的鐘表體現濃郁西方色彩
D.一些清朝高官收藏進口鐘表
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英、法、美、德四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
時間 英國 法國 美國 德國
1870年 24.5 12 9.1 6
1913年 15 8 11 13
1870—1910年世界貿易總額變化(單位:10億法郎)
材料二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噸位數(單位:百萬噸)
世界工業生產指數(以1913年為100)
時間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
指數 9 20 41 59 100
(1)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貿易發展的基本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促進世界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自主學習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工業革命前的世界貿易
(1)15世紀之前:世界貿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
(2)新航路開辟以后
背景 ①新航路的開辟;②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
表現 ①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 ②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等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展
影響 ①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客觀上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②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工業革命后的世界貿易
(1)原因: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2)表現
①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②類型豐富的工業產品輸送到世界各地。
3.20世紀以來的世界貿易
(1)背景
①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②冷戰使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受到極大影響。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推動世界貿易的發展。
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冷戰的結束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世界貿易突飛猛進。
(2)表現
①世界貿易的發展:從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貿易出口總值從約610億美元增加到61 328億美元,增長約100倍。
②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一些產品往往由眾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在1500年前后,世界歷史……開始了資本主義在歐洲的發展及其從歐洲向外界的傳播。
思考:1500年前后“世界歷史”的發展源于哪一事件 原因何在
提示:事件:新航路的開辟。原因:打破了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世界市場雛形開始出現。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商品流動
(1)把世界各地的生產者、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
(2)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
2.文化交流國際化
(1)茶葉
16世紀 以前 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
16世紀 以后 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①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 ②英國茶會上主人炫耀中國茶和茶具 ③荷蘭許多富裕家庭設有專門的“茶室”
茶文化 創新 ①“日本茶道”  ②英國“下午茶”
(2)服飾
世 界 17世紀 法國傳教士穿著中國服裝參加舞會
18世紀 中國服裝元素融入法國的服裝設計之中
20世 紀初 法國設計師設計的中國大袍式系列女裝,采用了東方女裝寬松的樣式,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
中 國 民國 早期 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體現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3)鐘表
①鐘表大約在16世紀中期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
②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將進口的鐘表作為珍稀物品收藏。
③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一些公共場所也安裝有鐘表。
④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
3.文化交流的發展
(1)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2)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瓷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中國瓷器既傳播了具有神奇魅力的東方文化,又吸收了國外文化中的有益養分;(2)既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國外的制瓷業,為世界文明史冊增添了光彩奪目的篇章。
閱讀教材“史料閱讀”——“[美]梅維恒、[瑞典]郝也麟著,高文海譯《茶的真實歷史》”
思考:從商品流動和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史料體現出哪些歷史信息
提示:茶葉當時在西方只是作為宮廷貴族們享用的奢侈品;中國的茶具和茶葉當時在西方很受社會上層的歡迎。
合作探究
主題一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史料 如果全球化把歐洲人邁入大洋當作開始的話,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亞半島國家。他們以高效的行政機器組織遠航,懷揣著傳播基督教和尋找黃金的期盼揭開了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滿“內在動力”的帆船運載著奴隸、黃金、香料,也播撒著諸如“地球是圓的”等進步光芒。
——摘編自[英]巴勒克拉夫《處于變動世界中的史學》
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伊比利亞半島國家遠航對世界市場的影響。
點撥:抓住關鍵信息:“不同文明的大碰撞”
提示: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二戰后世界貿易的特點
史料 專家認為:“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發生在這個時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網絡化,第二靠全球市場化的變革。前者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后者為全球化提供了體制上的保障?!?br/>——陳寶森《經濟全球化進程剛剛開始》
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貿易的主要特點。
點撥:依據史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網絡化,第二靠全球市場化的變革”和所學知識歸納。
提示:國際分工向縱深發展;全球貿易體系化;發達國家主導;規則制度不斷完善;信息化趨勢加強;以市場為主導,以國家合作、企業競爭和經濟競爭為特征;國際規則的作用日趨明顯。
全面認識戰后國際貿易的發展
世界經濟聯系大大加強 國際貿易以超越物質生產發展的速度迅猛增加,達到空前水平
國際資本貿易空前發展 已成為世界經濟聯系加強的重要表現
世界經濟聯系的內容發生較大變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出現新特點 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商品越來越多樣化、高級化、優質化、綜合化和整體化。技術貿易發展擴大
世界經濟聯系形式日益多樣化 生產合作和裝備業務、技術轉讓、補償貿易、合資貿易、合資經營、國際分包合同、原料加工以及聯合投標等
地區貿易發展不平衡 不僅表現為區域貿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為發達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加強。發達國家已占國際貨幣資本市場融資的80%左右
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和復雜 世界經濟一體化與經濟貿易的區域化、集團化及跨國公司的出現,使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和復雜。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和地位最重要的是歐洲、北美及亞太地區三大區域經貿集團
主題二 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茶文化傳播的特點
史料 就茶文化而言,日本和朝鮮早在唐代就開始向中國學習,至宋時日本和朝鮮國內已開始有飲茶之習。此外,南亞、東南亞諸國由于商貿往來和華僑的不斷遷入,也有一定的飲茶需求。20世紀時,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國紛紛從中國引進茶種,聘請中國茶工指導生產與種植,其本族語中的“茶”字也源于對漢語茶字的音譯。
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的特點。
點撥:抓住關鍵信息:“商貿往來和華僑的不斷遷入”“源于對漢語茶字的音譯”
提示:伴隨著貿易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徙不斷傳播;茶文化的傳播與中華文化圈相聯系。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文化傳播的意義
史料 在英國,飲下午茶成為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議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國,結合本土濃郁的民族風情,形成獨特的飲茶文化。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開展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摘編自陳林、李麗霞《茶文化傳播》
思維交互:據史料,概括中國的茶文化在西方傳播的意義。
點撥:抓住關鍵信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開展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提示:茶文化的傳播影響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茶文化傳播推動商貿和文化交流。
國際貿易對文化交流的影響
領域 影響
人的交流 貿易首先是人的交流。買賣雙方的接觸、洽談、協商、協議會造成不同文化的個體之間的碰撞、交流,從而使雙方的文化、理念、語言、服飾等相互產生影響
商品的交流 商品是貿易的媒介,制造者將自己的文化滲透到商品的制作和使用中,中國的茶是最為典型的例子。通過國際貿易,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品傳遞了不同的文化,這是國際貿易對文化交流影響的基本形式
制度的交流 不同文化影響了不同制度的形成,尤其是貿易制度。通過國際貿易,不同的貿易制度和貿易習慣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文化產品的交流 文化產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括電影、電視、音樂、動漫、書籍等,它們更直接地、更多地承載著本國的文化,對各國文化的交流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深化點撥:
文化興盛始終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條件。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為實現文化強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課堂檢測
1.(2022·寧波高二檢測)清代乾嘉時期《鄞縣志》記載:“御麥 (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謂五谷之外又一種也。”但據光緒時期《奉化縣志》記載:“《鄞志》作六谷……其說無據,蓋陸乃陸地之陸(注:寧波方言中‘六’和‘陸’讀音相同),此種多產于山,故名陸谷?!睂@一爭議理解最準確的是 (  )
A.需要實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結束爭議
B.方言阻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C.對玉米這一新作物的認識逐漸豐富
D.玉米傳播路線不同導致稱呼各異
解析:選C。依據材料乾嘉時期和光緒時期對玉米的認識不同,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玉米的認識更進一步,C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對玉米認識的豐富,排除A;“阻礙”表述錯誤,排除B;材料未涉及玉米傳播路線,排除D。
2.(2022·嘉興高二檢測)近代以來,全球貿易網逐步形成。下列對全球貿易發展階段特征的概括,按時序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
①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②世界貿易主要在各州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進行
③形成兩個既進行激烈競爭也進行一定程度合作的平行世界市場
④形成西歐、北美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他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 D.③④①②
解析:選B。根據所學可分析出,②出現在新航路開辟之前,時間最早,①發生在新航路開辟之后,時間順序應為第二,④應該是工業革命后的全球貿易格局,排在第三位,③發生在冷戰時期,時間順序應為最后一個,因此時序應為②①④③,B正確。
3.1947年后的40多年里,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從36%減到4.7%,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平均關稅在同期也下降到13%。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10倍以上。這主要得益于 (  )
A.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B.聯合國的成立
C.關貿總協定的生效 D.經濟全球化完成
解析:選C。1947年簽署的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減少關稅壁壘,客觀上創造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故選C。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世界貨幣體系,不涉及關稅,A錯誤;聯合國也不涉及關稅,B排除;經濟全球化尚未完成,D錯誤。
拓展延伸:《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宗旨和作用
(1)宗旨: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2)作用
①通過制定國際貿易規則和逐步限制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等措施,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②《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一套國際貿易的規則體系。
③《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有效解決各成員間貿易爭端的機制。
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
4.進入20世紀,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的文化產品廣銷世界各地。這一現象 (  )
A.反映了區域文化壁壘消除
B.得益于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C.說明各國經濟實力的增強
D.是全球貿易網形成的結果
解析:選D。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除了傳統的商品,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各國的文化產品,也廣銷世界各地,故選D?!胺从沉藚^域文化壁壘消除”說法錯誤,A錯誤;交通運輸業是全球貿易網的組成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現象,B錯誤;文化產品的交流與各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
5.到18世紀中期,英國創造出的“下午茶”文化在整個社會傳播開來,形成一種時尚。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
A.貧富差距縮小 B.崇尚東方生活
C.等級觀念淡化 D.東西貿易擴大
解析:選D。題干材料中現象的出現與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擴大了東西方貿易有關,故選D。材料中的現象主要是東西方貿易擴大的結果,與貧富差距縮小、崇尚東方生活、等級觀念淡化關系不大,排除A、B、C。
6.近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服飾發生了重大變化。下列體現中外交流特點的服飾是 (  )
A.西裝 B.中山裝 C.長袍 D.馬褂
解析:選B。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故選B。A是西方服飾,C、D是中國的傳統服飾,都無法體現中外交流的特點。
補償訓練:
孫中山參照中國傳統的服裝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親自主持設計出中山裝,并對其構成賦予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如前面五個紐扣代表的是“五權憲法”,四個口袋代表的是儒家倡導的禮、義、廉、恥。由此可
知 (  )
①中山裝體現了近代服飾中西交流的特點
②孫中山學習西方的同時不忘中國傳統文化
③服飾的變遷反映出政治、思想觀念的變化
④人們對服裝的審美標準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選D。孫中山設計中山裝時結合了中西服飾的特點,①正確;紐扣和口袋的含義表明②正確;③④是透過服飾變遷的現象得出的認識,故選D。
7.13世紀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鐘,14世紀意大利出現打點塔鐘,16世紀小型機械鐘出現。下列關于鐘表流入中國過程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的是 (  )
A.在16世紀中期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
B.18世紀的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很多
C.國人制作的鐘表體現濃郁西方色彩
D.一些清朝高官收藏進口鐘表
解析:選C。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多體現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C表述有誤,符合題意。其他三項表述均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C。
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英、法、美、德四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
時間 英國 法國 美國 德國
1870年 24.5 12 9.1 6
1913年 15 8 11 13
1870—1910年世界貿易總額變化(單位:10億法郎)
材料二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噸位數(單位:百萬噸)
世界工業生產指數(以1913年為100)
時間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1913年
指數 9 20 41 59 100
(1)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貿易發展的基本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促進世界貿易發展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題基本特點結合材料數據的變化進行分析。第(2)題主要因素據材料“1870—1910年世界船舶噸位數”“世界工業生產指數”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工業革命、交通工具、工業生產和世界市場等角度進行分析。
答案:(1)英、法比重下降,美、德比重上升;世界貿易總額大幅度增長。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新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新疆| 贡山| 虎林市| 星子县| 英吉沙县| 合江县| 新竹市| 临西县| 芜湖县| 同江市| 班戈县| 镇坪县| 库车县| 色达县| 通渭县| 大余县| 远安县| 泸水县| 德惠市| 金堂县| 牙克石市| 湖南省| 丹寨县| 镇原县| 城固县| 迭部县| 泸西县| 德钦县| 阳信县| 江西省| 潜江市| 林州市| 新干县| 兰坪| 崇明县| 九龙坡区| 贵南县| 新田县| 雅江县| 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