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自主學習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佛教的傳播(兩漢至宋明)(1)歷程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 朝時期 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 相融合隋唐時期 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宋明時期 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 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2)影響積極性 ①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 的表達 ③云岡石窟、龍門石窟、 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消極性 佛教文化宣揚的 、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西學東漸(明末清初)明末 (1)意大利人 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 (2) 、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 (3)《幾何原本》《 》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續表清初 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 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3.向西方學習(近代中國)(1)地主階級①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 ”。②清政府:新式學堂 1862年,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的 在北京設立留學教育 清政府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 、詹天佑等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譯書機構 1868年創辦 翻譯館(2)資產階級維新 運動 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 的展開辛亥 革命 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 的思想武器新文化 運動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主張吸收 與 的思想(3)先進的民主主義者: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 ,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閱讀教材“歷史縱橫”“提倡男女平等”思考:史料體現了近代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西學東漸記》是容閎先生英文自傳的最早中譯本,它生動地展現了作者在清末大變局中留學海歸,獻身祖國近代化事業的精彩人生,是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經典文本。思考: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經歷了哪幾步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對亞洲的影響(1)表現項目 表現文 字 ①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②各國在 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儒 學 ①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 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佛 教 大約在 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社 會 制 度 ①7世紀,日本實行 ,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 為藍本;②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 跟中國的基本一樣其 他 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2)原因:①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 ,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② 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2.對歐洲的影響(1)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影響項目 傳入歐洲 影響8世紀以后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 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①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②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推動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2)歐洲的“中國熱”:(填寫正確序號)16—18世紀“中國熱”的表現: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②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傳入歐洲③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④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研讀教材“韓國首爾景福宮”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思考:圖片中的建筑物從文化交流的角度有何史料價值 合作探究主題一 中外文化的交流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佛教的本土化史料 佛教自東漢明帝白馬馱經以來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沖突與磨合,東晉以后開始融入中國文化。隋唐時期玄奘法師西行取經, ①。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文化回饋”的歷史現象: ②,諸如科技、文藝、哲學、宗教等方面,然后歷經磨合或適應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經過千錘百煉而 ③,回饋給整個人類文明世界。——摘編自張志剛《文化回饋:人類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國化”為例》思維交互: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佛教傳入中國在“文化回饋”現象上的主要表現。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近代中國的中外文化的交流史料 19世紀中期以來,西學再次進入中國。從“開眼看世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近代西學東漸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為挽救民族危亡,先進的知識分子通過翻譯西書、著書介紹、興辦新式教育、邀請西方學者來華講學等,推動西學在中國的傳播。——摘編自鄭大華《論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特點》思維交互:概括史料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簡要說明。中華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時間 表現秦漢 時期 (1)中華文化開始走向世界。(2)漢朝時期,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西傳。(3)中國的鑄銅、制鐵、制漆技術和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傳往日本、朝鮮和越南。(4)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隋唐 時期 中華文化基本形成了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唐朝文化對新羅、日本、天竺、大食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清 時期 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傳教士為實現順利傳教的目的,宣傳西方文化知識,使我國和西方思想文化進行直接的接觸和交流近代 以來 (1)從鴉片戰爭后到甲午中日戰爭前,主要學習以“船堅炮利”為核心的西方物質文明 (2)從甲午戰后到新文化運動前,主要學習以政治制度為核心的西方政治文明 (3)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時期,主要學習以思想文化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深化點撥:中國近代的西學東漸經歷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艱難探索和吸收過程,使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大大加速。主題二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圈的形成史料 袁行霈在《中華文明史》中寫道:“隋唐統一后,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融合創新,成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明的成果。……最終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了東亞文化圈。……也被稱為“中華文化圈”。思維交互:據史料,分析“中華文化圈”中還包括哪些主要國家。這一文化圈有何歷史特征 2.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影響史料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德]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四大發明在歐洲向近代社會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1.豐富世界文明內涵,促進文化多元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融合性的特質,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鮮活的創造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從而為世界文明多樣化發展貢獻中國力量。2.輻射其他國家文化,推動文明交流互鑒。(1)對“東亞文化圈”的影響受地域、種族、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東亞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其構成要素主要有漢字、儒學、律令制度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2)對世界其他文化的影響①物質文明: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自古以來就為西方各國人民所喜愛。火藥、羅盤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等,通過蒙古人和阿拉伯人等先后傳到西方,為西方的近代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還是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源頭。②思想意識:·中國的倫理哲學、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中國科舉制度的公平性、開放性,對歐美的考試制度和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歐洲文化危機,使不少知識分子再次把目光轉向東方,希望在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中找到克服歐洲文化危機的辦法。3.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態度有助于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為處理當今世界復雜的國際關系提供有益參考。(2)“身心合一”思想為解決身心安頓問題提供思想借鑒。(3)“群己合一”之道有助于解決個人與社會的矛盾。(4)中國傳統文化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生問題的看法,啟發人們用中國思維方式和中國智慧去解決人類的共同難題。課堂檢測1.(2022·杭州高二檢測)下圖為著名畫家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局部,該圖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向諸神禮拜的景象。它 ( )A.反映了佛教傳入中國時的盛況B.展現了魏晉以來佛教傳播的趨勢C.說明了古代繪畫以宗教題材為主D.印證了唐代佛教中國化的態勢補償訓練: 魏晉時期,有人斥責佛教“使父子之親隔,君臣之義乖,夫婦之和曠,友朋之信絕”。這反映出當時 ( )A.佛教傳入顛覆傳統觀念B.儒家倫理不為社會重視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與儒家倫理相抵觸2.以下兩幅圖片用于研究性學習,與之最契合的主題是 ( )A.清代建筑風格全盤西化B.八國聯軍的侵華罪行C.西歐歷史上的“中國熱”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3.下表所示是近代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簡介。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 )人物 主張林則徐 師敵之長技以制敵魏源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A.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潮B.政府統治陷入了全面危機C.徹底拋棄了天朝上國理念D.以西方文化代替傳統文化 深化點撥: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的急劇變化,直接影響到近代文化的發展,這從本質上說明了文化發展受社會現實的影響。4.以下列人物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在20世紀初掀起了一場主張改造國民思想的新文化運動。他們高舉的口號是 ( )A.救亡圖存 B.民主共和C.實業救國 D.民主科學5.下圖為韓國大邱市出土的8塊新羅王朝時期的漢字木簡之一,這些木簡據考證在公元7世紀初制成,距今約1 400年。據此可知,這些木簡可用于說明 ( )A.隋唐漢字文化對新羅的影響B.新羅文化在東亞的突出地位C.新羅王朝與高麗王朝的關系D.朝鮮歷史上王朝的更替情況拓展延伸:漢字對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及其原因(1)影響:促進了東亞文化圈形成;促進了東亞、東南亞地區文化的發展;豐富了人類文化體系。(2)原因:中華文化的強大吸引力和國力的強盛;漢字符號豐富多樣;漢字具有較強的適應性。6.(2022·寧波高二檢測)佛教中的“飛天”源于印度神話,它也是敦煌壁畫的常見藝術題材。下表是敦煌壁畫中不同時期的飛天藝術形象。這主要反映了 ( )時期 十六國(北涼) 唐代舞者形象 禿頭半裸的男性形象 身體婀娜的女性形象五官形象 直鼻大眼,大耳大嘴 五官勻稱,眼睛秀麗服裝飾品 身披長巾,頭戴印度寶冠 長裙貼身,飄帶環繞A.三教合一促進人物畫發展B.中外文化交流推動藝術創新C.“以形寫神”繪畫理念普及D.唐代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提升7.(2022·湖州高二檢測)所謂中華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涵蓋范圍是以下哪些地區 ( )①朝鮮半島 ②日本 ③越南 ④吐蕃 ⑤南詔A.①②④ B.①③⑤C.①②③ D.③④⑤8.1670年,法國國王“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整個“中國宮”的檐口柱楣、墻角四邊屋頂都貼著艷麗的瓷磚,室內充滿了中國的青花瓷器和中國絲綢。這反映出 ( )A.中西方文明之間相互借鑒B.中國建筑水平高于法國C.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D.中學西傳思潮逐漸興起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后)表現出驚人的調適性……佛教的自我調適性從入華之初就已開始。兩漢時期,中國盛行神仙方術,當時來華的譯經家也便風云星宿、圖讖運變,莫不鉆習。魏晉時期,玄學興起,佛教學者遂以佛理附會玄學。佛教在民間的傳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學、傳教方式上的同時,也在政治理論上竭力迎合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材料二 新文化運動期間,李大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猛烈地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君學”,但他和很多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都沒有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李大釗主張“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盤否定孔子,他反對的是被歷代封建帝王塑造成“專制政治之靈魂”。李大釗認為東方文明是“靜”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動”的文明,這是東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點”。在他看來,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能夠融會注重物質的西方文明,“以創造新生命而演進于無疆”,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表現出極大的自信。——摘自《李大釗全集》(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時期佛教傳播呈現出調適性的原因及表現。(2)依據材料二,分析新文化運動時期李大釗對東西方文化的態度。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自主學習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佛教的傳播(兩漢至宋明)(1)歷程兩漢之際 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 朝時期 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 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時期 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2)影響積極性 ①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③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消極性 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西學東漸(明末清初)明末 (1)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 (2)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 (3)《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續表清初 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3.向西方學習(近代中國)(1)地主階級①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②清政府:新式學堂 1862年,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的京師同文館在北京設立留學教育 清政府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等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譯書機構 1868年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2)資產階級維新 運動 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辛亥 革命 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新文化 運動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3)先進的民主主義者: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閱讀教材“歷史縱橫”“提倡男女平等”思考:史料體現了近代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從傳統的男尊女卑到提倡男女平等。《西學東漸記》是容閎先生英文自傳的最早中譯本,它生動地展現了作者在清末大變局中留學海歸,獻身祖國近代化事業的精彩人生,是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經典文本。思考: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經歷了哪幾步 提示:從學習西方的器物到學習西方的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對亞洲的影響(1)表現項目 表現文 字 ①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②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儒 學 ①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佛 教 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社 會 制 度 ①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②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其 他 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2)原因:①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②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2.對歐洲的影響(1)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影響項目 傳入歐洲 影響造紙術 8世紀以后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 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藥 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①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②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指南針 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印刷術 推動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2)歐洲的“中國熱”:(填寫正確序號)16—18世紀“中國熱”的表現:①②③④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②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傳入歐洲③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④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研讀教材“韓國首爾景福宮”和“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思考:圖片中的建筑物從文化交流的角度有何史料價值 提示:對于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建筑藝術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合作探究主題一 中外文化的交流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佛教的本土化史料 佛教自東漢明帝白馬馱經以來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沖突與磨合,東晉以后開始融入中國文化。隋唐時期玄奘法師西行取經,佛教迅速傳播并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釋、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響、取長補短也逐漸形成①。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文化回饋”的歷史現象:某個文明社會從另一種文明那里學到了某些優秀的文化因素或先進的文化成果②,諸如科技、文藝、哲學、宗教等方面,然后歷經磨合或適應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經過千錘百煉而鍛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時再將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碩果③,回饋給整個人類文明世界。——摘編自張志剛《文化回饋:人類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國化”為例》思維交互: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佛教傳入中國在“文化回饋”現象上的主要表現。點撥:根據史料畫線信息①②③可以概括出答案。提示:佛教傳入中國后,與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推動主流價值觀的發展;中國建筑、文藝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化的佛教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以佛教為紐帶,密切了中國與印度及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近代中國的中外文化的交流史料 19世紀中期以來,西學再次進入中國。從“開眼看世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君主立憲”“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近代西學東漸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為挽救民族危亡,先進的知識分子通過翻譯西書、著書介紹、興辦新式教育、邀請西方學者來華講學等,推動西學在中國的傳播。——摘編自鄭大華《論民國時期西學東漸的特點》思維交互:概括史料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簡要說明。點撥:抓住關鍵信息:“近代西學東漸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開眼看世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主科學”“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提示:觀點: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說明:地主階級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技以維護清政府的統治;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改造中國,但最終失敗;新文化運動倡導者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后期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逐漸與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國民族民主事業的發展。中華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時間 表現秦漢 時期 (1)中華文化開始走向世界。(2)漢朝時期,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西傳。(3)中國的鑄銅、制鐵、制漆技術和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傳往日本、朝鮮和越南。(4)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隋唐 時期 中華文化基本形成了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唐朝文化對新羅、日本、天竺、大食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清 時期 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傳教士為實現順利傳教的目的,宣傳西方文化知識,使我國和西方思想文化進行直接的接觸和交流近代 以來 (1)從鴉片戰爭后到甲午中日戰爭前,主要學習以“船堅炮利”為核心的西方物質文明 (2)從甲午戰后到新文化運動前,主要學習以政治制度為核心的西方政治文明 (3)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時期,主要學習以思想文化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深化點撥:中國近代的西學東漸經歷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艱難探索和吸收過程,使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大大加速。主題二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圈的形成史料 袁行霈在《中華文明史》中寫道:“隋唐統一后,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融合創新,成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明的成果。……最終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了東亞文化圈。……也被稱為“中華文化圈”。思維交互:據史料,分析“中華文化圈”中還包括哪些主要國家。這一文化圈有何歷史特征 點撥:抓住關鍵信息:“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了東亞文化圈”提示:國家: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家。特征: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中華文化對圈內各國影響廣泛。2.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影響史料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德]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思維交互: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四大發明在歐洲向近代社會轉變過程中的作用。點撥:抓住關鍵信息:“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提示: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入,便利了文化的傳播,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火藥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騎士階層日益衰落;指南針的使用,為開辟新航路、進行殖民擴張提供了條件。總之,四大發明在歐洲向近代社會轉變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1.豐富世界文明內涵,促進文化多元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開放性、融合性的特質,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鮮活的創造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從而為世界文明多樣化發展貢獻中國力量。2.輻射其他國家文化,推動文明交流互鑒。(1)對“東亞文化圈”的影響受地域、種族、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東亞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其構成要素主要有漢字、儒學、律令制度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2)對世界其他文化的影響①物質文明: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品自古以來就為西方各國人民所喜愛。火藥、羅盤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等,通過蒙古人和阿拉伯人等先后傳到西方,為西方的近代文明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還是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源頭。②思想意識:·中國的倫理哲學、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對歐洲的啟蒙運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中國科舉制度的公平性、開放性,對歐美的考試制度和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歐洲文化危機,使不少知識分子再次把目光轉向東方,希望在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中找到克服歐洲文化危機的辦法。3.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態度有助于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為處理當今世界復雜的國際關系提供有益參考。(2)“身心合一”思想為解決身心安頓問題提供思想借鑒。(3)“群己合一”之道有助于解決個人與社會的矛盾。(4)中國傳統文化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生問題的看法,啟發人們用中國思維方式和中國智慧去解決人類的共同難題。課堂檢測1.(2022·杭州高二檢測)下圖為著名畫家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局部,該圖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向諸神禮拜的景象。它 ( )A.反映了佛教傳入中國時的盛況B.展現了魏晉以來佛教傳播的趨勢C.說明了古代繪畫以宗教題材為主D.印證了唐代佛教中國化的態勢解析:選D。西漢末年,佛教已經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原,《送子天王圖》是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的作品,不能作為印證佛教傳入中國時的史料,故A錯誤;《送子天王圖》只是“描繪了釋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向諸神禮拜的景象”,并未反映魏晉以來佛教傳播的趨勢,故B錯誤;古代中國繪畫包含了山水畫、花鳥畫、宗教畫、歷史畫等多種形式,并不是以宗教題材為主,故C錯誤;《送子天王圖》中凈飯王和摩耶夫人的穿著符合中國唐代皇帝及后妃的裝束,這體現了唐代佛教中國化的態勢,故D正確。補償訓練: 魏晉時期,有人斥責佛教“使父子之親隔,君臣之義乖,夫婦之和曠,友朋之信絕”。這反映出當時 ( )A.佛教傳入顛覆傳統觀念B.儒家倫理不為社會重視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與儒家倫理相抵觸解析:選D。“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和”“友朋之信”均屬于儒家思想,因此題干中“魏晉時期,有人斥責佛教”的現象反映了佛教思想與儒家倫理的矛盾,故選D。“顛覆”的說法過于絕對,A錯誤;魏晉時期儒家思想仍占主導地位,B錯誤;題干中的佛儒沖突實際上不利于佛教融入本土文化,C錯誤。2.以下兩幅圖片用于研究性學習,與之最契合的主題是 ( )A.清代建筑風格全盤西化B.八國聯軍的侵華罪行C.西歐歷史上的“中國熱”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選D。從圓明園海晏堂中的建筑樣式可以看出,該建筑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而“中國宮”深受中國建筑的影響,這反映出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選D。A“全盤西化”說法絕對也不符合史實;B與時間不符,排除;C不能全面反映兩幅圖片內容,排除。3.下表所示是近代林則徐和魏源的思想簡介。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 )人物 主張林則徐 師敵之長技以制敵魏源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A.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潮B.政府統治陷入了全面危機C.徹底拋棄了天朝上國理念D.以西方文化代替傳統文化解析:選A。材料體現的是林則徐和魏源都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來抵抗外來侵略,說明當時先進的中國人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潮,故選A。政府統治陷入了全面危機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B排除;C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當時對西方的學習尚未上升到文化層面,D排除。 深化點撥: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的急劇變化,直接影響到近代文化的發展,這從本質上說明了文化發展受社會現實的影響。4.以下列人物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在20世紀初掀起了一場主張改造國民思想的新文化運動。他們高舉的口號是 ( )A.救亡圖存 B.民主共和C.實業救國 D.民主科學解析:選D。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胡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故選D。救亡圖存是近代中國主題之一,與材料不符,排除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B;資產階級實業派主張實業救國,與材料不符,排除C。5.下圖為韓國大邱市出土的8塊新羅王朝時期的漢字木簡之一,這些木簡據考證在公元7世紀初制成,距今約1 400年。據此可知,這些木簡可用于說明 ( )A.隋唐漢字文化對新羅的影響B.新羅文化在東亞的突出地位C.新羅王朝與高麗王朝的關系D.朝鮮歷史上王朝的更替情況解析:選A。新羅王朝與隋唐聯系密切,深受隋唐文化的影響,因此圖片字體與漢字相似,故選A。僅憑木簡無法得出B、C、D,故排除。拓展延伸:漢字對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及其原因(1)影響:促進了東亞文化圈形成;促進了東亞、東南亞地區文化的發展;豐富了人類文化體系。(2)原因:中華文化的強大吸引力和國力的強盛;漢字符號豐富多樣;漢字具有較強的適應性。6.(2022·寧波高二檢測)佛教中的“飛天”源于印度神話,它也是敦煌壁畫的常見藝術題材。下表是敦煌壁畫中不同時期的飛天藝術形象。這主要反映了 ( )時期 十六國(北涼) 唐代舞者形象 禿頭半裸的男性形象 身體婀娜的女性形象五官形象 直鼻大眼,大耳大嘴 五官勻稱,眼睛秀麗服裝飾品 身披長巾,頭戴印度寶冠 長裙貼身,飄帶環繞A.三教合一促進人物畫發展B.中外文化交流推動藝術創新C.“以形寫神”繪畫理念普及D.唐代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提升解析:選B。材料“禿頭半裸的男性形象”“身披長巾,頭戴印度寶冠”體現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對當時壁畫的影響,B正確;A、C與材料無關,排除;唐代的婦女仍然是男權的附庸,D排除。7.(2022·湖州高二檢測)所謂中華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涵蓋范圍是以下哪些地區 ( )①朝鮮半島 ②日本 ③越南 ④吐蕃 ⑤南詔A.①②④ B.①③⑤C.①②③ D.③④⑤解析:選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劃在一起,統稱為“中華文化圈”,故①②③符合題意;④⑤是中國的領土,不符合題意,故選C。8.1670年,法國國王“太陽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整個“中國宮”的檐口柱楣、墻角四邊屋頂都貼著艷麗的瓷磚,室內充滿了中國的青花瓷器和中國絲綢。這反映出 ( )A.中西方文明之間相互借鑒B.中國建筑水平高于法國C.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D.中學西傳思潮逐漸興起解析:選C。材料反映了法國國王在凡爾賽建造“中國宮”,并擺用中國的青花瓷和絲綢,這體現了法國國王對中國建筑藝術的借鑒及對中國物品的喜好,說明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故選C。材料體現不出相互借鑒,排除A;法國對中國建筑藝術的借鑒,并不表明中國建筑水平就高于法國,排除B;中學西傳在絲綢之路開通后就已出現,排除D。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后)表現出驚人的調適性……佛教的自我調適性從入華之初就已開始。兩漢時期,中國盛行神仙方術,當時來華的譯經家也便風云星宿、圖讖運變,莫不鉆習。魏晉時期,玄學興起,佛教學者遂以佛理附會玄學。佛教在民間的傳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學、傳教方式上的同時,也在政治理論上竭力迎合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材料二 新文化運動期間,李大釗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猛烈地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君學”,但他和很多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都沒有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李大釗主張“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盤否定孔子,他反對的是被歷代封建帝王塑造成“專制政治之靈魂”。李大釗認為東方文明是“靜”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動”的文明,這是東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點”。在他看來,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能夠融會注重物質的西方文明,“以創造新生命而演進于無疆”,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表現出極大的自信。——摘自《李大釗全集》(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時期佛教傳播呈現出調適性的原因及表現。(2)依據材料二,分析新文化運動時期李大釗對東西方文化的態度。解析:第(1)題第一問,根據所學從中國思想界的現實狀況和佛教的目的分析。第二問,根據材料一信息“佛教學者遂以佛理附會玄學”“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在政治理論上竭力迎合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概括。第(2)題據材料二“但他和很多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都沒有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以創造新生命而演進于無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答案:(1)原因:佛教教義與中國本土文化有一定差異;佛教自身傳播的需要。表現:附會中國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眾接受的傳播方式;迎合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2)辯證地看待東西方文化;提倡東西方文明能夠相互融合;對中華文化前途充滿信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單元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學案(學生版).docx 第一單元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