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自主學習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一)中華文化的勃興與奠基1.原始社會多元 黃河、長江、珠江、 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一體 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中華文化的形成2.春秋戰國(1)基本特征: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 。(2)發展概況:①春秋時期: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 的思想核心。②戰國時期:一大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 ”局面出現。(二)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繁盛1.秦漢魏晉時期秦朝 秦始皇推崇 學說西漢 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魏晉 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魏晉 盛行2.隋唐時期:唐朝 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3.宋元時期理學 宋代,吸收 闡釋儒學的理學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宣揚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人們的精神世界其他 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三)中華文化的傳承與轉折:明清時期傳承 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禁錮 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 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四)中華文化的衰弱與復興1.鴉片戰爭后:向西方學習以 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 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3.五四運動后: 在中國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正確認識中華文化的形成過程(1)中華文化形成的過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過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輝煌文化是由各個民族共同締造的。(2)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維系著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閱讀教材“歷史縱橫”“成熟的青銅文明”思考:中國古代青銅文明時期的主要文明成就有哪些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1.重視以人為本項目 表現 影響社會關系:以人為本 (1)周公提出“ ”思想,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張“ ” 后世儒學恪守孔子的 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政治倫理:民本思想 (1) 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 (2)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 ,反對苛政 (3)孟子提出“ ”說,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輝 (1)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 ,并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 (2)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現春秋 老子提岀“ ”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都是由道而產生,追求天人合一戰國 荀子提出“ ”的思想(2)影響:①以樸素的 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②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人與自然 發展。3.家國情懷(1)表現: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② 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③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④ 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⑤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 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家國情懷的體現。(2)影響:“ ”是儒家學說的精髓。4.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1)表現:(請正確連線)(2)影響:對歷史上 、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深遠影響。5.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1)《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 ”。(2) 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3)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6.主張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太史伯認為“ ”才能產生新事物。(2)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主要有哪些 閱讀教材“史料閱讀”《管子》和《貞觀政要》思考:史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本土性 中華文化的 具有本土性多樣性 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包容性 中華文化博采眾長, ,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 的體現連續性 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生命力2.價值(1)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 和精神動力。(2)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 和行為方式。(3)維護中國 的政治局面,維系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為 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下圖為“德耀中華”系列宣傳畫的其中兩幅。思考:宣傳畫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怎樣的價值 合作探究主題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和內涵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史料 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文明遺存)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遺存)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兩千年的中華統一實體(秦代以來的大一統局面)——《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思維交互:結合史料和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2.從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史料 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有豐富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基本思想觀點:一是人際和諧,二是天人協調。古代唯物主義與無神論傳統、辯證思想、人本思想、堅持民族獨立的愛國傳統,都是中華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張岱年等《中華傳統文化概論》思維交互:據史料,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內涵 闡釋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以人為本, 關注民生 重視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尤其是儒學思想家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崇德尚賢, 天下為公 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為政以德”“道之以德”“見賢思齊”“尊賢使能”等思想主張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求同存異, 和而不同 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優秀文化和諧共生,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凝聚性注重倫理, 道德至上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屬于“崇德”型文化提倡愛國, 家國情懷 古代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以及儒學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主題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價值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史料 ,還有法、道、墨、兵、農諸家和先后從外部傳來的各宗各派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傳到后來也不再是孔學“原儒”, ……“華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氣魄……使她能夠如大海之收納百川, 。此外,中華文化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功業見乎變”“變而通之以盡利”。——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思維交互:根據史料概括中華文化的特征。2.從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史料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中國古代優秀的思想理念,倡導了合理的人生價值觀,培育了積極的人格境界論,體現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這樣優秀品質的文化,必會受到世界的普遍關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被當今各國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會大眾引以為學習和借鑒的對象。——張造群《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思維交互:據史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看法。1.全面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1)連續性、凝聚性和包容性。(2)以人為本,重人倫,重道德,尊君重民。(3)主張自強不息,勤勞刻苦,剛健有為,鞠躬盡瘁。(4)強調人格,提倡節烈,主張為國盡忠,殺身成仁,舍生取義。(5)崇尚統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6)持中貴和,主張中庸,追求和諧。(7)儒道互補,外儒內法,儒、佛、道三教合流。(8)務實事,輕幻想,重實用,戒空談,看實效,重實績,主張經世致用。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方面 闡釋歷史 價值 (1)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國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在中國古代社會的長期發展中發揮了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勵和價值整合的重要功能現實 價值 (1)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 (2)是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 (3)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準則 (4)是治國理政、安邦濟世的思想資源 (5)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發揮著重建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突出作用 (6)有助于提高市場主體的道德修養,培育良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契約精神 (7)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深化點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示,成為激發人們為民族統一、社會進步而英勇奮斗的精神源泉。課堂檢測1.(2022·金華高二檢測)孔子曾說:“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供奉)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由此可知,孔子 ( )A.對禮制的遵守和敬畏B.代表社會底層發聲C.奠定中國古代的教育傳統D.君臣關系上提倡無條件忠君2.(2022·嘉興高二檢測)董仲舒認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3.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春節迎新,清明節踏青,端午節掛艾草,中秋節賞月,重陽節登高。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是 ( )A.天人感應 B.天人合一C.敬天保民 D.厚德載物4.(2022·杭州高二檢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弘揚生態文明價值觀,引導人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下列符合這一理念的是 ( )①天人合一 ②與民休息③兼愛尚賢 ④道法自然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補償訓練: 《論語》深化點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提倡愛國等思想理念,牢固積淀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中,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6.《禮記·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賢文》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些論述的主旨強調應該尊重 ( )A.文明的互補性 B.文明的同一性C.文明的排他性 D.文明的多樣性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道德品格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己、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論》材料二 顧炎武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他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3》(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德 (2)根據材料二,指出顧炎武提倡的治學目的。(3)孔子和顧炎武的主張有何共同點 結合當今時代,談談你的認識。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自主學習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一)中華文化的勃興與奠基1.原始社會多元 黃河、長江、珠江、遼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一體 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中華文化的形成2.春秋戰國(1)基本特征: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2)發展概況:①春秋時期: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②戰國時期:一大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百家爭鳴”局面出現。(二)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繁盛1.秦漢魏晉時期秦朝 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西漢 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魏晉 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魏晉玄學盛行2.隋唐時期: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3.宋元時期理學 宋代,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理學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宣揚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人們的精神世界其他 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三)中華文化的傳承與轉折:明清時期傳承 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禁錮 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四)中華文化的衰弱與復興1.鴉片戰爭后: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3.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正確認識中華文化的形成過程(1)中華文化形成的過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過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輝煌文化是由各個民族共同締造的。(2)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維系著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閱讀教材“歷史縱橫”“成熟的青銅文明”思考:中國古代青銅文明時期的主要文明成就有哪些 提示: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漢字發展成熟;禮制發展和完善。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1.重視以人為本項目 表現 影響社會關系:以人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 (2)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 后世儒學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政治倫理:民本思想 (1)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 (2)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 (3)孟子提出“仁政”說,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輝 (1)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并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 (2)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現春秋 老子提岀“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都是由道而產生,追求天人合一戰國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影響:①以樸素的唯物觀解釋自然,摒棄了天命的絕對權威。②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3.家國情懷(1)表現: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②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③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⑤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家國情懷的體現。(2)影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4.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1)表現:(請正確連線)(2)影響: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深遠影響。5.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1)《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2)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3)屈原“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6.主張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太史伯認為“和”才能產生新事物。(2)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主要有哪些 提示: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主張和而不同。閱讀教材“史料閱讀”《管子》和《貞觀政要》思考:史料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提示:民本思想。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本土性 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多樣性 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包容性 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連續性 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生命力2.價值(1)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2)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3)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下圖為“德耀中華”系列宣傳畫的其中兩幅。思考:宣傳畫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怎樣的價值 提示: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合作探究主題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和內涵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史料 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文明遺存)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遺存)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兩千年的中華統一實體(秦代以來的大一統局面)——《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思維交互:結合史料和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點撥:結合中華文化的載體(漢字)、傳承方式、特點等回答。提示:①統一的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重大作用;②中國自華夏以來,留有豐富的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2.從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史料 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有豐富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基本思想觀點:一是人際和諧,二是天人協調。古代唯物主義與無神論傳統、辯證思想、人本思想、堅持民族獨立的愛國傳統,都是中華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張岱年等《中華傳統文化概論》思維交互:據史料,概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點撥:抓住關鍵信息:“天人協調”“辯證思想”“人本思想”“愛國傳統”。提示:天人合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以人為本思想;家國情懷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內涵 闡釋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以人為本, 關注民生 重視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尤其是儒學思想家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政治實踐,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崇德尚賢, 天下為公 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為政以德”“道之以德”“見賢思齊”“尊賢使能”等思想主張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求同存異, 和而不同 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優秀文化和諧共生,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凝聚性注重倫理, 道德至上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屬于“崇德”型文化提倡愛國, 家國情懷 古代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以及儒學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主題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價值1.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史料 儒學是中華文化的正統、華夏文明的象征或代表。但是中華文化不限于儒家思想,還有法、道、墨、兵、農諸家和先后從外部傳來的各宗各派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傳到后來也不再是孔學“原儒”,而是吸收了許多別的思想……“華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氣魄……使她能夠如大海之收納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種外來文化而不失自我。此外,中華文化也講“變易”“變通”,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功業見乎變”“變而通之以盡利”。——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思維交互:根據史料概括中華文化的特征。點撥:根據畫線信息概括。提示: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具有包容性和變通性。2.從家國情懷的角度,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史料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中國古代優秀的思想理念,倡導了合理的人生價值觀,培育了積極的人格境界論,體現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這樣優秀品質的文化,必會受到世界的普遍關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被當今各國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會大眾引以為學習和借鑒的對象。——張造群《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思維交互:據史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看法。點撥:抓住關鍵信息:“倡導了合理的人生價值觀”“被當今各國思想家、政治家……學習和借鑒”提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國人培育積極的人生價值觀;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可以為各國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會大眾提供學習和借鑒。1.全面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1)連續性、凝聚性和包容性。(2)以人為本,重人倫,重道德,尊君重民。(3)主張自強不息,勤勞刻苦,剛健有為,鞠躬盡瘁。(4)強調人格,提倡節烈,主張為國盡忠,殺身成仁,舍生取義。(5)崇尚統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6)持中貴和,主張中庸,追求和諧。(7)儒道互補,外儒內法,儒、佛、道三教合流。(8)務實事,輕幻想,重實用,戒空談,看實效,重實績,主張經世致用。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方面 闡釋歷史 價值 (1)對形成和維護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中國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國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在中國古代社會的長期發展中發揮了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勵和價值整合的重要功能現實 價值 (1)是維系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 (2)是戰勝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 (3)是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準則 (4)是治國理政、安邦濟世的思想資源 (5)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發揮著重建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的突出作用 (6)有助于提高市場主體的道德修養,培育良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契約精神 (7)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深化點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示,成為激發人們為民族統一、社會進步而英勇奮斗的精神源泉。課堂檢測1.(2022·金華高二檢測)孔子曾說:“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供奉)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由此可知,孔子 ( )A.對禮制的遵守和敬畏B.代表社會底層發聲C.奠定中國古代的教育傳統D.君臣關系上提倡無條件忠君解析:選A。孔子把君主放在優先的位置,對于君主的一切賞賜都有對應的禮制制度,說明他對禮制的遵守和敬畏,故選A;孔子主張恢復周朝的禮制,代表奴隸主貴族,并不代表社會底層,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禮制,和教育無關,排除C;“無條件忠君”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D。2.(2022·嘉興高二檢測)董仲舒認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解析:選C。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學說,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有利于漢武帝強化“大一統”。3.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春節迎新,清明節踏青,端午節掛艾草,中秋節賞月,重陽節登高。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是 ( )A.天人感應 B.天人合一C.敬天保民 D.厚德載物解析:選B。在不同的節日舉行不同的活動,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的順應,這是天人合一的表現,故選B。天人感應、敬天保民和厚德載物都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C、D。4.(2022·杭州高二檢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弘揚生態文明價值觀,引導人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下列符合這一理念的是 ( )①天人合一 ②與民休息③兼愛尚賢 ④道法自然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解析:選B。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觀點,意思是人和天地萬物是一體的;道法自然即萬事萬物的運行法則都是遵守自然規律的。道就是對自然欲求的順應,①④正確;與民休息是指讓百姓休養生息,即輕賦薄斂,使社會安定,恢復經濟,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②;兼愛尚賢是墨家觀點,與生態文明無關,排除③;故選B。補償訓練: 《論語》深化點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提倡愛國等思想理念,牢固積淀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中,深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6.《禮記·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賢文》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些論述的主旨強調應該尊重 ( )A.文明的互補性 B.文明的同一性C.文明的排他性 D.文明的多樣性解析:選D。“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體現了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促進文明繁榮,故選D。材料信息不能體現文明的互補性,排除A;“萬物并育”“百花齊放”無法體現文明的同一性,排除B;C與“萬物并育而不相害”不符,排除。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道德品格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己、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論》材料二 顧炎武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他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3》(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德 (2)根據材料二,指出顧炎武提倡的治學目的。(3)孔子和顧炎武的主張有何共同點 結合當今時代,談談你的認識。解析:第(1)題據材料一“不僅應關切個人道德品格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己、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進行分析。第(2)題據材料二“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他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進行分析。第(3)題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和顧炎武都強調治學為人應有家國情懷,以天下蒼生為重,所以兩位思想家主張的共同點是都強調社會責任感。結合當今時代,從社會責任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當代青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肩負起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重任等方面談認識。答案:(1)注重個人自我修養;具有經世濟民情懷。(2)經世致用。(3)強調社會責任感。認識:社會責任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當代青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肩負起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重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單元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學案(學生版).docx 第一單元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