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統編版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統編版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資源簡介

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課標要求1.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2.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
核心考點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1840-1919)
基本國情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歷史任務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探索歷程 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歷史結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 ①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內因) ②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與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不能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內因) ③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維護其在華特權,它們決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外因)
2.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
指導思想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開始標志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
領導力量 1921年,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革命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
革命性質 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
勝利標志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理論結晶 在革命斗爭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
歸納提升 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
(1)主心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的主心骨。
(2)思想武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思想武器。
(3)正確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
(4)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5)人民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贏得了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6)精神動力:弘揚了中華民族精神,增添了中華民族精神新的時代內容,有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中國革命的兩個步驟及其關系
決定因素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
兩個步驟 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
關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從國家性質看(結束過去) 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從革命任務看(成就未來) 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
從世界角度看(影響世界) 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提醒 結合必修3《政治與法治》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的知識理解本部分內容。
1.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鏟除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在中國統治的根基。
糾正: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
糾正:五四運動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
3.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
糾正: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4.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
糾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
考向一 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
典例1 毛澤東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報告中說:“辛亥革命有它的勝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賴帝國主義的清朝皇帝。但后來失敗了,沒有鞏固它的勝利,封建勢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凱代替了孫中山。”辛亥革命前后仁人志士在屈辱的歲月中艱辛地探索,證實了一個結論(  )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和主張根本行不通
③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因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承擔起領導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使命
④辛亥革命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準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①說法錯誤。辛亥革命不具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④說法錯誤。
易錯提醒:誤認為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變式1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這一狀況決定了中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是(  )
①改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
②爭得民族自覺和人民自省,實現社會主義
③改變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后面貌
④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同步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錯誤,近代中國的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反官僚資本主義,而不是實現社會主義;④錯誤,我國要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故選B。
正確認識基本國情
考向二 新民主主義革命
典例2 人民英雄紀念碑文:“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碑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下列對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認識正確的是(  )
①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革命
②就所屬的世界革命范疇來說,它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一部分
③就領導權來說,它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這一點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④它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偉大民主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資產階級性質的人民民主革命;②錯誤,就所屬的世界革命范疇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變式2 202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1949年10月1日,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下面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一切前提和基礎
②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
③實現了中國從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④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奠定了一切前提和基礎”表述絕對,①錯誤。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②錯誤。
核心考點二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1.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革命時期
過渡時期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
主要矛盾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總路線、總任務
歷史必然性 ①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 ②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 ③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 ④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
勝利標志 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黨的作用 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2.在艱辛探索中前進——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歷史課題 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道路探索 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方向引領(中共八大) ①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②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偉大成就 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建筑、交通運輸、教育醫療、科技等均取得顯著發展
3.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意義
一個結論 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一個飛躍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一個理論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一個肯定 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提醒 結合必修3《政治與法治》中的“建立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的知識理解本部分內容。
歸納提升 為什么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1)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各種探索,都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證實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
(2)中國人民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3)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有了主心骨。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這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1.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式結束。
糾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過渡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糾正:過渡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3.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我國的主要任務是實行“一化三改”。
糾正: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我國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4.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糾正: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考向一 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典例1 綜合下面資料信息可知,經過“那個熱火朝天的時代”(  )
“小燕子/告訴你/今年這里更美麗/我們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歡迎你/長期住這里。”發表于1956的歌曲《小燕子》,也唱出了那個熱火朝天的時代
①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理論、運動到實踐、制度的偉大跨越
②我國逐步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和轉變
③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中華民族實現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④社會主義性質經濟快速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十月革命的勝利,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運動到實踐、制度的偉大跨越,而圖示顯示的是我國三大改造,①排除。三大改造時我國正處于過渡時期,社會主義性質經濟尚未快速發展,④錯誤。
變式1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下列對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理解正確的是(  )
①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科學地指明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②過渡時期的總任務的完成實現了中華民族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③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社會主義改造是工業化的條件手段
④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建設歷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①錯誤,1956年毛澤東《論十大關系》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④錯誤,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易錯提醒:誤認為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建設歷程。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建設歷程。
考向二 在艱辛探索中前進
典例2 (2022·遼寧高考)遼寧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與黨的民族復興偉業同頻共振,孕育和傳承的紅色基因融入遼寧人民的血脈,書寫了輝煌與榮光。上述成就的取得在于遼寧(  )
①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
②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前進方向
③致力于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④人民具有中華民族勇敢堅毅和忠誠擔當的品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遼寧與黨的民族復興偉業同頻共振,書寫輝煌,體現出遼寧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①符合題意。1982年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題干中強調的時間階段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初期等,并未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②排除。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材料強調的是黨的領導和人民的力量,③不是設問原因,排除。紅色基因融入遼寧人民的血脈,書寫輝煌與榮光,強調革命的勝利、社會的發展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中華民族勇敢堅毅和忠誠擔當的品質,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
變式2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最重要的貢獻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
“黨的第八次大會的這一切有歷史意義的巨大成就,不但在全黨,而且在全國人民中引起了歡騰。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一切愛國的人民都可以從這次大會的結果看到我們祖國的光明燦爛的未來,看到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富強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的遠景。” ——1956年9月29日人民日報社論《一次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大會》
中共八大的偉大歷史意義在于(  )
①總結成績和經驗,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②結合具體國情,明確當時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調整社會生產關系
③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其實質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④堅持獨立思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①錯誤。中共八大明確當時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②錯誤。
易錯提醒:混淆黨的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黨的八大最重要的貢獻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
1.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廳展出了近代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年間的2 300多件實物、文獻、圖片、模型繪畫、雕塑舊址復原、模擬景觀等。人們參觀該展廳,對這段歷史認識正確的有(  )
①列強的入侵是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重要原因
②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③近代中國歷史既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也是一部抗爭的歷史
④確立社會主義制度讓人民群眾看到了中國的出路和希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②說法錯誤。十月革命給中國帶來馬克思列寧主義,讓人民群眾看到了中國的出路和希望,④說法錯誤。
2.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
①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
②意味著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真正有了主心骨
③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是中華民族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五四運動”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①不符合題意。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④排除。
3.雕塑《艱苦歲月》刻畫了一老一小紅軍戰士的形象:老戰士坐在巖石上,一雙消瘦卻有力的大手握著笛子,神態安詳地吹奏,眉宇間洋溢著豁達、堅強與樂觀,小戰士依偎在老戰士身旁,稚嫩的臉上有疲憊,還有一種幸福,他正沉醉于音樂之中,凝視的目光仿佛憧憬著勝利的曙光。該作品(  )
①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展示了現實道路
②展露了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③展現出紅軍戰士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心
④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斗爭的主心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展示了現實道路,①與題意不符。該雕塑并不能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斗爭的主心骨,④與題意不符。
4.“只有認清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才能認清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動力、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下列對“中國革命”作出的描述正確的是(  )
①近代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②五四運動改變了中國革命的性質
③主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
④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近代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①錯誤。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而不是改變了中國革命的性質,②錯誤。
5.宋慶齡曾感喟:“在我看來,自從1949年10月1日——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以來,中國最偉大的轉變就是我們的國號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人民’這兩個字。這兩個字不是為了裝飾點綴,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同樣有史以來第一次表明我們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對此,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的誕生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②民主共和制的確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飛躍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使其成為國家的主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①②說法錯誤且與題意不符。
6.主要矛盾決定中心任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選出配對正確的選項(  )
主要矛盾 中心任務
①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a.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②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b.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③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c.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d.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
A.①—b B.②—c C.③—d D.④—a
答案 B
解析 ①決定了中心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A錯誤。③決定了中心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C錯誤。④決定了中心任務是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D錯誤。
7.有一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被稱為“紡織大王”的資本家,當被問到為什么自愿接受社會主義改造、走社會主義道路時,他說:“是的,我是一個資本家,但我首先是一個中國人。”他回顧了自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夢想興辦民族工業救國圖強時,卻受盡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擠壓的歷程,又歷數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的建設成就,感慨地說:“沒有共產黨,不走社會主義道路,哪能有今天?”這說明了(  )
①黨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確立社會主義制度
②國營經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
③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紡織大王”的經歷說明黨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①③正確;②④在材料中并未體現,不符合題意。
8.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會議將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在內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寫入大會通過的黨章,還首次把“各盡所能,按勞取酬”的分配原則寫進黨章。本次修改黨章(  )
①反映出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逐步加強和完善
②與黨的八大提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相呼應
③是黨領導人民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
④體現了黨的自身建設工作始終處于重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③錯誤。材料中突出強調的是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并沒有體現黨的自身建設工作,④錯誤。
9.“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們雖然遭到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總之,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在此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此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對這段文字所述,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
①這段時期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為后來經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③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錯誤,社會主義改造之前我國并沒有公有制經濟;③不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故選B。
二、非選擇題
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9月25日,過渡時期總路線正式公布。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實現三大改造的物質基礎;而實現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又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必要條件。兩者互相依賴、相輔相成。社會主義建設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是這條總路線的基本特點。
材料二 我們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先進社會制度。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相關知識,分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關系。
(2)材料二中“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指的是什么?結合材料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相關知識分析其重大歷史意義。
答案 (1)①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總路線的主體,社會主義改造是總路線的兩翼,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實現三大改造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改造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必要條件。②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
(2)①“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指的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②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歷史意義: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桑日县| 中西区| 闸北区| 松桃| 磴口县| 临洮县| 金湖县| 静海县| 遂川县| 遂平县| 南雄市| 湘阴县| 福建省| 中西区| 三江| 十堰市| 聂拉木县| 湖北省| 自治县| 九江县| 永登县| 克拉玛依市| 油尖旺区| 莲花县| 怀来县| 尉犁县| 平泉县| 华阴市| 南阳市| 永福县| 贵港市| 包头市| 西畴县| 翁源县| 和田县| 青浦区| 松原市| 耒阳市| 特克斯县| 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