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十五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課標要求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明確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核心考點一 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1.文化具有民族性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形成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也都或多或少借鑒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作用 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核心 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表現 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提醒 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次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2.文化具有多樣性地位 文化多樣性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形成原因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意義 ①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文化是民族的),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世界的) ②不論是中華文化,還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造的成果,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 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如何對待 ①面對文化多樣性,我們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 ②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③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1.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糾正: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2.世界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糾正: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3.要消除文化差異。糾正:要尊重文化多樣性。4.既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又要認同其他民族文化。糾正: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考向一 文化具有民族性典例1 (2021·湖南高考)2020年11月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外參觀者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展示的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等贊不絕口;來自意大利的55個世界文化遺產被濃縮成5個主題,通過五面氛圍大屏展示,給觀眾帶來一場全方位的意式審美體驗。中外文化遺產在進博會上的展示說明( )①不同文化凝結著各自民族的智慧②文化的價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③文化與經濟的交融增進了文明互鑒④文化的內涵因現代科技而不斷豐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凝結著各族人民的智慧,①符合題意。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價值任何時候都是為人服務的,文化價值在于其發揮作用,但其價值不在于交流,②說法不科學。文化遺產在進博會上給觀眾帶來審美體驗,表明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增進文明互鑒,③符合題意。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其內涵應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科技僅僅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僅僅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資源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變革,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易錯提醒:誤認為文化的價值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發揮文化作用和價值,但文化的價值并不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變式1 (2022·浙江1月選考)2021年11月,中國刺繡展在波蘭多個城市舉辦。一幅幅精美的刺繡作品,為波蘭民眾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欣賞中國藝術的窗戶,受到當地民俗專家和中國文化愛好者的歡迎,被譽為“世界藝術瑰寶”。可見,這些作品( )①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②既是傳統的又是時尚的③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載體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中國刺繡展在波蘭多個城市舉辦,受到當地民眾的歡迎,這說明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也說明這些作品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載體,①③符合題意。材料僅僅闡釋了傳統文化,并未突出時尚性,也未體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②④排除。考向二 文化具有多樣性典例2 (2020·全國Ⅰ)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果。《詩經》《論語》《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等名篇經典,楔形文字、地圖、玻璃、阿拉伯數字、造紙術、印刷術等發明創造……既獨樹一幟、各領風騷,又和諧共生、交相輝映,記錄了亞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從中得到的啟示是( )①文化的多樣性來自于社會生產生活的豐富性②歷史積淀的厚度是衡量文化先進程度的尺度③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是人民群眾創造力的集中體現④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規定了文明發展的進程和趨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①③符合題意,題干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果,多樣的文化成果記錄了亞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啟示我們文化的多樣性來自于社會生產生活的豐富性,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是人民群眾創造力的集中體現。②錯誤,夸大了歷史積淀的作用,其厚度不能作為衡量文化先進程度的尺度。④錯誤,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會影響文明發展的進程和趨勢,不能規定文明發展的進程和趨勢。變式2 (2019·全國Ⅱ)2019年3月23日,在兩國領導人共同見證下,中國和意大利雙方代表交換關于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返還的796件(套)文物,有馬家窯文化紅陶罐、漢代繭形壺、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載民族記憶的寶貴遺產。流失文物返還中國的啟示是( )①保護文化遺產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②尊重文化多樣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③保護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發展的根本動力④保持文化多樣性是促進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文物是承載民族記憶的寶貴遺產,意大利將中國流失文物返還,說明保護文化遺產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這也是意大利尊重我國民族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①②正確。文化傳承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實踐,故③錯誤。文化多樣性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前提,不是途徑,故④錯誤。尊重文化多樣性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第一,不能認為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出現,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第二,不能認為尊重文化多樣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樣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對立的,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第四,尊重文化多樣性,要反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錯誤傾向。核心考點二 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樣性意義 ①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②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③正是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要求 ①原則: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 ②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提醒 我國在文化交流上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文化交流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堅決抵制國外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蝕和滲透。時政術語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原因 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意義 ①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 ②對民族文化:人類正是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才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③對世界文化: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要求 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提醒 文化對政治經濟具有反作用,有益的文化的交流交融能帶動各國政治經濟的交流合作,促進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時政術語 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歸納提升 (1)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區別與聯系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區別 表現 互通有無,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媒介)使得文化得以傳播 彼此滲透,難分你我,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結果 側重的是文化傳播,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量變) 側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鑒、發展、升華,產生新文化的過程(質變)意義 文化交流間接促進文化發展 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聯系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2)文化多樣性(民族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發展的關系1.文化的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糾正:文化的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2.各民族的文化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糾正: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3.文化交流有助于消除文化差異。糾正:文化交流不會消除文化之間的差異,相反,加強文化交流可以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從而有利于體現和發展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考向一 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典例1 (2022·浙江6月選考)阿木爺爺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靠著榫與卯之間的咬合支撐,就能做出魯班凳、蘋果鎖、將軍案和拱形橋等精致木器。阿木爺爺憑借精湛絕倫的工藝迅速在網絡上走紅,他的作品不僅讓國人嘖嘖稱奇,也讓許多外國人嘆為觀止。這從一個側面表明中華文化( )①通過傳播,方顯價值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獨樹一幟,獨領風騷④既相對穩定又順時而變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中華文化的價值并不是只有通過傳播才能顯現,“通過傳播,方顯價值”說法過于絕對化,①錯誤。阿木爺爺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藝表明中華文化是民族的,“他的作品不僅讓國人嘖嘖稱奇,也讓許多外國人嘆為觀止”表明中華文化也是世界的,②符合題意。阿木爺爺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藝表明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③正確切題。材料未體現“順時而變”,④排除。故本題選C。易錯提醒:誤認為只有通過文化交流,才能彰顯文化價值。文化的價值并不是只有通過交流傳播才能顯現。變式1 (2021·全國甲卷)近年來,中俄文化交流頻繁。2019年12月,中國民族舞劇《孔子》首度在莫斯科上演。舞劇以刻有孔子經典語錄的竹簡為舞臺背景,通過演員的翩躚舞姿,形象演繹了孔子周游列國的傳奇故事,生動闡釋了孔子想的大同世界。精彩絕倫的藝術盛宴帶來了真正的中國風,深受俄羅斯觀眾喜愛。這表明( )①厚重的歷史積淀是文化創新與傳播的前提②不同藝術形式賦予傳統文化不同本質內涵③多樣化的藝術形式能夠更好地彰顯文化的價值④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和進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文化的多樣性是實現文化創新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且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歷史文化與文化創新與傳播的關系,①排除。應該是內容決定形式,而不是形式決定內容,況且傳統文化是歷史形成的,②說法錯誤。“精彩絕倫的藝術盛宴帶來了真正的中國風,深受俄羅斯觀眾喜愛”,說明多樣化的藝術形式能夠更好地彰顯文化的價值,③符合題意。中俄文化交流頻繁,中國民族舞劇《孔子》首度在莫斯科上演,傳播中華文化,深受俄羅斯觀眾喜愛,這表明不同文化的交流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和進步,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把握文化交流的兩個注意點(1)文化交流不是文化霸權,也不是文化滲透,而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促進共同發展。(2)文化交流是雙向的,既包括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又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考向二 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典例2 (2020·天津高考)武術在中國歷史悠久,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青少年喜愛。2020年1月,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會議將武術列入第四屆青奧會正式比賽項目,這是武術首次成為奧林匹克系列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這有利于( )A.提升中國體育影響力,引領世界體育發展B.講好中國故事,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吸引力C.堅守中華文化的基本立場,保持中華文化的特性D.拓寬中華文化傳播渠道,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答案 D解析 A項中“引領世界體育發展”說法錯誤;B、C兩項不符合題意,材料說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意義,沒有體現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吸引力和保持中華文化的特性。變式2 不同文明接觸往往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帝國,中世紀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又學習東羅馬帝國。明治維新前,日本學習借鑒中國;明治維新后,中國通過日本學習世界。中國從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國佛教影響東亞、東南亞大片區域。可見( )①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走向趨同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文化的世界性決定了文化的民族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①中文化趨同的說法錯誤;④說法錯誤,文化的民族性是由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決定的,不是由文化的世界性決定的。易錯提醒:誤認為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而日趨同一、漸趨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鑒、融合,但不是“日趨同一”。核心考點三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1.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錯誤觀點 ①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封閉主義和守舊主義,會導致中華文化停滯不前 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會喪失中華文化的民族性正確態度 ①必須堅持胸懷天下,保持開放的心態,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②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醒 實現文化發展,縱向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橫向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源泉是社會實踐。2.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原因 ①重要性: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②實踐意義: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要求原則 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提醒 立足國情,交流互鑒,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等哲理。歸納提升 (1)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文化交流與交融、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關系(2)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相互尊重 尊重文化多樣性,在堅持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加強交流 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反對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促進融合 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包容開放 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堅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吸收和借鑒一切外來的有益文化成果立足國情 立足國情、交流互鑒,促進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堅守立場 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反對錯誤 反對文化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論1.只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就可以促進自身文化的發展。糾正:文化發展既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2.吸收借鑒外來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糾正:吸收借鑒外來文化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3.外來文化可以解決中國問題。糾正:外來文化不能直接解決中國問題,必須與中國國情相結合。4.吸收外來文化要堅持傳統文化立場。糾正:吸收外來文化要堅持中華文化立場。考向一 面向世界 博采眾長典例1 (2021·北京高考)在吉祥戲院看戲是一代北京人的美好記憶,梅蘭芳、馬連良等諸多京劇大師都曾在此演出。近日,被拆除的吉祥戲院獲得“重生”,新吉祥戲院既傳承了老戲院的經典形象,又采用了不少國際先進的技術設備,將成為國粹藝術傳承展示體驗基地和多元文化活動平臺。新吉祥戲院( )A.歷久彌“新”,在文化傳承和創新中起了決定性作用B.推陳出“新”,符合時代特點和文化發展實踐的需要C.返本開“新”,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轉化D.革故鼎“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了文化形式的創新答案 B解析 社會實踐在文化傳承和創新中起決定性作用,A錯誤。新吉祥戲院既傳承了老戲院的經典形象,又采用了不少國際先進的技術設備,這說明新吉祥戲院推陳出“新”,符合時代特點和文化發展實踐的需要,B符合題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時間指向分別是歷史與現代,二者不能相互轉化,C錯誤。“革故鼎‘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全面概述題意,題意還包括面向世界,博采眾長,D排除。“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與“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區別(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著眼于繼承,這是文化縱向積累的過程,主要側重于民族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2)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即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是文化橫向積累的過程,主要側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變式1 (2019·全國Ⅰ)2019年上映的國產電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借鑒國外科幻電影元素,講述了全球聯合起來拯救地球的故事,獲得海內外觀眾廣泛好評,被稱為“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從中獲得的啟示是(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支撐文化創新的強大基因②植根于民族歷史的文化就能引領世界文化的發展③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鑒中融為一體④中華文化在交流、借鑒和融合中能夠更好地創新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流浪地球》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說明文化創新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①正確。《流浪地球》借鑒國外科幻電影元素,獲得海內外觀眾廣泛好評,說明實現文化創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④正確。②中“就能引領世界文化的發展”說法過于絕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鑒中發展,而不是融為一體,③錯誤。考向二 立足國情 交流互鑒典例2 錢學森曾說:“外文名詞中譯,的確要慎重,總該從中顯示出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我在這方面是在不斷努力,有成功的,如:激光、航天、航天飛機、空天飛機,也有失敗的,如我原建議‘黑洞BlackHole’譯為‘陷光星’。”我國科學家解決科技名詞定名問題時,考慮“中國味”“中國文化味”“中國化”“漢語化”( )①要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弘揚科學精神,準確把握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②有助于把握語言上層建筑對科技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讓外來文化為我所用③創新了民族文化的內涵和交流途徑,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④有助于讓中國的科技新名詞更好體現中華科技文化傳統和中國語言文化傳統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不是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②錯誤。材料未涉及創新了民族文化的內涵和交流途徑,并且也不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③排除。變式2 考察敦煌莫高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中國傳統文化并沒有摒棄外來的東西,但是我們要堅持我們的民族特色;優秀文化要發揚光大,同時也要學習外來的優秀文化。這要求我們在發展文化的過程中( )①堅定文化自信,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繼承中發展②面向世界,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外來的特色文化③兼收并蓄之時,要堅持以我為主和為我所用④堅持求同存異,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②錯誤,應該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④不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易錯提醒:誤認為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外來的特色文化。應該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而不是特色文化。課時精練一、選擇題1.北京冬奧會會徽的設計者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設計團隊,會徽的設計展示了中國文化。此前他們設計的南京青奧會會徽,也展示了中國文化。關于衷情中國文化,設計學院副院長說:“優秀設計師都有很鮮明的民族特色,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就必須要懂本國文化,會展示自己的文化。”這告訴我們( )①文化交融促進世界文化的豐富與發展②文化發展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③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④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 D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民族文化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性,與文化交融無關,①不選。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沒體現文化交流對文化發展的作用,③不選。2.由海南衛視首創推出的駐華大使生活紀實節目《大使家宴》獲得了大眾的充分肯定。節目以“美食”話題切入,講述“餐桌上的外交”,多視角、多維度摹繪睦鄰友好的中外友情。該節目( )①讓我們領略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②有利于各國在交流互鑒中認同他國的文化③探索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新方式④以彰顯文化自信為根本價值追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答案 A解析 在文化交流中,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表述錯誤。該節目播出目的是呈現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借鑒,求同存異,而非以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為根本價值追求,④與題意不符。3.北起中國昆明,南至老撾萬象,全長超過1 000公里的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中老鐵路沿線車站“一站一景”,下圖是中國境內的西雙版納站和老撾境內的瑯勃拉邦站。不同的建筑風格體現了( )①不同國家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②不同國家的文化在交流、借鑒中融合發展③不同的設計理念決定了沿線不同車站建筑④各地在文化、地理等方面具有各自特殊性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 材料中兩國建筑風格的不同展現了各自的民族文化,但并沒有涉及兩國文化交流、借鑒、融合、發展,②不符合題意。物質決定意識,③錯誤。4.近些年,我國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績。不僅“走出去”,還要走進國外百姓的生活,通過文化貿易的方式,將各類優秀傳統中國文化推向海外市場,充分利用市場化運作方式,更能滿足國際消費者的文化需求,扎根當地文化市場,在獲取出口收益的同時,真正實現傳播文化、提升國家影響力的目標。這表明(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積極尋找二者共鳴③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是助推中華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④中華文化具有明顯的優越性而引領世界文化的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加強中外文化交流是助推中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而非根本動力,③錯誤。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應堅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④錯誤。5.“和羹之美,在于合異”語出《三國志》,意思是說,佳肴美饌,在于能夠調和各種不同食材的味道。幾千年來,“和”文化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里。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來說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這說明( )①和羹之美需要各種食材充分融合,文明應在交流中超越文明隔閡②合異制約了各種食材的味道,文明應以共存超越文化優越③和羹以各種食材的差異為前提,文明有差異才能和諧共存④各種食材的個性寓于和羹的共性之中,文明應以互鑒超越文明沖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調和各種不同食材的味道不會制約各種食材的味道,②錯誤。各種食材的共性寓于和羹的個性之中,④錯誤。6.《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一卷、第二卷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收入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間在國際場合的演講、講話等重要文稿136篇。2022年7月,該書英文版出版發行。《習近平外交演講集》英文版的發行( )①彰顯了當代中國高度的文化自信②能夠促進國外讀者對習近平外交思想的認同③有利于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④消除了各民族因文化差異而形成的交流障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要認同本民族文化,②錯誤。④夸大了《習近平外交演講集》英文版發行的意義。7.2022年5月13日,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與蘇格蘭亞洲藝術基金會線上簽署戰略伙伴協議。協議的簽署將促進中國優秀藝術和傳統文化、城市品牌通過愛丁堡藝術節平臺走向世界舞臺,也將藝術節優秀文化藝術產品引進中國。這表明( )①我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同時,吸收外來文化②我國利用國際傳播平臺,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③文化具有多樣性,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④文化的發展離不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交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外來文化有優秀和落后之分,要吸收優秀外來文化,①錯誤。材料主要體現了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沒有涉及文化獨特性,③不符合題意。8.人類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經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時指出:“我們要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習近平主席以茶酒巧喻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旨在闡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②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③文化差異對不同國家的文化發展和創新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④文化的交流與借鑒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材料強調了文化的交流與借鑒,并未強調“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也未涉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①④不符合題意。9.100多年前,福州工匠受一張來自歐洲木質賀卡的啟發,以軟木為材料,按照傳統中國畫的構圖和造型方式,獨創出軟木畫。100多年來,軟木畫工匠又吸收借鑒木雕、石雕技法,以及傳統山水畫的布局章法、意象造型、表現手法等,使軟木畫實現了“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的藝術效果。這表明( )①文化交流構成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②交流借鑒融合有利于進行文化創新③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趨于同一④在文化交流中應堅持以我為主原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材料未體現文化融合,②與題意不符。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共同發展,但要保持各自特色,而不是趨于同一,③錯誤。10.面對外來文化,有人崇尚“見賢思齊”,有人卻主張“照搬外來文化”。這兩種觀點的不同主要在于( )①是否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②是否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③外來文化能不能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④外來文化能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這兩種觀點斗爭的焦點是如何處理好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問題,①②正確。③④不符合題意。1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胸懷天下。中國共產黨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這告訴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過程中需要( )①立足中國國情,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固守中華文化②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的運行機制③推進文化融合與趨同,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④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文化多樣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要推動中華文化不斷創新發展,“固守中華文化”的表述錯誤,①排除。文化具有多樣性,推進文化趨同的表述錯誤,③排除。12.在如今全球化越加深入的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將各國的特色文化名片發向各地,各國人民也逐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文化產品。當涌入的舶來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遇”,碰撞出文化交融的“火花”之時,少部分人卻以故步自封的姿態,一味拒絕、抵制。這提醒我們( )①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實際②文化創新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要認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④發揚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材料強調對待外來優秀文化要持以包容的態度,①與題意無關。要認同本民族文化,③錯誤。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自誕生之日起就背負著連通中國南北的重任,如今正在連通、溝通世界。大運河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世界上有500多條運河,包括蘇伊士運河等分布在50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有運河文化,運河本身就是國際對話交流的通用語言。發揮大運河在推進國際合作和民心相通中的作用,用好用足大運河“千年文化”這個“超級IP”,能夠讓世界更懂中國,也讓中國更好融入世界。《遇見大運河》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委派、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項目,是國內首部文化遺產傳播劇。該劇不僅展現了京杭大運河的歷史風貌,而且強烈地表達了對真實、完整的文化遺產現實命運的思考和判斷,對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價值的一次綜合提取、展現與全新表達。《遇見大運河》國內外共演出131場,遇見全球16萬名觀眾,將中國千年文明里最閃耀的運河名片帶出國門,用相通的舞蹈語言、文化符號與世界各國運河文明對話,架起了文化橋梁。結合材料,運用哲學與文化的相關知識,分析《遇見大運河》能夠成為文化橋梁的原因。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結。世界各地不同的大運河文化產生于不同的具體實踐,各具民族地域特色,但也體現了人類實踐的共性,遵循運河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用相通的舞蹈語言、文化符號與世界各國運河文明對話,引起了共鳴。(2)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樣性。世界各地的運河文化各具民族地域特色,《遇見大運河》堅定文化自信,通過對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價值的綜合提取、展現與全新表達,推動其與世界各地不同的運河文化的交流互鑒,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作為有著5 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近些年,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強,喜歡中國、中文、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不少人也因此選擇來到中國生活,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當代中國人以寬廣的胸懷迎接外來的各國人士,以及他們帶進來的外來文化、外來觀念等,當一種文化和另一種陌生的文化相遇時,就會出現碰撞所形成的張力,迸發出火花,而這樣的多元文化激蕩與交流,目前正在中國這個古老的神州大舞臺上演著。結合材料,運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知識,說明我們熱情歡迎各國文化交流的意義。答案 (1)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2)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近些年,喜歡中國、中文、中國文化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有利于樹立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3)各國各地區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同時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中取其精華,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豐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