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階段提升復習八 邏輯與思維 8.載人航天三十年 筑夢太空新高度熱點緣由:2022年10月31日15時37分,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8分鐘后,夢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11月3日15時12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入夢天實驗艙。后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站內先后迎接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訪問,屆時神舟十四號、十五號兩個乘組將完成中國航天史上首次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命題角度1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初步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等技術;第三步,建造空間站,為開展載人登月等未來發展奠定基礎。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團隊的第23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的第3次載人飛行。后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在空間站內先后迎接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訪問。載人航天工程是一個系統的、有層級的整體,由航天員、空間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等八大系統組成,各子系統既分工明確又相互關聯,全國100多個研究院所、3 000多個協作單位和數十萬工作人員為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根本任務服務。結合材料,運用邏輯與思維中辯證思維的特征的知識,闡釋航天夢的實踐蘊含著怎樣的智慧。答案 (1)堅持整體性的辯證思維。航天工程不同的子系統之間既分工明確又相互關聯,科學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把多層次、多視角的認識綜合起來,整體性地思考問題。(2)堅持動態性的辯證思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設置不同階段的目標,分階段實現航天夢,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問題。(3)堅持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航天事業。命題角度2 “天宮課堂”第三課在全新的太空教室——問天實驗艙繼續開講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化身“太空教師”,以天地互動的形式演示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等,并介紹與展示了空間科學設施。同年,10月12日16時01分,“天宮課堂”第三課在全新的太空教室——問天實驗艙繼續開講。新晉“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聯袂為滿心好奇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場精彩難忘的太空科普課。在約50分鐘的授課中,三位航天員向大家展示了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的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水球變“懶”、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等神奇現象,介紹了水稻和擬南芥太空種植研究項目,并通過視頻通話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實時互動交流,太空授課旨在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這一場場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讓科學的種子在億萬青少年的心里生根發芽,宇航員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奮斗”的載人航天精神也深深地感染著同學們。“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這是“太空教師”美好的祝愿,更是殷切的期盼。結合材料,運用哲學與文化中文化的功能的知識,談談太空科普課對于青少年成長的作用。答案 (1)文化具有引領風尚的功能。文化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太空科普課引導學生追逐科學夢,體會“太空教師”美好的祝愿、殷切的期盼。(2)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文化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太空科普課讓科學的種子在億萬青少年的心里生根發芽,讓學生感受載人航天精神。命題角度3 遨游浩瀚逐夢九天,點亮生涯筑夢未來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富于思辨精神,最具創新熱情,最具創新動力,蘊含著改造客觀世界、推動社會進步的無窮力量。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中,新時代的中國青年需要結合時代特點,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等進行綜合分析權衡,規劃成長成才方案,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塑造充實的自我,實現人生的價值。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突破生活的界線,放飛青春夢想。結合材料,運用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的知識,設計一份職業生涯規劃綱要。要求:①圍繞主題,觀點明確;②論證充分,邏輯清晰;③學科術語使用規范;④總字數在200字左右。答案 (1)正確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認識自身,對就業情況進行調查研究。(2)運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對專業發展的未來作出正確預測,科學合理確定人生規劃。等級水平 等級要求水平4 觀點鮮明,能明確表達自己的見解;緊扣主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依據恰當,設計合理,學科術語使用規范水平3 觀點比較明確,能表達自己的見解;能符合主題展開論述,依據設計方案較為恰當合理,學科術語使用較為規范水平2 觀點不明確;論述不能集中指向主題,羅列知識;知識運用不正確;論述缺乏邏輯,條理性差水平1 應答與試題無關;或重復試題內容;或沒有應答1.北京時間2022年10月12日16時01分,“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新晉“太空教師”陳冬、劉洋、蔡旭哲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問天實驗艙內進行授課。本次太空授課活動繼續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并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旨在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這說明( )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②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④堅持兩點論與均衡論的統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天宮課堂”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旨在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通過太空實踐,可以獲得與地面不同的認識,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問題,也就不能體現“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②不符合題意。太空授課實驗與地面實驗效果不一樣,說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③正確。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均衡論是指不分主次,④錯誤。2.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的選拔考慮了每個人的特點,陳冬作為指令長,特別自信,處事很果敢,雷厲風行;劉洋非常有親和力,語言表達能力很強;蔡旭哲很聰明,領悟能力比較強。同時也考慮了每個人的特點跟任務的匹配性,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心理相融性、飛行經驗、年齡等各方面因素,最后綜合確定。從辯證思維角度看,本次飛行乘組的選拔( )①尊重了質量互變規律,加強日常訓練以適應飛行要求②采用了分析方法,對航天員的個人素質分別進行考察③運用了推理的方法,推定航天員是否具有完成任務的能力④運用了綜合方法,對飛行乘組進行全面考慮后綜合確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材料沒有體現尊重了質量互變規律,加強日常訓練以適應飛行要求,故①不符合題意。推理是從一個或者幾個已有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材料沒有體現運用了推理的方法,故③不符合題意。3.從神舟一號首飛成功,到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中國的航天事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神舟系列飛船探索前行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2022年6月5日,我國空間站進入建造階段的首發載人飛船——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正式開啟6個月的太空之旅,將會首次進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建立載人環境,首次利用位于問天實驗艙的氣閘艙實施2至3次出艙活動。這告訴我們( )①事物的發展都是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統一②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社會造福③事物的發展取決于人們對具體條件的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④事物的發展狀況總是按照人們預測的方向和方式合理展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四號成功發射,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個過程體現了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體現了事物的發展都是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統一,①正確。我國航天人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成功完成系列航天任務,②正確。人們對具體條件的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會影響到事物的發展,但事物的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根本上還是由其客觀屬性決定,③錯誤。事物的發展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可能總是按照人們預測的方向和方式合理展開,④錯誤。 7.邏輯與思維中推理類試題(分析說明類)試題多選取經濟社會發展中熱點問題為情境,一般與《哲學與文化》《法律與生活》兩個模塊,從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等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查。典例 (2022·山東高考,節選)緣起在現實生活中,因噪聲而引起的矛盾糾紛時有發生,A市居民甲無視其居住小區的管理規約,經常在小區的樓間空地上組織活動播放音樂,導致周圍許多住戶無法正常作息。過程鄰居乙向當地公安機關投訴。經專業測量,甲所播音樂音量晝間略低于60分貝、夜間略低于50分貝。鄰居丙在個人微博上發帖公布了自己與甲交涉全過程的錄音,“曝光”了甲所在單位網站上公布的其姓名、照片和聯系電話,并在照片中甲的額頭上加了貶損性文字;帖子發出后,大量網友撥打甲的電話對其進行指斥。甲遂起訴丙,稱:丙公布錄音,侵害了自己的名譽權;丑化并公布自己的照片,侵害了自己的肖像權;公布自己的姓名和聯系電話,侵害了自己的隱私權。丙回應稱,甲無視小區規約,制造噪聲干擾鄰居生活的行為才構成侵權。相關資料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八條 違反關于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制造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 《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第五十八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可以并處罰款;……(二)違反當地公安機關的規定,在城市市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等活動,使用音響器材,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過大音量的;…… 根據《A市聲環境功能區區劃》(A市公安機關行政處罰的依據),甲所居住的小區屬于2類區,執行環境噪聲限值為晝間60分貝、夜間50分貝。關于居民甲制造噪聲的行為是否應受到行政處罰,針對《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八條,甲和乙各執一詞。結合材料,運用邏輯與思維知識,分別判斷甲乙推理的結論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①乙認為:只要制造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就應受到警告處罰,甲制造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所以甲應受到警告處罰。 ②甲認為:只有違反關于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才應受到警告處罰,自己沒有違反關于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所以不應受到警告處罰。解題流程第一步審設問,定方向第二步析材料,調知識 信息點①:乙認為:只要制造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就應受到警告處罰,甲制造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所以甲應受到警告處罰 教材溯源: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及其規則信息點②:甲認為:只有違反關于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才應受到警告處罰,自己沒有違反關于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所以不應受到警告處罰 教材溯源: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及其規則第三步組答案,用術語 乙的結論錯誤。“制造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是“受到警告處罰”的一個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推理的前提虛假,因此結論錯誤。 甲的結論正確。甲所播音樂音量低于噪聲限值,未違反噪聲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推理的前提真實;甲正確使用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前件假,后件一定假。因此結論正確。(參考答案)第一步:必須明確所給命題屬于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判斷還是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這是推理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步:分析材料中的關鍵信息,理清材料的邏輯關系,也就是依據法律條文和案件事實,分析前件與后件的關系,與教材理論進行對照,建立知識與材料之間的關系。第三步:得出結論,同時注意答案要點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5月1日啟動的“民法典宣傳月”活動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為主題,以“民法典進農村”為重點,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在本次“民法典宣傳月”活動中,某社區擬定了一條宣傳標語:“人人懂得民法典,世界就無紛爭點”。張三和李四對這一宣傳標語分別作了如下推理:張三:世界上的紛爭如此之多,因此并非人人都懂民法典。李四:并非人人都懂民法典,因此世界上存在很多紛爭點。假定宣傳標語的這一判斷為真。運用邏輯與思維的知識,對張三和李四的推理進行評價。答案 (1)“人人懂得民法典,世界就無紛爭點”是充分條件假言判斷,該判斷為真。(2)根據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規則,否定了后件就可以否定前件,“世界上的紛爭如此之多”是對后件的否定,由此可推知“并非人人都懂民法典”。所以張三的推理是正確的。(3)在充分條件假言推理中,由否定假言判斷的前件而在結論中否定假言判斷的后件,是錯誤的推理結構。“并非人人都懂民法典”是對前件的否定,無法必然得出“世界上存在很多紛爭點”的結論,所以李四的推理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