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講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時空重點主題概覽(1)政治:春秋戰國是奴隸制瓦解和封建制度確立的時期,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2)經濟: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確立和鞏固,小農經濟不斷發展,黃河流域成為經濟重心。(3)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界出現百家爭鳴,文字從甲骨文向金文和篆書過渡。(4)民族:春秋戰國時期,民族交融,形成華夏認同觀念。一、政治大變化周平王東遷之后,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1.列國紛爭概況 “春秋五霸” 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先后建立了霸權“三家分晉” “田氏代齊” 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戰國七雄” 齊、楚、燕、韓、趙、魏、秦影響 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吞并圖解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爭霸戰爭的差異2.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1)華夏認同表現 春秋時期 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之后 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影響 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思維拓展 春秋戰國時期蘊含的統一因素(1)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形成統一趨勢。(2)周邊少數民族不斷內遷,與華夏部族交錯雜居,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交流,加速了“華夏認同”的進程,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2)對外交往漢字外傳(選必3,第2課子目2)①概況: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②影響: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3.變法運動(1)背景: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2)代表:秦國的商鞅變法時間 公元前356年內容 經濟: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推動土地私有制發展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政治: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特點 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影響 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4.先秦的官員選拔(選必1,第5課子目1)世官制 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舉薦和軍功授爵制 背景: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方式: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材料 華夏之名在西周已經出現,它成為中原主體居民的總稱,四鄰的夷、蠻、戎、狄等民族被華夏族概稱為“夷”。到春秋、戰國之交,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絕大部分已融入華夏族當中,曾以蠻自居的楚國也漸不再被視為蠻夷。春秋戰國,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廣泛的族群,最終到秦以后形成了統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依據材料對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狀況及影響予以說明。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狀況:周邊少數民族逐漸與華夏族交融,形成華夏認同觀念;通過民族交融,華夏族內涵進一步豐富,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影響: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統一;為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二、經濟大發展1.手工業(綱要上+選必2,第4課子目2、3)(1)冶鐵技術出現,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家庭和私營手工業出現。(2)戰國以后出現了大量鐵農具的范(戰國時期雙鐮鐵范)。(3)勞作方式:①手工業家庭式(男耕女織)和手工業作坊式。②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2.農業(1)生產力①鐵制農具開始廣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②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2)生產關系①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②小農經濟產生,并逐步成為主要的經營方式。③商鞅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3.商業(綱要上+選必2,第7課子目1、2)(1)起源:①時間:原始社會后期。②原因: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商業貿易。(2)發展古代中國 交換物品的場所稱作“市”,通常設在人們經常集聚的地方商朝 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春秋戰國 商人 不少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有的富比王侯貨幣 貨幣流通廣泛,并出現了秦國方孔半兩錢、楚國蟻鼻錢和盧金、魏國布幣、晉國聳肩尖足空首布幣、趙國十二銖三孔布幣、齊國齊造邦長大刀幣、燕國尖首刀幣等各種形式的貨幣信貸契約 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城市 各地涌現出了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齊國臨淄)政策 ①“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②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外貿 中國的絲綢已到達波斯帝國地中海東岸春秋戰國 評價 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達的表現,便利了商品交換,擴展了商貿活動的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材料 秦孝公以商鞅為左庶長,實施變法。“為田開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商鞅變法從階級結構、政治文化、外部環境三個方面推動了社會轉型。——摘編自何彬《社會轉型視角下的商鞅變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結合商鞅在經濟和社會習俗方面的改革措施,說明商鞅變法是如何推動社會轉型的。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經濟方面的措施有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社會習俗方面的措施有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的家庭政策。這些措施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并壯大了其力量;破壞并瓦解了舊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改革極大地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最終推動了社會轉型。三、思想大繁榮1.孔子和老子項目 孔子 老子地位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內容(選必3,第1課子目2) (1)核心觀念是“仁”,主張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苛政。 (2)恢復西周禮樂制度。 (3)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4)主張以天下為己任。 (5)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主張“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唯物論:“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2)辯證法: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3)政治: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教育成就 (1)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2)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2.百家爭鳴(1)歷史背景經濟狀況 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 新興的士階層崛起政治環境 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2)重要派別(綱要上+選必3,第1課子目2)儒家 ①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要求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認為“仁者無敵”;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選必1,第8課子目1) 主張“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以天下為己任。 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 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道家 代表是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 以鄒衍為代表,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墨家 ①代表下層平民利益,代表是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 ②主張以天下為己任。 ③提出“尚賢”,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④主張政府實施社會救濟,認為“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 (選必1,第17課子目3)法家(選必1,第8課子目1) ①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代表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 ②提倡君主不要談禮義而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 ③主張君主要賞罰分明。 ④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管子 認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屈原 主張“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圖解歷史 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3)影響思想解放 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現實意義 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深遠影響 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材料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示意圖據材料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思想家的應變之法有哪些(以儒、墨、道、法四家為例),并對圖示體現的邏輯關系進行闡釋。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儒家:德治、“仁政”、禮法并施。墨家:兼愛、非攻。道家:無為而治。法家:法治與中央集權。闡釋:一定時期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春秋戰國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經濟上,鐵犁牛耕推動生產力發展,井田制衰落,土地私有制出現,地主階級興起。政治上,禮崩樂壞,王室衰微,諸侯紛爭,造成混亂局面的同時,推動了民族交融,華夏認同觀念增強。為適應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的需要,新興地主階級實行變法,打擊舊貴族勢力,建立封建政治、經濟新秩序,進一步推動社會變革,加速社會轉型。而百家爭鳴中,法家學說為各國變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四、科技起步夏朝 天文學 《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商朝 天文學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1.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紛爭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造成了社會劇烈動蕩,但也有如下積極影響:加速了不同地域、民族間的交融,促進了對華夏文明的認同;擴展了疆域,促進局部統一;促進各國的制度改革。2.春秋戰國時期,君主的權力變化分兩個角度看,在周王室中,周天子的權力是不斷減弱的;在各諸侯國內,各國通過一系列政治改革,君主的權力得到鞏固和加強。3.春秋戰國時期確立的君主專制制度違背原始民主傳統;商鞅變法中“廢井田,開阡陌”,這是廢除土地國有制,確立土地私有制。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在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反映,它們都推動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都是歷史的進步。4.商周為青銅制造的鼎盛時期,人們農業生產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5.春秋戰國出現鐵犁牛耕,但尚未成為農業主要耕作方式。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農業主要耕作方式。6.孔子“恢復西周禮樂制度”的思想主要是針對當時社會動蕩局面提出的政治重建設想,他認為西周的禮樂制度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而且孔子思想本身也包含了“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的主張,因此不能說是保守、倒退的。7.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是相互對立和排斥的。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與刑罰,儒家提倡的“禮”本身也有一定的約束力。同時,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權統一思想的萌芽,只不過希望這種統一是由周天子或者仁君來完成。1.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影響(1)災難:爭霸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2)進步:推動了各國富國強兵的改革,打擊了貴族保守勢力,促進了地主階層的崛起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3)統一:大國兼并小國,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創造了條件。(4)交融:客觀上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使華夏族逐漸形成。2.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影響(1)原因: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等的產物,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①經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水利灌溉工程的興建,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②階級關系:社會經濟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新興的士階層地位上升,頗受重用,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愿望。③教育:隨著私學興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開始接受教育;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2)核心特征:學術自由。(3)影響①促進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榮,為當時中國社會變革、轉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②奠定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③彰顯了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1.(2022·6月浙江選考)“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長詩。作者畢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滿對家國的熾熱情感和深切憂念。他是( )A.墨子 B.韓非 C.屈原 D.杜甫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并結合所學可知其出自《離騷》,為屈原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滿對家國的熾熱情感和深切憂念,C項正確;墨子代表中下層平民的利益,與畢生追求“美政”不符合,排除A項;韓非代表法家,主張嚴刑峻法,排除B項;杜甫的詩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項。2.(2022·6月浙江選考)談及個人的政治抱負和所心儀的時代,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下列項中,與孔子“從周”相關的是( )A.“封建親戚,以蕃屏周”B.“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答案 A解析 “從周”是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禮制,維護有序的等級秩序,“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是指周代的分封制,維護了等級秩序,A項正確;“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是郡縣制,排除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董仲舒的儒學獨尊主張,排除C項;“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涉及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項。3.(2021·1月浙江選考)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有: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會關系方面,強調民的作用。下列觀點中,對應兩者的是( )A.“齊物”;“逍遙”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無過,循禮無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答案 D解析 “齊物”是莊子的一種哲學思想,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應同等對待,沒有突出人的地位,“逍遙”也是莊子的主張,沒有強調民的作用,排除A;“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主張,強調大自然運行有一定的規律,沒有突出人的地位,故排除B;“法古無過,循禮無邪”是反對變法,沒有突出人的地位,“非攻”是墨子反對戰爭的主張,沒有強調民的作用,排除C;“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張,強調掌握的規律為己所用,突出了人的地位,“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的主張,強調人民的地位尊貴,強調民的作用,故D項正確。4.(2019·4月浙江選考)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史,史家選擇了一些關鍵詞進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據此判斷,下列項中與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較早走向完備和成熟②早期國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③儒家思想較早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④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和相對完備的農業管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可知,在古代中國中央與地方、皇權與相權都有較為成熟的制度進行規范約束,故①正確;根據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可知,商周時期國家政治制度帶有明顯的宗法血緣色彩,故②正確;根據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可知,儒家思想得以創立并發展,故③正確;根據材料“井田制”可知,使用耒耜生產,簡單大規模協作,并且日益走向瓦解,故④錯誤;選擇C項符合題意。5.(2022·山東卷)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君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答案 A解析 材料觀點體現了法家用法來治理國家,用禮儀來教育百姓的思想特點,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敬天,排除B項;德是內在的道德情感,禮是外在的行為規范,材料強調的是法和禮,排除C項;法家主張以法治為主,同時存禮,排除D項。6.(2021·全國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 )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諸侯國接受天子分封并進行世襲統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不斷發展,墾田數量增多,推動了諸侯國內部分封規模的擴大,故D項正確;井田制在戰國改革變法中被廢除,排除A項;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國實力增強,傳統分封體制受到沖擊,天子權威日益削弱,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直接體現對諸侯國君權力地位的影響,排除C項。課時精練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1.史載:“平王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霸主)。”這反映了( )①諸侯間經常進行爭霸戰爭 ②“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③“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④秦國最終完成國家統一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②③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可知,平王之時,諸侯爭霸,故①正確;根據材料“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可知,周王室權勢衰微,諸侯爭做霸主,故②錯誤,③正確;材料只是體現諸侯爭霸,無法體現國家統一的完成,故④錯誤;選擇C項符合題意。2.(2023·嘉興高三測試)《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一舉措( )A.緩和了民族矛盾B.促進了奴隸制經濟發展C.推動了社會轉型D.完善了封建政治制度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宗室非有軍功論……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可知,商鞅變法以軍功大小授爵,按爵級享受相應待遇,打擊了舊貴族特權,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促進了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推動了社會轉型,故選C項;軍功爵制與緩和民族矛盾無關,排除A項;此時社會處于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中,不會促進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排除B項;戰國時期,封建政治制度還未形成,“完善”說法錯誤,排除D項。3.有學者認為:“只有新進于文明的野蠻國家,最為可怕,秦國就屬于這一種。”秦國士卒普遍比較勇猛頑強,被譽為“虎狼之師”。這主要是由于實行( )A.皇帝制度 B.軍功爵制C.郡縣制度 D.三公九卿制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國士卒普遍比較勇猛頑強,被譽為“虎狼之師”,這主要是由于實行軍功爵制。商鞅變法推行軍功爵制,提升了秦軍的戰斗力,B項正確;秦始皇創立了皇帝制度,體現了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的特點,這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郡縣制度是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項;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確立的中央官制,排除D項。4.(2022·金華十校高三模擬)秦國規定:凡斬敵國一個甲士首級的,就賜爵一級,田一頃,宅九畝,同時撥給一名“庶子”作為勞動人手……除授田宅外,還可以享受封邑租稅。對此制度解讀正確的是( )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B.門第出身是授爵的唯一依據C.奴隸斬得敵首不得賜爵D.軍功可以改變社會政治地位答案 D解析 秦國實行軍功授爵制度,立軍功者授予相應爵位并給予豐厚物質獎勵,這打擊了貴族的世襲特權,使平民可以通過軍功改變社會政治地位,故選D項。5.閱讀下表,由此可推知,春秋戰國時期楚國( )楚國疆域內出土的鐵器地點 出土情況湖南長沙、衡陽 發掘的61座墓中共有21件鐵器,其中鐵農具17件,占全部鐵器的81%楚紀南城(湖北荊州) 出土了33件鐵器,其中農具19件,占全部鐵器的3%湖北江陵雨臺山楚墓等 大量鐵農具出土,種類也較多A.精耕細作生產模式形成B.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C.手工冶鐵業生產集中化D.農耕中普遍運用鐵農具答案 B解析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從出土鐵器可知,鐵農具在鐵器中占比相當高,這體現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故選 B 項;秦漢以后,精耕細作生產模式形成,排除A項;材料看不出生產的組織形式,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農耕中普遍運用鐵農具,排除 D 項。6.(2023·寧波鎮海中學適應性考試)我國歷來重視水利工程建設,其中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舉世聞名,惠澤中華民族兩千余載,堪稱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以下屬于此工程的正確敘述有( )①起源于韓國的“疲秦計”②開鑿于公元前214年③“深淘灘,低作堰”是其治水名言④“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是其開鑿方法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③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韓國的“疲秦計”指的是鄭國渠,①錯誤;都江堰開鑿于公元前256年,②錯誤;李冰的治水理念是“深淘灘,低作堰”,③正確;④是西漢時期的井渠,錯誤。D項正確。7.春秋戰國以前,黃河流域僅有防洪排澇的零星溝渠工程;戰國時期,才出現了大型農田灌溉渠系工程。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鐵制生產工具的進步 B.土地兼并日益嚴重C.黃河流域經濟的發展 D.國家重視農業生產答案 A解析 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鐵制工具的使用,生產力迅速提高,推動了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故A正確。8.《屈子行吟圖》(如圖),成功地塑造了屈原的典型形象。畫面上屈原踽踽獨行,吟歌于澤畔,形容憔悴中有堅毅之色。屈子在踽踽獨行中吟道( )①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②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④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D解析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出自《詩經》,①②④出自《離騷》,D項正確。9.(2023·寧波模擬)想了解孔子的思想,應該研究他曾整理的、或由其弟子整理記錄的相關典籍。如( )①《春秋》 ②《論語》 ③《史記》 ④《道德經》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春秋》是孔子自己整理的典籍,故①正確;《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整理記錄的有關孔子言論的典籍,故②正確;《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寫的史書,不是孔子或其弟子整理的典籍,故③錯誤;《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不是孔子或其弟子整理的典籍,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10.墨子所憂慮和關注的是“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他所要求的是“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由此可知墨家( )A.主張非攻、兼愛B.志于實現國家統一C.崇尚節用、尚賢D.具有以民為本意識答案 D解析 從題干材料“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可知,墨家從人民利益出發,具有以民為本的意識,D項正確。“非攻、兼愛”和“節用、尚賢”是墨子的主張,但題干材料體現的不是這些主張,A、C項排除;題干材料也沒有體現“志于實現國家統一”的意思,B項排除。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11.下表所示為戰國時期部分人物的活動事跡,據表可知( )人物 國別 活動事跡子夏 晉國人 孔子弟子,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李悝 魏國人 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樂羊 宋國人 魏國國相的門客,后成為魏國名將吳起 衛國人 棄儒學兵,指揮魏軍屢次敗秦,被視為兵家代表人物A.社會主流思想變化迅速B.儒學成為各家思想來源C.百家爭鳴中有共通之處D.魏國注重招攬各方人才答案 D解析 從表格中的材料可以看出盡管戰國時期部分人物的國別不同,但其活動事跡主要是圍繞魏國展開,D項正確;材料表明是戰國時期,屬于百家爭鳴的年代,排除A項;當時儒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的來源,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有重視儒學,也有重視法家思想,不能說明百家爭鳴中有共通之處,排除C項。12.(2022·濱州二模)如圖為春秋晚期的犧尊,出土于山西省渾源縣,作牛形,牛腹中空,集盛酒、溫酒為一體,牛鼻穿有一環。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它體現了貴族的奢靡生活B.當時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C.當地的牛耕技術廣泛應用D.牲畜馴化影響了政治生活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圖片內容可知,該犧尊青銅器為“牛形”,特別是其“牛鼻”上多出一個鼻環,這不僅僅是形制(“牛腹中空,集盛酒、溫酒為一體”)上的區別,更重要的是它包含非常重要的歷史信息,即這是春秋后期人馴化牛來耕田,而犧尊多作為禮器使用,據此可知,該牛形犧尊體現出牲畜的馴化影響了人們的政治生活,故選D項。13.(2022·浙江五校聯考)《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在春秋時期由孔子編訂成冊。《詩經》中多次出現“君子”一詞,如《詩經·大雅·嘉樂》中歌頌周王:“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據此敘述正確的是( )A.《大雅》是國王和諸侯用于重大典禮的樂歌B.《詩經》中只有貴族階層才能被稱為“君子”C.對周王的歌頌體現了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D.《嘉樂》中的“君子”就是孔子想培養的“君子”答案 C解析 材料“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的結合,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大雅》是國王和諸侯用于重大典禮的樂歌,排除A項;《詩經》中只有貴族階層才能被稱為“君子”表述太絕對,排除B項;孔子認為的理想君子人格是“仁”“知”“勇”,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14.論及中國古代某思想家的“禮治”思想,有學者指出:“(其)殆即表現此過渡時期之趨勢,故言禮而不為純儒,近法而終不入申(申不害)商(商鞅)之堂室也。”下列項中,對這一“禮治”思想解讀正確的是( )①孔子曾將其作為立國立身的基礎②體現了荀子“禮法并重”的理念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董仲舒的思想④朱熹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理學體系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言禮而不為純儒,近法而終不入申(申不害)商(商鞅)之堂室也”反映了禮法并用的思想,這是荀子的思想,②正確,禮法并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董仲舒的思想,③正確,B項正確;荀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孔子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所以荀子的主張不可能是孔子立國立身的基礎,①錯誤;朱熹不是以荀子的思想為基礎建立的理學體系,④錯誤;排除A、C、D項。15.(2022·棗莊模擬)大量戰國簡帛的出土,為研究諸子百家提供依據,其中郭店簡中,可看到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混同;上博簡中,可看到儒家思想與墨家思想混同;馬王堆帛書中,可看到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混同。這表明這一時期( )A.儒家思想融合諸子百家的思想B.諸子百家思想趨同性逐漸加強C.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已經出現D.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沖擊答案 C解析 題干內容中所述及的時間是“戰國”,再結合題干內容可知,在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現象,故選C項;據材料不能判斷出儒家思想融合諸子百家的思想,排除A項;在題干內容中僅是述及諸子百家思想相互融合,并沒有述及諸多思想主張的“趨同”,排除B項;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受到沖擊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D項。三、非選擇題(共30分)16.(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進入春秋戰國,如何平治天下,恢復社會秩序成為各家學派關注的焦點,各家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大一統的思想內涵。《孟子·梁惠王上》載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又問:“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韓非子堅信“當今爭于氣力”,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摘編自張子俠《“大一統”思想的萌生及其發展》材料二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狄)遇之。孝公于是布惠……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秦)虎賁之士百有余萬,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引自司馬遷《史記》(1)根據材料一,概括孟子和韓非子實現“大一統”的路徑,結合所學分析“平治天下成為各家學派關注的焦點”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秦國實力的變化及其主要原因。秦始皇陵兵馬俑軍陣生動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秦軍“虎賁之士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的磅礴氣勢,結合所學,概括其布局特點。(9分)答案 (1)路徑:孟子提倡“仁政”;韓非子獎勵耕戰,君主集權。原因:春秋戰國持續數年戰亂,人心思定,渴望統一。(2)變化:由弱國變為強國。原因:商鞅變法。特點:整齊嚴密;體系完整;兵種齊全。17.(15分)稷下學宮是古代齊國設立的一處專供各地學者著書論辯、傳道授業的場所和機構,是我國最早由國家創辦的高等學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徐干《中論·亡國》記載:“昔齊桓公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人而尊寵之。自孟軻之徒皆游于齊。”在稷下學宮,無論諸子持何種學說,是否適合統治階級的現實政治需要,都能在稷下存在和發展。當權者非但不加干預,還積極創造條件,鼓勵他們各引一端,上說下教。淳于髡曾兩次與齊威王辯論,與相國鄒忌也有一次辯論,這三次辯論對齊國的政局有良好的影響。孟子經常同齊宣王辯論,有時使宣王無話可說,只好“顧左右而言他”。無論稷下的哪一學派,從其學術思想中都可以看到其他學派的思想蹤影。各家各派注意融合其他學派的思想,形成了融合發展的學風。郭沫若對稷下學宮給予高度評價:“周秦諸子的盛況是在這兒形成了一個最高峰的。”——摘編自王志民《稷下學宮:文明史上的奇觀》(1)圍繞分封與郡縣的利弊,以不同學派學者身份分別寫出兩段針鋒相對的闡釋。(要求:每段闡釋都要緊扣主題,既要體現學派特點,也要適當體現其他學派的思想;表述成文、史論結合、文字簡明、邏輯清晰。)(9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造成“周秦諸子的盛況是在這兒形成了一個最高峰”的因素。(6分)答案 (1)關于分封與郡縣利弊的闡釋儒家學者:分封制有利于祖先之德傳承。周王乃國之大宗,德高望重,分封承祖制而明禮法。國家地域遼闊,民眾眾多,東方諸國遠離國都,周王鞭長莫及,分封使各地系于禮法,崇非攻而止兵伐,是控制地方的最佳方案。從周初分封到現在,王室統治數百年,這要歸功于分封的作用。法家學者:郡縣更有利于國家治理。當前諸侯爭霸,割據混戰,祖法崩于前而禮樂毀于后,社稷難以維持分封,分封自會擾亂社稷。郡縣下,官員任免由國王憑德才而定,若再加以律法匡正,上下同心,上令下行,舉國一致,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道法自然,此乃國之大道!(2)“最高峰”因素:由“學在官府”到私學興起;稷下學宮人才濟濟,形成各派融合發展的學風,學術交流相對自由;當權者開明開放,為學術發展創造條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復存在。第2講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時空重點主題概覽(1)政治:春秋戰國是奴隸制瓦解和封建制度確立的時期,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2)經濟:戰國時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確立和鞏固,小農經濟不斷發展,黃河流域成為經濟重心。(3)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界出現百家爭鳴,文字從甲骨文向金文和篆書過渡。(4)民族:春秋戰國時期,民族交融,形成華夏認同觀念。一、政治大變化周平王東遷之后,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為________、________兩個階段。1.列國紛爭概況 “春秋五霸” ______、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先后建立了霸權“三家分晉” “田氏代齊” 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戰國七雄” 齊、楚、燕、韓、趙、魏、秦影響 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周王室在______年被秦國吞并圖解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爭霸戰爭的差異2.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1)華夏認同表現 春秋時期 ______________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之后 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影響 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思維拓展 春秋戰國時期蘊含的統一因素(1)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形成統一趨勢。(2)周邊少數民族不斷內遷,與華夏部族交錯雜居,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交流,加速了“華夏認同”的進程,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礎。(2)對外交往漢字外傳(選必3,第2課子目2)①概況: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②影響: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3.變法運動(1)背景: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________,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2)代表:秦國的商鞅變法時間 公元前356年內容 經濟:________,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推動土地私有制發展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政治:強制大家庭拆散為________;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特點 商鞅變法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影響 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4.先秦的官員選拔(選必1,第5課子目1)世官制 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舉薦和軍功授爵制 背景:春秋戰國時期,______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方式: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______授予官職材料 華夏之名在西周已經出現,它成為中原主體居民的總稱,四鄰的夷、蠻、戎、狄等民族被華夏族概稱為“夷”。到春秋、戰國之交,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絕大部分已融入華夏族當中,曾以蠻自居的楚國也漸不再被視為蠻夷。春秋戰國,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廣泛的族群,最終到秦以后形成了統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依據材料對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狀況及影響予以說明。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經濟大發展1.手工業(綱要上+選必2,第4課子目2、3)(1)冶鐵技術出現,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家庭和私營手工業出現。(2)戰國以后出現了大量鐵農具的范(戰國時期雙鐮鐵范)。(3)勞作方式:①手工業家庭式(男耕女織)和手工業作坊式。②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2.農業(1)生產力①鐵制農具開始廣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②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2)生產關系①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②小農經濟產生,并逐步成為主要的經營方式。③商鞅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3.商業(綱要上+選必2,第7課子目1、2)(1)起源:①時間:原始社會后期。②原因: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________________。(2)發展古代中國 交換物品的場所稱作“市”,通常設在人們經常集聚的地方商朝 出現了專門從事________的商人,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春秋戰國 商人 不少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有的富比王侯貨幣 貨幣流通廣泛,并出現了秦國方孔半兩錢、楚國蟻鼻錢和盧金、魏國布幣、晉國聳肩尖足空首布幣、趙國十二銖三孔布幣、齊國齊造邦長大刀幣、燕國尖首刀幣等各種形式的貨幣信貸契約 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城市 各地涌現出了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齊國臨淄)政策 ①“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②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外貿 中國的絲綢已到達波斯帝國地中海東岸春秋戰國 評價 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達的表現,便利了商品交換,擴展了商貿活動的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材料 秦孝公以商鞅為左庶長,實施變法。“為田開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商鞅變法從階級結構、政治文化、外部環境三個方面推動了社會轉型。——摘編自何彬《社會轉型視角下的商鞅變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結合商鞅在經濟和社會習俗方面的改革措施,說明商鞅變法是如何推動社會轉型的。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思想大繁榮1.孔子和老子項目 孔子 老子地位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內容(選必3,第1課子目2) (1)核心觀念是“___”,主張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苛政。 (2)恢復西周禮樂制度。 (3)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4)主張以天下為己任。 (5)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主張“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唯物論:“___”是天地萬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2)辯證法: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3)政治: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教育成就 (1)以“______”的思想辦學,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2)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2.百家爭鳴(1)歷史背景經濟狀況 社會經濟的發展階級關系 新興的________階層崛起政治環境 統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2)重要派別(綱要上+選必3,第1課子目2)儒家 ①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____”,要求統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認為“仁者無敵”;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選必1,第8課子目1) 主張“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以天下為己任。 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 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道家 代表是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 以鄒衍為代表,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________”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墨家 ①代表下層平民利益,代表是墨子,提倡節儉,主張“兼愛”“非攻”。 ②主張以天下為己任。 ③提出“尚賢”,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④主張政府實施社會救濟,認為“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 (選必1,第17課子目3)法家(選必1,第8課子目1) ①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代表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________的政治思想。 ②提倡君主不要談禮義而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 ③主張君主要賞罰分明。 ④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管子 認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屈原 主張“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圖解歷史 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3)影響思想解放 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現實意義 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深遠影響 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材料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示意圖據材料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思想家的應變之法有哪些(以儒、墨、道、法四家為例),并對圖示體現的邏輯關系進行闡釋。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科技起步夏朝 天文學 《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商朝 天文學 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1.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紛爭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造成了社會劇烈動蕩,但也有如下積極影響:加速了不同地域、民族間的交融,促進了對華夏文明的認同;擴展了疆域,促進局部統一;促進各國的制度改革。2.春秋戰國時期,君主的權力變化分兩個角度看,在周王室中,周天子的權力是不斷減弱的;在各諸侯國內,各國通過一系列政治改革,君主的權力得到鞏固和加強。3.春秋戰國時期確立的君主專制制度違背原始民主傳統;商鞅變法中“廢井田,開阡陌”,這是廢除土地國有制,確立土地私有制。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進步在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反映,它們都推動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都是歷史的進步。4.商周為青銅制造的鼎盛時期,人們農業生產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5.春秋戰國出現鐵犁牛耕,但尚未成為農業主要耕作方式。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農業主要耕作方式。6.孔子“恢復西周禮樂制度”的思想主要是針對當時社會動蕩局面提出的政治重建設想,他認為西周的禮樂制度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而且孔子思想本身也包含了“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的主張,因此不能說是保守、倒退的。7.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是相互對立和排斥的。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與刑罰,儒家提倡的“禮”本身也有一定的約束力。同時,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權統一思想的萌芽,只不過希望這種統一是由周天子或者仁君來完成。1.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影響(1)災難:爭霸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2)進步:推動了各國富國強兵的改革,打擊了貴族保守勢力,促進了地主階層的崛起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3)統一:大國兼并小國,為國家的最終統一創造了條件。(4)交融:客觀上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使華夏族逐漸形成。2.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影響(1)原因: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等的產物,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①經濟: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水利灌溉工程的興建,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②階級關系:社會經濟發展促使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新興的士階層地位上升,頗受重用,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愿望。③教育:隨著私學興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開始接受教育;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2)核心特征:學術自由。(3)影響①促進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榮,為當時中國社會變革、轉型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②奠定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③彰顯了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1.(2022·6月浙江選考)“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出自一首政治抒情長詩。作者畢生追求“美政”,其作品充滿對家國的熾熱情感和深切憂念。他是( )A.墨子 B.韓非 C.屈原 D.杜甫2.(2022·6月浙江選考)談及個人的政治抱負和所心儀的時代,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下列項中,與孔子“從周”相關的是( )A.“封建親戚,以蕃屏周”B.“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3.(2021·1月浙江選考)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有: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會關系方面,強調民的作用。下列觀點中,對應兩者的是( )A.“齊物”;“逍遙”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無過,循禮無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4.(2019·4月浙江選考)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史,史家選擇了一些關鍵詞進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據此判斷,下列項中與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較早走向完備和成熟②早期國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③儒家思想較早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④比較成熟的農業技術和相對完備的農業管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5.(2022·山東卷)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君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6.(2021·全國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 )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講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第2講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 學案(無答案)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