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6講 魏晉至隋唐的經濟與文化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6講 魏晉至隋唐的經濟與文化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簡介

第6講 魏晉至隋唐的經濟與文化
時空重點
主題概覽
1.魏晉至隋唐時期的經濟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遭到破壞,江南經濟得到開發,中國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產生。隋唐時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精耕細作日益成熟,出現了曲轅犁和筒車;絲織業和制瓷業得到新的發展,瓷器出口;商業繁榮,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唐中后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2.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傳播,佛教盛行,出現玄學;書法藝術進入自覺階段,出現王羲之等書法大家;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和南朝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精準計算是此時期的科技成就代表;隋唐時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正統地位受到挑戰,韓愈等儒學大師提出復興儒學;雕版印刷術和火藥技術出現;李白、杜甫等大詩人推動詩歌進入黃金時期;書法、繪畫藝術成就突出。
一、魏晉至隋唐的經濟
1.農業(綱要上+選必2,第4課子目2)
三國 勞作方式 塢堡
水利灌溉 馬鈞對翻車進行了革新,在民間廣泛使用
兩晉、南北朝 生產工具 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出現了灌鋼法制作的農具
勞動力 北方人民南下充實了南方勞動力資源
土地開發 南方土地大量開墾
農作物 南方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土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開始推行均田制(選必1,第4課子目1)]
唐朝 生產工具 曲轅犁
勞作方式 農業家庭式
耕作方式 鐵犁牛耕
土地制度 (1)均田制(唐前期)。 (2)地主土地私有制(唐中期)
水利灌溉 (1)翻車得到推廣并廣泛使用。 (2)出現了筒車,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
技術體系 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選必2,第1課子目1)
政府政策 重農抑商
2.手工業(綱要上+選必2,第4課子目2)
三國、兩晉南北朝、西晉 制瓷業 (1)制瓷燒造技術臻于成熟,不僅質量有所提高,品種也更加豐富。 (2)為了防止在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
冶煉業 出現了灌鋼法技術
隋唐 陶瓷業 (1)為了使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不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支釘。 (2)唐代著名的“唐三彩”馳名中外,唐墓出土的唐三彩盤,釉色綠、褐、白相間,既有圖案規律,又具有三彩釉流動自然的特點
3.商業(選必2,第7課子目1、2)
魏晉 出現當鋪
隋朝 隋煬帝開通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首次南北貫通,溝通五大水系,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 市場 從隋唐到兩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
貨幣 鑄行“開元通寶”錢(選必1,第15課子目1)
信貸契約 (1)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 (2)當鋪通稱為“質庫”,有時亦稱“解庫”“解典”等,主營抵押小額貸款,兼營貨幣兌換。 (3)契約應用更加廣泛(吐魯番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的石染典買馬契)
對外貿易 出口商品 陶瓷(特別是瓷器)、絲綢、茶葉、紙張
外貿路線 唐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沿岸
管理 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
影響 (1)中國通過陸、海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 (2)中國絲綢一度成為西方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 (3)中國的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
4.江南的開發
背景 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
表現 農業方面: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
影響 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
思維點撥 江南開發與南方經濟超過北方
東晉與南朝時期,雖然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但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南方的經濟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材料一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
西晉末年內遷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
材料二 南朝時期的土地開發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僅平原地區的荒田得到進一步的墾辟,而且偏狹的山間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澤湖蕩也被相繼耕墾。世家大族大力營建田園,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嶺改變成農業生產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頒布“占山格”,規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澤,第一品允許占3頃,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頃”。經過長期的開發,洞庭、鄱陽、太湖流域成為重要糧食產區。——摘編自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
(1)閱讀材料一示意圖,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二反映的經濟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信息:匈奴、羯、氐、羌基本已遷入傳統上漢族活動區域;鮮卑活動于長城邊緣;大量流民(中原人)向長江以南遷移。
(2)材料反映了南方大量土地被開墾,長江中下游成為主要產糧區這一經濟現象。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有:北方人口為躲避戰亂大量南遷,為南方增加了勞動力,還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工具;南方相對安定;南朝統治者鼓勵開發荒田;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士族擁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為南方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魏晉至隋唐的文化
1.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漢代 儒學正統 呈繁盛之勢
魏晉 南北朝 三教融合 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 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
隋朝 “三教合歸儒” 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唐朝 三教并行 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武則天時,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
唐中期 復興儒學 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他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思維深化 唐代“三教并行”
唐代實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儒、道、佛三教得以各自獨立發展,并在獨立發展中進一步相互爭論、相互融合。在三教的爭論和發展中,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明顯地受到來自佛、道兩家的壓力。
2.文學藝術
文學 魏晉南北朝 從東漢末年開始,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
唐朝 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
書法 東晉 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
隋唐 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
繪畫 東晉 出現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隋唐 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
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
思維點撥 唐朝社會變遷對唐詩風格的影響
(1)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景象。
(2)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涌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時,詩風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漸衰落的社會景象。
3.科技
魏晉南北朝 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
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地理 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隋唐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
火藥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
醫學 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4.中外文化交流(綱要上+選必3,第9課子目2)
思想 佛教東傳 高僧來華 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
西行取經 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
唐朝的高僧玄奘,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
佛教外傳 鑒真東渡 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授佛法
學問僧來華 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是其中的代表
物質文化 傳出 (1)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中亞向西傳播。 (2)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 (3)瓷器主要經過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
傳入 (1)西漢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苜蓿、葡萄等作物。 (2)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物種有: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 (3)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精神文化 (1)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 (2)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 (3)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
其他文化交流 唐都城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
唐朝后期,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圖解歷史 唐朝中華文化圈的形成
中華文化圈是一個多樣統一、有機組合的文化世界。漢字、儒學、中國化佛教和中國式典章制度,是中華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澤被東西,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
圖解歷史 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 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圖
根據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圖,分析隋唐對外交流的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交往范圍廣,國家眾多;交往領域全面,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均有涉及;交往方式多樣,包含貿易交往與宗教交流;雙向學習,兼收并蓄。
1.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把手里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但同時,原有的私田、園宅地、桑田等仍屬私人所有。因此,不能說均田制的實行就否定了原有的土地私有制。
2.東晉南朝時期,由于北民南下,不只是江南經濟,整個南方經濟都得到了明顯的發展。
1.江南經濟發展的啟示
(1)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
(2)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3)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4)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經濟重心南移是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應注意經濟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辯證認識唐朝的盛世局面
(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統治者的個人功勞。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武則天統治時期的武周政權“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玄宗統治前期的“開元盛世”也是幾代皇帝連續執行類似的寬松政策和幾代勞動人民艱苦努力的結果。
(3)所謂的“盛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都是相對于社會動亂時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時期,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封建統治階級,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只是相對有所緩和,并未完全消除。
(4)唐朝的盛世局面隱藏著動蕩的危機。如“開元盛世”之后出現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唐朝由盛轉衰。
3.正確認識隋唐時期儒、佛、道的融合
(1)儒道佛融合的特點
①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主導地位。
②儒佛關系:佛教的發展經歷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儒家思想的屈從到隋唐時期取得堅實的理論基礎,形成獨立的宗派體系。
③道佛關系:從魏晉南北朝時的道佛互用轉為隋唐時期道佛爭寵,并最終形成三家交融現象,孕育出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官方正統哲學——理學。
(2)儒道佛融合的影響
①經濟上:強化了農業社會所必需的身心內外和諧的價值取向——即人與人和自然的和諧。
②思想上:強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統治地位,出現了政治、哲學、宗教和倫理等交融的局面。
③政治上:為統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國家的范本,一定時期內有利于維系政治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
4.全面認識東亞文化圈
中華文化向朝鮮、日本、越南的傳播有三個層面并衍生出維系東亞文化圈的四根紐帶。
三個層面 物質文化 主要是中國向這三國的民族遷徙所伴隨的漢字以及稻作文化的傳播
精神文化 主要是儒學和佛教的傳播
制度文化 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傳播
四根紐帶 漢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
儒學促進精神文化整合
漢傳佛教維系共同信仰
天朝禮治體系維系區域政治秩序
1.(2022·6月浙江選考)白居易有詩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煙村混舳艫。吏征漁戶稅,人納火田租。亥日饒蝦蟹,寅年足虎豸區。……堤喧簇販夫。夜船論鋪賃,春酒斷瓶酤。”詩作反映出(  )
A.草市漸成規模,交易商品豐富
B.富商大賈辟建會館
C.商業活動未曾受到官吏的監管
D.“俞大娘航船”規模宏大
答案 A
解析 根據“水市通阛阓(街市),煙村混舳艫。吏征漁戶稅,人納火田租。亥日饒蝦蟹,寅年足虎豸區。……堤喧簇販夫。夜船論鋪賃,春酒斷瓶酤”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民間草市的發展情況,A項正確;明清才出現會館,排除B項;C項說法太絕對,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國內航船的規模,排除D項。
2.(2021·6月浙江選考)唐代書法在風格上兼容南北,達到一個新高度。其中,由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創立的歐體、顏體和柳體等書法字體,被后世學習與臨摹。他們自創一格的“書法字體”屬于(  )
A.小篆 B.隸書 C.楷書 D.草書
答案 C
解析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創立的歐體、顏體和柳體等書法字體都屬于楷書,其字形方正,規矩嚴整,故選C項;小篆創始于秦朝,字體略長,筆畫圓勻,富于圖案美,排除A項;隸書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漢魏時代,字形結構平衡對稱,整齊安定,排除B項;草書把中國書法的寫意性發揮到極致,變化豐富,奔放躍動,最能表現和抒發書法家的感情,排除D項。
3.(2021·6月浙江選考)歷史人物評價常易引發討論,如對商紂王、曹操、武則天等人,古今史家眾說紛紜。尤其是新材料的發現會引發新一波的討論,以曹操墓的發現為例,一時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說辭。如何正確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內容。下列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和方法,合理的是(  )
A.知人論世,以當時當地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
B.與時俱進,以今日之價值標準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觀行,評價歷史人物活動應側重動機而非效果
D.綜合考量,看是否符合歷史運動趨勢推動社會進步
答案 D
解析 評價歷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故選D項;評價歷史人物,應從當時當地人民利益出發,排除A項;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價值標準苛求古人,排除B項;評價歷史人物活動要把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統一起來,排除C項。
4.(2021·山東卷)下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主要產糧區示意圖。該時期是(  )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答案 B
解析 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主要產糧區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此時是隋唐時期,故選B;秦漢時期主要產糧區在黃河中游,特別是關中地區,排除A;宋元和明清時期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長江中下游成為糧食的主要產區,與圖示內容不符,排除C、D。
5.(2020·天津卷)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詩中描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中“策勛十二轉”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由此能夠確定《木蘭詩》(  )
A.記載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
B.屬于宋代文人創作的詩歌
C.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
D.沒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可知,這并非原作中的內容,應是北宋收錄時新增的,說明《木蘭詩》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故選C項;材料中僅提及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內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無法體現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A項以偏概全,排除A項;據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蘭詩》并不屬于宋代文人創作的詩歌,排除B項;《木蘭詩》作為北朝民歌,呈現了大量北朝時期的社會風貌,具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排除D項。
6.(2021·湖北卷)唐代杜佑《通典》稱:“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該書內容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其中“禮門”占全書篇幅的一半。從內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別強調(  )
A.道家的無為而治 B.史學的通古貫今
C.儒家的倫理綱常 D.理學的格物致知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禮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疇,“禮門”占了《通典》全書篇幅的一半,說明該書強調儒家的倫理綱常,C項正確;根據“禮門”所占篇幅可知是強調了儒家的倫理綱常,而非道家的無為而治和史學的通古貫今,排除A、B項;理學出現在宋代,排除D項。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
1.(2022·臨沂月考)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的流動,既有居住在邊地的少數民族向中原地區流徙,也有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口紛紛外遷。據《晉書·文帝紀》記載,當時“歸附”的少數民族人口達“八百七十余萬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特點是(  )
A.由北向南遷徙
B.遷徙涉及階層廣規模大
C.加速南方開發
D.政府組織和被動遷徙并存
答案 A
解析 “當時‘歸附’的少數民族人口達‘八百七十余萬口’之多”可見北方的少數民族南遷是當時人口遷徙一個主要的特點,故A項正確;“既有居住在邊地的少數民族向中原地區流徙,也有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口紛紛外遷”無法體現其階層及南方開發,故B、C項錯誤;材料涉及的只是人口遷徙的地區,沒有涉及遷徙的方式,故D項錯誤。
2.(2023·稽陽聯誼學校高三聯考)在唐代,隨著商業發展,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的經濟形勢了。這“新的經濟形勢”是(  )
①“草市”逐漸演進為地方商業中心
②長安的市已經發展為常設商業區
③全國性的商業中心逐漸開始形成
④設市署管理財貨交易和度量衡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唐代商業繁榮,“草市”逐漸演進為地方商業中心,長安的市已經發展為常設商業區,①②正確,A項正確;全國性的商業中心開始形成于兩漢時期,③錯誤;市署是管理市的機構而非出現的“新的經濟形勢”,④錯誤,排除B、C、D項。
3.《舊唐書·樂志》稱:“大抵散樂雜獻多幻術,幻術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據此可知,唐朝時(  )
A.流行西方古典主義音樂
B.絲綢之路促進文化交流
C.強化對新疆地區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榮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幻術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可知,在唐朝伴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日益頻繁,故選B項;幻術不屬于西方古典主義音樂范疇,排除A項;材料中未體現對新疆地區的行政管理,排除C項;“空前繁榮”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4.(2022·杭州模擬)中國自唐代起就有茶道,下表是對唐代茶事過程的詮釋。這反映了當時(  )
泡茶時 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
待客時 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濃茶意表濃情”
飲茶時 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
A.道家養生理念的盛行
B.市民階層的飲茶文化
C.儒家思想滲入社會生活
D.飲茶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酸甜苦澀調太和”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奉茶為禮尊長者”體現了儒家人倫等級秩序的思想。這些詞出現在唐代的茶事過程中,表明唐代儒家思想已滲入社會生活, C選項符合題意。
5.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依靠政治經濟特權,“侵奪細民,廣占田宅”,建立其規模很大的莊園,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種的農戶被稱之為“佛圖戶”。“佛圖戶”的生產生活受到佛寺高僧的嚴格監管,喪失了原有受政府監管的戶籍。“佛圖戶”的增加(  )
A.放松了人身依附控制
B.加強了地主土地兼并
C.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
D.減少了政府賦稅收入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侵奪細民,廣占田宅”“佛圖戶”“喪失了原有受政府監管的戶籍”等信息可知,魏晉南北朝時寺院廣占良田,減少政府的賦稅收入,D正確;A錯誤,與材料“佛寺高僧的嚴格監管”不相符;B錯誤,材料體現了寺院的土地兼并,無法加重地主的土地兼并;C錯誤,材料反映的農村和農業的發展,與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無關。
6.《神策軍碑》能代表某位書法家的最高水平,筆力凝練內含,骨力洞達,端勁中帶有溫恭之致,其獨特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心情蕩漾,神往不已。下列對此碑的表述正確的是(  )
神策軍碑
①碑所涉及的字體形成于漢末
②此種書體最能表現書法家的感情
③碑中字體平衡對稱,整齊安定
④此碑為書法家柳公權所寫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碑所涉及的字體是楷體,形成于漢末,①正確;根據“筆力凝練內含,骨力洞達,端勁中帶有溫恭之致”可得出此碑為書法家柳公權所寫,④正確,D項正確;草書最能表現書法家的感情,②錯誤;碑中字體是楷書,而隸書平衡對稱,整齊安定,③錯誤,排除A、B、C項。
7.魏晉南北朝時期盡管戰火連綿,政局動蕩,但仍有制度演進、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文化進步等新成就。下列能佐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有(  )
①推行均田制 ②《抱樸子》中提到“火藥” ③出現了“草市” ④“文人畫”逐漸成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創立了均田制,①正確;東晉的葛洪在其著作里《抱樸子·仙藥篇》中首次提出火藥配方,②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水陸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驛站所在地出現了草市,③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畫”剛剛出現,④錯誤。綜上①②③正確,④錯誤,A項正確;排除B、C、D項。
8.魏晉時期的繪畫,在畫面造型及線條的處理上,往往追求一種空靈通透的境界,體現出一種超然物表的審美品格,流露出一種虛靈的風致和氣韻。這表明當時(  )
A.時代思潮影響了藝術創作
B.三教合一催生新繪畫風格
C.繪畫創作呈現出繁榮局面
D.文人畫藝術風格逐漸成型
答案 A
解析 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釋、道合一,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魏晉時期繪畫創作的風格,沒有體現繪畫創作的繁榮局面,故排除C;宋元時期,文人畫藝術風格逐漸成型,故排除D。
9.三國時期,金銀多被用來鑄造成器物、裝飾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時期,谷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會上出現“廢棄貨幣”“忘記貨幣”的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發展緩慢
B.奢靡腐化之風盛行
C.社會動蕩分裂
D.貨幣鑄造技術落后
答案 C
解析 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商業的發展受到極大影響,人們不得不使用谷帛來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故選C項;經濟發展緩慢的根源在于社會的動蕩不安,排除A項;社會奢靡腐化之風盛行的前提是社會經濟發展,商業繁榮,排除B項;在市場上,人們“廢棄貨幣”而采用谷帛來交易,其主要原因在于社會動蕩不安導致商業發展萎縮,與“貨幣的鑄造技術”無關,排除D項。
10.據下表判斷(  )
朝鮮 科舉考試以中國古籍《左傳》《禮記》等為主科。 利用漢字字形作音符,創朝鮮詞匯
日本 模仿唐代之政制,確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采用漢字楷書偏旁造“片假名”,取漢字草書偏旁造“平假名”
越南 李圣宗在國都“修文廟,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畫七十二賢像,四時享祀”。 國內政治制度完全仿效中國體制,仿佛一個縮小版的中華帝國
A.民族大遷徙大交融
B.文化生命力影響輻射力
C.中西文化雙向交流
D.東亞一體觀念不斷增強
答案 B
解析 根據表格內容可知,中華文化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響到了周邊的國家,即其輻射力非常強大,故選B項;題干表格內容涉及的是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并沒有涉及國內民族大遷徙問題,排除A項;題干表格內容涉及的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問題,并沒有涉及中國與西方,排除C項;題干表格內容僅是述及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非常大,但不能據此擴大為“東亞一體”,排除D項。
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
11.(2023·金華模擬)南北朝時期寺院經濟大規模發展,寺院擁有的土地占當時全國可耕地面積的1/3,依附農民占當時總勞動力的1/7,僧尼達幾百萬之眾。材料反映了(  )
A.寺院經濟成為社會經濟支柱
B.百姓為躲避剝削而進入寺院
C.民眾對社會現實不滿與失望
D.大量寺院與政府爭奪勞動力
答案 D
解析 幾百萬之眾的民眾進入寺院,而當時的寺院不繳納賦稅,這樣為政府提供賦役來源的勞動力就減少了,故選D項;A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百姓是因為戰亂和逃避政府沉重的賦役而進入寺院,但進入寺院依然會受寺院的剝削,排除B項;廣大的民眾是在被戰亂和政府剝削到幾乎無法生存的情況下進入寺院的,不僅僅是不滿與失望,排除C項。
12.(2022·義烏適應性考試)下列是我國歷史文獻中關于棉花、棉布的兩則早期記錄。
哀牢夷“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污。” 《后漢書·西南夷傳》
高昌國“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縷纟盧……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 《梁書·西北諸戎傳》
由此可以推斷的歷史事實是(  )
A.我國最早掌握棉紡織技術
B.棉紡織技術推廣到邊疆地區
C.我國棉紡織品遠銷海內外
D.中原地區棉紡織業發展較晚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可知,漢代西南夷地區就已經出現棉紡織業,南朝時,高昌國即新疆地區出現了棉紡織業,即邊疆地區出現棉紡織業,而中原地區棉紡織業發展較晚,故選D項;沒有比較,得不出“最早”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強調邊疆地區出現棉紡織業,此時中原地區還沒有棉紡織業,排除B項;棉紡織品遠銷海內外與“哀牢夷‘有梧桐……垢污’”不符,排除C項。
13.(2023·溫州模擬)中國古代的農書中記載了大量有關農業耕作的民歌和諺語,如北魏農書《齊民要術》中便有“濕耕澤鋤,不如歸去”“以時及澤,為上策”“欲得谷,馬耳鏃”等記載。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農耕文明(  )
A.以天人感應理論為基礎
B.注重協調南北方社會生產節奏
C.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D.是統治者重視發展科技的結果
答案 C
解析 據題干信息可知,古代農業生產要求農夫注重農時,強調遵循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等,故選C項;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是中國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且天人感應理論服務于封建專制統治,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南方、北方及其生產情況,排除B項;農諺和民歌是對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總結,而非科技,排除D項。
14.(2022·日照高三模擬)盛唐時期的邊塞詩,一面夸張地展示戰爭的殘酷和環境的惡劣,一面更凸顯保家衛國的豪情和建功立業的抱負;中晚唐時期的邊塞詩更加傾向于低迷悲觀和憂郁忡忡的心理表達,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壯烈和傷感悲涼氛圍。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詩人力圖全景再現社會真實
B.思想演進影響文人審美情趣
C.文學風格折射社會環境變遷
D.商品經濟導致文風日漸世俗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可知,中晚唐時期的邊塞詩透露出慷慨壯烈和傷感悲涼的氛圍,體現了晚唐時期逐漸衰落的社會環境,說明文學風格折射出社會環境變遷,故選C項;材料中只是說明了邊塞詩的風格轉變,故“全景再現社會真實”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盛唐時期和晚唐時期邊塞詩風格的變化與思想演進無關,排除B項;宋朝時期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文學作品逐漸世俗化,排除D項。
15.(2022·德州高三模擬)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三國時期諸葛亮與司馬懿鹵城之戰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記述 出處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司馬懿)還保營 《漢晉春秋》
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晉書》
辛已,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于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首三千,懿還保營 《資治通鑒》
A.諸葛亮技高一籌擊敗司馬懿
B.蜀軍魏軍互有勝負最終魏軍取勝
C.司馬懿老謀深算且擊敗蜀軍
D.諸葛亮與司馬懿進行了正面作戰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可知,三則材料都說明諸葛亮與司馬懿進行了正面交戰,故選D項;據材料“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可知,《晉書》中記載諸葛亮戰敗,排除A項;三則材料對魏軍、蜀軍勝負表述不一,排除B項;C項說法只符合《晉書》記載,排除。
三、非選擇題(共25分)
16.(15分)(2022·沈陽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資產。僧侶不能從事土地墾殖,尼女亦不得從事紡織。正是基于不耕不織的慣例,多數情況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稅收體制之外,皇寺、功德寺等還享有更多的經濟、政治特權。社會中的投機階層利用寺院特權,將自己的田產以布施的形式寄名于寺進行逃稅。在國家稅役負擔沉重之時,大量貧苦民戶便會選擇攜田入寺,向寺院提供勞動并交納租金,這顯然是要低于世俗課斂的。唐武宗會昌滅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經濟體系被打破,崇尚自給自足,農禪結合的禪宗重新崛起并成為佛教發展的主流。禪宗倡導的禪林經濟成為寺院自我供養的主要方式,將農業作為寺院自我供養的途徑,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禪宗的田地主要以自己開墾為主,而且建寺與墾殖區域多處于山地丘陵之間,受地形影響,呈現出分布散、規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點,這與前期寺院連田阡陌,盡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禪林經濟終結了此前寺院作為大土地所有者與國家爭利博弈的時代。——摘編自景旭、孟娟《唐朝寺院與國家之間的田地博弈》
(1)根據材料,概括會昌滅佛前后寺院經濟的變化。(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禪林經濟發展的歷史作用。(10分)
答案 (1)僧侶和尼姑從脫離生產、享受特權到自給自足、自我供養。寺院從廣占良田到自己開墾山地丘陵。
(2)革新了寺院經濟模式;促進了佛教的中國化;減輕了依靠寺院世俗供養所造成的社會負擔;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隱匿戶籍的現象,有利于國家賦役的征發;客觀上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
17.(10分)隋唐是封建社會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隋唐兩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繼承了商周秦漢以來中國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匯了外來文化的新鮮養料,以超越前人的創造造就了當時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遠播異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直到今天,海外的華人仍自稱唐人,以紀念這個金光燦爛的時代。
——摘編自王仁波主編《隋唐文化》
材料二 中華文化圈的形成大體在隋唐時期,包括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廣大地區,是東方文化中最大的一個文化圈。這個文化圈的共同特點是:(1)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為基礎,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維方式;(2)努力接受和傳播中國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模型為社會運行的基本機制;(4)接受或吸收漢語的文字范式而創造出本國或本地區的語言文字。——摘編自李喜所《“中華文化圈”的時空解讀》
(1)根據材料一,簡析隋唐時期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并結合所學從醫學角度說明隋唐“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4分)
(2)結合所學,以材料二的視角闡述隋唐時期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6分)
答案 (1)原因:繼承前代文化的優良傳統;吸收外來文學藝術精華。
貢獻:孫思邈著《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且有許多創新;唐高宗時編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2)影響: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假名;大化改新,以唐制為藍本;法隆寺受中國南北朝建筑風格的影響,唐招提寺仿唐制建造(鑒真東渡、空海求法)。第6講 魏晉至隋唐的經濟與文化
時空重點
主題概覽
1.魏晉至隋唐時期的經濟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遭到破壞,江南經濟得到開發,中國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產生。隋唐時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精耕細作日益成熟,出現了曲轅犁和筒車;絲織業和制瓷業得到新的發展,瓷器出口;商業繁榮,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唐中后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2.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傳播,佛教盛行,出現玄學;書法藝術進入自覺階段,出現王羲之等書法大家;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推動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和南朝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精準計算是此時期的科技成就代表;隋唐時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正統地位受到挑戰,韓愈等儒學大師提出復興儒學;雕版印刷術和火藥技術出現;李白、杜甫等大詩人推動詩歌進入黃金時期;書法、繪畫藝術成就突出。
一、魏晉至隋唐的經濟
1.農業(綱要上+選必2,第4課子目2)
三國 勞作方式 塢堡
水利灌溉 馬鈞對翻車進行了革新,在民間廣泛使用
兩晉、南北朝 生產工具 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出現了灌鋼法制作的農具
勞動力 北方人民南下充實了南方勞動力資源
土地開發 南方土地大量開墾
農作物 南方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土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開始推行均田制(選必1,第4課子目1)]
唐朝 生產工具 曲轅犁
勞作方式 農業家庭式
耕作方式 鐵犁牛耕
土地制度 (1)均田制(唐前期)。 (2)地主土地私有制(唐中期)
水利灌溉 (1)翻車得到推廣并廣泛使用。 (2)出現了筒車,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
技術體系 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選必2,第1課子目1)
政府政策 重農抑商
2.手工業(綱要上+選必2,第4課子目2)
三國、兩晉南北朝、西晉 制瓷業 (1)制瓷燒造技術臻于成熟,不僅質量有所提高,品種也更加豐富。 (2)為了防止在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_____中
冶煉業 出現了灌鋼法技術
隋唐 陶瓷業 (1)為了使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不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_____。 (2)唐代著名的“唐三彩”馳名中外,唐墓出土的唐三彩盤,釉色綠、褐、白相間,既有圖案規律,又具有三彩釉流動自然的特點
3.商業(選必2,第7課子目1、2)
魏晉 出現當鋪
隋朝 隋煬帝開通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首次南北貫通,溝通五大水系,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 市場 從隋唐到兩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
貨幣 鑄行“開元通寶”錢(選必1,第15課子目1)
信貸契約 (1)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 (2)當鋪通稱為“質庫”,有時亦稱“解庫”“解典”等,主營抵押小額貸款,兼營貨幣兌換。 (3)契約應用更加廣泛(吐魯番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的石染典買馬契)
對外貿易 出口商品 陶瓷(特別是瓷器)、絲綢、茶葉、紙張
外貿路線 唐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沿岸
管理 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
影響 (1)中國通過陸、海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 (2)中國絲綢一度成為西方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 (3)中國的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
4.江南的開發
背景 從_________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
表現 農業方面: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
影響 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
思維點撥 江南開發與南方經濟超過北方
東晉與南朝時期,雖然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但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南方的經濟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材料一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遷徙
西晉末年內遷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
材料二 南朝時期的土地開發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僅平原地區的荒田得到進一步的墾辟,而且偏狹的山間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澤湖蕩也被相繼耕墾。世家大族大力營建田園,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嶺改變成農業生產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頒布“占山格”,規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澤,第一品允許占3頃,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頃”。經過長期的開發,洞庭、鄱陽、太湖流域成為重要糧食產區。——摘編自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
(1)閱讀材料一示意圖,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二反映的經濟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魏晉至隋唐的文化
1.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漢代 儒學正統 呈繁盛之勢
魏晉 南北朝 三教融合 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 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
隋朝 “三教合歸儒” 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唐朝 三教并行 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武則天時,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
唐中期 復興儒學 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他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
思維深化 唐代“三教并行”
唐代實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儒、道、佛三教得以各自獨立發展,并在獨立發展中進一步相互爭論、相互融合。在三教的爭論和發展中,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明顯地受到來自佛、道兩家的壓力。
2.文學藝術
文學 魏晉南北朝 從東漢末年開始,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
唐朝 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分別被譽為“______”和“詩圣”
書法 東晉 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
隋唐 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
繪畫 東晉 出現專職畫家,以______為代表。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隋唐 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______被尊為“畫圣”
石窟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______等
思維點撥 唐朝社會變遷對唐詩風格的影響
(1)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國力強盛、文化開放的社會景象。
(2)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涌現,反映了唐朝的社會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時,詩風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漸衰落的社會景象。
3.科技
魏晉南北朝 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
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_________》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地理 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隋唐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
火藥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
醫學 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4.中外文化交流(綱要上+選必3,第9課子目2)
思想 佛教東傳 高僧來華 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
西行取經 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
唐朝的高僧_________,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
佛教外傳 鑒真東渡 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授佛法
學問僧來華 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_____是其中的代表
物質文化 傳出 (1)養蠶和_________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中亞向西傳播。 (2)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 (3)瓷器主要經過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
傳入 (1)西漢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_______、葡萄等作物。 (2)從西域傳入中原的物種有: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 (3)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精神文化 (1)________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 (2)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 (3)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
其他文化交流 唐都城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
唐朝后期,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圖解歷史 唐朝中華文化圈的形成
中華文化圈是一個多樣統一、有機組合的文化世界。漢字、儒學、中國化佛教和中國式典章制度,是中華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一方面促進了經濟的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澤被東西,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
圖解歷史 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 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圖
根據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圖,分析隋唐對外交流的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把手里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但同時,原有的私田、園宅地、桑田等仍屬私人所有。因此,不能說均田制的實行就否定了原有的土地私有制。
2.東晉南朝時期,由于北民南下,不只是江南經濟,整個南方經濟都得到了明顯的發展。
1.江南經濟發展的啟示
(1)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展都是在北方戰亂而南方相對穩定的條件下完成的。
(2)生產力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于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3)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的發展必須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4)自然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影響巨大,經濟重心南移是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應注意經濟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辯證認識唐朝的盛世局面
(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統治者的個人功勞。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武則天統治時期的武周政權“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玄宗統治前期的“開元盛世”也是幾代皇帝連續執行類似的寬松政策和幾代勞動人民艱苦努力的結果。
(3)所謂的“盛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都是相對于社會動亂時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時期,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封建統治階級,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只是相對有所緩和,并未完全消除。
(4)唐朝的盛世局面隱藏著動蕩的危機。如“開元盛世”之后出現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唐朝由盛轉衰。
3.正確認識隋唐時期儒、佛、道的融合
(1)儒道佛融合的特點
①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主導地位。
②儒佛關系:佛教的發展經歷了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儒家思想的屈從到隋唐時期取得堅實的理論基礎,形成獨立的宗派體系。
③道佛關系:從魏晉南北朝時的道佛互用轉為隋唐時期道佛爭寵,并最終形成三家交融現象,孕育出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官方正統哲學——理學。
(2)儒道佛融合的影響
①經濟上:強化了農業社會所必需的身心內外和諧的價值取向——即人與人和自然的和諧。
②思想上:強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統治地位,出現了政治、哲學、宗教和倫理等交融的局面。
③政治上:為統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國家的范本,一定時期內有利于維系政治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
4.全面認識東亞文化圈
中華文化向朝鮮、日本、越南的傳播有三個層面并衍生出維系東亞文化圈的四根紐帶。
三個層面 物質文化 主要是中國向這三國的民族遷徙所伴隨的漢字以及稻作文化的傳播
精神文化 主要是儒學和佛教的傳播
制度文化 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傳播
四根紐帶 漢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
儒學促進精神文化整合
漢傳佛教維系共同信仰
天朝禮治體系維系區域政治秩序
1.(2022·6月浙江選考)白居易有詩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煙村混舳艫。吏征漁戶稅,人納火田租。亥日饒蝦蟹,寅年足虎豸區。……堤喧簇販夫。夜船論鋪賃,春酒斷瓶酤。”詩作反映出(  )
A.草市漸成規模,交易商品豐富
B.富商大賈辟建會館
C.商業活動未曾受到官吏的監管
D.“俞大娘航船”規模宏大
2.(2021·6月浙江選考)唐代書法在風格上兼容南北,達到一個新高度。其中,由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創立的歐體、顏體和柳體等書法字體,被后世學習與臨摹。他們自創一格的“書法字體”屬于(  )
A.小篆 B.隸書 C.楷書 D.草書
3.(2021·6月浙江選考)歷史人物評價常易引發討論,如對商紂王、曹操、武則天等人,古今史家眾說紛紜。尤其是新材料的發現會引發新一波的討論,以曹操墓的發現為例,一時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說辭。如何正確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內容。下列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和方法,合理的是(  )
A.知人論世,以當時當地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
B.與時俱進,以今日之價值標準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觀行,評價歷史人物活動應側重動機而非效果
D.綜合考量,看是否符合歷史運動趨勢推動社會進步
4.(2021·山東卷)下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主要產糧區示意圖。該時期是(  )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5.(2020·天津卷)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詩中描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中“策勛十二轉”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由此能夠確定《木蘭詩》(  )
A.記載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
B.屬于宋代文人創作的詩歌
C.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
D.沒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
6.(2021·湖北卷)唐代杜佑《通典》稱:“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該書內容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其中“禮門”占全書篇幅的一半。從內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別強調(  )
A.道家的無為而治 B.史學的通古貫今
C.儒家的倫理綱常 D.理學的格物致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江县| 常德市| 石景山区| 嘉定区| 烟台市| 丹巴县| 宝丰县| 无锡市| 永和县| 疏附县| 寿宁县| 瑞丽市| 巨野县| 芦溪县| 申扎县| 科技| 辽源市| 汕尾市| 合作市| 卢龙县| 嘉定区| 平潭县| 南城县| 宁都县| 巴林左旗| 自贡市| 佛山市| 苍山县| 台北县| 团风县| 鹤山市| 武宁县| 石河子市| 营山县| 图们市| 广汉市| 延安市| 凤冈县| 来宾市| 宜阳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