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講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生活
時空重點
主題概覽
宋元時期,農耕經濟全面繁榮。南方經濟獲得較大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完成;租佃關系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生產繁榮;北宋已普遍采煤冶鐵,南宋開始用焦炭冶鐵,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宋代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元代進入彩瓷生產時期;北宋時開始使用紙幣,宋代突破“坊”“市”界限,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華的商業大都市。海外貿易興盛,出現了許多大港口。
一、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發展
1.農業的發展
(1)耕作制度: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提高了糧食產量。
(2)經濟結構: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 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
(3)作物種植:棉花在內地的種植始于宋朝,元朝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
(4)邊疆農業:漠北、東北、西北、西南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
2.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1)宋元棉紡織業因植棉普遍有顯著發展。 (2)元朝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選必2,第4課子目2)
制瓷業 (1)為了使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不粘連,宋朝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支釘。(選必2,第4課子目2) (2)宋朝制瓷技術有重要改進,出現了以五大名窯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眾多特色瓷器,色彩多變,質感渾厚。 (3)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 (4)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繼絲綢之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
礦冶業 北宋煤的開采量很大,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
印刷業 發展迅速,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
3.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市場 (1)宋朝城市坊市分區制度瓦解。 (2)宋朝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 (3)宋與遼夏金各政權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
貨幣 背景 中國歷代王朝鑄造了大量的銅錢。由于銅錢本身價值低下,民間又有許多銅錢被囤積或銷毀重鑄器皿,所以銅錢流通量仍然不足,無法滿足商業貿易發展的需要,出現“錢荒”(選必1,第15課子目1)
概況 (1)北宋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它與宋朝后來發行的其他紙幣,都是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 (2)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主幣)來發行,稱為“鈔”(選必1,第15課子目1)
信貸契約 (1)宋朝以后,當鋪在進行一般的消費性動產抵押放貸的同時,也開始進行經營性的放貨,還逐步發展出了有息存款。 (2)宋朝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選必2,第7課子目2)
外貿 商品 (1)輸出:大型遠洋海船裝載絲織品、瓷器等(“南海1號”沉船上的瓷碗)。(選必2,第7課子目1) (2)輸入:香料、珠寶
外貿路線 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沿岸。(選必2,第7課子目1) 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暢通。13世紀,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選必1,第11課子目4)
管理 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選必2,第7課子目1)
港口 廣州、泉州、明州等
稅收 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
城市 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朝大都; 商業進一步繁榮
榷場
榷場指遼、宋、西夏、金各政權在交界地點設置的互市市場。榷場貿易是因各地區經濟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對于各政權統治者來說,還有控制邊境貿易、提供經濟利益、安定邊境的作用。
圖解歷史 南宋海外貿易示意圖
4.經濟重心南移
過程 唐中葉以來 南方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
北宋 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
北宋滅亡 進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
影響 經濟上 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蘇湖熟,天下足”
交通上 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開辟長途海運航線
文化上 北宋時,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后來朝廷被迫對北方地區的考生單獨分配錄取名額。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
思維提升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及政局變化等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重心南移呈現如下規律: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由內地向沿海地區逐漸轉移。
材料 馬行北去,舊封丘門外祅廟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縱橫萬數,莫知紀極(終極)。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
——摘編自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
根據材料,概括宋代商業發展的表現,指出其對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響。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現:出現瓦子(專門的娛樂場所);服務業發達;夜市繁榮。影響:打破坊市界限及時間限制;經濟功能增強。
二、遼宋夏金元的社會變化
1.宋朝時期
門第觀念淡化 原因 科舉制度更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
表現 婚姻擇偶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
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賤民階層數量顯著減少
家內服役更多地來自雇傭
無地農民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
國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 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
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
2.金元時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會發展進度影響,上述變化出現一定程度的逆轉,但從長時段來看,發展趨勢沒有大的改變。
材料 在宋代,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土地買賣、典當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對于百姓遷移、更換職業,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與此同時,瓦肆、勾欄等場所的興起為市民階層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娛樂文化生活。——摘編自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等
根據材料,概括宋代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并結合所學指出其與宋代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新氣象: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社會生活(或娛樂生活、娛樂活動)豐富多彩。
內在聯系:(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生活的變遷;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且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1.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但并沒有流通全國,只是在四川局部流通。
2.宋朝交子出現后,交子和銅錢是兼行的,元朝紙幣為唯一流通貨幣,銅錢沒有發行。
3.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開辟的確始于漢朝,但最遠的終點分為三個時期。漢朝的終點是印度洋沿岸的印度南部,唐朝的終點是波斯灣,宋元的終點是紅海沿岸和東非一帶。出口商品起初主要是絲綢,宋元時期瓷器超過絲綢成為最大宗出口商品。
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1)對海外貿易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改善,促進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發展。
(2)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經濟重心南移推動南方工商業城市數量增多,商品經濟發達。
(3)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北方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4)對文化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5)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6)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經濟重心南移,導致南方某些地區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7)對風俗習慣的影響:受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南方的風俗習慣推廣到全國,如飲食、語言、信仰等。
2.兩宋社會政治、經濟的新變化
(1)門第觀念淡化,社會階層流動加強:由于科舉制的發展,世家大族已經無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樣壟斷仕途,而布衣入仕的途徑更加寬廣。
(2)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平民階層大量通過科舉進入仕途;賤民階層數量顯著減少;服務服役人員多來自雇傭;佃農雇農與雇主是契約關系;等等。
(3)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
①契約納租方式的確定,租佃關系的發展使佃農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生產自主權大為提高。
②政府不再直接控制經濟活動;對百姓遷徙、更換職業及日常生活標準限制較少。
(4)城市經濟崛起,商業信用體系興起。
3.宋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及原因
(1)變化
階層 平民階層興起,國家控制松弛,人身自由增加
城市 坊市界限打破,草市普及,夜市繁榮,手工業者和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其子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婚姻 不再看重門閥,而是看重金榜題名;比較計較物質財富
飲食 酒是最重要飲品,飲茶風氣普及全國
服飾 衣料由麻布向棉布發展,但麻布還是最主要的衣料。官服雖仍有嚴格限制,但民間服飾相對寬松,服色五彩斑斕
信仰 道教和佛教仍是重要宗教
(2)原因
經濟 宋朝經濟繼續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對外貿易都有較大的發展
政策 政府對土地買賣基本不加干涉,促進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土地流動性增強,賤民階層、奴婢的流動也隨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
政治 唐末五代以來,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變動,門閥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亡。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給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唐末五代戰爭打擊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了士族制度的衰亡
1.(2020·1月浙江選考)有學者認為:“在建筑和城市規劃上,兩宋時期更為開放的城市設計導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現。而這相應地促進了本地市場和全國商業的發展。”這種“更為開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現在( )
A.夜市經營實現常態化
B.“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C.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監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
答案 B
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兩宋時期“更為開放的城市設計”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間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時間上的限制,故B正確;夜市經營實現常態化屬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錯誤;兩宋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故C錯誤;原有“市”的管理已經不適應新的經濟形勢了,故D錯誤。
2.(2021·6月浙江選考)宋代曾規定:“市舶司監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買蕃商雜貨及違禁物色。如違,當重置之法。”據此可知當時( )
A.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
B.海外商業運輸發展迅速
C.朝廷決定市的設立廢止
D.政府規范管理海外貿易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今后不得收買蕃商雜貨及違禁物色。如違,當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員私自向蕃商購買蕃貨,有利于保護蕃商的正當商業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規范海外貿易,故選D項;“明碼標價”與不得收買蕃商雜貨及違禁物色不符,排除A項;“今后不得收買蕃商雜貨及違禁物色”與海外商業運輸發展迅速無關,排除B項;材料是禁止官員私自向蕃商購買蕃貨,與市的設立廢止無關,排除C項。
3.(2021·1月浙江選考)汴京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占定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帽子、特髻冠子、條線之類”。材料反映了北宋( )
A.已有定時一聚的廟會集市
B.商業活動脫離了官吏監管
C.“草市”演進為地方商業中心
D.商人地位遠比一般平民優越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汴京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可知,已有定時一聚的廟會集市,A項正確;B項錯在“脫離了官吏監管”,不符合史實,排除;汴京是城市而不是“草市”,C項錯誤;從商鞅變法開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4.(2020·7月浙江選考)南宋有學者記述:“午至鄂渚,泊鸚鵡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數萬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櫛,酒壚樓欄尤壯麗,外郡未見其比。蓋川、廣、荊、襄、淮、浙貿遷之會,貨物之至者,無不售,且不問多少,一日可盡,其盛壯如此。”這反映了“南市”在當時(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間上的限制
②已成為獨立的商業都會
③具有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
④貿易通宵達旦,往來不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南市在城外,沿江數萬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南市”突破了政府在空間上的限制,故①正確;據材料“午至鄂渚,泊鸚鵡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知,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為獨立的商業都會,故②錯誤;據材料“列肆如櫛,酒壚樓欄尤壯麗”可知,飲食服務設施比較完備,故③正確;據材料“貨物之至者,無不售,且不問多少,一日可盡”可知,外地來此貿易的貨物能在一日之內售完,而非指貿易活動的時間,故④錯誤,選擇B項符合題意。
5.(2022·山東卷)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南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浙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泊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 )
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
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
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蘇、湖南、江西、浙江,這些地點都是在南方,說明宋代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海上絲綢貿易,排除A項;宋朝的衣料材質沒有發生變化,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宋代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無法得出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排除D項。
6.(2022·湖北卷)宋初《百家姓》以“趙錢孫李”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寫本以“張王李趙”為首。二者排序不同體現了( )
A.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
B.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
C.社會流動的日漸固化
D.門第觀念的歷史遺留
答案 D
解析 唐末五代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張”為第一姓;趙匡胤建立宋朝,國姓“趙”為宋初《百家姓》第一姓,這說明《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列體現了封建社會的門第觀念,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排除A項;崇文抑武政策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宋代科舉制日益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社會流動日漸加快,“固化”說法錯誤,排除C項。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
1.(2022·浙江名校聯考)宋代行業組織曾一度空前發展。在“行”的數目上,曾發展到440行。如北宋后期的開封城內,有640家資本雄厚的商戶,分屬160種行業。這些行業組織的發展( )
A.反映商業環境的變動
B.改變了傳統經濟結構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扭轉了北方經濟頹勢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曾一度空前發展”,體現了商業環境的變動,故A項正確;中國古代社會傳統的經濟結構始終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因此宋代行業組織的發展并不能使傳統經濟結構出現根本改變,故B項錯誤;行業組織的發展與土地兼并無關,故C項錯誤;行業組織的發展不能體現出扭轉了北方經濟頹勢,故D項錯誤。
2.宋朝時,國家從城市征稅賦役之所依據的稅產,出現了一種從地產物業走向綜合家業評估的趨勢,并形成了清晰分辨“田畝”“家業”與“營運”三類性質略異稅產的概念。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城市職能的變化
C.區域市場的出現
D.社會分工的擴大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國家從城市征稅賦役之所依據的稅產,出現了一種從地產物業走向綜合家業評估的趨勢”可知,城市稅收的征收標準走向綜合家業評估的趨勢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稅制的變化,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宋代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城市地價的提高,故A項正確。
3.(2023·金華模擬)據《中國古代的城市生活》記載:“從北宋開始,中國封建城市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城市的功能開始向近代化邁進。這里所說的向近代化邁進主要是指其開始具備了近代城市所應該具備的某些功能。”這里所說的功能包括( )
①政治功能 ②大眾貿易功能 ③服務功能 ④大眾娛樂功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北宋時期商業繁榮,商業環境寬松,市民數量不斷增加,從而城市的大眾貿易功能、大眾娛樂功能和服務功能日益明顯。政治功能是城市產生時就有的功能,不是城市功能向近代化邁進的表現,排除含有①的A、B、C項。
4.(2022·杭州二中高三模擬)有學者記述:“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他物者,必由于此。”這一記敘反映了當時東京( )
①服務設施完善 ②商業繁榮興盛 ③坊市界限分明 ④商業運輸發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相國寺“瓦市”可為萬余人提供住宿,來自各地的商旅在此交易等,反映了當時東京服務設施完善,商業繁榮興盛,商業運輸發達,說法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坊市界限分明與瓦市中“僧房散處”,商業區與住宅區混合等不符,說法③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A、C、D三項。
5.下表是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一千貫以上稅額的縣和草市鎮數統計。
每年稅額 三萬貫以上 二至三萬貫 一至二萬貫 五千至一萬貫 一千至五千貫
縣數 1 3 21 101 408
草市鎮數 0 4 16 36 313
材料中不能直接得出的結論是( )
A.政府對草市實行行政管理
B.部分草市發展成縣級市水平
C.草市有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
D.草市促進了鎮市經濟的發展
答案 C
解析 從市場的稅收并不能看出草市有完備飲食服務設施,C項錯誤,符合題意;從政府的稅收可得出政府對市有監管,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從草市的稅額可得出部分草市發展成縣級市水平,同時其也能促進市鎮經濟的發展,B、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6.如圖是宋代的一家針鋪,其上部文字為“濟南劉家功夫針鋪”,下部文字為“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轉賣興販,別有加饒”。該材料的準確歷史信息是( )
A.宋代開始生產鋼針
B.宋代出現中國最早的商標、廣告
C.宋代已經有集原料收購、生產加工和批發販賣一體的經營方式
D.宋代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
答案 C
7.(2023·衢州高三模擬)宋代將縣城以下的鄉村經濟中心設立為“鎮”,由中央直接委派鎮官,稱為“監鎮”,進行治理和收稅。鎮官享有略低于縣官的職權,“鎮”的含義,也因此由唐代的軍事要地,變為宋代的鄉村經濟中心。由此可知,宋代( )
A.政府開始對“草市”實行行政管理
B.政府不再推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C.工商業發展推動地方行政制度變化
D.江南地區出現了高度專業化的市鎮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將縣城以下的鄉村經濟中心設立為“鎮”,鎮官享有略低于縣官的職權,鎮變為宋代的鄉村經濟中心,體現了工商業發展推動地方行政制度變化,C項正確;鎮不是草市,排除A項;古代封建政府一般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高度專業化的市鎮信息,排除D項。
8.(2022·浙江鎮海中學高三模擬)南宋《數書九章》記載,有四個人合資做外貿生意,本錢有金、銀、鹽、鈔、度牒五種形式……擁有度牒的合法僧人可以享受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優惠政策,王安石變法時空白度牒的官方定價是一百三十貫,到徽宗前期炒到了二百二十貫。據此可知當時( )
A.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
B.商品經濟繁榮發展
C.政府規范管理海外貿易
D.度牒具有貨幣功能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證明僧人身份與免稅免役資格的度牒,和金、銀、鹽、鈔等一樣,可以作為合資經商的本錢,且官方定價不斷提高,反映出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發展,B項正確。
9.(2022·菏澤一模)宋初,市舶管理實行“州郡兼領”;神宗時期,《廣州市舶條》規定市舶事務由漕臣兼領、由轉運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對市舶事務設置“專置提舉”。這反映出( )
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權
B.國家政治形勢的重大變化
C.宋朝的稅收政策搖擺不定
D.海外貿易的地位日益重要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海外貿易繁榮,外貿稅成為宋朝國庫的重要來源,故選D項;中國古代政治的發展趨勢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和地方分權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內容與政治形勢變化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從北宋到南宋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從兼任走向專職化的一個過程,反映的是對外貿易的發展,沒有說明稅收政策的變化,排除C項。
10.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們也會在傳記和墓志中追溯遠祖如何顯赫;宋代士大夫卻不覺得貧賤是恥辱,反而會回顧當年的艱難,激勵自己和清貧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斷齏畫粥”的故事。這種變化( )
A.根源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表明宗法觀念逐漸消亡
C.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
D.體現社會主流思想改變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唐代重視家庭背景的門第觀念,而宋代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門第觀念淡化,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C項;材料沒有強調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表明宗法觀念淡化,“消亡”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唐宋時期社會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沒有改變,排除D項。
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
11.(2022·杭州模擬)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對夔州路的主客關系頒布的專法規定:“夔州路諸州官莊客戶逃移者,并抑勒歸舊處,他處不得居停。又敕,施、黔州諸縣主戶、壯丁、寨將子弟等旁下客戶逃移入外界,委縣司畫時差人計會所屬州縣追回,令著舊業。”材料說明此時( )
A.佃戶地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B.農民雇主隊伍具有不穩定性
C.客戶人身依附性仍相當嚴重
D.政府對農民擇業的嚴格限制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官莊客戶逃移者,并抑勒歸舊處”和“旁下客戶逃移入外界,委縣司畫時差人計會所屬州縣追回,令著舊業”可得出客戶對主戶的人身依附性仍相當嚴重,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對佃戶的地位與之前進行比較,得不出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故A項錯誤;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主客關系即地主與佃農的關系,而不是所有農民,故D項錯誤。
12.(2022·溫州模擬)有學者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征,到宋代已發育成熟;而近代中國的新因素,到宋代已顯著呈現。”日本某學者認為:“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下列宋代社會發展的史實與這一觀點無關的是( )
A.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B.瓷器出口并廣受贊譽
C.城市從封閉的結構走向開放
D.土地私有制得到進一步發展
答案 B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唐朝開始就已大量出口瓷器并廣受贊譽,因此B項不能用作說明宋朝的特殊性,故B符合題意。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是出現在宋朝,能用作說明宋朝的特殊性,故A不符合題意。宋代突破了坊市分離制度,開始坊市合一,故此項能用作說明宋朝的特殊性,故C不符合題意。宋朝實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得到了大發展,故此項能用作說明宋朝的特殊性,故D不符合題意。
13.錢穆先生認為宋代經濟是劃時代的近代經濟的開始。以下可以作為佐證的是( )
①風雨冥晦時,惟憑針盤而行
②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
③坊巷橋門及隱僻去處,俱有鋪席買賣
④初,蜀人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①描述的是指南針,與經濟無關,和題意不符;②描述的是草市,③描述的是當時市場的繁榮,④描述的是紙幣的出現,都能說明宋代的經濟發展情況,與題意相符,C項正確。
14.(2023·寧波模擬)有學者在談及王安石變法時指出:茶業征榷、鹽鈔法修訂、酒務“實封投狀”等專制制度剝奪了大商人“較固(壟斷)取利”,民間出現了“凡商旅所有,必賣于市易,或非市肆所無,必買于市易”的現象。而“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均輸無法應對錢米并征、折錢不均等新問題。該學者意在強調王安石變法( )
A.損害了權貴集團的既得利益
B.沒有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
C.破壞了民間的商品貨幣關系
D.指導思想背離了統治需要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王安石采取的國家專賣制度使得民間出現了強買強賣的現象,官府壟斷下的商業貿易比大商人“較固取利”給市場交易增加的成本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均輸法操控供求關系、規定市場價格,無法應對新問題,這些均反映了民間商品貨幣經濟被嚴重破壞,C項正確。
15.(2022·聊城二模)宋代,兩浙西路的秀州農村,小農家庭“布縷菽粟,雞豚狗彘百物皆售”。每逢春冬農閑季節,他們則“為工、為匠、為刀鑷、為負販”;福建路山多田少,農民“多費良田,以種瓜植蔗”“雖上熟之年,猶仰客舟興販二廣及浙西米前來出糶”。上述現象共同說明,當時( )
A.商品經濟向農村滲透
B.農民破產現象嚴重
C.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
D.土地種植結構失衡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秀州農村的小農家庭出售布匹等,福建路山多田少,經濟作物廣泛種植,依賴廣東糧食供給,說明農村地區商品經濟發展,故選A項。
三、非選擇題(共30分)
16.(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儒家傳統中,士的形象往往會與“貧”分不開。但到宋代,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魏晉至隋唐時期的豪門階層漸次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興的布衣階層。宋人鄭樵總結道:“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這種不問家世而取士的姿態,隨著科舉制度的嚴密化,無疑會加速社會階層的流動。相應地,宋代商業經濟繁榮,社會中也出現了都市貧民階層。——張文濤《宋代救濟制度與當代扶貧》
材料二 縱觀中國的法制史,從商鞅變法開始,就規定商人及其子孫不得入仕,又將社會化為士、農、工、商四等,商人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在社會上處處受到歧視。一直到宋代,這種局面才發生了轉變,商人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商人不再是低位的“雜類”,商業也不再是君子不齒的“賤業”。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編入坊廓戶,成為國家編戶齊民,具有民事主體地位。兩宋法律賦予了商人很多的權利,如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子孫可以入朝做官,并且其人身財產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等等。
——楊軍、劉金《試析兩宋經濟立法的專門化對兩宋社會及后世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社會結構的變化,并簡析其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商人地位變化與社會生活”展開論述。(要求:自擬論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9分)
答案 (1)變化:豪門階層衰落;平民階層興起;都市貧民階層出現。
原因:科舉考試和婚姻不問家世,加速社會階層的流動;商品經濟的繁榮,貧富分化加劇。
(2)示例一:論題: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有利于社會生活的繁榮。
論述:宋朝政府讓商人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允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入朝做官等措施表明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商人得到社會、國家的肯定。這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面對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城市也得到很大發展,社會階層流動加快,適應市民需要的文藝、娛樂生活更加豐富。
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促進了商業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生活的繁榮。
示例二:論題:社會生活的進步有利于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
論述:宋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農業、手工業發展,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為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重農抑商政策松動,政府讓商人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允許商人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入朝做官,商人得到社會、國家的肯定。
社會生活的發展客觀上推動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
17.(15分)宋朝經濟發展的水平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漢學家把宋朝的轉折點稱為一次“復興”或者一次“商業革命”。某歷史小組為探討“宋代商業革命”這一主題,搜集了以下材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酒店多點燈燭沽賣,每分不過二十文,并粥飯點心。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煎點湯茶藥者,直至天明。……又有外來托賣炙雞、爊鴨、羊腳子、點羊頭、脆筋巴子、姜蝦、酒蟹、獐巴、鹿脯、從食蒸作、海鮮時果、旋切萵苣生菜、西京筍。……唯焦以竹架子出青傘上,裝綴梅紅縷金小燈籠子,架子前后亦設燈籠,敲鼓應拍,團團轉走,謂之“打旋羅”,街巷處處有之。——摘編自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材料二 兩宋時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多個,設有市舶機構的港口就有十多個。宋代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至少在60個以上,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印度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紅海周圍及東非沿海地區。進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過50種,至南宋增至300余種,大致可分香料、寶貨、藥材、礦產、燃料、紡織品和動植物初級制品等幾大類;輸出商品以手工產品為主。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市舶收入(官府的進口稅)為三十萬緡,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為二百萬緡。開創出一個中國主導國際貿易的時代,并基本上壟斷了中國到印度的航運。——摘編自劉克祥《簡明中國經濟史》、金開誠《海上絲綢之路》
(1)材料一對探討這一主題有何價值?(5分)
(2)材料二又從哪些方面深化了對該主題的認識?(6分)
(3)對這一主題研究還需要從哪些角度補充材料?(4分)
答案 (1)材料一選自《東京夢華錄》,這本書對于汴京的社會和文化生活有詳盡的敘述,屬于文獻史料;反映出在宋代商業發展中出現夜市廣告等,對于研究宋代商業革命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2)港口眾多;普遍設置外貿管理機構;貿易范圍廣;商品種類多;外貿稅收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進口以原料和初級制品為主,出口以制成品為主;開創中國主導國際貿易的時代。
(3)從史料內容的角度:紙幣的出現、政府政策、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其他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材料、國外同時期經濟發展的材料等。
從史料載體的角度:實物史料。第8講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生活
時空重點
主題概覽
宋元時期,農耕經濟全面繁榮。南方經濟獲得較大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完成;租佃關系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生產繁榮;北宋已普遍采煤冶鐵,南宋開始用焦炭冶鐵,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宋代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元代進入彩瓷生產時期;北宋時開始使用紙幣,宋代突破“坊”“市”界限,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華的商業大都市。海外貿易興盛,出現了許多大港口。
一、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發展
1.農業的發展
(1)耕作制度: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提高了糧食產量。
(2)經濟結構: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 對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突破。
(3)作物種植:棉花在內地的種植始于宋朝,元朝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
(4)邊疆農業:漠北、東北、西北、西南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
2.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1)宋元棉紡織業因植棉普遍有顯著發展。 (2)元朝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選必2,第4課子目2)
制瓷業 (1)為了使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不粘連,宋朝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支釘。(選必2,第4課子目2) (2)宋朝制瓷技術有重要改進,出現了以五大名窯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眾多特色瓷器,色彩多變,質感渾厚。 (3)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 (4)宋元時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為繼絲綢之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
礦冶業 北宋煤的開采量很大,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____作燃料;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
印刷業 發展迅速,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
3.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市場 (1)宋朝城市坊市分區制度瓦解。 (2)宋朝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 (3)宋與遼夏金各政權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
貨幣 背景 中國歷代王朝鑄造了大量的銅錢。由于銅錢本身價值低下,民間又有許多銅錢被囤積或銷毀重鑄器皿,所以銅錢流通量仍然不足,無法滿足商業貿易發展的需要,出現“錢荒”(選必1,第15課子目1)
概況 (1)北宋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它與宋朝后來發行的其他紙幣,都是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 (2)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單一流通貨幣(主幣)來發行,稱為“鈔”(選必1,第15課子目1)
信貸契約 (1)宋朝以后,當鋪在進行一般的消費性動產抵押放貸的同時,也開始進行經營性的放貨,還逐步發展出了有息存款。 (2)宋朝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選必2,第7課子目2)
外貿 商品 (1)輸出:大型遠洋海船裝載絲織品、瓷器等(“南海1號”沉船上的瓷碗)。(選必2,第7課子目1) (2)輸入:香料、珠寶
外貿路線 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沿岸。(選必2,第7課子目1) 元朝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暢通。13世紀,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選必1,第11課子目4)
管理 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選必2,第7課子目1)
港口 廣州、泉州、明州等
稅收 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
城市 北宋東京、南宋________、元朝大都; 商業進一步繁榮
榷場
榷場指遼、宋、西夏、金各政權在交界地點設置的互市市場。榷場貿易是因各地區經濟交流的需要而產生的。對于各政權統治者來說,還有控制邊境貿易、提供經濟利益、安定邊境的作用。
圖解歷史 南宋海外貿易示意圖
4.經濟重心南移
過程 唐中葉以來 南方經濟實力漸漸超過北方
北宋 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
北宋滅亡 進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
影響 經濟上 _______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蘇湖熟,天下足”
交通上 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開辟長途海運航線
文化上 北宋時,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后來朝廷被迫對北方地區的考生單獨分配錄取名額。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
思維提升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及政局變化等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重心南移呈現如下規律: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由內地向沿海地區逐漸轉移。
材料 馬行北去,舊封丘門外祅廟斜街、州北瓦子。……其余坊巷院落,縱橫萬數,莫知紀極(終極)。處處擁門,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飲食。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
——摘編自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
根據材料,概括宋代商業發展的表現,指出其對城市布局和功能的影響。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遼宋夏金元的社會變化
1.宋朝時期
門第觀念淡化 原因 科舉制度更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
表現 婚姻擇偶以當下_________________為重
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賤民階層數量顯著減少
家內服役更多地來自雇傭
無地農民與地主簽訂契約,租種土地,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
國家放松對社會的控制 _________________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
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
2.金元時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會發展進度影響,上述變化出現一定程度的逆轉,但從長時段來看,發展趨勢沒有大的改變。
材料 在宋代,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土地買賣、典當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對于百姓遷移、更換職業,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與此同時,瓦肆、勾欄等場所的興起為市民階層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娛樂文化生活。——摘編自郭尚武《兩宋良賤制度的消亡及其影響》等
根據材料,概括宋代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并結合所學指出其與宋代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但并沒有流通全國,只是在四川局部流通。
2.宋朝交子出現后,交子和銅錢是兼行的,元朝紙幣為唯一流通貨幣,銅錢沒有發行。
3.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開辟的確始于漢朝,但最遠的終點分為三個時期。漢朝的終點是印度洋沿岸的印度南部,唐朝的終點是波斯灣,宋元的終點是紅海沿岸和東非一帶。出口商品起初主要是絲綢,宋元時期瓷器超過絲綢成為最大宗出口商品。
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1)對海外貿易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推動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發展,海上交通和運輸有了很大改善,促進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發展。
(2)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經濟重心南移推動南方工商業城市數量增多,商品經濟發達。
(3)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北方人口的南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吸引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
(4)對文化教育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5)對民族關系的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
(6)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經濟重心南移,導致南方某些地區過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7)對風俗習慣的影響:受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南方的風俗習慣推廣到全國,如飲食、語言、信仰等。
2.兩宋社會政治、經濟的新變化
(1)門第觀念淡化,社會階層流動加強:由于科舉制的發展,世家大族已經無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樣壟斷仕途,而布衣入仕的途徑更加寬廣。
(2)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平民階層大量通過科舉進入仕途;賤民階層數量顯著減少;服務服役人員多來自雇傭;佃農雇農與雇主是契約關系;等等。
(3)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弛
①契約納租方式的確定,租佃關系的發展使佃農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生產自主權大為提高。
②政府不再直接控制經濟活動;對百姓遷徙、更換職業及日常生活標準限制較少。
(4)城市經濟崛起,商業信用體系興起。
3.宋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及原因
(1)變化
階層 平民階層興起,國家控制松弛,人身自由增加
城市 坊市界限打破,草市普及,夜市繁榮,手工業者和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其子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婚姻 不再看重門閥,而是看重金榜題名;比較計較物質財富
飲食 酒是最重要飲品,飲茶風氣普及全國
服飾 衣料由麻布向棉布發展,但麻布還是最主要的衣料。官服雖仍有嚴格限制,但民間服飾相對寬松,服色五彩斑斕
信仰 道教和佛教仍是重要宗教
(2)原因
經濟 宋朝經濟繼續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對外貿易都有較大的發展
政策 政府對土地買賣基本不加干涉,促進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土地流動性增強,賤民階層、奴婢的流動也隨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
政治 唐末五代以來,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變動,門閥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亡。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給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唐末五代戰爭打擊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加速了士族制度的衰亡
1.(2020·1月浙江選考)有學者認為:“在建筑和城市規劃上,兩宋時期更為開放的城市設計導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現。而這相應地促進了本地市場和全國商業的發展。”這種“更為開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現在( )
A.夜市經營實現常態化
B.“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C.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監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
2.(2021·6月浙江選考)宋代曾規定:“市舶司監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買蕃商雜貨及違禁物色。如違,當重置之法。”據此可知當時( )
A.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
B.海外商業運輸發展迅速
C.朝廷決定市的設立廢止
D.政府規范管理海外貿易
3.(2021·1月浙江選考)汴京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占定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帽子、特髻冠子、條線之類”。材料反映了北宋( )
A.已有定時一聚的廟會集市
B.商業活動脫離了官吏監管
C.“草市”演進為地方商業中心
D.商人地位遠比一般平民優越
4.(2020·7月浙江選考)南宋有學者記述:“午至鄂渚,泊鸚鵡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數萬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櫛,酒壚樓欄尤壯麗,外郡未見其比。蓋川、廣、荊、襄、淮、浙貿遷之會,貨物之至者,無不售,且不問多少,一日可盡,其盛壯如此。”這反映了“南市”在當時(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間上的限制
②已成為獨立的商業都會
③具有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
④貿易通宵達旦,往來不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022·山東卷)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南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浙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泊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 )
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
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
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
6.(2022·湖北卷)宋初《百家姓》以“趙錢孫李”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割據敦煌時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寫本以“張王李趙”為首。二者排序不同體現了( )
A.地域文化觀念的差異
B.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
C.社會流動的日漸固化
D.門第觀念的歷史遺留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