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講 明清時期的政治時空重點主題概覽明至清中葉,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日趨鞏固,君主專制得到空前加強。明初廢丞相強化皇權,實行廠衛特務統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清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君主專制得到強化。這也同時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表明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對外趨向閉關政策,阻礙了社會進步,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后。一、明朝的政治統治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2)政治變化廢除宰相制度 目的 加強皇權影響 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設立內閣 原因 廢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設立 明成祖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職責 大學士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宦官專權 機構 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權力 獲得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地方政治制度(選必1,第1課子目3) ①明初廢除行中書省,其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割。后來,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總攬一省之權。 ②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圖解歷史 明朝內閣運轉發展示意圖2.明朝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1,第5課子目3)(1)科舉考試形式 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內容 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程序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會試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殿試在會試后舉行,考中者分別稱“舉人”“貢士”“進士”(2)官員考核與監察考滿 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考核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考察 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監察 都察院監察御史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明朝張居正改革(選必1,第4課子目1)背景 (1)明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 (2)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內容 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影響 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結果 張居正死后,除一條鞭法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圖解歷史 一條鞭法示意圖輔以征收銀兩,客觀上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4.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鄭和下 西洋 概況 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影響 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戚繼光 抗倭 背景 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明朝前期,朝廷嚴厲禁止海外貿易,東南沿海地區的一些海盜、奸商等與倭寇勾結,進行走私活動,造成巨大破壞概況 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重創倭寇影響 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葡萄牙、荷蘭占據澳門、臺灣 背景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過程 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今澳門)的租住權。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5.內陸邊疆明蒙關系 筑長城防御 為防御韃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戰爭 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和議與冊封 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貿易交流 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經略西藏 封授稱號 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機構管轄 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招撫東北 機構管轄 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封授官號 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朝貢貿易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朝貢和賞賜關系。其特點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與;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材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諸帝……繼承漢唐“守在四夷”的治邊之策。……前朝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仍被明朝繼承……為防范“北虜”南下,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重兵……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派駐的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在設置衛所以外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地區,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總體上實行衛所與土司結合統治的雙軌制。——摘編自方鐵《論元明清三朝的邊疆治理制度》(注:衛所制為明朝的主要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所創立,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與唐代的府兵制相似)根據材料,對明朝管理邊疆的舉措及意義進行闡釋說明。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舉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輕南的傳統政策和原則;派諸子鎮守北方;派駐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邊遠地區實行土衛雙軌制。意義:鞏固了邊疆統治,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二、清朝前中期的統治1.明清易代女真族建金 首領努爾哈赤于1616年稱汗,國號大金清朝建立 皇太極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明朝的滅亡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清軍入關 1644年,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2.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皇帝獨斷 獨斷朝廷大政方針,對地方具體事務詳加過問,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奏折制度 特征 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影響 這種迅速、機密的聯系方式,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軍機處 設立 雍正時設立,軍機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任運行 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地方制度(選必1,第1課子目3) (1)清承明制,巡撫成為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 (2)明清時期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文字獄 嚴密控制思想文化,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3.清朝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1,第5課子目3)考課 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監察 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監察職能沒有改變4.疆域的奠定(1)清朝前期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東南 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東北 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北部和西北部 清朝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①1757年,清朝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 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發動的叛亂。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西南 ①清初,清政府冊封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尊號,康熙時,賜予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由中央政府冊封。 ②從1727年起,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 ④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選必1,第11課子目3)(2)邊疆統治的特點①專職機構:清朝政府專設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②靈活政策: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③行政管轄: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圖解歷史 清朝疆域范圍5.統治危機的初顯內部危機—農民起義不斷 背景 清朝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表現 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外部危機—閉關鎖國 背景 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概況 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評價 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材料 清代的軍機處和內閣并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權力系統,二者在權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長的對應關系,而是在維護皇帝獨裁權威,完善獨裁體制原則指導下進行的政務分工,當然,新的分工體制反過來也微妙地改變著清廷內部復雜的權力關系。而奏折制源于關外政治傳統的事實則告訴人們:清代專制皇權的強化并非僅僅是漢族儒家文化作用的結果,尤其不是軍機處這樣一個簡單的辦事班子所能辦到的。……而對皇帝獨裁至關重要的奏折制不過是基于關外政治傳統的一種能動工具罷了。——摘編自高翔《也論軍機處、內閣和專制皇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清代政治體制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進行闡述。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基本特點:皇帝獨裁;軍機處與內閣進行政務分工;繼承了滿洲政治傳統。影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能;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維護和社會的穩定;促進了民族交融;容易滋生腐敗和暴政。1.明朝東南沿海倭患嚴重的主要原因是明朝東南沿海中國人的走私與日本海盜的勾結,而這又跟明政府禁止海外貿易的政策直接相關。2.中國周邊大多數明朝的朝貢體制國家都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但日本在清朝卻不是中國的藩屬國。3.內閣和軍機處都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行政中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內閣的職權隨皇帝的旨意而定,因而是不固定的;(2)軍機處成員由被皇帝指派的朝臣充任,即“兼職”而不固定。4.康乾時期,盡管處于盛世,但西方列強在新航路開辟后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它們對中國虎視眈眈,但其實力還遠沒有超過中國。5.康熙帝統治時期,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發生叛亂,但徹底平定是在乾隆帝時期。6.理藩院是清朝掌管蒙古族、藏族事務,不是所有少數民族事務。7.作為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從唐朝開始設立,至明朝初期為止。清朝的機構是“十三行”。8.閉關自守政策是區別對待的。對于外國人來華貿易是限制的,對于中國民間私人出海貿易是嚴厲禁止的,但中國官方對外貿易則不受任何限制。1.明代民族政策的影響積極影響 實行“因俗而治”,讓少數民族保留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這種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和鞏固有重大意義維護和鞏固了邊境穩定,為明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利于加強民族間的交融消極影響 在具體執行中,有時單純依賴征服,有時又一味強調政治安撫,未能真正做到“恩威兼施”“恩威兼施”需要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由此而導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為鎮壓各地方的起義,又削弱了邊境的防務力量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邊防線上,而忽視了海防建設。尤其是影響了統治者對邊患的認識,意識不到西方殖民者來華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奪2.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突出特點(1)以強化君主權力為核心,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2)內容詳盡而全面,特別是清代,致力于維護滿洲貴族在政權中的核心地位。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3)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的推行、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4)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它表明封建制度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無法維持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只得靠強權,皇權的絕對化、特務統治等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控制)。3.清朝國家疆域最終奠定的因素和意義因素 歷史傳統 中國古代文明的連續性是中國疆域保持穩定的基礎,也是清代疆域最終奠定的基礎民族交融 歷史上活躍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數民族及民族交融對中國疆域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地理條件 中國地理條件的內向性是國家統一和疆域奠定的條件之一思想觀念 清朝極力倡導“大一統”的觀念,是清朝疆域最終奠定的思想基礎意義 對內 國家疆域的奠定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加強邊疆與內陸地區的交流與聯系,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國家疆域的奠定意味著清王朝對其疆域、邊界具備了有意識的自我認定、法律確定對外 國家疆域的奠定意味著清王朝的疆域邊界取得了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承認1.(2022·6月浙江選考)中華海洋文明源遠流長,海路綿延,聯通中外。下列關于古代中國海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認知,不正確的是( )A.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瓷路”B.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發展,商品遠銷東歐、北非C.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D.明清時期,禁止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答案 D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明清推行海禁政策,是限制外國人到中國貿易,不是禁止,D項錯誤,符合題意;A、B、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2.(2020·7月浙江選考)論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組織形式,有研究者認為“官府的正式組織與唐宋時期幾無差別。處于最高級別的是軍事機構、監察機構和行政機構。”從行政機構的角度看,與唐宋“幾無差別”的是( )A.丞相 B.內閣 C.六部 D.刺史答案 C解析 唐宋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機構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職能和唐宋基本一致,故選C項;明朝廢除丞相,排除A項;內閣首創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級的行政機構,與唐宋的中樞體制有別,排除B項;刺史在元代以后廢止,明代并無這一機構,排除D項。3.(2020·1月浙江選考)今天人們有關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錦衣衛、飛魚服、繡春刀外,還有不能不提的政治體制的重大變化。恰是這種變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態。下列項中,屬于這種變化的是( )①罷除丞相 ②設立內閣 ③設司禮監 ④六部直屬皇帝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 D4.(2020·1月浙江選考)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無疑是軍機處的設立。但軍機處在形式上卻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如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且條件簡陋,初僅板屋數間,后來才改建瓦屋。這表明其實際職能( )A.“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B.“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D.“別黑白而定一尊”答案 A解析 材料軍機處體現出皇權達到頂峰,其實際職能是跪受筆錄,“只供傳述繕撰”體現出這一職能,故選A項;B項是顧炎武批判君主專制的主張,排除;明朝設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排除C項;秦朝皇帝制度“別黑白而定一尊”,排除D項。5.(2022·湖南卷)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 )A.君主的高度集權 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C.南書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答案 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書房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產物和象征,地方官員敬畏皇權而敬畏南書房行走周興岱,他才以此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A項正確;材料沒有官員俸祿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項;雍正設立軍機處后,南書房地位下降,“嘉慶七年”與此不符,排除C項;“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而不是中央吏治混亂,排除D項。6.(2021·湖北卷)明代繼承前代“以例輔律”的傳統。律一經頒行,即成定制,因而難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補各類“例”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將六部辦定的“成案”提升為“現行則例”。此舉( )A.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B.杜絕了司法腐敗的可能C.確保了審判結果的公正D.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答案 A解析 據題意可知,明代頒行了大量的“例”以彌補“律”的不足,由此說明此舉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A項正確;“杜絕”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項;這一做法不一定能夠確保審判結果的公正,排除C項;這一做法實際上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排除D項。課時精練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1.明代大學士張璁初入閣,便在奏疏中明確說道:“今之內閣,宰相職也。”以后的首輔徐階卻說:“閣臣之職,止是票擬。”稍后的首輔張四維又說:“臣待罪政府,無所不當聞……而欲臣不預聞吏、兵二部事,非制也。”這說明,明代內閣( )A.負責草擬詔書 B.職責較不明確C.實為輔政機構 D.權力日漸擴張答案 B解析 由材料中“宰相職”“止是票擬”“預聞吏、兵二部事”可知,內閣的職責分工并不明確,有很大的彈性,B項正確;A、C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僅列舉明代三個內閣官員的說法,無法體現整個明代內閣的“權力日漸擴張”,排除D項。2.(2023·寧波高三月考)“范進中舉”是清代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著名情節。根據明清的科舉制度,范進通過了哪一級科舉考試( )A.院試 B.鄉試 C.會試 D.殿試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明清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故選B項;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排除A項;會試由禮部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舉人考中者稱為“貢士”,排除C項;殿試在會試后舉行,名義上由皇帝主持,貢士通過者為“進士”,排除D項。3.(2023·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聯考)中國古代某機構有三個特點:簡、速、密。“簡”是機構精簡,人員兼職,皇帝可以隨時調來調走,便于控制;“速”是迅速,辦事效率高;“密”是保密性強。這一機構最有可能是( )A.政事堂 B.樞密院C.內閣 D.軍機處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機構精簡,人員兼職,皇帝可以隨時調來調走,便于控制”“保密性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它指的是清代軍機處,故選D項;政事堂在唐朝是負責全國行政事務,統帥六部的機構,不符合“有官無吏”的特點,排除A項;宋代的樞密院管理國家軍事,不符合“有官無吏”的特點,排除B項;明代內閣不是正式的中央機構,受司禮監的牽制,不具備“簡、速、密”的特點,排除C項。4.清朝時期,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這一制度便于皇帝加強對地方行政的控制,使得中央的政治權力更為集中。此制度的推行始于( )A.順治朝 B.康熙朝C.雍正朝 D.乾隆朝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此制度為雍正時期推行的密折制度,C項正確。5.(2022·浙南名校聯盟聯考)科舉制度乃是我國古代最為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到明清時已經高度發達。下列有關明清科舉考試的說法錯誤的是( )A.明朝科舉實行南北卷制度B.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C.鄉試于春天舉行、禮部主持D.貢士通過殿試者為“進士”答案 C解析 會試由禮部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明朝為了保證科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在會試中實行南北卷,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明清科舉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殿試在會試后舉行,名義上由皇帝主持,貢士通過者為“進士”,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6.下面圖示反映了清朝權力中心的變化。這種變化最能說明的問題是( )A.皇帝逐漸傾向于任人唯親B.君主專制不斷得到強化C.清王朝議政范圍逐漸擴大D.統治階級內部權力更迭答案 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議政王大臣會議擁有決策權,而軍機處只是秘書機構,因此這種變化最能說明的問題是君主專制不斷得到強化,故B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傾向于任人唯親,故A錯誤;材料未涉及議政范圍,故C錯誤;材料不是強調統治階級內部權力更迭,故D錯誤。7.“清初的戶口調查,重在編審認定,由里甲組織負責調查申報……但到雍正初年以后,攤丁入畝,人丁編審失去原來的意義,里甲制也漸廢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戶口調查,成為一個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清政府實行( )A.鄰保制度 B.大索貌閱C.保甲制度 D.戶帖制度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內容中“雍正初年以后,攤丁入畝,人丁編審失去原來的意義”,為解決這一難題(如何進行戶口調查),清政府推行了嚴密的保甲制,故選C項。8.(2022·營口高三期末)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編纂全國地理總志《嘉慶大清一統志》,以京師為首,依次分述直隸、盛京等22統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區,將清代以前未包括的“三北地區(即西北、北部、東北)”地區完全納入其中。從今天看,此舉有利于( )A.擴大地方自治 B.建立行省制度C.強化國家認同 D.強化三省職權答案 C解析 《嘉慶大清一統志》“分述直隸……地區”,并且“將清代以前未包括的‘三北地區(即西北、北部、東北)’地區完全納入其中”,說明清政府比較重視對邊疆的治理,這就有利于邊疆地區對統一國家的認同,故選C項;通過《嘉慶大清一統志》所編纂的地區來看,它比較強化統一國家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排除A項;行省制度創立于元朝時期,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出現于唐朝時期,排除D項。9.(2022·聊城二模)隆慶四年(1570年),文淵閣大學士高拱上奏道,廣東、廣西、云南、貴州以及北方的薊、遼、山、陜等邊疆地區“有司雖有牧民之官,實有疆場之責,乃官其地者,非雜流則遷謫”,建議“今后各邊有司,必擇年力精強、才氣超邁者除補”。此建議被中央采納。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邊官晉升機會增多B.邊疆治理力度加大C.改土歸流趨于式微D.內閣地位明顯提高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高拱建議選拔年力精強、才氣超群者擔任邊疆管理職務,體現了明朝邊疆官員的選任,從懲處性向優選性轉變,這是邊疆治理被重視的表現,故選B項。10.紹興七年(1137年),帝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帝以海外諸番朝貢,附帶貨物交易者,須有官專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廣東設市舶提舉司。明朝這一舉措( )A.適應了對外貿易的政治化B.推動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C.源于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D.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職能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海禁政策的推行下,對外民間貿易基本停止,為了迎合官方貿易的需要,政府加強對市舶司的官方控制,體現了對外貿易的政治化趨勢,故選A項。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11.明代內閣公文往來,嘉靖隆慶以前很長一段時間猶自稱翰林院,內閣中的文淵閣印“不得下諸司。即下諸司,以翰林院印行;諸司行內閣,亦止稱翰林院”。明末萬歷朝修《會典》時,仍將內閣職掌附錄于翰林院條下。這表明明代內閣( )A.成員皆為翰林學士B.行政效率受到制約C.并非法定中樞機構D.參政權力明顯萎縮答案 C解析 明代內閣自稱翰林院,內閣的印章以翰林院名義印行,其他部門稱內閣為翰林院,以及明末整理典章制度時,將內閣職掌附錄于翰林院條下等,表明明代內閣并非法定中樞機構,C項正確;內閣成員皆為翰林學士在材料中沒有體現,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內閣的行政效率受到了制約,B項錯誤;材料沒有說明內閣參政權力的變化,D項錯誤。12.(2022·金華十校高三模擬)有學者指出:“軍機處的出現并不影響內閣作為中央政府處理日常政務的職能,內閣仍一如既往地承擔著大量繁復冗雜的行政事務,這是軍機處所不能取代的。”據此,理解正確的是( )A.軍機處只是處理全國軍務的中樞機構B.內閣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C.內閣職能并未完全由軍機處所取代D.軍機處與內閣分權制衡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內閣仍一如既往地承擔著大量繁復冗雜的行政事務,這是軍機處所不能取代的”可知,內閣職能并未完全由軍機處所取代,故選C項;軍機處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內閣職能未受影響,沒有提及內閣所處理文書的重要程度,排除B項;內閣地位雖高,但無實權,不能制衡軍機處,排除D項。13.(2023·嘉興模擬)清朝某王公言:“國家寵幸黃僧,并非崇奉其教以祈福祥也。只以蒙古諸部敬信黃教已久,故以神道設教,藉仗其徒,使其誠心歸附以障藩籬,正《王制》所謂‘易其政不易其俗’之道也。”這一論述( )A.說明了冊封“班禪”的政治目的B.論證了對各民族地區的分而治之C.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D.折射出康熙對于儒家文化的尊崇答案 C解析 清朝對蒙古地區設立了盟、旗兩級機構進行管轄,改變了其政治,而尊重了蒙古地區的宗教信仰,體現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智慧,故選C項;清朝在藏族地區冊封“班禪”的政治目的是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統治,排除A項;清朝時期邊疆地區民族管理的特點是因俗而治,而非分而治之,排除B項;薩滿教是蒙古地區的宗教信仰,非儒家文化的內容,排除D項。14.(2023·寧波高三模擬)下列關于我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發展規律的說法,符合史實的是( )A.地方行政機構的層級越高變化越大B.體現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制衡機制C.高層級行政區劃由考核機構演變而來D.在劃分行政區時始終以山川形勢為依據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最高層的地方行政機構經歷了郡、州、道、路、省的數次變化,故選A項;“權力制衡機制”不符合史實,應為地方權力越分越小,中央權力越來越集中,排除B項;“考核機構”不符合史實,應為“監察區”,排除C項;“始終”不符合邏輯,元代的行政劃分依照犬牙交錯原則,排除D項。15.1371年,朱元璋建立南北更調之例,即北人南用,南人北用,其后官制漸定,除學官外,不得任官本省,亦不限南北。明代萬歷年間政府實行“掣簽法”,通過抽簽的方式決定官員的任職地點。這些政策( )A.意在避免地方官營私舞弊B.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C.加速了社會各階層的流動D.完善了監察諫議制度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可知,朱元璋有意限制官員的任職區域,開始是北人南用或南人北用,后期變成“掣簽法”,旨在限制官員發展地方勢力,形成眾多的裙帶關系進而徇私舞弊破壞吏治,故選A項;材料并未提到選官方式的調整,看不出是否提高了人才選拔的標準,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社會階層流動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的限制官員任職區域能夠起到加強皇權的作用,但是不屬于監察諫議制度的范疇,排除D項。三、非選擇題(共30分)16.(2022·浙江新高考歷史模擬卷)(15分)我國古代的邊疆治理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漢武帝元狩二年,長城從令居修到了酒泉郡。元封元年,長城又從酒泉郡修到了玉門關,并建造了觀察敵情的亭障。太初三年,又做居延塞以伸展至酒泉郡。……所建亭障聳于高崗,起伏且錯落。李廣利……調吏士數百在輪臺及渠犁屯田,積蓄糧食,以供漢帝國使者之用。——摘編自朱鴻《英雄在線:絲綢之路的開辟者和捍衛者》材料二 唐朝建立,正值突厥勢力強盛。東突厥政權連年發兵,侵擾唐朝北部邊地。一部分朝臣提出“請修古長城,發民乘堡障”。唐太宗明確表示反對,“突厥災異相仍,頡利不懼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貞觀三年冬天,唐太宗以頡利可汗背信援助梁師都的地方割據政權為由,命李靖討伐東突厥。貞觀四年,唐軍大勝突厥。——摘編自馮雨晴《唐太宗安邊政策與治理模式述論——以處理與東突厥、薛延陀政權關系為例》材料三 在封建社會,“國家化”指中央王朝自上而下地對邊疆地區進行控制的“一體化”整合過程。改土歸流之后,新設州縣土民爭相納賦、當差、入學,土民所修宗譜的族規、族訓中,“輸國賦”“急賦稅”等都是最為常見的條款。土司制度之下,土司轄區各民族文化與外界文化區隔,清王朝在改流區大力推動儒家文化精神的全面傳播,但并不要求在具體文化內容上整齊劃一。以儒家文化精神為內核、多元文化內容并存的“一體多元”新文化模式逐漸確立。——摘編自莫代山《改土歸流與區域社會的“國家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漢武帝時代重修長城向西延伸的最遠地點,分析漢武帝治理長城沿線的歷史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太宗討伐東突厥的原因,結合所學指出唐太宗安定北部邊地的措施。(6分)(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請選擇闡釋:①概述清代改土歸流的階段特征,從“國家化”的角度,說明改土歸流的歷史意義。②指出清朝中央設置的主管邊疆民族事務的機構名,概述清朝邊疆政策的基本原則。(5分)答案 (1)最遠地點:鹽澤。歷史影響:防御了匈奴;保護了內地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命財產;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長城沿線的經濟文化發展。(2)原因:唐朝統治受到威脅;東突厥內部矛盾重重,勢力衰弱;顧慮民生,不愿意勞民修長城。措施:允許東突厥一部分人遷到中國內地;設置羈縻府州,以突厥首領為都督、刺史;設置安西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3)選擇闡釋①,階段特征:雍正年間,在西南地區大規模實行改土歸流。乾隆時期,大部分土司被廢,改為流官統治。歷史意義: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增強了土民對國家的認同;促進了改流區文化的交融。選擇闡釋②,機構名:理藩院。原則: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進行行政管理。17.(2022·菏澤高三二模)(15分)1989-2018年,是中國邊疆研究的熱潮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89-2018年30年邊疆研究高頻關鍵詞統計聚類主題詞 高頻關鍵詞邊疆重點地區 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云南、云南省、云南邊疆、云南邊疆民族地區、西藏、拉薩、日光城、噶廈政府、達賴喇嘛、十三世達賴喇嘛、蒙古、內蒙古、蒙古地區、黑龍江、黑龍江流域、黑龍江省、廣西、海南島、海南邊疆關注時段 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時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明代(嘉靖、萬歷、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時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漢(秦漢、西漢、西漢王朝、漢武帝、兩漢、東漢)邊疆治理 邊疆治理、邊疆政策、治理、邊疆教育、對策、邊疆問題、改土歸流、宗藩關系、治邊思想、屯田(制)經略、土司制度、伊犁將軍、駐藏大臣、社會治理、國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羈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鎮、策略、黑龍江將軍、朝貢關系、朝貢貿易、衛所——改編自朱尖《中國邊疆研究學術熱點、特征與邊疆內涵認知》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領土較明帝國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遺留給20世紀的后繼者,被視為今日中國的疆域,中國自身歷史的一些產物,被積極地移植到邊疆地域,而作為文明人類社會的典范。——摘編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國史·最后的中華帝國——大清》(1)指出材料一中邊疆研究最突出關注的地區,談談對其研究的重要意義。(5分)(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在邊疆研究方面關注最多的朝代,說明其在邊疆治理上的貢獻。(6分)(3)中國邊疆研究還應關注什么問題,說說你的看法。(4分)答案 (1)地區:新疆。意義:從歷史上看,新疆長期處于與分裂勢力斗爭的前沿,對國家統一影響深遠;新疆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一帶一路”的組成部分;完善國家治理模式。(言之有理答出一條即可)(2)朝代:清朝。貢獻:疆域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因革損益歷代得失,積累了寶貴邊疆治理經驗;因地制宜治理邊疆,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重視民族關系,促進民族交融發展;堅決平定叛亂,加強對邊疆的統治。(言之有理答出三條即可)(3)問題:應以唯物史觀指導邊疆研究;海疆問題;利益邊疆;文化邊疆;邊疆民族等。(言之有理答出其中兩條即可)第10講 明清時期的政治時空重點主題概覽明至清中葉,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日趨鞏固,君主專制得到空前加強。明初廢丞相強化皇權,實行廠衛特務統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清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君主專制得到強化。這也同時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表明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對外趨向閉關政策,阻礙了社會進步,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后。一、明朝的政治統治1.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2)政治變化廢除宰相制度 目的 加強皇權影響 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設立內閣 原因 廢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設立 明成祖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職責 大學士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____”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宦官專權 機構 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權力 獲得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地方政治制度(選必1,第1課子目3) ①明初廢除行中書省,其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割。后來,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總攬一省之權。 ②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圖解歷史 明朝內閣運轉發展示意圖2.明朝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1,第5課子目3)(1)科舉考試形式 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內容 考試從四書五經中命題程序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會試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殿試在會試后舉行,考中者分別稱“舉人”“貢士”“進士”(2)官員考核與監察考滿 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考核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考察 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監察 都察院監察御史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巡按各省。____________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明朝張居正改革(選必1,第4課子目1)背景 (1)明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 (2)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內容 整肅吏治,加強_______,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影響 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結果 張居正死后,除_______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圖解歷史 一條鞭法示意圖輔以征收銀兩,客觀上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4.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鄭和下 西洋 概況 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________和紅海沿岸影響 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戚繼光 抗倭 背景 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明朝前期,朝廷嚴厲禁止________,東南沿海地區的一些海盜、奸商等與倭寇勾結,進行走私活動,造成巨大破壞概況 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重創倭寇影響 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了對________的限制葡萄牙、荷蘭占據澳門、臺灣 背景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________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過程 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今澳門)的租住權。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5.內陸邊疆明蒙關系 筑長城防御 為防御韃靼、瓦剌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戰爭 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和議與冊封 1571年,韃靼首領_______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貿易交流 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經略西藏 封授稱號 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機構管轄 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招撫東北 機構管轄 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_______封授官號 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朝貢貿易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朝貢和賞賜關系。其特點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間組織禁止參與;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政府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材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諸帝……繼承漢唐“守在四夷”的治邊之策。……前朝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仍被明朝繼承……為防范“北虜”南下,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重兵……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派駐的軍隊,以衛所的形式駐守各地……在設置衛所以外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地區,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總體上實行衛所與土司結合統治的雙軌制。——摘編自方鐵《論元明清三朝的邊疆治理制度》(注:衛所制為明朝的主要軍事制度,為明太祖所創立,軍隊組織有衛、所兩級,與唐代的府兵制相似)根據材料,對明朝管理邊疆的舉措及意義進行闡釋說明。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清朝前中期的統治1.明清易代女真族建金 首領努爾哈赤于1616年稱汗,國號________清朝建立 ______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明朝的滅亡 1644年,________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清軍入關 1644年,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2.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皇帝獨斷 獨斷朝廷大政方針,對地方具體事務詳加過問,_______得到加強奏折制度 特征 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影響 這種迅速、機密的聯系方式,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軍機處 設立 雍正時設立,_______由被指派的朝臣兼任運行 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地方制度(選必1,第1課子目3) (1)清承明制,巡撫成為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 (2)明清時期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文字獄 嚴密控制思想文化,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3.清朝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1,第5課子目3)考課 包括三年一次的________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監察 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監察職能沒有改變4.疆域的奠定(1)清朝前期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東南 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_______東北 1689年,中俄兩國簽訂《_______》,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北部和西北部 清朝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①1757年,清朝將_______部徹底擊敗。 ②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兄弟發動的叛亂。 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_______,總領軍政事務西南 ①清初,清政府冊封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尊號,康熙時,賜予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由中央政府冊封。 ②從1727年起,清朝開始派遣_______,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 ④在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_______”,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選必1,第11課子目3)(2)邊疆統治的特點①專職機構:清朝政府專設________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②靈活政策: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③行政管轄: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圖解歷史 清朝疆域范圍5.統治危機的初顯內部危機—農民起義不斷 背景 清朝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亂象逐漸萌生表現 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外部危機—閉關鎖國 背景 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概況 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_____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_____”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評價 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材料 清代的軍機處和內閣并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權力系統,二者在權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長的對應關系,而是在維護皇帝獨裁權威,完善獨裁體制原則指導下進行的政務分工,當然,新的分工體制反過來也微妙地改變著清廷內部復雜的權力關系。而奏折制源于關外政治傳統的事實則告訴人們:清代專制皇權的強化并非僅僅是漢族儒家文化作用的結果,尤其不是軍機處這樣一個簡單的辦事班子所能辦到的。……而對皇帝獨裁至關重要的奏折制不過是基于關外政治傳統的一種能動工具罷了。——摘編自高翔《也論軍機處、內閣和專制皇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清代政治體制的基本特點及其影響進行闡述。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明朝東南沿海倭患嚴重的主要原因是明朝東南沿海中國人的走私與日本海盜的勾結,而這又跟明政府禁止海外貿易的政策直接相關。2.中國周邊大多數明朝的朝貢體制國家都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但日本在清朝卻不是中國的藩屬國。3.內閣和軍機處都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行政中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內閣的職權隨皇帝的旨意而定,因而是不固定的;(2)軍機處成員由被皇帝指派的朝臣充任,即“兼職”而不固定。4.康乾時期,盡管處于盛世,但西方列強在新航路開辟后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它們對中國虎視眈眈,但其實力還遠沒有超過中國。5.康熙帝統治時期,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發生叛亂,但徹底平定是在乾隆帝時期。6.理藩院是清朝掌管蒙古族、藏族事務,不是所有少數民族事務。7.作為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從唐朝開始設立,至明朝初期為止。清朝的機構是“十三行”。8.閉關自守政策是區別對待的。對于外國人來華貿易是限制的,對于中國民間私人出海貿易是嚴厲禁止的,但中國官方對外貿易則不受任何限制。1.明代民族政策的影響積極影響 實行“因俗而治”,讓少數民族保留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這種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和鞏固有重大意義維護和鞏固了邊境穩定,為明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利于加強民族間的交融消極影響 在具體執行中,有時單純依賴征服,有時又一味強調政治安撫,未能真正做到“恩威兼施”“恩威兼施”需要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由此而導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階級矛盾;為鎮壓各地方的起義,又削弱了邊境的防務力量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邊防線上,而忽視了海防建設。尤其是影響了統治者對邊患的認識,意識不到西方殖民者來華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奪2.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突出特點(1)以強化君主權力為核心,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2)內容詳盡而全面,特別是清代,致力于維護滿洲貴族在政權中的核心地位。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3)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務統治的加強、八股取士的推行、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4)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它表明封建制度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無法維持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只得靠強權,皇權的絕對化、特務統治等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控制)。3.清朝國家疆域最終奠定的因素和意義因素 歷史傳統 中國古代文明的連續性是中國疆域保持穩定的基礎,也是清代疆域最終奠定的基礎民族交融 歷史上活躍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數民族及民族交融對中國疆域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地理條件 中國地理條件的內向性是國家統一和疆域奠定的條件之一思想觀念 清朝極力倡導“大一統”的觀念,是清朝疆域最終奠定的思想基礎意義 對內 國家疆域的奠定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加強邊疆與內陸地區的交流與聯系,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國家疆域的奠定意味著清王朝對其疆域、邊界具備了有意識的自我認定、法律確定對外 國家疆域的奠定意味著清王朝的疆域邊界取得了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承認1.(2022·6月浙江選考)中華海洋文明源遠流長,海路綿延,聯通中外。下列關于古代中國海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認知,不正確的是( )A.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瓷路”B.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發展,商品遠銷東歐、北非C.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D.明清時期,禁止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2.(2020·7月浙江選考)論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組織形式,有研究者認為“官府的正式組織與唐宋時期幾無差別。處于最高級別的是軍事機構、監察機構和行政機構。”從行政機構的角度看,與唐宋“幾無差別”的是( )A.丞相 B.內閣 C.六部 D.刺史3.(2020·1月浙江選考)今天人們有關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錦衣衛、飛魚服、繡春刀外,還有不能不提的政治體制的重大變化。恰是這種變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態。下列項中,屬于這種變化的是( )①罷除丞相 ②設立內閣 ③設司禮監 ④六部直屬皇帝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2020·1月浙江選考)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無疑是軍機處的設立。但軍機處在形式上卻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如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且條件簡陋,初僅板屋數間,后來才改建瓦屋。這表明其實際職能( )A.“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B.“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D.“別黑白而定一尊”5.(2022·湖南卷)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 )A.君主的高度集權 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C.南書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6.(2021·湖北卷)明代繼承前代“以例輔律”的傳統。律一經頒行,即成定制,因而難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補各類“例”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將六部辦定的“成案”提升為“現行則例”。此舉( )A.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B.杜絕了司法腐敗的可能C.確保了審判結果的公正D.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0講 明清時期的政治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第10講 明清時期的政治 學案(無答案)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