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簡介

第11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時空重點
主題概覽
(1)經濟:一方面,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經濟總量仍居世界前列;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另一方面,重農抑商及閉關自守政策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發展,中國較西方相比,開始落后于時代發展潮流。
(2)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傳統思想文化仍占統治地位,呈現出強烈的專制色彩;另一方面出現了反專制的民主思想;文化藝術繁榮興盛,古典小說和戲曲(京劇)成為文學藝術主流;傳統科技依然領先,出現總結性科學巨著,但繼而轉為停滯;出現西學東漸,但未產生近代科學。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1.農業
新農作物的引進(選必2,第2課子目1) 玉米、馬鈴薯、甘薯等高產糧食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1)明朝: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 (2)清朝前期: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 (3)清朝乾隆、嘉慶:得到大規模推廣。 (4)鴉片戰爭前夕:遍布全國
番茄 (1)明朝萬歷: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 (2)清朝光緒: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
辣椒 明朝: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
影響(選必1,第2課子目3) (1)豐富了糧食種類。 (2)用作飼料,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 (3)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糧食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4)使得以前不適宜耕種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 (5)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 (6)很多農民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
2.手工業
行業發展 紡織業及其他 南方一些地區絲織、榨油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被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
陶瓷業 制瓷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并創造了粉彩和琺瑯彩
勞作方式 (1)生產模式: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以及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 (2)特點: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選必2, 第4課子目3)
3.商業
市場 明清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選必2,第7課子目1)
貨幣 白銀貨幣化(選必1,第15課子目1) 背景 (1)從戰國到元朝,貴金屬金、銀時常承擔貨幣職能,但并未成為主要貨幣。 (2)元末濫印紙鈔,導致惡性通貨膨脹,財政崩潰,明朝開始又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
過程 (1)明朝中期: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價也多以銀兩計算。 (2)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 (3)清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
影響 (1)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積累,進一步刺激了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商品 明清隨著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選必2,第7課子目1)
商人 明朝出現實力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徽商和晉商)(選必2,第7課子目1)
信貸契約(選必2,第7課子目2) (1)明朝中期: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 (2)清朝:除傳統借貸關系外,資本性借貸也有顯著發展,比如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部分當鋪還兼營銀票、錢票、會票發行及米谷典當
對外貿易 商品 (1)輸出:16世紀初,葡萄牙人帶到歐洲的第一批中國瓷器引起了歐洲人的濃厚興趣,各國的君主和達官顯貴紛紛用黃金購買(選必3,第10課材料)(文藝復興時期名畫《群神宴》中的瓷碗都是中國的青花瓷)(選必2,第7課子目1);16世紀,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生絲轉運到歐洲和日本長崎銷售;16世紀,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銷售;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和文化。 (2)輸入:16世紀中期,鐘表傳入中國內地,到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英國和美國等國大量向中國走私鴉片
主體外貿 清朝以南洋為中心的中荷貿易、以恰克圖為中心的中俄貿易、以廣州為中心的中英貿易
外貿類型 明清政府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選必1,第11課子目4)
管理 (1)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 (2)1757年,對外貿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選必2,第7課子目1)
通商口岸 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康熙)→廣州(乾隆)
政策 (1)明清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選必2,第7課子目1) (2)明朝前期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嚴厲禁止海外貿易;中期以后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3)乾隆帝拒絕馬戛爾尼使團對外開放市場的請求,實行閉關自守政策
思維點撥 商幫的形成
明朝中期后,由于商業競爭的加劇,一些商人為壯大隊伍、擴大資本、增強競爭實力,便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自發組成了既“親密”又松散的商人群體。他們憑借群體的力量,操縱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的商業貿易,從而贏得高額利潤。
4.經濟的發展局限
(1)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優勢。
(2)政治: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也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
材料 江浙地區,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國的糧倉。……而到康、雍、乾時期,“本地(江浙地區)所產米谷,不足供食用”,過去的“蘇湖熟,天下足”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此時,江浙地區經濟作物廣泛種植,糧食不能自給。松江種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從外地運進大量糧食,特別是集中了大批非農業人口的工商業城鎮,更是家無隔宿之糧,江浙市鎮更是如此。——摘編自戴逸《簡明清史》
根據材料,指出該時期江浙地區農業種植結構有何調整,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時期長三角地區商業發展的表現。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農業:糧食作物種植減少,經濟作物種植增加。
商業:商人群體(徽商)的出現;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農副產品的商品化;白銀成為流通貨幣;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
二、明至清中葉的文化
1.思想領域的變化
陸王心學 興起 程朱理學逐漸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為核心的理論
內容 “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和踐行,這樣就可以達到圣賢境界
評價 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而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李贄 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
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躍 黃宗羲 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他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
顧炎武、王夫之 也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
思維點撥 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實質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雖然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但其只著眼于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并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面,仍然沒有跳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傳統思想范疇,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材料 繼晚明早期啟蒙思想的萌發,這一時期不少思想家的理論中也閃現著啟蒙的光芒。批判君主專制制度,初步要求人的權利和男女平等,提出工商皆本理念,揭露、揭發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宣傳學校議政的主張,等等,這些都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政治和經濟要求。
——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 新知識》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啟蒙思想的特點及其出現的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點:政治上,批判君主專制;經濟上,倡導工商皆本;思想上,揭露科舉制弊端,提倡個性自由。
原因: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理學禁錮人們的思想。
2.小說與戲曲
(1)背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
(2)成就
角度 時代 主要成就 特點或地位
小說 元末明初 施耐庵創作《水滸傳》。 羅貫中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 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
明朝中期 吳承恩創作《西游記》 是神話小說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吳敬梓創作《儒林外史》 是諷刺小說的杰作
曹雪芹的《紅樓夢》 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戲曲 明清 ①代表作家:明朝湯顯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舞臺演出方面,昆曲長期流行。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京劇 京劇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
3.科技
科技巨著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學技術進行了總結
地理 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
西方科技傳入 明朝后期 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來華,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
清朝前期 傳教士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
思維點撥 明清科技呈現的特點
從內容看:總結性巨著,集大成之作;從價值和影響看:雖無突破、創新,但仍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從部分內容看:體現出西方文化的傳入,如《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
4.文化傳承
書籍 明末清初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翻譯、撰寫了許多介紹天文、歷算等方面知識的書籍,還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典籍介紹到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選必3,第14課子目2歷史縱橫)
圖書館 (1)明清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 (2)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閣,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選必3,第14課子目3)
1.玉米、甘薯的傳入和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是一個重要原因,但還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攤丁入畝”賦稅制度的實施,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身自由,這也有利于人口的增長。
2.明清時期,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多種經營尤其是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的兼營,以上這些現象僅限于江南等局部地區,就全社會來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仍然占據壓倒優勢,因此不能以此說明自然經濟已經開始解體。
3.明初嚴厲禁止私人海外貿易,但后來有所放松,直到清乾隆開始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
4.白銀在古代雖是貨幣,但長期以來都不是主要的法定貨幣,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明朝中期。
1.明清時期經濟領域出現的新現象及原因
(1)新現象
①農業:高產農作物的引進和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
②手工業:東南沿海地區產生以雇傭關系為特征的經濟現象。
③商業:東南沿海地區商業發達,并涌現出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大宗白銀交易普遍盛行;對外貿易中出超明顯。
④政府干預: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對人身依附關系的控制逐漸減弱。
(2)原因
①商品經濟高度發展。
②西歐用大量從美洲掠奪的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
③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封建經濟下,對外貿易長期出超。
④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調節了政府與勞動者的關系。
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遷,促進了北方地區經濟的復蘇。
2.全面認識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新變化
積極性 對傳統文化 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推動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使之構建起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從而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解放思想 對君主專制的批判,經世致用的思想,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源頭,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局限性 從內容看 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本質上還未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思想,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
從地位看 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從影響看 未能使中國社會實現社會的轉型,影響有限
3.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
(1)對文學的影響
明清時期,一大批新興工商業市鎮興起,為通俗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市民隊伍的壯大使小說這種文學形式的讀者隊伍擴大。
(2)對藝術的影響
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和新的經營方式興起發展、傳統社會秩序松動和價值觀念變化,戲曲等藝術形式逐漸世俗化、平民化、個性化。
(3)對文化教育的影響
江南地區科舉狀元人數明顯多于北方,小說等文學形式的成就,南方更為顯著。
1.(2022·1月浙江選考)中國古代有位思想家在論及君臣關系時說,“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該思想家還提出(  )
A.“愚夫愚婦與圣人同”
B.“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
C.“天地之化日新”
D.“天下為主,君為客”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及所學知識可知,這是黃宗羲提出的思想,“天下為主,君為客”也是其主張,D項正確;“愚夫愚婦與圣人同”是王守仁的思想,排除A項;“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是顧炎武的思想,排除B項;“天地之化日新”是王夫之的思想,排除C項。
2.(2022·6月浙江選考)論及自己的學術旨趣,顧炎武說:“《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謂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書,將欲謂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見于此,故凡文之不關于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由此可知,其“學術旨趣”在于(  )
A.無為而治 B.經世致用
C.再續《春秋》 D.中體西用
答案 B
解析 根據題干“謂之空言而不可也”“故凡文之不關于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反映顧炎武主張經世致用,B項正確;材料與道家無為而治無關,排除A項;再續《春秋》與務實無關,排除C項;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時期的指導思想,排除D項。
3.(2022·1月浙江選考)乾隆帝營建的暢音閣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康熙至嘉慶年間,宮廷專門命人編纂大量宮廷大戲,如根據目連救母故事撰《勸善金科》,根據《西游記》撰《昇平寶筏》,根據《三國演義》撰《鼎峙春秋》,根據《水滸傳》撰《忠義璇圖》。下列項中,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
①民間故事和古典小說影響戲曲的創作
②統治者的喜愛是戲曲發展的重要推手
③暢音閣坐落于頤和園內的政治活動區
④這些劇本的編撰標志著京劇正式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A
4.(2022·廣東卷)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  )
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
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
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
答案 A
解析 清代出口瓷器眾多,“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的現象,說明當時廣州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項正確;明朝中葉以后,制瓷業等手工業領域,私營手工業已超過官營手工業,且官營手工作坊的產品是不進入市場流通的,排除B項;“在中國頗受歡迎”的說法夸張,排除C項;清代仍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明顯削弱”無法體現,排除D項。
5.(2021·福建卷)據文獻記載,乾隆年間,河南巡撫陳宏謀“募間人種紅薯”;江西大廣縣知縣余光璧也在當地大力推廣種植并“告以種法”。上述史料可用來說明當時(  )
A.富民思想的踐行 B.新農作物的傳播
C.飲食結構的改變 D.人地矛盾的加劇
答案 B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高產作物玉米、番薯經新航路傳播到中國,對于中國的農作物種植、人地矛盾緩和及人口增加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B項正確,D項錯誤;材料與富民思想的踐行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飲食結構的改變無關,排除C項。
6.(2021·河北卷)明朝重新疏通大運河后,有些年份南糧北運達五六百萬石,超過元朝海運漕糧年度最高額。同時,運糧船夾運的南方絲織品、棉布、瓷器等廣銷北方各地,返航時裝載的大批棉花、雜糧等銷往東南沿海。據此可知,明朝大運河航運(  )
A.加速了經濟重心南移
B.導致了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C.引發了“海禁”政策出臺
D.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發展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明朝重新疏通大運河后,南方的糧食通過大運河運往北方,北方的商品銷往東南沿海,這說明大運河的重新疏通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D項正確;經濟重心在南宋時期就已經完成了南移,排除A項;明朝的重農抑商政策并沒有松動,排除B項;材料內容并不能說明是大運河航運引發了“海禁”政策的出臺,排除C項。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
1.明清時期,江南絲織巨鎮盛澤,本是青草灘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間倍之,以綾綢為止,始稱為市”。因“絲綢之利日擴”,到乾隆時,“居民百倍于昔,綾綢之聚亦且十倍……蓋其繁阜喧盛,實為邑中諸鎮之第一”。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A.專業化生產不斷發展 B.城鎮經濟的發展繁榮
C.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 D.區域性商人群體產生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可知,盛澤鎮的居民因為經營絲綢,這里發展為市,到乾隆時期,居民增多,綾綢之聚比之以前增加十倍,成為經營特色,說明專業化生產不斷發展,A正確。
2.16-18世紀,南海是東西方貿易的集中地,中國的“朝貢貿易”規則被世界各國普遍遵守,白銀產量的一半也流入中國,南海因此有“東方地中海”之稱。該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農耕文明的發達 B.鄭和下西洋的推動
C.“海禁”政策的松弛 D.白銀貨幣化的影響
答案 A
解析 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發達,且中國古代農耕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因此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順差地位,“白銀產量的一半也流入中國”,A項正確。鄭和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明清時期的“海禁”政策并沒有松弛,排除C項;白銀貨幣化是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帶來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D項。
3.(2022·金華十校模擬)清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跨區域的商業貿易,商人擔心長途販運的商品被暴力搶奪,就雇用一批人護送貨物,鏢行應運而生。鏢行興起于康熙年間,晚清時期逐漸衰落。鏢行衰落的原因可能是(  )
①飛錢出現 ②票號興盛 ③交子使用 ④交通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鏢行興起于康熙年間,晚清時期逐漸衰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飛錢是在唐朝使用,不會影響晚清鏢行發展,與材料時間不符,故①錯誤;結合基礎知識可知,隨著清代經濟發展,票號興盛,商人不用隨身攜帶大量白銀,雇傭護送的情形減少,故②正確;交子使用是在北宋,不會影響晚清鏢行發展,與材料時間不符,故③錯誤;晚清時期交通方式有了新的發展,長途販運更加便利,鏢行會受到影響,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
4.顧炎武對尋章摘句的“俗儒之學”十分鄙棄,他不屑于做玩弄辭章的“文人”,對天文、地理、九經、諸史、河漕、兵工、山岳、風俗、吏治、財賦、典禮、制度、文物,莫不加以精究。由此可見,顧炎武(  )
A.崇尚個性自由 B.重視學術的社會擔當
C.批判孔孟儒學 D.繼承心學的治學精神
答案 B
解析 “天文、地理、九經、諸史、河漕、兵工、山岳、風俗、吏治、財賦、典禮、制度、文物”都是某一方面的具體學問,故“不屑于做玩弄辭章的‘文人’”,追求具體學問,具有求實的治學取向,關注社會,故選 B 項;材料看不出“個性自由”,排除 A 項;材料批判的是“做玩弄辭章的‘文人’”,而不是孔孟儒學,排除 C 項;心學追求的是致良知,側重于達到圣賢境界,而顧炎武崇尚學術的現實性,排除 D 項。
5.顧炎武在《郡縣論》中闡述了“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具體內容為:“尊令長之秩,而予之以生財治人之權,罷監司之任,設世官之獎,行辟屬之法。”顧炎武這一主張的目的在于(  )
A.恢復分封制度 B.提高地方權力
C.精簡地方機構 D.完善選官程序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下,地方權力比較大,故顧炎武這一主張的目的在于提高地方權力,故B項正確。其他選項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C、D三項。
6.很多名人名言被后人奉為座右銘。下列名言按其出現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②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A.③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的言論,“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是王陽明的言論;“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老子的言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李白的言論。根據以上分析可知,①是明末清初,②是明代中后期,③是春秋時期,④是唐朝,A項正確。
7.(2023·浙江A9協作體聯考)法國學者認為明末“是一個文化沸騰、創新、高度好奇和思想自由的時代”。下列選項符合這一現象的是(  )
A.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
B.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
C.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
D.瑞典中國宮建筑風格深受中國文化影響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文化沸騰、創新、高度好奇和思想自由的時代”可知,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徐光啟等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故選B項。
8.有學者指出,在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清朝文化處于低谷。不過,在當時較為嚴峻的社會環境中閃現出的一些文化成就,猶如凌寒獨開的梅花,越發顯得可貴。下列項中,屬于清朝“閃現”的“文化成就”是(  )
①編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
②描摹人情世界的小說有更為成功的表現
③徽戲進京,京劇藝術特點已形成
④編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后期編成的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①正確;清朝的小說名著有《紅樓夢》《儒林外史》等,成功描摹了人情世界,②正確;京劇是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的,③正確;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是明成祖時編成的《永樂大典》,④錯誤;故C符合題意。
9.(2022·德州三模)明清徽商鄙視腰纏萬貫而又唯利是圖的人,他們尊奉“利以義制”的信條,許多徽商還將誠實不欺、公平守信作為自己的經營原則。該現象反映出(  )
A.商人名利觀念的淡化 B.理學正統地位的確立
C.社會主流價值的影響 D.傳統經濟政策的調整
答案 C
解析 徽商奉行“利以義制”,講究誠信經商,反對唯利是圖,體現了徽商受到儒家重義輕利思想的影響,故選C項;商人尊奉“利以義制”,說明利還是主要追求,不等于名利觀念淡化,排除A項;理學正統地位在南宋就確立了,排除B項;傳統經濟政策依然是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項。
10.(2022·棗莊二模)下圖所示為明清時期江浙部分地區的市鎮數量變化情況(單位:個)。據此可以推知,明清時期江浙地區(  )
A.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B.重農抑商有所松弛
C.發展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D.區域經濟發展失衡
答案 A
解析 與明朝相比,清朝江浙部分地區的市鎮數量都有所增長,這是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之所以出現柱狀圖中的變化,其主要原因在于社會的經濟結構出現了變化,故選A項;歷朝歷代的政府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自南宋以后,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在南方,排除C項;題干并沒有涉及其他地區,也就不能推斷出“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的結論,排除D項。
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
11.(2022·浙南名校聯盟聯考)如圖為18世紀的《武昌漢口鳥瞰圖》,此圖可直接用于研究(  )
A.城市坊市分離制度的瓦解
B.長江流域商業巨鎮的繁盛
C.“蘇湖熟,天下足”的盛況
D.大運河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答案 B
解析 據圖可知,18世紀漢口船運繁忙,說明長江流域商業巨鎮的繁盛,故選B項;宋朝城市坊市分離制度已經瓦解,排除A項;“蘇湖熟,天下足”指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排除C項;漢口位于長江流域,“大運河”說法錯誤,排除D項。
12.黃宗羲曾有這樣的論述:“自姚江指點出‘良知人人現在,一反觀而自得’,便人人有個作圣之路”。下列觀點與文中提及的“姚江”搭配正確的是(  )
A.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
B.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仁者必然無私無畏,大智大勇,仁民愛物
答案 A
解析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表達的是王陽明的“致良知”的思想,材料中的“姚江”指的就是王陽明,A項正確;根據所學,B項對應董仲舒,C項對應陸九淵,D項對應朱熹,均排除。
13.(2023·溫州高三模擬)某年春節聯歡晚會一曲《本草綱目》引發了對傳統文化的新一輪深層次的思考。《本草綱目》最大的價值在于(  )
A.奠定了傳統中醫基礎理論
B.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醫學著作
C.是研究傳統藥物學的瑰寶
D.集中體現了民間醫學的精華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本草綱目》是明清時期李時珍所著的著名藥物學專著,被稱譽為“東方藥物巨典”,故選C項;《黃帝內經》奠定了傳統中醫基礎理論,排除A項;不同的醫學著作對不同領域的醫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排除B項;我國古代的中醫學集中體現了民間醫學的精華,排除D項。
14.(2022·德州高三模擬)如表為明朝中后期南方手工業生產與原料供應狀況。由此可見(  )
手工業 生產中心 原料供應地
絲織業 蘇州、杭州等地 湖州
棉織業 松江 河北、山東、河南等地
冶鐵業 廣東佛山鎮 廣東羅定、陽春、陽江各縣
A.新的經營方式出現 B.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C.手工工場規模擴大 D.區域經濟聯系加強
答案 D
解析 從材料中的生產中心及原料供應地來看,說明的是當時區域經濟聯系加強,D項正確;新的經營方式指的是資本主義萌芽,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手工工場的規模,排除C項。
15.(2022·寧波高三模擬)清代乾嘉時期《鄞縣志》記載:“御麥(玉米)俗呼六谷,土人謂五谷之外又一種也。”但據光緒時期《奉化縣志》記載:“《鄞縣志》作六谷……其說無據,蓋陸乃陸地之陸(注:寧波方言中‘六’和‘陸’讀音相同),此種多產于山,故名陸谷。”對這一爭議理解最準確的是(  )
A.需要實物史料的支持才能結束爭議
B.方言阻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C.對玉米這一新作物的認識逐漸豐富
D.玉米傳播路線不同導致稱呼各異
答案 C
解析 據題干信息可知,對比乾嘉時期《鄞縣志》與光緒時期《奉化縣志》在玉米稱呼上的記載差異,使人們豐富了對玉米的認識,故選C項;實物史料指各類文物、古跡、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不僅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歷史,而且具有視覺上的直觀性,但無法辨明玉米在鄞縣的準確稱呼,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不同的方言之間的交流障礙,排除B項;“玉米傳播路線不同導致稱呼各異”存在邏輯錯誤,排除D項。
三、非選擇題(共25分)
16.(2022·浙江十校聯考)(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4世紀末明代開國者對貿易、職業活動、地理遷移強加的嚴格限制,大大減緩了中國境內貿易的發展。但從16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帝國開始了比前次轉型幅度更大的第二次商業革命。商業化擴散至地方鄉村社會的情況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首次出現大量中國農業家庭將自有之相當比例的農產品售出……跨區域的貿易也開始包括了主食作物,與其他單位價格較低的項目,如棉花、谷物、豆類、植物油等。
——摘編自羅威廉《大清:最后的中華帝國》
材料二 在明清之際學風開始發生變化。人們既不滿意“心學”的束書不觀,也不滿意“理學”偏離實際的空談義理。作為替代物,一方面,關心社會現實的觀念得到復興;另一方面,回到經典,即經以求道的實證性“經學”傾向也開始出現,成為乾嘉考據學的向導。此外,以基督教為中心的“西學”東漸中國,出現了像利瑪竇那樣的融會基督教和儒教的杰出人物。
——摘編自林甘泉、張海鵬《從文明起源到現代化——中國歷史25講》
(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大大減緩中國境內貿易發展”的政策因素。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第二次商業革命”的具體表現。(5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際中國思想領域的新變化。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視角,分析黃宗羲“關心社會現實”的經濟主張。(5分)
答案 (1)政策因素:重農抑商政策。
表現:商業化范圍擴大;跨區城貿易商品種類增多;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變化:提倡經世致用;注重實證的考據學興起;東西方思想相互融合(或答西學東漸亦可)。
分析:明朝末年社會生產關系發生變化,黃宗羲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認為工商皆本。
17.(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宋遼西夏對峙時期,北宋的東京開封府是最大的商業中心,此外還有一些地區性商業都會。這些大商業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業活動也更為自由。在縣城下面, 有許多鎮市,城鎮郊外的農村還有草市定期集市貿易。在南宋統治區內,商業以杭州為中心, 在長江流域及江南廣大地區繼續發展。——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材料二 原本中國古代的城市以城為主,純粹體現工商貿易功能的市鎮,要到唐宋之際才出現,而明朝中后期是一個高峰。尤其是江南蘇、松、杭、嘉、湖地區的許多著名市鎮, 都是在那時形成的。這些市鎮中的居民,已經從農業人口中分離出來,大多從事紡織業。工商集貿性質市鎮興起,使得農業人口與手工業和商業人口的比例發生了變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為雇傭工人的后備隊伍。城市和商業進一步繁榮,具有明顯經濟職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廣東佛山鎮在內的“天下四大鎮”在專業性市鎮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新興的城市。——摘編自劉克、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
(1)據材料一,概括兩宋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3分)
(2)據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鎮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市鎮興起的原因。(7分)
(3)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清商品經濟發展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5分)
答案 (1)表現:出現許多地區性商業都會;商業活動突破空間限制;商業中心南移。
(2)特點: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鎮居民從業結構變化;出現雇傭勞動;專業性市鎮發展為新興城市。 原因:政治環境相對比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繁榮。
(3)影響:沖擊著自然經濟;新的生產關系萌芽(雇傭關系)出現;市民階層不斷擴大;傳統重農抑商思想受到沖擊。第11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時空重點
主題概覽
(1)經濟:一方面,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經濟總量仍居世界前列;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另一方面,重農抑商及閉關自守政策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發展,中國較西方相比,開始落后于時代發展潮流。
(2)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傳統思想文化仍占統治地位,呈現出強烈的專制色彩;另一方面出現了反專制的民主思想;文化藝術繁榮興盛,古典小說和戲曲(京劇)成為文學藝術主流;傳統科技依然領先,出現總結性科學巨著,但繼而轉為停滯;出現西學東漸,但未產生近代科學。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
1.農業
新農作物的引進(選必2,第2課子目1) ______、馬鈴薯、甘薯等高產糧食作物引進,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1)明朝: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 (2)清朝前期: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 (3)清朝乾隆、嘉慶:得到大規模推廣。 (4)鴉片戰爭前夕:遍布全國
番茄 (1)明朝萬歷: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 (2)清朝光緒: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
辣椒 明朝: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
影響(選必1,第2課子目3) (1)豐富了糧食種類。 (2)用作飼料,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 (3)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糧食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4)使得以前不適宜耕種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 (5)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 (6)很多農民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
2.手工業
行業發展 紡織業及其他 南方一些地區絲織、榨油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被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
陶瓷業 制瓷技術達到很高的水平,并創造了粉彩和琺瑯彩
勞作方式 (1)生產模式:以制作_______為生的手工業家庭,以及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 (2)特點: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選必2, 第4課子目3)
3.商業
市場 明清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選必2,第7課子目1)
貨幣 白銀貨幣化(選必1,第15課子目1) 背景 (1)從戰國到元朝,貴金屬金、銀時常承擔貨幣職能,但并未成為主要貨幣。 (2)元末濫印紙鈔,導致惡性通貨膨脹,財政崩潰,明朝開始又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
過程 (1)明朝中期: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價也多以銀兩計算。 (2)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 (3)清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
影響 (1)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積累,進一步刺激了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
商品 明清隨著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選必2,第7課子目1)
商人 明朝出現實力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徽商和晉商)(選必2,第7課子目1)
信貸契約(選必2,第7課子目2) (1)明朝中期: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 (2)清朝:除傳統借貸關系外,資本性借貸也有顯著發展,比如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部分當鋪還兼營銀票、錢票、會票發行及米谷典當
對外貿易 商品 (1)輸出:16世紀初,葡萄牙人帶到歐洲的第一批中國瓷器引起了歐洲人的濃厚興趣,各國的君主和達官顯貴紛紛用黃金購買(選必3,第10課材料)(文藝復興時期名畫《群神宴》中的瓷碗都是中國的青花瓷)(選必2,第7課子目1);16世紀,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生絲轉運到歐洲和日本長崎銷售;16世紀,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銷售;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和文化。 (2)輸入:16世紀中期,鐘表傳入中國內地,到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英國和美國等國大量向中國走私鴉片
主體外貿 清朝以南洋為中心的中荷貿易、以恰克圖為中心的中俄貿易、以廣州為中心的中英貿易
外貿類型 明清政府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選必1,第11課子目4)
管理 (1)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 (2)1757年,對外貿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選必2,第7課子目1)
通商口岸 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康熙)→廣州(乾隆)
政策 (1)明清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選必2,第7課子目1) (2)明朝前期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嚴厲禁止海外貿易;中期以后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3)乾隆帝拒絕馬戛爾尼使團對外開放市場的請求,實行閉關自守政策
思維點撥 商幫的形成
明朝中期后,由于商業競爭的加劇,一些商人為壯大隊伍、擴大資本、增強競爭實力,便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自發組成了既“親密”又松散的商人群體。他們憑借群體的力量,操縱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的商業貿易,從而贏得高額利潤。
4.經濟的發展局限
(1)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__________還占據壓倒優勢。
(2)政治: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也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
材料 江浙地區,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國的糧倉。……而到康、雍、乾時期,“本地(江浙地區)所產米谷,不足供食用”,過去的“蘇湖熟,天下足”變成了“湖廣熟,天下足”。此時,江浙地區經濟作物廣泛種植,糧食不能自給。松江種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從外地運進大量糧食,特別是集中了大批非農業人口的工商業城鎮,更是家無隔宿之糧,江浙市鎮更是如此。——摘編自戴逸《簡明清史》
根據材料,指出該時期江浙地區農業種植結構有何調整,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時期長三角地區商業發展的表現。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明至清中葉的文化
1.思想領域的變化
陸王心學 興起 程朱理學逐漸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一套以“________”為核心的理論
內容 “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________”,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和踐行,這樣就可以達到圣賢境界
評價 強調主觀能動性,激勵人們奮發立志;而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帶有________傾向
李贄 提倡________,蔑視權威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
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躍 黃宗羲 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他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________”
顧炎武、王夫之 也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
思維點撥 明清之際進步思想的實質
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雖然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但其只著眼于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并沒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層面,仍然沒有跳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傳統思想范疇,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材料 繼晚明早期啟蒙思想的萌發,這一時期不少思想家的理論中也閃現著啟蒙的光芒。批判君主專制制度,初步要求人的權利和男女平等,提出工商皆本理念,揭露、揭發科舉制度的種種弊端,宣傳學校議政的主張,等等,這些都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政治和經濟要求。——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 新知識》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啟蒙思想的特點及其出現的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說與戲曲
(1)背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
(2)成就
角度 時代 主要成就 特點或地位
小說 元末明初 施耐庵創作《水滸傳》。 羅貫中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 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______的寫作體裁
明朝中期 吳承恩創作《西游記》 是神話小說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吳敬梓創作《儒林外史》 是諷刺小說的杰作
曹雪芹的《紅樓夢》 我國古典_________文學的高峰
戲曲 明清 ①代表作家:明朝湯顯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舞臺演出方面,昆曲長期流行。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京劇 _________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
3.科技
科技巨著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和宋應星的《______________》,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學技術進行了總結
地理 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
西方科技傳入 明朝后期 意大利傳教士______________等來華,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
清朝前期 傳教士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
思維點撥 明清科技呈現的特點
從內容看:總結性巨著,集大成之作;從價值和影響看:雖無突破、創新,但仍處在世界領先地位;從部分內容看:體現出西方文化的傳入,如《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
4.文化傳承
書籍 明末清初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翻譯、撰寫了許多介紹天文、歷算等方面知識的書籍,還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典籍介紹到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選必3,第14課子目2歷史縱橫)
圖書館 (1)明清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 (2)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閣,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選必3,第14課子目3)
1.玉米、甘薯的傳入和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是一個重要原因,但還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攤丁入畝”賦稅制度的實施,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身自由,這也有利于人口的增長。
2.明清時期,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多種經營尤其是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的兼營,以上這些現象僅限于江南等局部地區,就全社會來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仍然占據壓倒優勢,因此不能以此說明自然經濟已經開始解體。
3.明初嚴厲禁止私人海外貿易,但后來有所放松,直到清乾隆開始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
4.白銀在古代雖是貨幣,但長期以來都不是主要的法定貨幣,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明朝中期。
1.明清時期經濟領域出現的新現象及原因
(1)新現象
①農業:高產農作物的引進和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
②手工業:東南沿海地區產生以雇傭關系為特征的經濟現象。
③商業:東南沿海地區商業發達,并涌現出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大宗白銀交易普遍盛行;對外貿易中出超明顯。
④政府干預: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對人身依附關系的控制逐漸減弱。
(2)原因
①商品經濟高度發展。
②西歐用大量從美洲掠奪的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
③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封建經濟下,對外貿易長期出超。
④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調節了政府與勞動者的關系。
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遷,促進了北方地區經濟的復蘇。
2.全面認識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新變化
積極性 對傳統文化 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推動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使之構建起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從而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解放思想 對君主專制的批判,經世致用的思想,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源頭,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局限性 從內容看 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本質上還未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思想,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
從地位看 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從影響看 未能使中國社會實現社會的轉型,影響有限
3.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
(1)對文學的影響
明清時期,一大批新興工商業市鎮興起,為通俗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市民隊伍的壯大使小說這種文學形式的讀者隊伍擴大。
(2)對藝術的影響
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和新的經營方式興起發展、傳統社會秩序松動和價值觀念變化,戲曲等藝術形式逐漸世俗化、平民化、個性化。
(3)對文化教育的影響
江南地區科舉狀元人數明顯多于北方,小說等文學形式的成就,南方更為顯著。
1.(2022·1月浙江選考)中國古代有位思想家在論及君臣關系時說,“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該思想家還提出(  )
A.“愚夫愚婦與圣人同”
B.“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
C.“天地之化日新”
D.“天下為主,君為客”
2.(2022·6月浙江選考)論及自己的學術旨趣,顧炎武說:“《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謂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書,將欲謂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見于此,故凡文之不關于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由此可知,其“學術旨趣”在于(  )
A.無為而治 B.經世致用
C.再續《春秋》 D.中體西用
3.(2022·1月浙江選考)乾隆帝營建的暢音閣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康熙至嘉慶年間,宮廷專門命人編纂大量宮廷大戲,如根據目連救母故事撰《勸善金科》,根據《西游記》撰《昇平寶筏》,根據《三國演義》撰《鼎峙春秋》,根據《水滸傳》撰《忠義璇圖》。下列項中,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
①民間故事和古典小說影響戲曲的創作
②統治者的喜愛是戲曲發展的重要推手
③暢音閣坐落于頤和園內的政治活動區
④這些劇本的編撰標志著京劇正式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22·廣東卷)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  )
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
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
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
5.(2021·福建卷)據文獻記載,乾隆年間,河南巡撫陳宏謀“募間人種紅薯”;江西大廣縣知縣余光璧也在當地大力推廣種植并“告以種法”。上述史料可用來說明當時(  )
A.富民思想的踐行 B.新農作物的傳播
C.飲食結構的改變 D.人地矛盾的加劇
6.(2021·河北卷)明朝重新疏通大運河后,有些年份南糧北運達五六百萬石,超過元朝海運漕糧年度最高額。同時,運糧船夾運的南方絲織品、棉布、瓷器等廣銷北方各地,返航時裝載的大批棉花、雜糧等銷往東南沿海。據此可知,明朝大運河航運(  )
A.加速了經濟重心南移
B.導致了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C.引發了“海禁”政策出臺
D.推動了長途販運貿易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年县| 卢氏县| 凌海市| 马山县| 昌吉市| 梓潼县| 文安县| 时尚| 平利县| 嫩江县| 桂平市| 建平县| 阜南县| 威信县| 贺州市| 扶绥县| 驻马店市| 柘荣县| 阿拉善盟| 苏尼特右旗| 九龙坡区| 望谟县| 余姚市| 敦煌市| 米林县| 叙永县| 隆德县| 临海市| 仁寿县| 丁青县| 鹤岗市| 潼关县| 垣曲县| 池州市| 太湖县| 昔阳县| 揭东县| 铜陵市| 湟源县| 正阳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