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講 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與醫療衛生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講 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與醫療衛生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簡介

第14講 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與醫療衛生
主題概覽
1.古代的賦役除田賦外,還有人頭稅、徭役等。從唐朝租庸調到清朝攤丁入畝,賦役征收逐漸轉到向土地和財產征稅,人頭稅逐漸廢除。
2.疫病的流行讓人類飽受痛苦,不僅帶來人口死亡與社會混亂,而且給人類政治、經濟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但這也客觀上促進了醫學與公共衛生的進步。
3.中國古代的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在大量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診斷方式與治療手段。明清時期,西方醫學傳入中國。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秦漢時期
田賦 (1)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 (2)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
人頭稅 (1)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 (2)漢朝時,分口賦、算賦,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 (3)漢朝還征收財產稅,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
徭役 (1)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 (2)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勞動。正卒役期一般是兩年。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
2.隋唐時期
(1)隋朝: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
(2)唐朝
時期 制度 內容
唐前期 租庸調制 針對21—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
唐中期 兩稅法 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思維點撥 兩稅法的特點
(1)兩稅法把賦役征收的對象由人丁變為以土地為主的資產。從此“舍人稅地”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兩稅法征收對象的廣泛和穩定,是最基本的特點。客戶只要有資產,也要一律納稅,坐商和行商也得納稅,這就擴大了納稅面。
3.宋元時期
宋朝 (1)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 (2)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還再派發各種徭役。 (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
元朝 (1)基本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2)新增了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的“科差”
4.明清時期
明朝 (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 (2)明朝后期 ①背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推行一條鞭法。 ②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 ③意義: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清朝 (1)內容:康熙帝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 (2)意義: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 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圖解歷史 封建社會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
材料 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曾不悟資產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懷囊篋,物雖貴而人莫能窺;有積于場圃囤倉,直雖輕而眾以為富;有流通蕃息之貨,數雖寡而計日收贏;有廬舍器用之資,價雖高而終歲無利。如此之比,其流實繁。——摘自《陸宣公集》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所述制度出現的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該制度。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嚴重,導致租庸調制無法實行,開始實施兩稅法。
評價: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以資產多少收稅,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資產沒有估算標準,無法準確計算出來。
二、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
1.歷史上的疫病
(1)疫病
①天花
古埃及時期 席卷尼羅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18世紀 肆虐歐洲,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君主死于天花
中國清朝 康煕皇帝得過天花;被天花傳染的普通百姓不計其數
②鼠疫:6世紀時,地中海沿岸爆發鼠疫,大量人口死亡;14世紀時,歐洲鼠疫大流行,被稱為“黑死病”。
(2)影響: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
(3)防治
①公共衛生措施:古羅馬注重公共衛生,把修建飲水道、下水道當作重要工程,對預防疫病起到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地方官在任期間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災后,及時掩埋尸體,采取各種方法預防疫病。
②醫療: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中國古人發明人痘接種防治天花,人痘接種法在明代中期已經廣泛使用,后來傳到歐洲;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19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巴氏滅菌法”,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霉素。
(4)救治機構
①西漢晚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治療。
②古羅馬的醫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2.中醫藥的成就
(1)治療學:戰國扁鵲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東漢華佗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提出對疾病進行辨證施治,奠定了中醫臨床學基礎;建立在經絡學說基礎上的針灸學,治療效果顯著,簡便經濟。
(2)藥物學:東漢《神農百草經》是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明朝李時珍著有《本草綱目》,它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概念解釋 針與灸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把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預制的灸柱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
材料 《黃帝內經》重視人體內部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奇經八脈以及氣血、津液的有機聯系,把人的身體看成一個整體。在對病源的診斷方面,它不僅注意身體內部機能的變化,還強調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反常現象對疾病的影響。它還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中所包含的合理內核,強調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互為根本,此消彼長關系,認為施治的終極目的就是達到陰陽關系的協調平衡。
材料體現出《黃帝內經》有何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注重整體治療,把人看成一個整體;強調自然環境對人的影響;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中的合理部分。
1.西周初設關稅主要出于政治和軍事目的,各諸侯國為了保護各自的利益,在邊境設關置卡,是維護自身安全,而不是征收關稅。
2.《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區別,《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其主要內容是介紹人體的經絡學說及其患病原理,堪稱奠定中醫基礎的理論性著作。《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編著,創造性地提出辨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治療學的基礎。
1.租庸調制、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的比較
項目 租庸調制 兩稅法 一條鞭法
土地產權 政府對民授田,土地不可買賣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買賣 土地可以買賣
征稅原則 稅額固定,人們較有預算 稅額不定,符合實際 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
征稅項目 分田賦、力役和貢品,稅項分明 分戶稅和地稅,手續簡化 賦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課稅對象 有主戶、客戶之分,遷徙后仍須向原籍繳稅 不分主戶、客戶,一律在定居地登記,按貧富、財產多少繳稅 由丁、田分擔
征稅次數 每年征收一次 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 賦役合并,減少了征稅次數
課稅形式 以實物繳納 以錢計算稅值,再折交實物 由實物改為征銀
2.古代中國賦役制度演變的特點
(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少,以兩稅法為標志。到清朝攤丁入畝,徹底廢除人頭稅,封建統治者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
(2)由以實物地租、勞役地租為主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一年分為夏、秋兩次征稅。
(4)百姓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以納錢代役,以唐朝“租庸調制”、宋朝王安石“募役法”為標志。
(5)賦稅種類由繁多逐漸減少,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將雜稅合并分攤到田畝上,折銀征收。
(6)受重農抑商政策影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征收重稅。
3.古代中國中醫學的特征
(1)歷史悠久,理論成熟。自先秦至秦漢時期,《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相繼問世,我國的中醫學開始形成相對系統的理論體系。
(2)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包括基礎理論、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等多方面。
(3)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主張辨證施治。
(4)典籍浩繁,數量眾多。既有民間個人著述,也包括官修藥典,影響至今。
(5)成就巨大,影響深遠。
1.(2023·1月浙江選考)明萬歷九年(1581),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這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下列各項中,對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前所處的經濟狀況,表述正確的是(  )
A.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過清丈全國土地,土地兼并現象已經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銀的大量流入,解決了明朝府庫空虛問題
D.商品經濟已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
答案 A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81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時,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項正確;清丈全國土地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現象,排除B項;白銀的大量流入并未解決當時因逃稅、走私等引發的明朝府庫空虛問題,排除C項;明代商品經濟并未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的依然是自然經濟,排除D項。
2.(2021·廣東卷)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  )
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
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
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
答案 B
解析 根據“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木棉稅,增加了民眾的負擔,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增收木棉稅只是一個內容,與區域經濟的不平衡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加征稅收,不利于私營棉紡織業的發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在地方設立提舉司收稅,并不能證明財政管理權限下移,排除D。
3.(2021·湖北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財稅體制與國家治理
材料一 北宋前期實行高度集權的財政體制,原則上一切財賦都屬于中央。但實際上國家財賦分為以兩稅收入為主的直屬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鹽茶專賣、酒利、商稅等經費為主的撥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調頻度的持續增長與地方開支的擴大,加之中央收繳原屬州縣的大部分鹽茶之利,地方財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趨困窘。為解決財政困難,地方州縣巧立名目,新增稅費,賦斂于民。對于這種制度之外的稅費征收,朝廷只得默許。——摘編自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運”“存留”的方式,將征收的錢糧按比例劃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為解決軍費緊缺的問題,清廷認可地方督撫抽取厘金等“就地籌款”的措施。至此,財權下移。其后,“無論田賦、鹽茶,一切征榷悉歸地方督撫”。1906年清廷改戶部為度支部,旨在“綜理全國財政”。1909年初,清廷頒布《清理財政章程》,在度支部設立清理財政處,在各省設立清理財政局以統一財權,并劃分國家稅與地方稅。
——摘編自陳鋒《清代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調整》
(1)根據材料一,概括兩宋時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宋代至晚清不同時期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特征。
答案 (1)來源:鹽茶專賣、酒利、商稅等;制度外的稅費。
(2)特征:①北宋前期,財權高度集中,但中央撥留部分經費給地方;②北宋中期至南宋,州對地方稅費征收的控制有所松弛;③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劃分稅賦收入;④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清廷認可地方自籌經費,財權下移;⑤清末新政加強對地方財政的監管,并劃分國家稅和地方稅。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
1.兩稅法推行后,有人評論:“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便為兩稅定額,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該評論主要想表達(  )
A.分夏、秋兩次征稅從而簡化了稅收名目
B.擴大收稅對象以增加財政收入
C.收稅標準以人丁為主有利于農民人身自由
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每州各取大歷中一年科率錢谷數最多者……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可知,該評論認為,兩稅法選取各州科率錢谷數最多一年的額數,作為兩稅定額,將“非法”的稅收納入“經制”,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故選D項。
2.(2023·湖州高三模擬)文物作為史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如圖所示文物反映當時政府(  )
A.一年分夏秋兩季收稅
B.將賦役合并折成銀兩征收
C.將丁銀分攤入田賦一并征收
D.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
答案 D
解析 題干文物為唐朝懷集庸調銀餅,上面的文字為“懷集縣,開十庸調銀,十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緊扣“庸調銀”并結合所學可知,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故選D項;“一年分夏秋兩季收稅”是兩稅法的內容之一,兩稅法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排除A項;“將賦役合并折成銀兩征收”是明代一條鞭法的內容之一,排除B項;“將丁銀分攤入田賦一并征收”是清代雍正帝攤丁入畝的內容之一,排除C項。
3.有學者分析:“宋代法定稅額為5%,但實際上常重復抽稅,姑且以10%的稅額推算,治平年間846萬貫的商稅,其商品貿易總額至少為8 460萬貫。當時全國總戶數為14 181 486,平均每戶一年的商品交易額約6貫,相當于8石糧食或1頭耕牛的價格。”該學者的上述分析旨在說明宋代(  )
A.商品經濟發展繁榮 B.民眾承擔沉重戶稅
C.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D.國家財政依靠商稅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稅額的多少反映了商品經濟的活躍程度,“平均每戶一年的商品交易額相當于8石糧食或1頭耕牛的價格”,反映出治平年間商品經濟比較繁榮,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商業稅,而非民眾承擔的戶稅,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北宋時期商品經濟活躍,而非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其他稅收的狀況,無法得出國家財政依靠商稅,排除D項。
4.(2023·浙南名校聯盟高三聯考)元朝政府在其統治的北方地區實行了一種賦稅制度,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這一賦稅制度是(  )
A.募役法 B.科差
C.一條鞭法 D.租庸調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可知,元朝在稅糧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故選B項;募役法是王安石變法內容,規定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排除A項;明代一條鞭法是將各種徭役、田賦和各種雜費,并而為一,針對土地多少折合銀兩征收,排除C項;租庸調是唐代在均田制基礎上實行的田租、身庸、戶調 三者合一的賦役制度,排除D項。
5.(2023·浙江省“山水聯盟”高三模擬)在與疫病斗爭的過程中,中國古人逐漸重視公共衛生與疫病的防治并積累了一些經驗, 這些經驗不包括(  )
A.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B.大災之后,及時掩埋尸體
C.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病
D.建立救治機構,防治結合
答案 C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牛痘接種法、麻醉術、放射技術以及其他近代西醫成就陸續被引進中國,可知牛痘接種法是西方人與疫病的斗爭的經驗,而不是中國古人的經驗,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中國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間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這是中國古人的經驗,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在大災之后,及時掩埋尸體,發放藥物,采取各種方法預防疾病,這也是中國古人的經驗,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古人已經建立疾病的救治機構,如西漢時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等等,這也是中國古人的經驗,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6.(2023·杭州高三模擬)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李約瑟寫道:“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那部在本草書中登峰造極的著作……”李約瑟盛贊的該著作(  )
A.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
B.是首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
C.啟發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
D.被贊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李約瑟盛贊的著作是《本草綱目》,被贊譽為“東方藥學巨典”,故選D項;奠定中醫臨床學的基礎的是《傷寒雜病論》,排除A項;首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是《唐本草》,排除B項;啟發了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是《肘后備急方》,排除C項。
7.(2023·寧波高三模擬)古羅馬人把疫病的發生與神罰聯系起來,因此醫療和醫生都得不到重視。古羅馬人認為最佳的預防方式是衛生清潔,于是在古羅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場和公共廁所。這說明古羅馬(  )
A.人民對疾病預防治理愚昧無知
B.重視從公共衛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動國家城市治理的發展
D.宗教觀念影響醫療技術的進步
答案 B
解析 題干體現的是古羅馬人不重視醫療和醫生,但是把自認為預防疫情的最佳方式公共衛生清潔做的較好,所以說古羅馬重視從公共衛生角度防治疫病,故選B項;題干強調的是古羅馬人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預防疫情,而不是人民對疾病防治愚昧無知,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古羅馬人對疫情的防治觀念與做法,而不是城市治理的發展,排除C項;題干體現的不是醫療技術進步的影響因素,而主要強調的是古羅馬人重視從公共衛生角度防治疫病,排除D項。
8.(2023·湖州高三模擬)公元701年,日本仿效唐制,制定大寶律令、疾醫令等醫藥職令,將某部由中國傳入的醫學著作定為醫生必修的醫籍,并作為培養和考試的教材。該著作最有可能是(  )
A.《神農本草經》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綱目》
答案 C
解析 中國醫學傳到日本,即形成所謂漢方醫學,其中對日本影響最大的是唐代孫思邈的著作,日本編成的漢醫奠基著作《醫心方》三十卷,其中直接、間接引用《千金方》大量條文,合乎題意,故選C項;《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漢代,與題干“仿效唐制,制定大寶律令、疾醫令等醫藥職令”的信息關系不大,排除A項;《唐本草》是唐朝政府頒布的藥典,非醫學著作,排除B項;《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的著作,排除D項。
9.宋以后,國家的賦役制度開始明顯變化,趨勢是以人丁為主轉為以田畝為主,將各種勞役也轉向田畝,與田賦一并征收。推動這一變遷的重要經濟背景是(  )
A.租佃制的發展 B.土地兼并的加劇
C.人地矛盾突出 D.封建國家的財政危機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土地租佃制發展,在此背景下,宋代以后國家為保證稅收收入,征收賦稅以人丁為主轉為以田畝為主,同時將各種勞役也轉向田畝,與田賦一并征收,故選A項。
10.(2022·聊城模擬)明清兩代,傳染病流行,醫藥學家對傳染病的認識仍未超出漢代“傷寒論”的范圍,但他們深入研究傳染病等熱性病發病原因和醫療方法,創立了溫病學說,療效顯著。這表明(  )
A.明清醫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
B.醫藥學家認識到傳染病本質
C.社會需求推動醫學理論發展
D.醫藥學研究推動了人口增長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溫病學說的提出是因為明清時期傳染病流行,說明醫學理論的發展受到社會需求推動,C項正確。明清時期我國的科技主要處于總結性的階段,并未有理論性的重大突破,A項錯誤。材料反映醫藥學家僅僅是創立了溫病學說,并未認識到傳染病本質,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醫藥學研究推動了人口增長,而是強調社會需求推動醫學理論發展,D項錯誤。
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
11.(2022·寧波二模)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調制,以丁為單位,繳納固定數額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稅。唐朝中期改行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來征收的布帛等實物改為折錢計征。這一轉變(  )
A.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實現了完全貨幣形式征收賦稅
C.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D.加強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 A
解析 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它“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排除D項;B項說法太絕對,排除;兩稅法與商人無關,排除C項。
12.(2022·嘉興高三模擬)如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賦役制度的變化。
時期 內容
清朝初期 地賦和丁賦是分別征收。地賦是農民交納的地稅,丁賦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銀,地賦和丁賦都是用銀兩折算,稱為地銀和丁銀
康熙年間 規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數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雍正年間 實行“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
這種變化(  )
A.加強了封建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控制
B.解決了封建國家賦役征收不均的問題
C.客觀上有利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D.造成了農村大量隱瞞人口現象的發生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中“丁賦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銀”可知,丁賦是政府控制人口的手段之一,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這樣減輕了政府對百姓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人口增加,進而促進農業發展,客觀上有利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C項正確。
13.(2023·浙江省A9協作體高三模擬)下列一組圖片為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四部著作的書影,對其論述正確的是(  )
①《九章算術》      ②《傷寒雜病論》
③《四庫全書》      ④《夢溪筆談》
A.①成書于漢,被后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B.②提出辨證施治,奠定了中醫臨床學基礎
C.③是中國古代現存規模最大的官修類書
D.④對宋元時期科技成果進行了系統總結
答案 B
解析 ②《傷寒雜病論》為東漢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創造性地提出辨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故選B項;東漢末年,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被后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排除A項;《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現存規模最大的官修類書,排除C項;④《夢溪筆談》是北宋沈括所著,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不會對元代科技成果進行總結,排除D項。
14.(2022·衢州三地聯考)9世紀,日本學習中國“天行疫”觀念,并在“崇神”思想基礎上形成不同于中國的“天行疫”的觀念;10世紀,日本摒棄“天行疫”的觀念,通過對中國中醫學理論的吸收,提出了“時行疫”的觀念。材料說明(  )
A.中日兩國古代疫病觀存在本質差異
B.日本選擇性學習吸收中國古代中醫學
C.日本“時行疫”的觀念領先于中國
D.古代中醫觀念對日本傳統醫學的影響
答案 B
解析 日本的疫病觀受到中國思想的影響,但是其從“天行疫”到“時行疫”觀念的變化,體現出日本在學習中國古代醫學時,帶有一定的選擇性,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日本對古代中國醫學吸收轉化,不是強調本質差異,排除A項;材料沒有對中日醫學觀念進行比較,排除C項;材料凸顯了日本本身的疫病觀念變化,而非強調古代中醫對日本醫學的影響,排除D項。
15.(2022·威海月考)南北朝時期的“六疾館”,有學者認為可用以隔離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任職泉州期間,鑒于“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為癘疫”,作《開溝告諸廟祝文》,興工清理溝渠。這說明了中國古代(  )
A.中國最早出現了專門機構來隔離病人
B.已出現從公共衛生角度對疫病防和治
C.疫情導致了社會政治經濟的巨大變動
D.中醫藥學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的經驗
答案 B
解析 南北朝時期出現用以隔離患病之人的“六疾館”,南宋地方官員為防范水災引發癘疫,興工清理溝渠等,說明了中國古代已出現從公共衛生角度對疫病防和治,B項正確;A項錯在“最早”出現,排除;C項在材料中無體現,排除;材料不能說明中醫藥學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的經驗,D項錯誤。
三、非選擇題(共30分)
16.(2023·寧波高三模擬)(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代最大貿易城市是江都,坐落在長江和邗溝交匯處。所有來自南方運往都城的商品都要經過江都。隨著朝廷越來越依賴東南地區來滿足自身的基本需求,這種大規模貿易市場成為帝國的經濟命脈。這里是鹽、茶、木材、寶石、藥品和包括銅器、絲綢和織錦在內的手工業產品的水上轉運中心。——[美]陸威儀《世界性的帝國:唐朝》
材料二 嘉慶五年(1800年),李炳(1729—1805年,又名李鈞)完成當今唯一存世的著作《辨疫瑣言》……按筆者的理解,該著作乃是作者依據古代經典,結合自身的醫學實踐,對溫病學的經典名作《瘟疫論》的繼承和揚棄。嘉慶十年(1805)七月,醫技高明的醫生李炳走完了貧困的一生,卻幸運地在身后獲得了較高的聲譽。
——摘編自余新忠《揚州“名醫”李炳的醫療生涯及其歷史記憶》
(1)根據材料一,指出江都繁榮的主要原因。基于江都因邗溝而興的史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和英國類似的城市發展實例。(10分)
(2)結合所學知識,從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臨床學的角度寫出材料二中“古代經典”的奠基之作,指出李炳“獲得較高聲譽”的主要原因。依此邏輯,指出屠呦呦治療“溫病”的新思路。(5分)
答案 (1)原因:位于長江與大運河(刊溝)交匯處;經濟重心南移后政府對東南財賦的依賴;是水上轉運中心;商貿發達。
實例:美國的伊利運河推動紐約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2)奠基之作:《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
主要原因:繼承和揚棄《瘟疫論》;醫技高明。
新思路: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法分離青蒿素防治瘧疾。
17.(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康熙末年規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就讓丁稅固定了下來。康熙蠲免錢糧(免交賦稅)“有一年蠲及數省者”或“一省連蠲數年者”,甚至有全國性的蠲免。史載,1691年與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錢糧2 759萬多兩。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間,政府蠲免錢糧共計545次,免除天下錢糧計銀1.5億兩。——摘編自《論康熙皇帝的經濟政策》
材料二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貪污腐敗,已然成風,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黃河泛濫成災,造成了整個國庫虧空甚多。隨著地主經濟的復蘇,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地權轉移因土地買賣而加速。農村里分化出大批無業光丁。同時,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雍正時,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了人頭稅。實行“耗羨(官府在征收賦稅時借口征收錢糧有損耗而額外加征)歸公”,將此項附加費變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為“養廉銀”發給官吏。
——摘編自《論雍正王朝經濟改革的得失》
(1)根據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說明康雍時期經濟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經濟改革的落腳點是什么?(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說明二者在賦稅改革上有何繼承性。其主要的積極意義是什么?(9分)
答案 (1)原因:清初長期戰爭,經濟破壞嚴重;土地兼并,政府收入減少,社會矛盾激化;封建統治固有的腐敗頑疾;從根本上鞏固清初在全國的統治。
落腳點:從重視農業、穩定農業入手。
(2)繼承性:由康熙固定全國人丁數到雍正廢除人丁稅,并在稅收手段上進一步規范化。
積極意義:賦稅規范征收,手續簡化,一定程度減輕農民負擔;有利于農民和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進一步松弛;從根本上有利于農業的發展進而推動商品經濟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第14講 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與醫療衛生
主題概覽
1.古代的賦役除田賦外,還有人頭稅、徭役等。從唐朝租庸調到清朝攤丁入畝,賦役征收逐漸轉到向土地和財產征稅,人頭稅逐漸廢除。
2.疫病的流行讓人類飽受痛苦,不僅帶來人口死亡與社會混亂,而且給人類政治、經濟的發展造成消極影響,但這也客觀上促進了醫學與公共衛生的進步。
3.中國古代的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在大量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診斷方式與治療手段。明清時期,西方醫學傳入中國。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秦漢時期
田賦 (1)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 (2)漢初統治者采取“________”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
人頭稅 (1)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 (2)漢朝時,分________、算賦,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 (3)漢朝還征收財產稅,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
徭役 (1)秦漢徭役有________、正卒、戍卒三種。 (2)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勞動。正卒役期一般是兩年。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
2.隋唐時期
(1)隋朝: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
(2)唐朝
時期 制度 內容
唐前期 針對21—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
唐中期 兩稅法 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思維點撥 兩稅法的特點
(1)兩稅法把賦役征收的對象由人丁變為以土地為主的資產。從此“舍人稅地”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兩稅法征收對象的廣泛和穩定,是最基本的特點。客戶只要有資產,也要一律納稅,坐商和行商也得納稅,這就擴大了納稅面。
3.宋元時期
宋朝 (1)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 (2)宋朝除了征收________外,還再派發各種徭役。 (3)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
元朝 (1)基本沿襲唐朝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 (2)新增了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的“________”
4.明清時期
明朝 (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________”。 (2)明朝后期 ①背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推行一條鞭法。 ②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 ③意義: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
清朝 (1)內容:康熙帝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________”。 (2)意義: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 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圖解歷史 封建社會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
材料 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曾不悟資產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懷囊篋,物雖貴而人莫能窺;有積于場圃囤倉,直雖輕而眾以為富;有流通蕃息之貨,數雖寡而計日收贏;有廬舍器用之資,價雖高而終歲無利。如此之比,其流實繁。——摘自《陸宣公集》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所述制度出現的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該制度。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
1.歷史上的疫病
(1)疫病
①天花
古埃及時期 席卷尼羅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18世紀 肆虐歐洲,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君主死于天花
中國清朝 ________皇帝得過天花;被天花傳染的普通百姓不計其數
②鼠疫:6世紀時,地中海沿岸爆發鼠疫,大量人口死亡;14世紀時,歐洲鼠疫大流行,被稱為“黑死病”。
(2)影響: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
(3)防治
①公共衛生措施:古羅馬注重公共衛生,把修建飲水道、下水道當作重要工程,對預防疫病起到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地方官在任期間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大災后,及時掩埋尸體,采取各種方法預防疫病。
②醫療: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中國古人發明人痘接種防治天花,人痘接種法在明代中期已經廣泛使用,后來傳到歐洲;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牛痘接種法,19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巴氏滅菌法”,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明青霉素。
(4)救治機構
①西漢晚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治療。
②古羅馬的醫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2.中醫藥的成就
(1)治療學:戰國扁鵲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的《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東漢華佗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提出對疾病進行辨證施治,奠定了中醫臨床學基礎;建立在經絡學說基礎上的針灸學,治療效果顯著,簡便經濟。
(2)藥物學:東漢《神農百草經》是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明朝李時珍著有《本草綱目》,它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
概念解釋 針與灸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把針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預制的灸柱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利用熱的刺激來預防和治療疾病。
材料 《黃帝內經》重視人體內部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奇經八脈以及氣血、津液的有機聯系,把人的身體看成一個整體。在對病源的診斷方面,它不僅注意身體內部機能的變化,還強調自然界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反常現象對疾病的影響。它還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中所包含的合理內核,強調陰陽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互為根本,此消彼長關系,認為施治的終極目的就是達到陰陽關系的協調平衡。
材料體現出《黃帝內經》有何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西周初設關稅主要出于政治和軍事目的,各諸侯國為了保護各自的利益,在邊境設關置卡,是維護自身安全,而不是征收關稅。
2.《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區別,《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其主要內容是介紹人體的經絡學說及其患病原理,堪稱奠定中醫基礎的理論性著作。《傷寒雜病論》是東漢張仲景編著,創造性地提出辨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治療學的基礎。
1.租庸調制、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的比較
項目 租庸調制 兩稅法 一條鞭法
土地產權 政府對民授田,土地不可買賣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買賣 土地可以買賣
征稅原則 稅額固定,人們較有預算 稅額不定,符合實際 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
征稅項目 分田賦、力役和貢品,稅項分明 分戶稅和地稅,手續簡化 賦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課稅對象 有主戶、客戶之分,遷徙后仍須向原籍繳稅 不分主戶、客戶,一律在定居地登記,按貧富、財產多少繳稅 由丁、田分擔
征稅次數 每年征收一次 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 賦役合并,減少了征稅次數
課稅形式 以實物繳納 以錢計算稅值,再折交實物 由實物改為征銀
2.古代中國賦役制度演變的特點
(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少,以兩稅法為標志。到清朝攤丁入畝,徹底廢除人頭稅,封建統治者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
(2)由以實物地租、勞役地租為主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一年分為夏、秋兩次征稅。
(4)百姓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以納錢代役,以唐朝“租庸調制”、宋朝王安石“募役法”為標志。
(5)賦稅種類由繁多逐漸減少,以“一條鞭法”為標志,將雜稅合并分攤到田畝上,折銀征收。
(6)受重農抑商政策影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征收重稅。
3.古代中國中醫學的特征
(1)歷史悠久,理論成熟。自先秦至秦漢時期,《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相繼問世,我國的中醫學開始形成相對系統的理論體系。
(2)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包括基礎理論、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等多方面。
(3)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主張辨證施治。
(4)典籍浩繁,數量眾多。既有民間個人著述,也包括官修藥典,影響至今。
(5)成就巨大,影響深遠。
1.(2023·1月浙江選考)明萬歷九年(1581),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這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下列各項中,對張居正推廣一條鞭法前所處的經濟狀況,表述正確的是(  )
A.白銀已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過清丈全國土地,土地兼并現象已經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銀的大量流入,解決了明朝府庫空虛問題
D.商品經濟已超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據優勢地位
2.(2021·廣東卷)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  )
A.加重了區域經濟的不均衡
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的繁榮
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
3.(2021·湖北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財稅體制與國家治理
材料一 北宋前期實行高度集權的財政體制,原則上一切財賦都屬于中央。但實際上國家財賦分為以兩稅收入為主的直屬中央的“上供”部分,和以鹽茶專賣、酒利、商稅等經費為主的撥留于地方的“留州”部分,自北宋中期起,由于中央征調頻度的持續增長與地方開支的擴大,加之中央收繳原屬州縣的大部分鹽茶之利,地方財政入不敷出,至南宋更趨困窘。為解決財政困難,地方州縣巧立名目,新增稅費,賦斂于民。對于這種制度之外的稅費征收,朝廷只得默許。——摘編自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
材料二 明代至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運”“存留”的方式,將征收的錢糧按比例劃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為解決軍費緊缺的問題,清廷認可地方督撫抽取厘金等“就地籌款”的措施。至此,財權下移。其后,“無論田賦、鹽茶,一切征榷悉歸地方督撫”。1906年清廷改戶部為度支部,旨在“綜理全國財政”。1909年初,清廷頒布《清理財政章程》,在度支部設立清理財政處,在各省設立清理財政局以統一財權,并劃分國家稅與地方稅。
——摘編自陳鋒《清代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的調整》
(1)根據材料一,概括兩宋時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宋代至晚清不同時期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简阳市| 沙雅县| 兴隆县| 安乡县| 平昌县| 巴彦淖尔市| 鹤山市| 五指山市| 精河县| 泉州市| 郯城县| 云梦县| 台江县| 保靖县| 兴城市| 贵南县| 广饶县| 弥勒县| 莒南县| 上林县| 留坝县| 视频| 邯郸市| 五寨县| 介休市| 巩留县| 延安市| 子洲县| 沾益县| 新泰市| 潮州市| 东海县| 油尖旺区| 聂拉木县| 腾冲县| 玉龙| 奉化市| 渝北区| 水富县| 秦安县| 离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