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講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概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構成中華民族的思想基因。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在發展過程中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不斷豐富完善;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在中外交流中,不斷向外輻射與傳播,對世界文明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1.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1)多元起源①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②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③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逐漸與華夏族交融,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2)發展歷程①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②秦漢時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佛、道交匯融通,玄學盛行。④隋唐時期: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⑤宋元時期: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理學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⑥明清時期:明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康雍乾時期,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發展。圖解歷史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⑦鴉片戰爭以后: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⑧新文化運動時期: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⑨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1)重視以人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2)民本思想①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②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③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仁政”說。(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②張載、范仲淹、文天祥、顧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國情懷的體現。(5)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①西周初年,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見賢思齊焉”。③墨家主張“尚賢”、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6)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周易》中的內容、孟子與屈原的思想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7)主張和而不同①西周太史伯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②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思維點撥 “民本”與“民主”思想的區別儒家“民本”思想強調的是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荀子認為“君舟民水”等。而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權”(或主權在民),即人民是國家主人。明清之際,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表明進步民主啟蒙思想的產生。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本土性 本國風情,地域特征多樣性 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包容性 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 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連續性 綿延不絕,傳承至今思維點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其他特點(1)具有極其強烈而又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2)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實用倫理文化。(3)具有濃厚的思辨傳統,強調理性和智慧。(4)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5)重視禮治,強調社會的和諧發展。(6)農耕性: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2)價值①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它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②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材料 清代末年屢次對外戰爭失利,中國人民遭遇了嚴重的民族危機。民族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時刻,傳統文化更處在動搖之中。經過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人們發出了“新文化”的號召。于是儒學、經學、理學三位一體居于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基本結束了,中西文化的異同優劣成為人們熱烈討論的主要論題。新的文化傳統雖然沒有建立起來,但已開始醞釀了。——摘編自張岱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演變及其發展規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傳統文化發展的認識。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傳統文化隨時代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貫穿于傳統文化發展過程的始終;思想自由與文化開放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及影響1.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1)佛教傳入過程 影響①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時期,佛教中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時期,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①佛教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③中國的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 ④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西學東漸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②清初: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③晚清背景 19世紀中葉,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西學進一步傳入過程 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1862年,在北京設立京師同文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 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 1868年,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翻譯、引進西方軍事、工程等方面的書籍影響 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在國人面前。 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④民國初年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圖解歷史 近代“西學東漸”2.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東亞、東南亞文字 ①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 ②在漢字基礎上,朝鮮、日本、越南分別創造了本國文字,即諺文、假名、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儒學 ①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 ②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佛教 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制度 ①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 ②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 ③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跟中國基本一樣其他 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響(2)四大發明①造紙術:8世紀以后,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②火藥: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③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④印刷術:歐洲人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圖解歷史 中國四大發明的外傳(3)人員遷徙①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②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③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4)東學西漸①表現: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相繼傳入。②影響: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材料 時間 國籍 翻譯家 翻譯作品1614-1651年 意大利 衛匡國(傳教士) 《中國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紹了《易經》及其卦圖)1623-1693年 比利時 柏應理(漢學家) 《大學》《中庸》《論語》1689-1759年 法國 宋君榮(傳教士) 《詩經》《書經》《禮記》《易經》1788-1832年 法國 雷慕沙(漢學家) 《中庸》(1817)、《玉嬌梨》(1826)、《法顯撰〈佛國記〉》(1836)1797-1873年 法國 儒蓮(漢學家) 《孟子》《大唐西域記》《太上感應篇》《道德經》《趙氏孤兒》《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的外傳對歐洲啟蒙運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請簡要論述這一觀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7—18 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逐步壯大,他們開始在思想領域反對封建思想的束縛,特別是中國儒家文化,讓歐洲啟蒙思想者們眼界大開,他們吸取中國文化的精神,開拓自己的思想,堅定了反對宗教蒙昧和封建王權的決心。如儒家倡導的尊重個人價值與歐洲的啟蒙思想相契合。中國的科舉制度,遵循“學而優則仕”的原則對歐洲影響至深。新興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要求在政治上擺脫封建專制壓迫,廢除封建貴族世襲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儒家學說對歐洲的啟蒙運動有一定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成為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1.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焚書坑儒,但并沒有完全廢除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秦朝法制也產生了較大影響。2.“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時期確立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是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確立統治地位的標志。 但是,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并不意味著其他學派的思想就此消亡。3.“存天理,滅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當需求以及違反社會規范的欲望。 實際上,程朱理學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4.盡管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都激烈地反對理學的不合理部分,但他們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他們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與繼承并行, 與時俱進, 不斷為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容。5.“三教合一”并不是說三教合為一個整體, 而是三教在發展的過程中互相借鑒。 具體來說,佛、道、儒經歷了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過程。6.近代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由器物(技術)到制度、由制度到文化的過程,既是西學東漸的過程,也是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過程,還是近代先進中國人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過程,體現出“家國情懷”的愛國意識。7.隋唐時期,隨著國家統一、制度先進與文化的繁榮,吸引周邊地區的不同民族、國家學習中華先進文明,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8.東學西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主要是中華文化的吸引,傳播是以和平方式展開。西學東漸是近代西方工業文明與科技文化的傳播,伴隨著近代西方列強的對外擴張侵略。二者的實質是東西方文明的碰撞、沖突與交融。1.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2.中華文化的特點本土性 與世界各國文化相比較,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創性,是根植于本土,獨自創立進而逐漸形成的,中華文化自具特征,自成體系連續性 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歷經戰爭動亂、社會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華文化并未中斷自己的傳統,而是在繼承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獲得發展的新動力多樣性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在漫長的歷史積淀過程中,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同樣,不同民族也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這些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共同匯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包容性 中華文明對于人們在相貌、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表現出了很強的包容心態,中華文明容納了外部傳入的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吸收了許多外來的文化元素,包括哲學思想、話語體系、制度形式和文學藝術凝聚性 以中原族體和文化為中心,周邊邊疆族體和文化不斷與中原文化交流匯聚,使中原文化不斷豐富,族體不斷壯大;中原文化和族體也不斷向邊疆擴散,大量的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輸送到邊疆,中原與邊疆互相交流,逐漸形成和發展為共同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3.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價值(1)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自然人文精神,為當今世界人民解決自然問題提供了智慧。(2)中華文化主張的國家交往藝術是構筑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總而言之,中華傳統友好往來文化對于解決當前世界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零和思維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價值目標符合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華文化充滿了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文情懷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這有助于激勵各國人民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斷努力。1.(2022·1月浙江選考)漢代科學家王充曾介紹一種指向儀器,樣子如同一只圓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盤上自由旋轉,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自然指向南方。這種指向儀器是( )A.司南 B.指南魚C.指南龜 D.支撐式指北羅盤答案 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司南是古代用于辨別方向的一種儀器,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指南針的始祖,A項正確。2.(2019·4月浙江選考)中國文化十分重視“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編譯書報、編輯書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紹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國圖志》C.《番客篇》 D.《華事夷言》答案 D解析 《華事夷言》主要介紹了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為抗英斗爭提供了參考,故選D項;《四洲志》由林則徐主持編譯,書中簡要敘述了世界上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政治狀況,排除A項;《海國圖志》由魏源所作,書中詳細敘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國歷史政治、風土人情,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排除B項;《番客篇》中番客指代客居南洋的中國人,排除C項。3.(2022·全國乙卷)據某位學者回憶,“‘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舊分別事物”,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古來未有或來自外國的一概稱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一轉變反映出( )A.東西方文化論爭由此引發B.傳統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C.全盤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答案 D解析 依據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有了一定的變化,更具理性,說明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結合所學可知,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主張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D項正確;“由此引發”表述錯誤,排除A項;“開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排除B項;“得以消除”表述錯誤,排除C項。4.(2021·湖南卷)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表所示: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 整體上對“天”的態度《周頌》 西周初年 頌天《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小雅》 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 罵天《國風》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 不理天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B.天道觀持續衰落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D.人性論走向成熟答案 C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人們對于“天”的觀念逐步淡化,即從歌頌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斷增強,即人文意識不斷增強,C項正確;天子權威呈現不斷衰落的趨勢,排除A;對“天”的觀念的變化并不意味著天道觀的衰落,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人性論,排除D項。5.(2020·海南卷)《明夷待訪錄》載:“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這一論述表明該書作者( )A.主張廢除宰相制 B.倡導無為而治C.傾向于限制君權 D.反對王位世襲答案 C解析 皇權專制下,繼承者一旦能力不足,容易導致統治危機,因此黃宗羲認為宰相制度的存在能夠補救這一漏洞,即通過宰相制度來限制君權,故選C項;作者主張恢復宰相制,排除A項;老子倡導無為而治,黃宗羲是儒家學者,排除B項;黃宗羲主張用宰相補救皇帝能力的不足,不反對王位世襲,排除D項。課時精練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1.(2023·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聯考)如圖為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它可以實證( )①長江下游的燦爛文化 ②匣缽技術的運用推廣 ③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使用 ④河姆渡居民最早飼養豬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文化位于浙江,屬于長江下游的燦爛文化,故①正確;匣缽是在燒制陶瓷器過程中,為防止氣體及有害物質對坯體、釉面的破壞及污損,將陶瓷器和坯體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燒的容器,而豬紋陶缽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而非制瓷所用容器,故②錯誤;河姆渡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豬紋陶缽可以證明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使用,故③正確;陶器中的豬紋,結合學者研究僅能證明河姆渡人有飼養豬的可能性,但沒有明確與其他地域或具體時間的比較,無法判斷“最早”,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2.(2022·浙江名校聯盟聯考)如圖為西周遂公盨青銅器銘文拓片。內容為:“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降民監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貴唯德,民好明德……益求懿德……心好德……豳公曰:民唯克用茲德,亡誨。”這一文物( )①說明比較成熟的文字已經出現②反映了西周時期冶金技藝高超③是研究大禹治水的第一手史料④反映了西周敬德保民治國理念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在青銅器上刻字,形成了金文,金文相較于甲骨文成熟了許多,①正確;根據材料“如圖為西周遂公盨青銅器銘文拓片”以及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出土的西周青銅器的研究可以使我們了解當時的冶煉技術,②正確;西周時期距離大禹時期已經極為遙遠,因此該銘文不能作為第一手史料,③錯誤;根據材料“民成父母”“民好明德”可知西周提倡敬德保民治國理念,④正確;綜上,①②④正確,③錯誤,B項正確。3.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不同學派的涌現,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比如孔子評價音樂的標準是“善”“美”,墨子主張“非樂”,莊子崇尚“天籟”音樂。這些不同主張反映了( )A.音樂思想是哲學認識的反映B.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C.各國現實統治需要的差異性D.社會轉型推動文化創新答案 A解析 由所學知識可知,孔子主張“仁”,墨子提倡節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因此材料反映的各自評價音樂的標準是他們哲學認識的反映,A項正確;莊子崇尚“天籟”音樂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他兩家體現不出來,排除B項;這些不同主張是學者們不同認識的反映,與各國現實統治需要沒有關系,排除C項;這些不同主張不能體現文化創新,排除D項。4.(2023·嘉興高三聯考)梁啟超曾經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這樣敘述:“中國知識線和外國知識線相接觸,▲為第一次,明末的歷算學便是第二次。”橫線中的“▲”應為( )A.先秦諸子百家 B.西漢的儒家學說C.晉唐間的佛學 D.宋明時期的理學答案 C解析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即晉唐間的佛學是中外知識線的第一次接觸,故選C項。5.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作者畢生致力于探索社會治理。他是( )A.墨子 B.商鞅C.莊子 D.孔子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尚同”“作者畢生致力于探索社會治理”,再結合墨子的思想主張可知,他是墨子,故A項正確。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故排除B項;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張無為而治,故排除C項;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以“仁”為核心思想,故排除D項。6.北宋儒學家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認為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天地是人的父母。這一觀點( )A.意在強調民本的重要地位B.確立了理學的官方正統地位C.蘊含了“天人合一”思想D.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最高法則答案 C解析 據題意可知,張載認為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所生,即將人和天聯系起來,這就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C項正確;材料說明張載的思想中有天人合一的內容,不能體現民本,更無法明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最高法則,排除A、D項;理學官方正統地位確立是在南宋,排除B項。7.明清時期是中華文明逐漸轉型嬗變時期。下列各項中的四個關鍵詞均屬明清時期的是( )A.錦衣衛、會館、“眾治”、《杏園雅集圖》B.軍機處、市署、《宋論》、風力水車C.烏里雅蘇臺、粉彩瓷、“致良知”、紅山宮D.紫禁城、廣州十三行、《時務報》《旌德縣志》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會館是明清時期出現的,“眾治”是顧炎武提出的觀點,顧炎武是明清時期思想家,《杏園雅集圖》是明代畫家謝環創作的,A項正確;市署是唐代出現的管理市場的機構,排除B項;紅山宮是唐朝時期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興建的,排除C項;《旌德縣志》始于南宋時期,排除D項。8.以下是中國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該表解讀正確的是( )時間 公元前6世紀—前1世紀 公元前1世紀—公元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所占比例 50% 62% 71% 58%A.中國古代科技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B.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具有連續性特點C.中國古代科技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D.中國古代科技重視生產經驗的總結答案 B解析 如表中所示,先秦到兩宋的一千多年間,我國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長期占優勢,并呈現增長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出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具有連續性特點,B項正確。9.(2023·濰坊北海中學月考)《尚書》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欲至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的記載。這反映了( )A.儒家思想已經形成B.王權與神權相結合C.民本思想歷史悠久D.“天人合一”學說答案 C解析 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論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說明民本思想的歷史悠久,C項正確;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時期,A項錯誤;重視民意和保民思想與神權無關,B項錯誤;以民為本與“天人合一”學說不符,D項錯誤。10.(2022·聊城模考)錢穆認為: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源于五經,是人與人、族與族、文與文相接相處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傳統禮樂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與宗教相敵對,因此不妨稱之為“人文教”。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A.是宗法制的產物B.與宗教信仰關系密切C.受宗族觀念影響D.重視歷史傳承和教育答案 D解析 錢穆將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追溯到五經,由此體現了對歷史傳承和教育的重視,故選D;宗法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并不是宗法制的產物和受宗族觀念影響,排除A、C;材料內容無法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宗教信仰關系密切,排除B。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11.(2023·嘉興高三模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下列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述,正確的是( )A.“夫尚賢者,政之本也”體現了以人為本B.“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體現了自強不息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體現了和而不同D.“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體現了家國情懷答案 D解析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即天下的基礎是國,國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個人,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追求家國情懷的思想,故選D項;“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指崇尚賢能的人,是為政的根本,是墨子的“尚賢”思想,而不是以人為本,排除A項;“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即不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達到平衡,才能產生新事物,體現了和而不同,排除B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都由道而產生,自然而然,體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排除C項。12.曾有評論謂:“繼承和創新這二者之間是一個非常微妙的關系,是承繼關系,而不是矛盾關系。人文藝術領域的創新并不是簡單的推倒重建,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出新。”下列項中,屬于“在繼承基礎上的出新”的是( )A.孟子的“仁政”學說是對孔子“德治”思想的發展B.京劇是在越劇基礎上吸收昆曲等劇種優點演變而來C.圣母瑪利亞大教堂吸收了中世紀科隆教堂的尖頂設計D.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以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為基礎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孟子繼承和發展孔子的儒家思想,孟子的“仁政”學說是對孔子“德治”思想的發展,A項正確。13.柳永在《雨霖鈴·寒蟬凄切》中描繪了離別的情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對此作品理解正確的是( )A.用白描的筆法,鋪敘繪寫B.風格浪漫,充滿奇特的幻想C.這是南宋詞壇婉約派的代表作品D.慷慨悲壯、低迷感傷的情緒反映了時代特征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A項正確;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不是浪漫主義風格,排除B項;柳永是北宋詞人,排除C項;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是纏綿悱惻,凄婉動人,不是慷慨悲壯,排除D項。14.(2022·青島質量檢測)研究發現,距今大約5 000年,人類普遍遭遇洪災,中外應對策略有所不同。如果我們從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故事中提煉關鍵詞,那么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為治、堵、敗、疏、成,而諾亞方舟則可以概括為逃、淘汰、選擇、拯救。據此推斷最準確的是( )A.中國自古崇尚科學精神B.西方自古缺乏進取精神C.中國文化講究和諧相處D.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法治答案 C解析 大禹治水強調“治、堵、敗、疏、成”,意味著當時中國人注重主動應對,在方式上選擇“疏”,這是和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選擇,C項正確;科學精神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進取精神在諾亞方舟故事中也同樣存在,排除B項;理性法治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D項。15.敦煌莫高窟61號洞中的唐代壁畫“五臺山圖”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圖索驥,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其實物——佛光寺。這一事例說明此類壁畫( )敦煌壁畫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臺山佛光寺A.創作源于藝術想象B.能完整還原歷史真實C.可與文化遺存互證D.價值來自學者的發掘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唐代壁畫‘五臺山圖’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其實物——佛光寺”等信息可知,唐代壁畫“五臺山圖”為其發現實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說明此類壁畫可與文化遺存互證,C項正確。三、非選擇題(共25分)16.(15分)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話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思想 觀點墨子 今用執有命者之言,則上不聽治,下不從事董仲舒 “有天子在,諸侯不得專地,不得專封,不得專執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樂,不得致天子之賦,不得適天子之貴。”“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孔子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已矣。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材料二 從秦朝開始,秦始皇嬴政建立起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隋唐兩代,都城均建都在長安。隋和唐均以洛陽為東都,作為控制東部的重要據點,與西周經營洛邑的政治目的相同。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對立時期作為中國南方政權的都城。公元12世紀,金兵南下,開封失守,趙宋政權倉惶南遷。幾經奔波,落腳于杭州,升為臨安府。宋金南北對峙,開始了中國歷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東部近海地區、南北相互演替的時期。元統一中國后,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都北京。朱元璋稱帝后,猶豫了很久才確定建都南京。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冬,明成祖朱棣下詔遷都北京。清沿襲明制,仍定都北京。——摘編自《趙儷生文集》、唐紫昕《中國歷代王朝都城變遷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材料三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芹川古村坐落在一條相對獨立的山谷之中,從村落的外形看,口小腹大,天道自然,山水形勝,是典型的風水寶地。地勢北高南低,整體地形地貌極為巧妙,呈“葫蘆”形狀。一條小溪,橫臥在村子中央,宛如衣帶自上游飄至村口,溪水清澈見底,溪中小魚成群,全村有30多座橋,半數以上是柏木搭成的獨木橋,約有10公分寬。走在橋上,柏木會時常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溪的兩岸屋舍儼然,環溪而建,如陶淵明筆下桃花源。——摘編自芹川古村導游詞等(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墨子在天人關系上的思想主張。分析董仲舒天人關系中反映的價值追求是什么?請說明孔子天人關系的特點。(4分)(2)在人地關系的圖景中,對都城選擇的分析可以以點帶面。請結合材料與所學分析歷代都城變遷的特點,并介紹定都的依據。(5分)(3)閱讀材料一、二、三,有兩點認識可供選擇討論:①對人地關系的認知,產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張和政策面向,其中儒家多有論述。結合所學,闡述儒家思想在人地關系上的具體表現及其影響。②從人地關系的認識出發,分析說明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芹川古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結合所學,說一說其“典型的風水寶地”是什么?試對其口小腹大和山水形勝村落布局予以描述。(6分)答案 (1)思想主張:否認命定論。價值追求:王道同一;限制君權。特點:把人道從天道中相對地分離出來。(2)特點:政治中心則往往選擇接近軍事中心的區位;全國一統時期的都城基本上位于北方,南方建都多在分裂割據時期。依據:周圍要山環水繞,便于防守;所在區域經濟要發達;交通要通暢;水源充足;地形開闊。(3)選擇①儒家主張表現:儒家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給農民以土地和時間。影響: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推動盛世局面的出現。選擇②關系:天人合一;“典型的風水寶地”是自然風光優美;人居環境舒適。描述:芹川古村整體地形地貌極為巧妙,就像“葫蘆”形狀,呈現口小腹大;一條小溪,橫臥在村子,溪中小魚成群,而溪的兩岸屋舍儼然,環溪而建,這正是山水形勝村落布局的特點。17.(2022·煙臺模考)(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領域 西方近代文化 東方傳統文化(以中國作為代表)人與自然關系 人類中心,人與自然存在主客體二分的關系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共同構成生命統一體世界觀 對自然的機械性和數學性的分析——綜合方法 把宇宙視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任何組成部分都被看作是整個關系網絡的一個部分,不能孤立出來行為方式 強調實驗作用的人為性、計劃性,將自然改造為人造物 提倡“無為”,以有機的整體論的方式與自然打交道,順其自然倫理 征服自然,建構主奴關系 無傷害原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摘編自佘正榮《“天人合一”: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靈感源泉》提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信息,自擬一個論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圍繞該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答案 示例論題:東西方生態倫理在人類發展歷程中具有不同價值。闡釋:近代西方生態倫理強調征服自然,關注實驗的方法和數學的表達,推動近代自然科學興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工業文明時代的到來,密切了世界聯系,便利了人類的生活,但過分強調人類中心,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天人感應”,道家主張自然無為,兩者都提倡“天人合一”,將人視為自然的組成部分,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可以指導人類改善與自然的關系。但“天人合一”思想畢竟是封建自然經濟下原始樸素的和諧觀念,只有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才能在繼承、發展工業文明的成果之后重新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和西方模式相互補充,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第15講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概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構成中華民族的思想基因。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在發展過程中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不斷豐富完善;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在中外交流中,不斷向外輻射與傳播,對世界文明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1.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1)多元起源①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②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________________中華文化的形成。③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逐漸與華夏族交融,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2)發展歷程①春秋戰國時期:“_______”局面出現,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②秦漢時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③魏晉南北朝時期:儒、佛、道交匯融通,______盛行。④隋唐時期: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⑤宋元時期: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________形成,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⑥明清時期:明中期以后,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廣泛傳播,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康雍乾時期,思想受到鉗制,禁錮了中華文化發展。圖解歷史 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⑦鴉片戰爭以后:向西方學習以____________________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⑧新文化運動時期: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⑨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1)重視以人為本:周公提出“______________”思想;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2)民本思想①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②________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③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仁政”說。(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4)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②張載、范仲淹、文天祥、顧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國情懷的體現。(5)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①西周初年,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②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見賢思齊焉”。③墨家主張“尚賢”、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6)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周易》中的內容、孟子與屈原的思想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7)主張和而不同①西周太史伯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②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思維點撥 “民本”與“民主”思想的區別儒家“民本”思想強調的是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提出“民貴君輕”,荀子認為“君舟民水”等。而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權”(或主權在民),即人民是國家主人。明清之際,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表明進步民主啟蒙思想的產生。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本土性 本國風情,地域特征多樣性 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 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連續性 綿延不絕,傳承至今思維點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其他特點(1)具有極其強烈而又豐富的愛國主義思想。(2)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實用倫理文化。(3)具有濃厚的思辨傳統,強調理性和智慧。(4)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精神。(5)重視禮治,強調社會的和諧發展。(6)農耕性: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2)價值①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它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②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____________提供了有益借鑒。材料 清代末年屢次對外戰爭失利,中國人民遭遇了嚴重的民族危機。民族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時刻,傳統文化更處在動搖之中。經過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人們發出了“新文化”的號召。于是儒學、經學、理學三位一體居于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基本結束了,中西文化的異同優劣成為人們熱烈討論的主要論題。新的文化傳統雖然沒有建立起來,但已開始醞釀了。——摘編自張岱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演變及其發展規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傳統文化發展的認識。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及影響1.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1)佛教傳入過程 影響①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 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時期,佛教中的________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時期,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①佛教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③中國的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 ④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西學東漸①明末:意大利人________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②清初: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③晚清背景 19世紀中葉,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西學進一步傳入過程 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1862年,在北京設立________,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 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 1868年,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翻譯、引進西方軍事、工程等方面的書籍影響 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在國人面前。 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④民國初年陳獨秀、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圖解歷史 近代“西學東漸”2.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東亞、東南亞文字 ①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 ②在漢字基礎上,朝鮮、日本、越南分別創造了本國文字,即諺文、假名、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儒學 ①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 ②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佛教 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制度 ①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 ②日本實行________,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 ③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跟中國基本一樣其他 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響(2)四大發明①造紙術:8世紀以后,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②火藥:13世紀經________________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③指南針: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④印刷術:歐洲人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推動了__________________和宗教改革。圖解歷史 中國四大發明的外傳(3)人員遷徙①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②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③______________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4)東學西漸①表現: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相繼傳入。②影響: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材料 時間 國籍 翻譯家 翻譯作品1614-1651年 意大利 衛匡國(傳教士) 《中國上古史》(首次向西方介紹了《易經》及其卦圖)1623-1693年 比利時 柏應理(漢學家) 《大學》《中庸》《論語》1689-1759年 法國 宋君榮(傳教士) 《詩經》《書經》《禮記》《易經》1788-1832年 法國 雷慕沙(漢學家) 《中庸》(1817)、《玉嬌梨》(1826)、《法顯撰〈佛國記〉》(1836)1797-1873年 法國 儒蓮(漢學家) 《孟子》《大唐西域記》《太上感應篇》《道德經》《趙氏孤兒》《平山冷燕》《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的外傳對歐洲啟蒙運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請簡要論述這一觀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焚書坑儒,但并沒有完全廢除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秦朝法制也產生了較大影響。2.“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時期確立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是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確立統治地位的標志。 但是,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并不意味著其他學派的思想就此消亡。3.“存天理,滅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當需求以及違反社會規范的欲望。 實際上,程朱理學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4.盡管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都激烈地反對理學的不合理部分,但他們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他們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與繼承并行, 與時俱進, 不斷為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容。5.“三教合一”并不是說三教合為一個整體, 而是三教在發展的過程中互相借鑒。 具體來說,佛、道、儒經歷了由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的過程。6.近代向西方學習經歷了由器物(技術)到制度、由制度到文化的過程,既是西學東漸的過程,也是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過程,還是近代先進中國人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過程,體現出“家國情懷”的愛國意識。7.隋唐時期,隨著國家統一、制度先進與文化的繁榮,吸引周邊地區的不同民族、國家學習中華先進文明,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8.東學西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主要是中華文化的吸引,傳播是以和平方式展開。西學東漸是近代西方工業文明與科技文化的傳播,伴隨著近代西方列強的對外擴張侵略。二者的實質是東西方文明的碰撞、沖突與交融。1.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2.中華文化的特點本土性 與世界各國文化相比較,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創性,是根植于本土,獨自創立進而逐漸形成的,中華文化自具特征,自成體系連續性 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歷經戰爭動亂、社會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華文化并未中斷自己的傳統,而是在繼承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獲得發展的新動力多樣性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在漫長的歷史積淀過程中,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同樣,不同民族也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這些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共同匯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包容性 中華文明對于人們在相貌、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表現出了很強的包容心態,中華文明容納了外部傳入的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吸收了許多外來的文化元素,包括哲學思想、話語體系、制度形式和文學藝術凝聚性 以中原族體和文化為中心,周邊邊疆族體和文化不斷與中原文化交流匯聚,使中原文化不斷豐富,族體不斷壯大;中原文化和族體也不斷向邊疆擴散,大量的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輸送到邊疆,中原與邊疆互相交流,逐漸形成和發展為共同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3.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價值(1)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自然人文精神,為當今世界人民解決自然問題提供了智慧。(2)中華文化主張的國家交往藝術是構筑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總而言之,中華傳統友好往來文化對于解決當前世界一體化進程中面臨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零和思維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價值目標符合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華文化充滿了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文情懷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這有助于激勵各國人民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斷努力。1.(2022·1月浙江選考)漢代科學家王充曾介紹一種指向儀器,樣子如同一只圓底的勺。它在平滑的盤上自由旋轉,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自然指向南方。這種指向儀器是( )A.司南 B.指南魚C.指南龜 D.支撐式指北羅盤2.(2019·4月浙江選考)中國文化十分重視“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睜眼看世界”的先驅者編譯書報、編輯書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紹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國圖志》C.《番客篇》 D.《華事夷言》3.(2022·全國乙卷)據某位學者回憶,“‘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舊分別事物”,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古來未有或來自外國的一概稱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一轉變反映出( )A.東西方文化論爭由此引發 B.傳統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C.全盤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4.(2021·湖南卷)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表所示: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 整體上對“天”的態度《周頌》 西周初年 頌天《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小雅》 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 罵天《國風》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 不理天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天道觀持續衰落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人性論走向成熟5.(2020·海南卷)《明夷待訪錄》載:“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這一論述表明該書作者( )A.主張廢除宰相制 B.倡導無為而治C.傾向于限制君權 D.反對王位世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5講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第15講 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 學案(無答案)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