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8講 辛亥革命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8講 辛亥革命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簡介

第18講 辛亥革命
時空重點
主題概覽
從《辛丑條約》簽訂后到五四運動前這一歷史階段,主要處于晚清后期和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即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時期。
(1)政治上,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革命果實最終落入袁世凱手中,中國隨后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2)經濟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啟動階段,出現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同時,官僚資本加強了對國民經濟的壟斷。
(3)思想上,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人民力圖使中國快速近代化、快速匯入人類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新文化運動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并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成為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武器。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客觀形勢: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1)進程
①清末新政(選必1,第4課子目2)
背景 統治危機日益嚴重
內容 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
評價 積極性: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局限性: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
②“預備立憲”: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立憲派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
(2)影響
①“新政”:表明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②“皇族內閣”: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預備立憲
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預備實行憲政的活動。憲政指的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導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漲。
2.主觀努力:革命派的準備
組織上 (1)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 (2)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
思想上 (1)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 (2)在《民報》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三民主義
軍事上 (1)孫中山組織多次反清武裝起義。 (2)以徐錫麟、秋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黨人前仆后繼。 (3)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武昌起義
有利時機 1911年5月,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
爆發 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
結果 成立湖北軍政府;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2.中華民國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凱專權
內容 國體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民權 ①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②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政體 國家體制 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分權制衡)
行政體制 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責任內閣制)
性質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思維點撥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一個目的: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兩大影響: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從法律上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
三項內容: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
3.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
(1)袁世凱在英國等列強支持下,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又誘使革命黨人展開和議。
(2)在重重壓力下,孫中山被迫發表讓位聲明。
(3)袁世凱施壓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清王朝結束。
(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
圖解歷史 辛亥革命失敗過程
材料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各個政府手上廢立著,反復著,掙扎著……在南京臨時政府誕生前后,革命黨人對袁世凱抱有幻想,承諾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同共和,就答應他擔任中華民國總統。……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力量源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又是眾所周知的先天畸形,后天發育不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沒有涉及反帝、反封建,也沒有涉及關系到“民生”的土地問題……帝國主義必須擁有殖民地附屬國,發達國家不再允許發展中的國家發達,它們只需要從屬和附庸。袁世凱已經承襲了自曾國藩以來的漢族官僚實力,總攬了清廷大權。
——摘編自張燕《淺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未能實行的原因》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不能實行的原因及其啟示。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資產階級的局限性(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約法本身的局限性;帝國主義的阻撓;袁世凱勢力的強大。啟示:要善于抓住時機;要不斷發展經濟,增強力量;在原則問題上不能妥協;不能因人設法。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積極影響 政治層面 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思想層面 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社會層面 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經濟層面 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局限與教訓 (1)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 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沒有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 (3)沒有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材料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行政制度與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官僚制度緊密結合,三位一體,奠定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專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但革命果實很快落入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手中。要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大歷史任務,仍然任重道遠。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據材料,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歷史貢獻,并從“民族國家”和“人民權利”兩個層面歸納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歷史任務。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歷史貢獻: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
歷史任務:“民族國家”層面是指民族獨立,“人民權利”層面是指人民解放。
1.參加武昌起義的軍隊是湖北新軍重大革命黨人,不是所有的湖北新軍;起義也不是孫中山領導的,當時他在國外。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的原則,是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
3.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專制政體不是整個封建制度。因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4.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宣誓就任的時候,臨時政府還在南京,且孫中山還未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所以北洋政府統治建立的標志是孫中山辭職和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1.對清末“新政”的評價
(1)從主觀目的上看,具有反動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統治危機,取悅于列強,維持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2)從活動本質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
(3)從客觀影響上看,具有進步性,獎勵實業、發展資本主義、廢科舉、推行新學制等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4)從實際作用上看,具有背離性,編練新軍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創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獎勵實業為辛亥革命奠定了經濟基礎。
2.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1)必然性
①經濟基礎: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展。
②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
③組織基礎: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建立和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④軍事基礎: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
(2)偶然性
①有利時機: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
②爆發: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黨人率先起義,很快占領武漢三鎮。
3.辛亥革命推動近代社會的轉型
(1)從帝國到民國: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2)從臣民到國民: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
(3)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
(4)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1.(2023·1月浙江選考)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據載,宋教仁曾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項中,與宋教仁限制總統權力意圖相吻合的是(  )
①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
②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隊
③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
④臨時大總統發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責任內閣制限制總統權力、防范野心家的規定主要有,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臨時大總統發布的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說法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和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隊,并未體現對總統權力的限制,說法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C三項。
2.(2021·6月浙江選考)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
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
答案 B
解析 “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強調反封建求民主,“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強調反帝以自強,故選B項;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排除A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排除D項。
3.(2020·7月浙江選考)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其指導發展實業的機構是(  )
A.實業部 B.參議院
C.錢業公會 D.工業建設會
答案 A
解析 南京臨時政府設立實業部,下設農政、工政、商政、礦政四司,以指導實業發展,故選A項;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擁有立法、制憲、財政決算、選舉臨時大總統和副總統、彈劾、咨詢等職權,為臨時政府最高立法機構,排除B項;錢業公會負責金融事務,不直接指導實業,排除C項;工業建設會是協會,不屬于政府機構,排除D項。
4.(2022·廣東卷)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這反映了當時(  )
A.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
D.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
答案 C
解析 清末新政中廢除了科舉制度,出洋留學成為讀書人的一種選擇,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社會結構發生變動,故C項正確;《游學譯編》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廣泛的社會支持,排除A項;材料只是說明科舉廢除對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響,且當時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與政治制度等的爭論,且“改變了”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5.(2021·湖南卷)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
A.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
B.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
C.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
D.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20世紀初,武漢三鎮尤其漢口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工商業較發達,結合史實武漢工業基礎較好,資本主義發展較好,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了條件,故D正確;根據材料“漢口……其盛不亞于上海”只能看出漢口商業發達,并不能得出航運業發展水平超過上海,故A錯誤;材料不涉及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故B錯誤;20世紀初,長江沿岸沒有重新布局工業,故C錯誤。
6.(2022·湖北卷)下圖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間的元旦日記,箭頭所指的方框內文字(  )
A.流露出對社會嬗變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
C.展現民國元年元旦的社會景象
D.表達作者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國旗五色炳耀通衢”“黃幟青龍銷聲匿跡”可知,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五色旗為國旗,五色旗取代了黃幟青龍旗,這本質上是從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故選B項;材料是對辛亥革命帶來變化的中性描述,“失落”說法錯誤,排除A項;社會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黃幟青龍旗,是表象,不是實質,排除C項;從材料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的結論,排除D項。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
1.(2022·紹興高三模擬)有學者認為,1901年清政府的“新政創造了新的機會來動員學生、知識分子、紳士、商人和其他的城市精英,以及新軍中的下級官吏。當辛亥革命到來的時候,他們能夠集體行動……”。該學者旨在說明這次“新政”(  )
A.暴露了清政府反動賣國的本質
B.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條件
C.直接導致了清王朝統治的結束
D.為民族工業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新政創造了新的機會來動員……當辛亥革命到來的時候,他們能夠集體行動”可知,清末新政動員了學生、知識分子等人員,為辛亥革命的發生準備了階級條件,故選B項。
2.“革命派……專從滿、漢的惡感方面鼓吹……他們用歷史的方法,專搜羅明末亡國的故實,借以挑動漢人的亡國之痛,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不久革命思想便傳遍了全國。”這說明在當時廣泛流傳的是孫中山的(  )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國家主義
答案 A
解析 民權問題是三民主義的核心,主要解決政權問題,材料未涉及,故B項錯誤;民生主義主張社會革命,材料未提到,故C項錯誤;國家主義是近代興起的有關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問題的政治主張,與題干無關,故D項錯誤。
3.(2022·浙江鎮海中學二模)“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過一朝一姓之變革而已。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專制統治
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C.建立了平等的社會制度
D.終結了封建主義的傳統
答案 B
解析 依據材料中“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在于其實現了制度的變革,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故B項正確。
4.(2022·金華高三模擬)“百折不回,十七次鐵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筆勾盡,四千年帝王歷史,才成民主共和。”這一對聯反映的事件是(  )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北伐戰爭 D.抗日戰爭
答案 B
解析 根據“一筆勾盡,四千年帝王歷史”可知,這一事件結束了君主專制,這是辛亥革命的影響,故B項符合題意;A、C、D項都和結束君主專制不符,排除。
5.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  )
A.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B.推動社會風俗發生變化
C.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D.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答案 D
解析 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D正確;A、B、C雖然也是辛亥革命的成就,但是不符合題意,排除。
6.(2022·常德模考)1912年頒發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憲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卻為后人詬病。“因人設法”的做法根本上違背了憲政本意,對此后北洋軍閥視憲法為兒戲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這種評價主要基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A.強烈的排滿色彩 B.缺乏明確反帝要求
C.明顯的限袁傾向 D.最終成為一紙空文
答案 C
解析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忽略了各機構之間職能權限,將限制袁世凱作為立憲初衷,這嚴重違背了憲政本意,C項正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強烈的排滿色彩,排除A項;缺乏明確的反帝要求和“因人設法”不符,排除B項;D項描述的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實施結果而非局限性,與題干中的“因人設法”無關,排除。
7.(2022·杭州高三模擬)學者易中天說,實際上,歷史的進步往往因為妥協……其實妥協是一種政治美德。下列史實能夠詮釋上述觀點的是(  )
①扶清滅洋 ②清帝退位 ③英國光榮革命 ④美國1787年憲法 ⑤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①具有盲目排外色彩,排除;②③④⑤均體現了妥協,正確,C項符合題意。
8.(2022·衢州高三模擬)以下是民國初年成立的部分政黨。據此可知,當時(  )
名稱 創立時間 代表人物 宗旨
中華民國憲政黨 1912年3月 伍廷芳 博采民國憲法,確定純粹中華政體
統一黨 1912年1月 張謇 鞏固全國之統一,促進共和政治
共和黨 1912年5月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務進行,實行共和政治
國民黨 1912年8月 孫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統一,維持國際和平
民主黨 1912年8月 梁啟超 擁護法賦自由,調和社會利益
A.政黨林立,國家分裂
B.政治變革推動政治轉型
C.民主共和制不斷完善
D.革命黨人積極參政議政
答案 B
解析 材料內容無法體現國家分裂,故A項錯誤;由材料內容可知民國初年成立的各政黨均以實行共和,實行憲政為宗旨,這是辛亥革命推動的結果,故B項正確;材料僅提供了民國初年成立的部分政黨的情況,未提供民國時期民主政治的發展情況,故C項錯誤;由材料中政黨的代表人物來看,并非所有政黨均代表革命黨人,故D項錯誤。
9.(2023·濰坊模考)晚清紳商向來主張由上而下的立憲,反對激烈革命。武昌起義后,長沙新軍響應,“各商民人等,歡迎義師……紳學各界人等前往投效者,絡繹不絕”。在起義各省,紳商都不同程度地協助了反清的“獨立”運動。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  )
A.三民主義得到社會各界認同
B.資產階級充分動員社會各界民眾
C.革命黨人政治勢力迅速壯大
D.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處境
答案 D
解析 晚清紳商由反對激烈革命到協助反清的“獨立”運動,表明清政府在預備立憲中的倒行逆施促成了各種政治力量的聯合,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處境,D項正確;“得到社會各界認同”“動員社會各界民眾”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A、B項;材料沒有體現革命黨人勢力的變化,排除C項。
10.(2022·日照模考)武昌起義后,孫中山指出,“男女本非懸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將來有參政權,蓋所必至”。之后,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了女子有參政權的議案。此后,女子參政團體紛紛出現。這說明辛亥革命(  )
A.改變了女性受歧視的地位
B.開啟了中國婦女解放先河
C.有利于擴大政治統治基礎
D.使男女平權得到真正實現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武昌起義后,孫中山指出“女子將來有參政權”,到“臨時參議院通過了女子有參政權的議案”,再到“女子參政團體紛紛出現”,這表明參政主體范圍進一步擴大,C項正確;材料只是說明辛亥革命后婦女逐漸有了參政權,但當時女性受歧視的現象并未真正改變,排除A項;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始于19世紀末,排除B項;辛亥革命后出現了男女平權思想,但并未得到真正實現,排除D項。
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
11.(2022·溫州高三模擬)下圖為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立憲派與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間博弈”知識結構框架圖。對該圖內容解讀正確的是(  )
①清政府為維護君主專制打出了“預備立憲”的幌子
②立憲派與革命黨的博弈,說明彼此間不存在同一性
③袁世凱在三股力量之間的博弈過程中完全置身于外
④博弈的實際結果是以革命派為主體的共和政府成立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清末“預備立憲”的本質是將君主專制合法化,故①正確;立憲派和革命黨代表的都是資產階級的利益,故②錯誤;袁世凱游走于三股力量之間,故③錯誤;清政府、立憲派與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間博弈的結果就是辛亥革命的爆發,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體,故④正確;選擇A項。
12.(2022·濰坊模擬)據同盟會會員居正回憶:“迨孫公解職,袁氏繼任,中央政府須得解組,約法問題因之而起。孫公命胡漢民召集同志、參議院及我等討論大體……至中央則宜改總統制為內閣制。”這說明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  )
A.反對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
B.在制度建設方面存在分歧
C.力圖通過立法維護民主共和
D.借政黨政治鞏固革命成果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可知,為防止袁世凱專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即資產階級革命派力圖通過立法維護民主共和,故選C項;“反對”說法錯誤,材料只是制約袁世凱的權力,排除A項;改總統制為內閣制是為防止袁世凱專制獨裁,而不是說在制度建設方面存在分歧,排除B項;材料是通過參議院立法鞏固革命成果,而不是政黨政治,排除D項。
13.(2022·寧波高三模擬)“辛亥革命后,稱中國為‘中華民國’,說明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是這個地方的國家和民族的稱號,‘中華民國’只是將其具體化;說明自此后,‘中國’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稱正式被賦予了明確的政治含義”。材料認為辛亥革命(  )
A.具有歷史的傳承性和累積性
B.有利于近代政治觀念形成
C.推動了近代中國的國家認同
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務
答案 C
解析 題干提及了辛亥革命后“‘中國’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稱正式被賦予了明確的政治含義”,故選C項;題干提及的辛亥革命更加明晰了中國的含義,排除A項;題干提及的是國家觀念的具體化,政治觀念范圍更廣,排除B項;題干未提及反封建,排除D項。
14.(2022·重慶北碚模考)金沖及先生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寫道:人們常說辛亥革命將清朝政府改稱“民國”無非只是換了一塊招牌,但是不能小看這塊招牌,換不換這塊招牌區別很大。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也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當代中國的偉大輝煌。該學者肯定辛亥革命的視角是(  )
A.帶來了現代的民主共和新制度
B.創立了五族共和的政治體制
C.提高了中國國民的民族認同感
D.結束君主專制以及思想解放
答案 D
解析 辛亥革命不僅僅是“換了一塊招牌”,更重要的是促進了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該學者強調的是結束君主專制以及促進思想解放兩個層面,D正確;A、C兩項符合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但是表達的不夠全面,排除;辛亥革命后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排除B。
15.(2023·嘉興高三模考)因為辛亥革命最終收官于議和,后來有人認為低烈度、不徹底,甚至以此否定革命。低烈度不一定是不徹底,更不能以此否定革命。對此,曾有親歷者批評道:“在今日視之,或議當時同志,毫無反帝國主義思想,實則時代相距三十余年,不審當時情事,率議前人是非,未有當也。”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親歷者的解釋最具說服力
B.對歷史的認識需要設身處地
C.“烈度”是對“革命”認定的重要標準
D.評價的客觀性與距事件的時間遠近直接相關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實則時代相距三十余年……未有當也”可知,評價辛亥革命不能脫離當時的實際情況,即應該置之于當時的情形中進行評價,故選B項;由于立場的不同,親歷者的解釋不一定最具說服力,排除A項;“低烈度不一定是不徹底,更不能以此否定革命”說明“烈度”不是對“革命”認定的重要標準,要看是否完成了革命目標,排除C項;評價的客觀性與距事件的時間遠近無關,排除D項。
三、非選擇題(共30分)
16.(2023·杭州聯考)(15分)民主政治建設是一直是中國人的追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10年前,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了震驚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近代以來中國發生的深刻社會變革由此拉開了序幕。這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先進分子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行的一次偉大而艱辛探索。——摘自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 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摘編自《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年5月1日)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成果并用一句話概括辛亥革命的性質。(8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上實行的重要原則,結合所學,指出陜甘寧邊區實行了怎樣的民主選舉制度,并概括中國共產黨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意義。(7分)
答案 (1)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或成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始政黨政治的嘗試。
性質: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原則:“三三制”原則。
民主選舉制度:普遍、自由、直接、平等。
意義: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為新中國的政權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17.(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發自中國社會內部需求的一場革命,因而具有劃時代意義。現代政治就是一個妥協的協商過程,辛亥革命留給中國、留給人類的最大啟示,就是中國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戰而屈人之兵”,共贏雙贏。我們今天隆重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其實更應該用一種溫情和敬意去公平地看待辛亥革命每一方的參加者。
材料二 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歷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或許可以說,從來沒有過一次規模相等的、在各個階段中流血這樣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階段是否已經達到目的,這是未來的秘密……我們希望,這會給中國帶來一個它所期望的進步的穩定的政府。
——1912年2月16日英國《泰晤士報》評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的“共贏雙贏”的內涵,并說明其歷史意義。(8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泰晤士報》對清帝退位的評價。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7分)
答案 (1)內涵:指辛亥革命中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通過談判、對話方式達到了革命的直接目標,即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歷史意義:在各方妥協下,清朝皇帝退位,中國實現了共和,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通過極小的代價、避免社會動蕩達到革命的目標,有利于文明的延續和發展。
(2)評價:以較少的代價推翻了清政府,為國家的進步和穩定創造了條件。
功績: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打開了中國進步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思想解放,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第18講 辛亥革命
時空重點
主題概覽
從《辛丑條約》簽訂后到五四運動前這一歷史階段,主要處于晚清后期和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即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終結時期。
(1)政治上,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革命果實最終落入袁世凱手中,中國隨后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2)經濟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入啟動階段,出現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同時,官僚資本加強了對國民經濟的壟斷。
(3)思想上,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人民力圖使中國快速近代化、快速匯入人類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新文化運動激發了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并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成為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武器。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1.客觀形勢: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1)進程
①清末新政(選必1,第4課子目2)
背景 統治危機日益嚴重
內容 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
評價 積極性: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局限性: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
②“預備立憲”: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__________》;立憲派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______________”。
(2)影響
①“新政”:表明了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②“皇族內閣”: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預備立憲
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預備實行憲政的活動。憲政指的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導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漲。
2.主觀努力:革命派的準備
組織上 (1)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________。 (2)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
思想上 (1)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 (2)在《民報》發刊詞中首次提出________
軍事上 (1)孫中山組織多次反清武裝起義。 (2)以徐錫麟、秋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黨人前仆后繼。 (3)1911年4月27日的________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武昌起義
有利時機 1911年5月,四川______________發展成武裝起義
爆發 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______________第一槍
結果 成立__________;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2.中華民國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凱專權
內容 國體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________
民權 ①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②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政體 國家體制 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分權制衡)
行政體制 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責任內閣制)
性質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性質的重要文件
思維點撥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一個目的: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兩大影響: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從法律上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
三項內容: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
3.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
(1)袁世凱在英國等列強支持下,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又誘使革命黨人展開和議。
(2)在重重壓力下,孫中山被迫發表讓位聲明。
(3)袁世凱施壓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清王朝結束。
(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
圖解歷史 辛亥革命失敗過程
材料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各個政府手上廢立著,反復著,掙扎著……在南京臨時政府誕生前后,革命黨人對袁世凱抱有幻想,承諾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同共和,就答應他擔任中華民國總統。……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力量源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又是眾所周知的先天畸形,后天發育不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沒有涉及反帝、反封建,也沒有涉及關系到“民生”的土地問題……帝國主義必須擁有殖民地附屬國,發達國家不再允許發展中的國家發達,它們只需要從屬和附庸。袁世凱已經承襲了自曾國藩以來的漢族官僚實力,總攬了清廷大權。
——摘編自張燕《淺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未能實行的原因》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不能實行的原因及其啟示。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積極影響 政治層面 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________,建立起共和政體
思想層面 傳播了________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社會層面 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經濟層面 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________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局限與教訓 (1)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 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2)沒有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 (3)沒有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材料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行政制度與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官僚制度緊密結合,三位一體,奠定了此后中國兩千多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專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但革命果實很快落入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手中。要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大歷史任務,仍然任重道遠。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據材料,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歷史貢獻,并從“民族國家”和“人民權利”兩個層面歸納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歷史任務。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參加武昌起義的軍隊是湖北新軍重大革命黨人,不是所有的湖北新軍;起義也不是孫中山領導的,當時他在國外。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的原則,是近代中國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
3.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專制政體不是整個封建制度。因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4.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宣誓就任的時候,臨時政府還在南京,且孫中山還未正式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所以北洋政府統治建立的標志是孫中山辭職和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1.對清末“新政”的評價
(1)從主觀目的上看,具有反動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統治危機,取悅于列強,維持清王朝的專制統治。
(2)從活動本質上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
(3)從客觀影響上看,具有進步性,獎勵實業、發展資本主義、廢科舉、推行新學制等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
(4)從實際作用上看,具有背離性,編練新軍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創辦新式學堂、派留學生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獎勵實業為辛亥革命奠定了經濟基礎。
2.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1)必然性
①經濟基礎: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展。
②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
③組織基礎: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建立和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④軍事基礎: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
(2)偶然性
①有利時機: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
②爆發: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黨人率先起義,很快占領武漢三鎮。
3.辛亥革命推動近代社會的轉型
(1)從帝國到民國: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2)從臣民到國民: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
(3)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
(4)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1.(2023·1月浙江選考)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據載,宋教仁曾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項中,與宋教仁限制總統權力意圖相吻合的是(  )
①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
②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隊
③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
④臨時大總統發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1·6月浙江選考)對辛亥革命的認識,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中指出:“辛亥革命戰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反對滿洲帝政之民主運動,一個是反對外力壓迫之自強運動。”這一認識強調這場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獨立任務
B.反帝反封建的內涵
C.改變了中國社會性質
D.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
3.(2020·7月浙江選考)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其指導發展實業的機構是(  )
A.實業部 B.參議院
C.錢業公會 D.工業建設會
4.(2022·廣東卷)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這反映了當時(  )
A.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
D.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
5.(2021·湖南卷)20世紀初,武漢三鎮“占長江沿岸最樞要之地,商況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諸港”,漢口更是“舟楫之輻輳,貨物之聚散,其盛不亞于上海,其余則尚未能比類也”。武漢的這一狀況(  )
A.表明其航運發展水平超過上海
B.說明商業貿易中心向腹地轉移
C.為長江沿岸工業重新布局奠定基礎
D.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生創造條件
6.(2022·湖北卷)下圖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間的元旦日記,箭頭所指的方框內文字(  )
A.流露出對社會嬗變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
C.展現民國元年元旦的社會景象
D.表達作者投身革命的堅定立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平市| 岳阳县| 天镇县| 东山县| 竹北市| 乐陵市| 嘉义县| 阿荣旗| 赤峰市| 丰原市| 师宗县| 湖口县| 南平市| 旌德县| 通州区| 黔西县| 滦南县| 南宁市| 江城| 勃利县| 闽侯县| 德化县| 宣城市| 绍兴市| 沭阳县| 安泽县| 金昌市| 蒲江县| 中牟县| 桦甸市| 嘉黎县| 巩义市| 康平县| 清涧县| 合肥市| 彭州市| 蓬安县| 新化县| 江北区| 合江县|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