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時空重點主題概覽(1)政治: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維護民主共和,與北洋軍閥展開激烈斗爭,舊民主主義革命陷入絕境。中國共產黨誕生,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2)經濟: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出現短暫繁榮局面,戰后快速蕭條下去。(3)文化:陳獨秀、李大釗掀起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五四運動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并逐步中國化。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北洋軍閥的統治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袁世凱復辟帝制大權獨攬活動 1912年3月 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11月 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5月 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底 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1915年5月 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走上帝制之路 1915年10月 參政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1915年12月 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護國戰爭背景 面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革命黨人掀起二次革命,最終失敗。 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概況 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結果 袁世凱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2.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選必1,第3課子目1)背景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轉折 1913年春“宋案”發生和“二次革命”被鎮壓失敗 (1)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2)就任正式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3)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結局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軍閥割據的局面3.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的局面。(2)統治表現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被袁世凱解散的國會,1917年5月,繼任總統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張勛復辟 1917年,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但很快失敗護法運動 ①張勛復辟失敗后,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態就任國務總理,但其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 ②1917年8月,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了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進行護法運動。1918年失敗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①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隨即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 ②中國勞工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材料 北洋軍閥統治建立后,進行了大量的法律條文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東方雜志》從1915年1月開設“法令”欄到1921年此欄結束,其公布的各種法令數目如下: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計數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其實,五四時期,中國社會遠未實現“以法立國”“以法治國”,統治者也從未真正做到“依法行事”。統治階級玩弄法律這個魔方,是他們利用“共和”這塊招牌的組成部分。他們實際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摘編自王躍《變遷中的心態:五四時期社會心理變遷》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北洋政府在統治觀念上與清末的封建統治相比發生了什么顯著變化?并簡要評價這一轉變。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變化:從人治到注重“法治”。評價: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社會追求民主法制的思潮,是北洋政府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后在統治形式上的調整,是為對抗當時蓬勃發展的南方革命政權以及應對內部不斷升級的爭權奪利斗爭的需要。二、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和新文化運動1.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民族工業的發展條件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表現 紡織、面粉等輕工業系統的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影響 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2)社會生活背景 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表現 ①改用陽歷,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②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3)鐵路建設(選必2,第12課子目4)①清江浦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②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③孫中山在1919年明確提出了青藏鐵路的構想,但在20世紀上半期,這條鐵路始終只處在概念階段。2.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背景政治 辛亥革命失敗,共和政體遭到破壞,人們對失敗原因進行反思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思想 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專制和愚昧束縛著國民的思想。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中國,促使人們思想解放(2)興起①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②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3)內容擁護“德先生”(民主) 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擁護“賽先生”(科學) 反對舊藝術、舊宗教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 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倡導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4)影響: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思維深化 新文化運動前期三大內容的關系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是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的傳播載體;新道德讓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是新文化運動的歸宿。3.女權運動(選必3,第2課歷史縱橫)(1)背景: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傳入,男女平等思想逐漸為人們所接受。(2)內容:①女性為爭取參政權利,高舉“男女平等”旗幟,掀起了一場女權運動,被稱為“五千年來女權之曙光”。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紛紛興辦了女子學校,讓女子受教育,培養婦女參政意識。4.平民教育(選必2,第5課歷史縱橫)(1)目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提高工人階級的覺悟。(2)方式:1922年,毛澤東等人創辦安源路礦工人第一所夜校。(3)作用:對提高廣大工人的文化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材料一 民國時期工業分布圖材料二 1912—1921年不同資本投資比例圖(1)根據圖示,概括近代民族工業在地域上和產業布局上的分布特點及原因。(2)根據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從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其對我國民主革命轉型所產生的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1)特點①地域特點: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沿江地區。原因:較早遭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自然經濟解體較早;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便于引進外來技術、設備;明清以來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經濟基礎較好。②產業布局特點:多集中于輕工業領域。原因:資金少,技術力量薄弱,無法支撐重工業的發展;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2)政治上:促進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奠定階級基礎。思想上: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奠定思想基礎。1.北洋政府包括袁世凱統治時期及其后繼軍閥統治時期,而不僅僅是袁世凱統治的政府。2.袁世凱獨裁專制、復辟帝制不得人心,最終失敗,說明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3.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等與辛亥革命一脈相承,都是為建立或者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4.中華民國共和政體的建立,促使社會生活習俗和觀念出現了新氣象。5.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五四運動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后是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文化運動。6.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二者本質上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1)反專制獨裁運動高漲:革命派開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反對張勛復辟、護法運動等;思想文化領域爆發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登上政治舞臺。(2)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轉變:君主專制被推翻,成立了中華民國。后來民國雖有名無實,但仍能顯現當時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3)中國革命出現重大轉折: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入絕境,五四運動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4)新的階級因素和新的政黨出現:無產階級隊伍日益壯大,中國共產黨誕生。(5)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以“黨內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統一戰線,掀起了國民革命。2.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及啟示3.新文化運動的特點和成果(1)特點①以民主與科學為核心,批判封建正統思想,實質是主張實現民主政治。②有思想戰線和文學戰線兩條戰線,其目的是為實現民主政治而營造新文化氛圍。③存在著對西方文化絕對肯定和對傳統文化絕對否定的局限性。④新文化運動以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2)成果在文化氛圍上 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思想上 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并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并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在政治上 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統治,推動中國政治民主作出了重大貢獻1.(2022·1月浙江選考)觀察下圖,結合所學,下列項中,對中國近代工業在一戰期間的發展,解讀正確的是( )1895-1919年中國近代工業廠數和資本統計圖(部分)①輕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②重工業有了一定的增長③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④新建廠礦企業的速度和規模空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由圖中中國近代工業廠數和資本統計數據看出,1895-1919年,紡織工業、食品工業、化學工業等輕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機械五金工業、冶煉工業等重工業有了一定的增長,從近代工業廠數和資本額看出新建廠礦企業的速度和規模空前,①②④正確,故B項正確;從部分中國近代工業廠數和資本統計數據,無法說明中國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排除③,故排除A、C、D項。2.(2020·7月浙江選考)近代有報章載,滬上“西人每于閑暇時,喜乘鐵輪小車,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風,較馬車尤迅疾,然須練習多時,方能疾趨”。下列選項中與“鐵輪小車”相關的信息是( )A.機械牽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現B.20世紀初出現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C.標志著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起步D.人們的生活方式由此發生根本性改變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喜乘鐵輪小車,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風,較馬車尤迅疾,然須練習多時,方能疾趨”可知,“鐵輪小車”指自行車,20世紀初出現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故選B項;“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說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機械牽引,排除A項;材料中騎乘自行車的是西方人,并且自行車也不可能標志著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起步,排除C項;自行車的出現主要是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們生活方式根本性變化,排除D項。3.(2019·4月浙江選考)觀察下面兩圖(繪制時間:1924年)。結合所學,判斷下列項中表述正確的是( )①20世紀上半葉男裝流行長袍馬褂②知識女性著裝寬松肥大③男性著裝凸顯等級身份④女性服飾趨向短袍窄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A解析 知識女性著裝寬松肥大與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錯誤;由材料無法得出男性著裝凸顯等級身份,③錯誤;綜上分析可知B、C、D選項錯誤,排除。4.(2019·4月浙江選考)有學者研究新文化運動時注意到: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時,以為可以轟動一時,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銷行無多,每期僅印一千份。1917年起,為數漸增,日后達一萬五六千份,大專學校及中學學生爭先購閱,才算真正轟動一時,這種狀況與其反對舊道德的言論固然有關,但更與引起青年“新鮮的趣味”因素直接關聯。這種因素是( )A.“自強求富” B.“實業救國”C.“民主共和” D.“文學革命”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民主、科學,反對迷信和專制;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根據材料“這種狀況與其反對舊道德的言論固然有關,但更與引起青年‘新鮮的趣味’因素直接關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和文學革命對新文化的宣傳有關,D選項正確。“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A選項排除;“實業救國”是近代資產階級救國的口號,B選項排除;“民主共和”屬于辛亥革命的口號,C選項排除。5.(2022·廣東卷)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國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離家出走的行為被稱贊為體現了“女性的自覺”,后來魯迅發表《娜拉走后怎樣》,則作如下比喻:“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A.“小鳥”代表尚未覺醒的女性B.“籠子”是指落后的經濟形態C.“無路”源于君主專制的壓迫D.“鷹”等是指社會上的舊勢力答案 D解析 1918年正值新文化運動時期,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材料中“小鳥”代表反對傳統禮制的新女性,“鷹”指的正是當時社會上的舊勢力,魯迅的比喻是對當時社會舊勢力的抨擊與鞭撻,故D項正確;材料中“小鳥”代表已經覺醒的女性,排除A項;“籠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禮制,而非落后的經濟形態,排除B項;當時君主專制已經被推翻,排除C項。6.(2021·天津卷)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等。這體現了( )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答案 A解析 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民眾的覺醒,民族覺悟和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推動了新的教育流派和團體的建立,故選A項;材料強調新的教育流派和團體的建立,不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排除B項;材料是民國初期教育領域的變化,與政體的完善無關,排除C項;中國近代新式教育的開始早于材料時間,排除D項。課時精練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1.(2023·邢臺模考)起義門為今武昌古城幸存的唯一一座城門,清朝時稱為“中門”,武昌起義后改為現名。1913年,段祺瑞任湖北都督時直接改回原名,翌年接任的段芝貴更是拆毀城樓。這反映出民國初年( )A.武昌成為南北勢力爭奪重點B.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遠C.北洋軍閥干政問題日益突出D.革命遺址保護意識缺乏答案 B解析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北洋系的“兩段”意在借改名之機否定武昌起義,進而強化專制統治,這反映出民國初年民主共和之路任重道遠,B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北洋軍閥干涉政治的問題,排除C項;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2.(2022·金華十校聯考)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軍閥派系林立,情況如下表。派系 代表人物 扶植軍閥的帝國主義北洋軍閥 直系 馮國璋 曹錕 英國 美國皖系 段祺瑞 日本奉系 張作霖 日本西南軍閥 滇系 唐繼堯 英國 美國桂系 陸榮廷 英國 美國晉系 閻錫山 日本對上述現象理解合理的是( )A.列強直接參與軍閥之間的混戰B.日本削弱了英美在華的勢力C.列強扶持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D.列強侵華是社會動蕩的根源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使中國分裂動蕩的反動軍閥背后都有帝國主義的扶植,由此可知軍閥只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因此社會動蕩的根源是列強的侵略,故D項正確。3.下表是1914-1922年中國商辦紗廠的盈利情況(注:表中數字為每包紗的平均盈利情況)。對表格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年份 紗價(元) 盈利(元)1914 139.16 19.581917 212.59 36.931918 221.68 21.431919 279.72 70.561920 271.61 64.971921 210.49 10.211922 195.50 -20.63①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總體較好②該時期發展與國民政府的政策有關③該時期發展與群眾反帝愛國運動有關④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導致盈利有所回落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據材料“1914-1922年中國商辦紗廠的盈利情況”并結合所學可知,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發展總體較好,故①正確;該時期政府不是國民政府,而是北洋軍閥政府,故②錯誤;當時群眾反帝愛國運動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故③正確;一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導致民族工業重新陷入困境,故④正確;故B項符合題意。4.(2022·青島模考)1918年范旭東成立永利制堿公司,投入巨資嘗試“以鹽制堿”,歷經六年試產失敗,仍拒絕外國公司高價收購,繼續試車、停產、改進,終于在1926年成功生產出優質純堿,并榮獲費城萬國博覽會金質獎。據此可知( )A.傳統社會結構得到顯著改善B.中國制堿工業開始領先世界C.民族工業自主創新艱難發展D.中華民國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答案 C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國制堿工業發展非常艱難,但是仍然保持自主創新意識,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社會結構改善,排除A項;B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材料沒有涉及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排除D項。5.(2022·浙江高考第三次選考科目適應性考試)民國初年,孫中山指出:“又凡政治、法律、風俗、民智種種之事業,均須改良進步,中國始能與世界各國競爭”。受西方風俗習慣的影響,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革除“舊染污俗”的政令,推進社會風習的改良。下列各項屬于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此類政令的是( )①婚姻父母做主 ②嚴禁買賣人口,禁止蓄奴 ③剪辮易服、迫令放足 ④革除歷代官廳“大人”“老爺”等稱呼A.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后,國民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嚴禁買賣人口,禁止蓄奴、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 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稱呼,②③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排除A項;辛亥革命之后倡導戀愛婚姻自由,①不符合題意,排除C、D項。6.(2022·5月“山水聯盟”高三聯考)下面是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橋某一天通行的交通工具統計表。年份 步行 人力車 馬車 轎子 腳踏車 汽車 公共汽車 有軌電車1889 11 770 6 984 544 9 0 0 0 01926 50 823 146 000 0 0 3 459 3 764 172 922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上海( )A.社會生活方式發生變化B.社會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新式交通工具占據主導D.汽車制造業有很大發展答案 A解析 根據表格內容可知,近代上海傳統的交通工具,如馬車、轎子等逐漸絕跡,近代交通工具如腳踏車、汽車、公共汽車和有軌電車等逐漸興起,反映了這一時期上海社會生活方式發生變化,A項正確。7.(2022·浙大附中高三仿真)“北京大學發行雜志多種,專以提倡過激派偽說。平時教授學生亦本此旨。此次罷學風潮,近因雖由政治問題發生,而其遠因,未始不由此種學說有以致之……審察學生舉動幾類俄國過激派之所為。”結合所學,對此材料解讀不正確的是( )A.“雜志”包括《新青年》《革命軍》等B.“過激派”包括陳獨秀、李大釗等C.政治問題是指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D.此學潮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答案 A解析 材料是對新文化運動促進五四運動爆發的描述,其中《革命軍》屬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作品,與新文化運動無關,A錯誤,符合題意;B、C、D均是關于材料的正確解讀,不符合題意。8.1915年,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創造性地提出新青年應有的六大標準:-、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退隱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精神”的提出( )A.批判了傳統文化的糟粕B.回應了變革思想的時代要求C.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傳播D.激發了民眾民族意識的覺醒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典型代表,對新青年提出新的標準是為了解放人們的思想,適應思想領域變革的需要,B項正確;材料與批判傳統文化糟粕的說法無關,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后期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此時處于興起階段,排除C項;材料與激發民眾的民族意識說法無關,排除D項。9.梁啟超在《五十年來中國進化概論》中指出:“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全人格的覺悟”的事件是( )A.維新變法 B.新文化運動C.國民革命運動 D.延安整風運動答案 B解析 據材料“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新文化運動是在深刻反思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基礎上發起的,以反對舊文化,舊思想,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為口號,以實現人們思想上的覺醒,有利于思想解放,故選B項。10.(2023·溫州適應性考試)民國時期北京大學,有一群大師級國學教授。辜鴻銘是其中一個極有個性之人。辜鴻銘學貫中西,但是辛亥革命后堅持不剪辮子,進出北大教室,成為校園里一道怪異的風景。他曾說:“古文是高雅的語言,比口語更優美,正如莎士比亞的英語比現代英語口語更優美一樣。”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A.側面反映了文言文和白話文的爭論B.辜鴻銘強調肯定傳統文化的價值C.辜鴻銘固守傳統拒絕西方文化D.體現北大“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答案 C解析 辜鴻銘固守傳統,拒絕西方文化與其“學貫中西”,欣賞莎士比亞的英語等不符,C項符合題意;辜鴻銘拿莎士比亞英語和現代英語口語的比較為例子,說明古文比口語高雅,從側面反映了文言文和白話文的爭論,排除A項;辜鴻銘強調古文高雅確有肯定傳統文化價值的意圖,排除B項;國學大師辜鴻銘與陳獨秀等激進民主主義者匯聚一堂,的確體現了北大“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排除D項。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11.(2023·杭州聯考)如圖是民國年間出版的漫畫《阿瞞請客,珍饈雜陳》,畫面右側的曹阿瞞正弓腰縮頸攤開手掌,面對滿桌的“珍饈”,似乎在對“客人”說:“您請用吧!”左面的“客人”身穿和服,正捏著“山東”往嘴里送。桌上的“珍饈”還有象征“青島”的啤酒,以及“東三省”“福建”“蒙古”“礦山”等。對該漫畫理解準確的是( )A.諷刺了親日派的妥協傾向B.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C.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左面的‘客人’身穿和服,正捏著‘山東’往嘴里送”可分析出親日派的妥協傾向,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革命統一戰線,排除B項;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的是五四運動,排除C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12.(2023·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高三聯考)據統計,自1914 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 434 500元。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尤以紡織業和面粉業這兩個關系民眾衣食的行業發展最快。這一時期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的原因有( )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一些障礙②南京國民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③西方列強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④東南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遷移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時間“據統計,自1914 年8月至1920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辛亥革命后民國建立,確立制度以鼓勵實業興辦,為實業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故①正確;南京國民政府于1927年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故②錯誤;1914-1918年西方列強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故③正確;東南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遷移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13.(2022·寧波模考)如表為1920年中國工業狀況統計表。由表可知,中國近代工業( )業別 廠數(家) 資本(千元) 工人數(人)紡織工業 475 82 750 358 110食品工業 280 63 246 43 150印刷文具業 51 10 821 11 825機械五金工業 252 38 885 25 720冶煉工業 12 32 150 8 990化學工業 383 47 558 61 955公用事業 243 85 377 15 190軍械工業 23 128 000 28 500①發展非常迅速 ②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③受社會性質影響 ④側重民生和追求利潤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表中信息可以得出:輕工業占據優勢;公用事業有一定發展;軍械廠雖數量少,但資本總額比較大等,這些都與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有關,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對民生的關注和利潤的追求,③④正確,選D項;材料沒有不同時期的數據比較信息,無法得出近代工業發展迅速的結論,①錯誤,排除A、B項;材料中所列工業門類有限,不能得出形成了完整的體系的結論,②錯誤,排除C項。14.(2022·菏澤模考)民國初年,政府廢除“跪拜、請安”等舊式見面禮,無論民見官、民間群體相見,均為免冠鞠躬之禮,“唯女子不脫帽”,當時“非惟士子遵行,即農工商亦無敢稍行違背”。這主要說明( )A.社會交往日益尊重個人自由B.禮俗變革傳遞平等觀念C.女性所受禮教束縛由此解除D.政府強制推廣西方文化答案 B解析 “跪拜、請安”體現的是封建禮制,表明人與人之間具有嚴格的等級差別。民國初年,“無論民見官、民間群體相見,均為免冠鞠躬之禮”,則體現了社交禮儀上滲透人人平等的意識,B項正確;材料沒有凸顯社會交往尊重個人自由,排除A項;女子可以不脫帽,是對女子的尊重,但不等于女性所受的禮教束縛被解除,排除C項;材料信息不能體現“強制推廣”,排除D項。15.(2023·青島月考)1917年,劉半農致錢玄同信中說:“我們這班人,大家都是‘半路出家’,腦筋中已受了許多舊文學的毒……故現在自己洗刷自己之外,還要替一般同受此毒者洗刷,更要大大地用些加波力克酸,把未受毒的清白腦筋好好預防,不使毒菌侵害進去。”這一論述反映了知識分子主張( )A.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推動B.文學革命和政治革命相互聯系C.自身改造和社會改造相互結合D.和平改良和暴力斗爭相互促進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從1917年劉半農給錢玄同的信的內容看,即使是提倡文學改良的人,依舊受過舊文學的毒,“需要自己洗刷自己”,同時還需要改造其他人,因此是自身改造與社會改造結合,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推動的內容,故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政治革命,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及暴力斗爭,故D項錯誤。三、非選擇題(共30分)16.(15分)中國歷史上曾掀起多次思想解放運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國“百家爭鳴”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首次歷史大展現,中國文化史上的偉大創舉,其形成源遠流長,成果豐碩,影響深遠,對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堪稱文化發展的光輝典范。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百家爭鳴”的出現,絕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東周春秋時期,為之奠定了兩個并重且不可分離的歷史基礎:人才和思想資源。材料二 明末清初出現了思想活躍局面思想家 生活年代 主要言論黃宗羲 1610-1695年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顧炎武 1613-1682年 △王夫之 1619-1692年 “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材料三 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從一開始就高舉民主和科學兩大旗幟,把反對封建專制和開展學術上的自由討論結合起來,拉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1917年1月,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在北大網羅各派學者,容納各家學說,允許師生自由爭鳴,進一步促進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打破了思想文化界萬馬齊喑的局面。——摘編自林代昭、王曉秋《“五四”時期的百家爭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春秋時期為戰國百家爭鳴奠定的人才和思想基礎,并分析“百家爭鳴”的影響。(4分)(2)請在“△”處寫出顧炎武與表格中其他兩位思想家觀點最接近的言論,并結合所學簡述他們思想的進步意義。(5分)(3)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請選擇闡述以下兩種觀點:①新文化運動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②新文化運動完全割裂了傳統,太激進了。(6分)答案 (1)基礎:私學的興辦,教育的發展;儒家和道家學派的開創;孔子修訂“六經”。影響:推動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貢獻了精彩內容,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標志著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進入了第一個枝繁葉茂的時期。(2)“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眾治”“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進步意義:沖擊儒學正統地位;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的思想家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成為近代進步思想的先聲。(3)選擇闡述①:新文化運動對封建專制思想發起了全面的進攻,為新思想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北大實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各種各樣的“主義”傳入中國,形形色色的思潮涌現。17.(2022·臨沂月考)(15分)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的重要思想解放運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激進民主主義者大力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堅決反對專制政治。激進民主主義者提倡科學就是要反對迷信、盲從。他們運用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來反對鬼神迷信,批判“君權神授”“禍福天定”等謬論。隨著運動的發展,激進民主主義者把斗爭的鋒芒指向被歷代儒家學者不斷發展了的以維護封建專制為基本內容的孔子學說。在新文化運動中,《新青年》還提出了提倡白話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學、打倒舊文學的口號。從1915年到1919年,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的世界觀基本上還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這給運動帶來了嚴重弊端,如沒有在群眾中普及、沒有跟政治運動緊密結合起來、形式主義地對待文化問題等。——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材料二 在以效法西方近代文明為宗旨的新文化運動過程中,陳獨秀、胡適等主流派人物夜以繼日地傳播日新月異的西方知識和文明,他們所主張的新文化類同于西化。而西化與反傳統實為一體兩面:不但要“打倒孔家店”“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更有“廢除漢字”“改良人種”等極端主張。梁漱溟后來批評說:“有人以五四而來的新文化運動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其實這新運動只是西洋化在中國的興起,怎能算得中國的文藝復興?若真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應當是中國自己人生態度的復興。——摘編自方維規《何為啟蒙?哪一種文化?——為紀念新文化運動百年而作》(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文化運動中激進民主主義者批判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因,并說明新文化運動的實質。(4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新文化運動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中梁漱溟的觀點。(5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新文化運動。(6分)答案 (1)基本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實質: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2)特點: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觀點:梁漱溟認為新文化運動只是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主張應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傳播新文化。(3)評價:積極性: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促進了思想解放,形成多元思潮爭鳴的繁榮局面;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基礎;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局限性: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沒能在工農群眾中普及新文化;沒有與政治運動有機結合;在對待中西文化的態度上犯了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形式主義錯誤。第19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時空重點主題概覽(1)政治: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維護民主共和,與北洋軍閥展開激烈斗爭,舊民主主義革命陷入絕境。中國共產黨誕生,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2)經濟: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出現短暫繁榮局面,戰后快速蕭條下去。(3)文化:陳獨秀、李大釗掀起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五四運動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并逐步中國化。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北洋軍閥的統治1.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袁世凱復辟帝制大權獨攬活動 1912年3月 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11月 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5月 公布《________》,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底 發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1915年5月 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的“________”走上帝制之路 1915年10月 參政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1915年12月 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2)護國戰爭背景 面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革命黨人掀起二次革命,最終失敗。 孫中山組織________,武力討伐袁世凱概況 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結果 袁世凱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________紀年2.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選必1,第3課子目1)背景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轉折 1913年春“宋案”發生和“二次革命”被鎮壓失敗 (1)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 (2)就任正式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3)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結局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軍閥割據的局面3.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的局面。(2)統治表現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被袁世凱解散的國會,1917年5月,繼任總統的________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張勛復辟 1917年,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但很快失敗護法運動 ①張勛復辟失敗后,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段祺瑞以“________”的姿態就任國務總理,但其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 ②1917年8月,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了非常會議,決定成立“________”,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進行護法運動。1918年失敗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①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隨即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________。 ②中國勞工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材料 北洋軍閥統治建立后,進行了大量的法律條文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東方雜志》從1915年1月開設“法令”欄到1921年此欄結束,其公布的各種法令數目如下: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計數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其實,五四時期,中國社會遠未實現“以法立國”“以法治國”,統治者也從未真正做到“依法行事”。統治階級玩弄法律這個魔方,是他們利用“共和”這塊招牌的組成部分。他們實際上是政法不分、以政代法的。——摘編自王躍《變遷中的心態:五四時期社會心理變遷》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北洋政府在統治觀念上與清末的封建統治相比發生了什么顯著變化?并簡要評價這一轉變。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和新文化運動1.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民族工業的發展條件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特別是1915年因反對“二十一條”掀起的________運動表現 紡織、面粉等輕工業系統的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影響 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2)社會生活背景 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表現 ①改用陽歷,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和________的法律。 ②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3)鐵路建設(選必2,第12課子目4)①清江浦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②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③孫中山在1919年明確提出了青藏鐵路的構想,但在20世紀上半期,這條鐵路始終只處在概念階段。2.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背景政治 辛亥革命失敗,共和政體遭到破壞,人們對失敗原因進行反思經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思想 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專制和愚昧束縛著國民的思想。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中國,促使人們思想解放(2)興起①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________________》。②主要陣地:________________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3)內容擁護“德先生”(民主) 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擁護“賽先生”(科學) 反對舊藝術、舊宗教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 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胡適發表《_____________》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倡導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4)影響: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思維深化 新文化運動前期三大內容的關系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是新文化運動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的傳播載體;新道德讓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是新文化運動的歸宿。3.女權運動(選必3,第2課歷史縱橫)(1)背景: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傳入,男女平等思想逐漸為人們所接受。(2)內容:①女性為爭取參政權利,高舉“男女平等”旗幟,掀起了一場女權運動,被稱為“五千年來女權之曙光”。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紛紛興辦了女子學校,讓女子受教育,培養婦女參政意識。4.平民教育(選必2,第5課歷史縱橫)(1)目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提高工人階級的覺悟。(2)方式:1922年,毛澤東等人創辦安源路礦工人第一所夜校。(3)作用:對提高廣大工人的文化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材料一 民國時期工業分布圖材料二 1912—1921年不同資本投資比例圖(1)根據圖示,概括近代民族工業在地域上和產業布局上的分布特點及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據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從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其對我國民主革命轉型所產生的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北洋政府包括袁世凱統治時期及其后繼軍閥統治時期,而不僅僅是袁世凱統治的政府。2.袁世凱獨裁專制、復辟帝制不得人心,最終失敗,說明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3.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等與辛亥革命一脈相承,都是為建立或者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4.中華民國共和政體的建立,促使社會生活習俗和觀念出現了新氣象。5.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五四運動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后是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文化運動。6.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二者本質上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1.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1)反專制獨裁運動高漲:革命派開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反對張勛復辟、護法運動等;思想文化領域爆發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在五四運動中登上政治舞臺。(2)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轉變:君主專制被推翻,成立了中華民國。后來民國雖有名無實,但仍能顯現當時中國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3)中國革命出現重大轉折: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入絕境,五四運動開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4)新的階級因素和新的政黨出現:無產階級隊伍日益壯大,中國共產黨誕生。(5)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以“黨內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統一戰線,掀起了國民革命。2.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及啟示3.新文化運動的特點和成果(1)特點①以民主與科學為核心,批判封建正統思想,實質是主張實現民主政治。②有思想戰線和文學戰線兩條戰線,其目的是為實現民主政治而營造新文化氛圍。③存在著對西方文化絕對肯定和對傳統文化絕對否定的局限性。④新文化運動以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2)成果在文化氛圍上 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在思想上 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并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并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在政治上 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統治,推動中國政治民主作出了重大貢獻1.(2022·1月浙江選考)觀察下圖,結合所學,下列項中,對中國近代工業在一戰期間的發展,解讀正確的是( )1895-1919年中國近代工業廠數和資本統計圖(部分)①輕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②重工業有了一定的增長③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④新建廠礦企業的速度和規模空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020·7月浙江選考)近代有報章載,滬上“西人每于閑暇時,喜乘鐵輪小車,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風,較馬車尤迅疾,然須練習多時,方能疾趨”。下列選項中與“鐵輪小車”相關的信息是( )A.機械牽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現B.20世紀初出現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C.標志著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起步D.人們的生活方式由此發生根本性改變3.(2019·4月浙江選考)觀察下面兩圖(繪制時間:1924年)。結合所學,判斷下列項中表述正確的是( )①20世紀上半葉男裝流行長袍馬褂②知識女性著裝寬松肥大③男性著裝凸顯等級身份④女性服飾趨向短袍窄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4.(2019·4月浙江選考)有學者研究新文化運動時注意到: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時,以為可以轟動一時,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銷行無多,每期僅印一千份。1917年起,為數漸增,日后達一萬五六千份,大專學校及中學學生爭先購閱,才算真正轟動一時,這種狀況與其反對舊道德的言論固然有關,但更與引起青年“新鮮的趣味”因素直接關聯。這種因素是( )A.“自強求富” B.“實業救國”C.“民主共和” D.“文學革命”5.(2022·廣東卷)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國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離家出走的行為被稱贊為體現了“女性的自覺”,后來魯迅發表《娜拉走后怎樣》,則作如下比喻:“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A.“小鳥”代表尚未覺醒的女性B.“籠子”是指落后的經濟形態C.“無路”源于君主專制的壓迫D.“鷹”等是指社會上的舊勢力6.(2021·天津卷)民國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讀”教育等紛紛出現,各種教育團體相繼成立,如1915年的全國教育聯合會、1917年的中華職業教育社等。這體現了( )A.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沖突C.民主共和政體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興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9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第19講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學案(無答案)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