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講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時空重點主題概覽1.中華民族的局部抗戰(1931—1937年)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局部抗戰由此開始。從東北人民革命軍到長城抗戰,從一二·九運動到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2.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1937—1945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先后組織多次會戰,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日本侵華期間,犯下滔天罪行。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擊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歷史由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一、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1.局部抗戰(1)日本侵華的歷史背景既定國策 1927年,日本在東方會議上制定了侵略中國的總方針擺脫危機 1929年秋,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嚴重影響日本加緊部署 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國東北的殖民機構加緊進行武裝侵略的部署(2)日本局部侵華①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制造了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隨后,日軍占據整個東北。②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③扶植傀儡政權: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④華北事變:日本逼迫國民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協定,進而又加緊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3)國內態度①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②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東北人民革命軍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③中國軍隊抵抗: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④學生:“華北自治運動”激起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運動。⑤中國共產黨:193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牽制了大量日軍。 華北事變繼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后,1935年日本蠶食侵犯華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1935年,由日本特務機關幕后策劃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投靠日本,先后制造了河北事件、張北事件、華北五省自治運動等一系列事件。華北事變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并促進了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成為國共兩黨由對峙到聯合的重要契機。(3)西安事變背景 蔣介石調集包括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在內的軍隊圍攻陜北。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北地區實行聯共抗日經過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勸說蔣介石抗日失敗后,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以武力逼蔣抗日結果 中共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意義 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1)全面抗戰開始: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通電全國和廬山談話 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呼吁全民族抗戰。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洛川會議和紅軍改編 洛川會議上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 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公布宣言和合作實現 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 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 陜甘寧邊區政府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正式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是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集中制。它的階級基礎除了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外,還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階級、階層,為奪取抗戰勝利和國家政權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3.日軍的侵華暴行(1)制造屠殺: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2)殖民統治政治侵略 實行“以華制華”方針,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并簽訂大量賣國協定經濟掠奪 實行“以戰養戰”。壟斷淪陷區工礦、金融、交通業;實行“糧食統制”,強行“征購”和“配給”;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軍事 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施“三光”政策。1941至1942年,日軍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3)重慶大轟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4)踐踏國際公法:實施細菌戰,殘殺中國軍民。(5)推行“慰安婦”制度。二、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1.正面戰場的抗戰(1)英勇抗戰階段 會戰 時間 結果及影響防御階段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 日軍占領上海,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太原會戰 1937年9月 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1937年10月-11月 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937年11月初,太原失守防御階段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至5月 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武漢會戰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相持階段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2)大后方遷移①表現: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②影響:這些壯舉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2.敵后戰場的抗戰抗戰初期 (1)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 (2)根據地軍民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打擊日軍相持階段 (1)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百團大戰”,打破了日軍的“囚籠”。 (2)堅持團結抗戰: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3)加強根據地建設:陜甘寧邊區在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圖解歷史 抗戰時期兩個戰場的相互關系材料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總格局可以這樣概括,即一個戰爭、兩個戰場、三種政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經過一年多的劇烈變化,這種總格局于1938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戰敗投降,這個格局才消失。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內部的演變,是在這個總格局中進行的。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存在著兩個不同的戰場。二者存在著矛盾與斗爭,但在整個抗戰時期,中日矛盾是決定一切的。兩個戰場的配合是主要的,從整體上和抗戰全過程來看,中國是在進行一場全民族的戰爭。——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兩個戰場局面的產生和存在予以解讀。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兩個戰場以相互配合為主,同時存在一定的摩擦。兩個戰場配合作戰,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使抗日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國民黨挑起的反共摩擦削弱了抗戰力量。兩個戰場局面的產生和存在,主要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始終是抗戰時期的主要矛盾;國共雙方都有自己的軍隊;國共力量和抗戰方針政策的不同。3.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制度探索(選必1,第3課子目2)目的 內容 意義建立邊區政府 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在各抗日根據地,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 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實行“三三制” 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 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材料一 中國(華)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只有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農、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1年)材料二 根據地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邊區(省)、縣參議會既是民意機關,也是立法機關。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這樣做,可以容納各方面的代表,團結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抗日民主政權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機構的領導人都經過人民選舉產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共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方面的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陜甘寧邊區政權的性質,并簡析實行“三三制”原則的作用。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取消資本家、富農等剝削階級階層和反革命分子的參政權利和政治自由,限制民主革命力量的發展,擴大蘇維埃政權的對立面,具有“左”傾色彩。(2)性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作用:為黨外人士參與抗日民主政權提供了制度保障;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民主政權建設的重要探索。4.東方主戰場(1)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背景 1941年,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標志 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為首的26個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表現 1943年,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通過《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深化拓展 《開羅宣言》的意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中國戰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領土提供了依據;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結束戰爭和戰后處置日本提供了依據。(2)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和影響①貢獻: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戰績名揚海外。②影響: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5.抗日戰爭的勝利(1)中共七大目的 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準備概況 1945年,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內容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意義 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2)抗戰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3)意義民族團結 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平事業 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地位 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民族復興 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1.1935年“華北事變”后,國內主要矛盾轉變為中日民族矛盾。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有利于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國共合作抗戰宣言》的發表”和“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則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3.黨外合作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旗幟。4.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在偉大的民族解放運動中,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5.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6.平型關大捷是“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殲敵的第一場勝仗”,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在表述上注意用詞的準確性。7.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即承認地主對農民的剝削,但要求地主減少剝削),而不是“土地改革”,主要目的是盡可能聯合更多的中國人(包括地主)一起抗日,這也說明了黨的政策以社會矛盾為主要依據(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國內階級矛盾是次要矛盾)。8.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在這里,“完全”一詞不能省略。1.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時期:創建人民革命政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偉大嘗試。(2)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主政權建設。設立邊區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實行“三三制”原則。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3)解放戰爭時期:大行政區制度。行政區設置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抗日戰爭的特點(1)漸進性。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人民局部抗戰;七七事變之后,中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戰。(2)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組織的自衛戰爭,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團結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共同抗戰。(3)雙重性。從斗爭性質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具有雙重性。(4)兩個戰場并存。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貫穿始終。(5)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共產黨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堅持敵后抗戰,消耗了日軍的力量,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6)以弱勝強。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7)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戰場中開始最早、結束最晚的戰場。3.“八年抗戰”更改為“十四年抗戰”的意義(1)充分肯定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特別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的英勇斗爭和其他中國軍隊的奮起抵抗。(2)進一步揭露了國民黨抗戰初期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①“八年抗戰”的提法是以國民黨的“主體性”為基礎定性的,只強調了國民黨在1937年宣布抗戰后的功績,忽略了七七事變前由于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侵略,進而導致東北地區迅速淪陷的史實。②“十四年抗戰”的提法更能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3)強調了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中的地位,中國人民反抗法西斯的侵略,開始的最早,結束的最晚。1.(2023·1月浙江選考)中國共產黨某次代表大會的會場布置:主席臺最上方的石拱上有紅色美術字“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臺前還擺放著多盆從山里采集來的野生花草。會場兩邊的墻上,各安裝著3個代表勝利的“V”字形旗座,每個旗座插有4面黨旗,24面黨旗象征中國共產黨24年的奮斗歷程。這次大會的歷史性貢獻有( )A.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B.明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C.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D.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24面黨旗象征中國共產黨24年的奮斗歷程”可知,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次會議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A項正確;B是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內容,排除;C是1927年八七會議的內容,排除;D是1937年洛川會議的內容,排除。2.(2021·6月浙江選考)1938年10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成立。大會宣言指出:“國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則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于國家,使國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恥。”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有( )①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②“總會”號召南洋華僑投身于太平洋戰爭③抗日戰爭已發展成為全民族抗戰④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貢獻于國家”可知,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故①正確;太平洋戰爭爆發于1941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②錯誤;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全面侵華,中國全民族抗戰由此開始,故③正確;據材料“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盡所能……貢獻于國家”可知,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共同抵御外侮,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3.(2022·6月浙江選考)馬克思說,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親歷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葉劍英元帥1979年故地重游,感慨系之,寫下“西安捉蔣翻危局,內戰吟成抗日詩。樓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風雪立多時。”其中“內戰吟成抗日詩”是指( )A.抗日游擊戰爭 B.北伐戰爭C.國共兩黨合作抗日 D.反蔣抗日答案 C解析 由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實行“兵諫”,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所以“內戰吟成抗日詩”是指國共兩黨合作抗日,C項正確;抗日游擊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主要的對日作戰形式,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北伐戰爭的主要目標是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反蔣抗日是西安事變前中國共產黨黨內一些人士的觀點,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4.(2022·1月浙江選考)一位抗日名將指揮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與日軍血戰五晝夜收復多倫,極大鼓舞了全國抗日力量。1934年,這位名將犧牲前寫下正氣浩然的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位抗日名將是( )A.吉鴻昌 B.楊虎城C.蔡廷鍇 D.張自忠答案 A5.(2020·7月浙江選考)抗戰家書是一個民族泣血的記憶。有學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書,其中寫道:“滬戰兩月,敵軍死亡依情報所載,其數達五萬以上。現在滬作戰敵軍海陸空軍總數在廿萬以上,現尚源源增援中,以現勢觀察,滬戰縱有些微變化,決無礙整個計劃。”經“滬戰”一役( )A.日軍被迫三易主帥B.抗戰自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C.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D.中國軍隊取得正面戰場最大勝利答案 C解析 據材料“滬戰兩月……”可知,這一戰役是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侵略軍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故選C項;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十九路軍的英勇抵抗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排除A項;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排除B項;臺兒莊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排除D項。6.(2020·1月浙江選考)據戰犯供詞及日方資料,1940年下半年,日軍細菌部隊所生產的“副傷寒”70公斤、“霍亂”50公斤、“鼠疫跳蚤”5公斤,都被運到南京去使用;10月,日軍細菌部隊在浙江寧波、金華、衢縣等地實施細菌攻擊,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結合所學,指出下列項中與之相關的是( )①日軍在中國土地上研制細菌和化學武器 ②731部隊是日軍侵華的細菌部隊 ③日軍慘無人道地在中國進行活體試驗 ④日軍所為公然違反國際公法A.①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 材料“副傷寒”等說明日軍細菌部隊生產細菌和化學武器,故①正確;依據所學可知731部隊是日軍侵華的細菌部隊,故②正確;材料“實施細菌攻擊”反映出日軍慘無人道地在中國進行活體試驗,故③正確;日軍上述行為以平民作為攻擊對象,公然違反國際公法,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課時精練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1.某學者在《地緣變化:長征不為人知的意義》中寫道:“經過長征之后,共產黨和紅軍……與蔣介石集團的地緣矛盾明顯緩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漸加劇的情況下,出現了國共兩黨和平共處乃至聯合抗戰的可能性,所以說當時國內政治格局和國共政策的所有變化都與長征帶來的地緣變化有關。”材料認為長征( )A.消除了國共兩黨的分歧B.有利于推動國共合作抗日C.是中國共產黨成熟的標志D.留下了堅忍不拔的長征精神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國民政府以長江中下游流域(華中)為其核心利益地帶,長征從南方轉向北方,緩解了與蔣介石集團的地緣矛盾,有利于推動國共合作抗日,故選B項;“消除”說法錯誤,國共兩黨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存在根本的分歧,排除A項;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問題的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成熟的標志,排除C項;長征精神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2.(2022·泰安月考)一二·九運動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學生運動迅速擴展到全國30多座大城市。各地工人紛紛集會罷工予以支持,宋慶齡、鄒韜奮、魯迅、陶行知等各界愛國進步人士也紛紛支持。這說明( )A.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全面抗戰B.全國抗戰局面已經形成C.抗日救亡運動成為大勢所趨D.中國局部抗戰由此開始答案 C解析 材料表明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不僅迅速席卷全國,還得到了各地工人和各界愛國人士的支持,說明抗日救亡運動成為大勢所趨,C項正確;此時全面抗戰尚未開始,排除A、B項;九一八事變后即興起了全國性的抗日怒潮,中國局部抗戰由此開始,排除D項。3.(2022·“山水聯盟”高三聯考)近代某次會議在毛澤東的主持下,分析了華北事變后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化,討論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政府和抗日聯軍等問題,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關門主義,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根據會議內容,判斷此次會議地點是( )A.洛川 B.瓦窯堡C.延安 D.西柏坡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此次會議是在1935年華北事變之后召開的瓦窯堡會議。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為國共兩黨的合作以及全面抗戰奠定了政治基礎,B項正確。4.(2023·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聯盟高三聯考)國共兩黨在如何抗日問題上,一開始就存在著不同主張。蔣介石集團實行片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則主張實行全面抗戰路線,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洛川會議上哪兩個文件的通過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正式形成( )①《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②《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③《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④《關于目前形勢和黨的任務的決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1935年,中國共產黨在長征途中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故①錯誤;1935年,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故②錯誤;1937年召開的洛川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正式形成,故③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5.(2022·嘉興高三教學測試)1940年,南僑總會先后運來400輛美制新貨車,成立華僑先鋒運輸隊,抗戰中有1 000多名華僑運輸人員為國犧牲。抗戰期間,僅粵籍僑胞回國參軍參戰有4萬余人,其中南洋各地約4萬人,美洲和澳洲等地約1 000人。這說明( )A.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B.華僑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重要力量之一C.中國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組成部分D.海外華僑援助是中國抗戰勝利的經濟基礎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得出海外華僑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國抗戰的世界地位,排除C項;海外華僑援助是中國抗戰勝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經濟基礎,排除D項。6.(2022·聊城一中模考)如表所示為《蔣介石日記》的部分內容(1940年9月15日)。由此可知,當時的蔣介石( )時間 內容1940年9月15日 “今日以……猖獗坐大,謀害黨國,而且其憑借俄國外援,麻醉民眾,消滅民族,其為害甚于倭寇,而絕非可以政治與道義感召也”“倭寇以我三年抗戰乃知中國之不可屈服,則其心理與政策已經改變,而我抗戰之目的已達,且倭寇孤立已無外援,故不患其再來侵略。即使來侵,以我之軍力與西南基礎尚在,亦有恃而無恐也”A.堅持持久抗敵,弘揚愛國精神B.維護獨裁統治,消極抗日C.借助國際力量,挑起國共糾紛D.接受國共合作,共御外侮答案 B解析 根據“其為害甚于倭寇,而絕非可以政治與道義感召也”“我抗戰之目的已達,且倭寇孤立已無外援,故不患其再來侵略”等信息可知蔣介石認為共產黨帶來的危害要超過日本的侵略,由此說明蔣介石是要維護獨裁統治,消極抗日,B項正確。7.《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凡居住陜甘寧邊區區域的人民,年滿16歲的,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與文化之區別,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由此可知,陜甘寧邊區政府( )A.加強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B.奠定人民共和國理論基礎C.作為中華民國的地方政府D.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陜甘寧邊區政府實行普選制,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故選A項;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提出“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理論基礎,排除B項;中共設立邊區政府,作為中華民國的地方政府,排除C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排除D項。8.(2023·嘉興高三模擬)1941年,紅軍衛生學校第十四期即更名后的中國醫科大學第一期學員畢業。如圖為當期學員申玉英的畢業證書,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該學員畢業于民國二十九年B.題詞倡導醫學人道主義精神C.該校為中國第一所西醫院校D.它直接反映正面戰場的抗戰答案 B解析 據圖中文字信息“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可知,申玉英畢業證書中毛澤東的題詞為全國醫務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體現了鮮明的人道主義精神,故選B項;1941年為民國三十年,排除A項;1866年,中國第一所西醫學校——博濟醫學堂成立,排除C項;中國醫科大學位于延安,與正面戰場無關,排除D項。9.(2022·威海質檢)1942年2月,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全面展開,學習黨史和研究黨史成為這次整風學習運動的重要助推器;3月27日,中共中央決定設立中共中央黨史資料編輯委員會,同時決定“中央高級學習從下周起開始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研究”。這( )A.有利于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B.使毛澤東思想成為黨的指導思想C.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D.為奪取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答案 A解析 1942年2月,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全面展開,學習黨史和研究黨史成為這次整風學習運動的重要助推器,有助于鞏固敵后抗日根據地,A項正確;毛澤東思想成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B項排除;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建立,C項排除;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而不是解放戰爭時期,D項排除。10.1943年日本開始在華中占領區實施“對華新政策”:對“國策公司”進行調整,避免日方獨占,中方亦平等對待;“發還”軍管理工廠給華商資本家;改由汪偽政府組織“商統會”收購物質;廢止“軍票”,統一使用偽“中儲券”,日本這一調整主要意圖是( )A.防止淪陷區物質流向抗日根據地B.打擊國統區民族資本主義企業C.適應戰爭形勢變化實現“現地自給”D.積極緩解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答案 C解析 1943年抗戰正處于相持階段,加之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日本在占領區利用華商、汪偽政權等力量組織生產、收購物質,這種政策調整適應了戰爭形勢變化,希望實現“現地自給”,C符合題意;抗日根據地主要在北方,A不符合題意;日本政策調整主要在淪陷區,而非國統區,B不符合題意;當時,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經建立,日本作為一個法西斯國家,其政策調整與國際輿論關聯不大,D不符合題意。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11.(2022·Z20名校聯盟聯考)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申報》上的美麗牌香煙廣告有以下文字:“國人愛國,請用國貨”“有美皆備,無麗不臻”“請國人注意東北形勢”“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煙的圖案和東北地圖。這反映( )A.列強經濟侵略重心在東北地區B.民眾對抗日戰爭勝利有信心C.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陷入困境D.實業家義利并舉的經營理念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中國進入抗日戰爭時期。材料中的商品銷售廣告中提及注意東北形勢和抵御外辱的信息,說明商品銷售中蘊含著抗日救國的思想,反映了實業家義利并舉的經營理念,D項正確;當時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是日本,不能說“列強經濟侵略重心在東北地區”,排除A項;B、C項材料未涉及,排除。12.(2022·諸暨高三適應性考試)英國記者貝特蘭報道:1940年,華北鄉間的無數農民第一次被組織起來,受革命觀念的教導,達到某種程度的政治和經濟解放。他們現在為中國抗戰構成了一個比綿延的堡壘和塹壕還要機警和伸縮得多的屏障。……他們是中國動員起來抵抗法西斯惡性病侵略的健康的細胞。這體現( )①敵后戰場逐漸發展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②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員③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④國民黨正面戰場不再抗擊日軍的進攻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依據材料“1940年”可知,處于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結合所學可知,相持階段敵后戰場逐漸發展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①正確;依據材料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發動人民,實行全面抗戰路線,③正確;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是在1942年,與材料時間不符,②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信息,而且“不再抗擊日軍的進攻”的說法不符合史實,④錯誤。故選A項。13.R.R.帕爾默在《世界現代史》中說:“1940年,就像1807年那樣,只剩下大不列顛一個國家在同歐洲的征服者進行戰斗了。”也是在這一年,中國戰場上國共兩黨正領導各自的軍隊頑強地抵抗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據此,相關解讀正確的是( )① 1807年 英國 同歐洲征服者進行的“戰斗”是指實行經濟反封鎖措施② 1940年 英國 單獨作戰迫使征服者的侵略計劃第一次未能得逞③ 1940年 中國 抗日根據地發動的抗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④ 1940年 中國 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會戰中,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A.①②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 1807年拿破侖帝國全盛時期,英國同歐洲的征服者法國進行的戰斗就是在實行經濟反封鎖,故①正確;1940年英國在西線單獨作戰,即不列顛之戰迫使征服者德國的侵略計劃第一次未能得逞,故②正確;1940年中國人民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發動的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故③正確;1940年正面戰場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將軍壯烈殉國,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14.中共中央在某一時期發出《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指示,規定了抗日人民政權的選舉政策:“凡年滿十八周歲的贊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國人,不分階級、民主、男女、信仰、黨派、文化程度的差別,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抗日統一戰線政權的產生,應經過人民選舉。其組織形式應是民主集中制。”該政策( )A.推動土地革命運動的不斷發展B.是中共自主民主政治建設的開始C.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迅速提高了人民大眾的政治覺悟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凡年滿十八周歲的贊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國人”“抗日統一戰線政權的產生,應經過……”,可知抗日人民政權的選舉政策和組織形式,是以抗日為前提,維護各個抗日階層的利益,明顯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故選C項。15.(2023·杭州高三模擬)下表為抗戰期間國民政府財政收支表(1937—1945年)(單位:法幣百萬元)。年份 現金支出 現金收入 財政赤字%1937 2 091 1 314 371938 1 169 341 701939 2 797 580 791940 5 288 1 589 701941 10 795 2 024 811942 25 149 6 254 751943 67 234 20 763 691944 193 619 610 691945 1 257 733 216 519 83注:國家預算的七成用于軍費。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日本侵華中斷了中國經濟的發展B.沿海地區淪陷對現金收入影響不大C.戰費激增導致財政赤字現象嚴重D.侵華戰爭使中國農民收入急劇下降答案 C解析 根據表格數據可知,1938年后,中國現金支出呈現上升趨勢,且財政赤字現象嚴重;根據材料“1937—1945年”“國家預算的七成用于軍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戰費激增導致財政赤字現象嚴重,故C項符合題意;表格數據反映的是國民政府財政收支情況,體現不出日本侵華中斷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故A項不符合題意;1937—1938年,國民政府財政收入減少,說明沿海地區的淪陷對現金收入影響較大,故B項不符合題意;表格數據體現不出侵華戰爭對中國農民收入的影響,故D項不符合題意。三、非選擇題(共30分)16.(2022·湖州高三聯考)(15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不斷覺醒,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國之大患,由國家視其民為奴隸,積之既久,民之自視亦如奴隸焉……吾國之人視國事若于己無與焉,雖經國恥、歷國難,而漠然不以動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勢使然也。且其地太遼闊,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絕,異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視若異國焉……故非受巨創負深痛,固不足以震動之。——梁啟超《戊戌政變記》(1898年)材料二 這以前,中國人民也發生過多次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政治行動。可是他們或者是單純的軍事行動,或者是只有較少人參加的愛國活動。五四運動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牽動的社會面如此之廣,表現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意志,使反動勢力張皇失措。在嚴重民族危機的強烈刺激下,許多人義憤填膺。他們聚在一起便暢談國家面對的危局。一旦經歷過五四這次大風暴的洗禮,在他們眼前便打開一個新天地,帶來從來沒有的思想大解放,完全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道路。——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三 幾千年來,中國人所懷抱的觀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始終沒有打入我們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現在……我們從亡國滅種的危機中,開始覺悟了中國民族的整體性和不可分性……這是民族自覺史的開端,是真正的新中國國家的序幕。——晏陽初《農民抗戰的發動》(1937年10月)(1)根據材料一,指出國人對國事“漠然”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甲午戰爭后民族覺醒的主要表現。(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五四運動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天地”的打開帶來的主要影響。(5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抗日戰爭是如何推動“真正的新中國國家”形成的?(6分)答案 (1)原因:君主專制造成國民意識淺薄;疆域遼闊且交通不便;民眾缺乏民族(國家)認同感。表現:興起救亡圖存運動,進行政治變革(或百日維新、辛亥革命)。(2)特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徹底反帝反封建。影響:促進了思想解放;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3)抗日戰爭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中國近代取得第一次反帝斗爭的完全勝利,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17.(2022·珠海質量檢測)(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8年5月4日,兩支部隊會師的大會召開。陳毅首先講話,他說:“今天是‘五四’紀念日,我們就在今天來開大會慶祝兩個部隊的勝利會師,是有特別重要意義的。”并宣布兩軍會合后,全體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同志任軍長,毛澤東同志任黨代表。朱德在會上說:“我們的力量擴大了,又有井岡山作為根據地,我們就可以不斷地打擊敵人,不斷地發展革命。”兩支紅軍主力約五千人以上還有八千多農軍,共一萬多人,參加大會的群眾也逾萬人,兩萬多人在會場上高呼口號大唱戰歌。——摘編自付尚文《偉大的井岡山會師——紀念毛主席和朱德同志井岡山會師五十周年》材料二 (1937年)8月上旬,應國民黨邀請,中共中央派周恩來、朱德、葉劍英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并同國民黨繼續談判。由于蔣介石急欲調動紅軍開赴抗日前線,在紅軍改編等問題上的態度有所松動。雙方達成協議: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各紅軍游擊隊也相繼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達成停戰以合作抗日的協議。9月28日,蔣介石任命葉挺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軍長。——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28年中共軍隊改編的背景。(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37年中共軍隊改編的原因,并分析其在抗戰中的作用。(8分)答案 (1)背景: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正值五四運動紀念日;井岡山勝利會師,革命根據地擴大;革命發展需要壯大力量。(2)原因:全面抗戰爆發,中日民族矛盾加劇;為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建立。作用:全面抗戰初期,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戰,遲滯了日軍的侵略步伐;相持階段后,中國共產黨軍隊抗擊了侵華日軍的主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22講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時空重點主題概覽1.中華民族的局部抗戰(1931—1937年)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局部抗戰由此開始。從東北人民革命軍到長城抗戰,從一二·九運動到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建立。2.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1937—1945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先后組織多次會戰,有力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日本侵華期間,犯下滔天罪行。在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擊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歷史由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一、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1.局部抗戰(1)日本侵華的歷史背景既定國策 1927年,日本在東方會議上制定了侵略中國的總方針擺脫危機 1929年秋,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嚴重影響日本加緊部署 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國東北的殖民機構加緊進行武裝侵略的部署(2)日本局部侵華①九一八事變: ________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制造了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隨后,日軍占據整個東北。②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侵略戰爭。駐守上海的______奮起抵抗。③扶植傀儡政權: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________。④華北事變:日本逼迫國民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協定,進而又加緊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3)國內態度①國民政府:推行“________________”方針。②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東北人民革命軍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③中國軍隊抵抗: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④學生:“華北自治運動”激起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即________________運動。⑤中國共產黨:193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________牽制了大量日軍。 華北事變繼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之后,1935年日本蠶食侵犯華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1935年,由日本特務機關幕后策劃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投靠日本,先后制造了河北事件、張北事件、華北五省自治運動等一系列事件。華北事變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并促進了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進一步高漲,成為國共兩黨由對峙到聯合的重要契機。(3)西安事變背景 蔣介石調集包括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在內的軍隊圍攻陜北。在中共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召下,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北地區實行聯共抗日經過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勸說蔣介石抗日失敗后,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以武力逼蔣抗日結果 中共中央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意義 促進了中共中央______________方針的實現。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1)全面抗戰開始: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通電全國和廬山談話 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呼吁________。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洛川會議和紅軍改編 洛川會議上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________的形成。 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________,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公布宣言和合作實現 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________。 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 陜甘寧邊區政府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正式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是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集中制。它的階級基礎除了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外,還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階級、階層,為奪取抗戰勝利和國家政權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3.日軍的侵華暴行(1)制造屠殺:________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2)殖民統治政治侵略 實行“________________”方針,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1940年3月,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并簽訂大量賣國協定經濟掠奪 實行“________________”。壟斷淪陷區工礦、金融、交通業;實行“糧食統制”,強行“征購”和“配給”;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軍事 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施“三光”政策。1941至1942年,日軍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3)重慶大轟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4)踐踏國際公法:實施細菌戰,殘殺中國軍民。(5)推行“慰安婦”制度。二、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1.正面戰場的抗戰(1)英勇抗戰階段 會戰 時間 結果及影響防御階段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至11月中旬 日軍占領上海,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太原會戰 1937年9月 八路軍取得________1937年10月-11月 ________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937年11月初,太原失守防御階段 徐州會戰 1938年1月至5月 ________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武漢會戰 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相持階段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2)大后方遷移①表現: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②影響:這些壯舉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2.敵后戰場的抗戰抗戰初期 (1)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 (2)根據地軍民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打擊日軍相持階段 (1)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以破襲日軍________為主要目標的“百團大戰”,打破了日軍的“囚籠”。 (2)堅持團結抗戰: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________”。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 (3)加強根據地建設:陜甘寧邊區在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同時,精兵簡政,以“________”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圖解歷史 抗戰時期兩個戰場的相互關系材料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總格局可以這樣概括,即一個戰爭、兩個戰場、三種政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后,經過一年多的劇烈變化,這種總格局于1938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戰敗投降,這個格局才消失。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內部的演變,是在這個總格局中進行的。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存在著兩個不同的戰場。二者存在著矛盾與斗爭,但在整個抗戰時期,中日矛盾是決定一切的。兩個戰場的配合是主要的,從整體上和抗戰全過程來看,中國是在進行一場全民族的戰爭。——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兩個戰場局面的產生和存在予以解讀。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制度探索(選必1,第3課子目2)目的 內容 意義建立邊區政府 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在各抗日根據地,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 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實行“三三制” 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 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材料一 中國(華)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只有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農、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1年)材料二 根據地政權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邊區(省)、縣參議會既是民意機關,也是立法機關。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這樣做,可以容納各方面的代表,團結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抗日民主政權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機構的領導人都經過人民選舉產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共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方面的措施。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陜甘寧邊區政權的性質,并簡析實行“三三制”原則的作用。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東方主戰場(1)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背景 1941年,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標志 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為首的26個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表現 1943年,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通過《________________》,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深化拓展 《開羅宣言》的意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中國戰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領土提供了依據;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結束戰爭和戰后處置日本提供了依據。(2)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和影響①貢獻:中國遠征軍開赴________,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戰績名揚海外。②影響: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5.抗日戰爭的勝利(1)中共七大目的 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作準備概況 1945年,毛澤東作了《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報告內容 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意義 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2)抗戰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3)意義民族團結 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和平事業 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地位 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民族復興 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1.1935年“華北事變”后,國內主要矛盾轉變為中日民族矛盾。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有利于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國共合作抗戰宣言》的發表”和“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則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3.黨外合作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旗幟。4.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在偉大的民族解放運動中,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5.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6.平型關大捷是“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殲敵的第一場勝仗”,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在表述上注意用詞的準確性。7.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即承認地主對農民的剝削,但要求地主減少剝削),而不是“土地改革”,主要目的是盡可能聯合更多的中國人(包括地主)一起抗日,這也說明了黨的政策以社會矛盾為主要依據(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國內階級矛盾是次要矛盾)。8.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在這里,“完全”一詞不能省略。1.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時期:創建人民革命政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偉大嘗試。(2)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主政權建設。設立邊區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實行“三三制”原則。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3)解放戰爭時期:大行政區制度。行政區設置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抗日戰爭的特點(1)漸進性。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人民局部抗戰;七七事變之后,中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戰。(2)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組織的自衛戰爭,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團結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共同抗戰。(3)雙重性。從斗爭性質上看,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具有雙重性。(4)兩個戰場并存。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貫穿始終。(5)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共產黨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堅持敵后抗戰,消耗了日軍的力量,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6)以弱勝強。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7)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戰場中開始最早、結束最晚的戰場。3.“八年抗戰”更改為“十四年抗戰”的意義(1)充分肯定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特別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的英勇斗爭和其他中國軍隊的奮起抵抗。(2)進一步揭露了國民黨抗戰初期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①“八年抗戰”的提法是以國民黨的“主體性”為基礎定性的,只強調了國民黨在1937年宣布抗戰后的功績,忽略了七七事變前由于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侵略,進而導致東北地區迅速淪陷的史實。②“十四年抗戰”的提法更能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3)強調了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中的地位,中國人民反抗法西斯的侵略,開始的最早,結束的最晚。1.(2023·1月浙江選考)中國共產黨某次代表大會的會場布置:主席臺最上方的石拱上有紅色美術字“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臺前還擺放著多盆從山里采集來的野生花草。會場兩邊的墻上,各安裝著3個代表勝利的“V”字形旗座,每個旗座插有4面黨旗,24面黨旗象征中國共產黨24年的奮斗歷程。這次大會的歷史性貢獻有( )A.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B.明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C.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D.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2.(2021·6月浙江選考)1938年10月,“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成立。大會宣言指出:“國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則國民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于國家,使國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恥。”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有( )①捐錢捐物是南洋華僑支援抗戰的重要方式②“總會”號召南洋華僑投身于太平洋戰爭③抗日戰爭已發展成為全民族抗戰④中華兒女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2022·6月浙江選考)馬克思說,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親歷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葉劍英元帥1979年故地重游,感慨系之,寫下“西安捉蔣翻危局,內戰吟成抗日詩。樓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風雪立多時。”其中“內戰吟成抗日詩”是指( )A.抗日游擊戰爭 B.北伐戰爭C.國共兩黨合作抗日 D.反蔣抗日4.(2022·1月浙江選考)一位抗日名將指揮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與日軍血戰五晝夜收復多倫,極大鼓舞了全國抗日力量。1934年,這位名將犧牲前寫下正氣浩然的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位抗日名將是( )A.吉鴻昌 B.楊虎城C.蔡廷鍇 D.張自忠5.(2020·7月浙江選考)抗戰家書是一個民族泣血的記憶。有學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書,其中寫道:“滬戰兩月,敵軍死亡依情報所載,其數達五萬以上。現在滬作戰敵軍海陸空軍總數在廿萬以上,現尚源源增援中,以現勢觀察,滬戰縱有些微變化,決無礙整個計劃。”經“滬戰”一役( )A.日軍被迫三易主帥B.抗戰自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C.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D.中國軍隊取得正面戰場最大勝利6.(2020·1月浙江選考)據戰犯供詞及日方資料,1940年下半年,日軍細菌部隊所生產的“副傷寒”70公斤、“霍亂”50公斤、“鼠疫跳蚤”5公斤,都被運到南京去使用;10月,日軍細菌部隊在浙江寧波、金華、衢縣等地實施細菌攻擊,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結合所學,指出下列項中與之相關的是( )①日軍在中國土地上研制細菌和化學武器②731部隊是日軍侵華的細菌部隊③日軍慘無人道地在中國進行活體試驗④日軍所為公然違反國際公法A.①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2講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第22講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學案(無答案)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