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8講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8講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簡介

第28講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主題概覽
晚清以來的近代中國,改科舉教育為學堂教育,改科舉選官為學堂選官,并在民國時期嘗試建立公務員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制度,并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立與推行公務員制度。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科舉制度變化
(1)戊戌變法變革科舉制: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2)清末新政廢除科舉制
①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
②1905年,光緒帝詔準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立停科舉之奏,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科舉制度被廢除。
2.選官制度改革
(1)學堂選官制度
①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②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正式設立。
(2)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
思維點撥 科舉制度被廢止的原因
(1)根本原因:科舉制不能滿足國家選拔人才的需要。
(2)經濟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政治上:清朝末期統治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科舉制已失去了為封建王朝服務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的統治。
(4)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傳入,使得民主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呼喚改革。
材料 大學分科畢業,最優等作為進士出身,分別用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大學選科,比照分科大學降等給獎。大學預備科及各省高等學堂畢業,最優等作為舉人,以內閣中書、知州用;優等、中等均作為舉人,以中書科中書、部司務、知縣用。……優級示范畢業,最優等、優等、中等均作為舉人,分別以國子監博士、助教、學正用。
——摘編自張之洞《奏定各學堂獎勵章程》
在中國傳統政治形態中,“士”處于政治社會權力架構的中心地位,而科舉制是其制度化的保障。清末科舉制的廢除促使皇權國家趨于解體,同時也開啟了“士”向“知識分子”的社會轉化進程。伴隨著這個過程,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政治社會結構中的中心地位不斷邊緣化,從而使清末邊緣化知識分子興起,而參與“革命”表達了這一集團重新尋求政治社會“中心”位置的努力。——摘編自邵宇《試論科舉制的廢止與清末知識分子的邊緣化》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的特點及其作用。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點:將學堂優秀畢業生賜以進士等身份、分級分職錄用體現了學堂選官與科舉舊制相結合、社會新舊雜陳的時代特色。作用:壯大了革命者隊伍,加速了清朝統治的瓦解。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依據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內容 (1)在官員選拔方面,應以考試制度為主,也就是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2)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
影響 (1)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2)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2.北洋政府時期
方式 概況
考試 (1)確立:1913年初,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 (2)內容 ①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得應文官考試,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 ②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
甄別 (1)含義: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2)評價: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1)確立: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
(2)依據: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
(3)內容
①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所有公務員均須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
②1929年,頒布《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
③對一般在職人員,采用甄別審查措施。
(4)評價
①積極:制度規定嚴格;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②局限: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無法禁絕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的現象。
思維點撥 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考試的相似性
(1)都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文官考試制度,均制定了數量眾多的法規、條例。
(2)都對考試人員的資格進行了規定。
(3)都采取了留任舊官吏與通過新式考試任用相結合的方法。
(4)在執行過程中都有許多名不副實的地方。
材料 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包括考選制度和銓敘(舊時一種敘官制度,按資歷或勞績核定官職的授予或升遷)制度兩大部分,由考試院具體負責管理公務員的考試、任用和銓敘(審查考核)。……重要職位的公務員“應由該黨長官,促研究黨義,隨時介紹入黨”“與黨無深切關系,特非所宜,突出黨性”。
——摘編自《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利于提高公務員的素質和國家機構的正常運作;強調資歷和勞績,有利于調動公務員的積極性;但突出黨性為一黨專政提供了方便之門。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1.干部制度
(1)改革開放以前
含義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監督、交流、培訓等內容
原則 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
措施 ①新中國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后來,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開放以后
①措施: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中共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
②原則: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
③意義: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取得很大成績。
       黨管干部原則
在中國共產黨制定的組織路線和干部政策的指導下,吸取革命戰爭年代根據地的干部管理經驗和借鑒蘇聯的管理方式而形成的。在整個干部管理體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貫徹始終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黨管干部。
2.公務員制度
(1)建立過程
①初步建立:1993年,開始推行公務員制度。
②正式形成: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頒布。
(2)主要內容: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
(3)影響
①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在不斷擴大。
②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圖現歷史 干部和公務員比較
同 國家公職人員,從事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工作
異 定性 干部是身份的特指,比較的對象是工人、農民等;公務員是一種職業崗位,比較的對象是國家公職人員中的其他崗位(如教師、醫生等),甚至是其他社會職業崗位
編制 公務員一定是行政編制;干部不一定是行政編制,也可以是其他編制(如事業編制)
待遇 公務員的工資福利由國家財政全額負擔;干部不一定由國家財政全額撥款(如國企中的干部有可能是本單位自己負擔)
范疇 公務員一定是干部,干部不一定是公務員
1.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的特點、影響及啟示
(1)特點
①歷程曲折反復。先后經歷了初步嘗試、廢舊立新、新式選官制度的發展三個階段。
②體制逐步完善。在改革進程中,科舉選官制度被徹底廢止,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成為新式選官制度的主要形式。
③制度新舊雜陳。由于晚清統治者守舊與變革思想的矛盾沖突,封建儒家思想的長期沉淀,以及上層建筑轉型的固有特性,傳統選官制度的某些形式依然延續,創新與保守并存。
(2)影響
①積極性:推動了晚清官制改革,促進了社會思潮的涌動,為社會發展積累了人才,推動了學堂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②局限性:存在著急功近利,新舊雜陳,權限不清,職責不明等問題,變革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3)啟示:選官制度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要求;必須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必須始終堅持德才兼備的基本要求;必須立足于國家和民族富強的終極目標。
2.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的特點
(1)建立了比較嚴密的管理機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考試院為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擁有考試權和銓敘權,負責公務員的考試、錄用和管理。
(2)頒布了比較完整的法律法規。為了健全公務員考試和管理機構,有效地實現對公務員的考試和管理,使之成為制度,國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頒布了多個有關公務員制度的法律和法規。
(3)任職資格有比較明確的規定。國民政府對公務員的任職資格界定明確,但對公務員的概念及其范圍的規定則比較模糊。
(4)具有較強的黨派性和政治性。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在公務員的任用資格、考試、管理上,具有顯著的黨派性和政治性,所有公務員均要忠誠黨國,公務員成了國民黨把持政權的工具。
3.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
1.1906年,清政府進行官制改革,宣稱認同三權分立等原則。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門大臣都是滿、漢各半,改革以后,11個部的13名大臣、尚書中,滿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漢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
A.是實行預備立憲的核心
B.動搖了晚清的統治基礎
C.導致其統治日趨孤立
D.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指導
答案 C
解析 清政府進行官制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門大臣都是滿、漢各半,改革以后,滿族占了多數,說明官制改革的實質仍然是加強滿洲貴族的統治,并非實行民主政治,導致清政府統治日趨孤立,故選C項;A、D兩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晚清官制改革的目的是挽救統治危機,“動搖了晚清的統治基礎”夸大了其影響,排除B項。
2.(2019·全國卷Ⅱ)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過黨校、軍校以及其他方式,對干部進行培訓,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開辦正規大學,盡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動土地改革進一步深入
B.為工作重心的轉移做準備
C.重視科學和文化以推進工業化建設
D.提高執政能力以發展社會主義生產
答案 B
解析 B對:材料反映了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際,中共中央要求對干部進行培訓,使其盡快熟悉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主要是因為黨的工作重心即將轉入城市,轉向國家建設方面。材料中并未涉及土地改革,A項錯誤。我國的工業化建設開始于1953年,C項錯誤。“社會主義生產”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錯誤。
3.1953年4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論教育的指示》,將全體共產黨員干部分別編入高級、中級、初級學習組,業余學習馬列主義政治理論,并對學習內容、時間、方法、要求等作了具體規定。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黨員干部離職到黨校輪訓的計劃。這些做法旨在(  )
A.加強黨內意識形態建設
B.注重加強黨群關系建設
C.開展群眾思想政治教育
D.確立馬列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加強干部理論教育可知,國家重視黨內思想意識的培養,故選A項;材料中只提到對于黨員干部的要求,到黨校學習理論,沒有涉及與群眾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提到的是黨員,沒有提到群眾,排除C項;中共一大確立馬列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D項。
4.1953年,中央為解決干部問題規定了統一調配、重點配備、大膽提拔的原則。至1957年,統一分配的范圍從大專畢業生到中專、技校畢業生,到干部、復員退伍軍人和工人。全行業公私合營時,對原私營企業的職工也采取包下來的方針。由此形成的“鐵飯碗”勞動體制(  )
A.提高地方和企業積極性
B.有利于鞏固新中國政權
C.符合國家發展戰略需要
D.為工業化培養大量人才
答案 C
解析 實行統一調配、重點配備、大膽提拔的原則,容易形成機制和人員的固定化,不利于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對企業和地方的人員分配的原則和體制,與鞏固新中國政權不符,故B項錯誤;為工業化培養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作用,與材料中對各行各業人員的分配不符,故D項錯誤。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
1.(2022·舟山高三聯考)京師同文館在初創時(1861年)即規定,學生每三年大考一次,由總理衙門核實甄別,優者授七、八、九品官級。上海廣方言館(1863年李鴻章奏設)也規定學生三年學成之后,優秀的學生,經督撫專折奏保,可調京考驗授以官職。以上規定說明(  )
A.清廷宣布廢除八股取士
B.大、中、小學教育體系的確立
C.洋務運動需要新式人才
D.西學成為朝廷取士的核心標準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總理衙門是洋務運動機構可知,洋務運動需要新式人才,故選C項;清廷在1905年才詔準廢除八股取士,排除A項;材料內容僅有兩座新式學堂,不能說明教育體系的確立,排除 B項;據所學可知朝廷取士的核心標準依然是儒學的內容,排除 D項。
2.(2022·寧波高三模擬)清末京師大學堂專業設置(據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
科目 專業 備注
經學科 周易、論語、春秋、理學等 各科預科階段均須開設的課程: 經學大義 人倫道德 中國文學 外國語 體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學科 中外史學、地理、文學等
商科 銀行及保險、關稅等
格致科 算學、化學、物理等
農科 農學、林學等
工科 機器、造船、電氣等
醫科 醫學、藥學
據上表可知清末教育改革(  )
A.解決了民族工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B.延續了“中體西用”的變革思想
C.實現了本國文化和外來技術的結合
D.推動了維新變法主張的廣泛傳播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經學科和預科階段的課程設置體現了延續中國傳統思想,即“中體”,其他工科、格致等科的設置體現了學習西方近代科技,即“西用”,故選B項;“解決了”說法夸大了清末教育改革的作用,排除A項;表格信息僅顯示了教育改革的內容,不能顯示其作用,排除C項;維新變法在1898年已經失敗,而且維新變法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
3.民國初,孫中山令法制局擬定出《任官狀紙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試令》《文官考試委員官職令》《外交官及領事官考試委員官令》《法官考試令》《官職試驗章程》等法令,并交參議院議決。這些法令(  )
A.預示著立法程序和環節基本完成
B.保證了民主共和政體的建立與發展
C.深受西方文官制度影響而具有開創性
D.體現了建立現代文官制度的構想
答案 D
解析 材料所述“法令”是孫中山為了保證民主共和政體而頒布的,由于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時間太短,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構建起現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項正確。
4.(2022·北京豐臺區高三上期末練習)1915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高等考試令》,年齡在25歲以上的民國男子可以報考文官高等考試,但有被剝奪公權、品行卑污、有精神病或年歷衰弱、虧欠公款等情況者不得報考。由此看出,北洋政府的考試制度(  )
①具有近代化的特點 ②存在男女不平等現象
③保證了吏治的清明 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以報考文官高等考試”可知,北洋政府實行文官制度,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文官,具有近代化特點,故①正確;據“年齡在25歲以上的民國男子”可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考試僅限于男性,女性被排除在外,故②正確;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軍閥割據、戰亂不斷,社會動蕩不安,很難保證吏治清明,故③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
5.(2022·泰安高三期末)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出臺了《考選委員會組織法》《典試委員會組織法》《公務員任用法》《公務員考績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試任用、俸祿發放、獎懲與考核的法律。這表明當時的公務員制度(  )
A.較為科學完善,并得以全面實施
B.進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
C.提升了官員素質,杜絕了腐敗現象
D.組織嚴密,保證了政府的效能
答案 B
6.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試分行政職和技術職兩大類,其中技術職又細分為商業、農業、林學、蠶業、化學、土木工、物理、機械、醫學、電工、機織、地質、鐵道、數學、染色、采礦、圖案、金丁、制絲、郵電等30個專業。這一劃分(  )
A.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時期官僚機構膨脹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學化
D.說明實踐經驗是考試的重點
答案 C
解析 文官普通考試分類并細分專業,能夠適應相應的技術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專業化、科學化程度,故選C項。
7.下表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5次文官考試情況,據此可知(  )
考試名稱 考試日期 應考人數 錄取人數 錄取率
留學生甄選考試 1915年2月 239 151 63.18%
第一屆文官高等考試 1916年6月 不詳 194 不詳
第一屆文官普通考試 1917年4月 2 482 405 16.32%
第二屆文官高等考試 1919年10月 5 600 480 8.57%
第二屆文官普通考試 1920年10月 3 800 400 10.53%
A.文官選拔制逐漸被接受
B.選拔官員方式漸趨完善
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學生的行政素質較強
答案 A
解析 根據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從1915年到1920年,參與北洋政府文官考試的人數總體上是呈上升趨勢的,由此說明文官選拔體制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故選A;表格內容沒有涉及官員的選拔方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官員考試選拔,不是人事任用程序,排除C;表格信息不能體現留學生的行政素質,排除D。
8.從中央組織部出臺《關于組織人事部門對領導干部進行提醒、函詢和誡勉的實施細則》印發到2019年,各級組織人事部門共開展提醒、函詢和誡勉139.6萬人次,其中提醒110.8萬人次,函詢16.9萬人次,誡勉11.9萬人次。這體現了黨的(  )
A.嚴懲腐敗原則 B.甄別審查機制
C.黨管干部原則 D.干部任用改革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黨的組織部門對領導干部提醒、函詢和誡勉,體現了黨管干部原則,C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提醒、函詢和誡勉的黨管干部原則,沒有涉及嚴懲腐敗原則,A項錯誤;材料所述提醒、函詢和誡勉是黨管干部原則,而不是審查機制,B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黨管干部原則,沒有涉及干部任用改革,D項錯誤。
9.(2022·湖州高三聯考)如圖“省縣公職候選人考試及格證書”,證書上寫著“卓士閎,年五十歲,男性。浙江省奉化縣公民,應甲等公職候選人考試,經檢核及格依省縣公職候選人考試法第十條之規定,合行發給及格證書,此證。”落款為“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二月”,并加蓋各類印章。由此可知(  )
A.當時公務員的選拔有法可依
B.國民政府任用私人現象禁絕
C.北洋政府禁止女子參加考試
D.北洋政府通過考試選拔人才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依省縣公職候選人考試法第十條之規定”可知,當時公務員選拔有法可依,A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國民政府時期任用私人現象始終無法禁絕,B項錯誤;“中華民國三十六年”是1947年,不是北洋政府時期,C、D兩項錯誤。
10.(2022·鐵嶺檢測)2005年,我國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國公務員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堅持黨管干部,不搞“兩官分途”,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國公務員制與西方公務員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兩極格局和冷戰思維的影響
B.東西方社會制度和國情不同
C.西方公務員制存在重大缺陷
D.中國近代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答案 B
解析 由于中國的社會制度和國情與西方不同,因此中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公務員制,故選B項。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已經結束,排除A項;C項不是造成中西公務員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信息沒有涉及中國近代公務員制度的影響,排除D項。
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
11.1898年,光緒帝下詔創立京師大學堂,其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之設。所以激發忠愛、開通智慧、振興實業。謹遵此次諭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全學之綱領。”從中可以看出(  )
A.傳統教育得到穩定的發展
B.新式學堂教育得到普及
C.辦學以培養西學人才為主
D.教育制度處于轉型時期
答案 D
解析 據材料“所以激發忠愛、開通智慧、振興實業”“造就通才為全學之綱領”可知,清末所謂的“通才”指的是具有封建倫理道德觀和掌握并熟練運用西學藝能之人,這表明清末教育制度正處于轉型時期,故選D項。
12.(2022·北京東城區一模)如圖為民國二年,詹天佑被任命為交通部技監的任命狀。任命狀有時任大總統袁世凱、代理國務總理段祺瑞、交通部總長朱啟鈐的簽名。該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責任內閣制的實行 ②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③公務員制度的內容 ④中國近代鐵路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任命狀有時任大總統袁世凱、代理國務總理段祺瑞、交通部總長朱啟鈐的簽名”可知,民國總統簽署的文件需要內閣總理的附署,體現了責任內閣制的實行,故①正確;新文化運動是1915年開始的,而民國二年是1913年,故②錯誤;公務員制度是民國時期的選官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與材料內容不符,故③錯誤;詹天佑被任命為交通部技監,有利于推動中國近代鐵路發展,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
13.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別和考試兩種途徑,甄別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其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實行甄別制的用意在于(  )
A.維護舊的封建專制統治
B.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C.為部分權貴打開綠色通道
D.推動民主政治的進一步發展
答案 B
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甄別是針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留任與否的判斷方式,是新舊交替過程中的過渡措施,目的是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故B項正確;甄別制是針對文官而采取的措施,沒有體現維護舊的封建專制統治,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甄別制為權貴提供綠色通道,排除C項;甄別制有對民主政治發展的推動作用,但并非北洋政府實行這一政策的主觀目的,排除D項。
14.1948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黨內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書記負責(自己動手,不要秘書代勞),每個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綜合報告”,還對報告的寫作格式、期限、呈交方式、發報日期、字數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這一指示(  )
A.適應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B.旨在整頓官僚主義作風
C.推動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提升了干部的文化素養
答案 A
解析 在戰略決戰的前夜,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認為必須加強黨的組織紀律性,為此提出了該報告,該項指示有利于規范黨內作風,適應了革命形勢的發展,故選A項;1952年“新三反”運動側重反對官僚主義,排除B項;每月作綜合報告,是增加工作量,并不會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項;材料舉動是為了提升干部的政治素養,而非文化素養,排除D項。
15.1981年,中央辦公廳印發的《云南民族工作匯報會紀要》提出,要“大力培養一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忠實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密切聯系民族群眾,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各種業務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隊伍”。這表明黨中央(  )
A.把民族地區發展作為中心工作之一
B.對少數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備
C.重視優化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的結構
D.強調民族團結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忠實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密切聯系民族群眾,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各種業務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隊伍”體現的是黨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干部的培養注重德才兼備,故B正確。
三、非選擇題(共25分)
16.(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舉制度發展到宋代,產生了重要而突出的變化。據統計,兩宋310年間僅正奏名進士即達43 000人之多,遠遠超過了前后各代。尤其是太宗朝,取士之多,最為引人注目。而且太宗還下令:“工商雜類,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工商之子亦登仕進之途。”對此,司馬光認為是太宗“興文教,抑武事”的結果。
——摘編自何忠禮《科舉與宋代社會》等
材料二 1902年清廷宣布廢除八股,改試策論,科舉制仍未停。1903年,督撫袁世凱、張之洞痛切陳詞:“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國家永遠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于富強”。1905年9月2日,清廷終于下定決心,停罷科舉。廢科舉后,時人多指出,科舉誠多弊端,但尚能“公平”對待貧富。而“今學堂學生,近城鎮者入之,僻遠不與;有勢力者入之,寒微不與”。——摘編自羅志田《科舉制廢除在鄉村中的社會后果》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科舉制度的變化并分析其形成的歷史背景。(5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這一舉措。(5分)
答案 (1)變化:錄取名額大幅增加;對工商業者參加科舉的限制逐漸放松。歷史背景: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工商階層的壯大;宋代重文輕武的統治策略。
(2)是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而進行新政改革的重要內容;客觀上促進了新式教育(學堂)的推廣;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導致了近代中國鄉村教育的衰退和城鄉分離的發展趨勢。
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據《禮記》載,西周“大夫七十而致事(仕)”。秦漢以降,官吏可以通過見功與賞、因能授官而入仕,告老還鄉、因病乞退的致仕制度也逐漸發展起來。唐時已有“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等規定。明洪武十三年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依清制,凡文官六十歲令致仕;武官則官職愈低,致仕愈早。綜觀歷朝,官員憤而致仕者有之,退而復用者有之,圣意強留者有之,貪墨戀棧者亦有之。
——摘編自沈星棣《中國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
材料二 民國時期,從北京政府的《文官恤金令》到南京國民政府的《官吏恤金條例》《公務員退休法》等,公務員退休的相關法規條例陸續出臺。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公布《學校職教員養老金及恤金條例》;1944年,為解決覆蓋面過小的問題,南京國民政府修正并頒布《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然而,民國時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經濟的衰敗也使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退休金常難以兌現。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發布《關于退休人員處理辦法的通知》,適用于過去有退休金的機關、鐵路、海關、郵局等單位的職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退休制度由此發軔。——摘編自柯龍山《民國時期公務員退休制度探略》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退休制度的特點。(5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民國時期的退休制度。(5分)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退休制度的認識。(5分)
答案 (1)特點:起源早并逐步發展;體現儒家敬老思想;主要適用于官員群體,與官僚政治相適應;服務于專制皇權的需要,得到歷代王朝重視;制度執行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人治色彩)。
(2)評價:加強了退休制度的制度化建設(近代化);擴大了退休制度的覆蓋范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官員、教師隊伍的穩定,提升了國家治理水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退休制度提供了借鑒;但實際效果有限。
(3)認識:完善并落實退休制度有利于社會穩定;退休制度隨時代發展而發展;退休制度改革應汲取歷史智慧與國際經驗,與國情相結合。第28講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主題概覽
晚清以來的近代中國,改科舉教育為學堂教育,改科舉選官為學堂選官,并在民國時期嘗試建立公務員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制度,并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立與推行公務員制度。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科舉制度變化
(1)戊戌變法變革科舉制: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2)清末新政廢除科舉制
①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________________。
②1905年,光緒帝詔準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立停科舉之奏,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科舉制度被廢除。
2.選官制度改革
(1)學堂選官制度
①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②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________________》,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正式設立。
(2)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
思維點撥 科舉制度被廢止的原因
(1)根本原因:科舉制不能滿足國家選拔人才的需要。
(2)經濟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政治上:清朝末期統治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科舉制已失去了為封建王朝服務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的統治。
(4)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傳入,使得民主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呼喚改革。
材料 大學分科畢業,最優等作為進士出身,分別用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大學選科,比照分科大學降等給獎。大學預備科及各省高等學堂畢業,最優等作為舉人,以內閣中書、知州用;優等、中等均作為舉人,以中書科中書、部司務、知縣用。……優級示范畢業,最優等、優等、中等均作為舉人,分別以國子監博士、助教、學正用。
——摘編自張之洞《奏定各學堂獎勵章程》
在中國傳統政治形態中,“士”處于政治社會權力架構的中心地位,而科舉制是其制度化的保障。清末科舉制的廢除促使皇權國家趨于解體,同時也開啟了“士”向“知識分子”的社會轉化進程。伴隨著這個過程,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政治社會結構中的中心地位不斷邊緣化,從而使清末邊緣化知識分子興起,而參與“革命”表達了這一集團重新尋求政治社會“中心”位置的努力。——摘編自邵宇《試論科舉制的廢止與清末知識分子的邊緣化》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的特點及其作用。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依據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內容 (1)在官員選拔方面,應以考試制度為主,也就是在“________________”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2)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
影響 (1)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2)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2.北洋政府時期
方式 概況
考試 (1)確立:1913年初,頒布《________》等法案,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 (2)內容 ①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得應文官考試,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 ②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
甄別 (1)含義: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2)評價: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1)確立: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________________》。
(2)依據: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
(3)內容
①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所有公務員均須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
②1929年,頒布《________》,允許女子參加考試。
③對一般在職人員,采用甄別審查措施。
(4)評價
①積極:制度規定嚴格;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②局限: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無法禁絕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的現象。
思維點撥 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考試的相似性
(1)都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文官考試制度,均制定了數量眾多的法規、條例。
(2)都對考試人員的資格進行了規定。
(3)都采取了留任舊官吏與通過新式考試任用相結合的方法。
(4)在執行過程中都有許多名不副實的地方。
材料 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包括考選制度和銓敘(舊時一種敘官制度,按資歷或勞績核定官職的授予或升遷)制度兩大部分,由考試院具體負責管理公務員的考試、任用和銓敘(審查考核)。……重要職位的公務員“應由該黨長官,促研究黨義,隨時介紹入黨”“與黨無深切關系,特非所宜,突出黨性”。——摘編自《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1.干部制度
(1)改革開放以前
含義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監督、交流、培訓等內容
原則 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
措施 ①新中國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后來,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開放以后
①措施: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中共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
②原則:________________管理干部。
③意義: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________、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取得很大成績。
       黨管干部原則
在中國共產黨制定的組織路線和干部政策的指導下,吸取革命戰爭年代根據地的干部管理經驗和借鑒蘇聯的管理方式而形成的。在整個干部管理體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貫徹始終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黨管干部。
2.公務員制度
(1)建立過程
①初步建立:1993年,開始推行公務員制度。
②正式形成:________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頒布。
(2)主要內容: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________________的辦法。
(3)影響
①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在不斷擴大。
②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________________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圖現歷史 干部和公務員比較
同 國家公職人員,從事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工作
異 定性 干部是身份的特指,比較的對象是工人、農民等;公務員是一種職業崗位,比較的對象是國家公職人員中的其他崗位(如教師、醫生等),甚至是其他社會職業崗位
編制 公務員一定是行政編制;干部不一定是行政編制,也可以是其他編制(如事業編制)
待遇 公務員的工資福利由國家財政全額負擔;干部不一定由國家財政全額撥款(如國企中的干部有可能是本單位自己負擔)
范疇 公務員一定是干部,干部不一定是公務員
1.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的特點、影響及啟示
(1)特點
①歷程曲折反復。先后經歷了初步嘗試、廢舊立新、新式選官制度的發展三個階段。
②體制逐步完善。在改革進程中,科舉選官制度被徹底廢止,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成為新式選官制度的主要形式。
③制度新舊雜陳。由于晚清統治者守舊與變革思想的矛盾沖突,封建儒家思想的長期沉淀,以及上層建筑轉型的固有特性,傳統選官制度的某些形式依然延續,創新與保守并存。
(2)影響
①積極性:推動了晚清官制改革,促進了社會思潮的涌動,為社會發展積累了人才,推動了學堂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②局限性:存在著急功近利,新舊雜陳,權限不清,職責不明等問題,變革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3)啟示:選官制度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要求;必須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必須始終堅持德才兼備的基本要求;必須立足于國家和民族富強的終極目標。
2.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的特點
(1)建立了比較嚴密的管理機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考試院為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擁有考試權和銓敘權,負責公務員的考試、錄用和管理。
(2)頒布了比較完整的法律法規。為了健全公務員考試和管理機構,有效地實現對公務員的考試和管理,使之成為制度,國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頒布了多個有關公務員制度的法律和法規。
(3)任職資格有比較明確的規定。國民政府對公務員的任職資格界定明確,但對公務員的概念及其范圍的規定則比較模糊。
(4)具有較強的黨派性和政治性。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在公務員的任用資格、考試、管理上,具有顯著的黨派性和政治性,所有公務員均要忠誠黨國,公務員成了國民黨把持政權的工具。
3.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
1.1906年,清政府進行官制改革,宣稱認同三權分立等原則。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門大臣都是滿、漢各半,改革以后,11個部的13名大臣、尚書中,滿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漢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
A.是實行預備立憲的核心
B.動搖了晚清的統治基礎
C.導致其統治日趨孤立
D.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指導
2.(2019·全國卷Ⅱ)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過黨校、軍校以及其他方式,對干部進行培訓,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開辦正規大學,盡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術。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推動土地改革進一步深入
B.為工作重心的轉移做準備
C.重視科學和文化以推進工業化建設
D.提高執政能力以發展社會主義生產
3.1953年4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論教育的指示》,將全體共產黨員干部分別編入高級、中級、初級學習組,業余學習馬列主義政治理論,并對學習內容、時間、方法、要求等作了具體規定。1954年,中共中央又制定了黨員干部離職到黨校輪訓的計劃。這些做法旨在(  )
A.加強黨內意識形態建設
B.注重加強黨群關系建設
C.開展群眾思想政治教育
D.確立馬列主義為黨的指導思想
4.1953年,中央為解決干部問題規定了統一調配、重點配備、大膽提拔的原則。至1957年,統一分配的范圍從大專畢業生到中專、技校畢業生,到干部、復員退伍軍人和工人。全行業公私合營時,對原私營企業的職工也采取包下來的方針。由此形成的“鐵飯碗”勞動體制(  )
A.提高地方和企業積極性
B.有利于鞏固新中國政權
C.符合國家發展戰略需要
D.為工業化培養大量人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昌市| 枣强县| 垫江县| 曲阜市| 若尔盖县| 平顺县| 建阳市| 新沂市| 慈溪市| 闽清县| 南开区| 汉源县| 南昌县| 甘孜| 邹平县| 蕉岭县| 泾阳县| 景宁| 来安县| 洞头县| 临江市| 五寨县| 晋州市| 宁强县| 九寨沟县| 澄迈县| 临清市| 寿阳县| 名山县| 合肥市| 唐山市| 北流市| 鄂托克旗| 兴业县| 盘山县| 镇江市| 台州市| 阜宁县| 白城市| 融水|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