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提升(一)一、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諸侯展開爭霸兼并戰爭;富國強兵的改革變法運動成為時代潮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雛形出現;奴隸主貴族沒落,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強大;士階層活躍。2.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得到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3.思想上:私學興起,學派眾多,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治國新思想中儒家與法家的德治與法治之爭影響最大。4.民族關系上:諸侯爭霸戰爭客觀上加強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觸,促進了民族交融,國家漸趨統一,為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創造了條件。針對訓練1 (2023·浙江綠色聯盟模擬)史籍記載,周王室曾自稱為“夏”。周王室東遷后,《左傳》載,狄人伐邢。管仲言于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此后在《左傳》的敘事里,“諸夏”“諸華”及“華夏”概念一再出現。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A.周王權威受到尊崇B.禮樂制度傳承光大C.華夏認同觀念形成D.百家爭鳴局面萌芽答案 C解析 根據“‘諸夏’‘諸華’及‘華夏’概念一再出現”可以看出,在民族交融中華夏認同的觀念逐步形成,故選C項。平王東遷,周王權威受到挑戰,排除A項;材料主旨與禮樂制度、百家爭鳴無關,排除B、D兩項。二、秦漢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貢獻1.“大一統”的觀念認同:秦朝建立后,廢分封行郡縣,奠定了“大一統”中央政權的政治制度基礎,“大一統”的觀念逐漸形成。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統”得以鞏固和發展。從此以后,“大一統”逐漸發展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2.“中央集權”的制度認同:秦漢時期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時期。隨著秦統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應運而生,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權。與皇帝制度相適應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機構和官僚體系,保障了中央集權制度有效實施。3.“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秦漢時期采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不僅很快實現了“書同文,行同倫”的理想,而且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被用作統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從此,統一的文化思想、統一的道德倫理和統一的心理素質,即統一的價值體系,在中華民族中形成了。針對訓練2 (2022·湛江模擬)秦漢地方長官每年定期派計吏向中央匯報本地情況,相關文書稱為“計簿”,其中內容包括戶口、墾田、賦役、治安和自然災害等。經考核后,便可根據考核結果對各級官吏予以黜陟賞罰。秦漢時期的這一做法( )A.促進了農村土地開發B.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C.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D.削弱了地方經濟實力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秦漢地方長官定期向中央匯報地方情況,以便官員考察,這一做法可以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故選C項。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三大趨勢1.民族交融的趨勢:蜀國發展同西南方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吳國當地居民同漢族開發江南,東漢以來少數民族內遷,以及十六國混戰都促進了民族交融,為隋朝統一提供了條件。2.經濟重心逐漸向南轉移的趨勢:北方戰亂頻繁,社會生產遭破壞,而江南地區相對穩定。北民大量南遷,為南方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他們同南方人民一起,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經濟的較大發展,開始改變我國農業經濟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為南北經濟差距的縮小和全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3.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這其中有局部統一的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期統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對北方的三次統一。針對訓練3 (2022·杭州模擬)西晉和東晉政權面臨著政治上與經濟上的雙重壓力,在長達近一個半世紀的時期內未曾鑄造銅錢。但在民間,漢五銖錢和各種舊錢并行,且盜鑄銅錢現象嚴重。這表明當時( )A.庶族掌控鑄幣實權B.民間力量制約皇權C.商品經濟仍具活力D.抑商觀念上下背離答案 C解析 貨幣是商業構成的要素之一,西晉和東晉時期,“漢五銖錢和各種舊錢并行,且盜鑄銅錢現象嚴重”表明民間貨幣流通通暢且需求量很大,這正是商品經濟仍然具有充足活力的具體表現,故選C項。四、隋唐時期經濟、政治、軍事制度的變化1.土地制度的變化。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土地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均田制崩潰,地主土地所有制從8世紀中葉開始得到空前發展,主要體現為隨著地主莊園經濟的迅速發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2.賦稅制度的變化。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的變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發展的結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貧富分化的社會現實。這一變化,不僅是唐朝賦稅制度的變革,而且也是漢代以來課役重丁口、輕田產轉變到此后輕丁口、重田產的分水嶺。3.選官制度的變化。隋唐建立、唐代完善的科舉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勢力的衰落以及中下地主勢力的上升。各階層知識分子,特別是庶族地主參政,擴大了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極大地改變了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豪強地主壟斷政權的局面。4.軍事制度的變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時也是封建政治經濟發展的要求和產物,同時形成藩鎮。針對訓練4 (2022·淄博二模)公元780年,楊炎推行兩稅法,在稅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兩稅三分”的原則,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度使留用)、留州三分。這一舉措( )A.解決了安史之亂遺留問題B.加劇了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C.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D.增強了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答案 C解析 “兩稅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度使留用)、留州三分,這體現量入為出原則,即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故選C項。安史之亂遺留的問題是藩鎮割據,“兩稅三分”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排除A項;兩稅法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排除B項;兩稅三分制改革之后,地方在經濟上的自主性得到增強,排除D項。五、家國情懷——正確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及民族關系1.關于民族政權的認識: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因此遼、宋、夏、金、元這些政權的歷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數民族政權為我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2.關于民族關系的問題(1)各民族間存在戰爭,這些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進行定義。反抗民族壓迫和掠奪的戰爭都是正義的,為了實現國家統一的戰爭也是正義的,反之則是非正義的。(2)在宋、遼、夏、金的關系中占主導的是三次議和,這三次議和雖然是兩宋統治者接受屈辱條件以求得茍安,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議和使雙方減少了戰爭,獲得了較長時間的相對安定局面,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3)這一時期,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技術、制度被少數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間的商品貿易聯系增強,少數民族政權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進文化的影響,先后完成了封建化進程,各民族進一步交融。針對訓練5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契丹皇帝閣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這段話反映的是( )A.北宋與遼的友好往來B.北宋向契丹送納貢金C.宋遼之間的貿易往來D.北宋向遼交納“歲幣”答案 D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向遼國交納“歲幣”的官方文書,不屬于經貿往來,故A、B、C三項不符合材料信息,D項正確。六、歷史趨勢——明清文化的“承古萌新”1.“承古”(1)中國古典科技進入總結時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現:《本草綱目》是古代中醫藥學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學的經典之作。除此以外還有《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2)中國古典文獻進入總結時期——大規模叢書與類書的編著:《四庫全書》是一部規模龐大的叢書,對古籍整理和總結文化遺產有重要的貢獻。2.“萌新”傳統文化中孕育新內容 明清小說是從宋元的話本而來的。著名的科學技術著作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所記內容多是通過作者調查研究而獲得的新知識思想、文學中體現反傳統、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對君主專制進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膽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說也反映了封建社會走向衰落文化交流上西學東漸 西方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文字和儒家經典,并傳回歐洲,中國知識分子也主動學習西方科技,如《農政全書》介紹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天工開物》介紹西洋紅夷火炮鑄造法針對訓練6 (2022·濟南模擬)明清時期,大為繁榮的小說、戲劇競相以普通人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情感追求作為題材,屠夫、小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綠林好漢,以至三教九流進入文學殿堂,成為文學中的主人公。這表明該時期( )A.市民社會地位不斷提高B.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C.商品經濟催生文藝創新D.文藝創作追求神韻意趣答案 C解析 由題意可知,明清時期大為繁榮的小說、戲劇題材的愈發豐富折射出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的多元發展變化的時代特征,表明該時期文藝的大眾化趨勢增強,商品經濟發展催生文藝創新,故選C項。特點特征類的答題方法內涵闡釋歷史特點是指某一個歷史事物的特殊之處,既反映了歷史事物的具體性,又顯現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1)概括時注意從歷史事物的構成要素角度分析,一般來說,可從背景、時間、目的、過程、內容(措施)、影響等幾個方面考慮。(2)歷史事件、現象特點型:從時代背景、參與主體、引動方式、引動目的、引動結果、性質影響及終結性結論等方面歸納。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唐宋之際,鄉村自治組織進一步發展,中央政府愈來愈多地借助他們來穩固統治。唐宋推行的科舉考試制造了一個擁有特權卻居于鄉間的士紳階層。①宋代以后……隨著識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對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層。呂大鈞首創《呂氏鄉約》,后由王守仁發揚光大;朱熹等理學家則開始將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壞,就由鄉約、保甲承擔了村落治安職能。清代的里甲、保甲、鄉地、宗族、包稅人則承擔催征賦稅的職能,基層自治功能被明清時期勃興的宗族等各種社會組織分擔②。——摘編自蔣楠《歷史視野下的中國鄉村治理》主旨 唐宋至明清時期鄉村治理的演變及特點細讀 ①說明士紳階層在鄉里出現與科舉考試密切相關。 ②說明鄉約、宗族與基層治理相結合,發揮基層治理功能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宋至明清時期鄉村治理的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特點:由官方主導向官紳結合發展(或鄉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發展);士紳發揮較大作用;中央的權力逐步延伸到鄉村;彌補國家管理體制的不足(或維護社會穩定和征發賦稅;是官方機構的有益補充);鄉規民約進一步發展;基層治理與宗族管理緊密結合;儒家倫理(理學)不斷滲入鄉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狀態;鄉村自治組織逐步發展;中央政府借助鄉村組織穩固統治。綜合提升(一)一、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1.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瓦解,諸侯展開爭霸兼并戰爭;富國強兵的改革變法運動成為時代潮流,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雛形出現;奴隸主貴族沒落,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強大;士階層活躍。2.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生產力得到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3.思想上:私學興起,學派眾多,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治國新思想中儒家與法家的德治與法治之爭影響最大。4.民族關系上:諸侯爭霸戰爭客觀上加強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觸,促進了民族交融,國家漸趨統一,為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創造了條件。針對訓練1 (2023·浙江綠色聯盟模擬)史籍記載,周王室曾自稱為“夏”。周王室東遷后,《左傳》載,狄人伐邢。管仲言于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此后在《左傳》的敘事里,“諸夏”“諸華”及“華夏”概念一再出現。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A.周王權威受到尊崇 B.禮樂制度傳承光大C.華夏認同觀念形成 D.百家爭鳴局面萌芽二、秦漢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貢獻1.“大一統”的觀念認同:秦朝建立后,廢分封行郡縣,奠定了“大一統”中央政權的政治制度基礎,“大一統”的觀念逐漸形成。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統”得以鞏固和發展。從此以后,“大一統”逐漸發展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2.“中央集權”的制度認同:秦漢時期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時期。隨著秦統一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應運而生,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央,中央又高度集中于皇權。與皇帝制度相適應的是一套完整的官僚機構和官僚體系,保障了中央集權制度有效實施。3.“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秦漢時期采取的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不僅很快實現了“書同文,行同倫”的理想,而且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被用作統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從此,統一的文化思想、統一的道德倫理和統一的心理素質,即統一的價值體系,在中華民族中形成了。針對訓練2 (2022·湛江模擬)秦漢地方長官每年定期派計吏向中央匯報本地情況,相關文書稱為“計簿”,其中內容包括戶口、墾田、賦役、治安和自然災害等。經考核后,便可根據考核結果對各級官吏予以黜陟賞罰。秦漢時期的這一做法( )A.促進了農村土地開發B.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C.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D.削弱了地方經濟實力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三大趨勢1.民族交融的趨勢:蜀國發展同西南方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吳國當地居民同漢族開發江南,東漢以來少數民族內遷,以及十六國混戰都促進了民族交融,為隋朝統一提供了條件。2.經濟重心逐漸向南轉移的趨勢:北方戰亂頻繁,社會生產遭破壞,而江南地區相對穩定。北民大量南遷,為南方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他們同南方人民一起,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經濟的較大發展,開始改變我國農業經濟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為南北經濟差距的縮小和全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3.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這其中有局部統一的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期統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對北方的三次統一。針對訓練3 (2022·杭州模擬)西晉和東晉政權面臨著政治上與經濟上的雙重壓力,在長達近一個半世紀的時期內未曾鑄造銅錢。但在民間,漢五銖錢和各種舊錢并行,且盜鑄銅錢現象嚴重。這表明當時( )A.庶族掌控鑄幣實權 B.民間力量制約皇權C.商品經濟仍具活力 D.抑商觀念上下背離四、隋唐時期經濟、政治、軍事制度的變化1.土地制度的變化。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土地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均田制崩潰,地主土地所有制從8世紀中葉開始得到空前發展,主要體現為隨著地主莊園經濟的迅速發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2.賦稅制度的變化。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的變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發展的結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貧富分化的社會現實。這一變化,不僅是唐朝賦稅制度的變革,而且也是漢代以來課役重丁口、輕田產轉變到此后輕丁口、重田產的分水嶺。3.選官制度的變化。隋唐建立、唐代完善的科舉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勢力的衰落以及中下地主勢力的上升。各階層知識分子,特別是庶族地主參政,擴大了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極大地改變了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豪強地主壟斷政權的局面。4.軍事制度的變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時也是封建政治經濟發展的要求和產物,同時形成藩鎮。針對訓練4 (2022·淄博二模)公元780年,楊炎推行兩稅法,在稅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兩稅三分”的原則,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度使留用)、留州三分。這一舉措( )A.解決了安史之亂遺留問題B.加劇了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C.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D.增強了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五、家國情懷——正確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及民族關系1.關于民族政權的認識: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因此遼、宋、夏、金、元這些政權的歷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數民族政權為我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2.關于民族關系的問題(1)各民族間存在戰爭,這些戰爭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進行定義。反抗民族壓迫和掠奪的戰爭都是正義的,為了實現國家統一的戰爭也是正義的,反之則是非正義的。(2)在宋、遼、夏、金的關系中占主導的是三次議和,這三次議和雖然是兩宋統治者接受屈辱條件以求得茍安,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議和使雙方減少了戰爭,獲得了較長時間的相對安定局面,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3)這一時期,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技術、制度被少數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間的商品貿易聯系增強,少數民族政權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進文化的影響,先后完成了封建化進程,各民族進一步交融。針對訓練5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契丹皇帝閣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這段話反映的是( )A.北宋與遼的友好往來B.北宋向契丹送納貢金C.宋遼之間的貿易往來D.北宋向遼交納“歲幣”六、歷史趨勢——明清文化的“承古萌新”1.“承古”(1)中國古典科技進入總結時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現:《本草綱目》是古代中醫藥學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學的經典之作。除此以外還有《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2)中國古典文獻進入總結時期——大規模叢書與類書的編著:《四庫全書》是一部規模龐大的叢書,對古籍整理和總結文化遺產有重要的貢獻。2.“萌新”傳統文化中孕育新內容 明清小說是從宋元的話本而來的。著名的科學技術著作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所記內容多是通過作者調查研究而獲得的新知識思想、文學中體現反傳統、反封建 首先,在思想界出現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對君主專制進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膽否定;其次,明清的小說也反映了封建社會走向衰落文化交流上西學東漸 西方傳教士學習中國語言文字和儒家經典,并傳回歐洲,中國知識分子也主動學習西方科技,如《農政全書》介紹歐洲先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天工開物》介紹西洋紅夷火炮鑄造法針對訓練6 (2022·濟南模擬)明清時期,大為繁榮的小說、戲劇競相以普通人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情感追求作為題材,屠夫、小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綠林好漢,以至三教九流進入文學殿堂,成為文學中的主人公。這表明該時期( )A.市民社會地位不斷提高B.封建君主專制空前強化C.商品經濟催生文藝創新D.文藝創作追求神韻意趣特點特征類的答題方法內涵闡釋歷史特點是指某一個歷史事物的特殊之處,既反映了歷史事物的具體性,又顯現出其所具有的特殊性。(1)概括時注意從歷史事物的構成要素角度分析,一般來說,可從背景、時間、目的、過程、內容(措施)、影響等幾個方面考慮。(2)歷史事件、現象特點型:從時代背景、參與主體、引動方式、引動目的、引動結果、性質影響及終結性結論等方面歸納。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唐宋之際,鄉村自治組織進一步發展,中央政府愈來愈多地借助他們來穩固統治。唐宋推行的科舉考試制造了一個擁有特權卻居于鄉間的士紳階層。①宋代以后……隨著識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對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層。呂大鈞首創《呂氏鄉約》,后由王守仁發揚光大;朱熹等理學家則開始將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壞,就由鄉約、保甲承擔了村落治安職能。清代的里甲、保甲、鄉地、宗族、包稅人則承擔催征賦稅的職能,基層自治功能被明清時期勃興的宗族等各種社會組織分擔②。——摘編自蔣楠《歷史視野下的中國鄉村治理》主旨 唐宋至明清時期鄉村治理的演變及特點細讀 ①說明士紳階層在鄉里出現與科舉考試密切相關。 ②說明鄉約、宗族與基層治理相結合,發揮基層治理功能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宋至明清時期鄉村治理的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部分古代中國 綜合提升(一)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第一部分古代中國 綜合提升(一) 學案(無答案)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