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1講 中古時期的世界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1講 中古時期的世界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簡介

第31講 中古時期的世界
時空重點
主題概覽
(1)文明遍布:公元5—15世紀。西歐莊園文明;伊斯蘭文明(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瑪雅文明等。
(2)多元面貌:①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莊園和農奴制度;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實施中央集權;阿拉伯人通過擴張建立的大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奧斯曼人滅亡拜占庭帝國,深刻影響了歐洲和亞洲的歷史發展過程。
②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國家;古代日本和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瑪雅文明展示了美洲人民的強大創造能力。
一、中古時期西歐的封建社會
1.政治上
(1)封君封臣制度
①原因: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
②關系:封君為封臣提供土地作為給養;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
③影響:國王或皇帝通過此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王權的加強
①原因: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
②表現: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法國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王權得到強化。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③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解歷史 封君封臣制度
提醒 封君封臣制度實質是一種封建等級制度。
(3)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領主;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類似于仆從。(選必1,第6課子目1)
(4)法律與教化
①“日耳曼法”: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
②教會
教會法 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教會法(選必1,第9課子目1)
地位 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特點 經濟 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
政治 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
思想 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③普通法:12世紀前后,建立在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使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即普通法。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選必1,第9課子目1)
2.經濟上
(1)莊園
①地位: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②耕地組成:由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組成。
③莊園法庭:領主或其管家主持,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2)城市
①條件: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較有效的利用;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
②興起: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③發展:一些城市通過談判、贖買或暴動的方式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④影響:自治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城市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中世紀莊園
莊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典型的莊園一般是一村一莊,莊園土地一般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思維點撥 西歐封建社會出現的新變化
(1)一大趨勢:中古西歐孕育著統一的力量。
(2)兩個動因:中古西歐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3)三種表現:中古西歐逐步形成王權比較強大的國家;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地位顯赫;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二、中古時期兩大帝國——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帝國
1.拜占庭帝國
(1)擴張:6世紀查士丁尼統治時期,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2)疫?。?世紀時,地中海沿岸爆發鼠疫,造成帝國人口銳減一半。(選必2,第14課子目1)
(3)法律: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
(4)滅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
2.俄羅斯帝國
(1)俄羅斯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16世紀初,建立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
(2)到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材料一 西歐中世紀早期王權衰落。莊園制的衰微,戰爭技術的進步,舊貴族的軍事功能的削弱,促使大批中小封建主紛紛離開莊園和軍隊以投靠國王,到國王政府做官,形成一股影響深遠的貴族官僚化潮流。到14世紀,西歐開始比較確定性地出現抑制割據、強化王權的演變趨勢。
解釋14世紀西歐出現“強化王權演變趨勢”的因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西歐商品經濟發展導致封君封臣關系的松動;莊園經濟衰落,中小封建主投靠國王,國王勢力增強;市民階級力量壯大,支持各國君主的統一事業。
材料二 在中世紀晚期的西歐,國王通過慷慨頒授城市特許狀甚至以各種手段吸引手工業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領地建立城市,這些城市和商人成為國王的長期盟友……隨著城市的興起,社會對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會上出現一股“教育熱”,各級教育在規模上都有所擴大。
——摘編自武寅《簡明世界歷史讀本》
有史學家指出,城市在中世紀晚期逐漸發展為現代社會的胚細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利于商品經濟(或:工商業;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有利于城市自治(或:市民階層壯大);一些城市以財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王權的加強,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城市興辦大學,推動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打破基督教會對思想的束縛。
三、 中古時期的亞洲文明
1.西亞國家
(1)阿拉伯帝國
半島統一 ①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到其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帝國擴張 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帝國統治 政治: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下設各部大臣機構輔助
經濟: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陸上和海上貿易繁榮;城市繁多,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 ②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③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中國史書上的“大食”
唐朝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7世紀中葉起,唐朝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多食、多氏、大寔等。阿拉伯帝國歷經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750年)、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和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因為旗幟尚白,所以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因為旗幟尚黑,被稱為“黑衣大食”,法蒂瑪王朝被稱為“綠衣大食”。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哈里發國。
(2)奧斯曼帝國
建立 1453年,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擴張 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帝國統治 ①政治:最高統治者是蘇丹,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②經濟:15—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刂苼啔W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
2.南亞國家
(1)笈多帝國
①興起:4世紀初,興起于恒河中游,幾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統治: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政令不夠統一。
③宗教:印度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蘇丹國
①興起:13世紀初,建立德里蘇丹國。
②統治:最高統治者稱蘇丹。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
③宗教: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3.東亞國家
(1)日本
大化改新 646年,孝德天皇改革,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幕府統治 背景 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莊園形成,武士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統治 ①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了軍事機構——幕府,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 ②17世紀的德川幕府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來影響
特征 ①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幕府掌握實權。 ②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
(2)朝鮮
①新羅統一:7世紀末,初步統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②高麗王朝: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建立高麗王朝。
③朝鮮建立: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
④抗擊侵略:16世紀末,面對日本侵略,明朝派軍隊赴朝鮮作戰。明朝大將鄧子龍、朝鮮大將李舜臣先后犧牲。
       大化改新
古代日本社會政治變革運動,發生于646年,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學習中國唐朝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
材料 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中寫道:“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
英國學者羅伯特·布雷福特曾說:“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
如何評價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文明交往中所起的作用?請舉例說明。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用: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舉例: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四、中古時期的非洲和美洲文明
1.古代非洲文明
西非 西非居民班圖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馴養了牛,引進了綿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鐵技術
馬里:征服加納后,成為西非最強大的國家;廷巴克圖成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桑海:擊敗馬里,確立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紀達于極盛
東非 4世紀,阿克蘇姆王國進入鼎盛時期,成為地區強國
10—15世紀,東非沿海地區產生了一系列國家,比較著名的有桑給巴爾、蒙巴薩和摩加迪沙等
南非 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14—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
思維點撥 古代非洲文明的特點
(1)非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2)地理環境對文明影響巨大。
(3)具有明顯的區域延續性和一定的擴散性。
(4)發展進程相對緩慢。
2.古代美洲文明
瑪雅文明(中美洲) 政治 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氏族首領、貴族和祭司構成了統治階級;一般氏族成員成為平民
經濟 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制造精美陶器
文化 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發明了獨特的文字,用復雜的歷法紀年,并采用20進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阿茲特克文明(墨西哥) 政治 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的部落首領管理,但需向阿茲特克人繳納貢賦
經濟 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發明了“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
城市 特諾奇蒂特蘭作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縱橫交錯,承擔著城市的交通運輸
印加文明(南美洲) 興起發展 12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15世紀末16世紀初,發展到鼎盛時期
表現 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地方分四大政區,由貴族充任長官
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詳細的人口調查表
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
政府將征服地區的部分或全部居民遷移到新地區,以防止他們反抗
思維點撥 美洲文明的世界貢獻
美洲文明的相對孤立為其獨立探索文明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條件,印第安人所培育的種類繁多的農作物及家畜、家禽在新航路開辟后傳播到世界廣大地區,今天人們的物質和經濟生活實則大大受益于印第安人的艱辛探索,這也是美洲文明在全球發展中的獨特意義。
1.農奴制與莊園制互為表里,構成了西歐農村社會的基石。
2.城市自治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法律性的,即從管轄它的領主或國王那里得到一種特權證書來保障它的一些權力。
3.封建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產生,推動了王權的強化和主要封建國家的形成。
4.阿拉伯政權是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最高統治者哈里發集各種權力于一身。
1.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
(1)多元的社會結構: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學、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處。
(2)封君封臣制、封土制: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的基礎是封土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封建貴族等級制度。
(3)相對獨立的莊園制:經濟上自給自足;政治上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
(4)追求城市自治:城市自治和市民自由。
(5)基督教文化:是西歐中世紀文化的主體。
2.城市復興對西歐的歷史意義
(1)政治上: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新的等級——市民階級。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市民階級參與政治,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
(2)經濟上:城市的興起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舊制度瓦解,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
(3)思想上:在西歐城市市民爭取自治的過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權利的意識逐步覺醒,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人性解放、謀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觀念得以張揚。
(4)文化上:隨著城市的出現,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為日后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
3.拜占庭文化的影響
政治 (1)拜占庭帝國嚴密的社會組織、完善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對亞洲國家,特別是對阿拉伯帝國政治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影響。 (2)《羅馬民法大全》不僅是《拿破侖法典》的范本,而且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制定法律的依據
經濟 拜占庭商業活動的繁榮不僅推動了它本身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物質進步,而且促進了整個地中海沿岸乃至整個歐洲范圍內的商業復興
文化 (1)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和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2)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3)對東歐文化的影響更為巨大。加速了斯拉夫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世界的逐漸形成,奠定了近現代東歐文化區域的基本格局
4.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保存并 傳播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作品通過拜占庭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們將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人后來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又重新認識希臘、羅馬的文化成就
溝通媒介 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媒介。他們把古代印度、中國的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傳播到東方
鉆研創新 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將這些文化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5.美洲文明的特點
美洲印第安人是遼闊的美洲土地上最早的主人,15世紀末歐洲殖民者入侵以后對南北美洲各族人民的總稱。在15世紀西歐殖民者入侵以前,印第安文明的發展長期處于獨立形成、獨立發展,與外界尤其是與文明發展較早的歐亞大陸缺乏交流的狀況,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性特征。
1.(2022·山東卷)如圖所列為12世紀前期法蘭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間的若干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
A.推動城市崛起 B.加強國王權力
C.建立民族國家 D.發展莊園經濟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法國國王通過支持城市自治運動來打擊封建諸侯、改組御前會議加強王權、借聯姻來擴充領土,都是為了加強國王的權力,B項正確;這些舉措客觀上推動了城市的崛起和民族國家的建立,但不是其目的,排除A、C項;莊園經濟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不利于王權的強化,排除D項。
2.從13世紀起,西歐許多國家的勞役和實物地租逐漸被貨幣地租取代,農民雖然還向土地所有主提供無償的勞動,但他們提供的是產品的價值而不是產品或直接勞動,因此農民必須把一部分產品出賣,封建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逐漸變成單純的貨幣關系。以上材料說明(  )
A.西歐進入封建社會
B.西歐的莊園開始解體,城市逐漸出現
C.西歐農民失去土地
D.西歐由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西歐許多國家的勞役和實物地租逐漸被貨幣地租取代”“農民必須把一部分產品出賣,封建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逐漸變成單純的貨幣關系”可知,西歐的莊園開始解體,商品經濟發展,有利于城市發展,故B項正確。
3.(2022·北京海淀區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模擬)“民族大遷徙不是簡單的民族住地的變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團對奴隸制羅馬帝國的武力征服。在這種征服的基礎上使羅馬與日耳曼兩種文明、兩種制度和兩大民族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西歐的封建制度。”這段材料旨在說明(  )
A.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時期
B.中古時期確立了日耳曼人在歐洲的統治
C.西歐封建制度既有羅馬帝國特征又有日耳曼人傳統
D.封建社會時期的西歐保留了農奴制
答案 C
解析 依據材料可得出,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羅馬文明的影響以及保留有日耳曼的特征,故C項正確;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時期,而不是羅馬帝國滅亡,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出日耳曼人在中古時期統治歐洲,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當時保留了農奴制,排除D項。
4.(2021·福建卷)公元8-9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地將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獻翻譯成阿拉伯語。到了14世紀,其中的一些文獻已陸續傳到歐洲。這為(  )
A.新航路開辟創造了條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
C.啟蒙運動提供了依據
D.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答案 A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世紀,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傳到歐洲,其中包括指南針技術、人文主義(冒險精神)的典籍、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學說,這些為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A項正確;宗教改革開始于16世紀,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時間為18世紀末,距離14世紀較遠,故排除B、C、D項。
5.(2016·上海卷)中世紀后期位于東西方之間的某個軍事強國,占據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亞歐商路。這個國家是(  )
A.西羅馬帝國 B.法蘭克王國
C.拜占庭帝國 D.奧斯曼帝國
答案 D
解析 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中世紀開始;法蘭克王國是法蘭克人在西歐建立的封建王國;拜占庭帝國位于東西方商路的西端,且于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而當時控制東西方商路的軍事強國是奧斯曼帝國,故選D;A、B、C錯誤。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
1.歐洲中世紀封建城市的類型主要有三種:一是要塞城鎮類型,二是城堡類型,三是商業交通類型。歐洲中世紀城市類型(  )
A.反映了歐洲中世紀商品經濟發展
B.有助于推動文藝復興
C.折射出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特征
D.促進了城市自治運動
答案 C
解析 根據題意內容可以看出,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從側重軍事職能轉向側重經濟職能,這反映出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的特征,C項正確。
2.(2022·北京101中學一模)中世紀早期的西歐,貴族都有莊園法庭的司法權,這在西歐是普遍的狀況。由地主貴族、俗人或僧侶、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圍內,對那里的居民辦理行政、征收賦稅,而國王只是被縮成一個陰影而已。材料表明,這一時期的西歐莊園(  )
A.帶有基層自治色彩 B.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
C.具有完全獨立特點 D.有利于形成強大王權
答案 A
解析 據題意可知,中世紀西歐的莊園都有自己的法庭,能夠行使司法權,而且莊園還可以辦理行政、征收賦稅等,國王對莊園的影響力較弱,體現了西歐莊園的自治色彩,A項正確,D項錯誤;材料無法說明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排除B項;“完全獨立”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
3.16世紀50年代開始,沙皇伊凡四世將忠于自己的人組建成新一任政府,稱之為“重臣拉達”,這些人指派軍事總督到所有城市和公國去,對各個領地的領主們進行控制。這項改革(  )
A.有效擴大了帝國疆域
B.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
C.有利于城市發展興盛
D.徹底瓦解了地方勢力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伊凡四世改革對地方進行有效控制,這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B正確;材料并沒有涉及疆域的擴大,故A錯誤;材料與城市發展興盛無關,故C錯誤;“徹底”一詞說法太過絕對,故D錯誤。
4.(2023·紹興???公元3—6世紀,亞歐游牧部落開始了新一輪的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下列國家的崛起,與之相關的是(  )
A.阿拉伯帝國 B.波斯帝國
C.赫梯帝國 D.羅馬帝國
答案 A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7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開始擴張,征服西亞和北非廣大地區,到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故選A項;波斯帝國存在于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B項;赫梯帝國存在于公元前17世紀到公元前13世紀,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C項;公元前27年,屋大維正式確立個人獨裁統治,羅馬由共和國變為帝國,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D項。
5.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重視知識,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大量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這些后來又成為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的重要條件;同時中國的四大發明也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阿拉伯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產物
B.阿拉伯人創造了領先世界的文化
C.阿拉伯帝國是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
D.東學西傳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完成
答案 C
解析 材料“大量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譯為阿拉伯文,這些后來又成為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的重要條件”“同時中國的四大發明也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體現了阿拉伯人通過傳播希臘、波斯、印度的典籍和中國的四大發明,促進了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推動了歐洲的發展,體現了阿拉伯帝國是溝通東西文化的橋梁,C項正確。
6.笈多王朝(約320—約540年)是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這一時期(  )
A.統治范圍幾乎遍及整個印度半島
B.建立起中央集權國家
C.佛教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D.政局相對穩定,經濟繁榮
答案 D
解析 4 世紀初,恒河中游興起的笈多帝國經過多年征戰, 幾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大部分地區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笈多帝國時期,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治階級支持,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故D項符合題意。
7.(2023·麗水???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機構和地方行政機構(國、郡、里)。材料中這項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
A.編訂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體系
B.莊園經濟形成,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D.武士集團形成,促進了日本進步發展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主要內容是樹立天皇權威和建立中央及地方官制。結合所學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進行改革,模仿中國建立起中央集權國家,故選C;材料信息中沒有涉及國家法律體系的建立,排除A;到10世紀,日本中央集權制度開始瓦解,莊園經濟和武士集團形成,均不是大化改新措施實施的結果,排除B、D。
8.高麗王朝有各種考試時間不確定的科舉考試,又稱“別試”。具有代表性的別試,國王也會親臨考場,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館的儒生為考試對象的“謁圣試”等。材料說明(  )
A.儒家思想對高麗王朝影響深遠
B.高麗王朝科舉考試和中國完全一樣
C.科舉考試具有公平公正的特點
D.科舉考試擴大了統治基礎
答案 A
解析 從材料“具有代表性的別試,國王也會親臨考場,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館的儒生為考試對象的‘謁圣試’等”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高麗王朝選官制度的影響,故A項正確。
9.阿克蘇姆已使用金屬鑄幣,鑄幣正反兩面分別刻有國王手持寶劍和棕櫚葉的圖案,象征王權的威嚴與仁德,從中可以看出(  )
A.金屬鑄幣的推行有助于強化王權
B.阿克蘇姆商品經濟發達
C.阿克蘇姆金屬冶煉業發達
D.阿克蘇姆地區農業和手工業都很發達
答案 A
解析 從材料“象征王權的威嚴與仁德”可以看出阿克蘇姆金屬鑄幣圖案有助于強化王權,故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經濟生活為政治服務,并非強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情況,故B、C、D三項錯誤。
10.(2022·溫州質檢)一位古文物專家寫道:“我對古津巴布韋的廢墟古物沒有多少信心。我認為,它們都是本地的?!笨稍谕诔鏊闹辉硎B后他又寫道:“這些藝術品似乎彈奏著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話:這絕不是非洲的。”該學者的記述(  )
A.旨在說明古津巴布韋文化曾受到外來文化影響
B.強調這一遺址是非洲文明的最高成就
C.證明古代地中海文明是古津巴布韋文化的源頭
D.對非洲文明存在種族歧視的錯誤傾向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該學者對古津巴布韋的認識由認為古津巴布韋文化都是本地的廢墟古物,后來在挖出皂石鳥后又認為古津巴布韋文化來自地中海文明,絕不是非洲的,體現出該學者對非洲文明存在種族歧視的錯誤傾向,故選D。
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
11.(2023·浙江省“山水聯盟”高三聯考)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是在10世紀前后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初期的城市是封建主領地的一部分,城市居民要向封建領主繳納賦稅和提供勞役,受封建領主司法和行政的管轄。12世紀,在英國屬于國王所管轄領地的城市約占全國城市總數的2/3。當時英國這一狀況(  )
A.基于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B.有利于封建國王的統一事業
C.蘊藏著近代歐洲民主政治因素
D.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王權力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屬于國王所管轄領地的城市約占全國城市總數的2/3”可知,英國國王對地方的控制力加強,這推動了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有利于封建國王的統一事業,故選B項;12世紀,英國尚未出現資本主義經濟,排除A項;民主政治是在民主監督下少數派運用公共權力管理社會公共部門和服務公眾的行為,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這一狀況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國王權力,而不是削弱,排除D項。
12.(2023·湖州一模)《后漢書》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入海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庇⒙勚酥?。(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中國,而安息欲以中國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至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繳外獻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下列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甘英奉張騫之命出使大秦
B.漢朝和羅馬均有直接聯系的意愿
C.漢朝和羅馬因安敦遣使開始有了交流
D.安息阻斷了東西方之間陸路貿易的通道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可知,漢朝派甘英出使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也欲派遣使臣到中國,說明兩國有直接聯系的意愿,故選B項;甘英奉班超之命出使大秦而非張騫,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漢朝與羅馬始于絲綢之路的開通而非安敦遣使,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安息壟斷了東西方之間陸路貿易的通道獲取暴利,使得羅馬和漢朝亟須建立直接聯系,并未完全阻斷兩國交流,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
13.下表反映的是班圖人大遷徙的概況。據表中信息可知,班圖人大遷徙(  )
路線 概況
西線 最早的遷徙路線,進入西赤道非洲,西遷后形成剛果人、隆達人、盧巴人、庫巴人等
南線 向南遷徙最多,直至抵達南非,最終建立了祖魯部落聯盟
東線 9—10世紀時抵達東非沿海地區,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壞了南非的先進生產方式
B.促使撒哈拉以南地區形成統一國家
C.加速了阿拉伯帝國衰弱的進程
D.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進的多樣性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西遷后形成剛果人、隆達人、盧巴人、庫巴人”“最終建立了祖魯部落聯盟”“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等信息可知,班圖人遷徙后與非洲當地人融合,形成新的族群,這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進的多樣性,故選D項。
14.(2022·嘉興???據《阿拉伯通史》記載,巴格達的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和絲綢,有從印度運來的香料,有從中亞細亞和突厥運來的寶石和奴隸,有從俄羅斯運來的蜂蜜,有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這表明在當時(  )
A.阿拉伯帝國是世界最強大的帝國
B.巴格達市場中貨物的種類繁多
C.阿拉伯地區是世界貿易的中心
D.巴格達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商隊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巴格達市場上有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印度的香料,中亞細亞和突厥的寶石和奴隸,俄羅斯的蜂蜜以及非洲的象牙等,表明在當時巴格達市場中貨物的種類繁多,B項正確。
15.(2022·保定???《全球通史》中寫道:“瑪雅人的城市,如果它們可以這樣稱呼的話,是舉行儀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這是因為瑪雅人從事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在兩三年內便耗盡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遷移駐地?!睋丝梢耘袛?  )
A.瑪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國家
B.古代美洲沒有出現戰爭和軍隊
C.瑪雅人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
D.古代美洲畜牧業占有較大比重
答案 C
解析 依據題干“瑪雅人從事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在兩三年內便耗盡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遷移駐地”可見,瑪雅人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因此需要不斷地遷移駐地,不具有固定的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C項正確。
三、非選擇題(共30分)
16.(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紀教權與王權關系的演變
階段 史實
初期 751年,法蘭克王國宮相丕平在教會的支持下當上了法蘭克王國的國王,于是,為了酬謝教會,丕平兩次向與教皇為敵的倫巴德人開戰,占領了意大利的中部地區,并把中部地區、連同羅馬城一起獻給了教皇
中期 964年教皇約翰十二世依賴德國皇帝奧托一世,打敗了與教皇為敵的羅馬貴族,同時又為奧托一世舉行加冕典禮,尊稱為“羅馬帝國皇帝”。1122年,羅馬教皇與德國皇帝簽訂了沃姆斯協定,皇帝承認教會對主教選舉和任命的自由;在任命主教時,世俗君主賜給主教以權力,作為世俗權力的象征
后期 教皇英諾森三世上臺后,發表了《宇宙的創造者》,聲稱:宇宙的創造者設立了兩大尊位;較大的那個主管靈魂,較次的那個主管肉體。君王的權力從教皇的權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的阿維農城,史稱“阿維農之囚”,使教皇成為法國國王的御用工具
材料二 中世紀末期,法國、英國農奴制度都已廢除,封建束縛逐漸松弛。社會生產力提高,商業貿易發展,法國、英國、尼德蘭等國內經濟中心形成;海外探險、“地理發現”取得很大成功,早期殖民掠奪已經開始;法國、英國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王權確立,民族國家在形成。業已強大的王權再也不能容忍教皇特權,新興資產階級要求奪取教會財富。日益增長的民族意識,已無法忍受對教廷屈服的政策,西歐有些國家紛紛開展反對外國干涉的斗爭。德國,實力雄厚的諸侯,漠視教廷圣諭,自行其是。意大利布滿各種類型的政治實體,北部發達的城市共和國,早將教皇、教會置于一旁。
——摘編自朱錫強《西歐中世紀教權與俗權的斗爭及消長》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教權與王權關系的演變歷程。(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中世紀末期導致教權地位變化的因素。(9分)
答案 (1)演變歷程:①中世紀初期,王權與教權之間的關系是和平相處,相互利用;②中世紀中期,王權與教權之間的關系是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③中世紀后期,王權與教權之間,起初教權擺脫世俗權控制,進入極盛時期;然后教權盛極而衰,并從屬于王權。
(2)因素:①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王權確立,民族國家的形成;②地方諸侯、各種政治實體、城市共和國實力的強大;③農奴制度的廢除,封建束縛逐漸松弛;④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尤其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⑤新航路的開辟與早期殖民擴張,壯大了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力量;⑥民族意識的日益增長;⑦文藝復興運動及自然科學的興起,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
17.(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世紀的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了古代希臘的理性傳統,在實驗科學、醫學、化學、數學、天文學等各方面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學家的“圖斯雙圓”理論出現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中,現代天文學家中的很多名稱和術語來自阿拉伯天文學家,12世紀開始,許多希臘哲學著作的阿拉伯文譯本又重新譯成歐洲各種文字,歐洲人才重新聽到亞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觸到真實的希臘古典哲學著作。從阿拉伯世界涌來的知識潮流,給歐洲帶來了向心靈解放的“大躍進”,促進了發展自由思想的偉大進步,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到來。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也是經阿拉伯人之手,逐步傳入西歐。
——摘編自蔡德貴《中世紀阿拉伯人對哲學和科學的貢獻》
材料二 當時,阿拉伯地區因敵對部落和聯盟的紛爭而陷于分裂狀態,大門洞開,對外來影響不加任何防備,像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敘利亞和拜占庭帝國所屬的埃及進行殖民活動的種種努力打開大門。沒有穆罕默德,它永遠不會實現統一。
——摘編自布羅代爾《文明史綱》
(1)根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人對歐洲社會的影響。(7分)
(2)材料二中布羅代爾說,沒有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島“永遠不會實現統一”,你如何評價這句話。(8分)
答案 (1)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領先全球的成就,影響了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將被中世紀湮沒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傳回歐洲,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播到歐洲,促進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
(2)布羅代爾肯定了穆罕默德在統一阿拉伯半島進程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時也強調了歷史人物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但是,布羅代爾的言論也許過于絕對。就當時阿拉伯半島的社會發展狀況而言,結束分裂割據,實現統一是阿拉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如果沒有穆罕默德,可能也會有其他人擔此大任。第31講 中古時期的世界
時空重點
主題概覽
(1)文明遍布:公元5—15世紀。西歐莊園文明;伊斯蘭文明(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瑪雅文明等。
(2)多元面貌:①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莊園和農奴制度;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實施中央集權;阿拉伯人通過擴張建立的大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奧斯曼人滅亡拜占庭帝國,深刻影響了歐洲和亞洲的歷史發展過程。
②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國家;古代日本和朝鮮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瑪雅文明展示了美洲人民的強大創造能力。
一、中古時期西歐的封建社會
1.政治上
(1)封君封臣制度
①原因:社會動蕩和______________的產物。
②關系:封君為封臣提供土地作為給養;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
③影響:國王或皇帝通過此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王權的加強
①原因: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
②表現: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法國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王權得到強化。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________和葡萄牙。
③影響:為西歐________________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解歷史 封君封臣制度
提醒 封君封臣制度實質是一種封建等級制度。
(3)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______________;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類似于仆從。(選必1,第6課子目1)
(4)法律與教化
①“日耳曼法”: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
②教會
教會法 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教會法(選必1,第9課子目1)
地位 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特點 經濟 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__________
政治 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__________
思想 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③普通法:12世紀前后,建立在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使用的法律在英國逐漸形成,即普通法。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選必1,第9課子目1)
2.經濟上
(1)莊園
①地位: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②耕地組成:由________________和農民份地組成。
③莊園法庭:領主或其管家主持,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2)城市
①條件: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較有效的利用;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
②興起: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③發展:一些城市通過談判、________或暴動的方式贏得一定程度的________。
④影響:自治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________;城市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中世紀莊園
莊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典型的莊園一般是一村一莊,莊園土地一般分為領主自營地和農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思維點撥 西歐封建社會出現的新變化
(1)一大趨勢:中古西歐孕育著統一的力量。
(2)兩個動因:中古西歐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
(3)三種表現:中古西歐逐步形成王權比較強大的國家;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地位顯赫;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二、中古時期兩大帝國——拜占庭帝國與俄羅斯帝國
1.拜占庭帝國
(1)擴張:6世紀查士丁尼統治時期,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2)疫?。?世紀時,_____沿岸爆發鼠疫,造成帝國人口銳減一半。(選必2,第14課子目1)
(3)法律:編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________________》。
(4)滅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
2.俄羅斯帝國
(1)俄羅斯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________________;16世紀初,建立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頒布新法典,改組中央機關,鎮壓大貴族,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
(2)到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材料一 西歐中世紀早期王權衰落。莊園制的衰微,戰爭技術的進步,舊貴族的軍事功能的削弱,促使大批中小封建主紛紛離開莊園和軍隊以投靠國王,到國王政府做官,形成一股影響深遠的貴族官僚化潮流。到14世紀,西歐開始比較確定性地出現抑制割據、強化王權的演變趨勢。
解釋14世紀西歐出現“強化王權演變趨勢”的因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中世紀晚期的西歐,國王通過慷慨頒授城市特許狀甚至以各種手段吸引手工業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領地建立城市,這些城市和商人成為國王的長期盟友……隨著城市的興起,社會對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會上出現一股“教育熱”,各級教育在規模上都有所擴大。
——摘編自武寅《簡明世界歷史讀本》
有史學家指出,城市在中世紀晚期逐漸發展為現代社會的胚細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中古時期的亞洲文明
1.西亞國家
(1)阿拉伯帝國
半島統一 ①7世紀初,______創立伊斯蘭教。 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到其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帝國擴張 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帝國統治 政治:最高統治者______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下設各部大臣機構輔助
經濟: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陸上和海上貿易繁榮;城市繁多,都城______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①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 ②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③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中國史書上的“大食”
唐朝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7世紀中葉起,唐朝文獻已將阿拉伯人稱為多食、多氏、大寔等。阿拉伯帝國歷經626年,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750年)、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和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因為旗幟尚白,所以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因為旗幟尚黑,被稱為“黑衣大食”,法蒂瑪王朝被稱為“綠衣大食”。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哈里發國。
(2)奧斯曼帝國
建立 1453年,滅亡拜占庭帝國,將_______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擴張 16世紀后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帝國統治 ①政治:最高統治者是_____,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②經濟:15—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刂苼啔W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
2.南亞國家
(1)笈多帝國
①興起:4世紀初,興起于恒河中游,幾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統治: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政令不夠統一。
③宗教:________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蘇丹國
①興起:13世紀初,建立德里蘇丹國。
②統治:最高統治者稱蘇丹。地方劃分為行省,行省總督由蘇丹任命,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
③宗教: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3.東亞國家
(1)日本
大化改新 646年,_______改革,經過約半個世紀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幕府統治 背景 10世紀,日本的中央集權體制開始瓦解,莊園形成,武士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統治 ①12世紀末,武士集團的首領_______在鐮倉建立了軍事機構——幕府,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 ②17世紀的德川幕府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來影響
特征 ①以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幕府掌握實權。 ②將軍與武士結成主從關系,武士成為將軍的家臣
(2)朝鮮
①新羅統一:7世紀末,初步統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②高麗王朝: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仿效中國唐朝制度建立高麗王朝。
③朝鮮建立: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________,改國號為朝鮮。
④抗擊侵略:16世紀末,面對日本侵略,明朝派軍隊赴朝鮮作戰。明朝大將鄧子龍、朝鮮大將________先后犧牲。
       大化改新
古代日本社會政治變革運動,發生于646年,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學習中國唐朝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
材料 恩格斯在《德國農民戰爭》中寫道:“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br/>英國學者羅伯特·布雷福特曾說:“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
如何評價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文明交往中所起的作用?請舉例說明。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中古時期的非洲和美洲文明
1.古代非洲文明
西非 西非居民________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馴養了牛,引進了綿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鐵技術
馬里:征服加納后,成為西非最強大的國家;_________成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桑海:擊敗馬里,確立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紀達于極盛
東非 4世紀,________王國進入鼎盛時期,成為地區強國
10—15世紀,東非沿海地區產生了一系列國家,比較著名的有桑給巴爾、蒙巴薩和摩加迪沙等
南非 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14—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
思維點撥 古代非洲文明的特點
(1)非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2)地理環境對文明影響巨大。
(3)具有明顯的區域延續性和一定的擴散性。
(4)發展進程相對緩慢。
2.古代美洲文明
瑪雅文明(中美洲) 政治 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氏族首領、貴族和祭司構成了統治階級;一般氏族成員成為平民
經濟 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制造精美陶器
文化 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發明了獨特的文字,用復雜的歷法紀年,并采用20進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阿茲特克文明(墨西哥) 政治 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的部落首領管理,但需向阿茲特克人繳納貢賦
經濟 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發明了“_________”,擴大了耕地面積
城市 特諾奇蒂特蘭作為都城,全城水渠和道路縱橫交錯,承擔著城市的交通運輸
印加文明(南美洲) 興起發展 12世紀,印加人以_______為都城建立國家;13世紀,逐漸崛起;15世紀末16世紀初,發展到鼎盛時期
表現 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地方分四大政區,由_____充任長官
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詳細的人口調查表
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
政府將征服地區的部分或全部居民遷移到新地區,以防止他們反抗
思維點撥 美洲文明的世界貢獻
美洲文明的相對孤立為其獨立探索文明的發展道路提供了條件,印第安人所培育的種類繁多的農作物及家畜、家禽在新航路開辟后傳播到世界廣大地區,今天人們的物質和經濟生活實則大大受益于印第安人的艱辛探索,這也是美洲文明在全球發展中的獨特意義。
1.農奴制與莊園制互為表里,構成了西歐農村社會的基石。
2.城市自治不是政治性的,而是法律性的,即從管轄它的領主或國王那里得到一種特權證書來保障它的一些權力。
3.封建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產生,推動了王權的強化和主要封建國家的形成。
4.阿拉伯政權是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最高統治者哈里發集各種權力于一身。
1.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
(1)多元的社會結構: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學、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處。
(2)封君封臣制、封土制: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的基礎是封土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封建貴族等級制度。
(3)相對獨立的莊園制:經濟上自給自足;政治上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
(4)追求城市自治:城市自治和市民自由。
(5)基督教文化:是西歐中世紀文化的主體。
2.城市復興對西歐的歷史意義
(1)政治上: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新的等級——市民階級。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市民階級參與政治,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
(2)經濟上:城市的興起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舊制度瓦解,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
(3)思想上:在西歐城市市民爭取自治的過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權利的意識逐步覺醒,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人性解放、謀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觀念得以張揚。
(4)文化上:隨著城市的出現,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為日后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
3.拜占庭文化的影響
政治 (1)拜占庭帝國嚴密的社會組織、完善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對亞洲國家,特別是對阿拉伯帝國政治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影響。 (2)《羅馬民法大全》不僅是《拿破侖法典》的范本,而且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制定法律的依據
經濟 拜占庭商業活動的繁榮不僅推動了它本身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物質進步,而且促進了整個地中海沿岸乃至整個歐洲范圍內的商業復興
文化 (1)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和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2)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3)對東歐文化的影響更為巨大。加速了斯拉夫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世界的逐漸形成,奠定了近現代東歐文化區域的基本格局
4.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保存并 傳播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作品通過拜占庭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們將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人后來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又重新認識希臘、羅馬的文化成就
溝通媒介 阿拉伯人足跡遍及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的媒介。他們把古代印度、中國的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學成就傳播到東方
鉆研創新 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鉆研的基礎上將這些文化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筑學、文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5.美洲文明的特點
美洲印第安人是遼闊的美洲土地上最早的主人,15世紀末歐洲殖民者入侵以后對南北美洲各族人民的總稱。在15世紀西歐殖民者入侵以前,印第安文明的發展長期處于獨立形成、獨立發展,與外界尤其是與文明發展較早的歐亞大陸缺乏交流的狀況,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性特征。
1.(2022·山東卷)如圖所列為12世紀前期法蘭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間的若干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
A.推動城市崛起 B.加強國王權力
C.建立民族國家 D.發展莊園經濟
2.從13世紀起,西歐許多國家的勞役和實物地租逐漸被貨幣地租取代,農民雖然還向土地所有主提供無償的勞動,但他們提供的是產品的價值而不是產品或直接勞動,因此農民必須把一部分產品出賣,封建主和農民之間的關系逐漸變成單純的貨幣關系。以上材料說明(  )
A.西歐進入封建社會
B.西歐的莊園開始解體,城市逐漸出現
C.西歐農民失去土地
D.西歐由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3.(2022·北京海淀區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模擬)“民族大遷徙不是簡單的民族住地的變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團對奴隸制羅馬帝國的武力征服。在這種征服的基礎上使羅馬與日耳曼兩種文明、兩種制度和兩大民族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西歐的封建制度。”這段材料旨在說明(  )
A.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時期
B.中古時期確立了日耳曼人在歐洲的統治
C.西歐封建制度既有羅馬帝國特征又有日耳曼人傳統
D.封建社會時期的西歐保留了農奴制
4.(2021·福建卷)公元8-9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地將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獻翻譯成阿拉伯語。到了14世紀,其中的一些文獻已陸續傳到歐洲。這為(  )
A.新航路開辟創造了條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
C.啟蒙運動提供了依據
D.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5.(2016·上海卷)中世紀后期位于東西方之間的某個軍事強國,占據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亞歐商路。這個國家是(  )
A.西羅馬帝國 B.法蘭克王國
C.拜占庭帝國 D.奧斯曼帝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犍为县| 新平| 宕昌县| 遂平县| 松原市| 佛冈县| 淅川县| 建湖县| 揭西县| 林芝县| 荣成市| 始兴县| 佛学| 历史| 佛冈县| 和静县| 灵寿县| 吕梁市| 海淀区| 台北县| 定边县| 百色市| 雷波县| 团风县| 婺源县| 盱眙县| 天镇县| 霍林郭勒市| 永泰县| 嘉祥县| 冕宁县| 舟山市| 萨迦县| 阿拉善左旗| 贡觉县| 黄骅市| 奉贤区| 集贤县| 高尔夫| 沙坪坝区| 浑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