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2講 世界古代的食物生產、商業貿易與居住環境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2講 世界古代的食物生產、商業貿易與居住環境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簡介

第32講 世界古代的食物生產、商業貿易與居住環境
主題概覽
(1)食物生產: 農業出現以后,人類逐漸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都培育或引進了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
(2)商業貿易:由于交換的需要,部落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商業貿易逐漸發展起來。貨幣、信貸和商業契約便利了交換,擴展了商業的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3)居住環境:村落是具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聚居點,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當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習俗等多方面因素決定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點。
一、世界古代的食物生產
(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
1.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1)食物采集:原始農耕和畜牧出現以前,人類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來獲取食物。
(2)食物生產: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成為人類獲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思維點撥 原始農業的基本特征
(1)生產工具簡單落后,以石刀、石鏟、石鋤和棍棒等為主。
(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種。
(3)主要從事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維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2.農耕和畜牧的出現
(1)時間:大約1萬年前。
(2)概況
農業 西亞 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
東亞 中國黃河中上游、長江中下游分別是粟和水稻的發源地
中美洲 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
畜牧業 西亞 距今約9000年前,西亞的人們已經飼養綿羊和山羊
中國 距今約8500年前,中國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后來河姆渡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
南美 距今約6000年前,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
(3)意義
①歷史地位: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加速了人口的增長。
②生活方式: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
③生產方式: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手工業的出現和科技文化的進步。
思維點撥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產生,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成食物的生產者的根本因素。
(二)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1.狀況
地區 食物生產 土地制度
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 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 (1)古巴比倫王國,王室、神廟、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擁有土地,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租給佃戶。 (2)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
古代希臘、 羅馬 (1)大麥和小麥從西亞傳入希臘,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建立果園,從事農產品加工。 (2)古羅馬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 (1)古希臘城邦中公民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 (2)古羅馬實行土地國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
古代美洲 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 (1)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個家庭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 (2)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兩年不耕作的土地將被村社收回
2.影響:大河流域灌溉農業發達,孕育出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中國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三)生產關系的變化
1.根本條件:隨著農業產生,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
2.主要表現
(1)社會結構: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地位下降。
(2)階級關系:剩余產品出現和私有制產生,氏族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出現了階級分化。
(3)治理方式: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產生了國家。
3.歷史影響
(1)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推動了人類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2)社會形態:隨著國家、文字和階級的出現,人類進入到文明社會——奴隸社會。
圖解歷史
材料一 舊石器時代……他們仍像獵食其他動物的野獸那樣,靠捕捉小動物為生;仍像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無數生物那樣,靠采集食物謀生。由于他們依賴大自然,所以就被大自然支配。為了追獵動物、尋找野果地或漁獵場地,他們不得不經常過著流動的生活。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根據材料,概括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活狀況:靠采集和漁獵為生,過群居生活,不斷遷徙。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低下。
材料二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祟悘氖罗r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較穩定地獲得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需的食物并儲存它。這就使人口得以較大的增長,并可使一部分人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還使某些人有可能積聚財富。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
根據材料,概述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的深遠意義。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加速了人口增長;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出現了剩余產品和貧富分化,進而產生了階級和國家。
二、世界古代的商業貿易與居住環境
(一)世界古代的商業貿易
1.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
(1)商貿活動
國家(地區) 表現
古埃及 商業歷史悠久,對外貿易控制在國家手中
古希臘 形成了若干個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十分活躍
古羅馬 商貿繁榮,海外貿易航線四通八達
拜占庭帝國 一度壟斷了中國絲綢等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
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亞、非、歐三洲之間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
(2)重要商路
①絲綢之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
張騫通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支線的開辟 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
②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草原絲綢之路” 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
“西南絲綢之路” 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
“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
2.貨幣、信貸、商業契約
(1)貨幣
概況 ①公元前11世紀,古埃及開始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 ②公元前8-前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金屬鑄幣
作用 ①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 ②商業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
(2)信貸
地區 時間 概況
兩河流域 公元前22-前21世紀 出現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借貸有利息規定,也有社會救濟性質的免息借貸
古埃及 公元前16-前11世紀 出現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借貸行為必須有證人,還要履行擔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護
古希臘 公元前4世紀 貨幣經營行業開始興起,出現匯票的雛形
(3)商業契約
①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約廣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護。
②兩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古巴比倫時期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
       信貸與契約
信貸是體現一定經濟關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借貸行為,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特殊形式,是債權人貸出貨幣,債務人按期償還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動(通過轉讓資金使用權獲取收益)。
契約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可以理解為“守信用”。
材料 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漢武帝派使臣聯合西域的大宛、烏孫、大月氏等國,成立了一個松散的合作聯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勢力。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印度的佛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間交集共生。絲綢之路是漢朝探索出來的,讓中國融入世界,并漸而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的一條大國之道?!幾阅聺稘h代的政治豐碑和國家隱痛》
根據材料,概括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漢武帝推動而成;從軍事路、外交路延伸為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物流通道;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讓中國融入世界并逐漸發揮影響力的中西交通要道。
(二)世界古代的居住環境
1.村落的產生
(1)居住形式的演變:經歷了從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變。
(2)古代村落的出現
條件 農業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表現 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 世界其他地區,如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遺址
特點 村落建有住宅、倉廩、地窖和公共活動場所等
影響 為人們的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人們進行集體活動提供了便利
2.集鎮的出現
(1)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過程
①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手工業者開始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
②商人的出現使手工業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榮,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了保護其財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壘設防,形成集鎮。
3.城市的產生
(1)形成: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生活的地區。
(2)功能:城市是一定區域內政治權力、軍事防御、經濟活動、宗教祭祀的中心場所。
(3)表現
典型 代表 古希臘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業的功能
古羅馬 城市的道路系統和供水排水系統,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
歐洲中古時期 出現了一些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
4.民居的建造
兩河流域 人們用黏土和蘆葦混合制成的磚塊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撐屋頂的棟梁
古代埃及 (1)古埃及大多數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2)庭院是家庭活動的場所,院落的周圍有柱廊
古希臘羅馬 (1)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混凝土普及后,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成為古羅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3)3-4世紀時,集體住宅——復合式公寓出現
北美地區 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過著游獵生活,住在圓錐形的帳篷中
南美地區 亞馬孫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住在圓形的公共居所中
思維點撥 世界各地民居造型不同的原因
世界各地的民居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建造出來的,其不僅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也有顯著的地方色彩,同時體現了經濟發展水平。
1.采集漁獵時代,人類為獲取食物而不得不遷徙。農業時代,人類播種等待收獲需要定居。
2.土地貧瘠、人口增加等原因使古希臘的谷物生產不能自給自足,經濟作物在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3.食物物種交流深刻影響了全球農業和世界人民的飲食生活,推動了農業物質文明的發展和飲食革命的發生。
4.契約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可以理解為“守信用”。
5.村落這種受地理環境因素影響較大的文明單位,逐漸演變為聯系歷史與未來、原始與現代文明的一個因子。
6.世界各地民居的建造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創造出來的。
1.從采集漁獵到生產食物的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1)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人類在生活資料的生產方面,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變為利用、改造自然,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
(2)人類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收獲,人類逐漸從遷徙生活轉變為定居生活。
(3)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后,人口大幅增長,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了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交換。
2.古代東西方食物生產的主要差異
項目 東方 西方
農耕技術 耕作制度 實行輪作制和復種制或間作套種制 普遍實行休閑農耕制
土地集中 土地兼并后需要大量農業勞動力分散經營,減少的是自耕農,增加的是佃農和雇農 土地集中是為了發展畜牧業,如圈地運動是為了養羊,所需勞動力少,大量失地農民只能到城市謀生
經濟比重 經濟結構 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尤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畜牧業只占次要地位 農牧并重、農牧結合
飲食 素食結構,糧食占主導地位,肉食比重小 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大
3.古希臘、古羅馬的民居風格
差異 人文氣息 古希臘住宅中體現出更理智、更規整、更寧靜、更質樸的特點,而古羅馬住宅中自由、因地制宜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特點讓人感到更多的活力氣息,以及一點點不成熟感
等級身份 古希臘住宅中的等級身份、等級制度體現的較少,而古羅馬住宅呈現出較多的身份等級
多層住宅 古希臘基本沒有出現多層住宅,而古羅馬后期出現了較多的多層公寓式住宅
原因 經濟 古希臘的農業文明起源較早,古羅馬民居起源于游牧經濟
政治 古希臘實行民主制度,古羅馬帝國長期存在
精神 古希臘人是崇高精神的創造者和思想深刻的理想主義者,而古羅馬人由于長期征服戰爭,逐漸形成了以粗獷豪放和陽剛血氣為美德的尚武精神
4.世界各地民居的特色
(1)重視環境、風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處陽光地段,是全世界鄉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類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運用構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世界的鄉土民居還反映當地居民的文化習俗,并融匯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態環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現出民族、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等諸多要素,反映方正嚴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現出建筑群體組合中的漸進的層次,向心的朝內院的家族組合體,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1.(2022·淮北期中)在古代農牧階段,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各具特色(如下表)。當時居民的食物結構呈現各自的特點,究其原因在于(  )
地區 主要糧食作物
古代中國 粟、稻、大豆
古代印度 稻
兩河流域 小麥
古代埃及 各種麥類
古希臘、羅馬 麥類
A.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不同
B.社會形態制約著民眾的選擇
C.各自的族群進化程度的差異
D.耕作方式和生產技術的優劣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當時居民的食物結構呈現各自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可知,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不同,對以種植業為首的農業文明產生重大影響,A項正確;社會形態制約著民眾的選擇說法錯誤,不符合題干史實,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各自的族群進化程度的問題,排除C項;耕作方式和生產技術的優劣不是影響當時居民的食物結構呈現各自的特點的主要因素,排除D項。
2.農耕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偉大變革,自此人類實現了由攫取經濟向生產經濟的重大轉變,開始通過勞動來增值天然產品,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農耕文明的優越性在于(  )
A.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有序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
D.采集漁獵經濟的發展
答案 C
解析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農耕文明優越性在于有序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C項正確。農耕文明雖然有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但材料主旨不在于社會分工,排除A項;農耕文明下商品經濟發展較慢,排除B項;采集和漁獵是最原始的生產,不屬于農耕文明的范疇,排除D項。
3.(2022·邢臺???有學者指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人類從只會攫取大自然恩賜的現成的動物或植物,即漁獵或采集,到能夠憑著自己的勞動創造生活資料,即游牧、養殖或種田。這一次大分工(  )
A.最早發生在南亞地區
B.促進了階級社會的出現
C.標志著國家開始產生
D.致使人類生存能力下降
答案 B
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這一次大分工是指從漁獵或采集到游牧、養殖或種田,這說明從采集經濟向農耕經濟轉變,生產力得到發展,有利于國家的產生,促進了階級社會的出現,B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最早發生在南亞地區,排除A項;國家產生的標志是出現了國家機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C項;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會增強人類生存能力,而非下降,排除D項。
4.(2022·麗水???有學者認為,“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的商人和銀行家之間就在使用票據和支票;羅馬知道開設往來賬戶,賬本上有借方和貸方;中國早在9世紀起就使用莊票?!痹搶W者意在強調(  )
A.信貸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區域都使用
B.信貸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貸工具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
D.信貸工具擴展了商業貿易活動的領域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很早之前巴比倫、羅馬、中國的商人都在使用信貸工具,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商人在使用信貸工具,沒有涉及信貸工具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排除B項;信貸工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信貸工具擴展了商業貿易活動的領域,排除D項。
5.(2022·重慶綦江中學月考)耶莫遺址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蘇爾以東,遺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幾個房間,房間里有爐灶、地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還有裝飾品及女神的塑像。遺址人口為500人左右,是西亞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代表。耶莫原始聚落產生的原因是(  )
A.西亞最早培植大麥、小麥
B.原始農耕的產生,開始定居生活
C.赫梯人最早學會冶鐵技術
D.西亞地區最早產生了階級與國家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耶莫原始聚落產生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進行原始的農耕活動,過上了筑屋定居的生活,B項正確;材料顯示耶莫原始聚落產生的原因是當時人們已經開始進行農耕活動,走向定居,與培育的作物和冶鐵技術的出現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C項;材料沒有表明西亞地區最早產生了階級與國家,排除D項。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
1.遠古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逐漸從原始的漁獵采集等尋找食物的方式轉化為開始飼養和種植的生活,原始的種植也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也比以前的狩獵行為的食物來源要穩定得多。這些變化反映了(  )
A.種植生活是農業興起的重要標志
B.農業成為古代社會基本生產部門
C.種植經濟根本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D.農業和畜牧業出現了社會大分工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隨著生產力發展,種植經濟取代漁獵采集經濟,開始了真正的農業經濟,故A項正確。
2.(2022·嘉興一中期中)農業和畜牧業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①地區是小麥、粟的原產地
B.②地區最早馴化駱馬和山羊
C.③地區是咖啡、玉米原產地
D.④地區最早栽培番茄和菠蘿
答案 D
3.(2022·太原???敘利亞的阿布胡賴拉遺址是已知最早的農業遺址,最初是一個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獵為生的定居聚落,約公元前1萬年,由于氣候突變,該地居民開始嘗試種植黑麥。之后其迅速擴展成一個占地近12公頃且規劃整齊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單層的泥磚房。這表明(  )
A.氣候因素導致農業革命
B.農業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C.人口增多推動房屋變遷
D.敘利亞是人類文明起源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可知,種植黑麥之后,阿布胡賴拉遺址從最初的定居聚落迅速擴展成一個占地近12公頃且規劃整齊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單層的泥磚房,這說明農業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故選B項;A項錯在“導致”,排除;農業出現推動房屋變遷,而非人口增多,排除C項;農業是文明產生的前提,據此不能反映敘利亞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排除D項。
4.(2023·杭州S9聯盟高三檢測)交通和交通工具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為公元前 3500 年兩河流域發明的雙輪車。該圖反映了交通發展得益于(  )
A.政府的政策 B.技術的發展
C.需求的增加 D.道路的修建
答案 B
解析 公元前 3500 年兩河流域發明的雙輪車,使人類的運輸方式實現了由滑動到滾動的飛躍,所以說交通發展得益于技術改進與發展,故選B項;題干所給的信息為交通領域中的發明,所以說交通運輸發展得益于技術發展,與政府的政策無關,排除A項;題干展示的是輪車的發明,而不是需求的增加,排除C項;題干展示的是輪車發明與交通運輸的關系,并沒有關于道路修建的信息,排除D項。
5.(2023·揭陽質檢)在古代兩河流域,商人預付租用窮人的奴隸或家人一年的租金或工資可以看作是貸給窮人的一年免利息借貸,奴隸或家人給借貸人或債權人每天的勞動算作每天的小額還款。這反映出,在古代兩河流域(  )
A.只有商人才能從事放貸業務
B.借貸形式固定,規定相同
C.這類借貸具有社會救濟性質
D.商人們創立了早期的銀行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古代兩河流域的免息借貸,免息借貸具有社會救濟性質,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河流域出現了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A項排除;B、D項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
6.(2022·金華適應性考試)中世紀歐洲曾掀起研究羅馬法的熱潮,12世紀羅馬法滲透到了歐洲許多學校,例如1170年前后桑斯大教堂附近的學校里,羅馬法與教會法一并被教授。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B.人文主義的復興
C.工商業經濟的發展
D.民族國家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羅馬法中有許多關于經濟的規定,所以中世紀歐洲羅馬法的興起是因為當時工商業經濟發展需要相應的法律,C項正確;此時的歐洲資產階級統治尚未確立,排除A項;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工商業經濟的發展,而非人文主義的復興和民族國家的形成,排除B、D項。
7.(2023·浙南名校聯盟高三模擬)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曾不斷探索海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有(  )
①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
②阿拉伯人在大西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
③羅馬人首次橫渡地中海
④鄭和下西洋曾航行至東非沿岸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9世紀的歐洲,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水手橫渡大西洋,前往冰島,并向北美洲進發,即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故①正確,不符合題意;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而非大西洋,故②錯誤,符合題意;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而非羅馬人,故③錯誤,符合題意;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故④正確,不符合題意;選擇B項符合題意。
8.(2022·溫州模擬)人類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環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肮胖瘢粗獮閷m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這表明遠古人類的主要居住形式是(  )
A.村落 B.穴居
C.城市 D.集鎮
答案 B
解析 由“陵阜而居,穴而處”可得,遠古人類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穴居,故選B項;村落是農業出現以后形成的筑屋定居的形式,不符合題干中的“未知為宮室時”這一條件,排除A項;城市產生于早期的農業區域,時間比村落要晚,所以不符合題干中“未知為宮室時”這一條件,排除C項;集鎮是由于商業和手工業發展才形成的,時間也晚于村落的出現,不符合題干中“未知為宮室時”這一條件,排除D項。
9.收錄于古羅馬時代公寓墻上的一則廣告:“從 7 月 1 日起,店鋪及其附帶的前廊、樓上的公寓和寬敞的居室將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與格納埃烏斯·阿雷烏斯·尼基迪烏斯·梅烏斯的奴隸普利姆斯商約?!庇纱丝梢?,當時的羅馬(  )
A.有復合式公寓建筑形態
B.有買賣房屋的一定程序
C.城市管理系統比較完備
D.限制了貴族的權力濫用
答案 A
解析 由題干中“店鋪及其附帶的前廊、樓上的公寓和寬敞的居室”可知,當時羅馬有復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態,故選A項;題干中僅是一個租賃房屋的廣告,不是買賣房屋的信息,所以談不上有買賣房屋的程序,排除B項;題干中僅有關于出租店鋪及房屋的廣告信息,與城市管理系統無必然關聯,排除C項;題干中的房屋與店鋪租賃廣告信息,與貴族權力是否濫用無關,排除D項。
10.(2022·鄂州質檢)據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推斷,從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不足0.001%;而從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已提高到0.03%,與采集和漁獵時期相比高出30倍。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農業生產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
B.鐵犁牛耕的廣泛應用
C.人類掌握了某些動物的生長規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與舊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相比,新石器時代人口增長率顯著增加,結合所學原始農業產生的史實可知,農業生產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故選A項;鐵犁牛耕的廣泛使用是在封建社會初期,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人口增長率提高的原因是農業的產生,排除C項;水利工程的修建是農業發展的原因,不是人口增長的原因,排除D項。
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
11.(2023·臺州一模)有學者指出:“高緯度地區的人們,生存條件太差,無法種植。低緯度地區的人們,因為采集條件相對較好,不需要農耕。只有中緯度地區的人們需要種植并且可以產生農耕,因為他們面臨饑荒,他們需要挑戰饑荒,他們需要度過冬天,他們需要貯藏?!睋送浦?,該學者討論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
A.地理環境與農業起源的關系
B.儲備技術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C.食物生產與人類文明的產生
D.歷史條件影響古代多元文明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緯度,不同地理環境,農業發展情況不盡相同,地理環境影響農業生產情況,故選A項;低緯度地區不用儲備糧食,儲備技術相對于低緯度地區人們不是必要因素,排除B項;人類文明的產生標志性因素眾多,材料僅涉及不同緯度地區人們的食物需求,沒有明確其他促進文明產生的具體因素,故“人類文明的產生”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古代文明具有多元性,但材料僅涉及地理緯度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沒有明確古代多元文明產生的歷史條件,故“歷史條件”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12.美國某學者指出:“因為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獵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牲圈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開始分離
B.人類在采集和狩獵過程中學會了種植農業
C.人類很早就學會了收藏食物
D.能夠生產食物是人類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答案 D
解析 材料“人類學會了生產食物……把食物儲藏在糧倉里和牲圈里,他們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來”說明定居的原因是需要對生產的食物固定儲藏,所以生產足夠的食物是定居的前提,故選D項。
13.(2022·寧波高三二模)莊園式勞作是一種重要勞作方式,在歷史上長期存在。下列關于四種莊園說法錯誤的是(  )
①古羅馬莊園?、谥泄艢W洲莊園?、畚簳x時期的塢堡?、芙乐薹N植園
A.①和④都屬于奴隸制莊園
B.②和③的形成都與游牧民族大遷徙有關
C.①和③的出現過程都伴隨著土地兼并
D.②和④的經濟基礎都是自然經濟
答案 D
解析?、芙乐薹N植園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古羅馬屬于奴隸制國家,①古羅馬莊園屬于奴隸制莊園,④近代美洲種植園用黑人奴隸進行生產,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②中古歐洲莊園是在日耳曼人遷徙的過程中形成的,③魏晉時期的塢堡與五胡內遷相關,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從羅馬共和國末期開始,土地兼并嚴重,失地農民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古羅馬莊園,西晉滅亡后的連年戰亂,基本上推毀了小生產者的生存空間,農業生產必須以莊園塢堡的集體生產方式,逐漸形成了魏晉時期的塢堡,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14.古代兩河流域的借貸有的是為了擴大生產,有的是為了購買急需的商品,官方的商人也放貸銀錢和糧食為王室盈利,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到高利貸者手中,資本的集中也促進商業規模擴大和債務奴隸增多。據此可知(  )
A.借貸活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
B.貨幣等借貸活動已經普及
C.商業和貨幣金融相互促進
D.借貸活動有比較成熟的形式
答案 C
解析 材料“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到高利貸者手中,資本的集中也促進商業規模擴大和債務奴隸增多”體現的是兩河流域時期的商業和貨幣金融呈現相互促進的態勢,C項正確;高利貸活動不利于社會的穩定,排除A項;B項錯在“普及”,排除;D項錯在“成熟”,排除。
15.(2022·濱州模擬)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發明。這說明(  )
A.文字的產生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
B.農耕畜牧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真誠的崇拜
D.私有制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進步的結果
答案 B
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隨著農耕的發展,私有制出現,進而產生文字,體現了農耕畜牧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故B項正確。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現是文明誕生的基本標志,文字的產生并不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A項錯誤;C、D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三、非選擇題(共25分)
16.(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陽城城墻“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義的九、六之數;宗廟、社稷分別建在南宮的左右兩側,城內的金市在南宮北面,這與《周禮》“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陽城以南宮正宮門—平城門—城外寰丘為主軸線,“平城門,正陽之門,與宮連,郊祀法駕所由從出,門之最尊者也”。東漢洛陽禮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學、靈臺等均建在洛陽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祭祀禮制建筑區?!幾渣S建軍《中國古都選址與規劃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 羅馬城的城墻幾乎都不規則,這與羅馬“七丘之城”地勢不平坦有關。古羅馬廣場位于羅馬城的中心,廣場上建有裁判所、廟宇、斗獸場、市場、市政廳等公共建筑物。城內許多房屋上都有一處專門用來寫商業廣告的信息壁。羅馬人繼承了雅典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喜歡在公共場所高談闊論、評論時政。公共浴場對于羅馬人來說不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個發揮著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紀初,羅馬公共浴場已達856個。大量普通群眾以及無產者把許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羅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墻壁、拱門、壁龕和天花板上均用繪畫、鑲嵌和浮雕藝術裝飾。羅馬各朝皇帝也競相營建大型建筑,奧古斯都以空前的壯舉修建了一大批豪華建筑。——摘編自周義保、張南《奧古斯都時代羅馬城城市特征初探》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東漢洛陽城市規劃的因素。(3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古羅馬城的特點。(4分)
(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古代中西方城市的主要功能。(3分)
答案 (1)因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儒家禮制觀念;宗法觀念。
(2)特點:不規則布局;以廣場為中心,公共建筑多;商業特征鮮明;注重藝術裝飾。
(3)主要功能:軍事防御功能;政治文化功能;經濟功能。
17.(15分)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很可能男子和婦女都有尋找食物的責任,婦女可能在離宿地不遠的地方采集堅果、漿果和植物顆粒,男子大都去獵殺大型動物,這一般是在遠離宿地處進行??梢钥闯觯凶雍蛬D女都負責獲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獵殺野獸、采集野生植物無疑導致了一定的生活模式。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是不斷遷徙的,因為除了隨動物的遷徙和植物的枯榮而遷徙外,他們沒有別的選擇。——摘編自[美]杰克遜·斯皮爾福格爾《世界歷史》
材料二 在《漢謨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條例有十二條,內容為不同等級的人對于田園房屋買賣的問題。古巴比倫王國興起之時,土地所有制關系演化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莊殘存的土地三種。土地所有權以法律條文形式予以明確并向公眾公布,促使民眾按照法律條文行事,限制了民眾的行為,但同時對于國家等級制度的維護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對于不同等級的不同人員的田園房屋予以不同的處理方法。
材料三 土地耕種者的新生活也意味著新的神——新的宗教信仰開始出現。過去狩獵者所崇拜的神靈和巫術這時已不合時宜。農夫們開始需要并設想了種種能保護他們的田地、牲畜和家庭的新的神靈。他們通常已模模糊糊地想象出在所有這些神靈的背后有一位造物主。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為什么當時的人類需要不斷的遷徙。(6分)
(2)材料二中《漢謨拉比法典》將土地所有制分為幾類?劃分等級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6分)
(3)根據材料三,分析古代宗教崇拜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所學試舉一例。(3分)
答案 (1)植物生長存在季節性;動物的活動具有流動性;采摘和獵殺都具有不確定性。
(2)類別:分為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莊殘存土地三類。
目的:維護等級制度,維護奴隸制社會性質。
(3)原因:需要新的神靈來保佑農業豐收、六畜興旺、家庭健康。
示例:古埃及對尼羅河和太陽神的崇拜。第32講 世界古代的食物生產、商業貿易與居住環境
主題概覽
(1)食物生產: 農業出現以后,人類逐漸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古代不同地區的居民都培育或引進了適合本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和飼養的家畜。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
(2)商業貿易:由于交換的需要,部落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商業貿易逐漸發展起來。貨幣、信貸和商業契約便利了交換,擴展了商業的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3)居住環境:村落是具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聚居點,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當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習俗等多方面因素決定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點。
一、世界古代的食物生產
(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
1.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
(1)食物采集:原始農耕和畜牧出現以前,人類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________________來獲取食物。
(2)食物生產:大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成為人類獲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思維點撥 原始農業的基本特征
(1)生產工具簡單落后,以石刀、石鏟、石鋤和棍棒等為主。
(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種。
(3)主要從事簡單協作的集體勞動,獲取有限的生活資料,維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2.農耕和畜牧的出現
(1)時間:大約1萬年前。
(2)概況
農業 西亞 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
東亞 中國黃河中上游、長江中下游分別是粟和水稻的發源地
中美洲 是_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產地
畜牧業 西亞 距今約9000年前,西亞的人們已經飼養綿羊和山羊
中國 距今約8500年前,中國賈湖的居民已經飼養豬,后來河姆渡的居民也飼養豬和狗
南美 距今約6000年前,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
(3)意義
①歷史地位: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加速了人口的增長。
②生活方式: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________。
③生產方式: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手工業的出現和科技文化的進步。
思維點撥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產生,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成食物的生產者的根本因素。
(二)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
1.狀況
地區 食物生產 土地制度
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 種植大麥和小麥,飼養山羊、綿羊、牛等家畜 (1)古巴比倫王國,王室、神廟、政府官員、貴族、商人等擁有土地,合伙經營或將土地出租給佃戶。 (2)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_____占有
古代希臘、 羅馬 (1)大麥和小麥從西亞傳入希臘,實行谷物與蔬菜輪作,建立果園,從事農產品加工。 (2)古羅馬以谷物生產為主,同時種植橄欖和葡萄 (1)古希臘城邦中_______擁有土地,農業生產中使用奴隸勞動的現象非常普遍。 (2)古羅馬實行土地國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
古代美洲 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馬鈴薯 (1)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貴族私有部分外,還有_______的公有土地,每個家庭主人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 (2)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兩年不耕作的土地將被村社收回
2.影響:大河流域灌溉農業發達,孕育出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中國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三)生產關系的變化
1.根本條件:隨著農業產生,________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
2.主要表現
(1)社會結構: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地位下降。
(2)階級關系:剩余產品出現和私有制產生,氏族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出現了階級分化。
(3)治理方式: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產生了國家。
3.歷史影響
(1)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推動了人類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2)社會形態:隨著國家、文字和階級的出現,人類進入到文明社會——奴隸社會。
圖解歷史
材料一 舊石器時代……他們仍像獵食其他動物的野獸那樣,靠捕捉小動物為生;仍像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無數生物那樣,靠采集食物謀生。由于他們依賴大自然,所以就被大自然支配。為了追獵動物、尋找野果地或漁獵場地,他們不得不經常過著流動的生活。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根據材料,概括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祟悘氖罗r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較穩定地獲得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需的食物并儲存它。這就使人口得以較大的增長,并可使一部分人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還使某些人有可能積聚財富。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
根據材料,概述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的深遠意義。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世界古代的商業貿易與居住環境
(一)世界古代的商業貿易
1.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
(1)商貿活動
國家(地區) 表現
古埃及 商業歷史悠久,對外貿易控制在國家手中
古希臘 形成了若干個商業貿易中心,________十分活躍
古羅馬 商貿繁榮,海外貿易航線四通八達
拜占庭帝國 一度壟斷了__________等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
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亞、非、歐三洲之間從事_______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
(2)重要商路
①絲綢之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
張騫通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___”,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支線的開辟 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____、中亞地區的路線尤為復雜
②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草原絲綢之路” 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______或小亞細亞的商路
“西南絲綢之路” 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
“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時期,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了廣泛聯系
2.貨幣、信貸、商業契約
(1)貨幣
概況 ①公元前11世紀,古埃及開始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 ②公元前8-前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金屬鑄幣
作用 ①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 ②商業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
(2)信貸
地區 時間 概況
兩河流域 公元前22-前21世紀 出現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借貸有利息規定,也有________性質的免息借貸
古埃及 公元前16-前11世紀 出現較為完備的__________,借貸行為必須有證人,還要履行擔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護
古希臘 公元前4世紀 貨幣經營行業開始興起,出現匯票的雛形
(3)商業契約
①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________廣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護。
②兩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古巴比倫時期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
       信貸與契約
信貸是體現一定經濟關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借貸行為,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特殊形式,是債權人貸出貨幣,債務人按期償還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動(通過轉讓資金使用權獲取收益)。
契約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可以理解為“守信用”。
材料 絲綢之路最初是軍事路、外交路,漢武帝派使臣聯合西域的大宛、烏孫、大月氏等國,成立了一個松散的合作聯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勢力。之后是民生路、商業路、世貿路,再之后發展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質交流的同時,中國文化、印度的佛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間交集共生。絲綢之路是漢朝探索出來的,讓中國融入世界,并漸而有發言權和影響力的一條大國之道?!幾阅聺稘h代的政治豐碑和國家隱痛》
根據材料,概括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世界古代的居住環境
1.村落的產生
(1)居住形式的演變:經歷了從穴居、巢居、半穴居到________________的演變。
(2)古代村落的出現
條件 _______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表現 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 世界其他地區,如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遺址
特點 村落建有住宅、倉廩、地窖和公共活動場所等
影響 為人們的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了條件和保障,也為人們進行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便利
2.集鎮的出現
(1)原因:________________的發展。
(2)過程
①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手工業者開始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
②商人的出現使手工業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榮,逐漸成為一定地域內的經濟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了保護其財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壘設防,形成集鎮。
3.城市的產生
(1)形成: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兩河流域________________生活的地區。
(2)功能:城市是一定區域內政治權力、軍事防御、經濟活動、宗教祭祀的中心場所。
(3)表現
典型代表 古希臘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業的功能
古羅馬 城市的道路系統和________,成為后來西方城市建設的標準
歐洲中古時期 出現了一些以手工業者和商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鎮
4.民居的建造
兩河流域 人們用黏土和蘆葦混合制成的磚塊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撐屋頂的棟梁
古代埃及 (1)古埃及大多數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2)庭院是家庭活動的場所,院落的周圍有柱廊
古希臘羅馬 (1)帶有列柱圍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混凝土普及后,混凝土、拱券和希臘柱式相結合,成為古羅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3)3-4世紀時,集體住宅——________出現
北美地區 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過著游獵生活,住在圓錐形的帳篷中
南美地區 亞馬孫雨林中的印第安人,住在圓形的________中
思維點撥 世界各地民居造型不同的原因
世界各地的民居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建造出來的,其不僅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也有顯著的地方色彩,同時體現了經濟發展水平。
1.采集漁獵時代,人類為獲取食物而不得不遷徙。農業時代,人類播種等待收獲需要定居。
2.土地貧瘠、人口增加等原因使古希臘的谷物生產不能自給自足,經濟作物在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3.食物物種交流深刻影響了全球農業和世界人民的飲食生活,推動了農業物質文明的發展和飲食革命的發生。
4.契約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可以理解為“守信用”。
5.村落這種受地理環境因素影響較大的文明單位,逐漸演變為聯系歷史與未來、原始與現代文明的一個因子。
6.世界各地民居的建造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創造出來的。
1.從采集漁獵到生產食物的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1)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人類在生活資料的生產方面,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變為利用、改造自然,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
(2)人類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收獲,人類逐漸從遷徙生活轉變為定居生活。
(3)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后,人口大幅增長,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了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交換。
2.古代東西方食物生產的主要差異
項目 東方 西方
農耕技術 耕作制度 實行輪作制和復種制或間作套種制 普遍實行休閑農耕制
土地集中 土地兼并后需要大量農業勞動力分散經營,減少的是自耕農,增加的是佃農和雇農 土地集中是為了發展畜牧業,如圈地運動是為了養羊,所需勞動力少,大量失地農民只能到城市謀生
經濟比重 經濟結構 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尤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畜牧業只占次要地位 農牧并重、農牧結合
飲食 素食結構,糧食占主導地位,肉食比重小 食物結構中肉、奶的比重較大
3.古希臘、古羅馬的民居風格
差異 人文氣息 古希臘住宅中體現出更理智、更規整、更寧靜、更質樸的特點,而古羅馬住宅中自由、因地制宜和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特點讓人感到更多的活力氣息,以及一點點不成熟感
等級身份 古希臘住宅中的等級身份、等級制度體現的較少,而古羅馬住宅呈現出較多的身份等級
多層住宅 古希臘基本沒有出現多層住宅,而古羅馬后期出現了較多的多層公寓式住宅
原因 經濟 古希臘的農業文明起源較早,古羅馬民居起源于游牧經濟
政治 古希臘實行民主制度,古羅馬帝國長期存在
精神 古希臘人是崇高精神的創造者和思想深刻的理想主義者,而古羅馬人由于長期征服戰爭,逐漸形成了以粗獷豪放和陽剛血氣為美德的尚武精神
4.世界各地民居的特色
(1)重視環境、風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處陽光地段,是全世界鄉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類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運用構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世界的鄉土民居還反映當地居民的文化習俗,并融匯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態環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現出民族、文化、傳統和社會習俗等諸多要素,反映方正嚴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現出建筑群體組合中的漸進的層次,向心的朝內院的家族組合體,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1.(2022·淮北期中)在古代農牧階段,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各具特色(如下表)。當時居民的食物結構呈現各自的特點,究其原因在于(  )
地區 主要糧食作物
古代中國 粟、稻、大豆
古代印度 稻
兩河流域 小麥
古代埃及 各種麥類
古希臘、羅馬 麥類
A.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不同
B.社會形態制約著民眾的選擇
C.各自的族群進化程度的差異
D.耕作方式和生產技術的優劣
2.農耕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偉大變革,自此人類實現了由攫取經濟向生產經濟的重大轉變,開始通過勞動來增值天然產品,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農耕文明的優越性在于(  )
A.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有序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
D.采集漁獵經濟的發展
3.(2022·邢臺模考)有學者指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人類從只會攫取大自然恩賜的現成的動物或植物,即漁獵或采集,到能夠憑著自己的勞動創造生活資料,即游牧、養殖或種田。這一次大分工(  )
A.最早發生在南亞地區
B.促進了階級社會的出現
C.標志著國家開始產生
D.致使人類生存能力下降
4.(2022·麗水???有學者認為,“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的商人和銀行家之間就在使用票據和支票;羅馬知道開設往來賬戶,賬本上有借方和貸方;中國早在9世紀起就使用莊票。”該學者意在強調(  )
A.信貸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區域都使用
B.信貸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貸工具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
D.信貸工具擴展了商業貿易活動的領域
5.(2022·重慶綦江中學月考)耶莫遺址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蘇爾以東,遺址有21座房屋,每座房子有好幾個房間,房間里有爐灶、地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器、骨制工具,還有裝飾品及女神的塑像。遺址人口為500人左右,是西亞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的代表。耶莫原始聚落產生的原因是(  )
A.西亞最早培植大麥、小麥
B.原始農耕的產生,開始定居生活
C.赫梯人最早學會冶鐵技術
D.西亞地區最早產生了階級與國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西县| 任丘市| 贞丰县| 阳山县| 西林县| 陆良县| 化德县| 宜黄县| 佛坪县| 石屏县| 江北区| 辰溪县| 汝州市| 浏阳市| 太谷县| 达尔| 昌江| 伊川县| 奉贤区| 阿拉尔市| 垦利县| 文安县| 嘉定区| 开远市| 城步| 湖南省| 滨海县| 赣州市| 孟州市| 和林格尔县| 逊克县| 彭水| 梁平县| 江源县| 临澧县| 大宁县| 广河县| 绩溪县| 香港| 刚察县|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