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7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時空重點主題概覽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最先開始了工業革命。蒸汽機是英國工業革命中影響最深遠的技術發明,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2.第二次工業革命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確立,以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一、工業革命的背景1.內涵: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2.興起國家 英國條件 政治 英國“光榮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經濟 (1)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 (2)通過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技術 手工工場和工人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生產技術的進步 圈地運動15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英國貴族用暴力大規模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15世紀末,因毛紡織工業勃興及羊毛價格上漲,英國的新貴族用柵欄和溝渠圈占農民的土地,把耕地變為牧羊場。被圈地區的村莊房屋被毀滅,農民破產,淪為乞丐和流浪者,或在法律壓迫下成為雇傭勞動者,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在經濟上,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和自由勞動力;在社會層面上,促進了英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成為推動17世紀英國政治革命、18世紀工業革命的重要因素。英國實行圈地運動的實質是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代替封建經營方式。二、工業革命的進程1.第一次工業革命(1)成果技術革新 織:飛梭、水力織布機;紡: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生產工廠出現 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動力革新 瓦特改進蒸汽機,產生巨大的動力,解決了生產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問題。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機械制造 隨著生產機械化的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2)機器大生產(選必2,第5課子目1)①背景:工業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②標志: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改良蒸汽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③特點:大批產業工人被工廠主聚集起來,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徹底改變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產狀態。(3)工廠制度(選必2,第5課子目1)①特點制度 工人實行倒班制,工廠主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以罰款、體罰和解雇等方式強化紀律意識生產 生產流水線被廣泛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整個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原料 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②影響:工廠制度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4)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漸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 手工工場與工廠(1)手工工場和工廠同屬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范疇,存在雇傭與被雇傭關系。兩者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以手工勞動為主,可分為分散的手工工場(指簡單協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場(即工場手工業)兩個階段,后者實現了機器大生產。(2)從手工工場再到工廠,折射出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歷程,反映了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的歷史必然性。(3)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漸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2.第二次工業革命背景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成就 (1)電力技術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 (3)化學工業的興起令人矚目特點 (1)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2)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各國都有重要的發明創造,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 (3)工業革命的進程各具特色 壟斷組織指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或幾個經濟部門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業之間的聯合。它們憑借這種聯合所建立的統治地位,控制相應部門的商品生產,瓜分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規定壟斷價格,攫取高額利潤。壟斷組織在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材料 這個時期(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進的工業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受技術創新并利用它們,而是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英]哈巴庫克、[英]波斯坦主編,王春法等譯《劍橋歐洲經濟史》第6卷根據材料,指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式。結合所學,簡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方式:注重科學試驗;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特點:科學與技術結合的典范;以重工業部門為主體;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同時在歐美諸國展開)。三、工業革命的影響1.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及社會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生產力 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人類先后進入“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生產組織與 管理方式 工業革命后,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出現了壟斷組織階級結構 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社會生活 (1)以工廠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 (3)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 (4)女性也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人口增加明顯社會問題 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出現世界市場 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2.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選必2,第5課子目2,第11課,第12課子目3)變化 視角 概況城市化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演進 (1)途徑: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生產逐漸向城市集中,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走向城市。 (2)影響: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所需的勞動力與消費市場;對城市的設施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現:①英國的城市化伴隨著工業革命展開。到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②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城市化 問題 (1)環境污染:倫敦、巴黎等大城市工業人口猛增,但城市規劃建設滯后。工業廢氣、汽車尾氣導致空氣污染;生活與工業廢水造成水源污染。 (2)貧富分化:工業化、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聚集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工人階級生活貧困。 (3)交通擁堵:私人汽車的普及,使交通擁堵成為城市的普遍問題。 (4)社會問題: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改善居住條件 (1)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電梯,并在樓房住宅中普及,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紀70年代,比利時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 (3)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逐步建設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廣,私人衛生間等快速普及基礎設施的發展 (1)鋼鐵管道用于水網建設,自來水與排水系統逐漸普及到百姓家中。 (2)煤氣燈、電燈的出現創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3)電報、電話逐漸普及,便利了人們的通信聯系。 (4)19世紀末,第一條地鐵線在倫敦問世,柏林、紐約等城市開始將鐵路高架橋納入交通網絡。 (5)20世紀以來,電車、汽車、自行車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現多樣化、立體化趨勢,便利了人們的出行交通運輸業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 表現 (1)工業革命對煤等礦石的需求刺激了運河的開鑿 ①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2)步入鐵路時代: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 (3)輪船的產生與發展:①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②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③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 (4)汽車的出現與發展: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1908年誕生的福特T型汽車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車影響 形成了水陸運輸網,促進了城際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促進了鄉村的改變 表現 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農業機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影響 大量人口從閉塞、寧靜的鄉村田園生活中走出,人們的眼界開闊了生活節奏加快,時間觀念加強 原因 工廠制度及蒸汽機車等交通工具,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表現 準時準點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城市中社會上層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中公共區域多設有標準鐘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 背景 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城市化迅猛發展等現實因素,對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措施 (1)西方國家不斷通過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支持。 (2)20世紀初,中國出現了大量小學堂和中學堂,這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給民眾生活帶來消極影響 表現 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與職業病嚴重危害產業工人的健康斗爭 19世紀,歐洲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3.金本位制的形成(選必1,第15課子目2)背景 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國際間貨幣結算日益頻繁和復雜形成 (1)1816年,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 (2)此后形成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特點 各國的金幣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們可以根據規定鑄造金幣,金幣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貶值作用 金本位制的實行,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思維點撥 兩次工業革命深刻影響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及世界歷史的進程。通過兩次工業革命,西方列強完成了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跨越,而且還利用軍事和經濟的雙重手段,把世界連結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整體。材料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1805-1859)筆下的工業革命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19世紀30年代考察了工業革命中的英國曼徹斯特(棉紡織業中心)后,留下精彩評論:“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聳于人們的住所之上,隔絕了空氣和陽光;它們像不散的濃霧一樣包裹著人們。城市的這一邊住的是奴隸,那一邊住的是老爺;那一邊屬于富裕的少數人,這一邊屬于貧窮的絕大多數人……這里人性獲得了最為充分也最為野蠻的發展;這里創造了文明的奇跡,文明之人卻幾乎淪回野蠻人的境地,從這里骯臟的下水道里卻流出了足赤的黃金。”依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托克維爾“精彩評論”的看法。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既贊揚工業革命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又抨擊其造成的問題。機器生產、現代工廠制度,促成社會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足赤的黃金,堪稱“文明的奇跡”;但是工業時代初期“血汗工廠”的種種現象,貧富兩極分化,環境污染等,造成嚴重的人文主義災難,的確是“野蠻”發展。1.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而不是凱伊發明飛梭,也不是瓦特改良蒸汽機。2.手工工場和工廠同屬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范疇,存在本質區別,前者以手工勞動為主,后者實現了機器大生產。3.英國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中,經濟近代化與政治民主化同時進行,最終引發了整個社會的變革。1.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必要因素政治前提 英國在17世紀發生了政治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經濟條件 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自由的勞動力。此外,英國也通過海外殖民戰爭與殖民掠奪來獲得大量的原始資金,英國人工資水平普遍較高,各種資本也很充分技術條件 18世紀的英國不僅發明多,應用廣,傳播快,而且科學活動具有實用的傾向,傳統手工工場技術、人才的積累能源條件 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及相對于其他國家低廉的煤炭價格,使得這些科學發明在英國被首先應用政策條件 專利制度的保障市場條件 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需求總之,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資本、市場、原料、勞動力、技術、能源等因素共同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生2.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項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范圍 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發明也在英國 同時發生在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新技術、新發明超出一國范疇,規模廣泛,發展迅速,在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開始部門 主要發生在輕工業領域 主要發生在重工業及基礎工業領域。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各個領域幾乎同時展開技術革命技術來源 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發明者主要是科學家或工程師,科研成果同技術、生產緊密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3.工業革命的深遠影響(1)提高生產力:工業生產能力大增;交通運輸業革命節約物流成本,優化資源配置;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促進農業變革等。(2)生產管理方式變革:工業規模越來越大,管理越來越復雜,生產組織形式先是工廠制度出現,后來壟斷組織形成。(3)國家治理模式調整:國家對經濟的管理與干預程度提高,資本主義發展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4)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農業的就業人口與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工業以及服務業占比提升。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與決定力量。(5)社會階級結構變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增強,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通過議會改革更多地參與政治;工業無產階級覺悟提高,積極開展工人運動。(6)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為城市發展提供動力,城市人口增加并逐漸超過農業人口,出現國際化的大城市,城市建設與生活設施有所改善。(7)國家頒布社會立法:為緩和社會矛盾,保證資產階級統治,在工人運動推動下,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頒布一些社會立法,力圖解決工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濟貧法等,這些措施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但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社會的進步。(8)人民生活變化:人們時間觀念增強、勞動時間減少、注重教育、文化水平提升、人口增加、婦女在職場發揮的作用加大,社會地位提升。(9)對世界的影響:資產階級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與生產能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密切了世界的聯系。通過殖民侵略,建立世界殖民體系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確立。1.(2022·1月浙江選考)新式動力機——柴油機,因馬力大、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逐漸取代蒸汽機,成為工業上的主要動力機。柴油機的發明者是( )A.福特 B.戴姆勒C.卡爾·本茨 D.狄塞爾答案 D解析 柴油機是德國人狄塞爾發明的,故D項正確;美國人福特發明四輪汽車,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三輪汽車,排除A、C項;戴姆勒發明了第一輛卡車,排除B項。2.(2021·1月浙江選考)下表為美國工業發展情況簡表。結合所學與此表可知,這一時期的美國( )時間 生鐵 鋼 煤 石油 輕重工業比重1860年 84萬噸 1.2萬噸 1 820萬噸 50萬桶 2.4∶11900年 1 401萬噸 1 035萬噸 2.4億噸 6 362萬桶 1.2∶1①生產效率大大提高②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不斷上升③形成了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④《全國工業復興法》實施效果顯著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 A解析 1900年美國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過程中,結合所學可知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重工業比重不斷上升,①和②說法符合,故A項正確;二戰后形成了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羅斯福新政期間,《全國工業復興法》實施效果顯著,③和④說法不符合,故B、C、D錯誤。3.(2022·廣東卷)18世紀后期英國機器費用昂貴,工廠主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原來在工作中習以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戲等行為一概被禁止。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機器出現使工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B.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社會分化C.蒸汽時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惡化D.物價上漲制約了工業革命的發展答案 B解析 18世紀后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由于機器費用昂貴,生產成本增加,工廠主便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導致了工人工作方式的轉變,由此可推知,生產方式的轉變導致了工作方式的變化,最終會推動社會分化和階級對立,故B項正確。4.(2021·湖南卷)歐洲最早出版的科學期刊是19世紀中葉首批成立的各國科學院的院刊。隨著科學家按其專業組成專業性學會進行研究,到1921年科學期刊已增至2.5萬種,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紀后期增加的。這反映了( )A.科學研究日趨大眾化B.科技成果改變人類生活C.科學院數量迅猛增加D.科學與技術結合更緊密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以看出,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專業性的期刊大量出現,反映出專業性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這正是適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需要而出現的,D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專業性的科學理論,沒有體現大眾化,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人類生活的改變,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期刊,而不是科學院,排除C。5.(2021·海南卷)19世紀中后期,酗酒之風在英國日益滋長。“1872年售酒法”規定,嚴格限制酒館的營業時間,對于無照經營、酒水摻假、向未滿16歲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罰款乃至沒收營業執照的處罰。這反映了( )A.經濟的發展推動法律體系走向完善B.工業革命促使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C.售酒法的頒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為D.服務業的經濟效益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答案 A解析 19世紀中后期正值英國兩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為應對酗酒之風頒布法律,而且對向未滿16歲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商家予以處罰,這體現了隨著經濟的發展,法律體系逐漸走向完善,A項正確;階級關系的變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B項;C項夸大了售酒法的作用,排除;題干沒有強調法律對經濟效益的影響,排除D項。課時精練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1.在手工工場階段,工人大都同農村保持一定的聯系,在勞動之余從事耕種。機器大工業完全切斷了他們同農村的聯系,他們除了出賣勞動力,再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這表明機器大工業( )A.催生了工業無產階級B.切斷了城鄉之間的聯系C.導致工人的收入下降D.擠垮了傳統的手工作坊答案 A解析 據材料“機器大工業……來源”可知,機器大工業切斷了工人同農村的聯系,工人只能在工廠打工,催生了工業無產階級,故選A項;機器大工業切斷了工人與農村的聯系,而不是城鄉之間的聯系,排除B項;材料沒有工人收入的對比,得不出“下降”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強調機器大工業催生了工業無產階級,不涉及對傳統手工作坊的影響,得不出“擠垮”的結論,排除D項。2.50英鎊背面人物是一對合伙人,其中之一的馬修·博爾頓(1728-1809年)曾說:“先生,我們在賣全世界都渴望擁有的東西——動力。”合伙人中的另一人是( )A.斯蒂芬森 B.阿克萊特C.瓦特 D.法拉第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馬修·博爾頓(1728-1809)”,再加上“我們在賣全世界都渴望擁有的東西——動力”推斷是瓦特改良蒸汽機,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C項正確;斯蒂芬森是蒸汽機車的發明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阿克萊特最早成功地開辦了機器紡紗廠,被譽為“近代工廠之父”,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法拉第提出電磁感應學說,發現電場與磁場的聯系,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3.下圖為某同學制作的歷史學習演示文本。該同學探究的主題是( )A.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B.“蒸汽時代”的到來C.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D.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答案 B解析 根據圖示內容可知,新航路開辟推動了殖民擴張,歐洲經濟的發展,殖民地的擴張推動市場進一步擴大,但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因此開始了工業革命,提高了生產效率,故選B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是工業革命后,排除A項;資產階級革命運動高漲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4.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世界最終連為一體。其條件應包括( )①世界范圍內工業生產的空前發展②實力強大的壟斷公司致力于頻繁的跨國貿易和資本輸出③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④交通運輸工具和電信工具的創新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B解析 根據題意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世界范圍內工業生產空前發展,①正確;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革,進入壟斷時代,實力強大的壟斷公司致力于頻繁的跨國貿易和資本輸出,交通運輸工具和電信工具的創新,推動了世界市場最終形成,②④正確;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確立,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確立,③錯誤。故選B項,排除A、C、D項。5.(2022·杭州高三一模)19世紀晚期,許多大型企業建立了科學技術實驗室,如德國西門子等;各國大量創辦理工學院和技工院校;企業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據此可知當時西方科技發展的趨勢是( )A.科學研究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B.政府越來越重視科學研究C.尖端科技的突破成為首要任務D.學科之間呈現交叉和融合答案 A6.閱讀下表,根據數據變化,我們可以獲取的信息有( )1870年、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年份 國家英國 美國 德國 法國 俄國1870年 22% 8% 13% 10% —1913年 15% 11% 13% 8% 4%①美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增大②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③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④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額大大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占比增大,故①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貿易比重逐漸增加,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才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故②錯誤;1913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占比相差不大,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英國一枝獨秀的局面被改變,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格局,故③正確;材料僅涉及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中的分別占比,沒有明確世界各國之間的具體貿易情況,故④錯誤;C項符合題意。7.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是發源地之一,隨著德國的統一及憲法頒布,德國的經濟得到十分迅速的發展。以下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德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明與創造的是( )①西門子發明發電機 ②卡爾·本茨和戴姆勒發明最早的汽車 ③格拉姆發明電動機 ④埃德溫·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作為發源地之一,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明與創造包括,西門子發明發電機與卡爾·本茨和戴姆勒發明最早的汽車,說法①②符合題意,A項正確;比利時發明家格拉姆發明電動機,打出世界第一口油井的埃德溫·德雷克為美國人,說法③④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B、C、D三項。8.20世紀初,美國的“步行城市時代”結束,城市邊界開始向外圍全方位拓展;高層建筑風靡一時,城市開始豎向發展。這主要得益于( )A.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B.計算機技術的進步C.電氣技術的新應用D.航天技術的新發展答案 C解析 20世紀初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氣技術的廣泛運用給社會帶來了巨大變化,促進了城市化發展,C項正確;蒸汽機在20世紀之前就已經發明,排除A項;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是在二戰后,排除B項;航天技術與高層建筑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9.如圖顯示四個國家的工業成就,乙國最有可能是( )A.美國 B.英國 C.德國 D.法國答案 A解析 依據圖示時間可知,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依據圖示信息可知,乙國在1870年、1881—1885年、1906—1910年工業發展均呈增長態勢,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發展迅速的兩個國家是美國和德國,美國最快,其次是德國,因此乙國是美國,丙國是德國,A項正確,排除C項;依據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甲國在1870年、1881—1885年、1906—1910年工業發展均呈下降態勢,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工業發展速度變慢,甲國是英國,排除B項;依據圖示信息可知,丁國在1870年、1881—1885年、1906—1910年工業發展均呈下降態勢,其最初的起點也是最低的,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丁國是法國,排除D項。10.據統計,1880年全世界制造品出口總額中有40%以上是英國的,到了1913年,英國、德國和美國三個國家在制造品出口總額中的比例變成了29.9%、26.4%和12.6%。這表明( )①英國完全喪失了工業優勢②美德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③科技革命加劇了市場競爭④資本主義國家是世界市場的主導A.①② B.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六七十年代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德兩國的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而英國的工業制造能力相對下降,因而三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③正確;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無論是英國、美國還是德國,這些占據世界大部分制造品出口份額的都是資本主義國家,④正確;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仍然占據了較大份額,①錯誤;材料并未體現美國和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②錯誤;故選B項。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11.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圈地運動發展到了議會圈地時期。據資料統計從1700年到180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總人口增加了81%,而這個時期的農業人口卻只增加了8.5%。據估計在1750年到1800年之間英國糧食的耕地單位面積產量增長了三分之一。由此可推知圈地運動( )A.降低了英國農村人口出生率B.客觀上推動了工業革命進行C.是英國政府發起的經濟改革D.是農業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答案 B解析 材料說明圈地運動后失去土地的農民大多進入了城市,客觀上助推了當時的工業革命,故選B項;圈地運動導致了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流動,而不是降低了英國農村人口的出生率,排除A項;題干中的圈地運動發生在議會圈地時期,代表的是政府以國家政權的力量助推資本原始積累,促進工業革命的進行,所以不是經濟改革,排除C項;農業革命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而不是圈地運動,排除D項。12.(2023·浙江德清縣高三模擬)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次世界博覽會,耗資八萬英鎊修建了鋼鐵—玻璃結構的巨大展廳“水晶宮”,向全世界炫耀其取得的財富和工業技術成果。此次世博會舉辦時( )①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在英國已確立 ②英國議會宣稱自由貿易成為國策 ③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④英國鋼鐵作為建筑業新材料風行全球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1851年,英國舉辦了第一次世界博覽會”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時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在英國確立;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占領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所以①③符合題意,故選B;19世紀中期英國對外經貿政策逐漸從重商主義轉變為自由貿易政策,尚未上升到國策層面;第一次工業革命主要集中在輕工業,而鋼鐵作為建筑業新材料風行全球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所以②④不符合題意,故排除A、C、D。13.(2023·浙江名校聯盟高三聯考)有學者指出:“‘工業革命’這個詞有三層含義,首先它指工具改良和非生物動力在生產中的運用;其次它指勞動組織、工業結構及整個經濟活動方式的演變;而更為重要的是,它指由此產生的社會變化,指社會整體變革的過程。也就是說,‘工業革命’是指一個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導致工業化社會的誕生。” 據此不能解讀出“工業革命”( )A.實現了手工勞動到機器生產的變革B.提高生產效率并產生更大的效益C.成為人類社會整體轉型的重要推力D.凸顯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巨大弊端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工業革命’是指一個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導致工業化社會的誕生”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工業革命發展了生產力,改變了歷史發展進程,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主要有階級矛盾、貧富差距等,但材料沒有具體明確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的表現,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14.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越來越成為最重要的推動力之一。下表所列信息,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 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提出發電機的理論基礎② 卡特萊特研制出水力織布機,使織布效率提高了40倍③ 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一次能紡出多根紗線④ 愛迪生在紐約創建第一個中心發電廠,把輸電線連接成網絡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答案 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785年卡特萊特研制出了水力織布機,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是在1765年,愛迪生在1882年創建了第一個中心發電廠,表中所列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③②①④,C項正確。15.(2022·日照二模)1907年,美國鋼鐵公司巨頭在回答其鐵絲網線比一般鐵絲貴50%的質詢時說:“因為我們實際上擁有美國現存的鐵絲網線及其制造設備的一切專利,而且我們聲明:任何人制造鐵絲網都將侵犯我們的權利。”石油巨頭洛克菲勒說:“要紅薔薇含苞待放,必須剪除多余的枝葉。”這表明壟斷企業的行為( )A.惡化了勞動人民的生活B.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C.損害了公平競爭的環境D.挑戰了政府的行政權力答案 C解析 題干內容所述及的時間點是1907年,即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鋼鐵公司巨頭(壟斷組織)立場強硬,據此可知,這種行為會嚴重損害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故選C項;題干內容述及的是企業之間的關系,并沒有涉及“勞動人民”,排除A項;題干內容中并沒有述及社會貧富分化問題,排除B項;題干內容不涉及“政府行政權力”問題,排除D項。三、非選擇題(共25分)16.(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世紀商業的興起,是城市能夠在封建莊園制度的環境中復蘇的關鍵,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壯大起來,正是他們領導斗爭,城市才從封建領主那里爭取到了自治權。古典城市文明的傳統主要體現在中世紀城市的政治與社會制度之中,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的最為明顯,由選舉產生的市政長官被稱為“執政官”,這個稱號本來是羅馬國家最高行政長官的名稱。11世紀后期起,意大利城市普遍開始設置執政官,它不僅是一個官職,而且還是完全意義上的自我統治的象征。——摘編自黃洋《歐洲中世紀城市的興起與市民社會的形成》材料二 到1851年,英國城市化率已經突破50%,英國總人口1 800萬,其中城市人口占52%,城市中人口10萬以上的城市有10個,法國僅5個。以棉紡織中心曼徹斯特為例,工業革命前,這里人口僅在1萬人左右,僅有幾條又臟又暗的街道,沒有市政機關,也無權選派議會議員。1786年阿克萊特紗廠在此創辦,僅過15年后,該地已經建成50家紗廠,成排的大煙囪日夜不停地將滾滾濃煙吐向天空。同時,城市中心區域已開始美化,那里開辟了寬闊的街道,旁邊設有商店,街道有了照明,還成立了城市消防隊。——摘編自王斯德《大學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西歐城市自治的主要原因。結合所學,指出當時參與城市治理的主要力量。(5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工業革命后英國城市發展狀況。結合所學,簡析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在城市治理方面的調整。(5分)答案 (1)原因:城市商業興起與繁榮;市民(或商人)長期斗爭;希臘羅馬城市文明的傳統。主要力量:城市手工業和商人組成的行會或商會,基督教會。(2)發展狀況:工業人口劇增;環境污染嚴重;基礎設施不斷發展完善;工業革命促進城市化發展。調整:頒布法律,確立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以社區組織形式探索社會救濟新方法。17.(15分)由英國率先發生的工業革命不僅改變了社會產業結構,而且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上層建筑、生活方式等的深刻嬗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為什么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19世紀的英國,而不是發生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興起的故地,也不發生在歐洲一些文化昌盛、經濟發達的地區,而恰恰發生在原先相對落后,處于世界文明邊緣的,孤懸在大陸之外的海島英國,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國首先發生震撼世界的工業革命,這是國內外學術界和廣大歷史學習者都懷有極大興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蘊涵著豐富的意義和價值。……英國工業革命是上述諸多因素積聚而成的自然演進的產物,它不是哪位英明君主謀劃的結果,也不是哪位天才思想家巧思妙想的結晶。它不像后起的工業化國家在不同程度上事先有一定的謀略和規劃,而是在原發狀態中發生的、發展的。直到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時也沒有人認識到工業革命已經發生。——摘編自李月琴《探因索源——“英國工業革命”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材料二 大工廠,特別是從蒸汽機開始代替水力發動機的時候起,越來越多地開設在那里。據同時代的人說,在1786年,人們僅看到一個煙囪,即阿克萊特紗廠的煙囪。十五年后,曼徹斯特約有五十個紗廠,大多數都擁有蒸汽機。那些趕忙建筑起來的、因太小而不夠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綿延在紗廠的周圍,幾乎把舊城圍繞起來。……設有商店的中心區域已經美化了,那里開辟了寬闊的街道,兩邊有很高的磚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面東南方,不久也建起一些四周圍有花園的漂亮別墅,那里住著新的貴族,棉業豪富。——摘編自[法]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的概況》(1)根據材料一,指出相比于其他國家,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有什么特點?結合所學,從技術和農業的角度概括英國最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8分)(2)“工業化推動了人類社會城市化進程”,根據材料二以英國為例闡述這一進程。(7分)答案 (1)特點: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原因:①技術角度:英國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英國是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科學家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②農業角度: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革命提供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2)闡述:瓦特改良蒸汽機使工廠擺脫自然條件的限制,而得以集中起來。機器大生產導致工廠制形成,大批產業工人聚集起來;工業生產的集中吸引鄉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人口的集中帶動第三產業(商業)的發展;商店的中心區域、街道、住宅等配套設施獲得發展。第37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時空重點主題概覽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最先開始了工業革命。蒸汽機是英國工業革命中影響最深遠的技術發明,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2.第二次工業革命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普遍確立,以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一、工業革命的背景1.內涵: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2.興起國家 英國條件 政治 英國“光榮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經濟 (1)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 (2)通過__________,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技術 手工工場和工人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生產技術的進步 圈地運動15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英國貴族用暴力大規模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15世紀末,因毛紡織工業勃興及羊毛價格上漲,英國的新貴族用柵欄和溝渠圈占農民的土地,把耕地變為牧羊場。被圈地區的村莊房屋被毀滅,農民破產,淪為乞丐和流浪者,或在法律壓迫下成為雇傭勞動者,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在經濟上,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和自由勞動力;在社會層面上,促進了英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成為推動17世紀英國政治革命、18世紀工業革命的重要因素。英國實行圈地運動的實質是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代替封建經營方式。二、工業革命的進程1.第一次工業革命(1)成果技術革新 織:飛梭、水力織布機;紡: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生產工廠出現 1771年,_________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動力革新 瓦特改進蒸汽機,產生巨大的動力,解決了生產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問題。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人類進入“__________”機械制造 隨著生產機械化的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2)機器大生產(選必2,第5課子目1)①背景:工業革命前,英國分散的手工工場已經向集中的手工工場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生產專業化。②標志:18世紀60年代以來,以________________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革命。③特點:大批產業工人被工廠主聚集起來,在專門化的廠房中勞作,徹底改變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產狀態。(3)工廠制度(選必2,第5課子目1)①特點制度 工人實行倒班制,工廠主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以罰款、體罰和解雇等方式強化紀律意識生產 ________被廣泛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節協同勞作,整個生產過程處于工廠主的監督管理之下原料 原料由工廠統一供應、合理調配②影響:工廠制度帶來生產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巨變,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的勞動潛質,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4)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漸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 手工工場與工廠(1)手工工場和工廠同屬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范疇,存在雇傭與被雇傭關系。兩者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以手工勞動為主,可分為分散的手工工場(指簡單協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場(即工場手工業)兩個階段,后者實現了機器大生產。(2)從手工工場再到工廠,折射出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歷程,反映了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的歷史必然性。(3)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漸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2.第二次工業革命背景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成就 (1)電力技術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________”。 (2)________的創制和應用。 (3)________的興起令人矚目特點 (1)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2)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各國都有重要的發明創造,美國與______最為突出。 (3)工業革命的進程各具特色 壟斷組織指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或幾個經濟部門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企業之間的聯合。它們憑借這種聯合所建立的統治地位,控制相應部門的商品生產,瓜分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規定壟斷價格,攫取高額利潤。壟斷組織在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材料 這個時期(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進的工業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受技術創新并利用它們,而是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英]哈巴庫克、[英]波斯坦主編,王春法等譯《劍橋歐洲經濟史》第6卷根據材料,指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式。結合所學,簡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工業革命的影響1.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及社會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生產力 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人類先后進入“___________”和“電氣時代”生產組織與 管理方式 工業革命后,建立了資本主義___________制度;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出現了壟斷組織階級結構 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社會生活 (1)以_____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 (3) ___________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 (4)女性也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人口增加明顯社會問題 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出現世界市場 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2.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選必2,第5課子目2,第11課,第12課子目3)變化 視角 概況城市化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演進 (1)途徑: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生產逐漸向城市集中,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走向城市。 (2)影響: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所需的勞動力與消費市場;對城市的設施與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現:①英國的城市化伴隨著工業革命展開。到1851年,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②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城市化 問題 (1)環境污染:倫敦、巴黎等大城市工業人口猛增,但城市規劃建設滯后。工業廢氣、___________導致空氣污染;生活與工業廢水造成水源污染。 (2)貧富分化:工業化、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聚集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工人階級生活貧困。 (3)交通擁堵:私人汽車的普及,使交通擁堵成為城市的普遍問題。 (4)社會問題:犯罪率上升、失業者增加等社會問題日益突出改善居住條件 (1)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發明了______,并在樓房住宅中普及,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紀70年代,比利時首次使用鋼筋混凝土技術。 (3)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逐步建設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廣,私人衛生間等快速普及基礎設施的發展 (1)鋼鐵管道用于水網建設,自來水與排水系統逐漸普及到百姓家中。 (2)煤氣燈、______的出現創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3)電報、電話逐漸普及,便利了人們的通信聯系。 (4)19世紀末,第一條地鐵線在倫敦問世,柏林、紐約等城市開始將鐵路高架橋納入交通網絡。 (5)20世紀以來,電車、汽車、自行車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現多樣化、________趨勢,便利了人們的出行交通運輸業進步,便利了人們的出行 表現 (1)工業革命對煤等礦石的需求刺激了運河的開鑿 ①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2)步入鐵路時代: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 (3)輪船的產生與發展:①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②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③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 (4)汽車的出現與發展: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1908年誕生的福特T型汽車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車影響 形成了水陸運輸網,促進了城際間、國際間的人口交流與貿易往來,大大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促進了鄉村的改變 表現 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農業機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農場,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影響 大量人口從閉塞、寧靜的鄉村田園生活中走出,人們的眼界開闊了生活節奏加快,時間觀念加強 原因 工廠制度及蒸汽機車等交通工具,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表現 _________成為現代生活的準則,城市中社會上層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中公共區域多設有標準鐘初等教育不斷推廣,人們的文化素質逐漸提升 背景 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城市化迅猛發展等現實因素,對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措施 (1)西方國家不斷通過________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對教育的經費支持。 (2)20世紀初,中國出現了大量小學堂和中學堂,這對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給民眾生活帶來消極影響 表現 工人勞動時間過長,工作與生活環境惡劣,傳染病與職業病嚴重危害產業工人的健康斗爭 19世紀,歐洲社會主義運動風起云涌,標志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產業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3.金本位制的形成(選必1,第15課子目2)背景 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國際間貨幣結算日益頻繁和復雜形成 (1)1816年,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 (2)此后形成以________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的國際金本位貨幣制度特點 各國的金幣具有法定的含金量,人們可以根據規定鑄造金幣,金幣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貶值作用 金本位制的實行,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思維點撥 兩次工業革命深刻影響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及世界歷史的進程。通過兩次工業革命,西方列強完成了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跨越,而且還利用軍事和經濟的雙重手段,把世界連結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整體。材料 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1805-1859)筆下的工業革命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在19世紀30年代考察了工業革命中的英國曼徹斯特(棉紡織業中心)后,留下精彩評論:“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聳于人們的住所之上,隔絕了空氣和陽光;它們像不散的濃霧一樣包裹著人們。城市的這一邊住的是奴隸,那一邊住的是老爺;那一邊屬于富裕的少數人,這一邊屬于貧窮的絕大多數人……這里人性獲得了最為充分也最為野蠻的發展;這里創造了文明的奇跡,文明之人卻幾乎淪回野蠻人的境地,從這里骯臟的下水道里卻流出了足赤的黃金。”依據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托克維爾“精彩評論”的看法。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而不是凱伊發明飛梭,也不是瓦特改良蒸汽機。2.手工工場和工廠同屬于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范疇,存在本質區別,前者以手工勞動為主,后者實現了機器大生產。3.英國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中,經濟近代化與政治民主化同時進行,最終引發了整個社會的變革。1.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必要因素政治前提 英國在17世紀發生了政治革命,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經濟條件 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批自由的勞動力。此外,英國也通過海外殖民戰爭與殖民掠奪來獲得大量的原始資金,英國人工資水平普遍較高,各種資本也很充分技術條件 18世紀的英國不僅發明多,應用廣,傳播快,而且科學活動具有實用的傾向,傳統手工工場技術、人才的積累能源條件 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及相對于其他國家低廉的煤炭價格,使得這些科學發明在英國被首先應用政策條件 專利制度的保障市場條件 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需求總之,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提供了政治保障,資本、市場、原料、勞動力、技術、能源等因素共同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生2.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項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范圍 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發明也在英國 同時發生在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新技術、新發明超出一國范疇,規模廣泛,發展迅速,在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開始部門 主要發生在輕工業領域 主要發生在重工業及基礎工業領域。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各個領域幾乎同時展開技術革命技術來源 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發明者主要是科學家或工程師,科研成果同技術、生產緊密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3.工業革命的深遠影響(1)提高生產力:工業生產能力大增;交通運輸業革命節約物流成本,優化資源配置;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促進農業變革等。(2)生產管理方式變革:工業規模越來越大,管理越來越復雜,生產組織形式先是工廠制度出現,后來壟斷組織形成。(3)國家治理模式調整:國家對經濟的管理與干預程度提高,資本主義發展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4)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農業的就業人口與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工業以及服務業占比提升。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與決定力量。(5)社會階級結構變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增強,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通過議會改革更多地參與政治;工業無產階級覺悟提高,積極開展工人運動。(6)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為城市發展提供動力,城市人口增加并逐漸超過農業人口,出現國際化的大城市,城市建設與生活設施有所改善。(7)國家頒布社會立法:為緩和社會矛盾,保證資產階級統治,在工人運動推動下,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頒布一些社會立法,力圖解決工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如濟貧法等,這些措施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但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社會的進步。(8)人民生活變化:人們時間觀念增強、勞動時間減少、注重教育、文化水平提升、人口增加、婦女在職場發揮的作用加大,社會地位提升。(9)對世界的影響:資產階級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與生產能力,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密切了世界的聯系。通過殖民侵略,建立世界殖民體系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確立。1.(2022·1月浙江選考)新式動力機——柴油機,因馬力大、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逐漸取代蒸汽機,成為工業上的主要動力機。柴油機的發明者是( )A.福特 B.戴姆勒C.卡爾·本茨 D.狄塞爾2.(2021·1月浙江選考)下表為美國工業發展情況簡表。結合所學與此表可知,這一時期的美國( )時間 生鐵 鋼 煤 石油 輕重工業比重1860年 84萬噸 1.2萬噸 1 820萬噸 50萬桶 2.4∶11900年 1 401萬噸 1 035萬噸 2.4億噸 6 362萬桶 1.2∶1①生產效率大大提高②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不斷上升③形成了發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④《全國工業復興法》實施效果顯著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3.(2022·廣東卷)18世紀后期英國機器費用昂貴,工廠主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原來在工作中習以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戲等行為一概被禁止。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機器出現使工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B.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社會分化C.蒸汽時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惡化D.物價上漲制約了工業革命的發展4.(2021·湖南卷)歐洲最早出版的科學期刊是19世紀中葉首批成立的各國科學院的院刊。隨著科學家按其專業組成專業性學會進行研究,到1921年科學期刊已增至2.5萬種,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紀后期增加的。這反映了( )A.科學研究日趨大眾化B.科技成果改變人類生活C.科學院數量迅猛增加D.科學與技術結合更緊密5.(2021·海南卷)19世紀中后期,酗酒之風在英國日益滋長。“1872年售酒法”規定,嚴格限制酒館的營業時間,對于無照經營、酒水摻假、向未滿16歲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罰款乃至沒收營業執照的處罰。這反映了( )A.經濟的發展推動法律體系走向完善B.工業革命促使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C.售酒法的頒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為D.服務業的經濟效益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7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第37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學案(無答案)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