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0講 近代西方的民族國家、國際法與基層管理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0講 近代西方的民族國家、國際法與基層管理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簡介

第40講 近代西方的民族國家、國際法與基層管理
主題概覽
(1)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識的覺醒,近代歐洲民族國家逐步形成。
(2)在國家利益沖突、戰爭之中,國際法和外交制度建立。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但戰后國際法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政治組織——國際聯盟與聯合國。
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與基層治理的加強
1.專制王權國家
背景 (1)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宗教改革運動使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
表現 (1)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 (2)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
2.民族國家
背景 (1)對民族語言的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 (2)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3)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 (4)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
經過 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
特點 民族國家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
圖解歷史 專制王權與民族國家的關系
3.基層治理的加強(選必1,第18課子目1)
(1)背景
①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各國繼承地方自治傳統的基礎上。
(2)表現
英國 自治市的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由自治市自主開支,受選民監督
美國 鄉鎮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
法國 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
材料 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可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是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把人們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現實社會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權力特別是王權得到加強。通過馬丁·路德翻譯拉丁文《圣經》等方式,作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語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體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體的地位上升。——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表現。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主教勢力衰落(封建割據勢力削弱),世俗王權強化;對民族語言的重視,民族認同觀念興起;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觀念增強。
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1.近代國際關系規則的建立
奠定基礎 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確立原則 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國際法的一些基本原則
外交制度 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維也納體系 1815年建立維也納體系,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區
圖解歷史 維也納體系
2.近代國際關系規則的評價
(1)積極: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
(2)局限: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國際法
指國際社會之法,或者是指國家在相互間交往的關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習慣規則和條約規則的總和,或者是指現代文明國家認為在與其他國家彼此交往的過程中對他們具有約束力的特定行為規則的總和。
材料 國際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紀,和民族國家的興起同時產生。1648年締結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了國家主權、主權平等的根本原則,確立了主權國家在國際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隨著殖民擴張,國際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價值被歐洲列強帶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國等亞非國家非但沒有成為國際法體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員,反而隨著主權被侵害不斷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摘編自周忠海《國際法史與國際法的發展》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近代國際法的主要特征。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由西方國家確立;內容上強調國家主權、主權平等等原則,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觀念;使用范圍上排斥非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服務于西方國家的侵略擴張等。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所確立的有關國家主權和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是現代國際法的基礎。
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
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中古時期城市的興起與發展受到封建領主貴族的阻撓,城市市民支持王權打擊地方貴族,利用王權保護城市的自主權,王權逐漸成為公共權力的受托者,這是民族國家興起的第一推動力
資本主義的發展 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建立商品流通的交通網絡,需要保護資產階級的海外活動,這都需要建立強大的、統一的國家機器,這是推動民族國家形成的經濟根源
宗教改革的影響 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會在很多國家的統治土崩瓦解,民族的宗教、語言、心理誕生,新教成為促進民族國家形成的宗教因素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戰爭 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超越了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民族國家在歐洲更加普遍
2.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及基本原則
(1)發展原因及特點
影響近代國際法的原因 近代資產階級運動的重大影響
近代局部戰爭不斷使國際法承認國家有戰爭權
學者研究對國際法有巨大推動
國家間關系的矛盾影響國際法內容
國際法發展歷程的特點 適用主體不斷擴大,由主權國家發展為爭取獨立的民族和其他國際組織,從歐洲擴展到世界
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從單一的政治內容發展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門類、涉及細化分支的龐大的體系
實施以國際組織為保障,以“大國一致”為原則,確立處理國際關系的諸多原則和方法
在演進過程中廢棄不合理部分,豐富部分內容,增加新分支
(2)基本原則
國家主權平等原則 各國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等情況有所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權利,承擔同等的責任
互不侵犯原則 各國在其相互關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國,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國,不得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互不干涉內政原則 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
平等互利原則 各國在法律上必須是平等的,在事實上必須是互利的
和平共處原則 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對方現存的社會經濟制度,實行廣泛合作,發展友好關系,和睦相處
民族自決原則 被殖民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民族,有權采取國際法確認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 國家之間在發生糾紛或爭端時,應當通過和平的方法予以解決
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 善意履行由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產生的、其作為締約國參加的國際條約所承擔的各項義務
1.(2023·1月浙江選考)這是一場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沖突引發的戰爭,也是20世紀之前歐洲最具毀滅性的戰爭,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這場恐怖的戰爭之后,交戰各國創建了一套外交體系,借此維系相互競爭的獨立國家之間的秩序。下列項中,屬于這套“外交體系”的有(  )
①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
②確立了“大國一致”原則
③建立了外交人員銜級制度
④確立了國際關系中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間爆發戰爭,歐洲各國卷入其中。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結束了歐洲混戰的局面,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①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聯盟盟約》確立了“大國一致”原則;1815年維也納體系形成后,外交人員銜級制度建立起來,②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C、D三項。
2.(2022·山東卷)1863年,學者張斯桂在為《萬國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說:“間嘗觀天下大局,中華為首善之區。四海會同、萬國來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諸國,一春秋時大列國也。……今美利堅教師丁韙良翻譯此書,其望我中華之曲體其情而俯從其議也。……則是書亦大有裨于中華,用儲之以備籌邊之一助云爾。”這反映了當時部分中國人(  )
A.否定傳統宗藩體制
B.力主融入國際社會
C.倡導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張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學者張斯桂認為《萬國公法》對中國外交有益,主張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D項正確;否認宗藩體制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當時部分中國人力主融入國際社會,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而非倡導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C項。
3.(2022·江門期末)德國劇作家萊辛(1729-1781年)提出,德國作家對法國戲劇程式的應用不能停留在盲目模仿層面,而要建立起具有德國特色的戲劇體系,作品要體現德國民族情感。這一主張(  )
A.體現了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B.批判了天主教會神學束縛
C.受到俾斯麥統一思想的影響
D.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18世紀,德國劇作家萊辛主張不能盲目模仿法國戲劇程式,而要建立起具有德國特色的戲劇體系,作品要體現德國民族情感,這體現了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批判了天主教會神學束縛”,排除B項;俾斯麥統一思想出現在19世紀中后期,而萊辛生活于18世紀,排除C項;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而萊辛1781年去世,排除D項。
4.(2022·鄂州期末)閱讀下面“19世紀末英國地方機構圖”。據此可知,當時英國(  )
A.地方自治體系化和多樣化
B.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三級政府體制
C.中央對地方實施了垂直管理
D.地方承擔了所有的公共服務功能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19世紀末英國地方機構圖”中的內容可知,當時英國的自治機構有多種,也有不同的層次,體現了英國地方自治體系化和多樣化,A項正確;材料中的自治機構只有一級或者二級,未體現三級政府體制,排除B項;從材料中看不出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方式,排除C項;從材料中無法看出公共服務的類別,排除D項。
5.(2023·臺州八校高三一模)近代國際法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相關著作、簽署了一系列條約使之發展、完善。下列相關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確定了國家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B.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
C.國際聯盟規定了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不能真正維護世界和平
D.《非戰公約》宣布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答案 A
6.(2023·浙江省“山水聯盟”高三聯考)“相信坦白地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工具的時機已經到來,借使現在各國人民間的和平友好關系可以永垂久遠……”該材料出自(  )
A.《戰爭與和平法》 B.《非戰公約》
C.《國際聯盟盟約》 D.《聯合國憲章》
答案 B
解析 1928年8月,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15個國家在巴黎作為創始國簽訂了關于《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即《非戰公約》,規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或沖突的原則,它是第一個提出放棄把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國際條約,故選B項。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
1.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期間,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卻站在新教國家一方參戰,當時法國的紅衣主教曾言:“人可不朽,救贖可待來日;國家不得永生,救贖惟有現下,否則萬劫不復。”由此可知,法國參戰旨在(  )
A.強化文化認同 B.維護國家利益
C.促進民族交融 D.發起宗教改革
答案 B
解析 據“國家不得永生,救贖惟有現下”說明法國參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故選B項;法國紅衣主教的話強調對當下利益的重視,沒有涉及文化的認同,排除A項;“法國卻站在新教國家一方參戰”雖然在同一戰線,并不代表其與他們有民族交融,排除C項;宗教改革不是法國發起的,排除D項。
2.13世紀,以倫敦方言為基礎形成的英語出現在英國官方文件中,英語開始逐漸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16世紀,法國國王簽署敕令,規定法國的法律文件必須用以巴黎方言為主形成的法語撰寫,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這反映出(  )
A.民族認同觀念的強化
B.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
C.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D.歐洲語言的書面化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可知當時英國和法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語言,民族語言的廣泛使用有利于強化民族認同觀念,故選A項;17世紀左右啟蒙運動才傳播自由平等思想,排除B項;17世紀宗教改革后歐洲民族國家才逐漸形成,排除C項;拉丁語時期就已經語言書面化了,排除D項。
3.1791年7月,法國國民議會征用圣熱納維耶芙大教堂改為先賢祠,用以供奉伏爾泰等人。在仿古羅馬萬神殿的三角門楣上,雕刻了“獻給祖國感念的偉人”的銘文,大型浮雕的主題從天使圍繞十字架的“信仰之愛”變成了“祖國為公民與英雄加冕”。這反映出(  )
A.法國開始形成近代民族國家
B.天主教失去精神獨裁地位
C.啟蒙運動推動了思想解放
D.當時政權注重塑造民族意識
答案 D
解析 根據題干“‘獻給祖國感念的偉人’的銘文”“‘信仰之愛’變成了‘祖國為公民與英雄加冕’”并結合所學可知,法國大革命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故選D項;“法國開始形成近代民族國家”是在1337—1453年百年戰爭時期,排除A項;B項“失去”不符合史實;題干并未強調啟蒙運動推動思想解放,排除C項。
4.自16世紀起,法語開始試圖改變拉丁語主導法國文化表達的狀況。17世紀后期,法語在與拉丁語的競爭中最終獲得了法國文化的闡釋權。到18世紀,古典法語已經成為通用語言,并以報刊、書籍等形式構建了一個內在統一的“法語文學共和國”。這一現象(  )
A.打破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
B.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C.推動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D.開啟人們對社會的理性思考
答案 C
解析 據材料“法語在與拉丁語的競爭中最終獲得了法國文化的闡釋權”可知,法語改變了拉丁語主導法國文化的狀況,確立了法國法語的民族國家特色,推動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故選C項;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排除A項;法國大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啟蒙運動開啟人們對社會的理性思考,排除D項。
5.近代以來,伴隨著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出現的現象有(  )
①民族意識開始萌生 ②地方自治基本形成
③國內關稅逐步廢止 ④國際公約日漸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隨著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開始萌生”出現在中世紀,不是近代,故①錯誤;結合所學,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一些城市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可知“地方自治基本形成”出現在中世紀,故②錯誤;近代歐洲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政府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廢除了境內關稅,從而形成了統一市場,故③正確;結合所學,近代國家為了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各國之間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
6.國際法之父荷蘭人胡國·格勞秀斯(1583—1645年)指出:自然法是正當的理性準則,即使神也不能更改。根據自然法,整個海洋和海洋的分支都不應被任何人占為財產。在遼闊的海域上,各國都可共同使用。據此判斷他強調自然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反對對上帝的信仰
B.適應荷蘭資本主義發展
C.維護民族國家主權
D.構建資本主義國家藍圖
答案 B
解析 “根據自然法,整個海洋和海洋的分支都不應被任何人占為財產。在遼闊的海域上,各國都可共同使用”,當時(1583—1645年)荷蘭憑借龐大的商船隊,成為“海上馬車夫”,胡國·格勞秀斯此時強調自然法的主要目的是維護荷蘭的海上貿易利益,適應荷蘭資本主義發展,故選B項。
7.1814年10月1日,歐洲各國君主沉浸在戰勝拿破侖的喜悅中,紛紛派出代表,齊聚維也納,召開了由奧地利首相梅特涅主持的國際會議,整個會議期間,除討論《最后總決議案》外,從未正式召開過大會,一切重大問題都是由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英國首相卡斯萊爾、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和普魯士首相哈登堡在幕后決定,許多決定是在梅特涅書房里“成交的”,被稱為“梅特涅書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見該會議(  )
A.由大國來協調爭端
B.帶來了歐洲的和平
C.開創國際會議先例
D.確立近代外交制度
答案 A
解析 據“一切重大問題都是由……在幕后決定”可以看出當時歐洲的秩序是由這幾個大國來協調爭端,故選A項;材料重點說明解決問題的方式,無法判斷之后國際關系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無法判斷本次會議在歷史上的地位,排除C項;維也納會議的召開只是為了解決當時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秩序的劃分,沒有規定國與國之間應該如何進行外交的問題,排除D項。
8.為結束三十年戰爭帶來的巨大混亂,1648年,歐洲國家達成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承認彼此的主權和平等,相互承認各國自主處理國內事務包括宗教事務的權力。和約的簽訂標志著歐洲開啟了(  )
A.聯合發展的新時代
B.民族國家發展的新時代
C.和平發展的新時代
D.國家統一發展的新時代
答案 B
解析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既是近代國際法的實際源頭,又是國際關系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此基礎之上所建立起來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系體系,和約的簽訂標志著歐洲開啟了民族國家發展的新時代,故選B項;標志歐洲開啟聯合發展新時代的史實是二戰之后的歐洲走向聯合,排除A項;《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之后歐洲并沒有實現長久的“和平發展”,排除C項;《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與國家統一無關,排除D項。
9.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許多國際機構紛紛建立,其建立的初衷是促進各國行政部門之間的國際合作,解決糾紛。機構擁有監督成員國該行政部門的權力,如1865年建立的國際電報聯盟、1873年成立的國際氣象組織等。到1914年,這樣的組織已經有30多個。這些組織(  )
A.有效維持了歐洲的和平局勢
B.為國際聯盟的建立提供借鑒
C.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的構想
D.有利于推動歐洲經濟的發展
答案 B
解析 據材料可知,這些國際組織的建立為國際聯盟的建立提供了借鑒,故選B項;根據所學可知,歐洲在1914年爆發了一戰,因此有效維持歐洲和平局勢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一戰后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逐步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排除C項;據材料可知,這些電報聯盟和氣象組織的建立可以推動國際電報事業和全球氣候治理的發展,故與歐洲經濟發展無關,排除D項。
10.1950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根據大會決議,一致確認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所包含的國際法原則,即從事構成違反國際法犯罪行為的人承擔個人責任并受懲罰。違反國際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上述國際法原則的確認(  )
A.建立了集體安全制度
B.有利于維護戰后世界和平
C.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
D.避免了地區間的武裝沖突
答案 B
解析 1950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意在制裁、懲罰危害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的個人并進行追責,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維護,故選B項;在集體安全保障下,侵略者進攻集體安全體系中任何一個國家即被視為侵犯所有國家,題干未提及相關信息,排除A項;“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的是一戰、二戰等,排除C項;“避免了”說法過于絕對,應為“有利于緩解”,排除D項。
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
11.(2022·河北衡水中學高三聯考)英國在宗教改革中改用英語為正式語言,代替教會歷來使用的拉丁文,1611年出版了欽定版英語《圣經》,在教會內使用。荷蘭于1637年規定用荷蘭語的“國定版”《圣經》,在荷蘭共和國內推進語言標準化以及荷蘭語的普遍應用。英、荷兩國的做法(  )
A.促進了新教觀念的傳播
B.推動了民族主義的發展
C.增強了居民的宗教意識
D.瓦解了天主教會的勢力
答案 B
解析 題干強調的是兩國在宗教方面使用本國語言,而英國的宗教改革并沒有推行新教觀念,排除A項;英、荷兩國強調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是增強了居民的民族意識,不是宗教意識,排除C項;英、荷兩國進行宗教活動僅改變了使用的語言,沒有提到對天主教會勢力的影響,排除D項。
12.英國歷史學家奧黛指出:“16、17世紀的西歐社會,見證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從封建制度到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信徒在宗教生活中自主地位的提高。”其意在強調(  )
A.西歐國家逐漸進入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B.宗教改革推動社會層面變化
C.西歐具備了向近代化轉型的必要條件
D.啟蒙思想在西歐的廣泛傳播
答案 C
解析 西歐國家逐漸進入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是在17、18世紀,排除A項;宗教改革主要影響人們的宗教生活,而材料呈現了政治、經濟及宗教生活出現的變化,排除B項;啟蒙思想起源于17世紀英國、18世紀法國達到高潮、隨后擴展到歐洲,16、17世紀啟蒙思想并未在歐洲廣泛傳播,排除D項。
13.法國國王路易九世(1226-1270年在位)時期,其設立的巴黎高等法院成為面向整個王國接受個人和團體上訴的機構。1294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以英王愛德華一世拒赴巴黎高等法院應訴為由,宣布沒收其在法國的領地。由此可見,巴黎高等法院的設立(  )
A.激化了君主與貴族間的矛盾
B.助推法國走向近代民族國家
C.強化了法國國王對抗教會的力量
D.推動法國形成分權制衡體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只有認同法國最高法院才能在法國享有領地,有利于民族認同形成,故選B項;最高法院的設立激化了法國國王與英國國王的矛盾,沒有激化法國國王與本國貴族的矛盾,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國王與教會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分權制衡理論是在啟蒙運動時出現的,排除D項。
14.近代以來,國際法觀念被引入中國。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陳熾意識到:要捍衛國家的主權和維護國家的權利,就必須認真研究公法。另一代表人物薛福成認為,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公法確實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準繩,起到了維持國際和平和秩序的作用。材料中兩位思想家(  )
A.暗諷了清政府外交觀念的滯后
B.一味依賴國際法捍衛主權
C.呼吁清政府官員拋棄華夷觀念
D.肯定了國際法的積極價值
答案 D
解析 陳熾認為公法對捍衛國家的主權和維護國家的權利具有重要意義,薛福成認為公法起到了維持國際和平和秩序的作用,兩位思想家都肯定了國際法的積極價值,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暗諷清政府的外交觀念,也無法體現一味依賴國際法捍衛主權,排除A、B項;材料沒有涉及華夷觀念,排除C項。
15.《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規定:“所有(神圣)羅馬帝國的選侯、邦君和各邦,應根據本協議確定和確認享有他們自古以來的權利、特權、自由、優惠、自由行使領土權,不論是宗教的,還是政治的或是禮遇性的權利,因而他們永遠不能,也不應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進行的騷擾。”這一條款(  )
A.確立了國家主權與獨立原則
B.促進了近代西方民族意識覺醒
C.推動了歐洲均勢局面的形成
D.消除了教會對歐洲政治的影響
答案 A
解析 該規定明確了國家應該擁有的主權,且不受任何形式和借口的侵害,是國家主權和獨立原則的體現,故選A項;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運動推動西方民族意識的覺醒,排除B項;奧斯曼帝國的衰敗推動了歐洲均勢局面的形成,材料并未提及,排除C項;“消除”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
三、非選擇題(共25分)
16.(2023·浙江省“山水聯盟”高三聯考)(10分)民族主義既是社會政治思潮,也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民族主義是近代歐洲歷史上的一種現象。中世紀大多數人認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區如勃艮第或康沃爾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蘭西人或英吉利人。三個發展逐漸更改了忠誠的這一尺度。一個發展是各種方言的興起和這些方言在文學表達方面的運用。另一發展是若干國家教會脫離了天主教會。最后一個發展是西歐的一些王朝建立并鞏固了幾個性質相同的、獨立的大國——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這些發展為民族主義的興起打下了基礎。——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材料二 拿破侖在動亂之中,戲劇性地讓法國大革命的理念——啟蒙運動中所述的主權在民、法律平等、共和形式和行政改組——傳遍了歐洲。此外,強調人民主權的法國重組大大促進了政治上的民族主義這一概念,即每個民族共同體均有權自由地、不受外力控制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他代表了一股變革的力量,不僅在統治時期給歐洲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將他的理念散播出去,從而塑造了歐洲的未來。
——摘編自[美]弗蘭克·薩克雷、約翰·芬德林《世界大歷史:1799—1900》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推動歐洲民族國家形成的因素,并指出17—19世紀英、法兩國最終確立的政治制度。(5分)
(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思想領域、政治運動兩個角度概括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翻天覆地的變化”的表現。(5分)
答案 (1)因素:民族語言的興起;教會勢力的削弱(或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教會勢力);專制王權國家興起;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制度: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法國最終確立了共和制。
(2)思想: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政治訴求。
政治運動: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華沙民族大起義(或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奧地利、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德意志改革與統一的呼聲高漲。
17.(15分)16—19世紀,歐美社會經歷了一系列的社會巨變,并逐步影響到了更多國家和地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隨著西歐封建經濟的發展,王權一方面與地方勢力展開斗爭,指向建立民族國家的目標,另一方面又與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發生劇烈的沖突。三十年戰爭就是這一大規模的社會轉型的折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第一次以國際法的形式否定了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大一統”權威,完成了歐洲的政治區域化進程,并為以后的西歐民族國家國際政治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創了近代國際關系史的新局面。
——摘編自吳忠超《?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與近代民族國家體系建立的新思考》
材料二 “中心—邊緣”論是沃勒斯坦世界體系理論的核心觀點和立論基礎。在世界體系理論中,所謂“中心地區”,是指利用邊緣地區提供的原材料和廉價勞動力,生產加工制品以銷售牟利,并控制世界經濟體中貿易和金融市場運轉的地區。……在生產力大發展的基礎上,由少數金融寡頭壟斷的統一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最終形成,并形成“中心—邊緣”的世界經濟格局。……工業化向遠離中心的邊緣國家和地區擴散。有的囿于特定的歷史條件,走上了依附型的工業化道路。——摘編自舒建中《沃勒斯坦“中心—邊緣”論述評》
(1)結合所學,指出英國國王16世紀“與教皇發生劇烈沖突”的結果。根據材料一,說明《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開創了近代國際關系史的新局面。(7分)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簡述工業革命期間世界貿易“中心地區”的演變概況,并分析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最終形成時拉丁美洲走上“依附型的工業化道路”的成因。(8分)
答案 (1)結果:國王成為英國教會的首腦,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
說明:第一次以國際法的形式否定了教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完成了歐洲的政治區域化進程,為西歐民族國家國際政治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2)概況:19世紀中期,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等新興工業國家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
成因: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資本輸出,牢牢控制落后國家的經濟命脈,攫取大量財富;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緊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控制(或門羅主義的具體內容);獨立后的拉丁美洲國家考迪羅獨裁權力形成(或“獨立后的拉丁美洲國家大多時局動蕩,實行軍事獨裁統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第40講 近代西方的民族國家、國際法與基層管理
主題概覽
(1)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識的覺醒,近代歐洲民族國家逐步形成。
(2)在國家利益沖突、戰爭之中,國際法和外交制度建立。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但戰后國際法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政治組織——國際聯盟與聯合國。
一、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與基層治理的加強
1.專制王權國家
背景 (1)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宗教改革運動使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國家和________觀念日益顯現
表現 (1)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________》,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 (2)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達到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
2.民族國家
背景 (1)對民族語言的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 (2)法國大革命及________,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3)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 (4)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
經過 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________的民族國家
特點 民族國家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
圖解歷史 專制王權與民族國家的關系
3.基層治理的加強(選必1,第18課子目1)
(1)背景
①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各國繼承地方自治傳統的基礎上。
(2)表現
英國 自治市的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由自治市自主開支,受選民監督
美國 ________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
法國 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
材料 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了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民眾毫無民族情感可言,他們的忠誠要么是對封建領主,要么是對基督教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把人們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現實社會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權力特別是王權得到加強。通過馬丁·路德翻譯拉丁文《圣經》等方式,作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語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體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體的地位上升。——摘編自李宏圖《論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表現。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1.近代國際關系規則的建立
奠定基礎 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___________,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確立原則 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用_________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確認了國際法的一些基本原則
外交制度 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遣常駐___________和外交使團,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維也納體系 1815年建立維也納體系,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___________的應用范圍也逐漸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區
圖解歷史 維也納體系
2.近代國際關系規則的評價
(1)積極: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______________開辟了新的途徑。
(2)局限: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______________,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國際法
指國際社會之法,或者是指國家在相互間交往的關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習慣規則和條約規則的總和,或者是指現代文明國家認為在與其他國家彼此交往的過程中對他們具有約束力的特定行為規則的總和。
材料 國際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紀,和民族國家的興起同時產生。1648年締結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了國家主權、主權平等的根本原則,確立了主權國家在國際法中的核心地位。伴隨著殖民擴張,國際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價值被歐洲列強帶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國等亞非國家非但沒有成為國際法體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員,反而隨著主權被侵害不斷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摘編自周忠海《國際法史與國際法的發展》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近代國際法的主要特征。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所確立的有關國家主權和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是現代國際法的基礎。
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
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中古時期城市的興起與發展受到封建領主貴族的阻撓,城市市民支持王權打擊地方貴族,利用王權保護城市的自主權,王權逐漸成為公共權力的受托者,這是民族國家興起的第一推動力
資本主義的發展 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建立商品流通的交通網絡,需要保護資產階級的海外活動,這都需要建立強大的、統一的國家機器,這是推動民族國家形成的經濟根源
宗教改革的影響 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會在很多國家的統治土崩瓦解,民族的宗教、語言、心理誕生,新教成為促進民族國家形成的宗教因素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戰爭 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還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超越了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民族國家在歐洲更加普遍
2.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及基本原則
(1)發展原因及特點
影響近代國際法的原因 近代資產階級運動的重大影響
近代局部戰爭不斷使國際法承認國家有戰爭權
學者研究對國際法有巨大推動
國家間關系的矛盾影響國際法內容
國際法發展歷程的特點 適用主體不斷擴大,由主權國家發展為爭取獨立的民族和其他國際組織,從歐洲擴展到世界
對象和范圍不斷擴大,從單一的政治內容發展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門類、涉及細化分支的龐大的體系
實施以國際組織為保障,以“大國一致”為原則,確立處理國際關系的諸多原則和方法
在演進過程中廢棄不合理部分,豐富部分內容,增加新分支
(2)基本原則
國家主權平等原則 各國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等情況有所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權利,承擔同等的責任
互不侵犯原則 各國在其相互關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國,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國,不得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互不干涉內政原則 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
平等互利原則 各國在法律上必須是平等的,在事實上必須是互利的
和平共處原則 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對方現存的社會經濟制度,實行廣泛合作,發展友好關系,和睦相處
民族自決原則 被殖民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民族,有權采取國際法確認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
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 國家之間在發生糾紛或爭端時,應當通過和平的方法予以解決
善意履行國際義務原則 善意履行由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產生的、其作為締約國參加的國際條約所承擔的各項義務
1.(2023·1月浙江選考)這是一場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沖突引發的戰爭,也是20世紀之前歐洲最具毀滅性的戰爭,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這場恐怖的戰爭之后,交戰各國創建了一套外交體系,借此維系相互競爭的獨立國家之間的秩序。下列項中,屬于這套“外交體系”的有(  )
①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
②確立了“大國一致”原則
③建立了外交人員銜級制度
④確立了國際關系中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2·山東卷)1863年,學者張斯桂在為《萬國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說:“間嘗觀天下大局,中華為首善之區。四海會同、萬國來王,遐哉勿可及已。此外諸國,一春秋時大列國也。……今美利堅教師丁韙良翻譯此書,其望我中華之曲體其情而俯從其議也。……則是書亦大有裨于中華,用儲之以備籌邊之一助云爾。”這反映了當時部分中國人(  )
A.否定傳統宗藩體制
B.力主融入國際社會
C.倡導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張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
3.(2022·江門期末)德國劇作家萊辛(1729-1781年)提出,德國作家對法國戲劇程式的應用不能停留在盲目模仿層面,而要建立起具有德國特色的戲劇體系,作品要體現德國民族情感。這一主張(  )
A.體現了德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B.批判了天主教會神學束縛
C.受到俾斯麥統一思想的影響
D.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4.(2022·鄂州期末)閱讀下面“19世紀末英國地方機構圖”。據此可知,當時英國(  )
A.地方自治體系化和多樣化
B.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三級政府體制
C.中央對地方實施了垂直管理
D.地方承擔了所有的公共服務功能
5.(2023·臺州八校高三一模)近代國際法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相關著作、簽署了一系列條約使之發展、完善。下列相關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確定了國家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B.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
C.國際聯盟規定了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不能真正維護世界和平
D.《非戰公約》宣布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6.(2023·浙江省“山水聯盟”高三聯考)“相信坦白地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工具的時機已經到來,借使現在各國人民間的和平友好關系可以永垂久遠……”該材料出自(  )
A.《戰爭與和平法》
B.《非戰公約》
C.《國際聯盟盟約》
D.《聯合國憲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旗县| 双桥区| 太仓市| 灵宝市| 卓资县| 洪江市| 牙克石市| 湾仔区| 招远市| 尉氏县| 岗巴县| 库车县| 青龙| 延吉市| 永年县| 万盛区| 桦南县| 措勤县| 象山县| 芮城县| 桐柏县| 河北省| 信宜市| 阜新| 井陉县| 孙吴县| 林甸县| 睢宁县| 松江区| 长宁区| 乾安县| 星座| 高雄市| 扶绥县| 新干县| 察哈| 漳平市| 江川县| 太湖县| 海丰县| 张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