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3講 近代西方人口遷徙和文化的擴張與交融主題概覽人口遷徙和文化擴張:殖民者的入侵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形成了新的族群;英國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動導致當地人口的替代性變化;華工為美洲和大洋洲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拿破侖戰爭后,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普遍的政治訴求。在回應殖民者文化侵略的過程中,被殖民者會不同程度地接受外來文化,但也會努力保護傳統文化,其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一、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選必3,第7課子目1)1.殖民擴張: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2.族群變化(1)原始居民: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傳染病,造成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2)外來族群①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②很多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數量大大增加。(3)新興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3.影響(1)文化方面: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2)人口結構①在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②美國在19世紀中葉建立了所謂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③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④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只有在秘魯等少數國家印第安人相對較多。思維點撥 地理大發現時期人口遷徙的特點(1)從人口遷徙的動機來看,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完全是以侵略、掠奪和搶占為目的的洲際性人口大遷徙。(2)從人口遷徙的規模看,這一階段從歐洲遷入美洲的人數有限,規模不大。(3)對非洲黑人采取強制性國際間集體移民。(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選必3,第7課子目2)1.殖民活動(1)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2)19世紀時,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3)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2.結果(1)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2)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3)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思維點撥 英美等國在19世紀廢除奴隸貿易的原因黑人奴隸不斷起義,打擊了黑人奴隸制度;在啟蒙思想影響下,廢奴運動興起;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美等國需要更廣闊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商品輸出成為對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英美等國一些政治家的長期努力。材料 歐洲、非洲和美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率變化表(%)。年份 歐洲 非洲 美洲 世界總人口1650年 18.3 18.3 2.4 5.45億1750年 19.2 13.1 1.6 7.28億1850年 22.7 8.1 5.1 11.71億1900年 24.9 7.4 9.0 16.08億——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根據材料指出三個大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率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歐洲人口占比不斷擴大:歐洲國家的殖民掠奪和兩次工業革命,加速了歐洲經濟發展,促進歐洲人口增長。非洲人口占比不斷下降:黑奴貿易導致非洲人口減少。美洲1750年之前人口占比減少,之后則不斷擴大:歐洲強國的早期殖民擴張,造成美洲原住居民大量死亡;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歐洲移民的涌入,促進美洲人口增長。(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選必3,第7課子目3)背景 19 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概況 開始 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美國 (1)華工是美國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場所的主要勞動力。 (2)19世紀7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華工人數已有十幾萬澳大利亞 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影響 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二、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選必3,第12課子目1)1.獨立戰爭前后的美國文化(1)美國獨立戰爭前的文化:多元性。(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2.獨立戰爭后的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通過殘酷的殖民戰爭和掠奪,到19世紀上半葉,控制著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2)社會居民: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3)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①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②拉丁舞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③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④在19世紀上半葉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后,大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但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⑤戰爭促成了戰后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成為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考迪羅考迪羅制是獨立后的拉美各國普遍出現的一種政治統治形式,指那些以暴力奪取政權,并以暴力維護其統治的獨裁者的專制制度。“考迪羅”經濟上依靠大地產、大莊園主,在政治上靠軍人專政來維持其政治統治。考迪羅最早產生于19世紀初期拉美獨立戰爭時期,大多為推翻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地區的殖民統治,爭取獨立作出貢獻。獨立后,雖然部分考迪羅在人民壓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莊園主在經濟及政治上的壟斷密不可分,所以未觸及大地產制度。在拉美各國相繼獨立后考迪羅逐漸成為拉美經濟發展的障礙。(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選必3,第12課子目2)1.背景:拿破侖戰爭的影響(1)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所到之處,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2)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掠奪財富、攤派兵役,引起當地人的不滿;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知識歸納 《拿破侖法典》的影響(1)對于鞏固和發展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立資產階級的法律制度體系有著重要意義。(2)法典對于農民、小土地所有制的肯定,贏得了法國廣大農民的支持,成為拿破侖粉碎國外復辟勢力,進行一系列戰爭的堅強保證。(3)在對外戰爭過程中,拿破侖又把這一法典的許多條文和原則推廣到廣大被征服地區,對歐洲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都產生了重大影響。2.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5年12月,俄國爆發了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武裝起義,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波蘭民族起義 1830年11月,華沙爆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德意志爭取民族統一 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選必3,第12課子目3)1.概況(1)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2)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2.殖民侵略下的印度文化和埃及文化(1)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博弈①英國在將印度變為其殖民地的過程中,把英語和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受過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層精英卻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號。③印度的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2)埃及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流①埃及長期受到法國與英國的殖民統治,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②在社會生活中,伊斯蘭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思維點撥 戰爭對文化的影響各有不同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分別以歐洲文化為基礎,形成了融合性的新文化,新文化重構了美洲文化。拿破侖戰爭使被侵略地區接受了啟蒙思想,推動了被侵略地區的近代化;歐洲殖民者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被侵略地區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材料 托馬斯·杰斐遜(1743-1826),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第三任美國總統。杰斐遜認為新聞出版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具體體現,是監督政府的第四種權力,因此應該得到保護。在保護自由特別是新聞出版自由的各種手段中,法律是最為有效最為可靠的。杰斐遜對新聞出版自由的態度,縱觀他的一生,不改初衷。——摘編自《杰斐遜集》等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杰斐遜的觀念及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觀念:信仰天賦人權的理念,主張依靠法律保護自由;主張新聞出版自由,用以監督政府。原因:杰斐遜受獨立戰爭和《獨立宣言》的影響,堅持民主共和的觀念(監督政府防止暴政)、分權制衡和人民主權思想,這也是美國政治文化的主要內容。1.工業革命之前,人口遷移主要從歐洲和非洲遷移到美洲,以黑奴貿易為主。2.19世紀中期,中國和歐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歐洲是先進生產方式對外擴張的需要,中國移民是迫于生存壓力。1.近代歐洲移民的原因及給世界帶來的影響(1)原因:歐洲人外遷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動力來自于對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經濟發展機會的強烈要求。歐洲強國在軍事和技術上的優勢是它們不斷擴張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勞動力遷移的因素之一。工業的增長刺激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和移民的發展,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交通工具的革新,使世界聯系更加緊密。(2)影響:給移入地區提供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有利于移入地區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便利了歐洲的掠奪,有利于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融,豐富了美洲文化。2.美國文化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多樣性的異同(1)相同點:都受到外來移民的影響;深受宗教的影響;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的任務,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存在著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和歧視。(2)不同點:美國文化是以西方基督教文化為主體,吸收世界各種族各地域文化構成的多元文化,不是本土的文化,是外來文化;拉丁美洲文化既包括外來文化,又保留了一部分本土文化傳統。美國文化體現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人民主權等觀念;而拉丁美洲文化則體現了土著居民爭取民族獨立的要求。美國文化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有利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發展;而拉丁美洲的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出現了擁有獨裁權力的考迪羅。3.評價拿破侖戰爭(1)前期的戰爭捍衛和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掃蕩了歐洲封建勢力,將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歐洲各地,促進了歐洲封建勢力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革命性。(2)后期的戰爭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利益,掠奪和奴役各國人民,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災難;也具有為資產階級利益而向海外和歐洲大陸擴張爭霸的性質。1.18世紀,東印度公司共進口2.15億件瓷器到英國,瓷器茶具成為英國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國的茶杯是無把手的,后來英國人學會了制瓷,并為燙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將這一技術傳回中國。這反映出( )A.經貿活動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B.茶文化體現了社會價值觀念C.中國茶文化得到英國人廣泛認可D.文化在互相借鑒中向前發展答案 D解析 英國人吸收了中國用瓷器喝茶的文化習俗,在飲茶中,又改進了茶具,向中國輸出,體現了文化在互相借鑒中向前發展,故選 D 項;材料看不出“主要”,排除 A 項;材料看不出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排除 B 項;材料不能體現“廣泛”,排除 C 項。2.(2022·臨沂模擬)據統計1851-1861年澳大利亞的全部黃金產量大約價值1.24億英鎊,相當于當時世界黃金產量的40%,在1854-1870年,有價值3 531 956英鎊的886 065盎司的黃金和價值560 627英鎊的黃金制品從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輸往中國;僅在1856年,就有116 903盎司黃金和價值50萬英鎊的黃金制品流往廣州。對于大量黃金流入中國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釋是( )A.外國對中國進行的資本輸出B.反清勢力用金錢支持太平天國C.中國在對澳貿易的出超地位D.在澳華工積累的財富匯往國內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了1854-1870年大量黃金從澳大利亞輸往中國,D項正確;鴉片戰爭后列強主要對中國進行商品輸出并非資本輸出,且材料未體現投資,排除A;當時廣州并不屬于太平天國的勢力范圍,排除B;材料沒有中國輸出的情況,無法得出“出超”的結論,排除C。3.(2022·煙臺模擬)下列對表中信息解讀合理的是( )15世紀至19世紀世界部分地區人口變化表(單位:百萬)時間 中國 印度 歐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1400年 70 74 52 60 36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A.新航路開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趨勢B.近代殖民活動影響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結構C.撒哈拉以南人口變化的根源是傳染病入侵D.殖民侵略導致亞非拉人口下降與生產破壞答案 D解析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近代殖民侵略,販賣非洲人口、屠殺拉丁美洲原住居民,使其人口下降,生產遭到破壞,D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亞洲、歐洲人口有上升趨勢,但拉丁美洲人口總體呈下降趨勢,排除A項;通過表格只能看出近代殖民活動導致拉丁美洲人口減少,并不能看出其人口結構的變化,排除B項;表格只可以看出撒哈拉以南人口先增多后減少,未表示傳染病入侵使其人口減少,排除C項。4.(2023·郴州月考)下圖為美國不同時期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示意圖。由此可推知( )A.移民推動美國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B.白人移民占主導地位狀況日益改變C.移民解決了美國主流文化內在矛盾D.移民解決了美國以往種族歧視問題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看出,美國的移民來自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來源較廣,這種移民格局推動美國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形成,A項正確;通過材料無法看出白人移民占主導的地位被改變,排除B項;“解決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D項。5.(2022·沈陽模擬)有學者在《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中的華工》一書中指出,19世紀60年代,華工承擔了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4/5的工程,工種除了體力工程外,還有重要的技術工作,如爆破、鐵匠、駕車、中醫等,華工的死亡人數至少有1 200人。這可以用來說明( )A.資本主義制度的殘酷無情B.美國種族制度誕生和影響C.北美最早鐵路與華工血淚D.海外華裔族群的發展歷程答案 D解析 美國華工是海外華裔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19世紀60年代,美國華工參與了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D項正確;材料與資本主義制度無關,排除A項;美國種族制度誕生在19世紀60年代之前,排除B項;中央太平洋鐵路不是北美的最早鐵路,排除C項。6.(2022·濱州月考)1910年,墨西哥爆發了反對波菲利奧·迪亞茲獨裁統治的革命,導致“大批難民從普雷西迪奧入境美國尋求避難”。要求避難的人數之多,以至于在1915年出現了210名受傷的墨西哥軍人非法進入美國的現象。這表明( )A.世界大戰引發難民問題B.民主進程決定移民方向C.政局變動影響區域移民D.移民社會具有多元文化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墨西哥爆發革命,引發大規模的避難潮,這表明政局變動是影響墨西哥人向美國遷移的重要因素,C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北美洲基本沒有影響,排除A項;B項“決定”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材料不涉及移民社會具有多元文化的信息,排除D項。課時精練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1.(2022·泉州月考)在白人踏上美洲幾個世紀前,危地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經擁有幾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話,他們完全可以為發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個基礎,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這反映了( )A.印第安文明被歐洲白人文明所同化B.歐洲殖民者對印第安人實行種族滅絕C.印第安人的文化發展進程被殖民侵略打斷D.印第安人的社會發展程度與其他大陸相近答案 C解析 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洲部分地區已經發展出了較高的文化,如果不是被征服,中南美洲會出現一個不亞于其他洲的文化,這說明歐洲殖民者打斷了印第安文化的發展,故選C項。2.(2023·贛州模擬)下表為歐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變化表。引起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歐洲 美洲 非洲1650年 18.30% 2.40% 18.30%1750年 19.20% 1.60% 13.10%A.工業革命加速人口流動B.西方國家販賣黑奴貿易的泛濫C.美國實施種族歧視政策D.西方國家資本原始積累的需求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此時正是早期殖民擴張時期,歐洲殖民者對非洲、美洲人的殘酷屠殺,尤其是屠殺印第安人,主要是為了滿足歐洲殖民者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早期殖民擴張使美洲人口銳減,販賣黑奴又使非洲勞動力銳減,所以導致美洲與非洲人口比重嚴重下降,歐洲人口比重相對上升,D項正確;工業革命在18世紀60年代揭開序幕,排除A項;黑奴貿易主要是把非洲的人口販運到美洲,無法全面解釋材料中美洲人口比重下降的問題,排除B;在1750年,美國還沒有成立,排除C項。3.(2023·衡水模擬)“鐵路運輸是美國工業化道路中的先行官,對加快太平洋鐵路在1869年的通車做出無可替代的歷史功績的,正是遠涉重洋沉默奉獻的攻無不克的沖鋒隊和敢死隊的外來中國農民工。”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鐵路運輸決定了美國工業化的發展B.華工對美國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C.太平洋鐵路對美國經濟發展貢獻最大D.華工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答案 B解析 材料強調的是鐵路運輸是美國工業化發展的先行官,而太平洋鐵路建設者是華工,據此可知,華工對美國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B項正確;“決定了”“貢獻最大”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C項;材料反映的是華工對太平洋鐵路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不能代表華工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排除D項。4.(2022·太原質量檢測)下表是美國外來移民潮與技術發明統計表,據此可知,外來移民( )年份 移民增長數(萬人) 年份 專利證書增長數1851—1854 37.9—42.8 1851—1856 757—2 3151863—1866 17.6—31.9 1863—1867 3 781—12 3011879—1882 17.8—78.9 1880—1883 12 926—21 196A.以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為主B.與美國技術進步存在一定相關性C.推動了美國的民主化進程D.主要受到了美國新興產業的吸引答案 B解析 根據外來移民潮與技術發明統計表可以發現,移民從1851年到1882年增長很快,而同時專利證書也實現了同樣的增長,可見移民與美國技術進步有很大的關系,故選B項。5.(2022·懷仁模考)來自異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不僅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和歐洲社會,而且糖從貴族生活象征,逐漸變為城市勞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亞洲的甘蔗種植與蔗糖制造技術被歐洲殖民傳播到歐洲,引發了“蔗糖革命”與“人口大遷移”,催生出種植園經濟和殖民地奴隸制度。這表明糖( )A.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B.推動了奴隸貿易的開展C.促進了世界的文化交流D.促進了世界歷史進程的發展答案 D解析 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結構僅是材料的一部分,A選項排除;推動了奴隸貿易的開展僅是材料的一部分,B選項排除;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無法體現對種植園經濟和殖民地奴隸制度的影響,C選項排除。6.(2023·福州月考)下圖是墨西哥“三文化廣場”,包括阿茲特克金字塔大神廟、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廈。廣場上的碑文在記述墨西哥的歷史時這樣評價:“這不是任何人的勝利或失敗,而是一個混血民族的痛苦的誕生。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這主要體現了近代以來( )A.文化碰撞與融合 B.文化侵略與反抗C.文化創新與繼承 D.文化交流與借鑒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西哥“三文化廣場”將阿茲特克人的金字塔大神廟、西班牙殖民者的教堂和墨西哥獨立后的外交部大廈組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墨西哥“混血民族”形成的歷史,體現了近代以來歐洲殖民擴張在美洲引起的文化碰撞與融合,A項正確。7.(2023·佛山模考)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奪原住居民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答案 D解析 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落后的生產方式傳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發展滯后的歷史包袱,而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到北美地區,推動了北美的快速發展,因此出現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拉美移植了宗主國舊的生產方式,故選D項;A、C項是拉美和美國的共性,排除;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項排除。8.跳拉丁舞時,人體的狀態分成3部分:上半身,尤其是肩部應巋然不動,體現了西班牙人的高貴;身體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應收緊且盡情地扭動,彰顯了非洲文化活潑、外向的特點;下半身,腿和腳的動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這說明拉丁美洲( )A.文化具有多元性B.具有強烈的種族歧視色彩C.人口具有等級性D.歐洲文化占據著主導地位答案 A解析 依據材料“跳拉丁舞時,上半身體現了西班牙人的高貴,身體中部彰顯了非洲文化活潑、外向的特點,下半身,腿和腳的動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可以看出,拉丁美洲文化具有多元性,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種族歧視,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人口的等級性,排除C項;材料不能反映歐洲文化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項。9.(2023·保定月考)美國學者杰里·本特利認為:“因為歐洲看起來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擊,所以白人統治者看起來不再能統治殖民地的人民了。從歐洲和西南亞戰場返回自己國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據他們的觀察加深了這種印象,更加不愿意成為順從的帝國主義國家的臣民。”他意在強調( )A.一戰導致殖民體系的瓦解B.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覺醒C.拿破侖戰爭傳播啟蒙思想D.二戰確立了民族自決原則答案 B解析 二戰導致殖民體系的瓦解,排除A項;材料與拿破侖戰爭無關,排除C項;一戰確立了民族自決原則,排除D項。10.下表是英國奴隸貿易過程中的大事摘錄。這反映了( )時間 大事1562年 英國人約翰·霍金斯第一次販奴至美洲1670—1776年 英國販賣到美洲大陸的奴隸總數超過其他國家販奴數量的總和1807年 英國議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貿易法案》1833年 英帝國廢除了奴隸制A.英國人權觀念的普及B.英國殖民霸權確立的過程C.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D.英國工業革命發展的進程答案 C解析 表格內容反映的是英國由奴隸貿易大國到最終廢除奴隸制的過程,16、17世紀,英國處于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所以大力進行奴隸貿易,18、19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過渡到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國家以開拓市場和掠奪原料為主要目的,加上啟蒙思想的傳播、廢奴運動等因素,英國最終放棄了奴隸貿易,整個過程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求,故選C項。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11.(2022·大連月考)下圖是16—19世紀美洲人口構成的變化。其中美洲原住民人口的變化( )A.便利了歐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統治B.導致美洲被納入世界市場C.促進了歐洲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D.促使東方迅速從屬于西方答案 A解析 根據圖表信息可知,16世紀初到19世紀初,美洲原住民人口下降,這既減少了原住民對殖民者的抵抗,也使得歐洲殖民者開啟了黑奴貿易,故選A。美洲被納入世界市場的表現是美洲的原產作物進入歐洲,排除B。歐洲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對殖民地的掠奪,這和美洲人口銳減關系不大,排除C。東方從屬于西方是在工業革命之后,排除D。12.(2022·聊城模考)在美洲奴隸較多的地區,非洲語言、印第安語和歐洲語言融合成了克里奧爾語。到了18世紀,美國的南部占人口總數3/4的黑人都用此進行交流。這一現象反映了( )A.非洲語言在發展中消亡B.美洲多元化文明的形成C.美洲地區經濟發展加速D.殖民擴張帶來文化融合答案 D解析 近代以來,非洲語言、印第安語和歐洲語言在美洲交融、發展為克里奧爾語,反映了殖民擴張帶來文化融合,D項正確;美洲新語言的形成,不能說明非洲語言在發展中消亡,排除A項;一種混合語言的產生不能說明美洲形成了多元化文明,排除B項;美洲地區經濟發展加速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13.(2022·福州月考)拿破侖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激情,然后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這說明拿破侖對外戰爭( )A.受到各國的強烈支持和擁護B.始終遭到各地人民反對C.推翻了各國的君主專制統治D.促進了民眾意識的覺醒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關鍵信息“拿破侖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激情”可知,拿破侖的對外戰爭促進了人民意識的覺醒,故D項正確。14.(2022·杭州高三月考)19世紀中后期,大批華工被販賣至澳大利亞墨爾本開采金礦,金礦開采完畢后,由于遭受歧視,很多窮苦的華工只能蝸居在唐人街里,以種菜、做家具、做廚師等方式來謀生,那些巧奪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館里的可口飯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國人的眼球。這些華工( )①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②提升了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③融入了當地的主流文化④保留和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 C解析 材料“巧奪天工的中式家具以及中式餐館里的可口飯菜,成功地吸引了外國人的眼球”表明華工促進了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故①正確;19世紀中后期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中,國際政治地位并未提升,故②錯誤;華工受到歧視,只能在當地的唐人街生存,并未融入當地的主流文化,故③錯誤;材料中的中式家具和中式餐飲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華工生產的中式家具和中式餐飲的熱銷都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播,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15.(2022·大連期中)位于埃及首都開羅附近的福斯塔特遺址,是一處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館。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萬片,其中來自中國的陶瓷約12 000片,其余基本都是中國陶瓷的仿制品且器型、色彩、花紋、風格都與中國瓷器類似。據此推斷( )A.海上絲綢之路輻射范圍較為廣泛B.海外貿易促進中國制瓷業的發展C.古代埃及與中國的文化交流頻繁D.商路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答案 D解析 埃及首都開羅附近出土了大量中國陶瓷和中國陶瓷的仿制品,可以推斷出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外貿易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D項正確;僅埃及一地文物的發現,不足以說明海上絲綢之路的輻射范圍較為廣泛,排除A項;中國制瓷業的發展與埃及出土了大量“中國陶瓷的仿制品”不符,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古代埃及與中國的文化交流頻繁,排除C項。三、非選擇題(共15分)16.(15分)人口遷移為文化的碰撞、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古代,既有游牧民族的遷徙,也存在著農耕民族因多種原因進行的遷徙。大概從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間,全球氣候發生變化,與以往相比各處都變得更為寒冷,在中國北方地區寒冷氣候出現得更早……由于氣候改變的關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動;核心地區的漢人,也許因為人口增加,也許因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動……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變了中國本來的人口結構,同樣,中國北方原來的人口在骨牌效應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斷南侵,改變了南方的人口結構。——摘編自許倬云《大國霸業的興廢》材料二 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與其他大陸幾乎處于隔絕狀態的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在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后的100年間,印第安人數量減少了90%—95%,最先被殖民的加勒比海一些島嶼上的印第安人甚至難覓蹤影……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間……上千萬黑人奴隸為殖民者在美洲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勞動力。在此期間,很多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使白人數量大大增加。——摘編自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材料三 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表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 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 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 200—3 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摘編自鄔滄萍《世界人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以3—6世紀的中國為例,論證“既有游牧民族的遷徙,也存在著農耕民族因多種原因進行的遷徙”,并回答亞歐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的影響。(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試舉兩例“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在文字方面的成就,并回答人口遷移對美國文化產生的影響。(5分)(3)認真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請對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趨勢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要求:結論明確,邏輯清晰,敘述正確。)(6分)答案 (1)論證:匈奴人、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漸遷徙到中原;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影響: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2)成就:瑪雅人的瑪雅文字;阿茲特克人的圖畫文字。影響:傳統的印第安文化受到嚴重沖擊;形成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國新文化;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3)歷史解釋:從趨勢看,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自愿移民從主要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逐漸轉變為主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被強迫進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知識精英移民成為新趨勢。從原因看,不同歷史時期人口遷移的原因不同。在近代,主要是由于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與殖民掠奪而引起,導致歐洲人口大量流向美洲和澳洲,非洲奴隸和華工被作為苦力流向美洲、澳洲。在現代,主要是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國際分工的深化,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的結果,如西歐和北美、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吸收了不發達地區的大量勞動力和知識精英。第43講 近代西方人口遷徙和文化的擴張與交融主題概覽人口遷徙和文化擴張:殖民者的入侵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形成了新的族群;英國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動導致當地人口的替代性變化;華工為美洲和大洋洲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拿破侖戰爭后,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普遍的政治訴求。在回應殖民者文化侵略的過程中,被殖民者會不同程度地接受外來文化,但也會努力保護傳統文化,其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一、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選必3,第7課子目1)1.殖民擴張: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2.族群變化(1)原始居民:屠殺、奴役以及從歐洲傳來的傳染病,造成美洲________________大量死亡。(2)外來族群①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②很多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數量大大增加。(3)新興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3.影響(1)文化方面: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2)人口結構①在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②美國在19世紀中葉建立了所謂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③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④混血人種成為________________的最大族群,只有在秘魯等少數國家印第安人相對較多。思維點撥 地理大發現時期人口遷徙的特點(1)從人口遷徙的動機來看,這一時期的人口遷徙完全是以侵略、掠奪和搶占為目的的洲際性人口大遷徙。(2)從人口遷徙的規模看,這一階段從歐洲遷入美洲的人數有限,規模不大。(3)對非洲黑人采取強制性國際間集體移民。(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選必3,第7課子目2)1.殖民活動(1)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2)19世紀時,隨著________________的開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3)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2.結果(1)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2)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3)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______________成為當地文化的主流。思維點撥 英美等國在19世紀廢除奴隸貿易的原因黑人奴隸不斷起義,打擊了黑人奴隸制度;在啟蒙思想影響下,廢奴運動興起;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美等國需要更廣闊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商品輸出成為對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英美等國一些政治家的長期努力。材料 歐洲、非洲和美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率變化表(%)。年份 歐洲 非洲 美洲 世界總人口1650年 18.3 18.3 2.4 5.45億1750年 19.2 13.1 1.6 7.28億1850年 22.7 8.1 5.1 11.71億1900年 24.9 7.4 9.0 16.08億——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根據材料指出三個大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率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選必3,第7課子目3)背景 19 世紀初,______受到限制,殖民者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概況 開始 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______美國 (1)華工是美國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場所的主要勞動力。 (2)19世紀7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華工人數已有十幾萬澳大利亞 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影響 在各地形成______,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二、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選必3,第12課子目1)1.獨立戰爭前后的美國文化(1)美國獨立戰爭前的文化:多元性。(2)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美利堅民族與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2.獨立戰爭后的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通過殘酷的殖民戰爭和掠奪,到19世紀上半葉,控制著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2)社會居民: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3)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①西班牙、________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②________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③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④在19世紀上半葉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后,大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________,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但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⑤戰爭促成了戰后________獨裁權力的形成,成為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考迪羅考迪羅制是獨立后的拉美各國普遍出現的一種政治統治形式,指那些以暴力奪取政權,并以暴力維護其統治的獨裁者的專制制度。“考迪羅”經濟上依靠大地產、大莊園主,在政治上靠軍人專政來維持其政治統治。考迪羅最早產生于19世紀初期拉美獨立戰爭時期,大多為推翻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地區的殖民統治,爭取獨立作出貢獻。獨立后,雖然部分考迪羅在人民壓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莊園主在經濟及政治上的壟斷密不可分,所以未觸及大地產制度。在拉美各國相繼獨立后考迪羅逐漸成為拉美經濟發展的障礙。(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選必3,第12課子目2)1.背景:拿破侖戰爭的影響(1)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所到之處,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________________》,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2)拿破侖壓迫被征服地區,掠奪財富、攤派兵役,引起當地人的不滿;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____________和民族獨立要求。知識歸納 《拿破侖法典》的影響(1)對于鞏固和發展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立資產階級的法律制度體系有著重要意義。(2)法典對于農民、小土地所有制的肯定,贏得了法國廣大農民的支持,成為拿破侖粉碎國外復辟勢力,進行一系列戰爭的堅強保證。(3)在對外戰爭過程中,拿破侖又把這一法典的許多條文和原則推廣到廣大被征服地區,對歐洲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都產生了重大影響。2.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________等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5年12月,俄國爆發了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________的武裝起義,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波蘭民族起義 1830年11月,華沙爆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德意志爭取民族統一 1848年2月和3月,________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選必3,第12課子目3)1.概況(1)殖民國家通過向被殖民地區輸出________、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滅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達到殖民目的。(2)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2.殖民侵略下的印度文化和埃及文化(1)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博弈①英國在將印度變為其殖民地的過程中,把英語和英國的______________、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②受過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層精英卻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口號。③印度的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2)埃及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流①埃及長期受到法國與英國的殖民統治,獨立后實行________________。②在社會生活中,伊斯蘭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思維點撥 戰爭對文化的影響各有不同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分別以歐洲文化為基礎,形成了融合性的新文化,新文化重構了美洲文化。拿破侖戰爭使被侵略地區接受了啟蒙思想,推動了被侵略地區的近代化;歐洲殖民者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被侵略地區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材料 托馬斯·杰斐遜(1743-1826),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第三任美國總統。杰斐遜認為新聞出版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具體體現,是監督政府的第四種權力,因此應該得到保護。在保護自由特別是新聞出版自由的各種手段中,法律是最為有效最為可靠的。杰斐遜對新聞出版自由的態度,縱觀他的一生,不改初衷。——摘編自《杰斐遜集》等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杰斐遜的觀念及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工業革命之前,人口遷移主要從歐洲和非洲遷移到美洲,以黑奴貿易為主。2.19世紀中期,中國和歐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歐洲是先進生產方式對外擴張的需要,中國移民是迫于生存壓力。1.近代歐洲移民的原因及給世界帶來的影響(1)原因:歐洲人外遷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動力來自于對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經濟發展機會的強烈要求。歐洲強國在軍事和技術上的優勢是它們不斷擴張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勞動力遷移的因素之一。工業的增長刺激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和移民的發展,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交通工具的革新,使世界聯系更加緊密。(2)影響:給移入地區提供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有利于移入地區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便利了歐洲的掠奪,有利于歐洲資本原始積累;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融,豐富了美洲文化。2.美國文化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多樣性的異同(1)相同點:都受到外來移民的影響;深受宗教的影響;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的任務,并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存在著對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和歧視。(2)不同點:美國文化是以西方基督教文化為主體,吸收世界各種族各地域文化構成的多元文化,不是本土的文化,是外來文化;拉丁美洲文化既包括外來文化,又保留了一部分本土文化傳統。美國文化體現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人民主權等觀念;而拉丁美洲文化則體現了土著居民爭取民族獨立的要求。美國文化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有利于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發展;而拉丁美洲的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出現了擁有獨裁權力的考迪羅。3.評價拿破侖戰爭(1)前期的戰爭捍衛和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掃蕩了歐洲封建勢力,將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歐洲各地,促進了歐洲封建勢力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革命性。(2)后期的戰爭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利益,掠奪和奴役各國人民,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災難;也具有為資產階級利益而向海外和歐洲大陸擴張爭霸的性質。1.18世紀,東印度公司共進口2.15億件瓷器到英國,瓷器茶具成為英國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國的茶杯是無把手的,后來英國人學會了制瓷,并為燙手的茶杯加上了把,又將這一技術傳回中國。這反映出( )A.經貿活動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B.茶文化體現了社會價值觀念C.中國茶文化得到英國人廣泛認可D.文化在互相借鑒中向前發展2.(2022·臨沂模擬)據統計1851-1861年澳大利亞的全部黃金產量大約價值1.24億英鎊,相當于當時世界黃金產量的40%,在1854-1870年,有價值3 531 956英鎊的886 065盎司的黃金和價值560 627英鎊的黃金制品從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輸往中國;僅在1856年,就有116 903盎司黃金和價值50萬英鎊的黃金制品流往廣州。對于大量黃金流入中國的原因,最合理的解釋是( )A.外國對中國進行的資本輸出B.反清勢力用金錢支持太平天國C.中國在對澳貿易的出超地位D.在澳華工積累的財富匯往國內3.(2022·煙臺模擬)下列對表中信息解讀合理的是( )15世紀至19世紀世界部分地區人口變化表(單位:百萬)時間 中國 印度 歐洲 非洲撒哈拉以南 拉丁美洲1400年 70 74 52 60 361600年 110 145 89 104 101800年 330 180 146 92 19A.新航路開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趨勢B.近代殖民活動影響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結構C.撒哈拉以南人口變化的根源是傳染病入侵D.殖民侵略導致亞非拉人口下降與生產破壞4.(2023·郴州月考)下圖為美國不同時期主要移民來源和移民結構示意圖。由此可推知( )A.移民推動美國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B.白人移民占主導地位狀況日益改變C.移民解決了美國主流文化內在矛盾D.移民解決了美國以往種族歧視問題5.(2022·沈陽模擬)有學者在《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中的華工》一書中指出,19世紀60年代,華工承擔了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4/5的工程,工種除了體力工程外,還有重要的技術工作,如爆破、鐵匠、駕車、中醫等,華工的死亡人數至少有1 200人。這可以用來說明( )A.資本主義制度的殘酷無情B.美國種族制度誕生和影響C.北美最早鐵路與華工血淚D.海外華裔族群的發展歷程6.(2022·濱州月考)1910年,墨西哥爆發了反對波菲利奧·迪亞茲獨裁統治的革命,導致“大批難民從普雷西迪奧入境美國尋求避難”。要求避難的人數之多,以至于在1915年出現了210名受傷的墨西哥軍人非法進入美國的現象。這表明( )A.世界大戰引發難民問題B.民主進程決定移民方向C.政局變動影響區域移民D.移民社會具有多元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3講 近代西方人口遷徙和文化的擴張與交融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第43講 近代西方人口遷徙和文化的擴張與交融 學案(無答案)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