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8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時空重點主題概覽二戰后,美蘇兩國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沖突,使它們從戰時盟友變成冷戰對手,逐漸形成兩極格局。在對峙過程中,美蘇互有攻守,既有對抗,也有緩和;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同時隨著戰后西歐、日本的崛起,以及中國與第三世界的發展,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兩極格局中又出現多極化的趨勢。一、“冷戰”的形成1.冷戰的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戰時同盟基礎不復存在、國家利益嚴重沖突、意識形態尖銳對立。3.開始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說。4.主要表現項目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政治 杜魯門主義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 馬歇爾計劃 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 1949年,成立“北約” 1955年,成立“華約” 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其帶有政治目的。美國之所以對西歐實施援助計劃是為了復興西歐經濟以穩定資本主義制度,進而達到遏制共產主義以及控制西歐的目的。材料 有學者認為,戰后歐洲的分裂不從杜魯門主義開始,亦不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開始,而應從馬歇爾計劃的醞釀和實施開始。另有學者認為,馬歇爾計劃促進了西歐各國的經濟合作和歐共體的建立。還有學者認為,馬歇爾計劃既加速了歐洲的分裂又促進了西歐一體化的進程。——摘編自遲萍萍、李海龍《近年來我國史學界關于“馬歇爾計劃”研究綜述》運用世界史的史實,任選材料中的一個觀點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觀點:馬歇爾計劃造成了歐洲的分裂。論證:二戰后美國實力膨脹,歐洲衰退,社會主義力量壯大,美國扶持歐洲抵御蘇聯以建立其霸權,針對其做法,蘇聯阻止東歐國家參與馬歇爾計劃,成立經互會。由此,馬歇爾計劃實施后,兩個具有相當規模、性質不同的世界市場同時存在,并圍繞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等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歐洲陷入了分裂的狀態。總之,馬歇爾計劃加速了歐洲國家的對立,造成了歐洲的分裂。二、 兩極格局與多極化趨勢(一)兩極格局的形成1.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特點(1)不對稱的兩極格局: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2)不完全的兩極格局: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思維點撥 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之間的關系(1)雅爾塔體系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2)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3)兩極格局下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1)特點: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2)典型事件: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這兩次危機雖然沒有達到局部熱戰的程度,但它們所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2.多極力量的成長(1)表現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①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 ②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 ①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 ②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崛起 ①標志事件: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 ②意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興起 1955年萬隆會議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2)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是二戰以后發展起來的,主要是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標志。第三世界大多數國家已宣告獨立,但仍然受到帝國主義特別是超級大國的經濟滲透、政治控制和軍事威脅,面臨著徹底的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的嚴峻任務。(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時期 特征 表現20世紀70年代 日趨緊張 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1985年以后 走向緩和 建立多層次對話機制;裁軍取得重要進展;蘇聯實行戰略收縮2.兩極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②蘇聯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2)標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3)影響: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1969年12月結束的第24屆聯合國大會已被稱為“小國會議”。各種協議盡管遭到兩個核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的反對,但還是被通過了。如立即暫停大國間的核武器競賽,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來開發海底資源,取締所有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現象:反映了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對重大國際問題擁有了表決權。問題:這說明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日益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聯合國內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材料二 目前的多極化趨勢,將成為未來世界新秩序的基礎。多極化為各國提供了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國際社會表達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過國家間持續的對話,交流觀點,才有可能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而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則是世界和平的基礎。——摘自前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講話依據材料和所學,分析多極化力量的發展給世界帶來的積極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有利于促進各國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有利于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1.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以兩大陣營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格局。2.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針對的都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3.兩極格局最終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而不是 1949年4月北約組織的建立。4.“冷戰”是兩極對抗的主要形式,但這并不意味著當時世界上沒有戰爭。5.多極化是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迄今為止,多極化并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1.“冷戰”的起源問題的爭論觀點1:冷戰是由美國醞釀和發動的。有學者指出,美蘇之間爆發冷戰絕非偶然,而是戰爭后期兩國在波蘭問題和德國問題上利害沖突的延伸。觀點2:冷戰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是雙方行為的結果,并非美國單方面對蘇聯發動的,或僅僅是由美國的政策和措施引起的。觀點3:強調英國在冷戰形成中的主動作用。英國由于自身力量不足,為抵抗蘇聯的不斷擴張,于是“拉攏美國結成親密的聯盟”。觀點4:冷戰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冷戰深深根植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的抗爭,直接產生于蘇聯保障國家安全戰略與美國稱霸全球戰略的碰撞,英國對冷戰的爆發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美蘇冷戰下國際關系的特點陣線分明 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主導力量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斗爭方式 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體現矛盾 體現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對峙地區 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范圍的交界地區1.(2022·6月浙江選考)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產品在激烈競爭中占領美國市場,美國對日本貿易赤字不斷擴大。進入70至80年代,美歐爭奪西歐農產品市場和其他地區市場,在鋼鐵貿易上矛盾尖銳,西歐積極擴大對美商品出口,一舉扭轉對美貿易長期逆差地位。下列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日本與西歐崛起挑戰美國經濟霸權B.“赤字”問題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C.歐元的啟用加劇了歐美間的貿易戰D.國際貿易在各國經濟中所占比重超過國內貿易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以看出,20世紀60至8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中,美國受到日本和西歐的沖擊,這意味著日本與西歐的崛起挑戰美國的經濟霸權,A項正確;上述矛盾產生的根源是日本和西歐自身經濟發展引發的,而非“赤字”問題,排除B項;1999年歐元誕生,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在各國經濟中所占比重的對比數據,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2.(2020·1月浙江選考)二戰后,美蘇爭鋒,冷戰局面出現。如圖為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示意圖,結合所學,分析判斷( )①美蘇核賭博造成的危機是冷戰背景下第一次“特種戰爭”②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華盛頓、紐約處在導彈射程之內③美蘇對抗與危機雖不時發生,但雙方力圖尋求途徑達成妥協④美國對古巴實行海上封鎖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 由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示意圖可以看出,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華盛頓、紐約處在導彈射程之內,美國也對古巴實行了海上封鎖,故②④正確;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冷戰背景下第一次“特種戰爭”指的是越南戰爭,故①錯誤;從結果來看,雙方力圖尋求途徑達成妥協,故③正確。所以本題答案為②③④,故D正確。3.(2021·1月浙江選考)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亞非拉贏得民族獨立的國家發出呼聲的愿望日益強烈。在鐵托等人的推動下,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關于不結盟運動,表述正確的是( )A.倡導并建立了國際經濟新秩序B.發起國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徹底瓦解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D.有力地沖擊了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結盟運動標志著第三世界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有力地沖擊了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D正確;國際經濟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A排除;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B排除;C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4.(2021·河北卷)1946年夏,丘吉爾指出:“美國鷹停落在棲木上,它是一只有著可怕喙爪的強壯大鳥……葛羅米柯先生(蘇聯外交官)被派來每天用一把鋒利的鐮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鷹一直都保持著安靜,但就此認為鷹的內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就是大錯特錯了。”這反映了當時( )A.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B.美蘇兩國間矛盾加劇C.美蘇冷戰序幕由此揭開D.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丘吉爾用鷹形容美國,蘇聯外交官每天用鐮刀去戳鷹,“鷹一直都保持著安靜,但就此認為鷹的內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可知二戰后美蘇關系緊張,B項正確;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兩極格局形成,排除A項;鐵幕演說拉開冷戰序幕,排除C項;材料與多極化趨勢無關,排除D項。5.(2022·山東卷)1967年,法國學者塞爾旺 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 )A.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B.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C.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D.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法國學者倡導歐洲國家迅速采取行動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避免歐洲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說明學者認為歐洲受到挑戰并對未來有所擔憂,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美國的發展模式,排除A項;材料主要是強調學者對歐洲的認識,沒有涉及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蘇聯的威脅,排除D項。6.(2021·重慶卷)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要求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必須閱讀《8月的槍聲》,該書敘述了薩拉熱窩事件后發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終導致了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軍事沖突。肯尼迪想讓國家安全委員會重視( )A.維護美國的核壟斷地位B.管控危機應對戰爭風險C.遏制蘇聯在東歐的擴張D.收縮美國海外軍事力量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可知肯尼迪要求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必須閱讀的書中,敘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因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終導致了世界性的戰爭,警示提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管控危機應對戰爭風險的能力,故選B項;20世紀50年代美國已經喪失核壟斷地位,排除A項;《8月的槍聲》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且材料并未提及對待蘇聯的態度,排除C項;20世紀60年代美國擴大海外軍事力量,排除D項。課時精練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1.(2022·臨沂高三二模)下圖中的兩幅漫畫體現了對某一歷史事件的不同態度。這主要是由于( )A.價值觀念不同 B.時代背景不同C.研究視角不同 D.政治立場不同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對于同一個歷史事件,由于各自政治立場的不同,其所表達的含義也不一樣,故選D項;價值觀念的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立場的不同,排除A項;兩幅漫畫所創作的時間都是1947年,說明其時代背景是相同的,排除B項;兩幅漫畫所體現的主題是相同的,涉及的都是美國與歐洲的關系,說明二者的研究視角是相同的,排除C項。2.(2022·金華高三模擬)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意在對抗蘇聯。下列關于“北約”的敘述,正確的是( )A.為應對“華約”的挑戰而建立B.是以美國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C.由美國、加拿大、聯邦德國等12國創立D.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簽署《北大西洋公約》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維護其在歐洲的主導地位,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12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B項正確,排除C、D項;“華約”是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排除A項。3.據統計,馬歇爾計劃共對西歐投入了130多億美元的援助。不過,有學者指出,馬歇爾計劃由于缺乏系統的組織和完善的計劃,反而忽視了歐洲重建的許多最基本的需求。導致“缺乏系統”“忽視”的主要原因是( )A.實施冷戰的需要 B.朝鮮戰爭的影響C.德國分裂的制約 D.西歐聯合的排斥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冷戰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不僅僅是幫助歐洲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而且還要控制歐洲,把歐洲作為其與蘇聯冷戰的前沿陣地,故選A項;朝鮮戰爭和馬歇爾計劃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B項;德國分裂是美蘇對峙的產物,并未對美國產生制約的作用,排除C項;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援助西歐,被西歐聯合排斥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4.(2022·莆田三模)冷戰后,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經歷了從根據國際法和國際制度進行對外暴力干預到用美國主導下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程序來規范其他國家的行為,要求相關國家承擔更大的責任來維護現存國際體系和國家程序的過渡。這一變化反映出冷戰后的美國( )A.對外放棄武力威脅B.建立了單極世界格局C.綜合國力大大下降D.霸權主義呈現新形式答案 D解析 材料體現了美國霸權主義的變化,即霸權主義形式發生了新變化,故選D項;從材料來看,美國對于違背其意志的國家仍沒有排除動武的可能性,排除A項;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只能代表美國的態度,無法反映世界的格局,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美國主導地位沒有發生變化,無法判斷其實力的衰落,排除C項。5.(2022·義烏市高三)1953年9月,毛澤東曾說:“(抗美援朝戰爭)推遲了帝國主義新的侵華戰爭,推遲了第三次世界大戰。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這說明抗美援朝戰爭( )A.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創造條件B.促使新中國完全實現了民族獨立C.推動中國向新民主主義國家邁進D.是“冷戰”政策在亞洲的主要表現答案 A解析 毛澤東認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戰爭政策,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說明抗美援朝戰爭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創造條件,A項正確;中國真正實現民族獨立的標志是新中國的成立,排除B項;早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已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朝鮮戰爭是“冷戰”政策在亞洲的主要表現,排除D項。6.(2022·稽陽聯誼學校高三模擬) “我不是要發出最后通牒,而是說明一項事實,如果不撤除那些基地,我們就要把它們搞掉。總統非常尊敬大使的國家和貴國人民的勇氣,貴國也許會感到必須采取報復行動,但是這一行動結束以前,死的不僅是美國人,俄國人也免不了要死。……我們只有很少的幾個小時了,我們需要立刻得到蘇聯的回答。”肯尼迪政府的要員在他的回憶錄中記錄的是( )A.古巴導彈危機 B.德國的分裂C.柏林墻的修建 D.朝鮮的激戰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它是由于1959年美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雷神導彈和朱比特導彈引起的,蘇聯為了扳回一局,而在古巴部署導彈,這是冷戰期間蘇美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因此由題干“撤除那些基地、肯尼迪總統”等信息推斷是古巴導彈危機,A項正確。7.(2022·稽陽聯誼學校高三聯考)烏克蘭問題有其復雜的歷史經緯,局勢演變至俄烏兩國刀兵相見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冷戰結束后,北約的多輪東擴是造成地區緊張局勢的原因之一。下列關于北約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北約的建立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②北約總部在比利時布魯塞爾 ③北約是以美國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 ④聯邦德國是北約創始成員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北約建立于 1949 年,拉開冷戰序幕的是 1946 年丘吉爾的“鐵幕演說”,①錯誤;北約是以美國為首的政治軍事集團,總部在比利時布魯塞爾,②③正確;聯邦德國并非北約的創始會員國,而是在 1955 年加入北約,這也加快了蘇聯建立“華約”的步伐,④錯誤;B項正確,排除A、C、D項。8.(2023·浙江百師聯盟高三調研)英國正面臨的危險是,歐陸六國可能會取代英國成為“北大西洋聯盟的第二號成員”,這一集團的影響注定會削弱英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英國繼續待在共同市場之外并繼續同六國競爭,英國將在政治上處于美、蘇、西歐大陸以次的地位,在政治和外交上將有被孤立的危險。同時,未來世界的外交渠道有可能會繞過英國而從歐共體通過,從而給英國的大國地位及其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造成嚴重的威脅。該材料反映出英國的處境是( )A.第三世界的領袖B.歐共體的創始國C.國際地位受到削弱D.與美國結盟對抗整個世界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如果英國繼續待在共同市場之外并繼續同六國競爭,英國將在政治上處于美、蘇、西歐大陸以次的地位,在政治和外交上將有被孤立的危險”以及“有可能會繞過英國而從歐共體通過”可知,該材料反映出英國的處境是國際地位受到削弱,故C項正確。英國不屬于第三世界陣營,故排除A項;英國并不是歐共體的創始國,故排除B項;英國并沒有與美國一起共同對抗整個世界,故排除D項。9.(2022·秦皇島高三模擬)2012年,第16屆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在伊朗舉行,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首席議員說:“與其說是‘不結盟’,還不如說是‘反美國家聯盟’,(它的)首腦就是新主席國伊朗的哈梅內伊,加上古巴的卡斯特羅兄弟和津巴布韋的穆加貝。”據此可知,不結盟運動( )A.遭到了美國的極力破壞B.從團結合作走向分裂C.沖擊了美國的霸權政策D.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美國認為不結盟運動是反對美國的,這正說明不結盟運動威脅和沖擊了美國的霸權政策,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美國對不結盟運動的破壞,排除A項;B項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夸大了不結盟運動的影響,排除。10.有學者認為:“伴隨著‘冷戰’的結束,最直接、最明顯的損失是兩個前超級大國建立的聯盟體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對混亂和暴力的威懾,相應的,世界的未來少了一種確定性。”對材料觀點概括最準確的是( )A.結束美蘇“冷戰”不利于國際社會的穩定B.美蘇聯盟體系曾經維護了世界和平C.動蕩的國際局面要求建立一個“單極世界”D.“冷戰”結束后新的國際力量對比尚未定型答案 D解析 “冷戰”結束,兩極格局解體,兩極格局之下掩蓋的地區和民族糾紛紛紛出現,不安定的因素在增加;世界正處于向多極化的發展之中,但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處于新舊格局交替的時期。因此“新的國際力量對比尚未定型”,故D正確。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11.(2022·青島高三二模)二戰后初期,美國對日本的飛機制造業、軍火業、造船業等軍需企業予以徹底摧毀、拆除。1952年,美國卻將戰后沒收的850家軍需企業歸還給日本政府。這基于( )A.日本民主化改革失敗B.日本軍部法西斯抬頭C.兩極格局的最終確立D.遠東國際格局的變化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初期美國徹底摧毀、拆除了日本的軍需企業,意在鏟除日本法西斯勢力,后來隨著新中國成立、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為了制衡中國,稱霸亞洲,又有意扶植日本,故選D項;日本民主化改革失敗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日本軍部法西斯抬頭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1955年,華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最終確立,排除C項。12.20世紀60年代,美國加大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援助。到1968年6月底,美國對外援助總額為1 335億美元,其中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總額是775億美元,占援助總額的58%,這里面又有約583億美元是經濟援助,占發展中國家受援總額的75%。美國此舉( )A.基于經濟多極化趨勢的加強B.增強了資本主義陣營力量C.加劇了美蘇冷戰對峙的態勢D.意在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答案 D解析 20世紀60年代正是大量民族國家產生并發展的時期。冷戰背景下,美國大力援助發展中國家,意在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D項正確;20世紀60年代經濟多極化趨勢尚未加強,排除A項;美國援助發展中國家并不能增強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排除B項;美國的援助并未直接針對蘇聯,因此不能加劇冷戰對峙的態勢,排除C項。13.(2022·寧波鎮海中學高三模擬)如圖是反映古巴導彈危機的漫畫,漫畫中的人物為美蘇兩國領導人肯尼迪與赫魯曉夫。漫畫說明當時美蘇( )A.全面冷戰與局部熱戰相交織B.爭霸中存在妥協與克制C.有著共同的國家利益與需求D.提倡軍事克制,反對熱戰答案 B解析 由漫畫中的“讓我們給這玩意兒加把鎖吧”及“核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美國封鎖古巴,戰爭一觸即發。經過對峙與和談,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可見在美蘇爭霸中存在妥協與克制,B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冷戰”,排除A項;美蘇在爭霸中極力爭奪利益,排除C項;由材料無法推出提倡軍事克制,反對熱戰,排除D項。14.兩極格局終結以來,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度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具體表現為( )①歐盟希望結束在區域安全問題上依賴美國的狀況②俄羅斯積極發展與亞太國家的關系③中國參加反霸權主義的不結盟運動④日本加快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步伐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④答案 B解析 根據所學,中國并沒有參加反霸權主義的不結盟運動,③錯誤;①②④都是多極化的表現,B項正確,排除A、C、D項。15.(2022·荊州高三模擬)1993年克林頓脫口而出說:“我想念冷戰。”隨后,有一位美國人也發出這樣的感嘆:“對于美國這樣具有多樣性的國家,只有外部的各種挑戰才能使它團結起來。”以上材料表明( )A.美國的綜合國力還有待提高B.冷戰客觀上產生了積極作用C.戰爭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團結D.美蘇爭霸美國處于優勢地位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克林頓和另一個美國人,都表達了對“冷戰”的思念和肯定,其原因是外在的壓力可以促進內部的團結和發展,這說明冷戰客觀上產生了積極作用,B項正確;美國綜合國力是否提高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冷戰不是戰爭,排除C項;1993年美蘇爭霸已結束,排除D項。三、非選擇題(共30分)16.(2021·1月浙江選考)(15分)科學引領發展,技術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類省思。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到18世紀晚期,(英國)已經有了躍進的感覺。人力和畜力已經被機器和非動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補充:煤、鐵等產量大幅增加。促使這種變化的一個必要的杠桿,就是發明。……沒有發明的話,就不可能在產量上實現那么巨大的增長。(但發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論科學,而更多是得益于經驗。此外,像1754年在英國成立的皇家工藝、制造業與商業獎勵協會這樣的團體,則把發明創造的精神納入了有用的軌道。……發明家的社會背景很不相同,從水磨匠到牧師,應有盡有。——摘引自[英]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材料二 科學的突破,技術的創新,新發明的涌現,對于工業革命的形成至關重要,第二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動下興起的。電磁學理論直接導致了電力工業的產生……電磁感應現象、電解定律、電磁場方程……的發現和創立,使得電磁學理論日臻完善。19世紀60年代以后發電機、電動機、汽輪機等等的相繼發明和應用,無不建筑在此理論基礎之上。——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三 美國在日本投擲的原子彈使遠距離戰勝敵人的夢想變為現實。不久,蘇聯也研制出了核彈,開啟了核競賽的危險游戲。20世紀50年代,一方面人們只在所謂的“代表戰”(冷戰時期的詞匯)中進行“低強度”的戰斗,另一方面美蘇都加強核武器研制。1952年,美國研制出了第一枚比1945年原子彈威力還強1 000倍的氫彈。一年后,蘇聯也制造出氫彈。60年代開始研制的弾道導彈最具毀滅性。為此,美蘇還上演了一起驚心動魄的事件。70年代,雙方都對對方持有的近萬枚彈道導彈十分忌憚,因此建立了直接聯系的熱線,防止災難發生。——摘編自[西班牙]馬爾瓦萊斯《從投石索到無人機:戰爭推動歷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人類結束對水力、畜力和風力依賴的標志,概括18世紀英國發明成果不斷涌現的原因。(4分)(2)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二中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科學家,列舉意大利人馬可尼在通信領域的成就。根據材料二,一句話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5分)(3)結合所學,寫出材料三中“代表戰”及“驚心動魄的事件”名稱。關于科學對人類生活的利弊,眾說紛紜,浪漫主義思潮的觀點是什么?根據材料一二三與所學,從人類向“距離”挑戰的角度論證此觀點。(6分)答案 (1)標志:瓦特改良蒸汽機。原因:生產的需要,經驗的積累,社會的重視,發明創造的精神,資產階級代議制的保障。(2)科學家:法拉第。成就:發明無線電報,橫跨大西洋傳送無線電信息試驗成功,完成短波試驗。特點:“科”“技”結合的典范。(3)“代表戰”:朝鮮戰爭。事件:古巴導彈危機。觀點:科學對人類的生活是一把“雙刃劍”。論證:“縮短”人類的空間距離,推動世界成為一個整體,大大加速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也使人類面臨許多的共同問題,影響著全人類的根本利益。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在傳統的權力斗爭中新增了意識形態方面的爭端,權力關系再調整的進行也就變得更復雜、更危險。隨著冷戰的全面展開,一個又一個危機接踵而來。行動和反行動最終以兩大軍事集團的建立而達到頂峰,歐洲也就和德國一樣被冷戰一分為二。——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數十年的核軍備競賽以其惡性循環加劇了冷戰,但也控制了冷戰,因為它確立和維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蘇兩國因為懼怕互相毀滅而努力防止它們之間爆發直接軍事沖突。它使得兩個超級大國能夠彼此對抗和斗爭而不兵戎相見。……冷戰使美國在世界政治的多個重大問題領域和多個重要地理區域,形成了顯著的美國霸權。同時,美國在戰后初期寬待德國和日本,助其復興,以后又長期在安全、貿易和金融方面予以照顧和特殊優惠,從而有力地幫助了它們成為世界一流經濟強國,或者說成為美國比較強勁的經濟競爭對手。——摘編自時殷弘《美蘇冷戰史:機理、特征和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國際“權力關系再調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蘇“行動和反行動”的主要特點。(5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冷戰與美國霸權”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暢。)(10分)答案 (1)原因: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意識形態的沖突。特點:軍事對峙但不付諸戰爭;政治對抗但保持和平共處;經濟割據并形成兩大對抗市場。(2)示例觀點:美蘇冷戰使美國確立世界霸權,但其霸權地位也受到部分削弱。論述:使美國確立世界霸權。通過馬歇爾計劃、控制國際貨幣金融和關貿總協定,成為世界經濟霸主;通過操縱聯合國、推行杜魯門主義,確立政治霸權;建立并控制北約,成為軍事霸主。霸權地位受到部分削弱。美蘇長期對抗,也消耗了美國實力,動搖了霸主地位;扶持德國和日本復興,形成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沖擊美國經濟和政治霸權;冷戰背景下的局部戰爭拖累了美國,削弱了其霸權地位。第48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時空重點主題概覽二戰后,美蘇兩國在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沖突,使它們從戰時盟友變成冷戰對手,逐漸形成兩極格局。在對峙過程中,美蘇互有攻守,既有對抗,也有緩和;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同時隨著戰后西歐、日本的崛起,以及中國與第三世界的發展,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崩潰。兩極格局中又出現多極化的趨勢。一、“冷戰”的形成1.冷戰的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戰時同盟基礎不復存在、______________嚴重沖突、意識形態尖銳對立。3.開始標志:________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________________”的演說。4.主要表現項目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政治 杜魯門主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經濟 ______________ 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 1949年,成立“北約” 1955年,成立“華約” 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援助計劃,其帶有政治目的。美國之所以對西歐實施援助計劃是為了復興西歐經濟以穩定資本主義制度,進而達到遏制共產主義以及控制西歐的目的。材料 有學者認為,戰后歐洲的分裂不從杜魯門主義開始,亦不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開始,而應從馬歇爾計劃的醞釀和實施開始。另有學者認為,馬歇爾計劃促進了西歐各國的經濟合作和歐共體的建立。還有學者認為,馬歇爾計劃既加速了歐洲的分裂又促進了西歐一體化的進程。——摘編自遲萍萍、李海龍《近年來我國史學界關于“馬歇爾計劃”研究綜述》運用世界史的史實,任選材料中的一個觀點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兩極格局與多極化趨勢(一)兩極格局的形成1.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特點(1)不對稱的兩極格局: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2)不完全的兩極格局: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思維點撥 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冷戰之間的關系(1)雅爾塔體系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2)兩極格局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3)兩極格局下對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戰,冷戰促進了兩極格局的形成。(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1)特點: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2)典型事件: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這兩次危機雖然沒有達到局部熱戰的程度,但它們所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2.多極力量的成長(1)表現西方陣營逐漸分化 ①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 ②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__________”的追求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 ①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 ②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崛起 ①標志事件: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 ②意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興起 1955年__________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__________,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2)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是二戰以后發展起來的,主要是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標志。第三世界大多數國家已宣告獨立,但仍然受到帝國主義特別是超級大國的經濟滲透、政治控制和軍事威脅,面臨著徹底的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的嚴峻任務。(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時期 特征 表現20世紀70年代 日趨緊張 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1985年以后 走向緩和 建立多層次對話機制;裁軍取得重要進展;蘇聯實行戰略收縮2.兩極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②蘇聯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2)標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3)影響:冷戰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1969年12月結束的第24屆聯合國大會已被稱為“小國會議”。各種協議盡管遭到兩個核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的反對,但還是被通過了。如立即暫停大國間的核武器競賽,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來開發海底資源,取締所有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 目前的多極化趨勢,將成為未來世界新秩序的基礎。多極化為各國提供了機會,使他們能夠在國際社會表達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過國家間持續的對話,交流觀點,才有可能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而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則是世界和平的基礎。——摘自前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的講話依據材料和所學,分析多極化力量的發展給世界帶來的積極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兩極格局是以美蘇為中心,以兩大陣營全面對抗為特點的格局。2.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其針對的都是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3.兩極格局最終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而不是 1949年4月北約組織的建立。4.“冷戰”是兩極對抗的主要形式,但這并不意味著當時世界上沒有戰爭。5.多極化是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迄今為止,多極化并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1.“冷戰”的起源問題的爭論觀點1:冷戰是由美國醞釀和發動的。有學者指出,美蘇之間爆發冷戰絕非偶然,而是戰爭后期兩國在波蘭問題和德國問題上利害沖突的延伸。觀點2:冷戰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是雙方行為的結果,并非美國單方面對蘇聯發動的,或僅僅是由美國的政策和措施引起的。觀點3:強調英國在冷戰形成中的主動作用。英國由于自身力量不足,為抵抗蘇聯的不斷擴張,于是“拉攏美國結成親密的聯盟”。觀點4:冷戰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冷戰深深根植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及意識形態的抗爭,直接產生于蘇聯保障國家安全戰略與美國稱霸全球戰略的碰撞,英國對冷戰的爆發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美蘇冷戰下國際關系的特點陣線分明 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主導力量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斗爭方式 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體現矛盾 體現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對峙地區 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范圍的交界地區1.(2022·6月浙江選考)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產品在激烈競爭中占領美國市場,美國對日本貿易赤字不斷擴大。進入70至80年代,美歐爭奪西歐農產品市場和其他地區市場,在鋼鐵貿易上矛盾尖銳,西歐積極擴大對美商品出口,一舉扭轉對美貿易長期逆差地位。下列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日本與西歐崛起挑戰美國經濟霸權B.“赤字”問題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C.歐元的啟用加劇了歐美間的貿易戰D.國際貿易在各國經濟中所占比重超過國內貿易2.(2020·1月浙江選考)二戰后,美蘇爭鋒,冷戰局面出現。如圖為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示意圖,結合所學,分析判斷( )①美蘇核賭博造成的危機是冷戰背景下第一次“特種戰爭”②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華盛頓、紐約處在導彈射程之內③美蘇對抗與危機雖不時發生,但雙方力圖尋求途徑達成妥協④美國對古巴實行海上封鎖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3.(2021·1月浙江選考)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亞非拉贏得民族獨立的國家發出呼聲的愿望日益強烈。在鐵托等人的推動下,1961年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關于不結盟運動,表述正確的是( )A.倡導并建立了國際經濟新秩序B.發起國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徹底瓦解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D.有力地沖擊了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4.(2021·河北卷)1946年夏,丘吉爾指出:“美國鷹停落在棲木上,它是一只有著可怕喙爪的強壯大鳥……葛羅米柯先生(蘇聯外交官)被派來每天用一把鋒利的鐮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鷹一直都保持著安靜,但就此認為鷹的內心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就是大錯特錯了。”這反映了當時( )A.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B.美蘇兩國間矛盾加劇C.美蘇冷戰序幕由此揭開D.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5.(2022·山東卷)1967年,法國學者塞爾旺 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 )A.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B.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C.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D.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合的反思6.(2021·重慶卷)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要求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必須閱讀《8月的槍聲》,該書敘述了薩拉熱窩事件后發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終導致了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軍事沖突。肯尼迪想讓國家安全委員會重視( )A.維護美國的核壟斷地位B.管控危機應對戰爭風險C.遏制蘇聯在東歐的擴張D.收縮美國海外軍事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48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第48講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學案(無答案)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