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3講 現代世界的食物生產、經濟生活與科技進步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3講 現代世界的食物生產、經濟生活與科技進步 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一輪復習歷史(新教材浙江專用)

資源簡介

第53講 現代世界的食物生產、經濟生活與科技進步
主題概覽
1.現代食品生產
隨著現代農業、漁業技術的改進,糧食作物和水產的產量不斷提高,解決了社會人口不斷增加可能帶來的饑餓危機。同時隨著食品生產和加工新技術的推廣,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
2.現代生產方式
近代以來的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智能技術發展,給人們的勞作與生活帶來深刻的影響。大量勞動實踐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一、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1.食物生產的現代化(選必2,第3課子目1)
(1)農業現代化
①原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②過程
20世紀中葉 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
20世紀下半葉以來 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
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及禽畜的生產量大幅度增長,保證了農牧產品的供應
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
③表現
項目 成就 意義
農業機械現代化 用大功率拖拉機牽引的鏵式犁、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農作物的播種、收割與加工等從人工化向自動化轉變
雜交育種技術進步 美國:1930年,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 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
墨西哥:1941年培育出小麥新品種
菲律賓:20世紀60年代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
中國:2014年,“中國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創世界紀錄
(2)畜牧業現代化
①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養殖場和牧場的各個生產環節,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控制。
②生產規模大型化。
(3)漁業現代化
①現代科學技術用于海洋捕撈,漁船、網具等日趨現代化。
②水產養殖向工廠化、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從淡水養殖向海水養殖發展。
2.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選必2,第3課子目2)
時間 表現
20世紀50年代 美國已經使用機械通風儲糧技術
20世紀70年代 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
21世紀以來 ①糧倉倉容量不斷擴大。 ②低溫、低氧等儲藏技術廣泛應用。 ③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
思維點撥 冷鏈物流產業的優缺點
(1)優點:提高了食品的保鮮能力;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保證了食品的安全輸送等。
(2)缺點:行業標準落實不到位;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冷鏈物流理念推廣薄弱等。
3.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選必2,第3課子目3)
(1)糧食安全
產生原因 ①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②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 ③各國政府都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
解決措施 世界 1945年成立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多次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制訂糧食安全行動計劃,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籌資源
中國 1996年,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此后,中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
(2)食品安全
產生原因 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們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 ②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
解決措施 世界 各國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治理
中國 2009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修訂;政府還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
       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
糧食安全主要指糧食的產量等方面,要求解決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增加糧食生產與解決饑餓問題,即解決“吃得飽”問題。食品安全主要指食物營養、衛生方面,它要求食物營養全面、結構合理、健康衛生,即解決“吃得好”問題。
材料 美國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代化的裝備與發達的科學技術,以及高效率的管理,創造了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由于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大大刺激了農業技術、特別是農業機械的發展。廣泛運用農業機械,不僅彌補了勞動力短缺,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剩余的供給能力。……農場是美國農業生產的基本組織(1974年以后,銷售額在1 000美元以上才被認為是農場)。美國農場的農產品銷售量占美國的70%以上……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主要有對農業資源的保護政策、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農業信貸政策等……在美國的家庭農場和農資市場、農技市場、農產品銷售市場之間,有著完善的服務體系,其主體是合作社,完全由農民自發聯辦,主要活躍在流通及農產品初加工、儲運環節,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聯結在一起。——摘編自包宗順《國外農業現代化借鑒研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農業現代化的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農業現代化水平高;技術創新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土地實行大規模經營;政府的農業政策起了重大推動作用;充分發揮農業服務體系的作用;國內、國際市場發達。
二、現代世界的經濟生活與科技進步
(一)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與社會生活(選必2,第9課子目1、2、3)
1.經濟發展
(1)20世紀初至二戰
①一戰前后
概況 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繼續發展
問題 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
結果 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影響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②二戰之前
矛盾 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存在生產和消費的矛盾
結果 導致經濟危機
影響 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扭轉危機;德國、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引發二戰
思維點撥 經濟危機的根源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經濟全球化把各國緊密連接在一起等。但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其根源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因而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就是必然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①資本主義國家
特點 經濟快速增長
條件 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將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 現代科技進步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產業的升級
局限 并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固有矛盾,經濟危機時有發生
②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列寧時期 蘇聯繼續實施新經濟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
斯大林時期 斯大林逐漸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使得蘇聯工業總產值于1937年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20世紀 五六十年代 指令性計劃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運轉不靈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隨后的改革陷入困境
③新興獨立國家
概況:二戰后新興獨立國家將經濟獨立作為首要目標,通過發展國有經濟與制訂經濟計劃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
成就: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國家的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
問題:自身經濟結構存在問題,西方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道路充滿挑戰。
2.國際貿易、金融與人類生活
(1)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
①貿易秩序的建構
背景 從19世紀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于戰爭與經濟危機,各國通過貿易封鎖與提高關稅保護本國貿易
結果 國際貿易總量增速放緩,落后于生產的增長速度
建立 1947年,在美國主導下,23個國家達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續增長
發展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影響 關稅的下降和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直接降低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費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1997年《全球基礎電信協定》簽署,電信市場相互開放,大大降低了通信成本。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②貿易形式的新變化
背景:貿易形式發生變化,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等結合在一起。
表現:電子商務興起后,人們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進行商品、技術和服務交換,突破了時空障礙,提高了商業效率,降低了相關成本,便利了人們的生活。
影響:利用手機或電腦,就能購買世界各地的商品,享受跨境服務。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指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也可理解為在互聯網、企業內部網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商業行為均屬于電子商務的范疇。電子商務是因特網爆炸式發展的直接產物,是網絡技術應用的全新發展方向。
(2)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
①布雷頓森林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美國主導下,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機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
作用 重建國際貨幣制度,以維持匯率的穩定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增強會員國維持經濟繁榮的信心 以鼓勵對外投資,促進戰后經濟的復蘇與發展
業務活動 向會員國發放短期貸款,用于進行國際收支調整 向會員國發放中長期貸款,用于恢復和發展經濟
②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的發展
資本流動全球化、金融市場一體化和金融機構全球擴張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趨勢。
非銀行金融機構迅速發展,特別是證券市場的融資規模不斷擴大。
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界限被打破,銀行、證券和保險三者的產品日益趨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團和跨國金融企業不斷涌現。
圖解歷史 二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3.疫病的影響(選必2,第14課子目1)
斑疹傷寒 20世紀早期,在俄國和波蘭大流行,造成數百萬人死亡
全球大流感 1918-1919年,全球爆發大流感,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 000萬人以上
4.城市服務(選必2,第11課子目2)
社區服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中的社區蓬勃發展,社區的功能也從最早的慈善救濟發展到教育、醫療、服務、娛樂、綠化等各個方面
生活服務 休閑娛樂:倉儲式商場、超市、購物中心等紛紛出現,很多購物中心將商品銷售、金融服務、餐飲和娛樂休閑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文化娛樂:城市中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館的數量越來越多,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多樣
(二)現代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選必2,第6課子目1,第13課子目1、2)
1.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領域 成就 意義
計算機 1946年,為滿足彈道計算的需求,美國軍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 開啟了電子計算機時代
網絡 技術 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起軍用網絡。后來演化為互聯網,并于20世紀90年代實現商業化,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公共網絡,目前已遍布全球 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等方面逐步擴展,進入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并走入家庭
人工智能技術 概念 通過計算機模擬人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分支 人工智能技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內涵 機器人制造、語音及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等
成就 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手、機器人等自動化裝置,在生產中得到大量應用
航天 技術 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作為新興的尖端科技,航天技術對現代國防與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開發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體的航天技術迅猛發展
俄羅斯、美國、法國、中國等國家已研發出多種類型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嚴密的地球測控網
海洋 技術 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潛器曾在水下發現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潛入馬里亞納海溝 海洋技術在現代科技進步中處于重要位置
1997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無纜水下深潛機器人潛入水下6 000米處進行科學試驗,標志著中國海洋技術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2020年,中國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 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志著中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新材料技術 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中 新材料技術的應用范圍廣泛,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
交通運輸技術 (1)高速公路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高速公路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高速公路在各國廣泛發展。 (2)高速鐵路的發展:1964年,日本的“東海道新干線”通車運營,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高鐵。中國自20世紀末開始建設高鐵,中國高鐵在核心技術上實現自主創新,整體技術領先世界。 (3)航運業的發展:①航運技術進一步提高:突出表現在航海雷達的使用和海事衛星通信系統的發展。②船舶制造呈現出大型化、專業化、高速化和自動化等多種趨勢。③船舶制造技術發展:最大郵輪可搭載乘客和船員約9 000人。④航運交通的發展:1994年開通的英法海底隧道,將英國與歐洲大陸更緊密地連接起來。 (4)現代航空的發展: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飛行者1號”成功升空,飛機時代開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寬體客機成為空中運輸的主流
圖解歷史 近代科技發展的三個時代
2.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
社會生產 生產力 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勞作方式 由粗放型轉化為集約型,大量的勞動力從生產線上退下來,人們越來越依靠技術革新來實現利潤增長
企業管理 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有效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逐步發展起來
文化生活 方便溝通 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等技術迅猛發展,使人們可以了解社會動態,與外界溝通更加方便
豐富生活 各種應用程序的開發,促進了人們的通信交流,豐富了大眾的文化生活,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認識世界 全媒體不斷發展,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人類視野 積極方面 使地球成為“地球村”;促進了信息的交流;豐富了人類的知識;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消極方面 現代科技應用不當,也會帶來負面影響
材料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為標志的科學技術有了新發展。以計算機的升級換代為例:第一代1946到1958年間,這個時期構成計算機的主要邏輯元件是電子管,稱為電子管時代;第二代1959到1964年間,稱為晶體管計算機時代;第三代1965到1970年間,此階段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稱為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第四代從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集成電路集成度的不斷提高,采用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作邏輯元件,稱為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更新換代加速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各項技術都是知識密集性、戰略性、時效性、風險性強的新技術,沒有大規模、多學科的有機配合和國家的統一組織、規劃和投資是很難完成的。——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
根據材料,概括科學技術新發展的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為標志;科技加速發展;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政府加大對科技研究的投入。
1.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食品供應。
2.技術的進步,增加了糧倉倉容量,實現了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
3.現代科技進步推動了生產力躍進,極大地改變了生產方式與社會生活。
4.金融全球化、電子化,便利了人們的消費,也具有相當的風險。
1.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主要區別
項目 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
農具、動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機械化工具為主;石油和電力等
生產技術 直接經驗 現代科技
生產目的 自給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機肥料 化學肥料,大量使用農藥
作物品種 農家原有品種 人工培育品種
生產單元 個體小農為主,生產單元也是消費單元,粗放經營為主 家庭農場為主,集約經營為主,依賴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個強大的科技和工業體系支撐
物質循環 內循環,農產品加工很初步 外循環,農產品加工非常深入,產業鏈延長,農工貿一體化
2.布雷頓森林體系與關貿總協定的比較
項目 類別 布雷頓森林體系 關貿總協定
不同點 性質 國際金融體系 國際貿易體系
支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 關貿總協定
作用 穩定金融秩序 穩定貿易秩序,促進貿易自由化
相同點 原因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的倡導及其經濟實力的強大;出于建立戰后穩定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國進行經濟擴張,建立經濟霸權
作用 適應世界經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國的經濟擴張;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3.現代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
生產力發展 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科研領域 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兩個趨勢 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系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2)影響
生產 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生活 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
格局 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問題 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
1.(2023·1月浙江選考)關于“歷史事實”,學界有多種見解。有學者將“歷史事實”范疇區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確實發生過的歷史事實(圓圈甲);史料中的歷史事實,即歷史本體的殘存和遺跡(圓圈乙);史書中的歷史事實(圓圈丙),并據此繪制了表示“歷史事實”不同構成的示意圖。下列各項中,對圖示中網格部分的“歷史事實”,解讀正確的是(  )
A.客觀發生過,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B.客觀發生過,有確實的史料留存,又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C.客觀發生過,卻未留存史料,依靠類比推論等方法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D.未曾發生過,卻錯誤地記載于史料之中,又被錯誤地當作歷史真實而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答案 C
解析 綜合材料和圖片信息可知,圖示中網格部分的“歷史事實”,是圓圈甲和圓圈丙交叉重疊部分,是確實發生過、史書中有記載的歷史事實,但不是圓圈乙的內容,尚未有一手史料(歷史本體的殘存和遺跡)證實,指的是那些客觀發生過,卻未留存史料,依靠類比推論等方法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C項正確;網格部分在圓圈丙內,是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排除A項;有確實的史料留存與網格部分被排斥在圓圈乙以外不符,排除B項;未曾發生過與網格部分是圓圈甲包含的內容不符,排除D項。
2.(2022·杭州模考)1929—1930年,英國機器設備出口總量的70%是銷往蘇聯,到1932年增加到90%。1931年,美國機器設備出口總量的50%也是銷往蘇聯。這表明(  )
A.英、美、蘇聯合抗擊德國法西斯侵略
B.同蘇聯的貿易幫助英美擺脫了危機
C.蘇聯工業化得到西方的大力支持
D.經濟危機有利于蘇聯工業化的開展
答案 D
解析 經濟危機爆發后,資本主義國家生產相對過剩,蘇聯正在進行工業化建設,利用有利時機大量進口機器設備,故選D項;英、美、蘇聯合抗擊德國法西斯侵略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排除A項;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有利于緩解經濟危機,“擺脫了”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西方國家對蘇聯出口設備是為了緩和經濟危機,而非幫助蘇聯進行工業化建設,排除C項。
3.(2022·鶴崗期中)2020年12月8日,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再次召回兩個品牌的熟食肉類產品,官方解釋其原因為“可能受到李斯特菌的污染”。這一事件充分證明(  )
A.化肥農藥的殘留污染問題必須重視
B.禽畜飼養過程防止過度使用抗生素
C.對于食品加工過程需要嚴格監管
D.加拿大政府已經采取了最嚴格的標準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熟食肉類產品會受到李斯特菌的污染,因此對于食品加工過程需要嚴格監管,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化肥農藥的殘留污染問題,排除A項;李斯特菌不屬于抗生素,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加拿大政府已經采取了最嚴格的標準,排除D項。
4.(2022·寧波模考)20世紀40—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業的開支,制訂經濟發展計劃,通過利率、稅收等杠桿進行調控;另一方面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以上舉措反映出的發展理念是(  )
A.加大宏觀調控與國際協調
B.實行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
C.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D.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答案 A
解析 加大公共事業的開支,制訂經濟發展計劃,建立國際金融組織等都是政府干預經濟的表現,由此可知這些舉措反映出的理念是加大宏觀調控和國際協調,A項正確;“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從根本上”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中的舉措反映的是加強政府干預,而非減少,排除D項。
5.(2022·大連一模)下表為1937-1938年一些國家關稅稅率的變動情況。由此看出(  )
類型 國家 1937年 1938年
工業國 德國 27.0% 82.5%
法國 19.1% 53.0%
農業國 保加利亞 75.0% 90.0%
西班牙 62.7% 75.5%
A.工業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
B.國際市場的秩序得以維護
C.農業國尚未實現關稅自主
D.工業國旨在擴大商品銷量
答案 D
解析 從材料數據來看,1937-1938年德國、法國的關稅稅率明顯上升,這主要是為了擴大商品輸出,屬于貿易保護主義的一種,D正確,A排除;關稅稅率的提高不利于國際市場的秩序維護,B排除;C說法與材料無關,且不符合史實,排除。
6.(2022·重慶綦江中學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戰;1946年問世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設計之初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軌跡的;導彈的前身是德國人研制的遠程液體燃料火箭,目的是空襲英國。以上史實主要說明(  )
A.科技革命帶來的雙刃劍作用明顯
B.戰爭加速了現代科技成果的發明
C.科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D.現代科技進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答案 B
解析 材料列舉了三個事例,共同點在于新科技出現的最初目的是用于戰爭,故B項正確;材料敘述的重點并沒有體現“雙刃劍”的意思,故A項錯誤;科技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故C項錯誤;現代科學技術開始于二戰期間,故D項錯誤。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Ⅰ(每小題2分,共20分)
1.(2023·莆田質檢)1932年,蘇聯組建了2 502個機器拖拉機站,擁有14.8萬臺拖拉機,為農莊提供機械服務,監督農莊執行國家生產計劃,農莊則用農產品支付勞動報酬。這可以說明當時蘇聯(  )
A.農業機械化的完成 B.經濟發展的計劃性
C.新經濟政策的延續 D.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答案 B
解析 1932年正是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時期,這一時期工業為農業提供機械,同時“監督農莊執行國家生產計劃,農莊則用農產品支付勞動報酬”,這體現了經濟發展的計劃性,B正確;通過題干無法判斷當時農業是否完成機械化,排除A;新經濟政策在斯大林上臺后逐漸廢止,排除C;題干信息與產業結構無關,而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一五”計劃中優先發展重工業,產業結構失衡,排除D。
2.(2023·麗水高三模擬)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中國的發展注定要走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主線。下列關于我國現代化農業建設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B.三線建設是推動建設我國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步驟
C.農村承包地的“三權”分置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
D.以高科技為主的設施農業成為主要生產經營模式
答案 C
解析 農村承包地的“三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有利于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故選C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排除A項;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基本設施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步驟,而非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步驟,排除B項;大型農場、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排除D項。
3.(2022·衡水期末)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整理了如下表格。據此可知(  )
時間 國家 法律
1860年 英 《食品與飲料摻假法》
1906年 美 《純凈食品和藥品法》
2003年 日 《食品衛生法》
2018年 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8年修正)
A.食品安全的監管水平得到提高
B.杜絕了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C.國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
D.世界各國政府重視食品安全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表格內容可知,英、美、日、中等國均通過立法推動食品安全,體現了國家以法律手段保障食品安全的特點,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食品安全的監管水平,排除A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中“世界各國”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4.(2022·威海模考)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的福利支出為20.74億英鎊,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8%;到80年代初時,福利支出為685億英鎊,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1.6%。這種變化說明英國(  )
A.國內各階層貧富差距縮小
B.失去世界經濟中心地位
C.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增強
D.國家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答案 C
解析 據所學可知,英國福利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變化說明英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在不斷加大,即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增強,故C正確;材料信息不是說明國內各階層貧富差距縮小,故A錯誤;二戰以后,英國已失去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故B錯誤;材料主旨未強調國家財政狀況日益惡化,故D錯誤。
5.(2023·浙江A9協作體高三聯考)湛藍的天空,浩瀚的海洋,對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來說,都充滿了好奇與探險,而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們已經實現了上天入地的本領,但是,對于占地球總面積的71%的海洋來說,人類對它的探索卻只有5%,還有95%的部分沒有被人類探索到。世界上最早進行深海研究的國家是(  )
A.美國 B.中國
C.蘇聯 D.英國
答案 A
解析 海洋技術在現代科技進步中處于重要位置,美國是世界上最先進行深海研究的國家,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潛器曾在水下數千米處發現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潛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故選A項,排除B、C、D項。
6.(2023·杭州聯考)在人類文明史和現代化研究領域,科技革命是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統稱,指引發科技范式、人類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轉變的科技變遷,是科技與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相互作用的結果。下列屬于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有(  )
①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使勞作方式轉化為集約型
②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逐步發展起來
③人類文化生活也出現了新的模式
④人的視野也產生新的變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科技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便是生產力的進步,解放了人工生產力,使得勞作方式由粗放型轉化為集約型,故①正確;現代科技進步促進了生產者、經營者與所有者分離,促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逐步發展起來,故②正確;現代科技進步推動了電子商務等領域的發展,促使人類文化生活出現了新的模式 ,故③正確;現代科技使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人的視野也產生新的變化,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
7.(2022·杭州高三一模)絲綢的發現是2021年3月以來三星堆考古發掘最大的亮點之一。此次發掘現場專門設計建造了全封閉、恒溫恒濕的發掘方艙,發掘人員全程身穿防護服進艙工作,盡量做到無菌化發掘。多學科實驗室配置了一系列監測、檢測與記錄儀器,對出土器物進行現場觀察、分析、信息提取和保護。三星堆考古說明(  )
A.歷史研究必須有考古依據方可采信
B.蠶桑絲織技術最早出現在三星堆
C.現代科技手段大量運用于考古研究
D.文物研究倒逼考古學的技術進步
答案 C
解析 據題意內容可知,在三星堆考古發掘過程中設計了專門的發掘方艙,發掘人員都身穿防護服 同時還配置了一系列的儀器,說明在三星堆考古發掘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現代科技手段,C項正確;歷史研究不一定必須要有考古依據,排除A項;“最早”的說法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B項;設計專門的發掘方艙和使用各種儀器是為了保護三星堆遺址,并不是為了文物的研究,排除D項。
8.日本“東海道新干線”自東京至大阪全長515.4km,目前最高運營時速285km,鏈接起東京、名古屋、大阪等三個都市圈,沿線形成了“4小時經濟圈”,1964年開通至2016年,其總客運量約56億人次。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高速公路推動城市一體化
B.交通進步改變了城市職能
C.高鐵發展便利了人們生活
D.城市化促進了航空業進步
答案 C
解析 日本“東海道新干線”是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行高鐵,它建成后,沿線形成了“4 小時經濟圈”,體現了高鐵發展便利了人們生活,故選C項;新干線不是高速公路,排除A項;新干線只是改變了區域市經濟規模,沒有改變城市職能,排除B項;新干線不是航空業的進步,排除D項。
9.(2022·宜昌模考)機器人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自動化機器,可以輔助甚至替代人類完成危險、繁重、復雜的工作。1962年以來,機器人的發展經歷了三代,即操縱型機器人、自動型機器人和智能型機器人。機器人的使用(  )
A.大大緩解了人口壓力
B.體現了科學技術的綜合運用
C.促進了經濟持續繁榮
D.使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
答案 B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機器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其使用體現了科學技術的綜合運用,B項正確;機器人的使用可以緩解勞動力不足,但不能緩解人口壓力,排除A項;機器人的使用尚未形成強大的生產力,不能促進經濟持續繁榮,排除C項;機器人的使用和經濟全球化進程沒有關系,排除D項。
10.(2022·青島黃島區期末)下圖為現代“精確農業系統示意圖”。據此可知,“精確農業”(  )
A.解決了糧食的供需矛盾
B.依賴現代高新技術支持
C.擺脫了自然環境的限制
D.利于糧食種植的多元化
答案 B
解析 從圖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精確農業”因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工程戰備技術而“精確”,這是在對數字信息充分利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明“精確農業”依賴現代高新技術支持,故選B項;從示意圖可知,該農業類型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評估,沒有涉及解決糧食的供需矛盾問題,排除A項;“土壤狀況電子圖”說明是對自然環境的評估利用,農業發展無法擺脫自然環境的限制,排除C項;糧食種植的多元化是指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與材料強調“精確農業”依賴現代高新技術支持無關,排除D項。
二、選擇題Ⅱ(每小題3分,共15分)
11.(2023·溫州高三模擬)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革命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為消除饑餓、保障人類的糧食安全創造了條件。同時,農業現代化也產生了一些負面作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大型農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
B.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保證了食品的健康和美味
C.技術進步解決了食品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
D.依靠新聞媒體監管食品安全成為各國的共識
答案 A
12.(2023·濰坊質檢)1945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成立。該組織早期著重于糧農生產和貿易的情報信息工作。20世紀70年代以后,逐漸將工作重點轉向幫助發展中國家制定農業發展政策和戰略以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這一變化(  )
A.減緩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B.基于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建立
C.反映了發達國家已解決糧食問題
D.有利于消除饑餓目標的實現
答案 D
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的幫扶,這有利于消除饑餓目標的實現,D項正確;材料與減緩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無關,且說法錯誤,排除A項;當今世界經濟新秩序正在形成之中,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發達國家,排除C項。
13.20世紀80年代初,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占世界總數的14%,在出口中的份額占20%,同一時期,蘇聯產品占國際產品總數的14%,而在全球貿易出口的份額僅占4%。這一現象說明蘇聯(  )
A.經濟落后于發展中國家
B.經濟內循環特征明顯
C.獨立于世界經濟體系之外
D.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同時期蘇聯與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占世界總數的比例相當,但其全球貿易出口份額卻遠遠低于發展中國家,說明蘇聯產品更傾向于內銷,故B正確。
14.(2023·浙江省“山水聯盟”高三聯考)在不同的地區與歷史時期,運河開鑿的經濟價值、軍事作用和政治意義不盡相同,有著鮮明的地域與時代特色。下列對運河開鑿價值的分析,正確的有(  )
A.靈渠——溝通了中國的南方與北方,維護了國家統一
B.米迪運河——極大縮短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C.巴拿馬運河——開辟了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D.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西歐和南亞、東亞間的航行距離
答案 D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地中海和紅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故選D項;秦始皇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而不是“溝通了中國的南方與北方”,排除A項;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開辟了避開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而不是“大西洋和太平洋”,排除B項;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而不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排除C項。
15.現代化的通信設施和發達的大眾傳媒,為人們關心了解和監督政治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現代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廣泛使用,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間的制約,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因地域因素影響政治生活的正常進行。這體現了(  )
A.地域因素影響政治生活的正常進行
B.公民的政治生活不會受空間的制約
C.現代科學技術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
D.現代化的通信設施和大眾傳媒發達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現代通信、大眾傳媒和交通工具的發展,方便人們了解政治、參與政治,這說明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故選C;材料反映的是現代交通和通信工具使地域因素對政治生活的影響減小,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現代交通和通信工具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間的制約,而不是完全不受制約,故排除B;材料并未突出通信設施和大眾傳媒的發達,故排除D。
三、非選擇題(共30分)
16.(15分)生產組織與經營管理方式的變革是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這種變革也深刻影響著近現代歷史的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原本以商業公司身份起家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經歷了1813年被廢止印度貿易壟斷權和此次(1833年)被廢止中國貿易壟斷權之后,最終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全部基礎。自不待言,這一結果只不過是對以下事實——隨著英國國內工業革命的進展以及工業資本家實力的上升,私營貿易商和非法商人對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貿易開始造成實際打擊——的追認罷了。
——[日]淺田實《東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紀20世紀之交,壟斷組織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普遍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生活的基礎。在資本逐利性的驅動下,壟斷資本家采用各種方法排擠、打壓其他企業。壟斷資本是釀成各種戰爭的根源,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必然導致它們之間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但壟斷組織是順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又大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大學世界史》
材料三 20世紀末以來,跨國公司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主要是這些公司把技術擴散到工業國和正在工業化的國家中去,所以它們對許多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福利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公司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投資、技術和進入全球市場的機會,所以不僅在國際經濟事務中,而且在國際政治事務中可以呼風喚雨,使許多國家產生強烈的反應。
——摘編自[美]羅伯特·吉爾平《全球政治經濟學》
2017年,美的先后收購了以色列運動控制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高創超過50%的股份以及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國庫卡94.55%的股權。庫卡與美的合作開拓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并向自主移動機器人以及物流市場等領域拓展。高創則幫助美的充實在運動控制和伺服電機等專業領域的技術和產品儲備,成為其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
——摘編自何芬蘭《中國跨國公司力促區域經濟合作》
(1)列舉英國東印度公司擁有的除經濟領域外的特權一例。根據材料一和所學,分析該公司與英國工業革命之間的動態關系。(5分)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指出19世紀20世紀之交壟斷組織出現的歷史背景,并概括其對20世紀初人類社會的主要影響。(4分)
(3)對于日益發展的跨國公司,人們評價不一。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圍繞當今世界跨國公司發展所起的作用,簡要談談你的看法。(要求: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6分)
答案 (1)特權:擁有武器、對外宣戰、締結條約。
關系:英國東印度公司建立后,通過壟斷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加速了英國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后,英國工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上升,要求自由貿易,導致英國東印度公司最終走向衰亡。
(2)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人類進入電氣時代;技術日益復雜,投資不斷擴大,競爭日趨激烈,生產進一步集中。
影響: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阻礙了競爭,導致某些停滯和腐敗;使國際關系更加緊張,成為戰爭的重要根源。
(3)本小題分三個思維角度給分。
角度 看法 史實 分數
對國家發展的積極作用 對發達國家是資本新一輪擴張、有利于其進一步擴大市場等等;或是對發展中國家有利于其吸引外資和先進的技術、設備、經驗等 略 看法1分,史實1分
對發展中國家的消極作用 加大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被邊緣化,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經濟失控的危險等 略 看法1分,史實1分
跨國公司與經濟全球化潮流的關系 跨國公司的發展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等 2分
17.(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活動的核心內容。20世紀末,芯片技術、納米技術、基因技術等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擴散趨勢。有些高風險、高成本的尖端科技實驗成為具有重大意義的全球性課題,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關注和參與,歐洲、東盟等都制訂科技發展計劃,以推進地區性科技合作。在科技發展進程中,世界各國在資金投入、人才儲備、技術基礎、科技創新體制和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決定了世界科技發展的不平衡性。目前,發達國家擁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設施,掌握著80%以上的世界研究與開發項目。發展中國家也不斷增加科技研發投入,改革科技創新體制以增強自身科技實力。——摘編自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末以來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末以來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出現的原因。(8分)
答案 (1)趨勢:科技成果在全球擴散;全球科技一體化的趨勢;區域內技術的合作;世界科技發展的不平衡性;發達國家引領科技發展方向。
(2)原因:知識經濟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需求;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國家間綜合國力的差距;發達國家科技實力雄厚,科技創新體制完善;發展中國家的努力追趕。第53講 現代世界的食物生產、經濟生活與科技進步
主題概覽
1.現代食品生產
隨著現代農業、漁業技術的改進,糧食作物和水產的產量不斷提高,解決了社會人口不斷增加可能帶來的饑餓危機。同時隨著食品生產和加工新技術的推廣,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
2.現代生產方式
近代以來的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智能技術發展,給人們的勞作與生活帶來深刻的影響。大量勞動實踐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一、現代食物的生產、儲備與食品安全
1.食物生產的現代化(選必2,第3課子目1)
(1)農業現代化
①原因: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農業向________________轉變。
②過程
20世紀中葉 歐美各國完成了______,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
20世紀下半葉以來 優良品種育成推廣,優質高效化肥廣泛應用
以高科技為基礎的設施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及禽畜的生產量大幅度增長,保證了農牧產品的供應
______、養殖場成為現代農業的主要生產經營模式
③表現
項目 成就 意義
農業機械現代化 用大功率拖拉機牽引的鏵式犁、播種機、聯合收割機等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農作物的播種、收割與加工等從人工化向______轉變
雜交育種技術進步 美國:1930年,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出玉米新品種 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突出貢獻
墨西哥:1941年培育出小麥新品種
菲律賓:20世紀60年代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在東南亞推廣
中國:2014年,“________________”平均畝產創世界紀錄
(2)畜牧業現代化
①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養殖場和牧場的各個生產環節,實現了______和自動控制。
②生產規模大型化。
(3)漁業現代化
①現代科學技術用于海洋捕撈,漁船、網具等日趨現代化。
②水產養殖向______、機械化、集約化經營發展,從淡水養殖向海水養殖發展。
2.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選必2,第3課子目2)
時間 表現
20世紀50年代 美國已經使用______儲糧技術
20世紀70年代 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
21世紀以來 ①糧倉倉容量不斷擴大。 ②低溫、低氧等儲藏技術廣泛應用。 ③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
思維點撥 冷鏈物流產業的優缺點
(1)優點:提高了食品的保鮮能力;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保證了食品的安全輸送等。
(2)缺點:行業標準落實不到位;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冷鏈物流理念推廣薄弱等。
3.消除饑餓與食品安全(選必2,第3課子目3)
(1)糧食安全
產生原因 ①隨著人口激增和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②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 ③各國政府都把保障__________________作為首要任務
解決措施 世界 1945年成立的__________________多次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制訂糧食安全行動計劃,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籌資源
中國 1996年,發布了《__________________》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此后,中國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
(2)食品安全
產生原因 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它們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 ②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過程中,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
解決措施 世界 各國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治理
中國 2009年,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修訂;政府還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
       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
糧食安全主要指糧食的產量等方面,要求解決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增加糧食生產與解決饑餓問題,即解決“吃得飽”問題。食品安全主要指食物營養、衛生方面,它要求食物營養全面、結構合理、健康衛生,即解決“吃得好”問題。
材料 美國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代化的裝備與發達的科學技術,以及高效率的管理,創造了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由于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大大刺激了農業技術、特別是農業機械的發展。廣泛運用農業機械,不僅彌補了勞動力短缺,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剩余的供給能力。……農場是美國農業生產的基本組織(1974年以后,銷售額在1 000美元以上才被認為是農場)。美國農場的農產品銷售量占美國的70%以上……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主要有對農業資源的保護政策、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農業信貸政策等……在美國的家庭農場和農資市場、農技市場、農產品銷售市場之間,有著完善的服務體系,其主體是合作社,完全由農民自發聯辦,主要活躍在流通及農產品初加工、儲運環節,把分散的農戶與大市場聯結在一起。——摘編自包宗順《國外農業現代化借鑒研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農業現代化的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現代世界的經濟生活與科技進步
(一)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與社會生活(選必2,第9課子目1、2、3)
1.經濟發展
(1)20世紀初至二戰
①一戰前后
概況 20世紀初,_____________繼續發展
問題 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
結果 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影響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②二戰之前
矛盾 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存在生產和消費的矛盾
結果 導致經濟危機
影響 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扭轉危機;德國、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引發二戰
思維點撥 經濟危機的根源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產生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經濟全球化把各國緊密連接在一起等。但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其根源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因而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就是必然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
①資本主義國家
特點 經濟快速增長
條件 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將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 現代科技進步促進了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產業的升級
局限 并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固有矛盾,經濟危機時有發生
②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列寧時期 蘇聯繼續實施________,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
斯大林時期 斯大林逐漸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使得蘇聯工業總產值于1937年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指令性計劃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運轉不靈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隨后的改革陷入困境
③新興獨立國家
概況:二戰后新興獨立國家將______________作為首要目標,通過發展國有經濟與制訂經濟計劃加速自身的工業化進程。
成就: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國家的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
問題:自身經濟結構存在問題,西方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道路充滿挑戰。
2.國際貿易、金融與人類生活
(1)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
①貿易秩序的建構
背景 從19世紀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于戰爭與經濟危機,各國通過貿易封鎖與提高關稅保護本國貿易
結果 國際貿易總量增速放緩,落后于生產的增長速度
建立 1947年,在美國主導下,23個國家達成《_____________》,其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證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續增長
發展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影響 關稅的下降和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直接降低了相關產品和服務的費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1997年《全球基礎電信協定》簽署,電信市場相互開放,大大降低了通信成本。 _____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②貿易形式的新變化
背景:貿易形式發生變化,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等結合在一起。
表現:電子商務興起后,人們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進行商品、技術和服務交換,突破了時空障礙,提高了商業效率,降低了相關成本,便利了人們的生活。
影響:利用手機或電腦,就能購買世界各地的商品,享受跨境服務。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指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也可理解為在互聯網、企業內部網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商業行為均屬于電子商務的范疇。電子商務是因特網爆炸式發展的直接產物,是網絡技術應用的全新發展方向。
(2)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
①布雷頓森林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美國主導下,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
機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
作用 重建國際貨幣制度,以維持匯率的穩定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增強會員國維持經濟繁榮的信心 以鼓勵_____________,促進戰后經濟的復蘇與發展
業務活動 向會員國發放________,用于進行國際收支調整 向會員國發放_________貸款,用于恢復和發展經濟
②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的發展
資本流動全球化、金融市場一體化和金融機構全球擴張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趨勢。
非銀行金融機構迅速發展,特別是證券市場的融資規模不斷擴大。
不同金融機構的業務界限被打破,銀行、證券和保險三者的產品日益趨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團和跨國金融企業不斷涌現。
圖解歷史 二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3.疫病的影響(選必2,第14課子目1)
斑疹傷寒 20世紀早期,在俄國和波蘭大流行,造成數百萬人死亡
全球大流感 1918-1919年,全球爆發大流感,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 000萬人以上
4.城市服務(選必2,第11課子目2)
社區服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城市中的社區蓬勃發展,社區的功能也從最早的慈善救濟發展到教育、醫療、服務、娛樂、綠化等各個方面
生活服務 休閑娛樂:倉儲式商場、超市、購物中心等紛紛出現,很多購物中心將商品銷售、金融服務、餐飲和________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文化娛樂:城市中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體育場館的數量越來越多,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更加多樣
(二)現代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選必2,第6課子目1,第13課子目1、2)
1.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領域 成就 意義
計算機 1946年,為滿足彈道計算的需求,美國軍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 開啟了________時代
網絡 技術 1969年,美國國防部建立起軍用網絡。后來演化為互聯網,并于20世紀90年代實現商業化,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計算機公共網絡,目前已遍布全球 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等方面逐步擴展,進入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并走入家庭
人工智能技術 概念 通過計算機模擬人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分支 人工智能技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內涵 ________、語音及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等
成就 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手、機器人等自動化裝置,在生產中得到大量應用
航天 技術 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作為新興的尖端科技,航天技術對現代國防與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開發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體的航天技術迅猛發展
俄羅斯、美國、法國、中國等國家已研發出多種類型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嚴密的________
海洋 技術 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潛器曾在水下發現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潛入________ 海洋技術在現代科技進步中處于重要位置
1997年,中國自主研發的___________________潛入水下6 000米處進行科學試驗,標志著中國海洋技術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2020年,中國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 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志著中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新材料技術 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生態環境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廣泛應用到生產生活中 新材料技術的應用范圍廣泛,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
交通運輸技術 (1)高速公路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高速公路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高速公路在各國廣泛發展。 (2)高速鐵路的發展:1964年,日本的“________”通車運營,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高鐵。中國自20世紀末開始建設高鐵,中國高鐵在核心技術上實現自主創新,整體技術領先世界。 (3)航運業的發展:①航運技術進一步提高:突出表現在航海雷達的使用和海事衛星通信系統的發展。②船舶制造呈現出大型化、專業化、高速化和自動化等多種趨勢。③船舶制造技術發展:最大郵輪可搭載乘客和船員約9 000人。④航運交通的發展:1994年開通的英法海底隧道,將英國與歐洲大陸更緊密地連接起來。 (4)現代航空的發展:1903年,美國________設計的“飛行者1號”成功升空,飛機時代開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________成為空中運輸的主流
圖解歷史 近代科技發展的三個時代
2.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
社會生產 生產力 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勞作方式 由粗放型轉化為________,大量的勞動力從生產線上退下來,人們越來越依靠技術革新來實現利潤增長
企業管理 以________為導向、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有效調動員工積極性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逐步發展起來
文化生活 方便溝通 計算機網絡、移動通信等技術迅猛發展,使人們可以了解社會動態,與外界溝通更加方便
豐富生活 各種應用程序的開發,促進了人們的通信交流,豐富了大眾的文化生活,推動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認識世界 全媒體不斷發展,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人類視野 積極方面 使地球成為“地球村”;促進了信息的交流;豐富了人類的知識;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消極方面 現代科技應用不當,也會帶來負面影響
材料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為標志的科學技術有了新發展。以計算機的升級換代為例:第一代1946到1958年間,這個時期構成計算機的主要邏輯元件是電子管,稱為電子管時代;第二代1959到1964年間,稱為晶體管計算機時代;第三代1965到1970年間,此階段以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稱為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第四代從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集成電路集成度的不斷提高,采用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作邏輯元件,稱為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更新換代加速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各項技術都是知識密集性、戰略性、時效性、風險性強的新技術,沒有大規模、多學科的有機配合和國家的統一組織、規劃和投資是很難完成的。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
根據材料,概括科學技術新發展的特點。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農業機械化、集約化、產業化提高了生產效率,保障了食品供應。
2.技術的進步,增加了糧倉倉容量,實現了糧食儲備自動化和智能化。
3.現代科技進步推動了生產力躍進,極大地改變了生產方式與社會生活。
4.金融全球化、電子化,便利了人們的消費,也具有相當的風險。
1.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主要區別
項目 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
農具、動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機械化工具為主;石油和電力等
生產技術 直接經驗 現代科技
生產目的 自給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機肥料 化學肥料,大量使用農藥
作物品種 農家原有品種 人工培育品種
生產單元 個體小農為主,生產單元也是消費單元,粗放經營為主 家庭農場為主,集約經營為主,依賴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個強大的科技和工業體系支撐
物質循環 內循環,農產品加工很初步 外循環,農產品加工非常深入,產業鏈延長,農工貿一體化
2.布雷頓森林體系與關貿總協定的比較
項目 類別 布雷頓森林體系 關貿總協定
不同點 性質 國際金融體系 國際貿易體系
支柱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 關貿總協定
作用 穩定金融秩序 穩定貿易秩序,促進貿易自由化
相同點 原因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的倡導及其經濟實力的強大;出于建立戰后穩定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秩序的需要
目的 美國進行經濟擴張,建立經濟霸權
作用 適應世界經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國的經濟擴張;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3.現代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
生產力發展 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科研領域 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兩個趨勢 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系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2)影響
生產 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生活 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
格局 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問題 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
1.(2023·1月浙江選考)關于“歷史事實”,學界有多種見解。有學者將“歷史事實”范疇區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確實發生過的歷史事實(圓圈甲);史料中的歷史事實,即歷史本體的殘存和遺跡(圓圈乙);史書中的歷史事實(圓圈丙),并據此繪制了表示“歷史事實”不同構成的示意圖。下列各項中,對圖示中網格部分的“歷史事實”,解讀正確的是(  )
A.客觀發生過,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B.客觀發生過,有確實的史料留存,又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C.客觀發生過,卻未留存史料,依靠類比推論等方法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D.未曾發生過,卻錯誤地記載于史料之中,又被錯誤地當作歷史真實而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
2.(2022·杭州模考)1929—1930年,英國機器設備出口總量的70%是銷往蘇聯,到1932年增加到90%。1931年,美國機器設備出口總量的50%也是銷往蘇聯。這表明(  )
A.英、美、蘇聯合抗擊德國法西斯侵略
B.同蘇聯的貿易幫助英美擺脫了危機
C.蘇聯工業化得到西方的大力支持
D.經濟危機有利于蘇聯工業化的開展
3.(2022·鶴崗期中)2020年12月8日,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再次召回兩個品牌的熟食肉類產品,官方解釋其原因為“可能受到李斯特菌的污染”。這一事件充分證明(  )
A.化肥農藥的殘留污染問題必須重視
B.禽畜飼養過程防止過度使用抗生素
C.對于食品加工過程需要嚴格監管
D.加拿大政府已經采取了最嚴格的標準
4.(2022·寧波模考)20世紀40—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業的開支,制訂經濟發展計劃,通過利率、稅收等杠桿進行調控;另一方面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以上舉措反映出的發展理念是(  )
A.加大宏觀調控與國際協調
B.實行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
C.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D.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5.(2022·大連一模)下表為1937-1938年一些國家關稅稅率的變動情況。由此看出(  )
類型 國家 1937年 1938年
工業國 德國 27.0% 82.5%
法國 19.1% 53.0%
農業國 保加利亞 75.0% 90.0%
西班牙 62.7% 75.5%
A.工業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
B.國際市場的秩序得以維護
C.農業國尚未實現關稅自主
D.工業國旨在擴大商品銷量
6.(2022·重慶綦江中學月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戰;1946年問世的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設計之初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軌跡的;導彈的前身是德國人研制的遠程液體燃料火箭,目的是空襲英國。以上史實主要說明(  )
A.科技革命帶來的雙刃劍作用明顯
B.戰爭加速了現代科技成果的發明
C.科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D.現代科技進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兖州市| 宿松县| 鄂托克前旗| 若羌县| 绥德县| 罗平县| 当雄县| 武鸣县| 嘉荫县| 改则县| 大渡口区| 康乐县| 霍城县| 长汀县| 庆阳市| 五原县| 崇义县| 金堂县| 教育| 锡林郭勒盟| 浪卡子县| 南丰县| 咸宁市| 天柱县| 三河市| 外汇| 和硕县| 巴林左旗| 兴宁市| 开封县| 徐汇区| 碌曲县| 浦北县| 阿合奇县| 阳东县| 九龙城区| 赤峰市| 黔西| 三都| 莎车县| 湾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