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下歷史 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發展基礎知識默寫填空(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下歷史 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發展基礎知識默寫填空(學生版+教師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時空線索】
【思維導圖】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是明清時期時代特征。
第14課 明朝的統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實施區域 具體做法 目的/作用
地方 朱元璋(明太祖)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財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揮使司(掌軍務),三司長官由中央任命],互不統屬 使行省的權力分散
朱元璋還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 鞏固皇室
中央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進一步集中權力
朱元璋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 分散兵權,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
(2)統一:明軍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對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強化皇權
(1)原因: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的權力過大。
(2)目的:鞏固統治,強化皇權。
(3)措施
①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
②設立錦衣衛:為監視官民,朱元璋(明太祖)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后來,明成祖成立了東廠,該特務機構由宦官負責,權力在錦衣衛之上。這兩個機構合稱“廠衛”,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影響: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樣就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
(5)立“祖制”:在實現大權獨攬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確規定了子子孫孫不得改變他的做法。
三、科舉考試的變化
文化背景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考試題目來源 “四書”“五經”
對題目的解釋 朱熹的《四書集注》
文章格式 “八股文”
影響 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也不利于科技的發展。
四、經濟的發展
領域 表現
農業 引進物種: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業 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
絲織業: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
制瓷業: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樣,色彩艷麗,花紋優美,暢銷海內外
商業 城市:商品經濟活躍,出現了北京、南京等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和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
商幫:晉商、徽商
【知識聯系】
1.封建社會政治制度比較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圖
唐朝政治制度示意圖
元朝政治制度示意圖
明朝政治制度示意圖
2.科舉制發展過程
雛形 形成 完善 發展 僵化 廢除
隋文帝分科考試 隋煬帝設進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創殿試制度 宋朝提高進士地位 明清實行八股取士 1905年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明代對外關系兩件大事:交往:鄭和下西洋 沖突:戚繼光抗抗倭
一、鄭和下西洋
(1)背景:15世紀初,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成為世界強國。
(2)目的:明成祖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的奇珍。
(3)概況:
①時間: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
②路線: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③船載物品及用途:滿載絲綢、瓷器、茶葉及金銀貨幣等物品,所到之處,鄭和及隨行人員訪問當地首領,贈送物品,表達友好意愿與當地居民進行貿易。
(4)地位: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5)意義: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背景:
①倭寇猖獗: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和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
②倭患嚴重:明朝中期,由于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懈,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進行武裝搶劫,中國沿海倭患嚴重。
(2)概況:明王朝派將領戚繼光到東南沿海抗倭。“戚家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戚繼光率軍英勇作戰,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浙東地區的倭患;此后,戚繼光帥軍進入福建、廣東地區的倭患,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背景: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
2.時間:1553年。
3.結果: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但是,澳門的領土主權仍然屬于中國。明政府在澳門設置守澳官,駐扎軍隊,對澳門實施全面管理。
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方面 人物 領域 成就 地位
科技名著 李時珍 明代醫藥學家 《本草綱目》 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應星 明末科學家 《天工開物》 是一部科技巨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徐光啟 明末科學家 《農政全書》 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徐霞客 明代地理學家 《徐霞客游記》 既是地理學巨著,也是文學著作
建筑 明長城 目的 為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
起止點 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
特點 規模最大,歷時最久。
作用 ①完成的軍事防御體系 ②南方農耕與北方游牧連接線 ③附近建農牧貿易場所,是各民族交往的紐帶
北京城 時間 建造于1406--1420年(明成祖時期);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構成 宮城、皇城、內城、外城 (宮城=紫禁城=故宮)
特點 “凸”字形,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
地位 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小說 羅貫中 元末明初 《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水滸傳》(運用白話描寫故事進程和人物性格)
吳承恩 明朝 《西游記》(一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
藝術 書法 明朝 董其昌
繪畫 明朝 徐渭
戲劇 明末戲劇家 湯顯祖,代表作是《牡丹亭》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一、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1)政治腐敗:①皇帝多是沉迷享樂,疏于朝政。②皇室內部勾心斗角,紛爭不已;③大臣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2)社會動蕩:①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 ②土地兼并嚴重,致使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二、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1)起義原因:
①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②直接原因:陜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起義過程
起義過程 提出口號 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
建立政權 1644年1月,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
滅明朝 揮師北上,1644年4月,明王朝(1368—1644)被農民起義推翻
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滿洲興起 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1636年,改大金為大清
清軍入關(順治帝) 1644年,明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入關,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
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轉戰各地,最后失敗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一、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1)統一: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后,以北京為都城,清軍隨后南下,消滅了明朝政權的殘余勢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2)措施:
①在政治制度方面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
②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
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東南)
背景 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出兵侵占我國寶島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 時間 1661年--1662年
路線 金門----臺灣海峽----臺灣島
結果 1662年,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收復臺灣
意義 被荷蘭殖民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被臺灣同胞稱“開臺圣王”
清朝在臺灣建制 1683年 清軍進攻臺灣,鄭氏軍隊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
1684年 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意義 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1885年 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三、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西南)
冊封達賴和班禪 順治帝 接見五世達賴喇嘛并正式賜予金冊、金印、“達賴喇嘛”的封號 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中央政府的冊封
康熙帝 冊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領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
設置機構 雍正帝 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 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乾隆帝 1751年設立噶廈 授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務
頒布法律 1793年 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內容 駐藏大臣政治上與達賴、班禪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駐藏大臣還掌管地方軍事、外交等事務
還規定了金瓶掣簽制:藏傳佛教選擇活佛轉世靈童的一種制度)
鞏固管轄 乾隆帝 英國殖民者遣使入藏,試圖與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聯系。六世班禪不為所動,并明確表示:整個西藏都是在中國主權管轄范圍內的地方,西藏的一切無不聽命于朝廷。乾隆皇帝70歲壽辰時,六世班禪長途跋涉到達承德避暑山莊祝壽。乾隆皇帝特意下令修建須彌福壽廟,供他居住。
四、鞏固西北邊疆(西北)
康熙時期 平定噶爾丹叛亂
乾隆時期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在維吾爾等族人民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
設置機構 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妥善安置土爾扈特部 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不堪沙皇俄國的控制壓迫,在首領渥巴錫領導下返回新疆,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
五、雅克薩之戰(東北)
(1)概況: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為擴大侵略的據點。
(2)時間: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兩次命令清軍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清軍。
(3)結果:1689年,中俄簽訂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六、清朝的疆域
(1)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2)意義:
①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②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1.結合史實說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三國時,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和內地的聯系。
②隋唐時,稱臺灣為流求,臺灣和內地的聯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③元朝時,政府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和澎湖。
④清朝時,1662年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政府進入臺灣,1684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2.請用史實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唐朝:與吐蕃是友好關系接受唐朝的冊封。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
②元朝: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一部分,設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清朝:冊封達賴、班禪,設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
3.請用史實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兩通西域,使得此后新疆地區與內地往來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知識聯系】
這是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
②唐朝:唐太宗先后擊敗東、西突厥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地區。
③清朝: 康熙三次率軍親征,平定了蒙古貴族噶爾丹叛亂;乾隆帝平定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
農業 原因 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生產
表現 推行墾荒政策 清朝前期,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土地得到開墾,邊遠地區也得到了開發。到乾隆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3億畝。
興修水利 對黃河、淮河等大河及大運河進行治理,修建堤壩、渠堰、海塘
莊稼種植方面 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
經濟作物的種植有較大發展 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
作用 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農業與手工業、商業的關系)
農業生產的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手工業 特點 行業眾多,品種繁多,產品精良
代表 清朝前期絲織、棉織、印染、制瓷、制糖、制茶等手工業品種繁多,產品精良
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如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萬人。 特點 規模大,人數多,分工明確
商業 形成了商業網 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
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 吳江縣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湖北漢口鎮明朝中期才發展,清朝時“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
大城市工商業繁榮 北京、江寧(江蘇南京)、揚州、杭州、廣州
蘇州(乾隆時“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
形成了大商幫 山西的晉商(乾隆時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開設“票號”)
江南徽州府的徽商
(明朝商品糧基地:湖廣地區)
二、人口的增長
(1)增長原因: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社會安定,糧食產量高。
(2)表現: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3)問題: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漸突出.
②開荒墾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生態破壞。
③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清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①政治上:設立軍機處。
②思想文化上: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政策。
一、軍機處的設立
背景 清朝初期,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該機構由滿洲貴族組成),而且一旦做出決定,連皇帝也不能改變。
過程 康熙 設立南書房,繞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抑制滿洲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
雍正 設立軍機處 地位 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
職責 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
乾隆 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
影響 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文字獄 目的 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特點 規模大,次數多
時期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
做法 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案,很多人因此被處死,連親屬、師友都受到迫害。
影響 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進步
文化專制政策 目的 為了維護集權統治
措施 一方面提倡尊孔讀經
另一方面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收繳并銷毀
表現 乾隆時期,許多珍貴的書籍被查禁和銷毀
三、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
原因 在清朝的君主專制統治下,官吏為求自保或升遷賄賂上級,結黨營私
表現 官場腐敗
軍紀敗壞,軍備廢弛 八旗兵軍風軍紀敗壞;軍隊養尊處優,軍備廢弛
八旗子弟好逸惡勞,奢靡頹廢
財政危機 官僚機構臃腫;貪官污吏截留稅款,中飽私囊;
政治腐敗導致經濟衰退,國力日益虛弱(根本原因)
社會危機 土地兼并嚴重
貧富分化嚴重
四、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原因 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西方殖民者向東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表現 順治時期 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強迫沿海居民內遷,不準“片帆出海”
康熙時期 開放寧波、漳州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限制。
乾隆時期 1757年,只開放廣州一處通商口岸,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廣州十三行職責①承銷外商進口貨物 ②代外商收購中國出口商品 ③管理外國商人)
影響 積極 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消極 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知識聯系】
比較中國古代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
朝代 措施 影響
秦朝 焚書坑儒 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西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明清 八股取士、文字獄 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實質 中央集權制在思想上的表現——文化專制
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名稱 作者 主要內容或特點 歷史地位 影響
文學 《紅樓夢》初名《石頭記》 曹雪芹 全書以貴族青年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故事為主線,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 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清代小說,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 已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問——紅學。
名稱 代表作 朝代 作者
藝術 昆曲(又稱昆劇、昆腔) 《牡丹亭》 明末 湯顯祖
《長生殿》 清朝 洪昇
《桃花扇》 清朝 孔尚任
藝術特色 集中體現了南曲輕柔婉轉的特點,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聲腔,并將詩詞歌賦等文學形式糅合在一起,且與柔美的舞姿相結合,給人以充分的藝術享受。
京劇 乾隆時,北京成為戲班薈萃之地。1790年,乾隆皇帝80歲壽辰時,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獻藝。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以后就被稱為“京劇”或“京戲”,并成為最主要的劇種。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時空線索】
【思維導圖】
是明清時期時代特征。
第14課 明朝的統治
一、明朝的建立
(1)建立: 年, 稱帝,建立 ,定都 ,他就是 。
(2)統一:明軍攻占元大都,結束了 朝對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強化皇權
(1)原因: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是由于 和 的權力過大。
(2)目的: , 。
(3)措施
①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
②設立錦衣衛:為監視官民, (明太祖)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 ,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后來, 成立了 ,該特務機構由宦官負責,權力在錦衣衛之上。這兩個機構合稱“ ”,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影響: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 ,又 ,各自直接向 負責,這樣就使皇權 , 大為加強。
(5)立“祖制”:在實現大權獨攬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確規定了 。
三、科舉考試的變化
文化背景 明朝提倡 。
考試題目來源 “ ”“ ”
對題目的解釋 朱熹的《 》
文章格式 “ ”
影響 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 ,又脫離實際, 。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 。也不利于科技的發展。
實施區域 具體做法 目的/作用
地方 朱元璋(明太祖)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 ”[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財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揮使司(掌軍務),三司長官由 任命],互不 使行省的權力
朱元璋還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 鞏固皇室
中央 朱元璋廢除 制度和 ,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 直接向 負責 進一步集中權力
朱元璋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 ,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 分散 ,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
四、經濟的發展
領域 表現
農業 引進物種: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 、 、 、 和 等
手工業 :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
絲織業: 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
制瓷業: 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樣,色彩艷麗,花紋優美,暢銷海內外
商業 城市:商品經濟活躍,出現了北京、南京等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和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
商幫: 、
【知識聯系】
1.封建社會政治制度比較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圖
唐朝政治制度示意圖
元朝政治制度示意圖
明朝政治制度示意圖
2.科舉制發展過程
雛形 形成 完善 發展 僵化 廢除
隋文帝分科考試 隋煬帝設進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創殿試制度 宋朝提高進士地位 明清實行八股取士 1905年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明代對外關系兩件大事:和平交往: 沖突:
一、鄭和下西洋
(1)背景:15世紀初,明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成為 。
(2)目的: 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 ”,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的奇珍。
(3)概況:
①時間: 年到 年,鄭和率船隊 次下西洋。
②路線: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 和 。
③船載物品及用途:滿載 、 、茶葉及金銀貨幣等物品,所到之處,鄭和及隨行人員訪問當地首領,贈送物品,表達友好意愿與當地居民進行貿易。
(4)地位:鄭和下西洋時間之 ,規模之 ,堪稱 。
(5)意義:不僅增進了 與 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 與
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背景:
①倭寇猖獗: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 武裝集團,到中國 地區進行走私和搶劫,被時人稱為“ ”。
②倭患嚴重: 中期,由于明朝國力 ,海防松懈,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進行武裝搶劫,中國沿海倭患嚴重。
(2)概況:明王朝派將領戚繼光到 抗倭。“戚家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戚繼光率軍英勇作戰,在臺州九戰九捷,平定浙東地區的倭患;此后,戚繼光帥軍進入福建、廣東地區的倭患,使 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評價: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 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 。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背景:從16世紀開始,一些 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
2.時間: 年。
3.結果: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 的居住權。但是,澳門的領土主權仍然屬于 。明政府在澳門設置 ,駐扎軍隊,對澳門實施 。
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
方面 人物 領域 成就 地位
科技名著 李時珍 明代醫藥學家 《 》 規模空前的 著作,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應星 明末科學家 《 》 是一部科技巨著,被譽為“ ”。
徐光啟 明末科學家 《 》 是有關國計民生的科技名著,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徐霞客 明代地理學家 《 》 既是 巨著,也是 著作
建筑 明長城 目的 為防御北方 南擾
起止點 東起 、西至
特點 最大, 最久。
作用 ①完成的 體系 ②南方 與北方 連接線 ③附近建農牧貿易場所,是 的紐帶
北京城 時間 建造于 -- 年(明成祖時期); 年正式遷都北京
構成 、 、 、 (宮城=紫禁城=故宮)
特點 “ ”字形,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 是北京城的核心。
地位 是當時世界上最 、最 的皇家建筑群
小說 羅貫中 元末明初 《 》(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
施耐庵 元末明初 《 》(運用 描寫故事進程和人物性格)
吳承恩 明朝 《 》(一部充滿 色彩的神話小說)
藝術 書法 明朝
繪畫 明朝
戲劇 明末戲劇家 ,代表作是《 》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一、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與
(1)政治腐敗:① 多是沉迷享樂,疏于朝政。② 勾心斗角,紛爭不已;③ 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2)社會動蕩:①中央對 的控制力不斷下降。 ② 嚴重,致使大量 流離失所。
二、 推翻明朝
(1)起義原因:
①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 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②直接原因:陜西北部連年大旱,官府催征如故。
(2)起義過程
起義過程 提出口號 提出“ ”的口號
建立政權 年1月,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
滅明朝 揮師北上, 年4月, 王朝( —1644)被農民起義推翻
三、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
滿洲興起 1616年, 統一 各部,建立政權,國號 。史稱 。
1635年, 改族名為滿洲; 年,改大金為
清軍入關(順治帝) 1644年,明將 降清,引清兵入關,與清軍聯合夾擊 的軍隊
李自成在山海關交戰失利,轉戰各地,最后
第18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一、清朝對全國的統治
(1)統一: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后,以 為都城,清軍隨后南下,消滅了明朝政權的殘余勢力和各地反清力量,逐步建立起對 的統治。
(2)措施:
①在政治制度方面進一步加強 ,維護政治上的 ;
②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繼承歷代文化傳統。
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東南)
背景 明朝末期, 殖民者出兵侵占我國寶島
鄭成功收復臺灣 時間 年-- 年
路線 ----臺灣海峽----臺灣島
結果 1662年,荷蘭殖民長官被迫 ,收復臺灣
意義 被荷蘭殖民者占據了 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 ,被臺灣同胞稱“ ”
清朝在臺灣建制 年 清軍進攻臺灣,鄭氏軍隊戰敗,臺灣歸入
年 清朝設置 ,隸屬 意義 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 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 ;臺灣的 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年 臺灣正式 ,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三、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西南)
冊封 和 帝 接見五世達賴喇嘛并正式賜予金冊、金印、“ ”的封號 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 的冊封
帝 冊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領五世班禪“ ”
設置機構 帝 年設置 監督西藏地方政務
帝 年設立 授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務
頒布法律 1793年 頒布《 》
內容 駐藏大臣政治上與達賴、班禪地位 ,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駐藏大臣還掌管地方軍事、外交等事務
還規定了 :藏傳佛教選擇活佛轉世靈童的一種制度)
鞏固管轄 乾隆帝 殖民者遣使入藏,試圖與西藏地方建立直接聯系。六世班禪不為所動,并明確表示: ,西藏的一切無不聽命于朝廷。乾隆皇帝70歲壽辰時,六世班禪長途跋涉到達 祝壽。乾隆皇帝特意下令修建 ,供他居住。
四、鞏固西北邊疆(西北)
康熙時期 平定
乾隆時期 平定 叛亂 在維吾爾等族人民支持下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
設置機構 設置 ,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妥善安置 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不堪 的控制壓迫,在首領 領導下返回新疆,得到政府的妥善安置。
五、雅克薩之戰(東北)
(1)概況: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 流域,在 和 修筑城堡作為擴大侵略的據點。
(2)時間: 年和 年,康熙帝兩次命令清軍進攻盤踞在 的清軍。
(3)結果: 年,中俄簽訂第一個邊界條約《 》,從法律上肯定了 流域
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六、清朝的疆域
(1)疆域:西跨 ──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 ──東北至 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 。
(2)意義:
①是一個 、 、 的 國家。
②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知識聯系】
1.結合史實說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 時,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 ,加強了臺灣和內地的聯系。
② 時,稱臺灣為 ,臺灣和內地的聯系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③ 朝時,政府設 ,管轄臺灣和澎湖。
④ 時,1662年 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政府進入臺灣,1684年設 ,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 ,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2.請用史實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唐朝:與吐蕃是友好關系接受唐朝的冊封。 嫁給松贊干布, 嫁給尺帶珠丹。
②元朝:西藏正式成為我國一部分,設 管理西藏。
③清朝:冊封 、 ,設 ,頒布《 》,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
3.請用史實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西漢:漢武帝派 兩通西域,使得此后新疆地區與內地往來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漢設 ,這是 的開始。
②唐朝:唐太宗先后擊敗東、西突厥設 ,武則天設 管理西域地區。
③清朝: 康熙三次率軍親征,平定了蒙古貴族 ;乾隆帝平定 的叛亂;設置 ,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
農業 原因 統治者十分重視農業生產
表現 推行墾荒政策 清朝前期,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土地得到開墾,邊遠地區也得到了開發。到 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 畝。
興修水利 對 、 等大河及 進行治理,修建堤壩、渠堰、海塘
莊稼種植方面 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 、 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
經濟作物的種植有較大發展 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花卉、水果等作物的 擴大
作用 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
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 和城鎮 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農業與手工業、商業的關系)
農業生產的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手工業 特點 行業眾多,品種 ,產品
代表 清朝前期 、 、印染、制瓷、制糖、制茶等手工業品種繁多,產品精良
出現了比較成熟的 ,如 著名的機戶李扁擔、 等; 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萬人。 特點 規模大,人數多,分工明確
商業 形成了 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
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 吳江縣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湖北 鎮明朝中期才發展,清朝時“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
大城市工商業繁榮 、 (江蘇南京)、 、 、
蘇州(乾隆時“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
形成了大商幫 山西的 (乾隆時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開設“票號”)
江南徽州府的
(明朝商品糧基地:湖廣地區)
二、人口的增長
(1)增長原因: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社會安定,糧食產量高。
(2)表現:到 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 。
(3)問題:①人口密度加大, 逐漸突出.
②開荒墾田導致 嚴重,地力下降,生態破壞。
③龐大的人口也造成 ,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20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清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①政治上:設立 。
②思想文化上:大興 ,實行文化專制政策。
一、軍機處的設立
背景 清朝初期,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 討論(該機構由 組成),而且一旦做出決定,連皇帝也不能改變。
過程 康熙 設立 ,繞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抑制滿洲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 。
設立 地位 輔助 處理政務的 的 機構
職責 軍政大事完全由 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
議政王大臣會議
影響 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 ,一切都要服從 的意志,從而使 進一步強化
(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文字獄 目的 從 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特點 規模大,次數多
時期 、 和 三朝
做法 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 ,很多人因此被處死,連親屬、師友都受到迫害。
影響 造成了 , 了人才
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 了思想、學術的發展進步
文化專制政策 目的 為了維護 統治
措施 一方面提倡
另一方面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 并
表現 乾隆時期,許多 的書籍被 和
三、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
原因 在清朝的君主專制統治下,官吏為求自保或升遷賄賂上級,結黨營私
表現 官場
軍紀敗壞,軍備 八旗兵軍風軍紀敗壞;軍隊養尊處優,軍備廢弛
八旗子弟好逸惡勞,奢靡頹廢
危機 官僚機構臃腫;貪官污吏截留稅款,中飽私囊;
政治腐敗導致經濟衰退,國力日益虛弱(根本原因)
社會危機 嚴重
分化嚴重
四、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原因 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 , , 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向東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 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 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表現 順治時期 頒布“ ”,嚴厲 海上貿易,強迫沿海居民內遷,不準“片帆出海”
康熙時期 開放 、 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 和出海船只的 作出嚴格限制。
時期 1757年,只開放 一處通商口岸,由朝廷特許的“ ”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廣州十三行職責①承銷外商進口貨物 ②代外商收購中國出口商品 ③管理外國商人)
影響 積極 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 作用
消極 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
【知識聯系】
比較中國古代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
朝代 措施 影響
秦朝 焚書坑儒 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西漢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明清 八股取士、文字獄 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實質 中央集權制在思想上的表現——文化專制
第21課  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
名稱 作者 主要內容或特點 歷史地位 影響
文學 《紅樓夢》初名《 》 全書以貴族青年 和 的愛情悲劇故事為主線,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 最高、 的清代小說,也是我國古代 的 小說。 已被譯成多種文字,成為 中不可多得的文學名著。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問—— 。
名稱 代表作 朝代 作者
藝術 (又稱昆劇、昆腔) 《 》 明末 湯顯祖
《 》 清朝 洪昇
《 》 清朝 孔尚任
藝術特色 集中體現了南曲 的特點,又保留了部分北曲 的聲腔,并將 等文學形式糅合在一起,且與柔美的舞姿相結合,給人以充分的藝術享受。
乾隆時, 成為戲班薈萃之地。1790年,乾隆皇帝80歲壽辰時,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獻藝。 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以后就被稱為“ ”或“ ”,并成為 的劇種。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阳县| 招远市| 安平县| 长乐市| 石楼县| 东方市| 大同县| 宁阳县| 南靖县| 永嘉县| 金湖县| 龙南县| 依兰县| 水富县| 武陟县| 吉安市| 雅江县| 民丰县| 增城市| 英超| 荣成市| 石渠县| 高雄市| 莎车县| 恭城| 淳化县| 张北县| 出国| 成都市| 昌乐县| 文成县| 敖汉旗| 永登县| 渝北区| 海盐县| 江门市| 防城港市| 乌兰浩特市| 瓦房店市| 定安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