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學習目標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要求 學習目標1.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 2.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1.了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的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綜合運用史料,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和兩極格局的形成,提高史料實證的能力。 2.了解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極力量發展的概況,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認識國際格局演變的歷程及影響因素。 冷戰的發展演變及期基本特點 國際格局從兩極格局向多極化趨勢演變的過程知識梳理一、冷戰與兩極格局冷戰的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原因(1)制度差異:美國和蘇聯是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2)同盟關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3)根本原因: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開始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說。主要表現領域 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政治 杜魯門主義: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兩個對立的營壘,美國將支持所有反對共產主義的國家 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與斗爭的陣營經濟 馬歇爾計劃: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 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地緣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軍事 北約: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華約:1955年5月,成立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兩極格局(1)正式形成: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概況: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陣營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冷戰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在美蘇開展對話的同時,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是空前嚴重的。二、多極力量的成長1.表現(1)資本主義陣營: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2)社會主義陣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3)中國:以中國自力更生擁有“兩彈一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重大事件為標志,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4)第三世界: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萬隆精神”。萬隆會議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三、兩極格局的瓦解美蘇的競爭與緩和(1)競爭: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再次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同時大搞軍備競賽,提出并著手實施“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2)緩和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表現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裁軍取得重要進展。蘇聯實行戰略收縮,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蘇聯與中國關系也實行了正常化等。兩極格局的崩潰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最終形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局面。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難點釋疑一、兩極格局的特點及影響特點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雖然每一方的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兩國戰略利益的大局。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冷戰是雙方斗爭的主要方式,由此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兩極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有的歷史現象,對戰后的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影響積極影響在冷戰的大環境下,美蘇雙方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世界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面對兩極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興起不結盟運動,努力發展壯大自己,第三世界由此崛起。消極影響具有濃厚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無視弱小國家利益,導致戰后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愈演愈烈。分裂國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穩定的禍根,導致日后世界的紛爭和不安寧。兩大陣營逐漸演變成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工具,為謀求霸權,兩強展開長期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導致世界局勢的緊張動蕩。在兩極對峙的格局下,國際經濟秩序長期得不到改善,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二、歐共體、日本和不結盟運動對兩極格局的沖擊的比較性質不同:西歐國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與美國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等領域有高度的一致性,雖然反對美國控制,但主要是一種經濟上的競爭和外交上的爭奪,中間隨時會有妥協。反對蘇聯也主要是出于意識形態上的沖突。而第三世界國家歷史上受過殖民壓迫,它們的斗爭是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是反對舊的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斗爭是堅決徹底的。宗旨不同:西歐國家和日本是為了取得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并聯合美國對蘇進行冷戰。不結盟運動從一開始就確立了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和宗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邊主義等原則,反對加入任何軍事集團。形式不同:從對霸權主義的沖擊過程來看,西歐國家和日本是從經濟上的競爭到外交上的斗爭,不結盟運動是從政治上的斗爭到經濟上的斗爭。課時訓練1.下表是不同學者關于冷戰起源的三種觀點,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確結論是( )觀點 理由蘇聯應對冷戰負主要責任 斯大林的“侵略”和“擴張”政策是戰后國際關系緊張化的主要原因,美國對蘇聯的“共產主義擴張”做出反應,冷戰因此而生美國應對冷戰負主要責任 美國壟斷資本中最富于侵略性的集團利用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來確立世界霸權,為此而積極推行反蘇反共的政策,從而一手導演了冷戰美蘇都應對冷戰負主要責任 冷戰是大國之間利益上的碰撞,是蘇聯的極權共產主義與美國的民主理想之間的沖突A.觀點的爭鳴不利于還原歷史真相B.學者的不同立場影響了冷戰評價C.觀點不同反映歷史研究的復雜性D.冷戰起源是冷戰研究的主要內容【解析】根據表格“蘇聯應對冷戰負主要責任”表明研究者站在反蘇立場上,而“美國應對冷戰負主要責任”是站在反美立場上的,說明不同的立場在做研究時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可見歷史研究主體的復雜而導致研究的復雜,故選C項;在對歷史的探究過程中,“觀點的爭鳴”有利于正確的觀點在辯論中愈發清晰,排除A項;“關于冷戰起源的三種觀點”只是在研究冷戰的起源,而沒有對其評價,排除B項;冷戰研究的內容包羅萬象,從起源到過程,到內容評價均是重要的內容,排除D項。【答案】C2.(2022·濟南期末)1949年1月,杜魯門總統發表繼任總統的就職演說,提出“新的大膽的計劃”,即技術援助和開發落后地區的計劃。該計劃( )A.推動了歐洲各國的技術合作B.成為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工具C.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D.給予了希臘和土耳其緊急援助【解析】題干內容中所述及時間是“1949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時期處于美蘇冷戰時期,再結合題干內容中“新的大膽的計劃”“技術援助和開發落后地區”,可知美國計劃通過該方案,控制廣大的亞非拉國家,以實現其稱霸全球的戰略,可知該計劃是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表現,故選B項;題干內容述及的是美國計劃援助和開發“落后地區”,而不是“歐洲各國”,排除A項;題干內容中著重論述的是美國計劃“技術援助和開發落后地區”,即對廣大亞非拉地區的影響,而不是對美國的影響,排除C項;題干內容述及的是美國計劃“技術援助和開發落后地區”,而不是給予希臘和土耳其以緊急援助,排除D項。【答案】B3.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談到古巴導彈危機時說:“盡管我們的階級對抗是不可調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軍事沖突的問題上,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這反映了冷戰具有( )A.自我控制的機制 B.針鋒相對的思維C.地緣政治的特征 D.團結合作的精神【解析】據材料“在防止軍事沖突的問題上,卻找到了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可知,冷戰期間,美蘇自我控制,盡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故選A項;針鋒相對與“共同的立場和共同的語言”不符,排除B項;地緣政治指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排除C項;冷戰是美蘇長期對峙與競爭,不可能團結合作,排除D項。【答案】A4.1969年,尼克松上臺后訪問歐洲,對于美國過去對盟國“命令多于商量”表示歉意,提出與西歐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的建議。這反映出( )A.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的喪失B.國際格局多極化開始出現C.西歐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D.西方陣營出現了分化趨勢【解析】據材料“1969年,尼克松上臺后訪問歐洲,對于美國過去對盟國‘命令多于商量’表示歉意,提出與西歐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的建議”,可知美國對西歐態度由視其為勢力范圍變為平等伙伴關系,說明西歐實力上升,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故選C項;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仍然存在,排除A項;1961年不結盟運動興起,國際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排除B項;戰后初期西歐部分國家不完全聽命于美國,就已經說明西歐陣營出現了分化趨勢,排除D項。【答案】C5.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簽署一項法令,決定創建“和平隊”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教師、醫生、護士等各種專業技術人員。該法令旨在( )A.應對全球性反戰運動 B.配合聯合國維和行動C.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 D.延緩不結盟運動興起【解析】由材料“創建和平隊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教師、醫生、護士等各種專業技術人員”可知美蘇冷戰時期和平隊服務于美國的國家利益,作為美國對外關系的”軟實力”,有利于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美國文化及價值觀念,目的在于和蘇聯爭奪中間地帶,故選C項;全球反戰運動參與階層廣泛,參與者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許多國家,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項;維和行動是由聯合國采取的軍事行動,為通過其他政治、外交途徑最終解決爭端創造條件,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不結盟運動興起于1961年,和平隊也創建于1961年,二者處于同一時期,不能起到延緩的作用,排除D項。【答案】C6.路透社評論某國際組織說,它“作為一種獨立于美蘇兩國領導的軍事條約組織的道德力量,強調最初在萬隆會議上獲得贊成的和平共處原則”。這一國際組織( )A.在進行決策時實行“大國一致”原則B.實行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C.成立的目的是消除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D.是一個具有政治和經濟雙重性質的組織【解析】根據材料“獨立于美蘇兩國領導的軍事條約組織的道德力量,強調最初在萬隆會議上獲得贊成的和平共處原則”,可知材料所指的是不結盟運動,故選B項;聯合國實行“大國一致”的原則,排除A項;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是消除貿易壁壘,實現貿易自由化,排除C項;歐盟是一個具有政治和經濟雙重性質的組織,排除D項。【答案】B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0年至1954年,參議員麥卡錫利用職權肆意誹謗誣陷,指控國務院許多人是“共產黨員”“間諜”,誣指共產黨員已滲透到軍隊、軍工部門,甚至中央情報局等國家機關。他甚至把攻擊矛頭直指美國領導人。在麥卡錫時代,美國社會彌漫著恐怖的氣氛,人們互相猜忌,成千上萬的民主進步人士以及政府、軍隊人員遭到迫害,他們的親屬朋友遭到株連。材料二 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出兵朝鮮,干涉朝鮮內戰,并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然而美國招募和訓練了大批古巴流亡分子,組成雇傭軍,入侵古巴,妄圖顛覆古巴政權。美國政府還不顧國際法院的裁決,給尼加拉瓜反政府軍提供巨額軍費和武器,企圖顛覆親蘇的尼加拉瓜政府。——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白建才《試論冷戰的后果與教訓》(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對內政策并分析其出現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中美國的對外政策。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內外政策帶來的危害。【解析】(1)第一小問政策,由材料一“誣指共產黨員已滲透到軍隊、軍工部門,甚至中央情報局等國家機關。他甚至把攻擊矛頭直指美國領導人”“成千上萬的民主進步人士以及政府、軍隊人員遭到迫害,他們的親屬朋友遭到株連”可得,推行麥卡錫主義,掀起反共浪潮。第二小問原因,結合所學20世紀50年代美國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來思考作答。具體來說,國際上,當時美蘇爭霸,使得美國政治方面對來自共產主義的威脅過于敏感;國內方面,從美國社會性質可知,當時美國擔心本國發生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進行意識形態的斗爭,再加上兩黨制下,美國內部爭權奪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第一小問政策,由材料二“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出兵朝鮮,干涉朝鮮內戰”可得,武裝侵略朝鮮;由材料二“美國招募和訓練了大批古巴流亡分子,組成雇傭軍,入侵古巴”“給尼加拉瓜反政府軍提供巨額軍費和武器,企圖顛覆親蘇的尼加拉瓜政府”可得,扶植反政府武裝,干涉別國內政。第二小問危害,需要結合材料一、二和所學相關美蘇冷戰期間的相關史實,從對內和對外兩個角度思考作答。具體來說,對內由材料一“成千上萬的民主進步人士以及政府、軍隊人員遭到迫害,他們的親屬朋友遭到株連”可得,推行麥卡錫主義,大批美國民主人士遭到迫害;同時結合所學美國史的相關知識可得,美國民主法制遭到破壞,也加劇了美國財政負擔;對外,結合材料二中美國的所作所為可知,首先對亞洲、美洲一些國家來說是災難,使其陷入戰爭和動蕩;其次,從對全世界來講,使世界和地區局勢更加緊張。【答案】(1)政策:推行麥卡錫主義,掀起反共浪潮。原因:國際上,美蘇爭霸;國內方面,美國擔心本國發生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進行意識形態的斗爭,美國內部爭權奪利。(2)政策:武裝侵略朝鮮;扶植反政府武裝,干涉別國內政。危害:大批美國民主人士遭到迫害;美國民主法制遭到破壞;加劇了美國財政負擔;使亞洲、美洲一些國家陷入戰爭和動蕩;使世界和地區局勢更加緊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