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考前重溫要點: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一穩態與調節 & 選擇性必修二生物與環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考前重溫要點: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 選擇性必修一穩態與調節 & 選擇性必修二生物與環境

資源簡介

生物(選擇性必修一&選擇性必修二)
考前重溫要點
一、生命活動的調節
1.核心概念
(1)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有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必修3 P2)
(2)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必修3 P3)
(3)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必修3 P8)
(4)反射: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必修3 P16)
(5)興奮:是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必修3 P16)
(6)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這就是激素調節。(必修3 P24)
(7)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必修3 P27)
(8)免疫活性物質: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包括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必修3 P35)
(9)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稱作植物激素。(必修3 P48)
2.要語必備
(1)教材黑體字
①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必修3 P9)
②人的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必修3 P20)
③激素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必修3 P28)
④免疫系統的功能:防衛(針對外來抗原)、監控和清除(針對自身抗原)(必修3 P36、P38)
⑤生長素的作用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必修3 P50)
⑥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必修3 P54)
(2)易混重難點
①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后者主要包括組織液、血漿和淋巴等,被稱為內環境。(必修3 P2)
②血漿滲透壓的大小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必修3 P5)
③隨著外界環境因素的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進行,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在不斷發生變化。(必修3 P7)
④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外界環境的變化過于劇烈,或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時,內環境的穩態就會遭到破壞。(必修3 P9)
⑤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必修3 P9)
⑥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內環境穩態一旦遭到破壞,必將引起代謝紊亂。(必修3 P9)
⑦反射活動需經過完整的反射弧來實現,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環節在結構或功能上受損,反射就不能完成。(必修3 P16)
⑧靜息電位的形成主要與K+外流(協助擴散)有關,動作電位的形成主要與Na+內流(協助擴散)有關。(必修3 P18)
⑨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可雙向傳導,在突觸處只能單向傳遞,在動物體內的反射弧中興奮傳導只能是單向的。(必修3 P19)
⑩與神經調節相比,激素調節反應速度較緩慢,作用范圍較廣泛,作用時間較長。(必修3 P31)
由漿細胞產生抗體對付胞外抗原屬體液免疫,由效應T細胞攻擊被病原體入侵的靶細胞屬細胞免疫。(必修3 P37)
自身免疫病、過敏反應均屬免疫異常強大,免疫缺陷病則屬免疫異常弱小所致。(必修3 P38)
3.長句模板
(1)興奮單向傳遞的原因(必修3 P19)
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
(2)可抽取血樣檢測內分泌系統疾病的原因(必修3 P28)
內分泌腺沒有導管,分泌的激素彌散到體液中,隨血液流到全身,傳遞著各種信息。因此可根據血液中激素成分的含量,檢測內分泌系統的疾病。
(3)促甲狀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狀腺的根本原因
控制合成促甲狀腺激素對應的受體蛋白的基因,只在甲狀腺細胞中表達。
(4)渴感形成的具體過程(必修3 P32)
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傳入神經→大腦皮層渴覺中樞→產生渴感。
(5)植物激素與動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的主要區別(必修3 P48知識鏈接)
動物激素是由專門的腺體分泌的,植物體內沒有分泌激素的腺體。
(6)植物出現頂端優勢的原因(必修3 P50)
頂芽產生的生長素逐漸向下運輸,在側芽處積累,側芽對生長素濃度較敏感,致使側芽生長受到抑制。
(7)在正式實驗前開展預實驗的意義(必修3 P51)
為進一步的實驗摸索條件,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設計不周,盲目開展實驗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
二、生物與環境
1.核心概念
(1)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必修2 P114)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必修3 P62)
(3)遷入率和遷出率:對一個種群來說,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的個體,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分別稱為遷入率或遷出率。(必修3 P62)
(4)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為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三種類型。(必修3 P63)
(5)性別比例: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必修3 P63)
(6)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必修3 P67)
(7)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必修3 P71)
(8)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必修3 P72)
(9)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的現象。(必修3 P73)
(10)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相同的資源和空間等。競爭的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占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必修3 P73)
(11)寄生:一種生物寄居于另一種生物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必修3 P73)
(12)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必修3 P73)
(13)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必修3 P78)
(14)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必修3 P80)
(15)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過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必修3 P80)
(16)生態系統: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必修3 P88)
(17)食物網: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復雜營養結構。(必修3 P91)
(18)能量流動: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必修3 P93)
(19)物質循環: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必修3 P101)
(20)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必修3 P109)
(21)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不受損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穩定性。(必修3 P110)
(22)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叫做恢復力穩定性。(必修3 P110)
(23)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必修3 P124)
2.要語必備
(1)教材黑體字
①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必修3 P60)
②自然界確有類似細菌在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增長的形式,如果以時間為橫坐標,種群數量為縱坐標畫出曲線來表示,曲線則大致呈“J”型。(必修3 P66)
③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后,數量趨于穩定的增長曲線,稱為“S”型曲線。(必修3 P67)
④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必修3 P107)
⑤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必修3 P109)
⑥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必修3 P123)
⑦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潛在價值、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間接價值(也叫做生態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直接價值。(必修3 P125)
⑧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必修3 P128)
(2)易混重難點
①估算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前者適用于植物及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后者適用于身體較大、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必修3 P60、P62)
②種群密度的直接決定因素是出生率與死亡率、遷入率與遷出率,性別比例可通過影響出生率而影響種群密度,年齡組成則可通過影響出生率、死亡率影響種群密度。(必修3 P62~63)
③理想狀態下無環境阻力,種群增長可呈“J”型曲線模式,無K值;現實狀態下,種群可呈“S”型曲線增長,有K值,且在K/2處,增長速率最快。(必修3 P67)
④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食物鏈、食物網。(必修3 P89、P91)
⑤生態系統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遞減的,一般來說,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能量傳遞效率只有10%~20%。(必修3 P95~96)
⑥“桑基魚塘”能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從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除草除蟲”能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必修3 P96)
⑦就地保護是指在原地對被保護的生態系統或物種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等,這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易地保護是指把保護對象從原地遷出,在異地進行專門保護。例如,建立植物園、動物園以及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等,這是為行將滅絕的物種提供最后的生存機會。(必修3 P126)
⑧保護生物多樣性,關鍵是要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保護生物多樣性,還要加強立法、執法和宣傳教育。保護生物多樣性只是反對盲目地、掠奪式地開發利用,而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必修3 P127)
3.長句模板
(1)種群密度的決定和影響因素(必修3 P62~63)
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注意:如果是主要決定因素則只答前兩者)。
(2)簡述群落的空間結構和種群的空間特征(必修3 P74~75、P63)
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垂直結構上大多數群落表現出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上常呈鑲嵌分布。種群的空間特征指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主要有均勻分布、隨機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種類型。
(3)群落中植物垂直結構復雜的意義(必修3 P74)
植物的種類多并且有較為復雜的分層現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也能為動物創造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4)能量流動的特點及原因(必修3 P95~96)
①單向流動
能量沿食物鏈由低營養級流向高營養級,不可逆轉,也不能循環流動,原因有:
a.食物鏈中,相鄰營養級生物間吃與被吃的關系不可逆轉,因此能量不能倒流,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b.各營養級的能量總有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掉,這些能量是無法再利用的。
②逐級遞減
輸入到一個營養級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個營養級,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減少的原因:
a.各營養級的生物都會因呼吸作用消耗相當一部分能量(ATP、熱能)。
b.各營養級總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營養級生物所利用,還有少部分能量隨著殘枝敗葉或遺體等直接傳遞給分解者。
(5)生態農業延長腐生食物鏈的重要意義
使能量多級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減少了環境污染。
(6)減緩溫室效應的兩項主要措施(必修3 P101)
①大力植樹造林;②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開發新的清潔能源)。 
(7)種植挺水植物能抑制水體富營養化的原因:挺水植物遮蓋水面,降低水中的光照強度,抑制藻類的光合作用;挺水植物與藻類競爭,吸收了水體中大部分的無機鹽,限制藻類生長。
(8)人工生態系統往往需要不斷有物質投入的原因:人工生態系統不斷會有產品輸出,帶走了部分元素,根據物質循環原理,需要不斷投入物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汕头市| 蕲春县| 扶绥县| 无锡市| 德令哈市| 汉寿县| 荔波县| 上林县| 龙南县| 萍乡市| 图们市| 安丘市| 东乌珠穆沁旗| 治多县| 甘谷县| 孟州市| 托里县| 黄冈市| 巴楚县| 诸暨市| 中方县| 榆林市| 临夏县| 大丰市| 舞阳县| 即墨市| 长兴县| 五原县| 阳曲县| 民勤县| 康保县| 米泉市| 绿春县| 霍山县| 旬阳县| 聂拉木县| 体育| 连云港市| 淮南市|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