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2024年高考一輪復習精品學案--01:從蠻荒時代到文明國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另配針對性訓練)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2024年高考一輪復習精品學案--01:從蠻荒時代到文明國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另配針對性訓練)

資源簡介

01:從蠻荒時代到文明國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
【高考考向分析】
1、結合考古學成就和歷史文獻,考查原始社會后期和商周時期的文化內涵以及空間分布規律,理解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特征。2、結合先秦時期政治文明的內涵,創設學習情境,考查先秦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及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表現。3、聯系夏商周時期的考古遺存,創設學術情境,從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角度考查早期國家的特征。
【專題概述】
階段特征:先秦是我國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是國家產生和完善的重要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中華文明的奠基時期。
政治:中華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國家出現為重要標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主要內容,以“家國一體”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各國紛紛改革變法,商鞅變法更側重于破舊立新,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開始出現。
經濟:生產力發展,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模式確立,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的主體。小農經濟形成并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形態;土地制度由土地國有的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轉化。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了很大發展。
思想: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學藝術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實用性科學興起。
【知識梳理】
一、石器時代—原始文明(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前2070年)
(一)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00萬年前---距今約一萬年前)
1、概念: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中國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點遺址:
(1)代表: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3萬年前的山頂洞人
(2)概況:
A.生產工具:石器、木器、骨器
B.生產方式:漁獵、采集
C.生活方式:群居;遷徙;用火(元謀人、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穴居、巢居;
D.社會組織階段:原始人群;晚期母系氏族社會
3、分布特點: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黃河和長江流域。
(1)原因:這些地區自然條件好(土地肥沃,食物、水源充足),更適合人類生存。
(2)說明: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中國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黃河、長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識圖----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P書2
(二)新石器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前---距今約5000年前)
1、概念: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是指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文化遺址代表:
階段 時間 文化遺存 分布地區 文明表現 社會組織 社會特征
新石器時代早期 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 彩陶、粟 母系氏族社會 生產力低下,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大汶口文化 黃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 水稻、養蠶繅絲
新石器時代晚期 距今約5000年 龍山文化 黃河流域 黑陶(蛋殼陶) 父系氏族社會 貧富分化、不平等、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戰爭不斷
紅山文化 遼河上游 玉器、祭壇、神廟
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
3.概況:
(1)生產工具:石器、木器、骨器、蚌器
(2)生產方式:大量使用陶器、從事原始農業(南稻北粟),畜牧業、刀耕火種、從采集食物到生產食物、農業與手工業分離(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3)生活方式:修建村落,筑屋定居,生活逐漸穩定。
(4)社會組織階段: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5)商業、手工業:原始商業產生、紡織業(陶紡輪)、制陶業(坯車制坯)、冶煉金屬(小件青銅器)
4.分布特點:分布廣泛,中原核心,多元一體。
(注:中華文明多元起源;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周邊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出自:選必3:P2)
5.總結:
(1)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采集漁獵→農耕蓄養,打制石器→磨制石器
(2)新石器時代四要素或四大特征:農業、家畜飼養業、制陶業、磨制石器的出現;
仔細研讀---P書3 -----中國新時期時代遺址分布圖
(三)原始社會組織
1、社會組織分段:中國原始社會經歷了約200萬年的歷史,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
2、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征:
(1)出現: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2)特征: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會的特征:
(1)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2)特征:
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
組織結構: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
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權貴階層。他們通過戰爭不斷爭奪財富和權力,中國即將邁入文明的門檻(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發現表明)。
【總結說明】:
◆早期國家出現的突出標志
(1)金屬器具的使用;(2)貧富分化的產生;(3)文字的成熟;(4)城的出現;
(5)禮制的初步形成;
◆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起源的聯系
◆基本邏輯思維體系:(選必2:生產關系的變化 P6)
農業產生→生產力發展→剩余產品增加→私有制產生→階級產生→國家產生
(注: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重點結論: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原始社會逐步轉向文明社會的根本動力。
二、從部落到國家/
(一)炎黃聯盟
1、三皇傳說:三皇時代較早,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重
2、人文始祖:傳說中五帝之首的黃帝,是黃河中上游一代的部落首領。他聯合另一部落首領炎帝形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尊為華夏始祖。
(二)堯舜禹的禪讓
1、堯舜時期:五帝中最后兩位堯、舜,可能是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這種做法稱為“禪讓”。
2、“萬邦”時代: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三、金石并用時代—奴隸制文明(奴隸社會,前2070-前476)
(一)、夏朝的國家治理----前2070-前1600( 禹—— 桀 )-----奴隸社會的開始
1、夏朝的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補充說明】:“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我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1)含義:王位世襲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以最高統治者“王”為核心的維護王、諸侯繼統的王權專制制度。
(2)方式:有時父死子繼,有時兄終弟及。
(3)特點:王位世襲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在夏朝時,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商朝時,有時兄終弟及,有時父子相傳;到西周時,形成了嫡長子繼承制度。
(4)沿革:王位世襲制形成于夏啟統治時期,發展于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劇烈變革,周室衰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所取代。這些變化賦予了王位世襲制以新的內涌,而最終隨著秦統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襲制演變為君主專制制度。
2、夏朝的統治
(1)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統治者。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2)地方:夏朝社會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對夏后氏生活的地區直接統治外,夏朝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間接統治。
(3)夏朝文化遺存: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
(4)夏朝滅亡:
原因:末代夏王桀暴虐無道,百姓不斷反抗;商湯發兵討桀,大敗夏兵
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發兵大敗夏桀,桀被放逐,夏朝滅亡。
(二)、商朝-----信史的開端,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國家
1.商朝的國家治理----前1600-前1046( 湯——紂 )
1)、商朝的建立: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
2)、遷都于殷:商朝的都城多次遷移,后來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稱殷朝。
3)、殷墟文化:
A、甲骨文: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一帶發現殷墟遺址,在遺址出土的大批龜甲、獸骨上刻有文字,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演變。
B、殷墟還出土了許多青銅器。
4)、政治統治:
A、中央機構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
B、地方管理----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商朝的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
C、商的滅亡:
a、原因:商朝晚期,社會矛盾尖銳;商紂生活腐朽,統治殘暴。
b、滅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奴隸陣前倒戈,周軍攻占商都,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5)、經濟:
A、農業:商朝出現了黍、櫻、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瓜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進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時代。
B、手工業: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細,規模巨,產量大,種類多,工藝水平高。青銅器的冶煉與制造都相當成熟,成為商代文明的象征。青銅鑄造工藝水平高,主要功能:用做禮器(凸顯等級,權力象征),兼有少量農具,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 公斤,就是其的杰出代表。商朝人已經發明了原始的瓷器,絲織業已經掌握了提花技術。
6)、科技:天文歷法“殷歷”(干支紀日法);最早的月食記載。
(三)、西周的國家治理體系----前1046—前771( 周武王——周幽王 )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史稱西周。
2.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井田制、世官制
分封制——權力分配制度
(1)概念:分封制即古漢語“封建”(封邦建國)的原始含義。分封制是以宗法制為核心的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制度,體現了早期貴族政治的特點。
(注:古代“封建”一詞指分封制)
(2)主要內容:
①周王直接統治國都附近的王畿地區。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給諸侯,建立世襲的諸侯國;
②諸侯國在其封國內進行在分封。
③等級:通過層層分封,西周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這一嚴格的貴族等級序列。
(3)目的:鞏固周王朝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注:分封過程也是周人不斷擴展勢力范圍的過程)
(4)基礎:宗法制、井田制
(5)分封對象: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齊—功臣、臣魯燕衛晉 –王族 宋—先代貴族 )
(6)分封內容:土地和人民
(7)權利和義務:
①諸侯權力:分到土地、人口等、世襲統治權(享有獨立設置官職、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權力),也可以對下屬在分封;
②諸侯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8)作用:
①鞏固統治,擴大疆域,開發邊遠地區,傳播周文化;
②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為華夏族形成奠定基礎;
③是一種制度創新:國家政權由松散走向緊密(打破夏商的部落國家和方國聯盟的狀態)
(9)局限(瓦解原因):受封諸侯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生產力發展,諸侯國勢力增強,爭霸不斷,周天子權威逐漸衰弱。
(10)瓦解:春秋晚期
4.宗法制——權力繼承制度
(1)概念:以血緣親疏、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
(2)目的: ①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
②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①嫡長子是土地、財產、權力的主要繼承者,有主持祭祖的特權。立嫡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②嫡長子與眾子的關系具有雙重性:血緣上——兄弟關系,政治上——君臣關系;
(4)特點:
①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②嫡長子繼承制(主要特點);
③嚴格的大小宗體系,大宗小宗具有相對性;
④等級森嚴;
⑤族權與政權結合,家國一體;
(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5)影響:
●對當時——維護了統治秩序,保障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貴族世卿世祿的特權;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穩定、團結;強化王權;
●對后世——影響深遠
積極: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愛幼的濃厚親情觀(祭祀黃帝、重視修家譜、建宗祠、尋根問祖、落葉歸根等),有益社會安定和民族凝力的形成,也對中國現在的民間繼承方法有較大影響。
消極:導致特權思想嚴重,等級制森嚴,崇尚權威、家長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輕女現象,任人唯親,裙帶作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勢力較強,妨礙了近現代民主、法制的發展。
●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家國情懷):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經濟文化發展;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促進祖國的統一大業等。
(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觀念并沒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續下來。)
5.禮樂制:權利認同制度,維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1)概念:
禮樂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體現,既是典章制度的總匯,又是人們各種行為的準則。
①“禮”:是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突出等級,強調不同)
②“樂”:是配合“禮”維護等級差別的樂舞。(突出和諧,強調相同)
(2)內容:禮樂制要求不同等級的都安于名分,遵守禮制,不得僭越,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3)目的:鞏固統治秩序,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解決權力認同問題。
(4)實質: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工具
(5)影響:維護了西周統治秩序,保證了社會的和諧,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6)瓦解:春秋后期“禮崩樂壞”,原有的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遭到破壞。
6.井田制:
(1)歷程: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廢除于戰國(各國變法)
(2)性質:土地名義上歸國家所有,實際上歸周王所有。國家將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3)內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孟子》中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 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成公田, 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4)耕作方式:公田由得到私田的村社成員集體耕種,收獲物全部歸貴族(“千耦其耘”)。
(5)作用:
① 提高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
② 鞏固西周統治,使我國奴隸社會進入強盛時期。
(6).瓦解時間:春秋晚期
(7).瓦解的原因:鐵犁牛耕使用,生產力的發展;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各國的稅制改革
(8).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的過程:
A.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按田畝多少收稅,實質:客觀上承認土地私有,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齊國---相地而衰征
B.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7:世官制:
指世代為官,官吏都具有世襲官職的特權。世官制是先秦時期在選官用人方面所實行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本質是貴族政治
8.“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暴政引發了“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9.滅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
【總結說明】: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 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2. 王權和神權相結合;
3.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4. 最高行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
6. 延續性、穩定性(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襲,具有相對的延續性和穩定性。)
7. 由血緣關系向地緣所演變,由部族、方國聯盟向天下共主演進;
◆出現和存在天命觀為主(君主的權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
天命靡常:上天的命令沒有恒常不變的受命者。“天命靡常”之說出自《詩經·大雅·文王》。古人相信,上天的命令決定著人世中至高無上的王權的歸屬。但天命所賜予的王權并不是恒常不變的,殷周的更迭就是由于天命發生了改易。而天命的改易遵循著固定的法則,君主有德則授命,失德則剝奪天命。因此,“天命靡常”的觀念警醒著統治者,時刻修養自身的德行以保有天命。
◆出現“敬天保民”的觀念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禮作樂,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選必3:P4)
(1) 概念:認為“上天”只把統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治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作為君臨天下的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做有德有道之君。
(2)政治主張:
①要牢記商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不能貪圖安逸,荒怠政事。
②要體察民情,愛護百姓。
③要慎用刑罰。
(3)評價:敬天保民的思想將天和民相聯系,意味著民的地位的提高,這對于維護和鞏固西周政權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它也為后來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先導作用。
“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際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周公用“民情可見”的觀點解釋天命,把天命理解為可以認識的客體。在對待天命的態度上,雖主張要敬從天命,但又不盲目地依賴天命,周公甚至明確指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寧。”(《尚書·君奭》)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人文主義的發展路向。另外,周公強調從民情知天命的觀點,也表明他對于民眾的力量以及民眾在社會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視,這一思想實際上開啟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商周政體蘊含的原始民主遺存(選必1:P3)
(1)商周政體中,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干預朝政。
(2)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勸諫周厲王不要限制民眾的輿論。這些原始民主遺存,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
【時空知識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州区| 广东省| 玉山县| 平南县| 绥阳县| 九寨沟县| 石泉县| 阳朔县| 泗洪县| 和政县| 商河县| 玛沁县| 龙海市| 沙雅县| 大余县| 博罗县| 镇巴县| 大安市| 获嘉县| 常德市| 泾阳县| 拉孜县| 甘泉县| 保亭| 苗栗县| 沙湾县| 安多县| 泸州市| 云梦县| 青冈县| 云林县| 安仁县| 政和县| 灵武市| 泸溪县| 射洪县| 凯里市| 湛江市| 四川省| 台前县| 万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