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點03: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課標導標】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高考考向分析】1、從時空觀念的素養出發,考查秦統一的過程,鞏固統一的措施,以及疆域奠定的意義。2、聯系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的具體史實,從歷史理解角度考查政治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3、從時空觀念和歷史理解角度考查秦朝面臨的社會問題、解決措施及歷史評價。4、梳理秦朝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時間框架下評析秦朝文化成就。【階段特征】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得基本模式。(1)政治上:秦朝“大一統”的實現,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官僚制度逐漸取代貴族政治,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到西漢得以鞏固。(2)經濟上:封建經濟發展,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精耕細作技術日益成熟,黃河流域是經濟發展的重心;漢代田莊經濟興起;手工業較發達,領先世界;商品經濟不斷發展;重農抑商政策加強;對外陸上絲綢之路繁榮;(3)思想文化上:從百家爭鳴到實行思想文化的大一統,儒家思想開始成為正統思想;文化繁榮,科技方面奠定世界領先地位;外來文化傳入中國(佛教)。【知識梳理】一、完成統一1、背景(1)客觀條件人民愿望: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經濟需求:各地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地理位置: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2)主觀條件A.秦王廣納賢才,勵精圖治。B.商鞅變法后,尊奉法家,獎勵耕戰,國力強盛。C.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策略。2、過程1)、“六王畢”:BC230—BC221,遠交近攻,統一六國,建秦朝,都咸陽。(統一順序:韓、趙、魏、楚、燕、齊)2)、“四海一”/統一:A.北擊匈奴,筑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B.南征百越,修靈渠(位于今廣西興安縣,連接湘水、漓水,溝通長江、珠江兩大水系)、設郡。二、鞏固統一1、政治——建立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1)確立皇帝制度:特征:①皇帝獨尊(朕、詔、制、璽); ②皇權至上; ③皇位世襲(2)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A.內容:(選1:P3)①三公: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丞相助手)②九卿:三公之下,分管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注:一些官職專為皇室服務,體現家天下)B.特點:各司其職、相互牽制、位高權重、官僚政治C.參政方式:廷議制度——大臣討論,皇帝裁決。①含義:(理解)秦漢時期大臣們集體議政的一種方式,主要功能是為皇帝提供決策咨詢;最終決定權掌握在皇帝手中。②作用: A. 集思廣益,利于減少皇帝決策失誤; B. 君主專制下,實際效能有限。(3)地方實行郡縣制:A.過程:①春秋→產生; ②戰國→普遍; ③秦朝→全國推行;B.內容:①廢分封,設郡縣,中央直轄;②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郡下設縣;(注:在少數民族地區設“道”,與縣同級)③郡縣官吏由中央任免、考核;(3)特點: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有俸祿、任期);(4)作用:◆積極:①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②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了解:世官制→流官制;血緣國家→地緣國家)③基層百姓成為編戶齊民,國家掌握穩定賦稅、徭役與兵源。④影響深遠:奠定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格局,為歷代沿用,不斷加強完善。◆消極:權力過于集中到中央、君主手中,限制地方主動性、創造性。(理解)(5)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對比比較向 分封制 郡縣制不 同 實行條件 與宗法制相聯系 國家大一統劃分標準 血緣 地域傳承制度 世襲 皇帝任免,不得世襲權利 擁有封地、爵位 有俸祿,無封地職責范圍 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土地管理權 轄區內只有行政管理權與中央關系 獨立性強 地方行政機構,服從中央歷史作用 容易形成分裂割據 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實質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相同 ①性質: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 ③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的作用認識 ①從分封制到郡縣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②郡縣制是對分封制的否定與創新,以中央集權的方式一定程度解決分封制所導致的地方割據問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是歷史的進步2、其他鞏固統一的措施領域 主要措施政治 ①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朝議)②地方:推行郡縣制③頒布法律(特點:秦法嚴苛)(選一:P45)④官員選拔:“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選一:P30)⑤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制度;(選一:P4)⑥遷徙六國貴族豪強;經濟 ①重農抑商;②統一度量衡、車軌、貨幣(秦半兩);③編制戶籍;(選2:P98)思想 文化 風俗 推崇法家思想;“焚書坑儒”(思想控制)②統一文字(標準字體--小篆)③整頓社會風俗(行同倫)交通 ①修馳道、直道、五尺道(選2:P67)②開鑿靈渠(選2:P68)民族關系 設立官職: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選一:P60) ②邊疆管理:北逐匈奴,筑長城;南撫夷、越,修靈渠、設郡。◆ 焚書坑儒(1)原因:①儒生批評時政(借古非今);②加強專制統治需要;(2)實質:思想文化專制(3)評價:①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②鉗制思想,摧殘文化;文化成為政治權利附庸;否定先秦思想文化;儒學發展陷入低潮。【補充說明】秦朝的經濟發展1、商業發展:管理市的法律規定,商品必須明碼標價2、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1)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2)確立時間: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3)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4)表現:①重農:獎勵耕織、輕徭薄賦、休養生息、調整政策,興修水利②抑商:實行專賣制度,加征民營商業的商稅,貶低、嚴格限制商人活動3、影響:(需改動)(1)經濟:有利于穩定農業人口,推動農業發展,從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經濟的基礎(2)政治: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對農民的控制,進而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封建國家的政治穩定(3)消極方面:導致官僚地主不斷兼并土地,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長期的重農抑商的政策,使社會經濟發展的活力受到壓制,尤其到了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進而阻礙社會進步。三、統一的影響1、秦的統一,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2、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3、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利于農耕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利于中華文化的延續和傳播。四、秦朝的暴政1、徭役繁重:完成統一后的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秦始皇興師動眾出外巡游、封禪,征發繁重。2、秦始皇花費巨額錢財求仙訪藥,以求長生不老。3、刑罰嚴苛:秦法刑法嚴苛,導致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4、焚書坑儒(1)概況: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天下將非秦國歷史的史書,非博士所掌管的《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焚毀,只有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為妖言以亂黔首”罪名,將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殺,史稱“焚書坑儒”。(2)影響: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惡劣的影響。5、秦二世統治殘暴:秦二世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致使階級矛盾和統洽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五.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1、過程:(1)BC209,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張楚”;(2)BC207,劉邦進占咸陽,秦朝滅亡。3、楚漢戰爭(1)性質:地主階級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戰爭。(2)結果:劉邦擊敗項羽。(3)劉邦勝項羽敗的原因劉邦:“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有關中做穩固的根據地。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加之分封政策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題目深化】:有學者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最獨特之處在于,我們是唯一保持了兩千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制度創新,從本質上來說,都圍繞著四大基本制度展開。這四個基礎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撐起中央集權的“大廈”,歷經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漸趨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峰。圖示如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圖中每項制度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12分)郡縣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為加強中央集權奠定了思想基礎;科舉制度:將選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為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基礎;國有專營制度:有效控制國家重要資源,擴大了中央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