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點08:三國至隋唐的文化【課標導航】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領城的新成就。【考向分析】1、結合隋唐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和面臨的主要問題,創設學習情境和綜合情境,考查這一時期制度變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決的問題,突出考查唯物史觀和歷史理解。2、結合隋唐時期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創設學習情境和綜合情境,考查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發展的特點,突出考查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知識梳理】一、思想1、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漢武帝時期,儒學的正統地位確立(2)魏晉南北朝時期:1)東漢末興起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2)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并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3)儒學也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魏晉玄學用披著道家思想外衣宣傳儒家綱常名教。4)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3)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4)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2、三武滅佛原因:佛教盛行,寺院經濟發展,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了政府的賦役征派。表現:南朝的無神論者范縝提出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抨擊佛教形神分離、行亡而神不滅的觀點。南朝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北魏、北周及唐朝統治者幾度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二、文學1、魏晉南北朝時期特點:文學有了很大發展文學形式: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2.唐朝(1)特點: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2)概況:流傳下來的有兩千多位詩人創作的近五萬首詩歌。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三、藝術1、書法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隋唐時期:書法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顏真卿的顏體和柳公權的柳體最為有名2、繪畫東晉:出現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提出“以形寫神”,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隋唐: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吳道子被尊為“畫圣”,代表作《天王送子圖》釋迦牟尼誕生/三教合一。閻立本的《步輦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友好見證。3.石窟背景:佛教廣泛傳播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較多保留古印度佛教藝術風格)、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中原文化特征)、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時間:前秦——隋唐;特點:佛洞眾多,佛像神態各異,壁畫金碧輝煌…..)等地位: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四、科技數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農學: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建筑:隋朝的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隋煬帝),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術: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醫學:孫思邈完成醫學名著《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五、中外文化交流1、佛學交流和研討(1)中國與印度、中亞之間:東漢后期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貞觀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經,并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2)中日和中朝之間: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唐玄宗),歷盡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2、其他文化交流(1)唐首都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2)新羅、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有的留學生還在唐朝考中進士。(3)唐朝后期,不少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深化補充】二、隋唐文化繁榮的原因及特點1、原因:(1)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2)民族關系和諧,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密切,中外文化交流頻繁。(3)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4)科舉制的不斷完善,教育水平提高。(5)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和創新。2、特點(1)全面繁榮、呈現多元: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學、史學、教育、文學、藝術等方面全面繁榮。(2)南北中外、兼收并蓄: 統治階級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創造了有利于文化發展的氛圍。內外交通發達,國內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剛勁、豪爽、熱烈、活潑的多民族色彩,中國與亞洲、歐洲以至非洲都有頻繁的往來,文化上得以吸收外來優秀成分,比較突出地表現在宗教和藝術方面。(3)科技成就世界領先: 隋唐時期已有了雕版印刷術和火藥;僧一行測量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4)影響深遠: 隋唐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世界文明史都產生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拓展補充】:一、農業(一)生產工具:唐朝,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當時已經安裝了犁評,可以調節犁耕的深淺,標志著中國古代犁耕技術的成熟。(二)、灌溉工具:唐朝---筒車(水力為動力)。(三)、水利:京杭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四)、種植模式: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粟)和南方水田(水稻)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二、手工業(一)、陶瓷業:1、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邢窯( )白瓷、越窯( )青瓷等;2、唐三彩也是唐朝著名的陶器。(陪葬的冥器)3、唐宋時期,為了使器物在燒制的過程中不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經燒制好的黏土塊——支釘4、唐朝時,中國瓷器大量出口。(二)、紡織業:1、絲織業得到發展,織錦技法高超,以輕盈精湛著稱,同時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2、官營手工業規模大。3、唐末以后,伴隨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絲織業發展迅速。4、造紙業有所發展,宣州、益州的紙都非常有名三、商業:商業繁榮:(一)城市1、隋文帝興建大興城;隋煬帝興建并遷都洛陽。2、唐代長安、洛陽、揚州、益州商業繁榮;3、中國古代城市布局的特點:1)、布局講究對稱;2)、中正有序;3)、體現嚴格的等級和禮法精神;4)、突出王權;5)、囊括山水(二)市1、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商業活動進行嚴格的管理,坊市分開,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唐朝后期出現夜市。2、農村草市作用顯著。3、市中設邸店(倉庫、旅店、交易場所等多種性質)(三)貨幣、信貸、商業契約1、貨幣統一,從五銖錢到開元通寶(唐高祖);2、唐朝的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柜坊(銀行雛形)、3、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商代時期出現契約,漢朝以后,契約設計買賣、字典、借貸等財產關系和收養、雇傭、立嗣等人身關系的事宜。(四)、外貿: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發達,商品遠銷歐非。(市舶使的職責主要是:向前來貿易的船舶征收關稅,代表宮廷采購一定數量的舶來品,管理商人向皇帝進貢的物品,對市舶貿易進行監督和管理。)(五)、交通運輸的發達,陸路、水路交通都很發達1.陸路方面,從長安出發,向東可到達今天的朝鮮,向西經陸上“絲綢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非許多國家。2、海路方面,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達今天的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可到達波斯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