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選考科目兩地適應性考試(2023 年 5 月) 技術試題卷考生須知:本試題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信息技術,第二部分通用技術。全卷共 12 頁,第一部分 1 至 6 頁,第二部分 7 至 12 頁。滿分 100 分,考試時間 90 分鐘。1.考生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上。2.選擇題的答案須用 2B 鉛筆將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要改動,須將原填涂處用橡皮擦凈。3.非選擇題的答案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寫在答題紙上相應區域內,作圖時可先使用 2B 鉛筆,確定 后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描黑,答案寫在本試題卷上無效。第一部分 信息技術(共 50 分)一、選擇題 (本大題共 12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24 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不選、錯選、多選均不得分。)1.下列關于數據、信息的說法正確的是A.數據自古就有,而信息是現代的產物B.觀看在線影視時,點播的視頻是信息C.數據的客觀性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D.數據在計算機內部可以以十六進制方式進行存儲和處理(...)2.下列有關人工智能說法不正確的是A.“專家系統”是聯結主義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B.深度學習基于海量數據訓練,是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方法C.智能冰箱對用戶膳食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并推薦食譜,說明人工智能可以改善人類生活D.“掃地機器人”從“交互-反饋”角度來刻畫智能行為,是行為主義的人工智能方法(...)3.下列關于大數據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大數據一般具有數據規模大、速度快、數據類型多、價值密度低四個特征B.大數據追求數據的精確性,處理大數據時要保證每個數據準確無誤C.大數據中各種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共存D.大數據更注重事物的相關性而不是因果關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第 4 至 5 題。校園門禁信息系統是對校園出入口通道進行安全管制的系統,其架構如第 4 至 5 題圖a 所示。其中的人臉識 別機器采用 7 寸雙目人臉智能識別儀,該智能設備的各項參數如第 4 至 5 題圖b 所示。選考科目技術試題 第 1頁 (共 6 頁)第 4 至 5 題圖 a第 4 至 5 題圖 b(0A) (1C) (2D) (3) (4B) (5E) (6F) (7) (8) (9) (10) (11G) (第7題圖)4.下列關于該信息系統的說法正確的是A.該人臉識別儀的 RAM 為 8GBB.Linux 系統不屬于計算機軟件C.識別儀、交換機、電視機、手機都屬于該系統的硬件D.后臺數據庫管理與設計人員不屬于校園門禁系統的用戶(...)5.下列關于該信息系統的安全與防護說法不正確的是A.對訪問系統的家長進行身份認證,防止數據被非授權使用B.定期備份系統中的重要數據,避免被他人惡意竊取C.及時更新系統,修復漏洞,提高系統安全性,降低病毒感染風險D.添置防火墻,擋住外來攻擊,保護內部網絡免受非法用戶的入侵(...A.家庭網絡可以采用樹形網絡結構)6.下列有關家庭網絡構建說法不正確的是B.路由器可以將局域網的私有地址轉化為公有地址C.終端設備接入路由器需要一個和路由器處于相同網段的 IP 地址D.只需測試計算機與路由器的的網絡連通性,就可確保該計算機能正常訪問互聯網 7.某算法的部分流程圖如圖所示,若列表 a 的值為[162,184,171,166,177,179],key 的值為 170,執行這部分流程 后,f、k 的值分別為A.False 0 B.True 1C.True 2 D.True 38.已知某二叉樹的后序遍歷結果為 BCGEFDA,中序遍歷結果為 CBAEGDF,(...)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該二叉樹不是完全二叉樹B.該二叉樹的深度為 4C.該二叉樹的前序遍歷結果為 ACBDEGFD.該二叉樹所對應的一維數組表示為:9.一個底端封閉的圓柱形乒乓球收納筒,最多可容納 4 個乒乓球,筒的直徑只允許一個球進出。初始時筒內自底 向上已存有 1,2 號球,然后依次放入 4 個球,順序為 3,4,5,6 號,則取出所有乒乓球的順序可能是 A.2,6,5,4,3,1 B.3,2,1,6,4,5 C.3,2,1,6,5,4 D.5,4,3,2,1,6 10.小明對某校立定跳遠測試成績進行排序,要求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同性別按成績降序排序。實現功能的 Python 程序如下:a=[["俞凱睿",235,'男'],["張佳妮",210,'女'],["王靜怡",220,'女'],["顧筱楊",260,'男'],["李臣武",250,' 男'],["陳丹祺",230,'女'],["李鴻慧",240,'女']]n=len(a)for i in range(n-1):for j in range( ① ):if int(a[j][1]) > int(a[j-1][1]) and a[j][2] == a[j-1][2]:a[j],a[j-1] = a[j-1],a[j]elif ② :a[j],a[j-1]=a[j-1],a[j]選考科目技術試題 第 2頁 (共 6 頁)A.①1,n-i-1 B.①n-1,i,-1 C.①1,n-i D.①n-1,i+1,-1②a[j][2]=="女" and a[j-1][2]=="男"②a[j][2]=="男" and a[j-1][2]=="女"②a[j][2]=="女" and a[j-1][2]=="男"②a[j][2]=="男" and a[j-1][2]=="女"(數據庫) (智能終端) (IoT模塊) (互聯網) (Web服務器) (瀏覽器) (執行器1)11.定義如下函數:def pell(n):if n == 1:return 0elif n == 2:return 1elif n > 2:return pell(n - 1) * 2 + pell(n -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執行語句 print(pell(3)),輸出 2B.函數 pell 體現了遞歸的算法思想C.當 n>=3 時,函數 pell 的被調用次數為 n*(n-1)//2 次D.執行語句 pell(3),判斷條件“n==2”共執行了 2 次12.為完善功能,某軟件版本號由 1 更新至 n (整數) 。公司新開發的測試程序檢測出版本 n 存在bug,為查找最早 出現 bug 的版本號,編寫 Python 程序,部分代碼如下:Left,Right = 1,nwhile Left < Right:mid = (Left+Right)//2if judge(mid): #judge 函數功能為判斷是否有 bug,若有則返回 True(1)else:Left = mid+1print(‘最早出現 bug 的版本號為: ’+ str( (2) ))上述程序段中(1)(2)劃線處可選代碼為:①Right = mid ② Right = mid - 1 ③ Left ④ Left + 1 則(1)(2)處代碼依次為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 4 小題,其中第 13 小題 8 分,第 14 小題 9 分,第 15 小題 9 分,共 26 分)13.小林為學校草坪搭建了自動澆灌系統,該系統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Web 服務器端程序采用 Flask Web 框架 開發。傳感器采集的數據由智能終端經 IoT 模塊發送到Web 服務器,執行器用于水泵的控制。請回答下列問題。(執行器2)(土壤濕度傳感器2)(土壤濕度傳感器1)(1) 該系統確定選擇 Python 自帶的嵌入式開源數據庫 SQLite,這屬于搭建信息系統前期準備過程中的 階段 (單選,填字母)。A.需求分析 B.開發模式的選擇 C.概要設計 D.詳細設計(2) 系統根據傳感器(id 為 1)提交的數據,判斷是否需要澆灌,若需要,則開啟水泵澆灌 10 分鐘。智能終端部 分代碼如下,①處應填寫的代碼為 ,②處應填寫的代碼為 。#導入函數庫,代碼略#設置智能終端連接 Web 服務器的參數、連接網絡的參數并連接網絡,代碼略選考科目技術試題 第 3頁 (共 6 頁)h= pin0.read_analog()errno,resp = Obloq.get('send id=1&h='+str( ① ),10000)if errno != 200: #表明網絡通信連接異常display.show (str(errno))else:if resp=='1':#開啟水泵進行澆灌pin1.write_digital(1)sleep(10*60*1000)②(3) 結合智能終端部分代碼,則服務器端程序,相應的路由命令和視圖函數格式應為 (多選,填 字母) 。(注:全部選對的得 2 分,選對但不全的得 1 分,不選或有選錯的得 0 分)A. @app.route('/send',methods=['GET','POST']) B. @app.route('/send',methods=['POST']) def send() def trans()C. @app.route('/send',methods=['GET','POST']) D. @app.route('/trans',methods=['GET','POST']) def trans() def send()(4) 自動澆灌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后,小林使用瀏覽器查詢數據時,發現沒有最新的數據,簡要說明系統中可能造 成上述問題的原因 (注:回答 2 項,1 項正確得 1 分)14. 小林收集了 2000 年-2022 年浙江省的 GDP 數據,并存儲于“info.csv”文件,部分數據如第 14 題圖 a 所示。第 14 題圖 a為統計分析近 20 多年來浙江省的經濟情況,編寫 Python 程序。請回答下列問題。(1) 定義 js 函數,功能為:計算每年 GDP 的同比增長率(=(本年度 GDP-上一年 GDP) /上一年 GDP*100)。函數 代碼如下,請在劃線處填入合適的代碼。def js(df):for i in range(1,len(df)):m= ①df['RATE'][i]=round(m/df['GDP'] [i-1]*100,2)return df(2) 統計 2000 年-2022 年期間浙江省GDP 增長率在 8%及以上的最長持續時間(若有多個長度相同的最大值,輸 出最新的時間段),并繪制線形圖,部分 Python 程序如下,請在劃線處填入合適的代碼。import pandas as pd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plt.rcParams['font.sans-serif']=['SimHei']df=pd.read_csv ('info.csv',encoding='gbk')df=js(df)t=8k=0maxk=0pos=0選考科目技術試題 第 4頁 (共 6 頁)for i in range(len(df)):if ① :k+=1else:if k>=maxk:maxk=k______②_______k=0df2=df[pos:pos+maxk]x= ③y=df2['RATE']plt.plot(x,y) #繪制線形圖#設置繪圖參數,顯示如 14 題圖 b 所示線形圖,代碼略(第14題圖b)(3) 由第 14 題圖b 可知,GDP 增長率最高的年份是_________年。15.程序運行時, 以內存單元為基本單位對內存進行分配,若干個連續的內存單元稱為一個內存塊,每個內存塊 的信息包含首地址和大小。編寫 Python 程序模擬內存分配和釋放的過程。1) 初始化空閑內存塊,將信息存儲在鏈表 flink 中。2) 分配大小為 size 的內存。先依次查找鏈表 flink 中是否存在不小于 size 的內存塊。若存在且等于 size,則將其從鏈表 flink 中刪除;若存在且大于 size,則修改該內存塊的信息;若不存在,則對不連續的空閑內存塊 按順序進行分配,如果空閑內存塊之和仍小于 size,則分配失敗。3) 釋放內存。將釋放的內存塊信息插入鏈表 flink,鏈表 flink 各節點按首地址從小到大排列。如果釋放的 內存塊與鏈表中的某個內存塊相鄰,則將它們合并成一個更大的內存塊。請回答下列問題:(1) 初始空閑內存塊大小為 16,進行兩次分配和一次釋放的過程如圖所示。若繼續分配大小為 8 的內存塊, _________ (填寫:能/不能)成功。①初始化空閑內存塊,大小為 16②第 1 次分配,大小為 4,分配后空閑 12③第 2 次分配,大小為 8,分配后空閑 4④釋放第 1 次分配的內存,釋放后空閑 8 (不連續)(2) 定義如下 allocate(flink,head,size)函數,參數 flink 是空閑內存塊鏈表,head 是 flink 頭指針,size 為所需內存塊大小。函數功能為分配 size 大小的空閑內存塊,并返回分配的內存塊信息及頭指針 head。請在劃 線處填入合適的代碼。def allocate(flink, head, size):block = []pre = headcur = headwhile cur !=-1:if flink[cur][1] >= size:breakpre = cur①if cur!=-1 and flink[cur][1] == size:block.append([flink[cur][0],size])if pre == cur:head = flink[cur][2]選考科目技術試題 第 5頁 (共 6 頁)else:②elif cur!=-1 and flink[cur][1] > size:block.append([flink[cur][0],size])flink[cur][0]=flink[cur][0]+sizeflink[cur][1]=flink[cur][1]-sizeif len(block)==0:#對不連續的空閑內存塊按順序進行分配,如果空閑內存塊之和仍小于 size,則分配失敗,代碼省略 return block,head(3) 實現模擬過程及內存釋放的部分 Python 程序如下,請在劃線處填入合適的代碼。def release(flink, head, block):for i in range(len(block)):if head==-1:flink.append([block[i][0],block[i][1],-1])head=len(flink)-1else:pre = headcur = headwhile cur != -1 :if flink[cur][0] > block[i][0]:breakpre=curcur =flink[cur][2]flink.append([block[i][0],block[i][1],cur])if ① :pre=len(flink)-1head=len(flink)-1else:flink[pre][2]=len(flink)-1cur = flink[pre][2]#合并相鄰空閑塊while cur!=-1:if flink[pre][0]+flink[pre][1]==flink[cur][0]:②flink[pre][2]=flink[cur][2]cur =flink[cur][2]continuepre = curcur =flink[cur][2]return [[-1,-1,-1]],headflink = [[0, 16,-1]] # 初始化空閑內存塊鏈表,0:起始地址,16:長度head=0block1,head = allocate(flink ,head, 4)block2,head = allocate(flink, head, 8)block1,head = release(flink,head,block1)選考科目技術試題 第 6頁 (共 6 頁)浙江省選考科目兩地適應性考試(2023年5月)技術參考答案第一部分 信息技術(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C A B C B D C D C C C 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第13小題8分,第14小題9分,第15小題9分,共26分)13.(1)C(1分)(2)① h(1分)② pin1.write_digital(0) (2分)(3)AC(2分)(4)土壤濕度傳感器、智能終端、IoT模塊、wifi等故障(2分)14.(1)① df.at[i,'GDP']-df.at[i-1,'GDP'](2分)(2)① df.at[i,'RATE']>=t(2分)② pos = i – k (2分)③ x=df2['YEAR'] (2分)(3)2003(1分)15.(1)能(1分)(2)① cur = flink[cur][2](2分)② flink[pre][2] = flink[cur][2] (2分)(3)① cur == head(2分)② flink[pre][1] = flink[pre][1] + flink[cur][1] (2分)或flink[pre][1] += flink[cur][1]2023年選考科目兩地適應性考試信息技術參考答案 第 1 頁 共 1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3.05 臨海新昌兩地聯考-信息技術卷.docx 信息技術參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