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探究實踐 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第1章 種群及其動態“J”形增長“S”形增長抽樣檢測謝謝觀看 THANK YOU!淺仰芹類型①酵母菌培養培養基培養液),條件條件目的②振蕩培養基酵母菌分布于培養基中無蓋蓋玻片,再滴酵母菌液a.將含有酵母菌的培養液滴在,讓培養液自行滲入,用濾紙吸③觀察去多余的培養液并計數b.待酵母菌細胞將計數板放在的中央,計數一個小方格內的酵母菌數量,再以此為根據,估算試管中酵母菌總數重復②③步驟連續觀察天,統計數目將所得數值用表示出來,得出酵母④繪圖分析菌種群數量的變化規律培養時間d0IIO培養時間h23[實驗基礎·自主學習]1.實驗原理(1)用液體培養基培養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受培養液的成分、空間、pH、溫度等因素的影響。(2)在理想的環境中,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呈“J”形增長;在有限的環境中,酵母菌種群的增長呈“S”形增長。2.實驗步驟3.計數方法:抽樣檢測法。[實驗關鍵·探究學習]1.血細胞計數板的結構及計數規則(1)結構:血細胞計數板常用來統計細胞、細菌等的數量。血細胞計數板如圖所示:A.正面觀圖B.側面觀圖計數室通常有兩種規格: a.25中格×16小格型計數板 b.16中格×25小格型計數板(2)計算公式:①如果是25中格×16小格的計數板,除了計數其4個對角方位的中格內的酵母菌數外,還需再計數中央的一個中格(共5×16=80個小格)內的酵母菌,則計算公式為:酵母菌數/mL=(5個中格內酵母菌數÷80)×400×104×稀釋倍數。②如果是16中格×25小格的計數板,要計數4個對角方位的中格(共4×25=100個小格)內的酵母菌,則計算公式為:酵母菌數/mL=(4個中格內酵母菌數÷100)×400×104×稀釋倍數。2.實驗結果與分析(1)酵母菌增長曲線圖:(2)趨勢:先增加再減少。(3)分析①增長:在開始時培養液的營養充足,空間充裕,條件適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劇增。②穩定和波動:隨著酵母菌數量的不斷增多,營養消耗、pH變化、有害產物積累等,酵母菌死亡率逐漸升高,當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時,種群數量不再增長。③衰退:隨生存條件進一步惡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種群數量下降。3.實驗關鍵(1)操作提示①溶液要進行定量稀釋,每天取樣的時間要固定。②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前,需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目的是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減小誤差。③制片時,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于蓋玻片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多余的培養液用濾紙吸去。④制好玻片后,應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再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計數。⑤結果最好用記錄表記錄,如表所示:時間(天) 1 2 3 4 5 6 ……數量(個) ……(2)計數提示①計數原則:顯微鏡計數時,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遵循“計相鄰兩邊及其夾角”的原則計數。②結果異常的原因:a.統計結果偏小的原因:取液時未搖勻,吸取的培養液中酵母菌偏少;在計數時,未計邊緣的酵母菌等。b.統計結果偏大的原因:取液時未搖勻,吸取了表層的培養液;在計數時統計了四周邊緣的酵母菌等。(3)注意事項①測定的酵母菌種群數量是在恒定容積的培養基中測定的,與自然界中的種群數量變化有差異。②在進行酵母菌計數時,由于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因此必須在顯微鏡下計數,且不能準確計數,只能估算。③血細胞計數板必須保持干燥,否則培養液將不能滲入計數室。④清洗血細胞計數板的正確方法是浸泡和沖洗,不能用試管刷或抹布擦洗。沖洗干凈后不能用紗布或吸水紙擦干,應自然晾干或烘干或用吹風機吹干。[實驗應用·對點練習]1.(2020·江蘇高考)下列關于“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將酵母菌接種到培養液中,并進行第一次計數B.從靜置的培養液中取適量上清液,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C.每天定時取樣,測定酵母菌細胞數量,繪制種群數量動態變化曲線D.營養條件是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因素之一B [該實驗在時間上形成前后對照,因此將酵母菌接種到培養液中時要進行第一次計數,A正確;抽樣檢測時,需將培養液振蕩、搖勻后取樣,B錯誤;每隔一定時間測定酵母菌細胞數量,繪制種群數量動態變化曲線,C正確;營養、溫度、pH、有害物質的積累等都是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D正確。]2.在盛有100 mL一定濃度葡萄糖溶液的培養瓶中加入少量活酵母菌,將培養瓶置于適宜溫度、通氣良好等條件下恒溫培養24 h,每隔一定時間抽取1 mL樣液檢測酵母菌的數量,統計結果如表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時間(h) 0 3 6 9 12 15 18 21 24酵母菌數量的對數 3.2 4.1 5.2 6.5 7.5 8.1 8.7 8.3 7.1A.探究酵母菌的種群數量變化可以用標記重捕法B.該酵母菌種群數量總體呈“S”形增長,在第18 h左右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C.酵母菌計數時,將培養液先滴入計數室后蓋上蓋玻片,再在顯微鏡下觀察計數D.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只統計中方格內部的酵母菌B [探究酵母菌的種群數量變化不宜采用標記重捕法或樣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抽樣調查,使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法(顯微計數法)進行種群密度的計算,A錯誤;分析表格數據可知,酵母菌數量從第0 h開始增加,第18 h左右達到最大值,此后受資源和空間等因素的限制,酵母菌種群數量下降,種群數量總體呈“S”形增長,B正確;酵母菌計數時的正確操作是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滴于蓋玻片邊緣,讓培養液自行滲入,用濾紙吸走多余的培養液后,待酵母菌細胞全部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后,在顯微鏡下觀察計數,C錯誤;與樣方法一樣,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對方格內的酵母菌采用的統計原則是“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D錯誤。]3.溫度在15~35 ℃時,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較快。下表是同學們進行相關探究實驗得到的結果(單位:×106個/mL):溫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144 h 168 h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A.可以用血細胞計數板在顯微鏡下對酵母菌進行計數B.據表分析,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的最適溫度約為25 ℃C.不同溫度條件下酵母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的時間不同D.每天取樣檢測一次即可,不需要固定取樣的時間D [每天取樣檢測一次即可,但需要固定取樣的時間,否則無法進行比較酵母菌在每天某一特定時間的數量的變化。]4.某同學完成“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時,圖1為利用血球計數板(1/400 mm2×0.1 mm)通過顯微鏡觀察時,實驗第6天對酵母菌培養液稀釋100倍后的統計結果。圖2為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量的變化情況。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圖1 圖2A.實驗第6天(圖1)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約為5×108個/mLB.計數前用臺盼藍染色,可使計數結果更科學C.取樣時為避免吸到培養液底部的死菌,滴管應輕輕吸取,避免溶液晃動D.圖2中de段發生的原因可能與營養物質的消耗、pH的改變等有關C [實驗第6天(圖1)培養液中,中格中酵母菌數為20,共包括16個小格,,每個小格酵母菌數為1.25,稀釋倍數為100,故酵母菌的數量約為1.25×400×104×100=5×108個/mL,A正確;由于臺盼藍染色可區分死菌和活菌,故計數前用臺盼藍染色,可使計數結果更科學,B正確;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前,需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減少誤差,C錯誤;圖2中de段酵母菌數量減少,原因可能與營養物質的消耗、pH的改變等有關,D正確。]5.(2019·全國卷Ⅰ)某實驗小組用細菌甲(異養生物)作為材料來探究不同條件下種群增長的特點,設計了三個實驗組,每組接種相同數量的細菌甲后進行培養,培養過程中定時更新培養基,三組的更新時間間隔分別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條種群增長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細菌甲能夠將培養基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B.培養基更換頻率的不同,可用來表示環境資源量的不同C.在培養到23 h之前,a組培養基中的營養和空間條件都是充裕的D.培養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 h時,種群增長不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D [異養生物可以把有機物轉化成無機物,A正確;隨著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培養基中的營養物質不斷減少,代謝廢物不斷增加,故更換培養基的頻率不同可以表示環境資源量的不同,B正確;由曲線可知,a組中細菌甲在23 h前,數量增長一直很快,說明該組培養基中的營養和空間條件一直是充裕的,C正確;培養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 h時,在培養的早期,培養基中的營養和空間資源是充足的,細菌甲種群的增長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且圖中a、c曲線在早期重合,也可說明早期可出現J型增長階段,D錯誤。]6/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2019)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第1章 種群及其動態探究實踐 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ppt 第1章 探究實踐 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