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出處:七年級下冊 27頁 相關鏈接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解釋: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例題:1.“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青春的飛翔也需要堅忍不拔之志,這是因為( B )①實現青春的夢想需要自強不息②美好的未來需要有自強的青春態度③磨礪堅強的意志就能讓青春飛揚④青春的成長需要不懈的堅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下列名言警句中能夠體現自強精神的有( D )①天生我材必有用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③人無恥,無以立 ④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出處:七年級下冊 27頁 相關鏈接原文:困難只能嚇倒懦夫懶漢,而勝利永遠屬于敢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人。——茅以升例題:“困難只能嚇倒懦夫懶漢,而勝利永遠屬于敢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人。”茅以升這句話說明了( C )A.困難和挫折是難免的B.茅以升很喜歡困難和挫折C.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才會取得勝利D.挫折是懦夫懶漢經常遇到的2.“困難只能嚇倒懦夫懶漢,而勝利永遠屬于敢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人”這句話說明( C ) A.只要敢于攀登科學高峰,就不會遇到困難B.人生免不了要經受挫折,挫折是人生中常有的事C.只有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采取正確的態度,才會取得勝利D.懦夫懶漢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功,哪怕只是一點點出處:七年級下冊 27頁 相關鏈接原文: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羅曼·羅蘭例題:1.“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羅曼·羅蘭的這句話表明,要自強必須( A )A.樹立堅定的信念B.對自己有信心C.戰勝自己D.自己的事情自己干2.羅曼羅蘭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這句名言主要告訴我們( D )A、信念是事業成功的最可怕的敵人B、沒有理想,就沒有動力,就會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C、有了理想,就有了奔頭,有了進取的恒久動力D、真正的強者應不屈不撓地堅持目標,矢志不移地奮斗出處:七年級下冊 28頁 第一段原文:“行己有恥”解釋: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例題:1.青春的我們,充滿活力,樂于實踐,希望證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著肆意放縱,總有一些規則不能違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在現實生活中做到“行己有恥”,就應( C )①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 ②有知恥之心,提高辨別“恥”的能力③樹立底線意識,只要不違反法律就行 ④磨礪意志,拒絕不良誘惑,增強自控力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2.七年級學生王某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被老師批評,王某一時沖動頂撞了老師,課后王某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反思,認為自己做的很不對,就向老師真誠的道歉。王某能夠向老師道歉說明他是一個( A )A.行己有恥的人,敢于對自己不恰當的行為承擔責任B.自卑的人,他沒本事對付老師,只好道歉C.自負的人,以為自己了不起,敢頂撞老師D.自信的人,他相信自己沒錯,老師會原諒他3.下列行為符合“行已有恥”要求的是( B )A.上課遲到后,從后門偷偷溜進教室 B.放學后拒絕同學去游戲廳的邀約C.考試不理想,生氣地將試卷撕碎了 D.偷偷將垃圾倒到其他班的包干區4.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這句話告訴我們人要有(C )A. 惻隱之心 B. 是非之心 C. 羞恥之心 D. 敬畏之心出處:七年級下冊 29頁 最后一段原文:“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解釋:不要認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認為壞事很小就去做。例題:1.戰國時期思想家茍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硅步,無以成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下列各句中與這段話在含義上近似的是( B )A.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優 B.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C.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處:七年級下冊 29頁 最后一段原文:“止于至善”解釋:處于最完美的境界 (是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實踐過程,是一種向往美好、永不言棄的精神狀態)例題: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德者,本也止于至善,是中華民族始終不變的人格追求。”下列名言警句能體現這一境界的是( D )①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②聞過即改,知恥而后勇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A. ①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2.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應該( D )①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 ②樹立底線意識,遵守道德和法律③善于尋找好的榜樣,汲取榜樣力量 ④嚴于修身,不斷提升自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材料分析題2020年春,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人們祥和、愉悅的春節氛圍,打亂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某校為推動防疫、抗疫活動順利開展,特舉辦了“疫情大考,感悟青春”主題活動,請你參與其中。突發的抗疫阻擊戰里沒有局外人,更沒有旁觀者。廣大醫護工作者、人民解放軍、人民警察、滴滴司機、快遞小哥、社區保安、單位義工、許許多多的志愿者和捐贈物資的好心人士、誠懇樸實爭分奪秒趕制醫療物資的工人、火神山和雷神山不眠不休趕工的建設者……各行各業、各個領域,他們穿上戰袍,告別親人,為我們快速戰勝疫情默默付出,他們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自我入院治療以來,看到醫生護士夜以繼日,不言棄、不放棄、不畏懼、不退縮,不知疲憊全力救治所有的感染者。作為病人的我,唯有堅強、樂觀積極配合治療、早日康復才可報答醫者的艱辛。他們勇敢不退縮,我們又怎能不努力康復。——一位新冠患者的住院日記青春有格,青春需要我們去經歷、去體驗。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是對青春最好的證明。(1)我們為什么要向“戰疫”英雄們學習?(2)這位新冠患者的日記,對我們激揚青春有何啟發?(3)戰疫英雄們向我們呈現的是一種什么精神境界?你打算如何向他們學習?答案:(1)①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而且是一面旗幟;②好的榜樣昭示著做人、做事的基本態度,激發我們對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給予我們自我完善的力量;③向榜樣學習、汲取榜樣的力量,會使我們的社會和國家變得更加美好。(2)①青春當自強,自強可以讓我們更加自信。②自強讓我們克服惰性、抵制不良誘惑、戰勝自我,讓青春奮進的步伐永不停息。③我們要不斷克服自己的弱點,戰勝自己、超越自己。培養堅強的意志、進取的精神和持久的堅持。(3)止于至善是一種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實踐過程,是一種向往美好永不言棄的精神狀態。①從點滴小事做起,積少成多,積善成德;②在生活中善于尋找好的榜樣,向榜樣學習,汲取榜樣的力量;③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積極調整自己,端正自己的行為;④以修身為本,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出處:七年級下冊 30頁 最后一段原文:見賢思齊解釋: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和他們一樣例題:1.在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有些名字閃閃發光。逆行武漢、“疫情不結束,我不走”的“雨衣妹妹”劉仙;心懷感恩、多次請戰援助湖北的汶川籍護士佘沙;小家大愛、因丈夫一句“平安回來!我包一年家務!”而火遍全網的廣元護士趙英明……這些以“80后”“90后”為主體的四川青年,書寫了一份屬于新時代的青春答卷。這啟示我們( A )①做人要有一種“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格調,有我們的“至善”追求 ②要善于尋找好的榜樣,向榜樣學習,汲取榜樣的力量 ③要學會自尊自愛,不做有損人格的事 ④要有知恥之心,提高辨別“恥”的能力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2.2020年初,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國,為戰勝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無數醫務人員、科學家,企業等承載著榜樣的力量,為社會、為行業做出示范。我們向榜樣學習( C )①可以做到無私奉獻,并且一定得到他人的尊重 ②激發我們對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 ③可以給予我們自我完善的力量 ④讓我們獲得榮譽和滿足感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出處:七年級下冊 31頁 相關鏈接原文:“慎獨”解釋: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能嚴守道德準則例題:1.“慎獨”的意思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時,也能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慎獨”要求我們( C )①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 ②敞開心扉,開放自我,廣交朋友③檢視自身不足,積極調整自己 ④端正自己的行為,“止于至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人獨處時謹慎不茍。”這句話啟示我們要( D )①向榜樣學習,汲取榜樣的力量②通過自省和慎獨,端正自己的行為③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④遵守法律,不做違法的事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出處:七年級下冊第43頁原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解釋:我常常長聲嘆息,還掩面哭泣,哀傷人民生活命運的艱難。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現出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在荒涼的沙漠里,戰斗繁多,將士身經百戰,連身上的鐵盔鐵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邊患還沒有肅清,就決不解甲還鄉。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典型例題:1.自從收看了“詩詞大會”這個節目后,小明也愛上了讀詩,并且常常因詩歌所表達種種情感而感動。下列詩句中,表達的情感與其他詩句不一致的是( C )A.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B.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幕幕 D.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2. 下列詩句與情感對應不正確的是( A )A.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憂國憂民的愛國情B.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對親人的思念之情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依依不舍的朋友惜別情誼D.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出處:七年級下冊第55頁原文: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解釋:千人同心同德就能發揮千人力量,萬人離心離德則抵不上一個人的作用。典型例題:《淮南子·兵略訓》有云:“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這告訴我們 (A)A.任何一個集體,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形成合力 B.一個優秀的集體需要很多人C.只要有一千人以上就是一個有力量的集體 D.個人的榮譽要靠優秀的集體出處:七年級下冊、第七課、第二框、第二小節“集體中的小群體”(71頁)原文: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解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費孝通先生在于1990年提出的十六字箴言。簡言之,“各美其美”是各個民族都有一套自身評價美的價值標準;“美人之美”是文化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其他民族“美”的接納;“美美與共”是對其他民族文化進一步的認同與文化間共同價值的建立;“天下大同”是人們所向往的“美”的最終境界。典型例題: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面對小團體主義,正確的做法有( )①心懷一把尺子②不為成見所擾③不為人言所惑④堅持正確的行為,堅持集體主義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集體中的小群體不能融入集體生活所造成的后果有( )①小群體成員與小群體之外的其他同學產出矛盾和沖突②與集體的共同要求產生矛盾和沖突③必然沾染江湖義氣,淪為小團體主義④只會影響小群體的利益,不會影響整個集體的利益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出處:七年級下冊81頁原文:蘇霍姆林斯基說:“人對于人的責任心在集體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正像用磚瓦建造房屋時水泥漿所起的作用一樣:沒有水泥漿,就造不了房子,而沒有人對人的責任心,也就不存在集體了。”解釋:名言強調了勇于擔責對集體建設的重要性。典型題例:1.人對于于人的責任心在集體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正像用磚瓦建造房屋時水泥漿所起的作用一樣:沒有水泥漿,就造不了房子,而沒有人對人的責任心,就不存在集體了。”下列對這句名言理解正確的是 (B)A.個人只有融人集體才能獲得成就B.承相責任是集體發展的必要前提C.勇于擔責是為了得到更多的獎賞D勇于擔責的人可以獲得發展機會2、名言:自放棄其責任,則是自放棄其所以為人之具也。出處:七年級下冊81頁原文:梁啟超說:“自放棄其責任,則是自放棄其所為人之具也。”解釋:如果一個人放棄了他的責任,他也就放棄了成為一個人的基本條件,意在強調承擔責任的重要性。典型例題:()1.梁啟超說:“自放棄其責任,則是自放棄其所為人之具也。”這說明 (C)A.要承擔自己的責任,也要承擔他人的責任B.可以不承擔自己的責任,但一定要承擔社會責任C.承擔責任既能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也是個人有所成就的基礎D.放棄自己承擔的責任,抽出更多的精力去奮斗出處:七年級下冊93頁原文:木受繩則直,人學法則慎解釋: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木料打上墨線就能直,人學習了解法律做事會更加謹慎小心。教材引用此句意在強調法律的作用。典型例題:(D)1.俗話說:“木受繩則直,人學法則慎。”這句話蘊含的道理有①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②法律為我們行事提供了準繩,指引人們向善 ③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保障社會生活④法律為我們的成長創造有序的環境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4、名言:“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出處:七年級下冊88頁原文:“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解釋:出自《韓非子·有度》意思是執行法律的人依法行事,國家就會強大,反之,執行法律的人不堅決,國家會衰弱。教材引用此句意在說明法治的重要意義。典型例題:()1.“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我們必須把依法治國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軌道,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材,該目標的內容為(D)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①③ B②④ с②③ D①④5、名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出處:七年級下冊90頁原文:無規矩不成方圓解釋:改編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準確地畫出圓形和方形。教材引用此句意在說明做任何事都要有 一定的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強調規矩規則規范的重要作用。典型例題: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你知道的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有哪些?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答:(1)法律、道德、紀律等都是人們生活中的行為規范。(2)它們共同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出處:七年級下冊79頁原文:陶行知提出學生自治有三個要點:第一,學生指全校的同學,有團體的意思:第二,自治指自己管理自己,有自己立法執法司法的意思;第三、學生自治與別的自治稍有不同,因為學生還在求學時代,就有一種練習自治的意思。把這三點合起來,我們可以下一個定義"學生自治是學生結起團體來,大家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續。”依這個定義來說,學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動、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規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學校宣布獨立、乃是練習自治的道理。解釋:本欄目介紹了學生“自治”的相關知識,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們的自治能力,增強我們參與集體事務的意識;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認識到自治與規則的辯證關系,有利于澄清我們對學生“自治”的錯誤認識。典型題例:1、 良好的集體需要民主制定規則,維護相對穩定的秩序需要集體成員的 “自治”精神。下列行為中符合這一精神的是 (B)A.郭奧上課時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態安排學習科目B.張彬積極組織同學勸說那些不遵守紀律的同學C.石磊代替老師布置學習任務并監督同學完成D.張浩組織一些同學向學校要求取消勞動實踐課出處:七年級下冊第97頁 相關鏈接原文: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使人類認識到兒童是戰爭的最大受害者,開始關注兒童的權利。1924年,第一份《兒童權利宣言》在日內瓦誕生。195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兒童權利宣言》,明確了各國兒童應當享有的各項基本權利。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對締約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1990年8月29日,我國政府正式簽署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1991年12月29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中國加入該公約。截至2015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已獲得包括中國在內的196個國家的批準,是世界上最廣為接受的公約之一。涉及知識點:給予未成年人特殊關愛和保護的原因出處:七年級下冊第98頁 相關鏈接原文:憲法第四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戶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條第一款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勞動法第十五條第一款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涉及知識點:我國哪些法律給予了未成年人特殊關愛和保護出處:七年級下冊第99頁 相關鏈接原文:家庭保護:是指父母、其他監護人和共同生活的其他成年家庭成員對未成年人進行的保護,包括生活上的關心照顧和思想上的教育培養。家庭是未成年人保護的第一個陣地,家庭保護是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學校保護:是指學校、幼兒園和其他教育機構對未成年人實施的保護。在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中,學校保護起著重要作用。社會保護:是指國家、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對未成年人實施的保護。社會保護創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是未成年人保護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網絡保護:是指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未成年人網絡生活實施的專門保護。網絡保護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力圖實現對未成年人的線上線下全方位保護。政府保護:是指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未成年人實施的保護。政府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承擔著主體責任。司法保護: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包括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門在內的廣義上的司法機關)依法履行職責,對未成年人實施的專門保護,是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涉及知識點:我們應當怎樣給予未成年人保護典型例題:1.學校合理科學安排學生的課業,保證學生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保證學生每天體育鍛煉的時間不少于一個小時,這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 B )家庭保護 B.學校保護 C.社會保護 D.司法保護2.中央電視臺公益廣告《兒童要用兒童藥》,呼吁父母全社會關注兒童用藥,保護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是對未成年人的( C )家庭保護 B.學校保護 C.社會保護 D.司法保護3.以下內容分別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 D )①中小學校園周邊不得設置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②人民法院審理繼承案件,應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和受遺贈權③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④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他們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和青春期教育A.司法保護社會保護 家庭保護 學校保護B.學校保護 司法保護 家庭保護 社會保護C.司法保護 社會保護 學校保護 司法保護D.社會保護 司法保護 家庭保護 學校保護4.我國對未成年人實施司法保護的部門有( B )公安機關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法院 ④人民檢察院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出處:七年級下冊第101頁原文: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典型例題:1)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法律保障人們的幸福生活。作為現代公民我們應該( A )①學會依法辦事 ②樹立法制意識 ③增強立法意識 ④提升道德水平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2)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法律保障人們的幸福生活,但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趨勢。這從法律角度告誡我們,學會依法辦事,就要( D )A.學會互相保護 B.提高思想道德水平C.制定科學完備的法律 D.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出處:七年級下冊第101頁原文:盧梭說:“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典型例題:盧梭說:“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這一名言主要強調的是( B )A.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比樹立法制意識更重要B.法律的權威源自公民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服從C.只要加強法治宣傳就可以樹立法律的權威D.法律是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保證實施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下4-10課.docx 七年級下冊1-3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