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考點突破導學案(含解析)--2023屆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考點突破導學案(含解析)--2023屆高三統編版(2019)歷史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中外歷史綱要》課標要求
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
3.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4.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選擇性必修》課標要求
1.知道人類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產者演進的過程及意義。知道中國古代的食物生產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的變化。
3.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貨幣的演變。
必備知識·自主學習
知識點一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舊石器時代
(1)社會生活: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________生活,已經學會用火。
(2)文化遺存:距今約170萬年的________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
2.新石器時代
(1)社會生活: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________,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2)分布特點:分布廣泛,奠定了________的發展基礎。
(3)文化遺存
①黃河流域:________(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黑陶)。
②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養蠶繅絲)、良渚文化(玉器、祭壇和神廟)。
③遼河流域 :紅山文化。
3.原始社會組織
(1)三個階段:分為原始人群、________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
(2)母系氏族社會: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力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會
①社會變遷: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
②組織結構: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
③文明的萌芽:________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權貴階層。他們通過戰爭不斷爭奪財富和權力,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鏈接·選擇性必修2·P2~3】 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
(1)遠古時期的采集和漁獵
(2)特點
食物來源 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實和莖葉,捕撈魚蝦或獵取動物
生產工具 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
生活方式 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遷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燒烤食物
婦女地位 除生育和撫養后代外,還負責采集植物果實、昆蟲等
(3)意義
①經濟生活:人類開始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
②社會生活:人類從遷徙過渡到定居,并逐漸形成聚落。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也因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產生。
③社會分工:一部分人從食物生產中解放出來,專門從事制陶、采礦、冶煉等手工業勞動。
④科技發展:天文歷法、數學和其他相關學科也逐漸發展起來。
知識點二 從部落到國家
1.三皇五帝的傳說: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________,有的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2.夏朝的建立
(1)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2)世襲制代替________,“家天下”開始。
(3)國家治理
中央 夏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地方 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________進行間接統治
(4)文化遺存:河南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
【鏈接·選擇性必修2·P6】 生產關系的變化
(1)根本條件:隨著農業產生,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
(2)主要表現
社會結構 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女子地位下降
階級關系 剩余產品出現和私有制產生,氏族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
治理方式 為了調節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產生了國家
知識點三 商和西周
1.政治
(1)商朝: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實行________,擴大了商朝的政治勢力和文化影響。
(2)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地方建立世襲的________,在統治集團內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
2.經濟
(1)農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生產工具,青銅農具極少。________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
(2)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
【鏈接·選擇性必修1·P2~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地位 中國古代奴隸制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時期
表現 夏朝 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商朝 實行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王畿四周是外服;據記載,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
西周 內容 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推行貴族等級分封制
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特點 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
原始民 主傳統 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
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
知識點四 春秋戰國時期
1.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1)春秋五霸:周天子失去“________”的地位,先后出現了“春秋五霸”。
(2)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長期紛爭,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
(3)華夏認同:內遷________融入華夏族,各族同源共祖觀念得到發展。
2.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1)農業: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廣,各國興修水利。
(2)手工業:冶鐵技術出現,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3)商業:貨幣流通廣泛,涌現出一批商業中心城市。
(4)商鞅變法
①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承認________,推動小農經濟發展。
②政治上: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實行什伍連坐。
③行政上:普遍推行________;社會上,個體小家庭政策。
【鏈接·選擇性必修1·P30】 官員選拔
(1)世官制:是西周至春秋的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
(2)舉薦和軍功授爵制
①背景:春秋戰國時期,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
②方式: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
3.孔子、老子
(1)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春秋后期魯國人。
①思想核心:仁,主張關愛他人,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
②政治主張:“為政以德”,以道德感化治理國家,主張恢復西周的________。
③教育思想:主張“________”;倡導私學。打破貴族對教育的壟斷。
④文化貢獻:整理《詩》《書》《禮》《易》《春秋》等古籍。
(2)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①思想核心:道是萬物的本原。
②哲學思想: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③政治主張: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退回到________的時代。
4.百家爭鳴
(1)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出“仁政”;荀子認為________,主張隆禮重法。
(2)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崇尚逍遙自由。
(3)墨家: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提倡節儉, 主張“________”“非攻”“尚賢”等。
(4)法家:主張以法治國,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
1.思維拓展——原始社會的分期及代表
(1)按社會組織劃分:
①原始人群: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
②母系氏族社會:山頂洞人、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
③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
(2)按生產工具劃分:
①舊石器時代: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
②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
2.學術情境——探究古人類文化遺址
姜寨聚落遺址反映了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一個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
思考:據此我們可以獲得什么歷史信息?
試答:                                    
                                    
3.知識延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明曙光
(1)社會出現明顯的貧富差異和等級分化。
(2)掌握政權、軍權及宗教權的王出現。
(3)專供統治者居住的,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職能的城邑已出現。
4.學術情境——食物生產對人類的影響
史密斯在《農業起源與人類歷史》中指出:在食物生產出現以前,人類與其他動物一樣,都從自然中攫取食物,對自然狀態并沒有多少改變。而食物生產導致了社會分工形態的變化,為階級產生奠定了基礎,鋪平了向國家發展的道路。
思考:材料指出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從采集、漁獵逐漸發展到農業生產。分析農業的出現有何作用?
試答:                                    
                                    
5.社會情境——商朝盛行神權政治
中國古代統治者多以天命神權來詮釋所獲得的政權與君權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們解釋一切社會、政治或歷史現象的重要標尺。殷商時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是神權政治興盛的標志。
思考:商朝為什么神權政治盛行?
試答:                                    
                                    
6.構圖解史——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的演變
7.視野拓展——中國早期國家的演進階段
中國古代國家經歷了“邦國—方國—王國—帝國”四階段,即從部落到酋邦,再從酋邦到初始的早期國家——邦國,再到典型的早期國家——方國,而后到過渡形態的早期國家——方國晚期的準王國階段,之后步入成熟國家的王國階段,這是早期國家的中國模式。
8.社會情境——國野制
(1)“國”,亦稱“鄉”,一般來說,是奴隸主貴族的政治中心和軍事據點,居住著貴族和為貴族服務的手工業者、商人等,住在國中的人稱“國人”。
(2)“野”,亦稱“遂”,即國以外的廣大地區,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亦稱庶人。野人的主要義務是從事農業生產,以耕種公田的方式為國家貢獻勞役。
思考:周王朝實行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試答:                                    
                                    
9.知識拓展——春秋戰國時期爭霸戰爭的差異
10.學習情境——華夏觀念
“華”“夏”在春秋之前并不連用,“華”意為光鮮、榮耀、輝煌;“夏”原指夏王朝,后演變為指有文采、有道德的中國人。春秋時期列國諸族的分布犬牙交錯,中原諸侯國的文化認同凸顯,華夏開始連用作為一詞,并逐漸成為中原諸侯國塑造文化認同的重要概念,意為禮樂文教發達的中國。
思考:推動春秋戰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試答:                                    
                                    
11.學術情境——商鞅變法在秦國的制度創新
葉行昆在《論商鞅變法與制度創新》一文中指出:商鞅變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毀秦國貴族領主這一利益集團的世襲制……商鞅說“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說“制度時,則國俗可化,而民從制”?!母锼J為不合時宜的舊制度,從而進行制度創新。
思考:商鞅為貫徹其基本精神在秦國進行了哪些制度創新?
試答:                                    
                                    
12.體系構建——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一 多元一體,家國同構——中華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史料實證——中華文明的起源
史料一 我國境內各考古學文化大體上可分為六大文化區系。它們是:(1)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中心的北方;(2)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3)以關中(陜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4)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5)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這六大區系內,還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方類型。
——摘編自蘇秉琦《考古尋根記》
史料二 六大區系并不是簡單的地理劃分,主要著眼于其間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征和發展道路。中原地區是六大區系之一,中原影響各地,各地也影響中原,這同以往在中華大一統觀念指導下形成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國民族文化先是從這發展起來,其他地區的文化比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區影響下才得以發展的觀點有所不同?!幾蕴K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探究】
(1)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人類文化遺址在時間和空間上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哪些特點。
試答:                                    
                                    
(2)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考古學對歷史研究有何重要意義。
試答: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早期中華文明的特征
(1)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早期中華文明的特點
原生性 中華文明是在歐亞大陸產生的一支原生文明,經歷了從起源到逐步形成的過程
可信性 我國考古學家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整體性 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離不開多元文化的融合,各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完整的中華文明
連續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經幾千年從未中斷,一直延續到今天
開放探究——“中國”概念的歷史演進
史料一 國寶何尊及銘文中的中國
“中”指居中集眾之旗,引申為中心、中央;“國”指執戈捍衛之城,進而指稱軍事、政治中心地?!罢澲袊贝笠鉃榫幼≡谔煜轮?。
——馮天瑜《“中國”的古今演繹》
史料二 “中國”一詞出現后,僅在古代中國就衍生出多種含義,如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中原地區、國內或內地、諸夏族居地乃至華夏國家等?!爸袊背蔀榫哂薪鷩腋拍畹恼矫Q,始于“中華民國”,“中國”是它的簡稱;現在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其中,最接近“中國”一詞本來意義的是“王國都城及京畿地區”,那里是王權國家的權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輻射性的強勢文化“磁場”。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稱為“國中”“土中”或“中原”。
——許宏《前中國時代與“中國”的初興》
【史料導讀】 
(1)“中國”最初的含義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師,與“四方”對稱。
(2)在古代歷史中“中國”的衍生含義更加豐富。
(3)“中國”具有近現代意義。
【探究】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地域、民族、政治三個角度理解“中國”一詞的含義。
試答:                                    
                                    
唯物史觀——夏商周三代文明傳承的表現
(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銅銘文等逐漸演化為今天的漢字,成為記載和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2)宗法觀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會時有出現;宗法思想影響至今,對民族的延續起到積極作用。
(3)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三代萌芽,影響整個封建社會;郡縣制影響至今。
(4)民族觀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觀念,使中華民族存在至今,成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沒有間斷的民族。
探究點二 社會轉型,異彩紛呈——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政治和百家爭鳴
時空觀念——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史料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數量變化示意圖。
【核心結論】 春秋戰國時期所孕育的統一因素
(1)政治上:
①西周末年,周天子權威已受到挑戰。東周初期,周天子實際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形成統一的趨勢。
②各國的變法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促進了舊制度的瓦解崩潰和新興地主階級統治的建立。商鞅變法使秦國勢力強大,為統一準備了條件。
(2)經濟上:春秋以來,社會生產力提高,各地社會經濟聯系加強,各諸侯國經濟交往頻繁,這就為統一創造了經濟基礎。
(3)思想上: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后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為統一提供了理論武器。
(4)人心所向:長期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統一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同愿望。
(5)民族關系:民族凝聚力增強,“華夷之辨”觀念相對淡薄,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史料實證——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史料一 商鞅變法規定“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原來貴族子孫可自于宗族宗子吃宗飯,今則無功勞便不能享有任何權利。毫無疑問,它既可以切除一切舊宗法世襲傳統勢力之家存在的根子,又可抑制新的宗族集團的發生,使庶民個體小家庭有機會崛起。
——摘編自張金光《商鞅變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史料二 通過《分戶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從大家庭內挖出許多閑散勞動力。通過析分民戶,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為秦國社會最小的組成單位,形成了大批的個體小農,不但運作力強,而且家庭成員都能“人盡所能”地發揮自己最大的才干。
——摘編自高士榮《秦國商鞅變法中〈分戶令〉的重大意義》
【探究】
(1)根據史料一,概括商鞅變法的舉措,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舉措的歷史作用。
試答: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鞅頒布《分戶令》的重大意義。
試答: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與主要內容
(1)變法的必然性
生產力的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 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是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
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封建地主與農民這兩個新興階級孕育成長起來,他們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各國激烈競爭的需要 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為了發展封建經濟和政治,增強競爭力,在激烈的兼并戰爭中勝出,紛紛在國內推行變法。
法家思想的推動 百家爭鳴中,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
(2)變法的普遍傾向及主要內容
普遍 傾向 打擊舊貴族、抵制分裂勢力,增強國家集權能力,提高國家的資源汲取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加強君主的權力,強化中央集權。
主要 內容 土地 結構 向國有與私有結合的兩重結構發展,并借此實現國家對人民的直接控制,國家統一賦稅體制,以及普及兵役制度。這樣,私有制度和私有觀念與國家權力的增強一起發展。
頒布 法律 各種法律的頒布,是國家統一權力的直接體現,有力加強了國家與人民的普遍聯系,使貴族等階層的地位降低,使一種有限的法治精神逐步發展起來。
社會 等級 社會等級從依據世襲地位和家族、氏族背景向依據對國家的貢獻過渡,這促使社會廣大階層參與到國家政治生活中,增強了社會的流動性。軍功爵制、非世襲的官僚制度、郡縣制等,都為社會等級結構的開放提供了通道。
開放探究——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史料 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出現了舉世聞名的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這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輝煌的一頁?!掇o?!穼Π偌覡庿Q的解釋是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對當時文化學術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不僅是對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解釋,也是對它的評價,而這樣的評價似乎并不恰當。應該說,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其形成源遠流長,成果豐碩,影響深遠。
——摘編自薛國中《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條件》
【史料導讀】 史料第一層是《辭海》對百家爭鳴的解釋。第二層是作者對《辭?!逢P于百家爭鳴解釋的認識。
【探究】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的觀點加以評析。(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觀點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觀點展開評析;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試答:                                    
                                    
                                    
                                    
                                    
家國情懷——博大精深的諸子百家思想
(1)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
(2)諸子百家思想的現實價值
①儒家的“仁政”“有教無類”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對于調節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鑒意義;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②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順應自然,對于增強環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價值;道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
③法家的法治、變革思想對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④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思想成為今天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來源。
唯物史觀——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的轉變
1.社會組織——血緣家族逐漸削弱:各國不同程度的變法,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舊貴族,貴族政治趨于解體;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家族的解體,個體小農涌現,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成為國家的經濟命脈,編戶齊民成為國家控制民眾的有效方式。
2.社會群體——士階層涌現:隨著貴族專政統治的瓦解,尤其是世卿世祿制度的廢除,許多貴族逐漸沒落,必須依靠文化知識自食其力,與此同時庶人則通過各種方式上升為士,士階層的流動為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提供了條件。
3.文化發展——百家爭鳴的文化勝景:由于官學向私學的轉換,加之定于一尊的政權形式尚未出現,人們的思想處于活躍狀態,在總結三代文化的基礎之上,各家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命題和思想主張,思想文化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
4.民族交融——華夏族的形成:西周以來比較固定的民族分布格局、族群關系被打破,各民族的交融步伐加快,諸夏內部文化的交流、匯合,加之諸夏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一個融合了諸族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命題研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2022·山東高考,1]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君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詳?!边@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
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
[解題流程] 
[答案]     
[演練1] 命題點:西周政治制度
[2022·浙江卷,1]談及個人的政治抱負和所心儀的時代,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下列選項中,與孔子“從周”相關的是(  )
A.“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B.“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演練2] 命題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2022·湖南卷,1]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  )
A.促進了政治統一
B.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
C.沖擊了貴族政治
D.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
[演練3] 命題點: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雙錢結藤編殘件
[2021·遼寧卷]如圖為浙江杭州嚴家橋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000年的雙錢結藤編殘件圖。它體現了(  )
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一
B.社會組織的復雜
C.勞動技能與藝術審美的結合
D.等級秩序的確立
[演練4] 命題點:夏墟的一系列考古實踐
[2021·福建卷]關于夏朝,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這反映了(  )
A.先秦文獻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關鍵性
C.考古發掘的重要性
D.文獻與實物互補的必要性
[演練5] 命題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021·浙江高考,1]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
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
C.“天下為公” D.“郡”“國”并行
[演練6] 命題點:西周時期我國南北方文化的交流
[2021·新高考廣東卷,1]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  )
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
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演練7] 命題點:孔子編訂《詩》《書》
[2021·河北高考,1]《史記》記載:“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憫)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边@一記載說明,孔子編訂《詩》《書》意在(  )
A.加強君主集權 B.恢復周禮
C.宣揚禮法并用 D.發展私學
[演練8] 命題點:《詩經》反映的時代特征
[2021·湖南高考,1]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下表所示,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
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 整體上對“天”的態度
《周頌》 西周初年 頌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 罵天
《國風》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 不理天
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天道觀持續衰落
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人性論走向成熟
[演練9] 命題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反映的社會現象
[2021·新高考湖北卷,1]“爵”通常被認為是飲酒器(如圖),也是飲酒禮上尊卑關系的象征,進而被用來代表品位序列。大約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漸趨成熟。這反映了(  )
A.冶煉技術的提高
B.鑄造工藝的完善
C.等級制度的發展
D.宗法體系的崩潰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命題點: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遺址
[2023·泰安市高三三模]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遺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員發現了30公頃的人工地基,經過部分試發掘,證明其上曾建有宮殿。近年來,又在良渚遺址的西北發現了綿延四五公里的土壘,據推測可能是城墻或堤防。據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時我國(  )
A.初步確立了君主政治  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部落之間的紛爭不斷 D.階級分化十分明晰
2.命題點:商王占卜的甲骨文記錄
[2023·廣東深圳一模]下圖為一組商王占卜的關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記錄,這可以用來證明商代(  )
A.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均衡 B.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田賦
C.統治具備一定地域基礎 D.出現了古代最早的文字
3.命題點:從部落到國家
[2023·山東濰坊考試]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龍山文化代替。在此基礎上,出現了黃帝部落、炎帝部落等大型部落,兩大部落又進一步結合成為炎黃部落聯盟,黃帝和炎帝被后世尊為華夏始祖。材料意在說明 (  )
A.中原文明占據主導 B.早期國家雛形產生
C.多元一體發展趨勢 D.華夏認同觀念形成
4.命題點: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2023·廣東廣州一模]閱讀下表。
時間 事件
公元前376年 韓、趙、魏三國廢掉晉靜公,并將晉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公元前353年 魏國進攻趙國,齊國圍魏救趙,魏國大敗。
公元前303年 齊、魏、韓聯合討楚,楚國請得秦國救兵,三國方才退兵。
公元前284年 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齊國只剩莒和即墨兩城。
上述歷史事件(  )
A.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潰
B.體現了土地私有制度的確立
C.利于諸侯割據局面結束
D.表明齊國喪失春秋霸主地位
5.命題點: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2023·吉林市高三模擬]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其經營和產品主要為貴族統治者服務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漸解體,私營手工業和私營商業應運而生。春秋戰國時期工商業領域的這一變化表明當時(  )
A.工商業形成了多元發展的新格局
B.官營工商業的經營范圍縮小
C.社會經濟中自然經濟的比重下降
D.工商業的發展實現了獨立化
必備知識·自主學習
2.提示:當時尚未發生貧富分化;可能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發展階段;屬于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
4.提示:不但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而且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促進了文明出現。
5.提示: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限制了人們的認知能力;統治者借迷信崇拜,加強對勞動人民的殘酷統治。
8.提示:為了區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10.提示:長期的爭霸戰爭;各民族的頻繁交往。
11.提示:創新: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土地私有制。
知識點一
1.(1)群居 (2)元謀人
2.(1)原始農業 (2)多元一體 (3)仰韶文化
3.(1)母系氏族 (3)私有制
知識點二
1.“萬邦”時代
2.(2)禪讓制 (3)部族
知識點三
1.(1)內外服制 (2)諸侯國
2.(1)井田制
知識點四
1.(1)天下共主 (3)戎狄蠻夷
2.(4)土地私有 縣制
3.(1)禮樂制度 有教無類 (2)小國寡民
4.(1)人性惡 (3)兼愛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一
1.[提示] (1)特點:①本土化。中國是遠古人類的起源地之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②多元化。除了黃河、長江流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也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2)意義:與文獻材料相互印證,為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開拓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
3.[提示] 地域:京師,首都,都城;中原地區。民族:華夏族群。政治: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權;近現代國家的代稱。
探究點二
2.[提示] (1)舉措:推行軍功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
歷史作用:增強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打擊瓦解舊的宗族制度;推動庶民個體小家庭的出現。
(2)重大意義:形成數量眾多的個體小農;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政府賦稅收入;為實行什伍連坐制創造條件;形成一夫一妻小家庭,成為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基本單位。
4.[提示] 示例一
觀點:百家爭鳴是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評析:戰國時期,奴隸制經濟崩潰、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周王室衰微,諸侯混戰,士階層日益活躍,追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愿望;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階級特權;面對社會大變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爭辯,相互學習,各自提出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主張,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可以說,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示例二
觀點:《辭?!穼Π偌覡庿Q的評價并不恰當。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其形成源遠流長,影響深遠。
評析: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百家爭鳴的出現絕非偶然,《辭?!穼Π偌覡庿Q的評價僅側重從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出發,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時期,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資源基礎。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別是儒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響;他們開創的思想學派在戰國時期得到發展,可以說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有助于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和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點。因此,百家爭鳴的形成源遠流長,影響深遠。
命題研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答案:A
[演練1] 解析:“從周”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禮制,維護有序的等級秩序,“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維護了等級秩序,故選A項;“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指秦朝實現大一統,地方實施郡縣制,排除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董仲舒的主張,儒學地位上升,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排除C項;“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指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項。
答案:A
[演練2] 解析:儒、墨、道、法等學派的出現本身是私學興起和發展的表現,其傳播更是沖擊了“學在官府”的局面,貴族政治是與“學在官府”局面相統一的,“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沖擊,就等于沖擊了貴族政治,故選C項;題干中提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分別產生于不同的地區,并不能說上述現象促進了政治統一,排除A項;儒、墨、道等學派的出現本身是私學興起和發展的表現,而私學的出現沖擊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所以并不是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項;當時各諸侯國多采用法家思想作為治國思想,所以圍繞民間思想的傳播并不會導致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和爭奪,排除D項。
答案:C
[演練3] 解析:雙錢結藤編殘件一方面體現了勞動過程中結繩技能,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品,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C項正確;歷史傳承在雙錢結藤編殘件中無法體現,排除A項;通過雙錢結藤編殘件無法證實當時社會組織情況,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提及雙錢結藤編的使用群體,無法得出社會等級秩序確立的結論,排除D項。
答案:C
[演練4] 解析:據材料“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可知文獻與考古實物互證歷史事實,故選D項;先秦文獻在久遠的歷史傳承中容易遺失和誤傳,排除A項;材料中提及考古實踐,沒有直接指明“出土的文字材料”,排除B項;材料中提及文獻材料,以偏概全,排除C項。
答案:D
[演練5]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根據材料“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神權與王權的結合,故A項正確;B、C、D項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排除。
答案:A
[演練6]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南方文化向北方中原地區傳播,而不是北方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排除A項;禮樂制度是西周時期維護等級的制度,但材料沒有體現這些方面的內容,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宗法制度分崩離析,排除C項;由于當時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存在中原文化向周邊地區輻射的現象,所以說西周時期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相互交流,D項正確。
答案:D
[演練7] 解析:材料大意是周王室衰微了,諷刺時政的《關雎》詩就出現了;周厲王、周幽王的統治衰敗了,禮崩樂壞,諸侯便恣意橫行,政令全由勢力強大的國家發布。所以孔子擔憂王道廢弛邪道興起,于是編定《詩》《書》,即隨著周王室衰微,諸侯互相征伐,社會動蕩,孔子通過編定《詩》《書》,以恢復周禮,穩定社會秩序,故選B項;法家主張加強君主集權,排除A項;荀子宣揚禮法并用,排除C項;發展私學與“孔子閔(憫)王路廢而邪道興”不符,排除D項。
答案:B
[演練8]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人們對于天的觀念逐步淡化,即從歌頌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斷增強,即人文意識不斷增強,故選C項;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天子權威呈現不斷衰落的趨勢,排除A項;對天的觀念的變化并不意味著天道觀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說法不能體現,材料也沒有涉及人性論,排除D。
答案:C
[演練9] 解析:“爵”從飲酒器具到象征尊卑關系再到品位序列,且“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不斷成熟,表明“爵”從飲酒禮器發展成為身份等級制度,故選C項;冶煉技術的提高與“尊卑關系的象征……表品位序列”無關,排除A項;“完善”說法過于絕對,且材料不涉及鑄造工藝,排除B項;“五等爵”強調等級,與宗法體系的崩潰無關,排除D項。
答案:C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良渚文化發掘出宮殿、城墻或堤防,而宮殿、城墻是早期文明的象征,這說明當時我國已有了初始的文明,故選B項;君主政治形成于夏朝,排除A項;材料設立城防是出于防御的需要,但并不能說明部落之間紛爭不斷,排除C項;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階級分化,但“十分”一詞過于絕對,排除D項。
答案:B
2.解析:據材料文字“東土”“南土”“西土”“北土”可知商代記錄東、南、西、北面統治區域的收成,可以證明商代統治具備一定地域基礎,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各地收成數量,無從得知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財政收入類別的對比,無法說明田賦是主要財政收入來源,排除B項;僅憑材料不能證明商代出現了古代最早的文字,排除D項。
答案:C
3.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華夏文明來源于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這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趨勢,C項符合題意;材料中沒有比較的信息,“占據主導”的說法無法體現,排除A項;“早期國家雛形”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華夏族形成的過程.并不能體現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排除D項。
答案:C
4.解析:戰國以來,晉國公室剩余土地被瓜分,魏國、楚國和齊國的實力不斷被削弱,這有利于諸侯割據局面的結束,故選C項;宗法制度與材料中諸國戰爭無關,排除A項;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民得買賣”,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排除D項。
答案:C
5.解析:根據所學,西周時期手工業和商業由官府壟斷經營。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局面被打破,私營手工業發展較快,官營和民間手工業競相發展,A項正確;私營工商業的發展無法撼動官營工商業的壟斷地位,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小農經濟的形成和發展,自然經濟也在發展,C項錯誤;中國古代工商業始終是在官府主宰和控制下,D項的“獨立化”表述錯誤。
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城市| 佛山市| 岑巩县| 阿克陶县| 肇庆市| 遵义县| 吉首市| 旌德县| 隆化县| 呼图壁县| 望城县| 讷河市| 宜昌市| 武川县| 马山县| 临漳县| 湖南省| 灌阳县| 大关县| 曲麻莱县| 大荔县| 天水市| 西平县| 江山市| 和顺县| 当雄县| 明溪县| 新乐市| 乐业县| 汾阳市| 平顶山市| 科技| 东阳市| 惠来县| 祥云县| 临洮县| 仁布县| 错那县| 会宁县| 纳雍县|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