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小水滴的訴說》教學反思課標要求:《課程標準》將“愛護動植物,節約資源,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列為內容目標“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中“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這里有兩種傾向需要注意。一是如何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把自然看作人類生活的資源庫,把水等自然物只看作服務于人類生活的資源,之所以節約只是因為資源的有限性,這是一種人類中心的功利主義觀。這可能導致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人們會認為不必為節約用水而約束自己。二是如何理解德性與社會道德規范。如果節約資源只是因為社會要求大家這樣做,那么節約的行為可能會隨著這一社會規范的強調程度而變化,會出現在社會規范不要求的時候不這樣做的現象。這樣,就很難說是養成了節約的德性,因為德性是穩定的品質。如果只是把節約當作行為規則,那么做得最好也只是一種外在的他律的行為,離我們要培養的人的德性也還是有距離的。遵循兒童的年齡特點,教材將水擬人化為“小水滴”,通過伙伴式的平等對話進行認識水——理解水——愛惜水的教育,這樣的思路不只是為了效果,而是基于一種全新的人與自然、人與水的關系。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水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廣泛存在,知道水的珍貴及被污染的現狀。同時,也要結合《課程標準》“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中關于“能對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與看法”(第8條)等相關要求,嘗試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珍惜每一滴水的好習慣。教學反思: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我還可以怎樣讓學生學得更高效 為上好這節課,我多次對教學活動的流程進行思考和改進。怎樣用更生動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水資源的缺乏 最開始我采用的是數據演示,利用課件出示了-組統計圖, 讓學生感知:地球上的咸水約占97.47%,淡水約占2.53%。 在課堂上,我發現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數據很乏味,不能觸及他們的內心世界。怎樣才能更直觀一些呢 后來我采用了現場演示實驗。在切蘋果的演示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我們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資源少之又少。怎樣讓從來沒有缺水經歷的學生更深刻地懂得節約用水的道理 最開始我采用的是數據演示,算一算:如果每人浪費1滴水,全國就浪費約14億滴水,相當于浪費120噸水。假如一個三口之家,每月平均用水10噸,這樣算,能用多久呢 上課的時候,我發現計算既費時又不高效,于是就改用通過自來水的自述,讓學生體會到:即使生活在長江邊,我們用的每一滴水也同樣來之不易。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最大的感受是:德育課程要追求生動、有深度、觸動心靈。教育活動只有人耳人心,只有真正打動學生的心靈,并引起學生積極的反思、體悟,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將看似很空洞的道理通過生動有趣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學生會樂于接受。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法,根據學生的需要來精選教學內容,更容易觸動學生的心靈。課后很長一段時間里,經常接到學生家長打來的電話,講述學生在家里的變化:孩子不光是自己主動地節約用水了,他們還時常提醒家里人用過的水可以再利用。有一個學生的媽媽說:孩子每到下雨時,就拿出家里所有的盆子接雨水,用這些水沖洗衛生間。在家長的感謝聲中,我感受到了德育課程帶給學生生活的改變和引領,也感受到了作為一名德育教師的幸福和快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